㈠ 賀州學院的學校文化
校旗
(一)旗形採用長方形紅色通用形式,代表學院積極、規范的辦學方向。
(二)校名「賀州學院」與校徽居於正中主體位置,代表旗幟的主體名稱和學校的形象標識。
(三)校旗整體構圖穩重大方、對稱和諧,代表學校追求完美的辦學精神。 校徽 設計理念
以「賀州學院」漢語拼音字母為設計素材,以賀州學院「山水校園」、「人文校園」、「和諧校園」的建設規劃理念為指導思想,結合賀州地方特色,採用多元素變形組合的方法,以圓形校徽之樣式進行創作。校徽體現了該校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和諧團結、奮發有為的時代精神。
主體圖案釋義
1.校徽主體圖案由「賀州」兩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H」 、「Z」及中文數字「三」變形組成。圖案美觀,構圖和諧,體現了「人文校園」、「山水校園」和「和諧校園」理念。
2.校徽中藝術形「H」構圖與該校校門圖案一致,形象一目瞭然,具有唯一代表性。
3.校徽中字母「H」還代表靈峰山,下方是由「三」字變形而成的三根橫線,既代表賀江水,也代表「三省通衢」,點明了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具體環境,體現「山水之間美校園」的「山水校園」理念。
4. 校徽中字母「H」還似一船帆,字母「Z」似一大鵬,寓意學校「一帆風順」、「展翅高飛」,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5. 校徽中高聳的主圖案還象徵著經過全校教職員工的艱苦努力,在學校的發展史上樹立的一座座豐碑,反映了學校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愛崗敬業、求知進取的昂揚精神。
外環中英文校名及年號
外環互為環抱的是「賀州學院」中英文校名,中文字體為毛體,英文字體為PmingLiU,正下方數字「1943」為學校歷史沿革中最早的辦學年份,彰顯學校久遠的辦學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 校訓 自強 自立 求知 求真 學校堅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確立校訓、校徽、校歌,設立地方文化名人周敦頤銅像,為路湖亭橋命名,創設品牌活動「紅五月科技文化藝術節」、「桂東百家講壇」、「社團文化藝術節」等。其中紅五月科技文化藝術節、桂東百家講壇均被評為廣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桂東百家講壇已邀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世界遙感技術專家童慶禧在內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在區域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學校創編的瑤族舞蹈《我從瑤山來》、《嫁郎》分獲全國大學生第三屆、第二屆藝術展演舞蹈類一等獎、二等獎,學生作品《梁小飛的事故》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微電影類一等獎,學生參加廣西第七屆大學生運動會獲得「6金6銀3銅」的好成績。
(校園生活圖冊二照片來源:校園環境 )
㈡ 佛山有哪些大學
佛山有廣東東軟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學。
1、廣東東軟學院
廣東東軟學院(Neusoft Institute Guangdong)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由東軟控股聯合億達集團共同投資舉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學校為廣東省首批省級示範性軟體學院、廣東省首批依法治校示範校、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
2、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英文:Guangd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是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以工為主,涵蓋文、理、藝術等較全面專業體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3、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學院位於佛山市南海區桂丹西路98號,佔地面積約450畝。學院環境優美,教學生活設施齊全,是廣東省高校節能示範單位和省環境教育基地。
4、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是在2000年6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由佛山市人民政府舉辦的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學院由原佛山煤田職工地質學院和佛山市機電學校合並組建而成。學院為佛山市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總部單位。學院坐落於國家級工業園區—佛山市三水工業園區內,校園總佔地面積962畝,建築面積23.5萬平方米。
5、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Foshan University),原佛山大學,國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試點院校,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
㈢ 教育部思政司關於公布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結果的通知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獲獎名單
一等獎(共4名)
(排名不分先後,下同)
湖南大學:《發揮影視文化的育人功能 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文化素質》
南京理工大學:《凝煉國防教育文化特點 營造創新和諧育人氛圍》
中國海洋大學:《飛翔的海鷗——海鷗劇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
南京曉庄學院:《「國旗下講話」:曉庄獨特的文化景觀》
二等獎(共10名)
北京師范大學:《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記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湘潭大學:《突出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構築校園文化建設的立體工程》
浙江大學:《樹育人理念 創特色文化——宿舍文化建設成果》
武漢大學:《項目運作激發活力 品牌戰略帶來繁榮——武漢大學「校園文化活動超市」》
華南理工大學:《弘揚高雅藝術 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
西南財經大學:《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並舉 構建財經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
長安大學:《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天津工業大學:《鑄造校魂 培育英才——天津工業大學以弘揚學校精神為主題建設高品質校園文化》
西北師范大學:《以學分制的方式扎實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
湛江師范學院:《推崇名師 追求學術——「學術人生」系列訪談節目的策劃與效應》
三等獎(共20名)
東北大學:《以愛國愛校教育為主線,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東華大學:《魅力校園 人生講壇》
復旦大學:《復旦的學生傳媒:從一種現象到一種文化》
中南大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載體、機制、內容與方法的全面創新》
電子科技大學:《充分發揮「成電講壇」育人功能 深入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
東南大學:《全員參與 多空間展示 構建多層次立體式的人文素質平台》
天津大學:《多彩校園文化交融科學殿堂》
華中科技大學:《推進三大融合 構建開放式立體化的校園文化體系》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築地學特色校園文化 弘揚艱苦奮斗大學精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弘揚北航精神 創新文化育人機制 建設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
天津商學院:《突出抓好藝術教育 提升校園文化品味》
中州大學:《培養畢業生愛校意識 形成母校情結 升華感恩情懷》
南京師范大學:《澆樹要澆根 成人先誠心——南京師范大學開展本科生誠信教育特色活動》
山東濱州職業學院:《高揚「文化興院」旗幟 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全面實施校園文化建設「七大工程」》
武漢科技大學:《系統開展感動教育工程 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武漢工業學院:《打造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品牌 提高學生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
雲南民族大學:《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促進各族青年團結進步》
甘肅農業大學:《發揮宿舍潛在教育功能 努力推進公寓文化建設》
新疆大學:《打造綠色大學的綠色使者——新疆大學環保公益活動蓬勃開展》
新疆醫科大學:《用特色文化打造魅力校園》
優秀獎(共30名)
中央財經大學:《銘榜樣之精神 繪五彩之青春》
東北師范大學:《走進「雙百論壇」 感悟學術人生》
同濟大學:《繁榮以高雅藝術為主的多元校園文化 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全面提高》
山東大學:《以項目化運作方式全面扎實推進大學文化建設》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營造校園文化藝術氛圍 開拓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南京農業大學:《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 基地建設展「魅力校園」新風采》
中國礦業大學:《切實加強學生社團建設 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
合肥工業大學:《突出亮點,彰顯特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華中師范大學:《利用資源 打造精品 促進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華中農業大學:《一批綠色使者的綠之夢——綠色協會推動綠色文化建設紀實》
天津財經大學:《強化主題實踐 提高學生素質》
天津醫科大學:《構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培養德高醫粹醫學人才》
太原科技大學:《樹科學工作思路,創一流校園文化》
內蒙古大學:《弘揚社會主義旋律 構建清新校園文化》
浙江師范大學:《實施「三化」運作 搭建四大平台 促進學子成長》
寧波大學:《凝煉精神 打造品牌 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福建師范大學:《構建校園文化特色服務體系 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集美大學:《發揮學校歷史傳統優勢 扎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揚老區精神 育時代新人——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深入開展老區精神教育活動》
湖北美術學院:《美育與德育相結合 人文與藝術相輝映》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以全麵塑內涵 以創新求發展 以專業為根本——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側影》
四川警察學院:《創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
西昌學院:《創新校園文化 建設魅力校園 培育優秀人才》
雲南財經大學:《大力開展校園活動 推動校園文化蓬勃發展》
雲南農業大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貴州師范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 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西藏大學:《圍繞育人目標 開展豐富活動 營造良好氛圍》
西藏民族學院:《締造魅力民族校園 營造溫馨公寓文化》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京劇為突破口 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塔里木大學:《胡楊深處驚現青春幾縷亮色 大漠邊陲昭顯風景這邊獨好》
㈣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怎麼樣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坐落在遼寧省撫順市風景秀麗的渾河岸畔,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學校1950年始建於大連,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1953年遷至撫順辦學;1958年升格為撫順石油學院;2000年2月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劃轉為遼寧省人民政府領導,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2000年10月撫順煤炭工業學校整體並入;2002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建校65年來已培養10萬多名畢業生,其中大部分已經成為我國石油石化、煤炭等各行業的各級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學校堅持科學發展,緊緊抓住高等教育蓬勃發展、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和遼寧省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共建我校的歷史機遇,把「頂天立地」作為長期發展戰略,把強化內涵建設作為戰略重點,全力推進教育改革和創新,使學校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實現了新跨越。學校已發展成為以石油石化為特色,工、理、經、管、文、法、教等七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教育部確定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資格單位、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基礎培訓基地、少數民族本科專科預科生培養基地,是遼寧省石油化工緊缺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2006年學校經過不懈努力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環境優美、人文與自然景觀和諧交融的新校區。新老校區連成一片,成為融教學、科研、人文、生態於一體的具有現代風格的大學園區。學校佔地面積1906畝,校舍建築面積78.6萬平方米,館藏圖書123.84萬冊,各類運動場所面積近1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1.72億元。
學校有各類在校學生22774人。教職工1521人,專任教師932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96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41.3%,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佔83%,有1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被評為遼寧省攀登學者,21人入選省百千萬人才工程,67人為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專家、學科帶頭人、特聘教授和優秀骨幹教師。
學校設有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部(下轄石油化工、化學與材料、環境與生物三個學院)和研究生、信息與控制、計算機與通信、機械工程、石油天然氣、經濟管理、數理、外國語、馬克思主義、體育、礦業工程(職業技術)、順華能源、繼續教育、教育實驗、國際教育、民族教育、藝術設計和營口大學園石油化工等18個學院。現有2個聯合培養博士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工程碩士領域和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會計(MPAcc)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2個本科專業,26個高職專科專業。建成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特色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資助學科5個、省級高校創新團隊4個、省級高校教學團隊9個。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6個(含碩士領域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示範專業5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7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重點支持專業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省級精品課程和資源共享課19門、省級視頻公開課程2門。2014年,「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認證。
學校集中力量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石油化工過程運行優化與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獲批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遼寧省石油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為遼寧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20個,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基地1個。與撫順市聯建了信息技術中心、精細化工研發中心、新能源研發中心,與中國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國寰球工程公司遼寧分公司組建了石油化工聯合實驗室。學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成效顯著,成立了遼寧省雷鋒研究會、遼寧省社會穩定研究會,建立了遼寧省輿情信息研究中心,取得多項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五年來,學校共承攬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436項,獲國家和省市科技成果獎35項,獲授權專利232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出版著作、教材295部,發表核心期刊論文4300餘篇,其中被SCIE、EI、ISTP收錄734篇。學校公開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報》2個科技核心期刊。學校被確定為遼寧省第一批高校科技服務縣域經濟試點單位,榮獲「全國大中城市先進社科組織」稱號。
學校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傳承學校優良的辦學傳統,發揮「問學穿石、修身誠化」校訓的激勵作用,堅持「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實施「雷鋒精神種子工程」,總結凝練出了雷鋒「五個一」精神(「一顆釘」的刻苦鑽研精神、「一滴水」的團結協作精神、「一團火」的無私奉獻精神、「一塊磚」的愛崗敬業精神、「一片葉」的感恩反哺精神),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強大精神動力。學校通過抓「兩課」教學、開設「雷鋒精神在線網站」、豐富校園雷鋒精神元素、開辦「百家講壇」,舉辦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校園體育文化節、社團文化節等形式,滿足了學生不同層面的文化需求,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被授予教育部第七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學雷鋒基金管委會全國「學雷鋒先進單位」、遼寧省校園文化建設品牌學校、遼寧省學雷鋒學郭明義先進集體、遼寧省高校學雷鋒優秀組織單位、遼寧省「雷鋒號」等稱號。
學校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構建了「厚基礎、寬專業、素質高、能力強、重德育、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出了彈性學分制、學雷鋒示範班、教學改革實驗班等教改新舉措,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07年學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優秀成績。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廣泛開展,近三年學生在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中獲得國家級獎勵347項、省級獎勵836項,競賽成績位於遼寧省高校前列。學校重視體育工作,大力開展競技體育和群眾性體育運動,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設有羽毛球、擊劍和龍舟3個教育部高水平運動隊,在全國各類體育競技比賽中多次獲得大獎。學校被評為「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優秀學校」。我校畢業生以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全面,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3%以上,連續10年獲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實施外向發展戰略,已與美國、俄羅斯、英國、韓國等18個國家的4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聯合開展本科生「2+2」、「1+2+1」、 「4+1」等培養項目,與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等高校開展「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項目。學校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單位,有在校留學生360人。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先進工會組織、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高校節能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評為遼寧省先進黨委、遼寧省文明單位、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依法治校示範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遼寧省平安校園。
2014年學校召開了第二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了辦學定位、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全體師生將在新一屆黨委的領導下,凝心聚力、改革創新,以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工作舉措,不斷開創學校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㈤ 教育部思政司關於公布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結果的通知的介紹
教思政司函〔2006〕1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教育工作部門、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根據《教育部思政司關於2006年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06〕6號)要求,各地各高校認真組織,積極報送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我司組織有關專家進行了評審,共評出一等獎4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20名,優秀獎30名,現予公布(見附件)。今後我司將定期組織評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並將部分優秀成果結集出版,以供各高校相互交流學習。各地各高校要繼續深入開展校風建設,大力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並及時認真總結好的做法和經驗,切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附件: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獲獎名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二○○六年八月二十三日附件
㈥ 廣東佛山有哪些高校
佛山共有6所大學,其中一本、二本、三本大學共2所,專科學校4所,以下是佛山所有大學名單。
1. 本科: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東軟學院。
2. 專科: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佛山大學具體介紹如下:
1、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本科)
佛山科技學院(Foshan University),原佛山大學,國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全日制本科大學,坐落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佛山市。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
學校由原佛山大學、佛山農牧高等專科學校、佛山職工醫學院和佛山教育學院合並組建而成。現有校本部、北院校區、河濱校區、同濟校區四個校區, 佔地面積2210.7畝,建築面積34.54萬平方米。
2、廣東東軟學院(本科)
廣東東軟學院(NeusoftInstitute,Guangdong),簡稱廣東東軟或東軟學院,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由東軟集團聯合億達集團共同投資舉辦的一所以工學為主,兼辦管理學、人文學等學科專業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201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升格本科並更名為廣東東軟學院。
根據2014年11月官網顯示,校園佔地面積4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廣東東軟學院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信息技術與商務管理系、數字藝術系、英語系、日語系,共開設37個IT和泛IT本、專科專業(方向)。
3、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坐落在珠三角腹地廣東佛山順德,佔地面積117公頃(1749畝)。學校先後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2010年、2011年、2012年連續三年)」、「廣東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或獎勵。學校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踏實做事、誠信做人、人格健全」的技術技能人才。學校環境優美、設施良好、制度先進、管理科學,是莘莘學子求學成才的理想之地。
4、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是在2000年6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由佛山市人民政府舉辦的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學院由原佛山煤田職工地質學院和佛山市機電學校合並組建而成。學院為佛山市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總部單位。學院坐落於國家級工業園區—佛山市三水工業園區內,校園總佔地面積962畝,建築面積23.5萬平方米,總投資近10億元。現設有機電工程系、電子信息系、汽車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財經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等五系一部。
5、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英文:Guangd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是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以工為主,涵蓋文、理、藝術等較全面專業體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該校創辦於1984年,於2001年升格為專科層次的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更名為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根據2014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佛山禪城和高明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1127畝,設有8個院校,開辦專科專業34個,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多人。
6、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專科)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是2010年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培養環保、節能、低碳及相關專業高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特色的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學院,隸屬於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學院位於佛山市南海區桂丹西路98號,佔地面積約450畝。學院環境優美,教學生活設施齊全,是廣東省高校節能示範單位和省環境教育基地。
學院佔地476畝,按現代化高職學院的標准和10000在校生的規模進行建設,首期工程投入2.6億元,建成了環湖核心建築群8.7萬平方米,湖山公園生態景觀區佔地約10萬平方米,校園內湖光山色,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環境優美。
㈦ 南昌工學院的學術研究
校徽 校徽總體設計為圓形,以藍綠色為主色調、以白色為底色;內外環中鑲刻中英文校名,構圖由「龍」「行」天下、雙手托夢、平台/講台圓夢、1988(學校創辦之年,龍年)、雲紋等元素組成,寓意「中國龍、中國夢」。 具體釋義如下:
一、標志外圓採用同心圓為基準,以中華民族傳統裝飾雲紋銜接。既寓意多民族師生手牽手,團結一心,「互包有容,有容乃大」,攜手實現「中國龍、中國夢」的美好願景;也寓意大學傳承文明、創新科技、服務社會、嚴謹規范。
二、校徽內外圓中間選用學校的中英文名稱,一是從構圖上,兩種文字的對比具有造型上的美感和平衡感;二是體現學校繼承傳統,面向世界的發展理念。
三、校徽核心由「龍」「行」天下、雙手托夢、平台/講台圓夢、1988(龍年)等元素組成。一是主圖「龍」的形象出自中國「源龍」,既是中化民族的精神圖騰,也是中華文化的歷史符號,與「行」組合,寓意「中國龍、中國夢」,當代大學生要肩負起「龍行天下,復興中華」的歷史責任,體現出南昌工學院植根於中國歷史文化,以傳承中華文明、服務社會發展為育人之本的辦學理念;也寄寓廣大父母「望子成龍」和學校「育人成才」的美好願望。呼應南昌工學院創建於1988年(龍年),表達出工院人不僅是龍的傳人,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傳承弘揚者。二是基座由漢字「工」、「行」組成。「工」 代表「工學院,即學校的學科特色」;「行」,取自於校訓「忠信篤行,自強不息」, 融合道德品行、盛行、規律、實踐、職業、能乾等含義,寓意「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努力把南昌工學院辦成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技術應用型綜合本科院校。三是基座造型形如翻開的書本、平台、講台,又似雙手托起狀,寓意全校師生教學相長,齊心協力,共同托起未來之夢。同時也表達廣大南工學子翱翔於知識的海洋,並在學校教師的潛心教育和呵護下,成龍成才。四是內圓整體下重上輕,寓意根基穩固,在堅忍包容中創新,不斷積淀、厚實校園文化底蘊,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精神。
四、校徽以天空和海洋的本色藍為主色調,白色為底。藍色既象徵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也寓意學校面向世界,開放性辦學的理念。白色象徵純潔與品行高尚。 校訓 校訓: 忠信篤行 自強不息
南昌工學院校訓「忠信篤行,自強不息」:是南昌工學院辦學理念、指導思想、校園文化的凝結與體現,是勉勵全校師生修身、求學、處世的格言。
「忠信」出自《論語·衛靈公十五》,「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篤行」出自《中庸·問政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自強不息」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忠信篤行、自強不息」的基本內涵,要而言之,就是:開拓創新 堅忍剛毅、奮發有為、不避艱險,不斷深厚個人的道德修養,誠懇厚道正直坦率、格物窮理,努力踐行,使自己成為一個志存高遠、品德高尚、博學篤志、知行合一的全面發展的人。 截至2010年,南昌工學院有南昌工學院校黨委校報記者團、南昌工學院校團委大學生藝術團、南昌工學院校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及其各二級學院分會、南昌工學院校團委學生會以及各二級學院學生會、南昌工學院校團委學生社團聯合會、南昌工學院民族教育學院學生社團部。
有工藝美術協會、動敢口才社、經濟市場研究學會、心理健康協會、大學生服務社、春暉文學社、靜軒棋社、黑駿馬文體社、水草演藝社、心語文聯社、校園書法社、T2街舞協會、音樂協會、交誼舞協會、new power輪滑協會、南昌工學院電子商務協會、星光羽毛球協會、旅遊協會、跆拳道協會、武術協會、瑜伽協會、乒乓球協會、集郵協會、攝影協會、愛心根與芽協會、紫光騎士俱樂部、歡樂英語吧等社團。
2013年,學校以節慶日為重點,開展各類活動200餘次,舉辦大型活動20餘項,並大力打造精品社團,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先後獲得「全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集體」、「 第四屆全省高校社團文化節優秀組織獎」、「『 三下鄉』全國重點隊」「2013年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 全省學雷鋒活動三等獎」等榮譽。
2015年是我校大力推行兩項改革、轉型發展和創新創業的關鍵之年,圍繞學校改革,校團委逐步推行團學生組織改革,基於項目制、扁平化的組織機構將學生組織改革設置為綜合行政、新聞媒體、社團推廣、志願服務、文體藝術五大中心,切實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以應用為導向的平台,讓學生幹部在活動中不斷成長、成就自我,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校現有32個社團,性質多樣、內涵豐富。為社團的良好建設與發展;
1、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學生社團管理工作意見》全面推行了社團導師制,成功承辦了南昌市首屆大學生辯論邀請賽初賽、復賽、決賽。同時實施了精品社團塑造工程,目前我校已有省級社團12個。
2、加強大學生社團建設和支持力度,規范管理。舉辦了第二屆社團文化活動月系列活動50餘場次。目前社團數量達到121個,在冊會員達11000餘人,佔在校本科生人數34%。
3、指導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世貿杯」南昌市首屆COSPLAY動漫大賽、第六屆社團文化藝術節、南昌工學院第九屆棋王爭霸賽等社團活動總數達70餘次。
㈧ 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第二課堂
學院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開展文化育人的同時倡導實踐育人和志願服務育人,不斷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學院特色學生活動有陽光文化節、「六個二」素質拓展工程、青年志願者活動、外語角等;特色社團有陽光號列車青年志願者協會、陽光文化旅行社、陽光文化報社、陽光在線、陽光藝術團、陽光演講辯論社、陽光電台和櫻花社等。 2013 年 12 月 5 日,學院陽光號列車青年志願者協會獲評「湖北十佳青年志願公益組織」; 2013 年 12 月 11 日,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抒寫大愛二十載、陽光文化亮青春 ——長江大學「陽光號列車」開展陽光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榮獲全國第七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3 年 12 月 26 日,上述項目榮獲湖北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
㈨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好不好。
評價一所學校好壞的標准有很多,如學校排名怎麼樣,學校師資力量強弱,學校王牌專業多少,教學成績是否優秀,教育方法科不科學,學生就業情況,校園環境等。下面是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的評價,僅供參考。
學院現有教職工470餘人,其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重慶市名師1人、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2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教授32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94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05人;另外聘兼職教師100餘人,從工廠、企業聘請了大量實踐專家,高級技師擔任實習指導教師。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87人,專業帶頭人及骨幹教師60餘人。
㈩ 重慶三峽學院的學術研究
學校是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重慶市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和「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三峽移民與經濟發展研究會等2個市級學會,化工與生物、地質災害、三峽藝術等24個校級科研所為代表的一批為庫區經濟服務的特色科研機構;市級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團隊和培育團隊各1個。
2007年至2012年來,全校教學科研人員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佔40%以上;出版學術專著200餘部;被SCI、EI等權威文獻檢錄500餘篇;學校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項,承擔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680餘項,科研經費6000多萬元。科研成果先後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重慶市科技進步及社科優秀成果獎25項。
2012年12月14日,中國知網(CNKI)公布了2011年全國各類期刊的期刊評價指標數據,《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的期刊綜合影響因子首次達到0.333,在全國662家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中排名第98位,在重慶市屬高校學報中排名前列。
2013年,中國知網公布,2013年《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綜合影響因子0.368,比2012年期刊綜合影響因子0.333增加了10.5%;2013年復合影響因子0.531,在中國662家綜合性人文、社科學報排名中,繼2012年首次進入百強後再次躋身前百強,躍升到第90位,在重慶市屬高校學報中排名前列。
2014年,教育部「春暉計劃」資助中國留瑞學人回國服務團到重慶三峽學院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服務活動,與重慶三峽學院教學科研人員進行了合作科研項目對接。經教育部專家評審,楊季冬教授等主持的10個項目獲准「春暉計劃」合作科研項目經費資助立項。 市級學科基地: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三峽庫區水環境演變與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
校級學科基地:信號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非線性科學與系統結構重點實驗室、西南民族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三峽美術研究與創作中心。 重慶三峽學院開設有涵蓋9個學科門類的54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已形成了以文學、工學為主,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農學等協調發展的學科結構和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數據截止2014年3月)
本科專業
二級學院專業名稱層次文學院 漢語言文學(師范類) 本科漢語言文學(高級文秘方向)本科漢語言文學(文秘與行政管理方向)本科小學教育(全科教師·免費師范生)本科語文教育3+2高師專科 傳媒學院 廣播電視學本科廣告學本科外國語學院 英語(商務英語方向) 本科英語(翻譯方向)本科英語(師范類)本科日語本科英語教育3+2高師專科公共管理學院 民族學(經濟與管理)本科勞動與社會保障 本科文化產業管理本科法學本科少數民族本科預科(文、理)本科預科財經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經濟學本科經濟統計學本科會計學本科會計學(財經商貿類)對口高職本科工商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 本科旅遊管理本科酒店管理本科市場營銷本科旅遊管理(旅遊服務類)對口高職本科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師范類)本科體育與健康學院 體育教育(師范類)本科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與健康)本科數學與統計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類) 本科統計學本科信息與計算科學本科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系統工程設計)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本科軟體工程(軟體測試)本科軟體工程(軟體設計)本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企業信息化)本科物聯網工程本科物聯網工程(信息技術類·計算機類)對口高職本科電子信息與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嵌入式系統)本科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與通信) 本科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本科物理學(師范類)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供配電)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力電子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電網)本科電子信息工程(信息技術類·電子類)對口高職本科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設計自動化)本科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現代製造)本科機械電子工程(機電系統設計)本科機械電子工程(數控加工)本科汽車服務工程(汽車檢測與維修)本科汽車服務工程(汽車營銷與評估)本科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加工製造類)對口高職本科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化學工程與工藝 本科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環境科學本科過程裝備及控制工程本科化學(師范類)本科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生物技術(生物制葯) 本科生物科學(師范類)本科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資源開發)本科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園藝(景觀規劃與設計) 本科土木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建築工程)本科土木工程(道路橋梁)本科土木工程(工程造價)本科安全工程(建築工程)本科美術學院 美術學(師范類)本科環境設計本科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動 畫本科服裝與服飾設計本科 碩士專業
學術型碩士 學院專業名稱研究方向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機電系統電子技術、非線性電子學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公共管理學院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本專業雖然是屬於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的自設學科,但是依託公共管理學院招生)民俗文化、民間文學專業型碩士
學校現有教育碩士、農業推廣碩士兩個專業碩士授權點,教育碩士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生物、美術、體育學科教學等6個領域,農業推廣碩士涵蓋農村與區域發展、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農業信息化等3個領域。兩個授權點將於2015年開始招生。 重點專業
重慶市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區域經濟學;
校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經濟學、數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美術學、體育教育與訓練。
碩士學科
學術碩士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專業碩士學科:教育碩士、農業推廣碩士
立項申碩學科:應用經濟學、數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 重慶三峽學院有沙龍、百安兩個校區,佔地達到2000畝,建築面積50餘萬平方米,藏書129餘萬冊,電子圖書146萬余種,儀器設備總值近1億元,日制在校學生19000餘人。
重慶三峽學院緊密圍繞重慶市和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優化結構,加大學科專業建設力度。截止2012年底,有市級重點建設學科1個、市級重點立項建設學科2個、校級重點學科9個,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市級精品課程9門;市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市級教學團隊6個。 (數據截止2014年3月) 教學成果
學校先後獲得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和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教育質量管理年先進集體、重慶市語言文字示範學校及先進集體、重慶市輿情信息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國家二級檔案目標管理單位、重慶市引進國外智力示範單位、全國來華留學生保險推廣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模範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
截止2012年底,在校學生連續獲得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活動「挑戰杯」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級獎20餘項;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省級以上獎近40項;全國、省市級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國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獎共計70餘項;2001年以來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授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大中專學生自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稱號;先後兩次被團中央、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等八部委評為「保護母親河先進集體」。
學校以「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為統攬,積極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和能力建設,「三成」教育成果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自辦學以來,學生成功申請專利9項,公開發表論文470餘篇。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專業競賽獲國家級獎370項,省部級獎223項;其中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重慶三峽學院廣播電視專業余常海同學的攝影作品《一輩子難以忘記的是您這個眼神》獲2010年度全國高校校報好新聞作品新聞攝影類一等獎 ,政法學院教師王航的《你會是冷漠的路人嗎》獲2012年度言論類一等獎 ;藝術設計專業張舒同學參加2011年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獲全國一等獎。 圖書館
重慶三峽學院圖書館於1994年由萬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和萬縣教育學院圖書館合並,組建成四川三峽學院圖書館,2000年更名重慶三峽學院圖書館。館舍面積17431平方米,閱覽座位2000多座。館藏紙質文獻121萬冊,電子圖書146萬種,中外文現刊1500多種。期刊資料庫有CNKI中國知網、維普中文期刊資料庫、萬方資料庫、EBSCO資料庫、 FAJS 外文期刊資料庫等。同時,還有10餘種試用的電子資源和資料庫。
圖書館館藏內容涵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個學科。收藏有《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叢書集成》《中國西南文獻叢書》《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永樂大典》《四部叢刊》《古今圖書集成》《明實錄》《清實錄》《敦煌寶藏》等大型古籍叢書、類書3.5萬多冊,善本1300餘冊,其中有《四聲韻譜》孤本一套。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和《四川省高校圖書館古籍善本聯合目錄》收入的善本達45種,共計585冊,居重慶市高校圖書館第三位。2010年,圖書館入選「第一批重慶市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共有64種古籍入選「第一批重慶市珍貴古籍名錄」。
重慶三峽學院設有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資料信息中心、三峽文獻信息中心),自建三峽資料資料庫,負責收藏反映三峽歷史、地理、文化、文學、旅遊、社會生活及三峽庫區人物著作和傳記等各種文獻、圖片、視聽資料4萬多冊。(數據截止至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