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清華大學科研成果

清華大學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9 03:30:08

㈠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 月背軟著陸

等待了數十億年後,月球永遠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5G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方位變革,將推動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3、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性時刻。7月22日,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大門。在未來國際科技實力競爭中,科創板將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持續補充後續能量的「大糧倉」。

4、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晶元

8月1日,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元登上了《自然》雜志的封面。該晶元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提升各個系統的能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原則上,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系統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任務。

5、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限於通信光纖的損耗和探測器的雜訊等原因,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內獲得較高成碼率。目前最遠成碼距離是潘建偉團隊於2016年實驗實現的404公里。

㈡ 為什麼百年清華沒有做出什麼世界級成果,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不是說不產生一個諾貝爾獲得者,我覺得可能是清華大學沒有這種高等人才吧,還不夠級別。

㈢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首先介紹下顏寧老師。
顏寧,1977年出生,2000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學位;之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師從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2004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該校接進行博士後研究,2007年博士後出站後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導,其在清華的研究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及植物脫落酸受體信號通路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及2項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項目。顏寧回到清華迄今發表學術論文30篇,其中自2009年以來作為通訊作者在三大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上發表學術論文9篇,成果於2009、2012年兩次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重點引用, 2012年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顏寧2005年因為傑出的博士論文研究獲得《科學》(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回國後相繼獲得「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等獎勵和榮譽。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入選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即「萬人計劃」青年組);2011年,顏寧教授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評選的首屆28位國際青年科學家之一。2014年被《細胞》雜志選為全球40位年齡在40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之一。顏寧老師是施一公老師的學生,目前都在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擔任PI,在回國的5年裡已經在CNS上發文9篇,在以論文數量排資論輩的環境,這對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可以完爆很多中科院院士。

再介紹一下工作。上面提到,她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的研究,而此次發表文章《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是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

葡萄糖(D-glucose)是地球上包括從細菌到人類各種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也是人腦和神經系統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是進入細胞:親水的葡萄糖不能自由穿透疏水的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通過鑲嵌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完成。

GLUT1是發現最早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GLUT1 Deficiency syndrome,又稱De Vivo syndrome)。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是腫瘤細胞由於缺乏氧氣供應而只能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同質量葡萄糖所提供的能量不到正常細胞的10%,因而對葡萄糖的需求劇增(這是被稱為Warburg Effect的腫瘤細胞代謝現象),在很多種類的腫瘤細胞中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以大量攝入葡萄糖維持腫瘤細胞的生長擴增,這使得GLUT1的表達量可能作為檢測癌變的一個指標。

癌(腫瘤) 細胞和正常細胞的重要區別是腫瘤細胞主要通過糖酵解Glycolysis獲取能量,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而正常細胞可以通過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獲得大量能量,由於糖酵解提供能量很少,所以腫瘤細胞對葡萄糖的需求就大大增加,因而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所以總結起來,GLUT1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運蛋白,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的一項基礎研究,但是距離實際的臨床應用還有很遠,但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本身就是有區別的,在我看來,基礎研究就是為了探索未知。
該成果在5月18日由《自然》雜志在線發表後,立刻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充分肯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評價說:「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葯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對於GLUT1的結構解析本身是極富挑戰、極具風險的工作,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膜轉運蛋白研究專家羅納德•魁百克(RonaldKaback)表示:「人們終於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轉運蛋白在原子解析度水平上的晶體結構,這是50年以來的一項重大成就。」人體GLUT1基因序列鑒定者、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資深教授哈維•羅德士(Harvey Lodish)認為,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並且表示將把這一重大成果加入到他正在編寫的《分子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Cell Biology)經典教科書第八版之中。

㈣ 邱新平的科研及學術成果

先後參與了多項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德中心基金等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63篇,其中SCI收錄105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3項。作為第二完成人,2007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作為第三完成人,2009年獲北京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作為第一完成人,2009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獲得清華大學梅貽琦獎。

㈤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科研團隊是非常傑出的



總的來說


其實顏寧自己在博客裡面說得很清楚。科研的三重境界:生計、興趣和永生。這項工作是她進清華開始就想做的,現在做出來了,而且是可以寫進教科書的工作。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算是有些「永生」的味道了。對於純粹的科學家來說這就足夠了。

㈥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科技成果與未來發展

陳火鍾;198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機械電子技術專業畢業,陳火鍾;現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㈦ 清華大學 請詳細說明

[編輯本段]清華之最
——選擇清華的十二個理由: ———————————————— 清芬挺秀,華夏增輝。 水木清華,一生的家 ———————————————— 第一、清華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國最高學府 梁啟超先生曾在清華做題為《君子》的演講,他引用《周易》里的話來勉勵清華學子要做君子,要樹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先生所言,影響深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後來即成為清華永遠的校訓。 清華以紫荊和丁香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為紫白兩色組成,以紫色為主。紫色由紅、藍兩色混合而成,紅色是火焰,是中國的國色,藍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徵,紅藍相融亦蘊含著中西文化的會通,亦是清華的歷史與文化的特徵。 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 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第一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這是當年的國學研究院師生為了紀念王國維而立的,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 淡泊風骨、質朴坦誠,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清華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闡述清華的精神。 第二、清華是中國綜合實力最頂尖的大學 一部清華史,就是一部中國民族的自強史,就是一部愛國奉獻的歷史。清華,自它誕生起,就擔負起民族的興旺,中國的崛起的重大責任和使命,九十餘年來,清華為中國培養出了眾多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治國之才,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國家和民族奠造了寶貴的人文傳統。 始建於1911年的清華,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現代大學教育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構。在歷史長河的每個階段,清華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養和學術貢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在第二輪(2006-2009)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清華整體水平排名第一的學科數繼續保持全國高校首位。在新一輪(2007)國家重點學科評定中,清華大學獲得22個新設立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這一數字也居全國首位;同時在二級學科中,清華大學還獲得15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加上一級重點學科所涵蓋的二級學科,總共擁有了115個二級重點學科。截止到2007年,累計榮獲教學名師獎人數(國家級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課程數(國家級61門、北京市70門)和優秀博士論文總數(73篇,佔全國授獎總數的1/12)都繼續保持全國高校榜首。 第三、清華擁有中國最一流的人文與社會學科 清華從建立初期就是中國的人文重鎮,清華90多年的歷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歷史上,從蜚聲中外的清華國學研究院開始,清華園里大師雲集,賢人輩出。清華學人以「古今融會、中西貫通」為指導思想,創造了一個影響整個時代的「清華學派」。 水木清華,人文日新。今日清華,正在恢復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界的脊樑,也是中國文科從復興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點數清華文科,涵蓋文、史、哲、法、經濟、管理、藝術等學科門類,匯聚了國內一大批知名學者和青年才俊,並以令人矚目的發展速度躋身國內文科前列,多個學科躋身國內頂尖,且與國際教育培養模式相接軌。 第四、清華擁有中國最好的自然科學與工程學科 清華在理工科方面是國內高校當之無愧的第一。多年來,清華以其自身的獨特優勢,在國家科技創新體制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教育部的權威統計資料顯示,清華大學本部共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4個,國家工程中心5個,在國內高校中均位列第1位。在國家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建設的5個國家實驗室中,清華以其在信息科技的雄厚實力,獨力承擔「清華信息科技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多年以來,清華在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索引)發表的重要科技論文均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專利授予數連續十多年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學校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均具有很強的優勢。 近年來,清華科研經費一直全國高校之首,2008年為35.91億。為學校的學科建議和科研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現代科技發展向著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的背景下,清華利用其綜合性的學科優勢,構建了信息學科群、建築學科群、能源學科群、環境學科群、航空航天學科群、材料學科群、理學學科群、生命科學與醫學學科群等大的學科平台。這些學科群中存在著大量有待探索和求證的領域,並在整個科技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中占據主導位置。這為有志於求知探索科學真理、成為科技改變社會的實踐者的理工科考生提供了最廣泛的選擇。 第五、清華擁有中國最好的生命科學與醫學學科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眾多學術大師曾芸集在這里辛勤開拓,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學家。在中國科學院歷屆生物學部委員中,有30多位曾在清華生物系學習或工作過。清華大學於 2001 年建立了醫學院,首任院長由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兩院院士吳階平教授擔任。為加強和促進生命科學與醫學的發展及其與其它工程學科間的交叉合作,清華大學於 2004 年成立了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以利於大跨度的學科交叉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為創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培養醫學精英人才,2006年清華大學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緊密合作,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旨在打造邁向國際一流水準的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納入清華大學的普通招生計劃。2009年清華大學在理學院生物系的基礎上成立了生命科學學院,以嶄新的姿態全力迎接生命科學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是國內聲譽最好、影響力最大、實力最強的醫學院,在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獨樹一幟,通過強強合作,清華大學雄厚的基礎學科綜合優勢和優良的學術氛圍,與協和在醫學領域中強大的科學研究和臨床醫學實力,將得到充分的發揮。一部協和發展史,被稱為半部中國醫學發展史,協和最早開啟了我國八年制高等醫學教育和高等護理學教育的先河,在我國醫學教育領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獨特的社會影響力。協和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優良的辦學傳統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在教學上以高標准、嚴要求著稱,以培養具有真才實學、學風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教研復合型人才而聞名。八十餘年來,協和以培養研究生為重點,以培養八年制醫學博士為特色,創造和凝聚了現代科學思想,培養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家,可謂人才濟濟,碩果累累,對我國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協和擁有聞名國內外的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療服務體系,附屬醫院技術力量雄厚,學術水平。協和還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為兩院院士),為國內醫學學科最雄厚的師資力量。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是我國培養醫學博士的搖籃,也是優秀學子施展才華的嚮往之地,是廣大有志於投身醫學事業的莘莘學子的第一選擇。 第六、清華擁有中國最出色的經濟與管理學科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清華經管)的使命是「躋身世界一流經管學院之列,造就未來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商業領袖,貢獻學術新知,以推動民族經濟的偉大復興」。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數量經濟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目前有15個具有國際影響和國內領先的研究中心,其中有兩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並擁有國內唯一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現代管理與創新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學位中心舉辦的一級學科評估中,清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1。清華經濟管理學科還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是最早獲得AACSB和EQUIS兩大全球管理教育頂級認證的中國內地商學院,被世界著名的《財富》雜志稱為「中國最好的商學院」。「高端定位、國際化、師資強大」是清華經管學科的重要特色。 清華經濟管理學科擁有超豪華的顧問委員會陣容,由前院長朱鎔基建立的這一顧問委員會,匯集了國內外最知名的企業家、政府管理者和國外著名商學院的院長,為學院的國際化指引方向,因此,清華的經濟管理學院不僅是國際定位,而且是國際的高層次定位,在國內的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除了具有世界頂尖豪華陣容的「顧問委員會」和真正實際給學生授課的「海外特聘教授」之外,在培養方案上也與國際接軌,是國內教育培養理念最先進的。清華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來講: 清華的文科 —「歷史悠久」, 清華的理科 —「再創輝煌」, 清華的工科 —「遙遙領先」, 清華的未來 —「無可限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清華擁有中國最雄厚的師資力量,「大師之園」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乃有大師之謂也。」經過多年努力,清華已經形成了一支國際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清華現任全職教授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4人,兩院院士總數72人,位居全國高校第1位。此外,清華延聘的講席教授中有兩院院士5人,雙聘教授中有兩院院士26人,兼職教授中有兩院院士57人,各類在任教師中兩院院士總人數達153人,在國內高校中遙遙領先。 863計劃、973計劃、攀登計劃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三個重要科研計劃。目前清華現任教授中有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含聘任首席科學家後調入清華的)28人,國家863計劃各領域首席科學家7人,國家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 多年來,清華大學的教師以其學術上的卓越成就,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他們中有50多位當選為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學術權威機構院士,其中有美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11人,俄羅斯國家院士11人,法蘭西學院院士2人,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院士、烏克蘭科學院院士、瑞士技術科學院院士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共9人,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1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7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3人、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2人、國際高校科學院院士2人,以及國際科學院院士和國際能源科學院院士各1人,在全國高校中以較大優勢領先。 第八、清華擁有中國最好的育人環境,「學在清華」 清華,有著國內最好的教育培養和人才學習成長的環境。在國內的高校中,「學在清華」的贊譽廣泛流傳。「名師上講堂」,知名教授活躍在教學一線,是清華人才培養的重要傳統。截止到2007年,累計榮獲教學名師獎人數(國家級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課程數(國家級61門、北京市70門)。在已經進行的4屆高校青年教師獎評選中,清華共有18位教師當選,是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 在教學上,清華大學廣泛吸收世界著名大學的經驗,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教育。清華多個院系均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在多門課程上採用英語教學或雙語教學,使用國外原版教材,與世界名校共同組織課程、聯合培養等重要措施,都旨在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視野。 清華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每學期,清華大學為全校本科生開設了近兩千門課程,幾乎涉及到所有的學科領域。這兩千多門課程,除個別專業很強的課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同學們可以在培養計劃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興趣,各取所需。這一在國內領先的選課制度,打破了國內傳統的各院系之間層層封閉、學生選課自由度小的問題,真正實現了綜合性大學的魅力。 高水平的藝術教育和體育教育是清華的重要特色。藝術教育幫助人去體驗自然和生活的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華擁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學生藝術團(800名成員中大部分都是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這里更有全國綜合性大學最豐富的藝術課程,涵藝術史論、美學、賞析、藝術表演與藝術創作等,年均選修學生達7000人以上。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華大學在歷史時期提出,並一直延續下來的口號和傳統,而強健的體魄、良好的鍛煉習慣,是清華給學生相伴一生的重要財富。目前清華開設有全國綜合性大學中最豐富的體育課程,年均選修學生超過25000人次,其中定向越野、射擊、跳水、藝術體操等都是深受同學歡迎的特色課程。在體育運動中,清華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比如合作中的競爭精神,朝氣蓬勃的體魄和工作動力,都蘊育在其中了。 第九、清華擁有中國最優秀的生源,「半國英才聚清華」 大學,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慢慢成長的地方。 一直以來,各省理科前10名70%以上選擇進入清華深造,從1999到2006年8年間錄取的各省狀元分別為38、39、39、28、28、33、32、31人,總計268人(全國75%的理科狀元進了清華)。隨著清華文科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優秀的文科考生把清華作為第一報考志向,清華各省市的文科錄取分數線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文科招生的絕大多數省份分數線均是第一或者第二。歷年國家理科實驗班學生,國際數、理、化、生和信息等國際競賽獎牌得主也多進入清華大學學習。在課程上、在實驗室、在宿舍,在校園的走廊、草地、樹下,到處都可以看到清華學子的身影。大學,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慢慢成長的地方。在無數學子、家長和老師眼中,清華就是「優秀」的代名詞,進入了清華,就是選擇了人生的高起點,選擇了成為清華人的畢生榮譽,也選擇了成為清華人所意味著的畢生責任。 剛剛結束的2009年高考招生中,清華大學的文理科生源質量繼續保持優勢。除西藏以外的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理科前10名考生中,有210餘人被清華錄取,占前10名總數的70%,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如江蘇理科前10名(共14人)中的11人,內蒙、河北、天津、遼寧等省理科前10名中的9名,吉林、甘肅、廣西、山東、四川、湖南、海南等省的理科前10名中的8名均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約八成省份的理科最低錄取分數線居全國高校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的文科招生在去年的基礎上又取得了新的進步。清華大學今年300餘人的文科招生規模共錄取了50餘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文科前10名,其中包括超過三分之一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如吉林省前10名中的5名,江西、山東前10名中的4名,浙江、江蘇、四川、湖南前10名中的3名,其他省份也均有1-2名前10名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約七成省份的文科最低錄取分數線位居全國高校之首。 第十、清華學子擁有中國最好的畢業前景,「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 清華大學學生擁有良好的畢業前景。清華「通識教育」與「專業訓練」並重的培養特點,使清華的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對用人單位連續幾年的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清華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數理基礎、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自學能力、實踐動力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往往看重清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潛質,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目前清華本科畢業生約有70%選擇在國內國外名校中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其中大部分是免試推薦),其餘的選擇高質量就業或者自主創業。 清華的本科生培養越來越被世界一流大學所廣泛認可。據美國《高教年鑒》報道,2006年清華成為全球在美國院校獲得各類博士學位數量最高的本科生母校。 近年來,就業引導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保持每年旺盛的社會需要和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基礎上,畢業生到國家重點企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高,2009年接近八成;2009年的赴西部、東北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人數為389人。主動申請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的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2008年和2009年,向西藏輸送了共9名大學生村官,2009年,為重慶輸送了37名基層選調生。一批又一批清華畢業生積極響應國家和學校的號召,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錄取清華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不僅數量多,而且層次高。名列世界500強的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惠普、微軟、IBM、殼牌、通用電氣、等企業,聯想、華為等國內高科技企業,匯豐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工商銀行等國內外金融單位,以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廣州報業集團為代表的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包括清華大學、中科院在內的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清華畢業生都活躍在其中。清華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畢業生薪水被權威機構評為國內第一。 清華的學習生活的主旋律不是自由和安逸,而是奮斗和挑戰。因而清華的生活也決不是學生一生的頂峰,而是莘莘學子起跑,加速,奔向更高遠人生目標的關鍵一程。朱鎔基學長以「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來表達自己的母校的感情。許多清華校友在取得事業的成功後,回味清華時光時,都衷心的感謝在清華得到的高質量的教育。清華是莘莘學子騰飛的起點、精神的家園。 第十一、清華培養出了中國最優秀的人才群體,「學術大師、興業之士,治國之才」 清華的聲譽,是與清華校友對社會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分不開的。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在清華近百年的歷史中,59位清華學子當選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600多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名校友當選美國國家院士。約有1/3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4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清華校友,400多名畢業生就任國內院校校長、黨委書記,以上數據在國內均位列全國高校第一位。另外,在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學術史上,清華是享有盛譽的人文社科重鎮,滋養了一代代思想先驅、文學巨匠、史學大家、經濟學者和法學巨擘,他們開創並發揚了清華的人文傳統,為清華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 在清華的天空中,有著太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清華先後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學術大師,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如趙元任、李濟、陳岱孫、聞一多、曹禺、梁實秋、李健吾、夏鼐、楊絳、金岳霖、潘光旦、費孝通、徐仲舒、高亨、王力、姜亮夫、謝國楨、季羨林、吳晗、錢鍾書、張蔭麟、何炳棣、楊聯升、李學勤、許國璋、王鐵崖、英若誠、端木蕻良、胡喬木、喬冠華、於光遠等。 在自然科學方面,清華培養的人才同樣是濟濟多士,他們中有竺可楨、高士其、姜立夫、段學復、張子高、楊石先、葉企孫、周培源、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梁思成、楊廷寶、錢偉長、吳仲華、周光召、林宗棠、熊慶來、華羅庚、吳有訓以及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等等。 第十二、清華園是中國求學成才的最理想之地,「貴族氣質,王者之風」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庄嚴,巍然中央」,清華大學主體校園面積近六千畝,其中林木俊秀,芳草依依,道路寬闊,氣勢磅礴。 這里曾經是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的一部分,皇家建築的尊貴氣度,西洋建築的詩情畫意,蘇式建築的雄偉莊重,現代建築的簡潔典雅,融會在清華的校園中。 山水花木襯托著各式建築是風景秀麗的清華園的特色,形成了優美安靜宜人的育人環境。清華目前已建成了環保生態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大學,是全國所有學校中唯一一所兩度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的高校。綠化覆蓋率超過50%,園內樹木近20萬株。目前清華的植物種類和數量眾多,是北京最重要的「綠肺」之一。工字廳、水木清華、大禮堂、圖書館、近春園、理學院、主樓前、北院等新老景觀,處處宜人。 清華,在她成長的早年,是國運衰敗中的一個希望,一個夢想! 清華,在她輝煌的今天,是莘莘學子希望與夢想的搖籃! 在清華的天空上,有太多讓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閃耀的星群,將中華大地映照的熠熠生輝。從1909年深秋越洋留美的47位少年,到如今的10萬學子,清華是一部動人的長篇故事,清華是一首寫不完的長詩。 水木清華,鍾靈毓秀。清華園,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清澈蜿蜒的萬泉河,貴族氣息的工字廳,潔白神聖的二校門,高雅華貴的大禮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樸精緻的清華學堂,寧靜清靈的荷塘月色,讓多少學子為之終生無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勤奮而又睿智的清華學子,在這里,度過他們一生中最美麗的金色年華。清華的荷塘月色—————————————— 一個名字, 讓你憧憬, 讓你遐想, 讓你過目不忘, 這就是會讓你一生驕傲的 清華大學。

㈧ 清華大學的科學研究

截至2015年12月底,清華大學正在運行的科研機構共317個,其中:國家實驗室(籌)1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7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7個。
國家實驗室: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北京電子能譜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抗腫瘤蛋白質葯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下一代互聯網核心網國家工程實驗室、特高壓工程技術(昆明、廣州)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碟系統及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鍋爐及民用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信息化應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有機磷化學及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生物催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普適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成形製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反應堆工程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其他政府批准機構、學校自主批建機構和學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建機構詳見參考資料 科研項目 「十二五」以來,該校每年從各類科技計劃(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計劃等)獲得資助立項的科研項目超千項,合同額超15億元。
2014年,清華大學文科新開課題699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6項,轉為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23項,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6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4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項目2項;教育部年度項目(含一般、專項)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5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1項。
部分重大項目、重點推廣項目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 成果獎勵
截至2015年底,全校累計獲國家級科技三大獎共507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20項。2015年,學校共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181項,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9項;省部級科技獎61項,其他各類科技專項獎101項。2015年,學校通過科技成果鑒定項目47項,進行國家科技成果登記項目44項。
重要科研成果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專利技術
2015年學校國內、國外及地區專利繼續保持較高的申請和授權數量。國內申請總數2130項,國外申請總數530項;國內授權總數1810項,國外授權總數390項;國內授權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占總授權總數約45%;國防專利申請總數23項,授權總數37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227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1項。2015年在美國專利授權量名列全球大學第三位。2015年,學校共獲得專利金獎1項,專利優秀獎5項,獲獎總數繼續踞國內高校首位。
論文著作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該校被《工程索引》(EI)收錄論文數,自1993年以來,已經連續21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引文索引》(SCI網路版)收錄論文,在數量保持穩定的同時,質量有穩步提升;SCI論文被引用篇數及被引用次數繼續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該校2005-2014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截至2015年9月共有31623篇,計377292次被引用。2014年,被網路版《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總數為4235篇,被《工程索引》(EI)收錄的論文數4195篇,被《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的論文972篇,被《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為182篇。
2015年該校出版理工農醫類學術著作82部,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196部。 館藏資源 截止到2015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含專業圖書館及院系資料室)的實體館藏總量約491.2萬冊(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圖書外,讀者可使用的文獻資源還包括:古籍線裝書22萬多冊;期刊合訂本約57.4萬冊;校館統籌年訂購印刷型中外文報刊2,394種;本校博、碩士論文14.3萬余篇;縮微資料2.8萬種;各類資料庫551個;全文電子期刊69737種;電子圖書840.3萬冊,電子版學位論文353.3萬篇。 學術期刊 《清華大學學報》
清華大學學報包括三種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均由清華大學主辦。
其中《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多家國際性文獻檢索機構,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國內多家全國性文獻檢索機構收錄。在國內歷次全國性科技期刊評比中均獲一等獎,1999年建國50年評優活動中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001年《 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以「雙高」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2002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成員單位。
《世界建築》
作為國家一級雜志和建築科學類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築》,不僅是中國建築界了解世界建築動態的一個窗口,也架設了一座聯絡世界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的橋梁,成為一個促進建築文化交流的廣闊平台。
《裝飾》
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
《清華法學》
為CSSCI來源期刊、CSSCI來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14年版「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㈨ 清華大學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的部門是哪個,能否提供他們的網址鏈接,或辦公聯系電話,謝謝!

科技開發部,沒有鏈接的

㈩ 於桂蘭的獲得主要科研成果

成果名稱抄 形式 作者 日期 作者排襲序 發表刊物
人力資本分享剩餘索取權與控制權 論文 於桂蘭 2005/03/20 第一作者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三要素」人力資源定義探討 論文 於桂蘭 2005/02/20 第一作者 人口學刊
關注員工的職業敏感期 論文 於桂蘭 2004/09/01 第一作者 企業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編著或教材 於桂蘭 2004/09/01 第一作者 清華大學出版社
人力資本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 論文 於桂蘭 2004/08/25 第一作者 光明日報理論版
N+1教學模式 論文 於桂蘭 2004/04/01 第一作者 管理案例研究(文集)
人力資本視角下的企業危機原因分析 論文 於桂蘭 2003/11/10 第2作者 經濟視角
人力資本的風險研究 論文 於桂蘭 2003/10/20 第一作者 人口學刊
知識的四個維度與人力資本分享企業控制權 論文 於桂蘭 2005/04/01 第一作者 2005年兩岸管理科學暨經營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MBA人力資源管理親驗式教學模式與課堂文化探討 於桂蘭

閱讀全文

與清華大學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