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什麼
1、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
2、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3、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4、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②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有哪些
1733年 約翰 飛梭
1764年 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8年 阿克萊特 水力紡機
1802年 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版機權,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4年 史蒂芬孫 蒸汽機車
1844年 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③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
1945年美國,原子彈爆炸;
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47年美國,晶體管問世;
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60年美國,激光器出現;
1961年蘇聯,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天;
1996年英國,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國,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類基因工作草圖。
(3)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對比,蒸汽機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人類勞動生產率,電力的發明直接改變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習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加偉大,空間技術的開創,讓人類探索太空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已經從自足自滿的求生狀態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來源的精神追求層面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成果,更多的運用在了第三產業上,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體驗方面,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因為技術壁壘,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而利用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拉進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也是科技界的共同願景。
④ 中國自解放以來工業方面的成就
1、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
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今日將發射升空。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目標包括: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和服務技術;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開展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空間科學應用;為開展載人登月等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等。
2、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
超級雜交水稻是農業部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的成果,該計劃於1996提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培育計劃。
2000年,超級雜交水稻品種達到了第一階段單次水稻產量標准即每公頃產量超過了10.5噸;2004年超級雜交水稻達到第二期產量指標;2012年9月24日,湖南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驗收組宣布超級雜交稻第三期大面積畝產900公斤攻關的圓滿實現。
3、中國高鐵
中國大陸鐵路分高速鐵路、快速鐵路、普通鐵路。中國高鐵居高鐵級,而國鐵Ⅰ級只用於快速鐵路和骨幹線普通鐵路。中國通過引進加創新,研製"和諧號"動車組列車(CRH縮寫即中國鐵路高速列車)以及「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列車(CR)。
2018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9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總和。2019年,計劃確保投產高鐵新線3200公里。
截至2019年4月,中國高鐵橋梁長度突破1.6萬公里。
4、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指核彈、導彈、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
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蘇聯的幫助,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
突破了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5、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一個「大窩凼」里,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預計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高分衛星是「天眼」觀地,射電望遠鏡是「巨眼」觀天。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它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它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對科學家們來說,FAST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它將可能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質暗能量、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高鐵
網路-超級雜交水稻
網路-中國載人航天
⑤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2、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3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4、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5、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等
(5)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是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⑥ 工業工程的代表成果
如任何一門工程技術一樣,工業工程(IE)也有其代表性成果,如:在生產系統領域,一直主導工業發展的「生產模式」。工業工程(IE)最早期的成果就是「福特生產方式」,它是以大規模的流水生產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成本的,這一生產模式主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工業進程。隨著市場和技術的發展,隨著人們對工業發展的長期實踐、認識與研究,在近三十年裡,各種先進的生產模式層出不窮,如對日本汽車工業發展及至全世界製造業產生重要影響的准時生產方式(Just In Time-JIT)、精益生產方式(Lean Proction),具有美國信息時代生產製造特徵的敏捷製造方式(Agile Manufacturing),以及現在人們談論很多的大規模定製生產方式(Mass Customization)。這每一種生產方式,都極大地影響著整個企業的運作,通過改善企業的業務流程,改變和發展了企業的經營方式,從而推動了全人類近半個世紀的高速發展。
⑦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在工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伴隨著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工業化階段的飛躍,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大國,當代人見證了一個千年文明古國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性工業大國的。
1、1949年—1978年是新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這個時期工業化戰略的特徵是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國家指令性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手段、封閉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
2、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7)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70年工業化進程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70年的工業化進程,集曲折的過程和輝煌的成就於一身,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
從哲學層面看,新中國成功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基本經驗在於遵循了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基本原理,具體來講,就是遵循了一個大國工業化進程的基本共性規律,同時又尊重了自己的獨特國情,找到了適合自身的工業化道路,最終探索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⑧ 分別列舉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⑨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在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等歐美先進國家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
機器大工業的產生開辟了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自然資源的廣闊前景,這就使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原來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為基礎的工業社會。這些國家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世界經濟、科學文化、軍事和政治的重心從亞洲古老文明國家轉移到歐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一、生產力的一次巨大飛躍
以機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等動力機械取代人力、獸力、水力和風力,克服了人力獸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見性及難以控制性,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與過去時代的技術變革相比,工業革命中生產技術的變革具有全面、深刻、規模大等特點。它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從紡織工業到動力工業,從采礦業到冶金業,從金屬加工到工作母機的製造,從農業到交通運輸業,沒有一個部門不被捲入技術革命的洪流。在許多工業部門,機械化涉及生產的全過程。
採用機器僅僅是工業革命的一個方面,生產組織和管理的科學化對提高生產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機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廠里,實現勞動分工的高度專業化;把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機器合理地組成機器系統,形成生產流水線;科學地計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勞動時間,合理地安排勞動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產品元部件的專業化,增加可替換性,以便實現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耐用性,以上這些措施都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動力和原材料供應,公用設施齊備,有利於發揮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優勢及提高投資效益。
新材料的發現和發明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冶金工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為工作機、工作母機、交通工具、建築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堅固耐用的基礎材料,煤氣製造、發電技術和石油提煉方法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新型熱源和動力。化學工業的發展使人工製造染料、肥料、葯品和其他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產品成為可能。
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的科學化,使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工業生產量和貿易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各項社會經濟指標都明顯改善。在1820—1980年的160年間,16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總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產值增至13倍,而一個勞動力的平均年工時卻從3000小時減至不到1700小時,勞動生產率提高約20倍,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至70歲。
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幅度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間,世界工業生產量增長7倍,世界貿易額從1851年的6.41億英鎊增至1913年的78.4億英鎊,增長11.2倍。工業發達國家在世界工業和貿易增長中佔了很大份額。
工業革命使歐美國家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英國為例,英國(聯合王國)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業相應地從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顛農業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從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業勞動力則從29%上升到54%。
工廠工業的發展導致工業資產階級和產業無產階級的產生,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近代大工業的建立奠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把舊時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和地主階級排擠到次要地位。各國經過資產階級激進運動或民主革命,或通過一系列漸進式的改革,資產階級獲得參政權,多數居民亦獲得選舉權,政黨政治及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逐漸建立起來。經濟基礎的發展使國家職能發生變化,政府的機構從王要管理財政、外交、軍事和內政等,變成執行多種職能的龐大機器。以英國政府機構設置為例,1761年政府僅有14個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黨組閣時,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個,政府加強了管理經濟、教育、殖民事務、地方事務和司法方面的職能,政府機構的設置和國家職能趨於現代化。資產階級為維護其經濟利益和鞏固其階級統治,建立了非常龐雜和完善的國家機器。經濟上強大起來的歐美大國在對世界其餘地區進行經濟、軍事和領土擴張的同時,還竭力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推廣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網及世界市場的形成
在前工業社會,由於交通工具落後、旅行困難,世界各地區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人員往來,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直到汽船發明以前,海上運輸既費時又艱險,從歐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約2個月。歐洲與美、亞、非各地區的貿易僅為少數冒險商人操縱,外來商品數量和品種都很少,價格非常昂貴。歐洲航海家、商人和傳教士所涉足的地區僅限於沿海商站和河口,亞、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對歐洲人來說,還罕為人知,至於大洋洲,直到17世紀才被歐洲人發現。
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與船運和陸地軌道運輸的結合,使社會進入汽船和鐵路運輸時代。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自從1819年美國汽船「薩凡納」號橫渡大西洋抵達利物浦和彼得堡後,從歐洲國家到美洲的航行時間從約2個月縮短到19世紀中的10—15天。歐洲國家之間,歐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間,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運聯系。在19世紀,造船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推進裝置由明輪翼改為螺旋槳,船體由木製改為鐵制和鋼制。19世紀70年代以後,汽船在數量上壓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國都相繼建立遠洋運輸公司,開辟了歐美之間及歐美各國通向亞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線。
自從英國於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以後,興建鐵路的熱潮很快波及歐洲大陸和北美,進而蔓延到歐美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世界鐵路總長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萬英里,1900年達到46.6萬英里。一些國家修建了橫跨大陸的鐵路干線和國際鐵路。美國走在各國前列。它在19世紀建成5條橫貫全國的鐵路干線,把美國東西兩岸和南北疆域都連接起來。加拿大也於1885年建成跨越大陸的鐵路。1888年,歐洲建成加來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鐵路。1903年,俄國建成西伯利亞大鐵路。南美洲從阿根廷到智利的鐵路也於1910年建成。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的發展擴大了大陸各地區之間的聯系,拓寬了商品市場。
歐美國家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和加強殖民掠奪,致力於打通遠洋運輸的瓶頸。1855年,美國建成穿越巴拿馬地峽的鐵路,1914年建成巴拿馬運河。這條鐵路和運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使兩洋間的海路大為縮短。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使倫敦到新加坡和孟買的距離分別縮短了1/3和2/5。1895年德國建成基爾運河,開通了北海和波羅的海間的捷徑。
聯結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開通,使海上運輸網和陸上運輸網互相銜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運輸網路,導致世界市場的形成。
此外,電報和電話等先進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世界各地區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進工具。
三、先進技術的擴散
工業革命中產生的新技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必然要從它誕生的地方向周圍傳播,盡管這種傳播會受到各種政治因素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但最終還是會推動世界各地區經濟的發展。
近代技術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國,然後迅速向歐洲大陸和北美蔓延,再進一步傳播到全世界。新技術的擴散主要通過先進國家對外出口機器、對外投資、工程技術人員的流動和技術走私等途徑。
最先吸收英國先進技術的是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歐洲大陸國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其他國家。
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初,英國企圖壟斷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曾頒布禁止熟練工人移民和機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術是封鎖不住的,一些先進機器經特許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國家,許多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不顧禁令移居國外,向移居國帶去先進生產技術、機器圖紙和技術知識。有些技術情報通過刊物公布於世。
法國在18世紀70年代就引進英國的珍妮紡紗機,隨後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都引進了英國的紡紗機和織布機,機械化的紡織工業技術不久就傳遍了全世界。英國新型的動力機—蒸汽機也在極短的時間內傳到歐洲大陸和北美。法國建成第一條鐵路僅比英國第一條鐵路晚5年,美國晚7年,德國晚10年。在英國出現鐵路後的一二十年裡,在歐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鐵路熱,一種嶄新的陸上交通工具很快風靡全球。
歐洲大陸國家和北美不僅大量進口英國的機器,還引進英國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在這方面,法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英國企業家艾倫·曼比和他的四個兒子在法國建立機器製造廠和煤氣廠,並擁有內河汽船。曼比和他的合夥人丹尼爾·威爾遜在巴黎附近開設機器製造企業,這些英國人建造的企業對該時期法國工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約翰·威爾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國第一座焦炭煉鐵爐。英國資本、技術知識和熟練的工程師促進了法國內部的汽船運輸和鐵路建設。
19世紀40年代,約有一半的法國鐵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國的。在法國的英國工程技術人員不勝枚舉,至1830年,有1.5至2萬英國工人受雇於法國,在工廠、鐵路和運河上操縱從英國進口的設備。
英國人約翰·休斯1869年與新俄羅斯合作創建了烏克蘭煉鐵工業,最初該企業的礦工、攪煉工和高爐工都來自威爾士。愛爾蘭企業家W.T.馬爾瓦尼及其合夥人在開發魯爾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蘭開夏機械師威廉、科克里爾幫助比利時創建了紡織業和冶金工業,並在那裡安裝了第一台蒸汽機。挪威也是因引進英國技術和設備,才發展了近代棉紡織工業的。
英國技術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對外投資。19世紀,英國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在英國資本的支持下,在歐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鐵路公司,內河航運公司、礦山、紡織廠、機器製造廠、煤氣廠和自來水廠。資本輸出與機器設備的出口和技術人員移居國外,三者往往緊密相聯,互相密不可分。
英國和跟隨其後的其他歐美國家工業革命的技術成就也傳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亞洲和非洲,但這些國家的命運與歐美國家大不相同,這在下一節里談。
四、歐美國家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國家的雙重影響
歐美國家的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地區歷史的發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它加快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與此同時,在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和經濟開發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與歐美國家比較起來,亞非拉國家通向現代化的道路是極具艱難曲折的,充滿了險阻和挫折,阻力主要來自歐美列強的掠奪和奴役性政策。
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力飛躍發展,工業製成品成倍增長。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群眾處於被剝削地位,購買力低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緩慢,接納不了迅速增多的產品,以致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因此資本家們急於擴大海外市場。同時,歐美列強對原材料和農產品的需求量也急劇增長,擴大廉價的原料和農產品來源也成了這些國家的當務之急。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地位使這些國家獲得大量超額利潤,形成剩餘資本,需要到欠發達國家和殖民地去尋找有利的投資場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賺取更多的超額利潤。這些因素推動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殖民擴張浪潮。工業革命也使歐美大國具備了向外擴張的物質力量。
19世紀,特別是該世紀最後30年,是歐美列強爭奪殖民地最激烈、最瘋狂的年代,它們爭奪的范圍從亞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區延伸到內地,凡是可以開發的地區都有殖民主義者的足跡,整個世界都被帝國主義者瓜分殆盡。
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國。亞洲經濟比較發達的文明古國是英國掠奪的首要對象。到19世紀中,英國完全征服印度,並通過2次鴉片戰爭,強迫中國政府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它還先後征服新加坡、馬來西亞、沙撈越、北婆羅州、汶萊、阿富汗、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宣布它們為英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國。法國則把印度支那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它多次發動侵略戰爭,最後於80年代佔領印度支那,稍後又與英國劃分在暹羅的勢力范圍。非洲大部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遲緩,但那裡資源十分豐富,是西方列強爭奪的最後一塊大陸。
進入19世紀70年代以後,列強瓜分非洲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北非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埃及於1882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然後英國殖民主義者溯尼羅河而上,佔領蘇丹和整個尼羅河流域,法國則把阿爾及爾、突尼西亞和北摩洛哥變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在西非,英、法為爭奪尼日河和剛果河流域而進行角逐。英國佔領了獅子山、甘比亞河、伏爾塔河、尼日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黃金海岸(今迦納)和奈及利亞。從80年代起,從地中海到幾內亞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屬非洲。德國剛剛完成工業革命,工業家們就建立殖民協會(1882年),推動殖民擴張。德國在80年代奪占盛產金剛石的安格拉、佩昆納,並宣布多哥和喀麥隆為德國保護國。荷蘭和比利時也參與了對非洲的殖民掠奪。
美國在1817年成立殖民協會,鼓吹殖民主義。工業化加快了美國殖民擴張的步伐,首先是越過阿巴拉契侖山脈,向西擴張領土,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強占他們的家園。40年代,美國發動對墨西哥的戰爭,吞並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拉丁美洲被美國資本視為擴張重點。
1898年,美國發動美西戰爭,奪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關島、菲律賓群島,並正式吞並夏威夷群島。
拉丁美洲原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間,拉美人民經過獨立運動,紛紛取得民族獨立。但新獨立國家在政治經濟上很軟弱,英、法、美等國資本乘虛而入,加緊進行經濟滲透,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它們通過大量移民、直接投資、進行不平等貿易等方式,掠奪該地區資源,剝削其廉價勞動力,使這些國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列強在大肆擴張殖民地的同時,還改變了對殖民地的掠奪方式。在前工業化時期,殖民掠奪的主角是商業資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許公司。它們對殖民地雖然也進行經濟開發,但更多的是採取直接掠奪、強迫納貢、掠奪式貿易等方式,這些活動並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會和經濟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工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對殖民地的經濟開發,把殖民地當作推銷工業品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殖民地成了工業資本的剝削對象。他們為了利用殖民地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積極投資鋪設鐵路,修建港口,開發礦山,採伐森林,興辦種植園,建立加工工廠,特別是初級加工工場。殖民活動的范圍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一時期的殖民活動使被征服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狀況發生深刻變化,使它們變成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19世紀以前,歐洲國家對非洲的掠奪除了掠取黃金、金剛石、象牙等貴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獵獲黑人,從事奴隸貿易,以此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進入工業革命階段以後,歐洲工業資產階級認為把非洲開辟為工業品市場、原料來源和投資場所更為有利,轉而採取反對奴隸貿易的立場,原先積極從事奴隸貿易的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都在19世紀頭20年先後宣布禁止奴隸貿易。歐洲工業國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資源開發那裡的礦山和土地,以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
澳大利亞在1820年前是英國的罪犯流放地,此後英國改變政策,從1840年停止向那裡流放罪犯,轉向重視經濟開發,大量移民,在那裡開采黃金等礦藏,發展養羊業,把澳變成「『約翰牛』的羊毛袋」。1807年,澳大利亞開始出口細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達250萬磅。1851年,澳多處發現金礦,出現淘金熱,此後10年間,黃金開采量價值12400萬英鎊,在此期間羊毛出口量和糧食種植面積都擴大了1倍以上。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過了母國。
英國對印度掠奪方式的改變最能說明工業革命對殖民地國家命運的影響。原先,英國對印度的掠奪主要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它強佔印度土地,徵收賦稅,巧取豪奪。該公司壟斷了東方香料、棉絲織品和茶葉向歐洲市場的出口,賺取暴利。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新生工業資產階級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對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地位提出挑戰。1813年,該公司的貿易業務被取消,變成英國進行殖民統治的軍事行政機構。從此,英國工業品大量湧入印度。
印度曾是紡織工業大國,其手工棉絲織品曾享譽歐洲市場。英國為保護本國毛織業,曾禁止英國人穿戴印度棉織品,對進口棉布徵收高額關稅。英國機器紡織業發展起來以後,機制棉紗和布匹大量輸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間,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從5690萬碼(包括中國、日本、爪哇)增加到181340萬碼,出口印度的棉紗從490萬磅增至4710萬磅。1850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織品占其棉織品出口總額的1/4。印度從棉絲織的重要出口國變成進口大國,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進口的棉製品和絲毛織品已佔商品總額的50%以上。英國的機器製成品摧毀了印度的手紡車的手織機,破壞了殖民地的城鄉手工業。英國的蒸汽機的科學在印度全境把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徹底摧毀了,使千百萬城鄉手工業者和以手工業為副業的農民喪失生計。除紡織品以外,英國還向印度出口金屬製品、陶瓷、玻璃、紙張等工業製成品,印度成為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市場。
從兩次鴉片戰爭時起,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強行轟開中國大門,把中國變成了歐美工業國家的工業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
在東方,只有日本倖免於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劇,它通過明治維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獨立地走上工業化的道路,最後也加入了殖民擴張的行列。
歐美工業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貿易主要是進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業製成品。以英國為例,1870—1879年期間,英國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僅佔16.6%,而工業品卻佔83.4%,在進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佔86.6%,工業品僅佔13.4%。同殖民地的貿易在主要殖民帝國的對外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拿英國來說,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國進口總額中佔30.3%,原料佔34.5%。
西方工業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開發,對亞非拉的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工業國家的機器製成品在大量傾銷到這些地區的時候,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手工業,使土著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遭到破壞。西方工業強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開發礦藏,發展單一農業,它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在於把這些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原料供給地和投資場所。
工業國家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開發帶有強烈的掠奪和奴役性質,阻礙了當地經濟的正常發展。帝國主義國家操縱受奴役國家的經濟命脈,控制其財政、海關,主宰其經濟生活,使其長期處於依屬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業強國在把亞非拉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帶到那裡。西方列強的殖民開發打破了亞非拉國家的封閉和隔絕狀態,破壞了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使原來的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土崩瓦解,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緩慢發展,把亞非拉國家卷進了工業化的洪流,變成世界資本主義大市場的一部分。西方列強為了更好地掠奪亞非拉國家的資源和財富,一般都投資興建鐵路,發展陸上和水上運輸,發展商業,開設銀行,建立工廠,興辦學校,這些經濟活動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對農業社會的改造。
殖民地工業的發展造就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廣大人民來說,遭受帝國主義列強奴役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但它們經過煉獄般的磨難以後,終於覺醒,以無產階級為主力軍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多數國家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獲得解放,紛紛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歐美國家的工業革命加快了世界歷也發展的進程,它不僅使西歐北美的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的發展。也改變了亞非拉國家的歷史命運,把它們卷進了工業文明的潮流。
⑩ 中國關於工業的成就
農業 雜交稻 袁隆平 糧食產量的提升減少了貧困與飢餓
國防 載人航天 探索宇宙 確保制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