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內蒙古哪裡有金礦啊
中國已探明儲量的金屬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蹄礦。現就主要金屬礦產分布簡介如下。
鐵礦:全國已探明的鐵礦區有1834處。大型和超大型鐵礦區主要有:遼寧鞍山一本溪鐵礦區、冀東一北京鐵礦區、河北邯鄲一刑台鐵礦區、山西靈丘平型關鐵礦、山西五台一嵐縣鐵礦區、內蒙古包頭一白雲鄂博鐵銹稀土礦、山東魯中鐵礦區、寧蕪一廬縱鐵礦區、安徽霍丘鐵礦、湖北鄂東鐵礦區、江西新餘一吉安鐵礦區、福建閩南鐵礦區、海南石碌鐵礦、四川攀枝花一西昌釩鈦磁鐵礦、雲南滇中鐵礦區、雲南大勐龍鐵礦、陝西略陽魚洞子鐵礦、甘肅紅山鐵礦、甘肅鏡鐵山鐵礦、新疆哈密天湖鐵礦,等等。
錳礦:全國已探明的錳礦區共有213處,主要有:遼寧瓦房子錳礦;福建連城錳礦;湖南湘潭、民樂、瑪瑙山、響濤園等錳礦;廣東有小帶、新椿等錳礦;廣西八一、下雷、荔浦等錳礦;四川高燕和轎頂山錳礦;貴州遵義錳礦。
鉻鐵礦:有56處產地,主要是新疆薩爾托海、西藏羅布莎、內蒙古賀根山、甘肅大道爾吉等鉻礦。
銅礦:已探明礦區910處,主要為:黑龍江省多寶山;內蒙古自治區烏奴格吐山、霍各氣;遼寧省紅透山;安徽省銅陵銅礦集中區;江西省德興、城門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陽新銅礦集中區;廣東省石菉;山西省中條山地區;雲南省東川、易門、大紅山;西藏自治區玉龍、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舍勒等銅礦。
鋁土礦:有310處產地,主要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一雷家蘇、寬草坪;河南省的曹窯、馬行溝、賈溝、石寺、竹林溝、夾溝、支建;山東省的淄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平果那豆;貴州省的遵義(團溪)、林歹、小山壩等鋁土礦區。
鉛鋅礦:有產地700多處,主要為:黑龍江省的西林;遼寧省的紅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營子;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音諾、東升廟、甲生盤、炭窯口;甘肅省的西成(廠壩);陝西省鉛硐山;青海省的錫鐵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黃沙坪;廣東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蘇省的棲霞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廠;雲南省的蘭坪、會澤、都龍;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鉛鋅礦。
鎳礦:有產地近百處。主要是吉林省的紅旗嶺、赤柏松;甘肅省的金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拉通克、黃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楊坪;雲南省的白馬寨、墨江等鎳礦。
鉬礦:有產地222處,主要是吉林大黑山;遼寧省楊家杖子、蘭家溝;陝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欒川等鉬礦。
鎢礦:探明產地252處,主要是江西省西華山、漂塘、大吉山、盤古山、畫眉坳、滸坑、下桐嶺、巋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園、新田嶺、瑤崗仙;廣東省鋸板坑、蓮花山;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明山、珊瑚;甘肅省塔兒溝等鎢礦。
錫礦:探明產地293處,主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珊瑚、水岩壩;雲南省東川;湖南省香花嶺、紅旗嶺、野雞尾等錫礦。
汞、銻礦:探明汞產地103處、銻產地111處。主要是貴州萬山、務川、丹寨、銅仁;湖南省新晃等汞礦,湖南省錫礦山、板溪;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甘肅省崖灣等銻礦。陝西省旬陽汞銻礦。
金礦:探明礦區1265處,主要有黑龍江省烏拉嘎、大安河、老柞山、呼瑪;吉林省夾皮溝、琿春;遼寧省五龍;河北省張家口、遷西;山東省玲瓏、焦家、新城、三家島、尹格庄;河南省文峪、桐溝、金渠、秦嶺、上宮;廣東省河台;湖南省湘西;雲南省墨江;四川省東北寨;青海省斑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希、哈密等金礦。
銀礦,探明產地569處,主要有陝西省銀硐子;河南省破山;湖北省銀洞溝、白果園;四川省砷村;江西省貴溪;吉林省山門;廣東省龐西洞等銀礦。
稀土、稀有金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白雲鄂博、801)、山東省(微山)、江西省(贛南、宜春)、廣東省(粵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富蘊)等地。
鐵礦:全國已探明的鐵礦區有1834處。大型和超大型鐵礦區主要有:遼寧鞍山一本溪鐵礦區、冀東一北京鐵礦區、河北邯鄲一刑台鐵礦區、山西靈丘平型關鐵礦、山西五台一嵐縣鐵礦區、內蒙古包頭一白雲鄂博鐵銹稀土礦、山東魯中鐵礦區、寧蕪一廬縱鐵礦區、安徽霍丘鐵礦、湖北鄂東鐵礦區、江西新餘一吉安鐵礦區、福建閩南鐵礦區、海南石碌鐵礦、四川攀枝花一西昌釩鈦磁鐵礦、雲南滇中鐵礦區、雲南大勐龍鐵礦、陝西略陽魚洞子鐵礦、甘肅紅山鐵礦、甘肅鏡鐵山鐵礦、新疆哈密天湖鐵礦,等等。
錳礦:全國已探明的錳礦區共有213處,主要有:遼寧瓦房子錳礦;福建連城錳礦;湖南湘潭、民樂、瑪瑙山、響濤園等錳礦;廣東有小帶、新椿等錳礦;廣西八一、下雷、荔浦等錳礦;四川高燕和轎頂山錳礦;貴州遵義錳礦。
鉻鐵礦:有56處產地,主要是新疆薩爾托海、西藏羅布莎、內蒙古賀根山、甘肅大道爾吉等鉻礦。
銅礦:已探明礦區910處,主要為:黑龍江省多寶山;內蒙古自治區烏奴格吐山、霍各氣;遼寧省紅透山;安徽省銅陵銅礦集中區;江西省德興、城門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陽新銅礦集中區;廣東省石菉;山西省中條山地區;雲南省東川、易門、大紅山;西藏自治區玉龍、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舍勒等銅礦。
鋁土礦:有310處產地,主要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一雷家蘇、寬草坪;河南省的曹窯、馬行溝、賈溝、石寺、竹林溝、夾溝、支建;山東省的淄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平果那豆;貴州省的遵義(團溪)、林歹、小山壩等鋁土礦區。
鉛鋅礦:有產地700多處,主要為:黑龍江省的西林;遼寧省的紅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營子;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音諾、東升廟、甲生盤、炭窯口;甘肅省的西成(廠壩);陝西省鉛硐山;青海省的錫鐵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黃沙坪;廣東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蘇省的棲霞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廠;雲南省的蘭坪、會澤、都龍;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鉛鋅礦。
鎳礦:有產地近百處。主要是吉林省的紅旗嶺、赤柏松;甘肅省的金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拉通克、黃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楊坪;雲南省的白馬寨、墨江等鎳礦。
鉬礦:有產地222處,主要是吉林大黑山;遼寧省楊家杖子、蘭家溝;陝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欒川等鉬礦。
鎢礦:探明產地252處,主要是江西省西華山、漂塘、大吉山、盤古山、畫眉坳、滸坑、下桐嶺、巋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園、新田嶺、瑤崗仙;廣東省鋸板坑、蓮花山;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明山、珊瑚;甘肅省塔兒溝等鎢礦。
錫礦:探明產地293處,主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珊瑚、水岩壩;雲南省東川;湖南省香花嶺、紅旗嶺、野雞尾等錫礦。
汞、銻礦:探明汞產地103處、銻產地111處。主要是貴州萬山、務川、丹寨、銅仁;湖南省新晃等汞礦,湖南省錫礦山、板溪;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甘肅省崖灣等銻礦。陝西省旬陽汞銻礦。
金礦:探明礦區1265處,主要有黑龍江省烏拉嘎、大安河、老柞山、呼瑪;吉林省夾皮溝、琿春;遼寧省五龍;河北省張家口、遷西;山東省玲瓏、焦家、新城、三家島、尹格庄;河南省文峪、桐溝、金渠、秦嶺、上宮;廣東省河台;湖南省湘西;雲南省墨江;四川省東北寨;青海省斑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希、哈密等金礦。
銀礦,探明產地569處,主要有陝西省銀硐子;河南省破山;湖北省銀洞溝、白果園;四川省砷村;江西省貴溪;吉林省山門;廣東省龐西洞等銀礦。
稀土、稀有金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白雲鄂博、801)、山東省(微山)、江西省(贛南、宜春)、廣東省(粵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富蘊)等
B. 西周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導致士地權.土地勞動者變化的原因
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關系已經嚴重的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土地所有權從西周時期國有制(周王所有)變為地主階級私有制,土地勞動者從奴隸階級變為農民階級。
C. 計程車吧
經營權國有,公司化經營。沒辦法,大環境。價位炒高了就自認倒霉吧
D. 山西省商業性地勘工作調研報告
2005年6月16日至21日,調研組一行3人對山西省商業性地勘工作進行調研,走訪了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山西省地勘局、山西省煤田地質局、中國冶勘三局、山西省地勘局217隊和大同市國土資源局,與政府主管部門、國有地勘單位、基層礦政管理部門和民營礦業主就商業性地勘工作進行廣泛研討。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商業性礦產勘查基本態勢
山西是我國資源大省,特別是豐富的煤、鐵、鋁土礦及銅等礦產著稱。
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劇增,在法規、政策和市場引導下,商業性礦產勘查主體、投資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地勘單位技術優勢得到較好的發揮,使其功能向全社會多領域拓展服務。該省商業性地勘工作呈「火暴」之勢。
(一)勘查投入資金總量增加
自2000年以來,全省勘查總投入達59098萬元,其中,中央及地方財政投入15965萬元,占勘查總投入的27.02%,(其中,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1370萬元,佔2.32%;財政部門及其他渠道投入5311.32萬元,佔8.98%;省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9284萬元,佔15.71%),社會資金投入43133萬元,占勘查總投入的72.98%。
(二)社會資金投入呈強勁趨勢
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並成為商業性礦產勘查投入的主要部分,特別可喜的是大型國有礦山企業投資積極性的啟動和社會資金投入大幅增長。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分析,2000年以來,全省有效探礦權地勘投入共21972.24萬元,見表1。
表1 山西省勘查資金投入及構成比例
各類社會資金的投入,實現了投資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並呈進一步發展之勢,為山西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全省勘查項目登記情況
2000年國土資源廳成立以來,共登記勘查項目1192個,其中,新立681個(佔57.13%),變更129個(佔10.82%),延續282個(佔23.66%),保留100個(佔8.39%)。按工作程度分:普查961個(佔80.62%),詳查159個(佔13.34%),勘探72個(佔6.04%)。按礦種分:能源163個(佔13.67%),黑色572個(佔47.99%),貴金屬115個(佔9.55%),非金屬176個(佔14.77%),水氣礦20個(佔1.67%),稀有稀土礦3個(佔0.25%),其他佔12%。全省在有效期內的探礦權348個,其中煤礦84個(佔24.14%),鐵礦152個(佔43.68%),鋁土礦33個(佔9.48%),銅礦14個(佔4.02%),金礦25個(佔7.18%),銀礦5個(佔1.44%),非金屬33個(佔9.48%),水氣礦2個(佔0.58%)。從上述可以看出幾個特點:新登記項目多;普查項目多;煤、鐵勘查項目多;反映出該省優勢資源和市場需求拉動特點。
(四)勘查工作取得較好成果
市場導向投資,投資增加產生了良好的找礦效果,探明一批礦產儲量和發現一批礦產地。例如,隨著煤炭需求量急劇上升,煤炭價格上揚,拉動了煤礦勘查。各大礦務局可供開發的資源日趨緊缺,紛紛申請煤礦探礦權,為礦山尋找接替資源和開采後備基地,僅晉城礦務局2004年就投資5000萬元進行煤田地質勘查,取得很好的效果。
用全國和山西省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勘查鋁土礦,為山西鋁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取得明顯效果。五台天河、寧武寬草坪兩大鋁土礦的探明,使晉北鋁廠成為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4年又在興縣、保德發現兩個大型鋁土礦床,為山西鋁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山西省地勘局在中條山銅礦區外圍開展找礦,共投入75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170萬元,國家資源補償費210萬元,山西省資源補償費72萬元。經勘查發現了厚度大、品位富的新類型銅礦,為一個開發多年,資源近於枯竭的老礦山解決後備資源提供了前景。
二、探礦權出讓及管理情況
(一)探礦權出讓已全部實行「招、拍、掛」
山西全省各類礦產探礦權均以「招、拍、掛」方式出讓,是山西省礦業權運作的重要特徵。
2000年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組建以來,受理探礦權申請2549件,頒發勘查許可證1192個,登記面積9706平方千米約佔全省面積的1/15;共收取探礦權使用費232.1122萬元,出讓礦業權價款140899萬元。
至2005年5月,全省共公開出讓探礦權66宗,其中,委託市級國土資源局出讓55宗,由省廳交易中心出讓11宗,共收價款18003萬元,其中,拍賣33宗,價款15859萬元;掛牌32宗,價款1885萬元;協議出讓1宗,價款258萬元。出讓的探礦權中,以鐵礦為主,小型鐵礦勘查出讓56宗,佔84.85%。
2002年以前按照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實行申請登記行政審批探礦權。2002年初進行礦業權公開出讓試點,同年5月省政府發文規定全省建築石料采礦權一律招標、拍賣、掛牌公開出讓。同年6月14日在長治市平順縣首次進行「平順縣算盤溝鐵礦普查」探礦權掛牌出讓,收出讓金20萬元。2003年7月4日省政府發布164號令,頒布《山西省礦業權公開出讓暫行規定》。2004年5月22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印發《山西省礦業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實施細則(試行)》。實行探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後,按照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辦理,山西省國土資源廳負責拍賣大中型礦產勘查,鐵、鋁等小規模礦床地委託市縣拍賣。探礦權出讓運作機制,由政府出資的探礦權、采礦權,礦業權留在省國土資源廳(廳屬科技館名下),地勘單位通過合同承擔項目施工,地勘單位不能轉讓探礦權。省政府決定,鑒於山西煤資源賦存特點,將「煤礦探礦權視同於采礦權」,煤礦探礦權價款按采礦權價款計算,一次到位,其他礦產可依照執行。1噸煤探礦權價款由2.14元上升到8元。價款達1000萬元,競得者一次付清;5000萬元以上的6年繳清,首次不低於1/6。省國土資源廳還決定今後不再委託「招、拍、掛」,因為出現有違規現象和炒作行為。曾經有一個鐵礦探礦權底價50萬元,起拍價40萬元,可是最終競拍到2900萬元;一個采礦權底價300萬元,競拍到9000萬元。臨汾縣塔兒山一個礦3萬噸,賣到340萬元(省廳認為每噸拍4~5元就可以了),實際上無法控制。
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介紹,省政府和國土資源廳十分重視加強商業性礦產勘查及項目的市場運作。國土資源廳成立後,首先將計劃內勘查項目的管理權從省計委轉到國土資源廳,負責立項計劃運作,建立項目庫,組織專家論證等。省政府每年拿出1500萬~2000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收益安排勘查項目,50萬元以上項目組織招標,中標的項目根據進展情況分三期撥款。現有47個項目,有的執行尚不到位。
為加強地質找礦,增加儲量,緩解資源不足,2005年6月省委常委決定建立礦業權價款找礦新機制:今後3年內從礦業權價款中拿3億(每年1億元),用於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勘查、急需礦產勘查、重要礦產勘查、危機礦山找礦、調整產業結構急需礦產勘查、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找礦等勘查工作。礦業權價款形成的項目,其礦業權出讓後,實現的收益扣除國家投入溢價部分分成比例:煤礦為,省、市、縣和地勘單位分別為6∶2∶1∶1,其他礦產為4∶2∶2∶2。(這樣的政策規定出台後,使地勘單位得到一定安慰,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感到體現了地勘單位的勞動價值)。
(二)大量的小鐵礦出讓探礦權,實為「以采代探」形成群采
小鐵礦拍賣探礦權,實為采礦,形成群采之勢。2005年2月,忻州市國土資源局受省廳委託,舉辦第二次拍賣會,共拍賣10宗探礦權,獲出讓金5420萬元,礦區位於繁峙、代縣、河曲、神池和五台等縣,9宗為鐵礦,1宗為高嶺土,共31.32平方千米,其中,代縣磨坊鄉磨窩北鐵礦普查項目,2.99平方千米,拍得1100萬元。這次拍賣會規模較大,共有158個單位600人參加競拍。
大同市國土資源局出讓「兩權」收益近1.9億元。該市有償出讓的勘查項目主要是鐵礦。區內鞍山式鐵礦資源並不豐富,而且點多面廣,礦體呈透鏡狀,品位不均,剝采比大。由於鐵礦石價格上揚(1噸鐵礦石賣價420~430元),市場容量很大,溫州、唐山、北京和東北的民營業主競相投資。一個1平方公里多的面積出讓價156~179萬元。這些民營業主競得探礦權後,聘請地質隊的技術人員(也有退休人員)指導,「編」一個報告,即進行采礦。市國土資源局主管礦政的領導認為這種鐵礦,在取得探礦權後半年就可以轉為采礦權或者直接轉為采礦權。靈丘縣現有采鐵礦企業10個,正上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探、轉、採的企業24個,探礦企業16個,還有史庄鐵礦等7個礦區內44處采礦權已上報申請出讓。據介紹,天鎮縣政府鼓動放羊倌上山找鐵礦,發現線索後,報告政府,政府據此就拍賣探礦權。這樣的做法,政府、業主和勘查人員都「滿意」,首先是政府部門獲得了利益(據介紹拍賣探礦權價款70%留市縣政府,30%上交省),業主快速發財,亂挖濫采,還不承擔復墾和環境治理之責。地質人員「紙上談兵」,不搞實際勘查工作而是利用一些舊資料編報告,搞創收。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及合理規劃,開采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問題誰去顧及?只顧及眼前利益所造成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三)國有地勘單位在競爭的探礦權市場中處於劣勢
省政府決定探礦權、采礦權全部採用「招、拍、掛」方式運作,包括「空白地」。但是國有地勘單位由於經濟實力差,在探礦權市場競爭中常處於弱勢,這也是地勘單位與主管部門之間經常產生認識上的矛盾。實行探礦權「價款」按采礦權「價款」計算後,國有地勘單位更沒有資金實力。
省地勘局未能從申請審批方式獲得新的探礦權,局屬各單位現擁有的探礦權67個,其中10個是在外省獲得的。2001年以來共轉讓探礦權5個,收入949萬元。目前該局佔有的探礦權,不少是多年前佔有的存量,實際投入很少,有的以少量投入維持行政法規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使探礦權延續、保留。如果嚴格按法律、行政法規檢查,將有不少探礦權被注銷。
省煤田地質局目前也不擁有探礦權,國家出資的各種項目探礦權都在省國土資源廳,且該局也屬地化了,這樣影響了該局申報中央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前提是申報單位必須擁有探礦權),也影響了地勘單位到「空白區」、勘查遠景區找礦的積極性。
由於冶勘三局未屬地化,其探礦權獲取主要在國土資源部,較屬地化單位要好一些,只要拿到項目,礦業權就在自己手中,收費又低,省國土資源廳對此也有意見。
目前由於探礦權「招、拍、掛」競爭的不公平性,申請探礦權需到項目所在地市簽署意見,地方保護主義和各級行政權力的干預,已經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地勘單位由於其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所以有好的找礦線索和發現,也不願登記新的探礦權。
國有地勘單位,一方面在探礦權招、拍、掛競爭中處於劣勢,一方面手中已有的探礦權得不到保護。為了近期的生存把轉讓探礦權資產作為主要業績之一,甚至有的省地勘局領導將探礦權運作作為一個「產業」對待。地勘單位內部經營體制、資金運作機制不改變,轉讓收益很快被吃掉。國有地勘單位佔有若干個探礦權,受資金所限不能開展實際的勘查工作,既不符合法律要求,也影響自身發展。
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簡況
(一)隊伍基本情況
山西省有地勘單位72個,職工2萬餘人,形成以省地勘局、省煤田地質局、中國冶勘三局、地質建材山西總隊等國有地勘單位的隊伍為主導,地方化工、煤炭等國有礦山企業的勘探隊伍,民營地勘單位為補充的地質勘查隊伍格局。其中,中國冶勘三局及建材總隊未屬地化,屬地化的地勘單位工作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省資源主管部門主要在礦業權上行使管理權。由於近幾年礦產品市場旺盛帶動了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的發育,社會資金大量湧入礦業市場,地勘單位地質勘查勞務和技術服務優勢得到發揮,收入大幅增長(實際上大部分為「打工」收入,受政府和社會投入制約),帶動了產業發展和收入增加,工作和生活條件也都得到較大的改善,較屬地化時有較大發展。
(二)商業性礦產勘查
全省3個主要國有地勘單位自身直接投入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資金十分有限。據介紹,省地勘局一年投入僅500萬元左右,大部分為中央、地方的財政、資源補償費項目和市場項目收入;煤田地質局沒有自己掌握的礦業權,其商業性勘查均為市場項目;冶勘三局情況稍好,因為主要來自中央項目,探礦權在自己手中,但其市場項目收入也逐年增長。
省地勘局2004年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總投入近1億元,其中社會資金佔80%以上。位於大同市的217隊在1996~1999年最困難的時期,礦產勘查年投入僅70~80萬元,1999年沒有礦產勘查項目,2004年完成礦產勘查1000萬元。
省煤田地質局,截至2004年共有中央財政項目7個,投資918萬元,占礦產勘查投入的2.6%;地方財政項目15個,投資1679萬元,占礦產勘查投入的4.8%;對外承攬社會資金項目32549萬元,占礦產勘查投入的92.6%。全局開動鑽機100台,歷史上少有。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三局,2004年全局總收入1.35億元,礦產勘查投入3050萬元,預計2005年達5000萬元。2005年預計商業性地勘市場項目收入將達總收入60%。
(三)隊伍結構調整
地勘單位隊伍結構調整情況差異較大:
煤田地質局基本無明顯進展。
冶勘三局,隊伍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起步於1994年,現已基本實現產業優化,主副分離,內部事、企管理分離。設立一院(地質勘查院)4公司(岩土、礦業、地信、物業)管理架構,為企業化經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地勘局根據自身特點實施改革,以地域為單元開始實施隊伍及產業結構調整並取得良好效果,如山西省地勘局在晉中原有4個地勘單位,即:原215隊,支柱產業主要是地質礦產勘查;原216隊則是地質礦產勘查與礦業開發並重;原區域地質調查隊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原三勘院從事水井施工、環境監測、災害評估、工勘施工等產業。為適應新的形勢,推進地勘單位深化改革,將分散資源重組集約規模,局決定將同一地區4單位實施合並,重組成山西地勘局第三勘查院,並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合並前各單位基本情況,見表2。
表2 1999年各單位的基本情況
二是合並重組後三勘院的運作情況。
截至2004年底,共有在職職工1423人,離退休職工1129人;在職人員中各類技術人員489人,其中,教授級高工5人,高級職稱88人,中級職稱204人,初級職稱192人。下設科室(部門)15個,二級經營單位16個,物業服務部門2個。擁有固定資產凈值3273.07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668.10萬元。各類儀器設備905台(套)。主要從事地質礦產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石油勘探、水井施工等產業。擁有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施工類甲級、水井施工甲級、測繪甲級、對外經營及勞務輸出等資質,並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合並重組5年來,完成的主要經濟指標,見表3。
表3 2000~2004年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單位:萬元
重組後,新的三勘院不斷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努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改善基地環境,實現了原來各個單位間的優勢互補。具體做法如下:
1以轉換經營機制為切入點,進一步放開搞活二級經營單位
合並重組之初,對二級經營單位進行了重新梳理劃分,本著宏觀管得住、微觀放得開的原則,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在具體操作中,生產經營單位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四自」運行模式。將生產經營單位的經濟與三勘院徹底劃開,實行費用獨立核算,用下達指標任務與深化分配製度相結合,進一步下放權力與加大檢查考核力度相統一的辦法來進行約束,同時,根據二級單位性質的不同又分為自主經營、補貼經營、委託經營3種類型來動作。
2.進一步調整產業經濟結構
合並重組5年來,三勘院將產業結構調整列入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做強地質勘查、做大礦業開發、做活工勘施工、做實多種經營」的產業發展思路。一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優良技術裝備,緊緊抓住山西建設新型能源基地的契機,不斷加大地質勘查業的市場開拓力度。二是堅持改造挖潛相結合,將工勘施工的觸角不斷向相關領域進行延伸,逐步形成了工程設計、勘察、施工、檢測、監理與咨詢服務一體化的優勢格局。三是根據市場和資源條件,實施礦業開發。四是不斷提升水工環產業的技術含量,實現以技術帶效益,以實力促發展的良性循環。五是充分發揮基地優勢。目前,三勘院已形成了礦業開發為主,地質勘查與基礎施工為兩翼,水井施工、油井施工、工程勘察、災害評估與治理、實驗測試並舉,機械修配、物資供應、醫葯衛生等多種經營為輔的相互支撐、相互協調、相互彌補的優勢產業格局。
3.著力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
隨著效益的逐年增長,職工人均收入也呈逐年遞增趨勢,在職職工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5189元增長為2004年的13976元。與此同時,院想方設法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年加大,使居民的生活工作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四、有關問題的探討和建議
(一)探礦權有償取得和管理中有關問題的探討和建議
新形勢下探礦權有償取得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是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秩序的新問題,涉及到法律、體制和制度的建設。
1.要制止炒買炒賣探礦權
隨著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相關法規的實施,以及礦產資源供求關系的緊張,礦產品價格不斷上漲,迎來了礦產資源的投資開發熱的形勢,想方設法從探礦權、采礦權市場運作中獲取高額利益,而不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宏觀約束,使國有資源性資產不合理使用甚至流失的情況已經出現,如不加以制止、糾正,礦產資源不能可持續開發利用。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政府要「掌控資源」,政府全面控制探礦權、采礦權;有的提出所有探礦權出讓都要「招、拍、掛」,探礦權人可以依法轉讓的項目,也要由政府主要部門「招、拍、掛」;有的不按礦業權管理的事權劃分,委託市縣「招、拍、掛」,發現了違規現象和炒作行為,開始叫停;有的提出探礦權價款按采礦權價款計算,使「以采代探」合法化;政府拍賣鐵礦探礦權,一個縣賣好幾十個,礦老闆以低價取得探礦權進行采礦,政府獲得高額收益,礦老闆掠奪式開采,並不顧及資源合理利用和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凡此種種,其深層的原因是利益驅動。值得思考研究的問題,一是政府對礦產資源管理目的是「掌控資源」大量拍賣探礦權獲取經濟利益,還是進行宏觀調整,依法管理、搞好服務。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地方政府賣了,收益如何分配和管理,如何體現國家所有權;二是探礦階段按采礦出讓探討權,探礦階段是高風險的工作,資源儲量具有不確定性,即使煤礦的地質條件在山西相對穩定,不同的勘查階段,其風險性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勘查程度已較高的項目,是否可以直接出讓采礦權,這一規定是否使「以采代探」成為合法化;三是探礦對投資者來說是資金投入階段,一個投資者尚未探明資源儲量,先向政府預交大量的資源費用,是否合理;四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資的勘查項目,某地勘單位競得了項目,但是不能獲得探礦權,這個探礦權放在政府主管部門的一個機構或其直屬事業單位,那麼這一項目誰能夠按照礦產資源法律、法規規定履行其權利和義務呢?還是只要權益不承擔義務。地勘單位沒有獲得探礦權,還要先交探礦權「價款」合理嗎?
2.要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及管理行為
國土資源部應總結《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頒布以來市場運作情況。大同市國土資源局領導認為,探礦權一律採用「招、拍、掛」的政策應予探討。要總結經驗,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對其中重大問題應與有關部門協商,共同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實施。這些問題包括: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原則下,如何規范礦業權管理行為;礦業權有償出讓的管理許可權(避免越權,隨意放權);礦業權市場主體准入條件;礦業權出讓「價款」的確定及評估;礦業權有償出讓收益的處置和使用原則(保護國有資源性資產的合理使用,避免流失);如何進一步保護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等。
要理順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事權。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晉國土資發[2002]6號)決定,從2002年1月21日起,除國家計劃勘查項目、省計劃勘查項目和國有地勘單位使用國撥地勘費的勘查項目外,其他由省國土資源廳審批頒發勘查許可證的項目,探礦權申請人需持《探礦權申請登記書》先向勘查區塊范圍所在地縣、市兩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縣、市級國土資源部門初審同意後,再向廳申請。但國有地勘單位認為這樣的規定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助長了地方保護主義和不平等競爭,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阻礙了勘查工作的發展。現在有些縣成立了資源配置委員會,縣長是主任,批項目書記點頭才算數。無論新申請項目,遇到找礦前景好的項目,就要招、拍、掛,而具有較高資質,掌握大量資料信息的國有地勘單位不僅爭不到探礦權,原有的探礦權將丟掉,連前期成果也保不住。
各級礦政管理應加強網路建設,探礦權、采礦權管理的有關事項的審核、查證、查尋,相對人只需報有許可權的一級管理機關辦理,需要上下級協調的應由管理機關通過內部程序解決,不需要相關人往返於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之間。
E. 航空運輸中分運單和主運單有什麼區別
1、對象不同
航空分運單作為集中托運人與托運人之間的貨物運輸合同,合同雙方分別為貨A、B和集中托運人。
航空主運單作為航空運輸公司與集中托運人之間的貨物運輸合同,當事人則為集中托運人和航空運輸公司。貨主與航空運輸公司沒有直接的契約關系。
2、作用不同
主運單的作用是告知航空公司,相關貨物的數據,貨物的件數、重量、體積。及相關收發貨人的信息與要運至的目的地。
分運單的作用是讓貨主知曉相關貨物所安排的航空公司和預訂的是航班公司,並告知貨代所收到的貨物相關重量體積數據,藉此向貨主收取相關運費。
(5)轉讓靈丘擴展閱讀
根據《華沙公約》第七條第一款與第四款的規定,托運人應當填寫航空貨運單正本一式三份,承運人根據托運人的請求填寫航空貨運單的,在沒有相反證明的情況下,應當視為代托運人填寫。其他法律體系關於本項的立法取向與華沙公約也是一致的。
可見,航空貨運單的填寫義務人是托運人,托運人應對自身提供的貨物信息負責。而且退一步來說,即使托運人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填寫,那麼在沒其他證據證明的情況下,航空承運人也有權代托運人填寫。
這里的「代為填寫」實際是一種代理關系,托運人作為被代理人,根據法律規定,仍要對填寫的內容承擔責任。因此,筆者提醒,這里的法律規定對承運人是有利的,所以托運人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准確、合理的要求填寫貨運單才是正確的做法。
F. 幫幫我!急急急!!!!!!!!!
最好是抗日戰爭,容易寫,抗擊外來侵略,可以寫得充滿正義感,
解放戰爭是中國人自己窩里斗,不好寫。
最近《探索發現》節目在演日軍虐殺中國人的記錄片,裡面有很多戰爭倖存者的回憶,可以看一下。
關於抗日戰爭的資料: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2/content_948532.htm
淞滬會戰: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忻口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台兒庄戰役總指揮李宗仁將軍
台兒庄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3日,瀨谷支隊主力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此時,第五戰區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拱衛徐州,進行了部署調整。24日,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日軍第十師團長命瀨谷支隊迅速擊敗台兒庄附近守軍,同日,在徐州督戰的蔣介石也下達了死守台兒庄的命令,命令說「如果失守,不特全體官兵應加重懲,即李長官、白副參謀總長、林次長亦有處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再次嚴令龐炳勛部南下,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至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圍殲被圍之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大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共殲日軍1萬餘人。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全國抗戰的又一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1937年7月7日,山河變色的一夜。
蓄謀已久的日軍向北平西南盧溝橋畔的宛平城發起了進攻,中國29軍官兵奮起抵抗。以此為起點,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
然而,這僅僅是近代日本漫長的侵華野心的總爆發。
日本——中國這個一衣帶水的近鄰,早已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覬覦多時、染指已久。「進入大陸」的迷夢,不斷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患中國最深的仇敵。
「兩千年來,中國施之於日本者甚厚,有造於日本者至大,百年來日本報之於中國者極酷,為禍中國者獨深。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創痛,雖然不能說全部來自於日本,但實際上以日本所給予的最多最巨。」
歷史學家郭廷以的這段評論可謂一針見血。
那麼,在全面侵華戰爭前,日本對中國進行了怎樣的侵略?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重南一一作了列舉。
1874年
5月,日本以台灣高山族殺害54名琉球漁民為由,悍然出兵3600餘人侵我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台事專條》及「會議憑單」,默認琉球人是日本人,並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1875年,日本以「憑單」中「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中國先准給撫恤十萬兩」一句而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國朝貢。1879年,日本吞並曾是中國屬國的琉球國,改其為沖繩縣。
1894年
是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駐守牙山。6月,日本以清軍入朝為借口,調遣大批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
7月25日,日軍不宣而戰,向牙山中國駐軍突擊,同時,日本軍艦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同時正式宣戰。9月17日,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3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壯烈犧牲。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近2萬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
1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2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所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軍民2000多人。
4月17日,日本迫使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要求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國的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
5月27日,日軍進犯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加付3000萬兩白銀,才「贖回」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成了「暴發戶」。日本外務大臣井上馨興奮地說:「一想到現在有35000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或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
1898年
4月,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6月15日,日本內閣決定向中國派遣25000名官兵,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京燒殺淫掠。
8月24日,日艦「和泉號」上的陸戰隊在廈門登陸。28日,又從台灣派兩個步兵連入侵廈門。
1901年
9月7日,清朝政府與日本等11國在北京簽訂《辛丑和約》,同意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天津、山海關沿線的12個地區,賠款白銀4.5億兩,日本從中分得3479.31萬兩。
1904年
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俄國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10日,兩國相互宣戰,日俄戰爭爆發。12日,清朝政府宣布(對日俄戰爭)中國「局外中立」。
1905年
1月,日軍攻陷旅順。3月,日軍佔領奉天(沈陽),與俄為爭奪中國領土和權益在我東北進行大規模廝殺。
9月5日,俄國戰敗與日簽訂《朴茨茅斯和約》。
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條約規定,清朝政府同意根據日俄《朴茨茅斯和約》將俄國在遼東半島的租借地轉讓給日本,並在中國東三省增加開放城市和港口,安東和奉天之間軍用鐵路由日本經營,禁止修建與「滿鐵」平行的線路。
1906年
6月,日本成立了對我國東北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關東都督府。
1907年
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
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日本對德「交戰區」。
10月,日軍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
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英軍(約千人左右)很快撤走,日軍卻拒不撤軍,妄圖長期侵佔山東。
1915年
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會見袁世凱,針對中國政府要求日軍撤出山東的照會,提出了秘密條款,共有5號,分為21條,即「二十一條」。
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925年
5月15日,日本人開槍打死上海日商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顧正紅、打傷工人十餘名。
後又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當場打死工人和學生71人,打傷數十人。
1926年
3月,日艦炮擊大沽炮台,中國駐軍死傷10餘人,後日本調軍艦於大沽對中國進行威脅。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向段祺瑞政府請願,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餘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
1928年
5月3日,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5月11日,攻佔濟南,並大肆燒殺,中國軍民共死亡6123人、傷1700多人。
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陰謀乘亂奪取東北。
1931年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郊外柳條湖的「南滿」鐵路,誣指中國軍隊所為,悍然對附近的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日軍連續攻陷沈陽、鞍山、鐵嶺、撫順、長春等重要城市,隨後數月,繼續進犯東三省其他地區,1932年2月5日佔領哈爾濱,東北全境淪陷,3000多萬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
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駐防上海的中國十九路軍奮起反擊,與日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5月5日,中日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日軍得以進駐上海。
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清遜帝溥儀就任「執政」,並「委託」日本關東軍維持「國防」和治安、管理鐵路,並聘請日本顧問。
1933年
1月至5月,日軍攻佔熱河省後,大舉進攻長城各口,先後佔領察哈爾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停戰協定》。確認長城一線為日軍佔領線,等於認可了日本對東北四省的非法侵佔;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便利了日本進一步控制整個華北。
1935年
10月至12月,日本製造「華北事變」。10月22日,日本在河北香河指使漢奸暴動,占據縣城。11月7日,策動宋哲元等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11月25日,策動殷汝耕等漢奸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隨後借口演習中失蹤一名士兵,炮轟宛平城,守橋的中國29軍官兵奮起反擊,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爆發。這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東西很全,有: 抗戰大記事,著名戰役,主要根據地,抗日小英雄的傳奇故事,《抗日三字經》, 十大經典抗戰歌曲,抗日戰爭三階段,日本侵華實錄(1874年至1937年),不忘國恥、留住歷史,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等內容,會對你寫作很有幫助的。
G. 太原到原平火車時刻表
太原到原平火車時刻表-太原到原平火車票價查詢 序號車次始發站-終點站出發站出發時間到達站到達時間運行時長里程硬座軟座硬卧下軟卧下14616/4617太原-岢嵐太原07:00原平09:1202時12分12410-66-26820太原-靈丘太原07:40原平09:5202時12分1249-62-32672西安-大同太原08:45原平10:3901時54分12410-661014K7802太原-大同太原10:05原平11:5401時49分12411-7010552604/2601臨汾-秦皇島太原15:07原平16:5701時50分12418-10115466818太原-靈丘太原15:22原平17:1301時51分1249---71138/1139太原-沈陽北太原15:55原平17:4601時51分12418-1011548K892/K893杭州-大同太原16:45原平18:2901時44分12420-10716291172/1173太原-哈爾濱太原17:00原平18:5501時55分12418-101154106808太原-朔州太原17:40原平20:1802時38分1249---11K604運城-北京西太原20:36原平22:2801時52分12420-10716212K602太原-北京太原21:30原平23:4702時17分12420-107162132464/2461臨汾-包頭太原22:25原平00:1901時54分12410-66101141676/1673西安-包頭太原22:48原平00:3801時50分12418-101154151164韓城-北京西太原23:34原平01:3201時58分12418-1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