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0年鴉片戰爭研究學術成果

2010年鴉片戰爭研究學術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8 17:25:04

❶ 郭連友的研究成果

著作
《吉田松陰與近代中國》(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
《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日本藝術文化叢書》(10冊、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學術論文
1.「近代中國における吉田松陰認識」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研究』所収中國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
2.「吉田松陰の「革命思想」の形成」
(『近代化と価値観』所収國際基督教大學アジア文化研究所1992年2月)
3.「日本における孟子受容と吉田松陰の『革命思想』」
(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第3巻、源了圓・厳紹湯編『思想』大修館1995年10月)
4.『孟子』思想在日本ーー『孟子』與吉田松陰的『革命思想』」中日文化交流大系【3】『思想巻』(1996年12月刊)浙江人民出版社)
5.「アヘン戦爭と吉田松陰ーー世界情勢への開眼と新たな兵學観、民政観の形成ーー」
(日本文芸研究會編『文芸研究』第140集 1995年9月)
6.「近代中國における吉田松陰認識ーー清末改良派を中心にーー」
(玉懸博之編『日本思想史ーーその普遍と特殊』ペリカン社出版1997年7月)
7.「近代中國における吉田松陰認識ーー革命派と民國期の松陰論をめぐってーー」
(東北大學文學會編『文化』1999年3月)
8.「太平天國と吉田松陰の思想形成」
(日本思想史學會編『日本思想史學』31號ペリカン社1999年9月)
9.「吉田松陰の思想形成と孟子受容――「性善說」をめぐって」
(東北大學文學部日本思想史研究室編『日本思想史研究』2001年秋號)
10.「梁啟超と吉田松陰」
(日本ペリカン社『季刊日本思想史』第60號 2002年1月)
11. 「偽『南京政府』時代の二宮尊徳論――一つの歪められた尊徳像」
(劉金才、草山昭主編『報徳思想と中國文化』所収、中國學苑出版社、2003年4月刊行)
12.「鴉片戰爭與吉田松陰的思想形成」《中日文化交流史論集》2002年4月,中華書局)
13. 「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與日本幕末思想|《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14. 《偽南京政府時期的二宮尊德論----一個被歪曲的尊德像》劉金才、草山昭主編『報徳思想と中國文化』所収、中國學苑出版社、2003年4月刊行
15.「吉田松陰與孟子思想」高明士主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台灣國立大學歷史學系
16.「吉田松陰「人性觀」與孟子的「性善論」」(黃俊傑主編《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17.「吉田松陰における太平天國認識とその政治思想の転換」(『日本思想史學』第36號・特別刊載「吉田松陰研究の現在――2003年度大會パネルセッション」)2004年9月
18.「百日維新と日本」鳥海清編『近代日本の転機(明治・大正編)』吉川弘文館、2007.6
19.「五・四運動」鳥海清編『近代日本の転機(明治・大正編)』吉川弘文館、2007.6
學術著作翻譯
1.源了圓著《日本文化與日本人性格的形成》 (合譯)北京出版社 1992年3月
2.河竹繁俊著《日本演劇史概論》(合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年3月
3.花柳千代著《日本舞蹈的基礎》(合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3年12月

❷ 蕭致治的研究方向及成就

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和中西關系史的教學與研究,1965年在《武漢大學學報》第3期發表第一篇論文「關於龔自珍社會改革思想的性質問題」,受到著名史學前輩吳於堇等人的高度贊揚。1976年至1979年參加章開玩、林增平主編的《辛亥革命史》三卷本的撰寫,該書1984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88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92年獲孫中山基金會頒發的孫中山學術著作優秀成果二等獎。1982年起,從事鴉片戰爭與近代中西關系的研究,所撰《鴉片戰爭前中西關系紀事》,填補了鴉片戰爭前三百多年間的中西關系長期缺乏系統研究的空白,1989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87年和薛君度合編了《黃興新論》,1989年獲大學出版社協會中南地區優秀學術專著三等獎,1990年應國家教委中國近代國情叢書編委會之約,牽頭和陳寧生、李少軍合著了《中華民族魂》一書,1994年獲共青團中央、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首屆中國青年優秀圖書獎」。圍繞鴉片戰爭的研究,先後出版了《鴉片戰爭研究》、《林欽差與鴉片戰爭》、《外國學者論鴉片與林則徐》、《鴉片戰爭與林則徐研究備覽》,《鴉片戰爭史》等,其中《鴉片戰爭史》是十多年研究鴉片戰爭的總結性成果,1997年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在《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外報刊上發表論文等130多篇。

❸ 王和平的主要著作介紹

佛教文化
《普陀山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載《中國海交史研究動態》,1984年第18期
《關於日本高僧慧鍔創建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年代考略》,載《中國對外關系史學會會刊》,1985年《從檔案史料看普陀山觀音道場之興衰》,載《浙江檔案》,1989年12月第12期
王和平,王恩鎖《「海天佛國」的魅力——普陀山三大寺鎖談》,載《中國文史知識》,1987年第3期.1988年收錄《佛教與中國文化》一書,中華書局出版
《普陀山在中國對外佛教關系史上的地位——兼探觀音道場的開創時間》,此文為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1982年6月在浙江召開的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探析舟山》轉載,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鴉片戰爭
《試論鴉片戰爭中英軍首先侵佔舟山群島的戰略意圖》,載中國《歷史檔案》1991年第二期;《鴉片戰爭與中國現代化》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英國侵佔舟山與香港的緣由》,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四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英國從舟山到香港的侵佔過程》,載《浙江日報》1997年23日學術版
《近代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斗爭第一聲問題新探》,載《舟山社會科學》,1989年第三期
《誓死保衛舟山的定海三總兵—— 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載《中國近代愛國人物叢書——抗英中流砥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3年12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與浙江共存亡的總督—— 裕謙》,載《中國近代愛國人物叢書——抗英中流砥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3年12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在鴉片戰爭中的地位當提高——訪舟山鴉片戰爭研究專家王和平》,載《浙江日報》1997年6月26日第十一版
執行主編《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選編》,1992年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專著《探析舟山》,2010年5月 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鴉片戰爭在舟山概述》,2005年10月,載《鴉片戰爭在舟山》一書,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略論舟山在鴉片戰爭中的地位》,載《探析舟山》,2010年5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歷史考古
《舟山群島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載《考古》,1983年第1期,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
《浙江定海縣唐家墩新石器時代遺址》,載《考古》,1983年第1期,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
《浙江舟山地區出土的青銅農家和破土器》,載《中國農業考古》,1984年第1期,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浙江定海縣蓬萊新村出土戰國稻穀》,載《中國農業考古》,1984年第3期,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浙江舟山發現唐代窖藏錢幣》,載《考古》,1985年第10期,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舟山群島和原始居民與古代文化》,載《舟山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此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九五」重點課題一部分
經濟社會發展
《舟山市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對策研究》,載《舟山論壇》,此文為2000年舟山市社會科學重點課題
《中國加入WTO對舟山主要產業影響對策研究》,載《舟山日報》2000年4月15日
《舟山與周邊地區投資環境比較研究》,載《舟山社會科學》 1999年第4期
《關於上海市黃浦區招商引資工作的思考》,載《舟山日報》2002年12月15日《香港回歸與舟山經濟發展研究》,載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優秀調研成果文集》,1997年
《日耳曼富國基礎在於小城鎮發展》,載《舟山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略談界定和量化鄉鎮集體企業產權問題》,載《舟山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淺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和手段》,載市委黨校《教學與研究》,1994年3-4期合刊
《大力發展漁農村經濟加快「小康村」建設步伐》,載《舟山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加速我市農村城鎮化對策研究》,此文為1999年社會科學重點課題。載《舟山論壇》1999,第4期,《舟山日報》2001年2月3日轉載。
《探析舟山》30餘萬字,2010年5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15.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陝西西安籍書法家

❹ 鴉片戰爭對中國是否有利開題報告研究成果預期陳述

你好,同學,你的開題報告老師讓你往哪個方向寫?
開題報告有什麼要求呢
開題報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通過順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別人已做過,你重做實驗來驗證。

2、目的意義
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

3、成員分工
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具體職責,要人人有事干、個個擔責任。組長負責協調、組織。

4、實施計劃
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幾個層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課題(數目和標題)。⑶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若是調查研究是普調還是抽查?如果是實驗研究,要註明有無對照實驗和重復實驗。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對象、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則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

6、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
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❺ 為什麼會爆發鴉片戰爭課題研究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自乾隆後期中國就因「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大潮。在於外貿易時處於優勢地位,使英國極為不安。鴉片戰爭始於1839年六月的虎門銷煙,隨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後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❻ 關於鴉片戰爭的數據

1840~1842年間,中國軍民抗擊英國借口中方銷毀鴉片而派兵入侵的戰爭。
清中葉以後,英國等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毒品鴉片。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次年三月,林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自此開始,戰爭經歷三個階段。
英軍首次北犯(1840.6~12) 根據英國政府的訓令,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懾於兵威,罷免林則徐,改派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 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1841年1月7日,英軍不滿談判的進展,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在此形勢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條件,納銀600萬元,換取英軍撤出廣州地區。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
英軍再次北犯(1841.8~1842.8) 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169人後攻陷鎮江。27日,英艦隊駛抵南京江面,清軍已無力再戰,全部接受英國侵略要求。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是中國軍民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第一次戰爭,廣大官兵英勇抗戰,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由於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戰法呆板,加之武器裝備落後,終為英軍所敗。鴉片戰爭的實踐表明,落後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❼ 歷史論文 鴉片戰爭 中國戰敗之我見

一、鴉片戰爭前中國仍然是一個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前夕,以英國為首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已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的統治地位。誠如《共產黨宣言》所指出的:「它那商品的低廉價格,就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滅亡的恐怖下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變為資產者。簡短些說,它按照自己的形象,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0頁。)也就是說,當時的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正在迫使所有落後民族走向近代化,亦即走向資本主義化。中國當然不可能例外。英國下決心發動鴉片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閉關的大門,正是不自覺地充當了強迫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工具。
當時,中國仍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社會,仍然是一頭做著「天朝大國」封建美夢的睡獅,仍然閉關鎖國自絕於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毛澤東說過:「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但是這個「緩慢」,還不知道要「緩慢」到何年何月?因為當時的實際情況是:
第一,中國仍然是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封建自然經濟,在商品經濟發展基礎上,孕育著的資本主義萌芽,雖然擁有長達300年左右的歷史,遍及30多個手工業行業;但上升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諸條件,均未成熟,只有少數行業出現了手工工場,大部分行業仍停留在萌芽狀態。也就是說,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孕育著的資本主義萌芽,仍然不成氣候,對它不能作過高估價。
第二,明末清初以黃宗義、顧炎武、王船山為代表的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民主政治的呼聲,雖曾一度露頭,但仍然是中國古代儒家「民貴君輕」思想的延續和發展,並不反映近代民主的要求,而且很快遭到封建勢力所扼殺。中國社會始終沒有出現第三等級和市民階層等要求近代民主的新興勢力,封建專制結構,仍然牢不可破,原封未動。這一封建專制政權所採取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如重農抑商,橫征暴斂等等,嚴重摧殘著工商業,抑制和阻撓著新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順利發展。
第三,在文化思想上,雖也出現了如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所反映的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等新因素,但畢竟很微弱,沒有出現西歐那裡的文藝復興思潮。中國人的頭腦,仍然被「三綱五常」等封建傳統思想禁錮著,積重難返,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之風,一時還吹不進來。
第四,清政府繼續採取的閉關鎖國政策,對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閉目塞聽,昏瞶無知,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外通商只限於廣州一口,而且還要通過十三行,不許外商直接貿易;不懂近代外交禮節,堅持外交使節靚見,要行三跪九叩首封建大禮;仍抱著康熙年代「上國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的老觀點,不重視對外貿易。這一政策,嚴重阻礙著東西之間的正式交往。
根據上述情況,如果僅僅依靠中國本身力量,要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近代化邁進,必然是十分緩慢的。

二、鴉片戰爭後中國才開始近代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陸續輸入,才開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近代化邁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程,至19世紀末,中國近代化的基本情況是:
在經濟上:(一)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體制,已開始解體。1899年全國進出口貨值264748千海關兩,出口貨值195785千海關兩,兩筆共達460533千海關兩。這就是說,中國經濟已基本納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二)使用機器的近代工礦企業陸續出現。據統計,1895年全國近代工礦企業總數達200家,資本總額5004萬元,工人總數91350~98060人。(黃逸峰、姜鐸:《中國近代經濟史論文集》第338頁。)(三)近代交通運輸業陸續出現,近代輪船公司約20家,擁有大小輪船約300艘,噸位總數約10萬噸。已築成的台灣鐵路及京奉鐵路天津至山海關段共364公里,蘆漢鐵路已開始興築。電報及郵政等事業,已通達全國主要行省。(四)近代商業也陸續出現。外資在華開設的洋行總數達400餘家。中國舊式商業,正在適應外資洋行經營進出口商品的需要,逐漸出現經營洋布、西葯、生絲、茶葉等新興行業。以上海為例,19世紀末,上海在舊有商業的土布、米、木材、糖、綢緞等行業的基礎上,又新興起洋廣什貨、五金、西葯、紙業、棉紗等四五十個行業。其中洋布公所全部同業一百三四十家;五金鋼鐵業58家,絲棧、絲號100家左右。(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商業史》編寫小組提供的材料。)(五)近代金融業也應運而生。外國在華的銀行保險業已近20家,包括總行設在中國、資金較為雄厚的英國匯豐銀行。中國本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也於1897年設立。舊式線庄業也開始轉向近代化。
在政治上:(一)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權,經過國外侵略勢力和國內農民革命的幾度沖擊,已無法照老樣子統治下去,在「滅亡」威脅面前,一部分封建統治階級,不得不轉化為洋務派,推行洋務運動,實施「同光新政」,於是,封建政權開始向資本主義近代化傾斜。(二)隨著近代企業的出現,不僅引進了西方的生產技術,同時還引進了西方的社會制度,政治民主化,開始提上了中國的議事日程,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的早期改良派,率先提出設立議院,由君主專制向君民共主轉化,反映了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呼聲。(三)康梁為首的「百日維新」,把早期改良派君民共主要求,通過光緒皇帝的詔書,付諸實施,雖然中途夭折,以「六君子」壯烈犧牲而告終,但畢竟是中國新興資產階級企圖登上政治舞台的一次嘗試。
在文化思想上:(一)西方資本主義的近代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文化的書籍,逐步輸入。1868年上海江南製造局附設的翻譯館,至19世紀末,先後共譯出各類西書160種,總數達1075卷,由江南製造局公開出版發行。譯書內容以介紹近代科學技術為主,兼及各國政治歷史。1867年開辦的北京同文館,對翻譯西書也比較重視,先後譯成《萬國公法》、《格物入門》《化學指南》等西書26種,由該館印書處刊印公開發行。這批西書都在1870年前後出版,成為當時知識界中學習西方知識的最早入門書,對傳播西學起了積極作用。梁啟超即曾稱贊這批西書,是光緒年間人們求知識於域外的「枕中鴻秘」。(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第160頁。)(二)傳播西學的各種新式學堂陸續開辦,並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60年代後期北京、上海等地開辦的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先後培養了300人左右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從1872年開始,清政府採納容閎的建議,陸續選派了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目的是培養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學科的人才。這批留學生雖於1861年後中途撤回,未能完成學業,但大部分已在美學習5年以上,對各種學科有一定基礎,回國後分配在陸海軍、各軍事工業及電報、鐵路等局任職,成為洋務運動的得力助手。其中有一些人後來還成為著名的官僚、軍閥和技術人才,如著名的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1866年創辦的福州船政局,一開始便設立了船政前後學堂,教習英文、法文、數學、繪圖等課程,專門培養造船和駕駛人才,陸續畢業的學生共628名,從1876年起,還先後派三批優秀學生68人赴歐洲深造,學習造船、駕駛、化學、冶金、地質等學科,培養高級技術人才。這批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大都成為造船專家和海軍骨幹。80年代,李鴻章在天津創辦的水師學堂和武備學堂,也培養了一批近代海陸軍人才,著名近代思想家和翻譯家嚴復,即曾擔任過天津水師學堂的總教習。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即相繼誕生,前者創辦於1898年,後者創辦於1896年。於是,中國的教育制度逐步實現近代化。沿襲多年,弊端叢生的八股科舉制度,不得不於1901年宣布廢除。(三)作為輿論工具的報刊雜志,陸續出版發行,沖破了封建統治的沉悶空氣,反映了要求政治民主的呼聲。舊中國歷史最久、規模較大的上海兩家大報——《申報》和《新聞報》,已先後創刊,前者創刊於1872年4月,後者創刊於1893年2月。特別在1895年維新運動進入高潮期間,各種報刊,如雨後春筍,紛紛創刊,如北京強學會創辦的《中外紀聞》,上海強學創辦的《強學報》和《時務報》,湖南南學會創辦的《湘報》等等,對推動維新運動起了號角作用。(四)隨著西方資本主義近代文明的逐步輸入,中國維持了幾千年的封建傳統思想,已開始從根本上發生動搖,人們的價值觀念,逐步在向近代化轉變。
三、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化起了雙重作用
鴉片戰爭,是英國為了毒害中國人民、阻止中國禁煙而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戰爭結果,中國第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辱求和,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而獨立的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苦難道路。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民遭受外國侵略者壓迫、剝削、欺凌的開端。但鴉片戰爭又迫使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近代化,中國近代化是鴉片戰爭的直接產物,因此,鴉片戰爭又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鴉片戰爭的這兩個開端,便交織成一部舊中國109年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化所起的雙重作用。即既刺激和促進了中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壓迫和抑制了中國近代化的順利進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鴉片戰爭對中國現代化起的刺激和促進作用是:
——迫使中國人睜眼看世界,承認自己落後,逐步消除「上國天朝」、「惟我獨尊」、「夜郎自大」等等虛驕之氣,不得不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引進近代化生產技術和社會制度,把自己變為資產者。林則徐、魏沅等進步先驅,是第一批自覺地這樣做的人,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響亮口號。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和干王洪仁玕發布了舊中國第一個較完整的近代化綱領——《資政新篇》。洋務派奕

❽ 誰有關於鴉片戰爭的數據

樓主,我沒有圖表,那麼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在鴉片戰爭中占很大作用的--火炮,在中英軍隊的對比差異!

一、中英雙方火炮的設計思想及種類方面

鴉片戰爭前後,清軍火炮大多是以重量作為衡量其性能優劣的依據,這遠遠沒有以炮身與口徑比例搭配為主要性能參數科學合理。當然,「模數」的設計思想,部分火器制.造者也將之視為標准來對待。即以口徑的尺寸為基數,按一定比例倍數設計火炮的各個部分。此時,除中央統一制.造以紅夷炮型為主導的前裝滑膛、以火繩點火的火炮外,沿海各省制.造了大批火炮。如廣東省自軍興以來,鑄炮1000餘位,其中尤以佛山制.造的生鐵炮最具代表性。全國總計,數量不下5500餘位。炮重有數百斤至3萬余斤的,炮管有長至4.44米的。這些火炮,雖名號眾多, 大多依紅夷炮製式,設計和制.造技術未有改進,不僅與同時期英國先進火炮不能相比,而且有些技術較明末清初亦有萎縮。不過,清軍方面購買和仿製了大批夷炮。史載:「林則徐至去歲至粵……購西洋各國夷炮200餘位。」

現據《鴉片戰爭檔案史料》所記,戰爭之際,清軍火炮的大致分類,按照主導的類型分為:紅夷炮、子母炮、抬炮三類;按照制.造的國度和時間順序分為:舊式火炮、新鑄的火炮、購買的葡萄牙式或英國式加農炮、仿製的英國夷炮四類;按照長度和重量可分為:長管滑膛重炮和身管較短的輕型滑膛炮。前者就是明末清初的紅夷炮原型。後者包括神威將軍、神功將軍、劈山炮、子母炮、奇炮、竹炮、九節炮等,這種炮品種最多,其中除子母炮和奇炮是後膛裝填彈葯的佛郎機炮型外,其餘屬於紅夷炮的發展型。

二、中英雙方火炮的材質方面

火炮所用鋼鐵或銅的質量,主要表現在對冶煉材料的選擇和冶煉方法的研究方面。中國從唐代到明代,是古代鋼鐵技術全面發展和定型的時期,以「生鐵冶煉--生鐵炒煉熟鐵--生、熟鐵合煉成鋼」為主幹的鋼鐵工業體系趨於定型。明代以來,中國火炮鑄造材料,小者多用銅,大者多用鑄鐵。明代中葉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時,中國傳統鋼鐵技術繼續緩慢發展。但是,因為沒有發生工業革M,手工生產的能力非機器生產所能相比,故其鋼鐵產量極低。

到1840年前後,年產鐵約2萬噸,僅是英國的1/40。 二是火炮大多由液態的生鐵鑄造,此必然導致火炮質地脆硬,演放時很容易炸裂,自傷炮手。

戰爭前後,清軍小范圍開始用熟鐵或黃銅鍛造火炮,江蘇候補知府黃冕對清軍火炮材質評價到:「水陸戰炮重笨,扛炮受子無多。宜改制以小受大之輕炮,方能利用也……今日欲反其弊,必須講究炮製,使能以小勝大,其輕受重,以短及遠,簡便靈動,庶出一炮抵數炮之用……因又講究小炮,可容大彈之法。不用鑄造而用打造,不用生鐵而用熟鐵,方能使炮身薄而炮膛寬。緣生鐵鑄成,每多蜂窩澀體,不能光滑,難以鏟磨,故彈子施放,不能迅利。至熟鐵則不可鑄,而但可打造。其打造之法,用鐵條燒熔百煉,逐漸旋轉成圓,每五斤熟鐵,方能煉成一斤,堅鋼光滑無比……炮愈輕,工愈精,力愈大。鐵經百煉,永無鑄造之炸裂。施用靈活,尤勝巨炮之笨重。」

歐洲從「18世紀後期,由於木材資源短缺,鍛鐵費用上漲,形成了嚴重問題。為適應需要,就採取了所謂攪煉工藝,就是用長長的鋼棒將反射爐中的金屬溶液加以攪拌。爐子用焦碳燃燒,這樣,不僅使爐面溶液,而且全爐的溶液都能接觸空氣,從而使脫碳更加徹底,成為可鍛鑄鐵。用攪煉法生產的鍛鐵,質量不如炭鐵,但價格便宜得多。1829年又前進了一步,即應用鼓風爐本身余氣進行預熱鼓風,這種發明使得在消耗同等燃料的情況下,攪煉熟鐵產量增加到3倍。還有一種改進是「濕」攪煉法,即在爐膛鋪以含有氧化鐵的小塊爐渣,它與金屬中的碳素相化合,在表層之下產生CO,形成加速脫炭進程泡沸攪動。1806年英國鐵產量為25萬噸,到1850年英國每年可產250萬噸,鑄鐵和鍛鐵的產量都有增長。

自古以來,煉鋼的方法幾乎並無根本性改變,仍然是小規模的個體作坊產品。英國所用的基本材料是優質的價格相等的瑞典條形鐵,結果鋼的費用等於鍛鐵費用的5倍。

18世紀以來,各國都大規模擴建海軍,因為鐵的成本只及銅的1╱5,所以鐵炮逐漸替代了青銅炮,成為各國戰艦的標准裝備。不過,歐洲包括英國在內的煉鋼法,直到19世紀中葉再無顯著改進,加上鋼材本身的缺陷,制.造重型軍械時使用這種鋼材繼續受到限制。因此,「直到19世紀中葉以前,除了海軍重炮外,青銅炮和黃銅炮始終以優勢壓倒了鑄鐵炮。」

三、中英雙方火炮的鑄造工藝方面

戰爭時期,清軍造炮工藝並不十分落後,且有英軍所沒有的鐵模鑄炮法和復合層結構的造炮工藝。清朝沿海及內陸的一些省份,舊式火炮、新造的火炮和仿製的夷炮,除少部分是用英軍所沒有的鐵模鑄炮法製成,大多仍是生鐵和青銅冶鑄而成。只是用液態的生鐵或青銅鑄造的火炮質量差,加工難,容易炸裂。鍛造的熟鐵炮或黃銅炮斤兩少且比例小。而英軍火炮主要由青銅炮、黃銅炮和鑄鐵炮組成,且大多數火炮可以用熟鐵或黃銅鍛造,爾後用車床刀具加工,精度提高不少。

鴉片戰爭之際,機械工程專家福建泉州人丁拱辰(1800-1875),參考西洋炮的構造,在廣州鑄成了性能良好的鐵炮。於1841年編成《演炮圖說》,1842年《演炮圖說》受到兩廣總督祁、靖逆將軍奕山的重視。同年,清朝政F下令推廣《演炮圖說》所述方法。丁此時在閱讀西洋炮學的基礎上的鑄炮之法,其實和明末以來中國原有的紅夷大炮的泥范整體模鑄法差不多:即以炮模口徑為基數,用泥先製成外模和內模,用起吊裝置將外模吊套於軸心合一的內模之外,兩模之間的空隙,便是炮管的厚度。然後用青銅或鋼鐵溶液澆注其中,冷卻後,除去內外模,最後再用各種配件加工成完整的火炮。此法鑄造的火炮缺陷有:泥模在用炭火烘烤時,經常是外干內濕,澆鑄時水分蒸成潮氣,致使所鑄火炮常有蜂窩狀孔穴,發射時容易炸裂;功效非常之低;不能對炮膛進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彈射出後,彈道紊亂,降低了射擊精度;大多數人並不懂得身管與口徑比例、火門位置在火葯燃燒中的實際意義,絕大多數火門開得太前、太大。在炮膛游隙方面,戰爭之時,火炮因「彈不圓正,口不直順」,常只能採用內徑的1/10至1/5為游隙,此水平連明末的水準均達不到。

鑒於此,浙江嘉興縣丞龔振麟痛感中國泥模整體鑄造法的不切實用和煩瑣,而立志改革。於1841年發明了早於歐洲30多年的鐵模鑄炮法,鐵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鑄炮多蜂窩易炸膛的缺陷,縮短了鑄炮周期,降低了鑄炮費用,並寫成《鑄炮鐵模圖說》,1842年被印發沿海各省參用。至1841年9月浙東之戰前夕,已鑄成120多門新型火炮,時人稱其為:「至去冬以來,浙江鑄炮,益工益巧,光滑靈動,不下西洋。」

歐洲火炮鑄造從16世紀以來一直採用泥范整體模鑄法,在給實心火炮上鑽孔的實踐據說開始於1713年,在英國伍利奇的皇家槍炮鑄造廠,泥范整體模鑄法一直延續到1770年以後。大約在此以後,英國的鐵器制.造者威爾金森(1729-1808)開發出一種改進了的給火炮鑽膛的機器。隨後,1794年英國機械師莫茲利(1771-1831)發明了車床上的移動刀架,1797年製成了安放在鐵底座上帶有移動刀架的車床。19世紀20至30年代,英國發明了全金屬車床、自動調節車床、牛頭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機,到19世紀40年代時,達到了用工作母機制.造機械的領先水平。如在制.造火炮方面,利用車床先將火炮鑄成實心圓柱金屬鑄件,然後用一種配用超長鑽頭的大型鑽床鑽出一個孔,接著到錘床上將這個孔逐步錘削成型,加工成火炮。此法可使炮身較模鑄法更加均勻、對稱、光潔,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較合理,射擊精確度高。既提高了鑄炮的精度,又節省工時,堅實耐用。

戰爭前後,英軍火炮鑄造除了傳統的泥模整體模鑄法、失蠟法外,已開始大規模採用車床切削鑄造法。《海國圖志》對英軍火炮工藝稱贊雲:「西人鑄炮,其鐵皆經百煉熔凈。先用蠟製成一炮,絲毫無異,次用泥封密陰干。鑄時用火烘模開孔,泄出蠟油,然後將鐵灌入,四五日後,始開模取出置於荒野人跡不到處。將炮實滿火葯,用長心引火繩一點,各人盡遠避藏跡,一經炮響騰越空中,跌落不壞以不炸裂為度,便無後患。其鑄法合度,多以引門上長方形為表,或安頭上或尾後,或頭尾皆安,亦合度數。」在炮膛游隙方面,19世紀中葉,歐洲因機械制.造精密度的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減少到內徑的1/42,如此,只要裝填較少的火葯就可達到較高的速度,且同時提高發射的准確性,再者,由於用葯量的減少,管壁即使變薄亦不致於膛炸,連帶也使得火炮的機動性大增。

五、中英雙方火葯的質量方面

鴉片戰爭前後,中英黑色有煙火葯處於同一發展階段。但是,清軍制.造的火葯,以手工作坊或工場生產為主,無法提純硝和硫,亦無其它先進的工藝設備進行粉碎和拌和,只靠石碾等工藝,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過高,容易發潮,難以久貯,爆炸效力低。戰爭之際,清軍火葯(黑火葯)比例配比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基本上達到英軍的水準。福建水師提督陳階平、福建監生丁拱辰對西洋火葯製作之法頗有研究,他們配置的火葯,盡管還是手工操作的方法,但是由於對原料選煉的嚴格,硝、硫、炭的組配比率比較得當,所制火葯可以與英軍火葯相匹敵。

在火葯的配比方面,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四日陳階平奏:「奴才督造加工火葯,於六月初二日竣工。初四日有英夷兵船闖入廈門。初五日,官兵即以新葯轟擊。該夷不防內地火葯如此猛利,猝遭創斃多命,立時驚竄。嗣准督臣咨知廈門新葯得力,現飭省局續撥硝兩萬斤、磺三千斤,委解前來。接手趕緊配置,連新陳火葯有兩萬余斤,仍形短絀。現在咨催督撫添購硝磺,多貯火葯,為有備無患。奴才愚昧識淺,圖報念切。伏思沿海防夷,處處加工制.造火葯,多鑄萬斤火葯,自可擊沉夷船,重用火攻,殲滅逆夷,以除後患。謹將加工造葯、續提硝斤各條進呈御覽。可否仰乞天恩,敕下各直省,一體照式制.造。俾使英夷喪膽,不敢再來窺伺。」九月十四日道光皇帝諭令:「陳階平奏加工制.造火葯,並將煮煉硝斤各條開單呈覽。福建制.造火葯,現經該提督督造加工,轟擊頗為得力。著各直省一體照單如式制.造,以資利用。」這里,陳所配置的火葯比率是牙硝8斤,磺粉1斤2兩,炭粉1斤6兩,三者的比率大致是:76(128)∶10.7 (18)∶13.3。

在火炮的裝葯量方面,清軍規定每百斤炮重配火葯四兩。《海國圖志》中雲:「凡中西大小炮位,自五百斤至五千斤止。每百斤用營制火葯四兩,而炮彈用薄棉先裹,外加紅布包縫周密……如夷炮四千斤,乃四千磅,實重三千斤,用葯七斤八兩。中有身短而口大者,則加用十分子二亦無妨。惟演放時聽聲用葯,臨演之際,預用紅布袋,每包二斤或三斤,可以寫明,用時送入炮腹逐包椿實,用引門錐,用力插看,以實為度。」

以上看出,清軍已有性能不次於英軍的火葯,除福建省外,其它一些省份也曾制.造使用。如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署江蘇巡撫程矞采奏報:「火葯一項,臣在省嚴飭營員,照上年欽頒前任福建提督陳階平所奏提硝舂煉各法,加工制出一萬余斤,眼同點放。試之於手掌而掌不熱,試之於紙而紙不燃,已解至上海局,妥為受貯。」但由於清朝社會制度方面的弊端,致使清軍在許多戰爭中仍然使用質量粗劣的火葯與英軍作戰。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戰,《英軍在華作戰記》中雲:中國「火葯庫是普通式的建築之一,裡面存著幾千磅粗火葯,裝在木桶或泥罐中,我們全部投之於海。因為雖然中國火葯的成分幾乎和我們的相同,卻是一種粗劣的東西。」接著英軍進犯虎門、廣州,導致「逆夷炮無虛發,我炮雖發無准,火葯半雜泥沙,轟擊不能致遠。」

19世紀初英國的火葯制.造工業,已經居於世界各國的領先地位,火葯生產如提純、粉碎、拌和、壓制、烘乾等工藝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其主要特點是:採用物理和化學方法,以先進的工業設備,提煉純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機帶動轉鼓式裝置,進行葯料的粉碎和葯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壓式機械,將配置的火葯放在碾磨上,壓成堅固而均勻的顆粒,使火葯具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和密實性;使用機械式造粒缸,將火葯塊成大小均勻的火葯粒;對製成的粒狀火葯,放在烘乾室內,用蒸汽加熱器烘乾,使之保持良好待發的乾燥狀態;用石墨製成的摩光機,將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氣孔,降低吸濕性,以延長火葯的貯藏期。這些先進的工藝,保證了英軍火葯的優良品質。

在火葯的配比方面,英國化學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經過多次實驗後,提出了黑色火葯的最佳化學反應方程式:2KNO[,3]+3C+S→K[,2]S↓+N[,2]↑+3CO[, 2]↑。據此,在理論上,硝、硫、炭的組配比率以74.84%、11.84%、11.32%為最佳火葯配方。英國按照這一方程式,配製了硝、硫、炭的比率為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葯,以及組配比率為78%、8%、14%的炮用發射火葯。在火炮裝葯量方面,恩格斯的《炮兵》著作里雲:「現在,英國野戰炮兵幾乎完全由9磅炮組成,這種炮的長度為口徑的17倍,重量按炮彈重1磅、炮重11/2英擔計算,裝葯量是炮彈重量的1/3。」

六、中英雙方火炮的射程方面

火炮的射程可分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兩種。戰爭之時,中英火炮分類眾多,其彈葯裝填量、鉛子大小不同,作戰要達到的目的各異,發射時又分仰、平、倒三法,其射程自然差異懸殊。不過,此時的中英火炮一則都是17世紀以來歐洲普遍採用的重型前裝滑膛炮,炮彈出膛,飛行路線搖擺不定,不易致遠;二則當時炮身和炮彈的機械制.造技術尚無規格化,與此後所用的後裝線裝炮相比,無論從形制上還是從制.造工藝上都要簡單得多。這種基本的技術原理決定了鴉片戰爭時期中英火炮的射程,不可能有決定性的進步和提高。

以虎門大炮為例,該炮台建設的關鍵時代是1835~1839年,由關天培主持。林則徐主粵之前,虎門炮台上就架有行商購買的洋炮,林主粵期間,曾向澳門葡萄牙當局訂購了200餘門銅制或鐵制大炮。道光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關天培上折:「虎門海口……以沙角、大角兩炮台為第一重門戶,南山、鎮遠、橫檔三處炮台為第二重門戶,大虎炮台為第三重門戶,層層控制,本屬得宜,因大角、沙角兩炮台,中隔海面,一千數百丈,本在大洋之中,遙遙相望,現在山腳又漲有船塗,船隻經由離台甚遠,兩邊炮火均不能得力。惟鎮遠、橫檔兩炮台,南北斜峙,南山炮台在鎮遠以東,形如品字,錯綜布置,中隔水面止三百餘丈,形勢猶緊聯絡,當飭署參將佘清等在橫檔試放大炮,炮子正及海面中泓,實為扼要……但五千斤以下炮位,炮子及遠自一百餘丈至二百、三百丈不等,力量尚薄,必須六千斤以上大炮,方能致遠摧堅。」二十九日,關天培折:「本提都率同署參將佘清、署守備陳魁倫,親勘得大角、沙角兩炮台,系東西斜峙,丈量口寬一千一百一十三丈夫,潮水退定中泓,量深四丈二尺,兩傍水深自三丈余至二丈三尺止,全系泥底,試演三千斤大炮,炮子僅及中流,強弩之末,無濟於事,是第一重門戶,炮火已不得力。」

關天培的《籌海初集》,成書於1836年前後,是他寫給清廷的奏章文集,是他鎮守虎門各炮台的實戰經驗總結。故關在這里所說的第一層門戶中3000斤大炮556丈(註:清代1尺=今公制32厘米,556餘丈=今公制3.56華里)最大射程的方面的數據(此處很可能是夷炮),應該是非常可信的。關對第二重門戶中所說的摧遠致堅,可理解為有效射程。據此以觀,既然舊式6000斤以下炮位最大射程為300丈,那麼6000斤以上重炮的有效射程當為300丈以上,因此,認定當時重型火炮的有效射程最大在1000米以上,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鑒於以上鴉片戰爭檔案史料和分析,戰爭前夕,中國購買的重型夷炮的最大射程在4華里之內,有效射程約為二三華里左右。而中國原有的舊式重型火炮的射程應小於這個數據。

清軍新鑄重炮的射程,以紅夷炮為例。戰爭前後,清軍在沿海、內陸各省鑄造了大小不等的紅夷炮型火炮,分1000~8000斤乃至萬斤以上等多種。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江西巡撫錢寶琛奏:「奉兩廣總督飭令趕造土模三十具,現已遵式陸續先鑄成三千斤銅炮二十尊,一體打磨光滑,造齊炮架。會同營員將炮運至空闊處所,於相距里許豎立兩層皮靶,連日演試。每炮一位,用火葯一百二十兩加鉛子一百八十兩,響聲俱屬洪亮,其子透過皮靶仍行三里有餘,堪以摧堅致遠。」十月十九日,欽差僧格林沁等奏報:「赴海口炮台,演放炮位……當選得長兩丈余廢船一隻呈驗。奴才等隨令於海河距炮台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裝載柴草,當將炮座對准船隻,逐加演試。其過火出炮均及靈捷,遠可抵船,甚或過之。」《海國圖志》中雲:「世俗傳聞之說,謂大炮響若霹靂,聲震三百里,彈子可擊三四十里,一遭轟擊,山崩地裂,屋宇被擊,坍塌平地,此皆未經演試之談。殊不知炮響大小一樣,極大者聲震五十里,大小炮皆發里許……所以夷人交鋒,如在一里之內,不甚開炮。必在相距五六十丈及八十丈之內,彼始開炮,十可中七八也。若至一里之遠,彈子多墜,無力難准,雖可加高相補,究是無力。」「用炮遠近疑釋」條中又雲:「向聞大炮擊遠二三十里,姑之不信,意者或有十里,其彈子彎者不計,直者想有六七里可用。」

從上述幾則檔案史料看出,清軍新鑄的巨炮的最大射程可達7~8華里。

戰爭時期,英軍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華里左右,最大射程9華里之內。看來英艦重型炮的射程不一定大於清軍海岸重型炮的射程。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欽差大臣裕謙奏:「英逆所恃惟船與炮……至於數千斤之大炮,夷船雖能任載,而只可施於深水外洋,不能施於近岸之內洋。蓋內洋水淺,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為之攔護,若放此數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經擱淺,船底著實,立刻震裂。故在內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數百斤之炮,不過口門窄而後身寬,多受火葯,且施放靈熟,較官炮略遠一二里,然亦止及數里之內,實無遠及十餘里之事。」

七、中英雙方艦炮的品質方面

首先、清軍水師的木質艦船小、易腐蝕、航速慢、笨拙、在航率低。戰爭之時,清軍水師最大的船隻是福建橫洋棱船和廣東米艇。橫洋棱船長為8.2丈(27.3米),寬為2.6丈(8.7米);廣東米艇長9.5丈(31.7米),寬2.06丈(6.8米)。(54) 船首一般沒有保護裝置,不能撞擊;靠人力劃槳並配以少量小型風帆航行,航速慢,經不起風浪顛簸。戰船為雙桅縱帆,尚未採用轉舵裝置,繼續使用那種依靠7~8人在甲板上大幅度用力轉舵的方法。造船工藝落後,與英軍軍艦相比,戰船雖小,但相當笨拙。船體容易腐朽,需要經常修繕,九年以後已基本上不能再用。

其次,清軍戰船,由於過於簡陋,不能負載過重,一般只能配置數百斤至1000斤重的火炮,且裝備大多還是舊式槍炮和各種傳統的燃燒性火器。鴉片戰爭前,福建外海水師戰船以同安棱船為主,最大的集字型大小配備重量不超過2000斤的火炮8門,炮位均安在艙面,炮手無所遮蔽,易受火力殺傷。廣東外海水師有少量被稱為「體勢壯闊,安炮最多,儼若炮台」的紅單船,其實長僅10丈余,寬2丈左右,只載官兵80人,配備數百斤至1000斤火炮20~30門。另一種可勉強在外洋作戰的大號米艇,每船設官兵65名,配備近千斤至二三千斤火炮12門,另有火箭、噴桶、火罐等火器。但這種米艇,全省只有51艘,堪用者僅2/3。中國戰船因為質量低劣,幾百斤至1000多斤重的鐵鑄火炮,其射程只有300多米。(55) 道光二十年七月初六日閩浙總督鄧廷楨雲:「夷船以全條番木,用大銅釘合而成之,內外夾以橫板,船旁船底包以銅片,其大者可安炮三層,而船身不虞震裂,其炮洞安於艙底,夷兵在艙內施放,藏身既固,運轉跡靈。內地師船,廣東名為『米艇',船身較大,福建名為『同安梭船',以集成字型大小為極大,然皆不敵夷船十分之五,向以杉板為之,惟桅舵木堅致,船之大者配炮不過八門,重不過二千餘斤,若再加多,則船身吃重,恐其震損。且炮位安於艙面炮兵無所障蔽,易於吃虧。此向來造船部定則例如此,其病不盡在偷工減料,是所謂勢不均而力不敵者,非兵之勢不敵,而艦炮之力實不相敵也」。

英軍戰艦高大、抗腐性強、抗沉性好。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參贊大臣齊慎奏:「大夷船,長三十二丈五尺,頭尾寬三丈,船身吃水一丈,出水一丈六尺,周身內外均用白鐵包裹,惟底用銅包。船身內有三層,其留一層炮眼者,一面炮眼十八個,每眼安大小炮二尊,一船共安大小炮七十二尊。」船體裝有縱帆設備的高大船樓淘汰了,軍艦降低了重心,航行更安全了。

其次,英艦機動性和航速遠在清軍水師之上。鴉片戰爭時,英國的戰列艦全部依靠風帆。各種海船、軍艦的舵柄已經用纜繩與裝在後甲板上的舵輪連接起來,改變了過去那種靠人力在整個甲板寬的地方大幅度轉舵的笨拙方法,從而提高了軍艦的機動性,節省了舵手人數。船首部縱向三角帆和桅桿之間的支索帆比僅僅採用橫帆航行起來更能吃風。橫帆因增加了翼帆,使驅動力得到加強。有兩桅或三桅,懸掛十餘面帆,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滿帆時,一艘大型帆船可以掛起36面帆,以10節的航速破浪前進(註:10節=37.04華里)。19世紀30年代出現的蒸氣動力鐵殼明輪船,已開始裝備海軍。如「復仇神號」戰船,盡管噸位小,安炮少,在西方正式海戰中難期得力,但因航速快、機動性強、吃水淺等特點,在中國沿海和內河橫行肆虐。

再次,英軍艦隊以其強大的海軍和火炮數,橫行於中國東南沿海,決定了戰爭的時間、地點和規模。當時英國戰艦大體上標准化為6個「等級」。頭3個等級屬於3桅橫帆大戰艦:1級有3層甲板,共配備100或100門以上火炮;2極也有3層甲板,共配備約90門炮;3級也就是作戰艦隊中的載重炮,有兩層甲板,共配備64至74門炮;4級是按折中方案建造的,配備有50門炮(兩層甲板),稱為巡洋艦,有時也用在海軍作戰隊列中。參加鴉片戰爭的3艘戰列艦麥爾威厘號、威厘士厘號、伯蘭漢號炮位數都是74門。迄至1840年6月22日,英軍艦16艘,載炮540門。迄至1842年英軍進犯長江前夕和過程中,英軍的增援使海軍擁有軍艦25艘,載炮668門,輪船14艘,載炮56門。

八、中英雙方火炮的機動性、射擊精度和射速方面

戰爭之時,中國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主要是因為許多火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原因則比較復雜,主要是火炮缺乏可以靈活轉動的炮架。至於雙方火炮的射擊精度,英軍已對彈道學作過初步研究,瞄準器具也已具備,使之射擊精度大大提高。清軍火炮射擊,士兵大多憑經驗。這使得雙方火炮的命中率差距甚大。至於雙方火炮的射速,它歷來因程序復雜而發射緩慢,東西方皆然。

以火炮的機動性而言,戰爭前後,清軍對炮車、炮架不甚重視,許多火炮沒有炮架,一些炮架只能調整高低夾角而不能左右活轉,限制了射擊范圍。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靖逆將軍奕山等奏:「查從前舊式炮架笨滯堅澀,旋轉不能如意,且系尋常雜木,木性鬆脆,一經炮發震動,榫縫開裂,既難取准,又不能再行施放。況從前所用炮位數百斤及一千斤上下者居多。」當然,清軍隨後曾對炮架也做了一些改進。如丁拱辰於1840年設計了火炮的滑車、絞架和旋轉活動炮架,它們在廣東被用於陸上炮台和兵船。1841年龔振麟在鎮海鑄炮局督造火炮時,製成磨盤形樞機式炮架和四兩炮車。

在火炮的射擊精度方面,戰爭期間,清軍一則以海岸巨炮對付海上艦炮,射擊精度很差。二則明末以來的測量火炮發射角的銃規,士兵大多不會使用。三則使用這樣的瞄準法,「舊法測視數端,有用錫片鑽三空,安在炮尾上面窺之者。有用木板二片各開兩空,前後懸葫蘆者。有或懸垂珠,分安前後,二形相切,對線演放者。此二式謂之星斗,僅可以定偏正,而不可以定高低。惟有用竹管窺者,不拘定對靶,能知變通,上中下轉移,斯可權用。」《英軍在華作戰記》對虎門炮戰中的清軍火炮的描述:「我軍發現這些炮台中的許多大炮都裝有瞄準器,瞄準器是筆直的金屬片,鑽著三個孔眼,用以射不同的距離。炮口裝葯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們的而造的。」當然,清軍在戰爭後期,也在學習明末從西洋引進的銃規儀器(此時叫象限儀),試圖提高火炮的射擊精度。

此外,火炮的射速。清軍火炮裝填程序復雜,費時多,射速慢,如果第一發不中,則第二發已因敵艦遠去而鞭長莫及。火炮每分鍾可能達到1~2發,但炮管無法承受持續射擊,隔一段時間就需休息以冷卻,故每小時平均只可能發射8發,每天通常不超過100發,且鐵炮在射擊600發,銅炮約100發後,就已不太堪用。(66) 戰爭之後的林則徐對此深有體會,他在1842年8月被譴戍伊犁行次蘭州時,回憶中英雙方火炮射速的差別:「彼之大炮,遠及10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英軍火炮的機動性。戰爭之時,英軍的火炮都使用了統一尺寸的旋轉炮架,為了便於機動,炮身可在分解後吊離炮架,裝入專用炮箱;炮架用車牽引,可以迅速轉移,設置新的火炮陣地。1840年8月,大沽談判,欽差琦善委派千總白含章登上英國軍艦,發現英艦「艙中分設三層,逐層有炮百餘位,又逐層居人,又各開有窗扇,平時藉以眺遠,行軍即為炮眼,其每層前後,又各設有大炮,約重七八千斤。炮位之下,設有石磨盤,中具機軸,只須轉移磨盤,炮即隨其所向。」

❾ 鴉片戰爭時期,我國學者研究國家邊疆地理及外國地理情況的作品

林則徐編撰的《四洲志》,敘述了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
鴉片戰爭時期,姚瑩任台灣兵備道。姚瑩寫出了一系列邊疆史地著作。早期主要有《識小錄》、《東槎紀略》,鴉片戰爭以後寫就的《康紀行》尤其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道光十三年(1833年)完稿的《識小錄》是姚瑩在廣東時期研究中外史地著作的札記

❿ 王和平 鴉片戰爭 著作

《試論鴉片戰爭中英軍首先侵佔舟山群島的戰略意圖》,載中國《歷史檔案》1991年第二期;《鴉片戰爭與中國現代化》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略論舟山在鴉片戰爭中的地位》,載《探析舟山》,2010年5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英國侵佔舟山與香港的緣由》,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四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英國從舟山到香港的侵佔過程》,載《浙江日報》1997年23日學術版
《近代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斗爭第一聲問題新探》,載《舟山社會科學》,1989年第三期
《誓死保衛舟山的定海三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載《中國近代愛國人物叢書——抗英中流砥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3年12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與浙江共存亡的總督——裕謙》,載《中國近代愛國人物叢書——抗英中流砥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3年12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浙江在鴉片戰爭中的地位當提高——訪舟山鴉片戰爭研究專家王和平》,載《浙江日報》1997年6月26日第十一版
執行主編《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選編》,1992年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專著《探析舟山》,2010年5月 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閱讀全文

與2010年鴉片戰爭研究學術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