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環境生態學論文怎麼寫
人類對於理想聚居環境的嚮往和追求自古有
之。在自然經濟時代,人類與山水相依,與大自然共
生,過著天然純朴的聚居生活。然而,近代不斷推進
的工業化進程加快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速
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當人們應用各種現代科學技
術成果(技術、設備、材料等)大規模、大范圍地建設
現代化聚居環境,為生活帶來了方便和舒適的同時,
也導致沙漠化等各種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因而,
研究人居環境的生態化問題對於人類構建現代生態
文明,營造綠色家園,提高生存質量,具有現實的意
義。本文試就城市人居環境生態化的相關問題作一
探討。
一
、
城市環境生態化的內涵與任務
城市人居環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轉
譯而來的一個專業術語。它是指一個由人、建築及
其周圍自然環境構成的系統,是人對自然環境進行
改造後形成的一種人工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
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
自然環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圍的自然因素,如
光照、溫度、濕度、空氣、聲音、動物、植物、水體、大
地、自然景觀等。人工環境是人工構成的部分,主要
包括由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創造而產生的建築、交通、
城鎮、風景等物體、景觀或空間。社會環境是人與
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是適應群體生活
而產生的人際關系和精神生活,即政治、經濟、文化、
宗教等等。心理環境是自然、人工及社會環境的綜
合反映,它更具有多樣性、多變性和隨居民個體主觀
感覺而變化的不確定性等復雜屬性,是對各種居民
群體及個體主觀精神、心理感覺產生影響的外部綜
合性氛圍…。
城市人居環境應是人、建築、環境、自然與社會
之間處於可持續性的和諧狀態的生態化人居環境。
它強調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同時融入了可持續發展
的理念,是人類生存的理想模式。其應具備以下
特點:
1.崇尚自然。建立正確的人與自然關系,尊重
自然、保護自然,盡量小地對原始自然環境進行
變動。
2.經濟高效。對能源和資源實行充分利用、循
環利用,減少各種資源的消耗,體現4R原則,即減
少使用(Rece)、回收(Recover)、重復使用(Reuse)
和循環使用(Recycle)。
3.鄉土特色。體現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
利用當地原料、地域氣候和地形地貌特點。
4.生態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環境安全
得到充分保證。
5.生活方便。便利與先進的內外交通、內外系
統關系,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務方式。
6.環境舒適。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無污染、安
靜無噪音、寬闊的綠地和活動空間等。
7.適應發展。用不斷調整變化的動態人居環
境系統,來同步適應對總體環境的變化。
8.人本關懷。貫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對社會生活的人本關懷。居住區環境的個性美能賦予居民親切感、認同感、自豪感,為生活增添豐富的色
彩和趣味。
將不符合生態要求的人居環境建成理想的生態
人居環境,這一追求和建設的過程本文稱之為「人居
環境生態化」過程。
「人居環境生態化」的任務是通過對自然環境、
人工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生態建設,不斷將
人居環境改善為符合生態要求的安全、健康、舒適、
高質量、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
二、人居環境生態化應秉持的理念與原則
1.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堅持「生態位」和
「發展位」共提升的原則。傳統發展觀以強調經濟增
長為主,其雖然給經濟帶來極大的繁榮,但由於忽視
對環境的生態保護,造成了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
境污染、生態惡化、文化趨同、區域差距拉大、貧富嚴
重兩極分化等問題,阻礙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於是,人們逐漸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發展經濟都
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不斷滿足人類日益增長
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最佳物
質環境和精神家園,才是人類社會追求的不變目標。
基於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
進的對立統一關系,一個全新的可持續發展觀近年
來得到廣泛的認同。它要求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建
設一方面應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另一方面應既滿足當
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後人需求的能力構成
威脅[2l。
因此,在人居環境生態化過程中,要做到不單純
為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也不為發展而犧牲環境。
而將保護環境與快速發展作為一體化目標,謀求二
者的高度統一和互動性的良性循環。通過區域「生
態位」的優化來支持區域「發展位」的升級,通過區域
「發展位」的強化來促進區域「生態位」的優化,做到
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2.由被動防治轉向主動發展.堅持生態保護、
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生態創新相結合的原則。面
對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種種後果,人們最初的反應是
保護環境,防止進一步的破壞,繼而加強對污染源和
危害區域進行綜合治理,以期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減
少到最低程度。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
規政策,希望通過管制、處理和改善,糾正傳統工業
化和城市化發展過程給自然、人居環境和社會帶來
的負外部性,使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可持續性發展
的軌道。但是,防治僅僅是生態化的基礎性活動,是
初級層次的生態化。生態創新則包括生態經濟系統
本身的變革,創造新的人工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
統生態化,以增加生態系統運轉化效率,提高生態系
統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供給能力及其對現代經濟社
會發展的支撐能力。生態創新是環境治理的更高級
替代形式[3l。
實現人居環境的生態化要求我們突破「先污染
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傳統模式,由被動防治
轉向主動發展,由初級層次向高級層次的延伸,在環
境治理的基礎上推動生態建設,以生態創新提高環
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的有效性,實行環境保護、治理與
生態建設和生態創新的有機結合。
3.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與生態學原理相結合.
堅持生態文明、生態技術、生態景觀、生態社區共同
開發。根據系統工程的理論,人居環境是一個大系
統,以各種不同視角來分析,該系統由許多子系統有
機組合而成。引入生態學的觀念,則人居環境是一
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符合生態學揭示的所有生態規
律。在人居環境生態化這個動態過程中,必須重視
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質、動態代謝功能、物質能量轉換
等規律,尊重生態學所闡明的各種原則,包括:反作
用原則、優勢原則、易變性與穩定性的關系原則、保
證多方面安全的原則、邊緣效應原則、功能上的一體
化原則,等等。
落實到人居環境生態化的不同層面,我們要堅
持生態文明、生態技術、生態景觀、生態社區共同開
發。培育一種整體、協同、循環、自生的融傳統文化
與現代科技意識為一體的生態文明,孵化一批經濟
高效、環境和諧、社會適用的生態產業技術,建造一
片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生機勃勃的生態景觀,建
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快樂、健康、高尚的生態
社區,使它們得到共同發展,整體優化。
三、城市人居環境生態化的主要對策
在從事區域的經濟和生態規劃時,以著眼范疇
和重點策略的不同,人居環境可以有鄉鎮人居環境
和城市人居環境之別。由於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
城市環境問題的日漸突出,城市人居環境也成為人
們重點研究的對象。本文認為,城市人居環境生態
化的主要對策如下:
1.建設生態社區。零點調查公司曾在全國做
了一次市場調查,題目是「你最想擁有什麼?」,結果
超過7096的被訪者首先選擇了「健康」[4】。可見社區(communivty)的功能不應停留在解決住的問題,
還應為居民創造健康、清潔、舒適、自然的最佳生活
環境。建設生態社區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德國、澳大利亞等地做出了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典
型範例,我國一些地方政府也將社區的生態化建設
列為自己首當其沖的任職目標。
生態社區由綠色空間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
處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
系統和環境管理系統所構成,是滿足居民方便、舒
適、衛生、安全和景觀環境優美要求的生態文明社
區。建設生態社區應按照生態學原理,應用生態設
計方法,將自然因素融入社區環境中,在經濟性的基
礎上構建人、社會與自然完整和諧的系統。創造包
括住區環境中的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和居民活
動空間多樣性的居住空間環境。
2.發展綠色空間。擴大綠色空間不但有益於
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產生舒適愉悅感,提
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還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
整體形象和區位競爭力、發展力。近年來,我國上海
市下大力氣發展綠色空間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
信服的效應。因此,要改變人們「寸土寸金」的傳統
思維方式,避免將所有可資利用的空間都用於建設
經濟用途的人工環境的短視做法;要認識到發展綠
色空間直接有利於吸收外來投資和吸引人才,在一
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社會環境。
綠色空間包括居住區公共綠地、組團綠地、宅旁
綠地、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公建庭園、住區外圍防護
隔離綠地、道路綠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僅是利用其
觀賞特性進行美化裝扮和創造豐富的文化、感情氛圍,
最為重要的還是它對人居環境的生態服務功能。J
發展綠色空間應著重考慮綠化面積及綠化物
種。在確定綠地面積時。應從碳平衡和氧平衡的綠
色空間生態服務功能角度進行總量設計和規劃布
局。在規劃和開發綠色空間的過程中,應擺脫傳統
園林綠化觀念的局限。強調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對
綠色空間的功能進行全面強化,為此需遵守如下原
則:(1)營造舒適環境的原則;(2)保護和改善環境的
原則;(3)選用適生物種的原則;(4)合理的群落組配
原則;(5)適當提高生物多樣性原則。
3.人居環境設計採用生態技術。人居環境生
態設計的目的是使生態學的競爭、共生、再生和自生
原理得到充分體現,資源得以高效利用,人與自然高
度和諧。生態設計是建築設計、風景園林、環境工
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設計與生態學結合的綜合性環
境設計,以滿足居民的個體需求和生態保育的要求。
在建設生態人居環境中。環境監測、污染治理、資源
節約、綠化建設均應盡可能應用先進適宜的生態技
術,重點推廣信息技術、建築節能技術、住宅產業化
技術、建築用鋼技術、化學建材技術、新型建築結構
與施工技術、水工業技術、垃圾處理技術、地基基礎
與地下空間技術等。
4.發展生態建築。生態建築亦稱為綠色建築、
可持續建築,是按照生態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築環境
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相
互作用、相互協調,從而產生一個相對穩定的互為依
存與循環的新型建築。生態建築注重提高自然資源
的利用率,保護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僅創造了
舒適的小環境,也創造一個與自然和諧的大環境。
目前德國已建成了400多座生態建築,均選用
清一色的天然建築材料,並經過反復檢驗處理,以確
保無毒無害。為加速生態住宅的發展,世界上第一
所專門培養生態住宅設計與建築人才的高等學府
——
生態住宅建築學院,已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建成
招生[6]。
5.交通系統生態化。加大交通系統建設和管
理的力度,發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城市化進程促
進了道路交通系統的不斷建設發展,為居民出行提
供便捷;同時道路交通系統的擴展及汽車的普及又
不可避免地導致空氣污染,並進而影響居民的健康、
舒適。這一矛盾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困擾著城市的人
居環境生態化建設。
智能交通系統是在較完善的道路設施基礎上,
將先進的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感測技術和系統工程
技術集成運用於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種實時、
准確、高效、大范圍、全方位發揮作用的交通運輸管
理系統。它是充分發揮現有運輸效率,保障交通安
全,緩解交通擁擠的有力措施。
6.水資源系統生態化。水資源系統包括了生
活用水的供給、污水、雨水、景觀用水等。【7】水資源
生態化的目標是保證水資源的持續、合理和有效的
使用。它要求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
約、保護過程中,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節流優先、治
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的原則。我國城市污水
再生工作大多尚處起步階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和工程建設規模與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式很不
相稱8l。
7.城市垃圾處理生態化。城市經濟的快速發
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將帶來城市垃圾產生量的持續增長,對城市文明和人居環境質量帶來巨大的
威脅和壓力。必須制定有關政策法規,加強對垃圾
排放、處理回收利用的管理;必須統籌規劃,引進、開
發和推廣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先進處理
技術;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實行垃圾排放收費制度,
培育垃圾處理產業L9J。
8.大力提倡「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指以綠
色、自然、和諧、健康為主題的,有益於人類健康、環
境和資源保護的一種現代消費模式。它倡導在追求
科學、文明、健康、舒適的生活同時,注重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治理污染,從而實現「可持續消費」
② 環境生態學相關知識
環境生態學,是指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結合系統科學、物理學、化學、儀器分析、環境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與受人干預的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性的一門科學。從學科發展上看,環境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它由生態學分支而來,但同時又不同於生態學。 環境生態學是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理、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即運用生態學理論,闡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生態途徑。 從學科體繫上看,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但按現代生態學的學科劃分,它又是應用生態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尚處於發展、完善階段。環境生態學是個新興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是一門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制,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
以下書目可供參考:
環境生態學 張合平 / 2002年01月第1版
環境生態學基礎 柳勁松 / 2003年07月第1版
環境生態學概論 劉義傑 / 2001年
③ 簡述生態經濟學產生發展各階段及其代表性成果
1、生態經濟學概念的醞釀和產生階段(1950—1969)
生態學的概念是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於1866年最早提出,並首次明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2、全球生態經濟問題的大辯論階段(1970—1987)
這一階段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涌現出了大批關於全球資源、環境、人口與發展的論著,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場大辯論。1968年,以研究人口、資源、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羅馬俱樂部」成立。
3、生態經濟學價值理論及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階段(1988年至今)
1988年國際生態經濟學學會的成立,以及次年EcologicalEconomics刊物的創辦成為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3)環境生態學成果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充分證明了人類干預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漸增強。然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其嚴重程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和資源問題已經從地方性到全球性,從區域性到全球性。世界人口的突然增加、糧食短缺、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能源危機不僅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狀態,而且制約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當科學家探究上述問題的歷史原因,發展趨勢,預防措施和解決方案,從一開始,他們發現,僅僅從生態學或解釋和研究這些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很難找到答案,只有生態學和經濟學有機地進行分析,尋求解決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此時,生態經濟學應運而生,它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④ 環境生態學在解決當前環境問題中有什麼作用
環境生態學在解決當前環境問題中有什麼作用
從學科體繫上看,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但按現代生態學的學科劃分,它又是應用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尚處於發展、完善階段。環境生態學是個新興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是一門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制,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
環境生態學,是指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結合系統科學、物理學、化學、儀器分析、環境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與受人干預的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性的一門科學。從學科發展上看,環境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它由生態學分支而來,但同時又不同於生態學。
環境生態學是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理、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即運用生態學理論,闡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生態途徑。
⑤ 環境生態學與普通生態學的區別
不同之處如下:
1、側重點不同,環境生態學是偏研究環境治理的應用生態學。而普通生態學是偏理論的研究。
2、研究對象不同,環境生態學包括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綜合治理、監測與評價以及對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影響。而普通生態學是對目前已有的生態學知識的一個整體的總結,其中包括理論生態學和應用生態學兩個大類,小類有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生態系統生態;全球生態學景觀生態學。
3、分屬課程不同,環境生態學屬於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而普通生態學是生態學專業的學位課和土壤學、森林培育學、環境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專業的必修課,同時是報考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基礎課考試科目之一。
(5)環境生態學成果擴展閱讀
環境生態學研究內容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和諧社會和循環型經濟、人類生存方式與環境生態危機、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之路、環境文化與生存安全、全球變暖與地球環境生態安全、臭氧層破壞對地球環境生態的影響、酸雨對地球環境生態的影響、城市化對城市環境及區域氣候的影響。
生態學專業培養技能
1、掌握普通生物學、生態學等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
2、掌握生物信息學資料的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結果分析、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3、熟悉國家生態信息產業政策、知識產權及生物安全條例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4、了解生態信息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5、具有較好的科學人文素養和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身心健康;
7、具有較好的科學素質、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⑥ 生態學這方面的著名成功人士有哪些成就怎樣
陽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態學家、林學家,我國生態學開拓者之一。http://museum.nju.e.cn/yc/renwu/yhx.html
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態學和草地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esc.org.cn/st_mx.asp?xh=494
馬世駿,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龐雄飛,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蔣有緒,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學家,參閱http://www.forestry.ac.cn/newcaf/top/jyx.htm
孫儒泳,中科院院士,動物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28/userobject7ai1152915.html
劉建康,中科院院士,魚類生態學家,淡水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suda.e.cn/ShowNews.aspx?Id=a830de04-2519-4a05-bd05-d3673ca0eb64
張新時,中科院院士,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參閱http://www.pyskx.org.cn/news_view.asp?newsid=536
馮宗煒,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和環境生態學家,我國酸雨研究創始人之一。參閱http://www.rcees.ac.cn/dse/cn/team/show001.php?id=19
林鵬,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態學家,參閱http://news.fjii.com/2002/10/15/73369.htm
金鑒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生態學家,參閱
http://www.mep.gov.cn/tech/zxwkjw/wyjj/wy/200707/t20070720_107012.htm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ma.gov.cn/ysfc/jl/200804/t20080425_1018.html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gcjj.jsp?id=504
孫鐵珩,中國工程院院士,wuran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hinacses.org/CN/News/2006-08/EnableSite_ReadNews118111151156176000.html
辛德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xyh.cau.e.cn/see_personality.jsp?loginid=539
可參照名人網-環保名人-生態環境部分,http://www.mr699.cn/mr_list_64.html,
我所列的都為科研領域所指生態學范疇。不知你所指的生態學范圍是否和我指的一樣。
⑦ 請問 現在有什麼環境改善的成果嗎
http://news.sohu.com/20040814/n221530223.shtml
北京市城市水環境治理取得成果
2001-08-13 水信息網
經過兩年半的努力,北京市城市水環境治理工程取得很大進展,北京的城市水系基本實現了貫通,水質較以前也有了很大提高。
為治理城市水環境,北京市共投資11億元人民幣,清淤178萬立方米, 挖土方 148萬立方米,新增岸邊綠地62公頃,新增水面15公頃。
為治理城市水環境,北京市共投資11億元人民幣,清淤178萬立方米, 挖土方 148萬立方米,新增岸邊綠地62公頃,新增水面15公頃。
各種神奇有趣的
綠色建築
在西方發達國家,節能與綠色建築已經有幾十年的成功發展史。有的國家甚至已經取得經濟發展和能耗持續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時、系統、廣泛地引進它們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對引導我國剛起步的節能與綠色建築的發展尤為重要。這對於我們少走彎路,加快節能與綠色建築的新技術、新產品和管理經驗的推廣是不可替代的。
美國
美國生態建築、健康建築的試點建造工作,近年來異常活躍,已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態建築有:
1.美國生態房。美國諾次大學設計並建造了一種生態房。這個四居室的生態房,隔熱性能特別優良,它的熱能來源於人工散熱、陽光及使用家電設備所產生的熱量。家庭用電依靠安裝在涼亭上的風力發電機和太陽電池來提供。用水是從屋檐流下來的雨水,蓄存在地下室,使用前用沙床過濾,糞便和污水則流入一個堆肥坑裡,經發酵後供花園施肥用。
2.美國生態村。在面積為488公頃的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維寺的海島上,建起了150棟生態房屋,叫做生態村。這里保留著原來的自然面貌,沒有一點人為破壞的痕跡。設計者在建築這些生態村時,用合住的方法替代了以前的獨住,如每6~8個住宅單元合用一個能源中心、一個煤氣鍋爐、一個家用熱水器和一個通風系統等。但仍有的獨住的成分,如每家每戶還是有自己的卧室、浴室和廚房等。能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變得切實可行,據測算,這種生態村裡的居民其能源用量僅為原居住地的五分之一。
3.美國的植物建築。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在芝加哥建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生態樓,樓內沒有磚牆,也沒有板壁,而是在原來應該設置牆壁的地方種上植物,把每個房間隔開,人們稱這種牆為「綠色牆」,稱這種建築為植物建築。這種建築的施工方法並不復雜,它無需成材木料,無需採用笨重的建築設備,而是就地取材,以樹林為主材,採用經過規整的活樹林來做「頂梁」、「代住」和「替代牆體」。運用流行的「彎折法」和「連接法」,建造出許多構思巧妙、造型新奇、妙趣橫生的拱廊、曲橋、屏風、圍場、商場、住宅和辦公樓等。
4.美國綠色旅館。美國為滿足大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建成了一座別具風味的綠色旅館。旅館的建築材料有一半取自經再生製造的鋁、玻璃、鐵、鋼等。旅館內的用品盡量「安全」,如用不含酸的信封、信紙,以植物油煉制的肥皂,不用化學合成的洗衣粉,床單、毛巾等均不用化學纖維,而是用不受殺蟲劑、化肥污染的棉花或亞麻織成。
5.美國新型太陽能建築。美國太陽能設計協會正在研製新型的太陽能住宅,稱為建築物一體化設計,即不再採用在屋頂上安裝一笨重的裝置來收集太陽能,而是將那些能把陽光轉換成電能的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直接嵌人到牆壁和屋頂內。這種建築一體化的設計思想是該協會創始人史蒂文·斯特朗在20年前所倡導的,由於當時太陽能電池過於昂貴,無法實施。如今太陽能電池的價格只有20世紀80年代價格的三分之一,所以推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電力供應商被吸引的原因是太陽能電池能夠在白天高峰時間內產生過剩的電能,從而形成電能儲備,可供隨時使用。根據一體化的設計思想,美國電力供應部和能源部合作正在研製推出一些新型建築部件,如用於住宅屋頂太陽能「屋面板」,及用於商業性建築正面的「窗簾式牆壁」。
6.美國資源保護屋。美國一家建築公司為保護環境,節省地球資源,用回收的垃圾建造房屋,開創解決未來住宅的新創舉。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房屋,被命名為「資源保護屋」,俗稱「垃圾屋」。他們在360平方米的地面上,建造了4間居室,2間浴室和可停放2部汽車的車庫,同時,室內陳設齊全配套。屋框架似乎很簡單,主要是從破舊的汽車和橋梁中回收的鋼材,外飾由鋸末和碎木加上20%聚乙烯製作而成,這不但減少木材的使用,也不像木材那樣會招引白蟻,使房屋更堅固安全。廢物建房的特點,在建房時,可就地回收65%的金屬、紙板、木材廢物等,較好地解決了廢物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由於實用經濟可行,這家公司獲全美年度住宅風格獎。
7.美國綠色辦公樓。美國Mobil公司建成一棟建築面積為6.2萬平方米的綠色辦公樓。這棟辦公樓在美國環境局的支持下,由於在選材、照明效率、降低加熱和冷卻負荷、通風和改善建築功能等方面進行了合理設計,在節約資金和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技術經濟效果。辦公樓建成後不到一年可節約有關費用11.57萬美元,照明和設備能耗可降低50%以上。
8.美國的綠色辦公室。美國國立資源保護委員會總部是以節能、保護環境及健康為原則,以廢舊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為主要材料建築的綠色辦公室。該棟辦公樓從外表看,與普通寫字樓並無區別。但它的牆壁其實是由麥秸桿壓制並經過高科技加工而成。但其堅固性並不次於普通木結構房屋。其地板系由廢玻璃製成,辦公桌由廢舊報紙與黃豆渣製成。最具特色的是其外牆外繞爬山虎等多種蔓生植物。這件綠衣不僅使辦公室顯得美麗清爽,並且能調節空氣,使室內冬溫夏涼,有益於身心健康。
德國
1.德國的生態樓。德國柏林建造了第一座生態辦公樓。大樓的正面安裝了一個面積64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來代替玻璃幕牆,其造價不比玻璃幕牆貴。屋頂的太陽能電池負責供應熱水。大樓的屋頂設儲水設備,用於收集和儲存雨水,儲存的雨水被用來澆灌屋頂上的草地,從草地滲透下去的水又回到儲存器,然後流到大樓的各個廁所沖洗馬桶。樓頂的草地和儲水器能局部改善大樓周圍的氣候,減少樓內溫度的波動。
2.德國的太陽能房屋。德國建築師塞多·特霍爾斯建造了一座能在基座上轉動的跟蹤陽光的太陽房屋,該房屋安裝在一個圓盤底座上,由一個小型太陽能電動機帶動一組齒輪,該房屋底座在環形軌道上以每分鍾轉動3厘米的速度隨太陽旋轉。當太陽落山以後,該房屋便反向轉動,回到起點位置。它跟蹤太陽所消耗的電力僅為該房屋太陽能發電功率的1%,而該房太陽能量相當於一般不能轉動的太陽能房屋的2倍。
3.德國的植物生態建築。德國在漢諾威城市建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名為「萊爾草場」的住宅區,這住宅區是按照「植物生態建築」建造的。所謂「植物生態建築」指的是按照生態平衡的大批量,使植物與居住空間融為一體,互為依存,是古老的建築學和年輕的生態學有機結合的產物。住宅區內,69套院落式上下兩層的民居錯落有序地分布著。每棟樓房外表各有特色,內部設計也不盡相同,每棟樓房結構為磚木骨架,四壁用木材,顯得朴實無華。居室里鋪設的是麻織地毯或用玉米皮或麥稈紡織,沙發大都採用純棉布料製成,符合環保要求,圖案講究雅潔,以簡單的條紋、格子或碎花等圖案為主,甚至是凈色的。傢具不採用堅硬的傢具,而多採用不噴任何塗料的原色木器傢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萊爾草場」修起了綠色的生態化公路。這種新型公路不僅兩旁種植了高聳的林帶和繁茂的花草用來防止空氣污染和減少雜訊,而且還在路面上實施了綠化。「萊爾草場」的路面上穿著小孔,並在小孔里種上綠草,路面在綠草的保護下不會受到汽車碾壓的影響。由於70%的長有綠草,大大減少了太陽光在路面的反射。行走在「萊爾草場」里,猶如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中,聽不到汽車賓士時所發出的噪音,也聞不到刺鼻的汽油味,感到格外賞心悅目。
4.德國能量可自給自足的太陽能住房———零能量住房。一種能量自給自足的太陽能住房———零能量住宅在德國1995年BHW展覽會上展示,給參觀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種住宅過去認為是空想的,不可能實現的,但今天成了現實。這種100%靠太陽能供給的住宅,可以不需要電、煤氣、木材或煤,這樣就不需要煙囪和取暖爐也沒有有害的廢氣排人空氣中,保持環境空氣的清新。
這種房屋的設計,向南開放的平面是扇形平面,這樣可以獲得很高的太陽能射幅能。其牆面採用儲熱能力較好的灰沙磚、隔熱材料和裝飾材料組成。陽光透過保溫材料,熱量在灰沙磚牆中存儲起來。白天房屋通過窗戶由太陽來加熱,夜間通過隔熱材料和灰沙磚牆來加熱。
荷蘭環保屋
近幾年來,荷蘭在推行「環保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荷蘭推行的「環保屋」屋頂鋪草皮,使原來光禿禿的屋頂成為綠色屋頂;四壁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排水管用陶瓷代表塑膠管,並增加使用多種「循環再造材料」,避免混凝土及乙烯基等化學材料的過多使用;引雨水沖洗廁所,以節約用水;在室內設置了溫度、灰塵、化學品、放射性毒素等測量計,監測室內的空氣污染。目前,在荷蘭建「環保屋」其成本約比建普通房子高10%。
英國綠色城市
20世紀50年代,倫敦曾被一場黑沉沉的煙霧籠罩,造成白天黑夜不分。煙霧在數天內不散,結果有4000名市民被奪走生命。這就是被載入環保史冊的倫敦煙霧事件。為凈化空氣,英國50年代後期出台了《潔凈空氣法》。根據該法案,倫敦劃出煤煙控制區,並以法規形式規定了在這些區域內只許燃燒無煙煤,或必須使用可對煤煙進行完全凈化的爐具。在70年代,英政府推出了《工作場所健康和安全法》,規定污染工業必須採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將有害氣體排入大氣,否則將對其進行罰款等嚴厲處罰。倫敦環境治理的另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科學管理。由於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後遺症,20世紀50年代,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的污染狀況壞到了極點,河中的魚類都不見了蹤影。60年代開始,英國加大了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除通過嚴格的治污染法案,宣布對違規排放污水的工廠等部門實施法律制裁之外,有關當局還制定了嚴格的水質標准,同時每隔5年對河流水質的達標情況進行徹底檢測。另外,倫敦市政當局還下大力氣發展城市綠化,有意識地加強都市公園建設,在城市寶貴的留出空間,營造「綠洲」,以充分發揮綠色植被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類似「肺部」的調節功能。倫敦現有土地面積中,10%已被辟為空地或城市公園,倫敦市內公園總面積已超過了1.7萬公頃。
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倫敦的環保工作在20世紀90年代結出了碩果。統計表明,目前倫敦市中心冬季平均能見度已比50年代提高1倍以上,從2.5公里上升到6公里左右。市中心冬季日照強度也比50年代上升了70%。1970年至1990年間,倫敦上空空氣中燃煤排放所形成的黑煙量也下降一半以上。80年代初,一位垂釣者150年來首次在泰晤士河中捕獲一條鮭魚,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近年來,徊游至泰晤士流域產卵的各種魚類已成千上萬,倫敦人已「見怪不怪」。
丹麥和瑞典的健康建築
丹麥和瑞典等北歐國家,近年來也在積極實施健康住宅工程,如丹麥早在1984年底,在丹麥Arhus市已建成了「非過敏性住宅」建築,這是有111個單元的兩層建築。建築材料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健康建材,主要結構選用混凝土以及層壓的木材製成。飾面塗料是以無機硅酸鹽為主要成分的建築塗料。採用機械裝置通風,換氣1次/小時,是普通住宅的2倍,通風系統中的過濾器要定期更換。
日本
1.日本健康建築。1997年夏天在日本兵庫縣建成了一棟實驗型「健康住宅」,整個住宅盡可能不選用有害於人體健康的建築材料,其牆體為雙重結構,每個房間建有通風口,整個房屋系統的空氣採用全熱交換器和除濕機進行循環。全熱交換器能夠有效地回收熱量並加以再次利用,其過濾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氣中細小的塵埃。這種住宅能夠抑制黴菌等過敏生物繁殖。其建築費用比普通住宅增加約2成。
2.日本首幢環境生態高層住宅。日本在九州市新建了一幢環境生態高層住宅,這幢住宅是按照日本國建設省提出的省能源、減垃圾的「日本環境生態住宅地方標准」要求建造的,是綜合利用自然環境物的嘗試。這種生態住宅,其電力由風車提供,溫熱水由太陽能供給。即住在住宅內的居民所用溫熱水,不用煤加熱,而是用裝在大樓南側的太陽能集熱器提供。這種太陽能收集器,在晴天,可使儲水箱中的水加熱到沸騰,即使下雨天,也能使水加熱到約55℃。每戶家庭的陽台上,都裝有垃圾處理機,將每戶家庭的生活垃圾進行處理變成植物的肥料。公寓外的停車場的地面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使雨水存留於地下,與停車場內的樹林形成一種供水循環系統。分隔房間的牆壁上留有通風口,並配置有通風設備,使每個住房成良好的通風效果。在大樓前,裝有風車,由風車發電為公共場所照明提供輔助電源。據測算,每個住戶一年用於空調的電費和煤氣費可節約57000日元。
3.日本無化學住宅。日本東京比埃克斯設計事務所,針對人們對化工產品的畏懼心理,推出了「無化學」住宅。過去,在住宅環境方面,一些化學合成物的使用,對人體產生一定危害。比如,建築材料常常含有致癌作用的揮發性有機物;地毯和窗簾,也通常經過防燃性處理,其防燃劑、防蟲劑的成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比埃克斯設計事務所的做法是:不在樓板或地板下等處噴塗有機磷等防白蟻的化學葯物,採用具有防蟲效果的檜葉油、干餾木和密蠟加工樓板、地板材料,並在地板下鋪炭層,利用其吸濕性防黴菌和防白蟻;不使用石化油漆,改用澀柿子
⑧ 10種關於環境生態學的期刊
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答辯考核是順利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要求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於許多應考者缺少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往往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就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畢業論文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二)、選好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後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⑨ 環境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學科任務是什麼.
環境生態學是伴隨環境問題的出現和發展而產生的,
主要內容目前更多是研究環境問題的生態效應,包括生態系統在生態退化和回復過程中的內在機制的規律研究;人類干擾與生態系統演替的關系;生態系統綜合評價與生態系統管理;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等等
主要任務是維護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並使二者協調發展。
⑩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成就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創刊於1989年,主要報道保護自然資源、生態學、環境健康、環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內容,被SCI、IM等資料庫收錄。
生態學報 影響因子及被引頻次
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CSPTCD 2014年數據顯示本刊影響因子為1.421,被引頻次14807。
生態學學科排名:總被引頻次第1名,影響因子第2名,綜合評價指標第1名。
全國科技期刊排名:總被引用頻次列全國1989種核心科技期刊第1名。
獲獎情況
2000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2002年中國科協「第三屆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
2002年「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
2004年「第三屆國家期刊提名獎」;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連續13屆CSPTCD「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
2006、2007、2008 、2009、2010、2011、2012、2013年「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
2008科技部「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資助期刊;
2009年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期刊」
2012、2013年獲「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3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環境科學學報 《環境科學學報》是中國國內環境科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1981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該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該刊主要報道中國國內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新近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另外,該刊被收錄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刊源,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美國《Chemical Abstracts》(《化學文摘》)、聯合國《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學和漁業文摘)等收錄。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環境科學學報》2004年影響因子0.954,在中國國內資源與環境類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環境科學類期刊中名列第1位)。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創刊於1976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是中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創刊的學術性期刊,並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科學技術部的「中國期刊方陣」,並得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的資助,2009年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2002-2014年連續13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2012年和2013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5次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連續3次榮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
另外,該刊被中國國內外一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如美國醫學索引MEDLINE;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P;美國醫學索引IM;日本科學技術情報中心資料庫JICST;英國動物學記錄ZR;劍橋科學文摘(CSA):Environmental Sciences;劍橋科學文摘(CSA):Pollution Abstracts;劍橋科學文摘(CSA):Life Sciences Abstracts等;中國國內的檢索系統有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數字化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生物學文摘等。 環境化學 《環境化學》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於1982年創刊,並被美國的《化學文摘》、《中國化學文摘》、《中國化工文摘》、《中國環境科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衛生學分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收錄,並在《中國學術期刊資料庫》全文網上刊登。 環境工程學報 《環境工程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性期刊。該刊始創於1980年,原名《環境科學叢刊》,為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曾於1993年和2000年先後更名為《環境科學進展》和《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該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為現名。
《環境工程學報》及其前身均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國內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領域的重要期刊,並被中國國內外一些重要檢索系統和引文資料庫收錄,如美國化學會的化學文摘(CA)、荷蘭愛思唯爾(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學科引文文摘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以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等。 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毒理學報》是為順應環境科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學科發展趨勢,推動中國國內環境風險研究領域的發展而創辦的,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並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於2006年起正式創刊、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美國化學會的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IOSIS Previews);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英國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 Record)等多家檢索機構收錄。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2014版)》統計,該刊影響因子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