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楊端平證書

楊端平證書

發布時間:2021-06-28 10:42:02

1. 婁山關的傳說是什麼

婁山關亦稱太平關,位於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我國重要的「紅,色」基,地。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驢友的常去之地。
婁山關,又名婁關、太平關,位於遵義縣北大婁山脈中段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440米,古稱天險,「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殲滅黔軍四個團,攻下婁山關,揭開遵,義大捷的序幕,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展示了遵,義,會,議的曙光。從此,紅,軍,戰,斗過的婁山關,便成為黔北著名的革,命,紀,念,地。
婁山關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曆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於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婁山關,原名婁關,後稱太平關。關名的來歷,源於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婁山關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
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佔領此關。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復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
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於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桐梓縣
位於中國貴州省北部,是遵義市下轄的一個縣。唐貞觀十六年,於桐梓地中部、北部置播州,遂改稱珍州,置夜郎、麗皋、樂源3縣。 唐僖宗乾符三年,楊端入播,蒙山以南遂屬播州楊氏據有,直至北宋末年。 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又改原珍州並屬縣隸播州。 元代,桐梓地先為鼎山縣,後改播川縣,治設鼎山城,屬播州宣慰使司。元代最後8年曾隨播州附重慶自立為帝的明玉珍。 明萬曆二十九年,置桐梓縣,隸於遵義軍,民,府(後改稱遵義府),歸四川布政使司轄制。 清雍正六年,隨遵義府改隸於貴州省至今。 民,國時期,桐梓縣曾先後隸屬於貴州省黔中道和第五行政督察區,行署兩度設桐梓。解放後,隸於貴州省遵義地區。
夜郎,又稱作夜郎國,是中國漢朝時所謂西南夷中的一個國家,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無定論,學術界的認識分歧亦很大。有學者認為位在今天貴州六盤水畢節一帶。關於夜郎國的記載主要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而根據考古的資料,一般認為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存在。因為牂牁江是今六盤水市與普安縣的交界處,所以六盤水和畢節赫章可樂遺址這一片被認為是夜郎古國所在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
《史記》中記載夜郎是當時西南夷中最大的國家(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臨牂牁江」,漢武帝時因意圖攻打南越國(南粵國),派唐蒙_(漢朝)出使南越國,發現當地有蜀地生產的枸醬,得知是從夜郎來的,因此上書武帝,可以通夜郎以制南越國,因此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見其首領夜郎侯多同,並厚賜其財物,約定要在當地設置郡縣官吏並以其子為縣令,夜郎侯認為其國家與漢朝距離遠,就暫且先答應,但後屢次不服於漢,後因此有了「漢孰與我大」此一名言,成為「夜郎自大」一成語的典故,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直到漢朝滅亡南粵國後,夜郎國才開始入朝,武帝封為夜郎王。《漢書》記載夜郎王興在漢成帝河平二年時舉兵反漢,漢朝派兵誅滅,夜郎國亡。改設郡縣。直到宋朝還短暫的出現過夜郎縣的稱號。
可樂是夜郎古國鼎盛時期的政治中心,可樂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今貴州省赫章縣。
湖南新晃縣人文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清道光五年編纂的《晃州廳志》序載:「晃州,古夜郎國」。這里是中國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延續「竹崇拜」、「牛圖騰」與斗,牛、斗,狗等獨特民族風情。
唐代大詩人李白聞王昌齡貶謫龍標(即今黔陽)時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毛,澤,東《婁山關》(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大婁山,是位於中國雲貴高原上的一座山脈,地跨重慶市貴州省與四川省,為東北-西南走向,總長約300公里。大婁山的最高峰為金佛山,海拔2,251米,位於重慶市南川區境內。大婁山多由石灰岩構成。大婁山為赤水河與烏江的分水嶺。
據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孫梁宗理同郎舅婁殿邦同為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後稱之為「婁山關」。
1932年,時任貴,州,省,民,政,廳,廳,長的黃丕謨(黃道彬)題書「婁山關」三個草書大字鏨碑立於川黔公路遵義與桐梓兩縣交界處。
1985年,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縣政府在婁山關東北側石岩上製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婁山關」。「婁山關」三個字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摩岩全長11米,字徑2.3米,筆力雄渾遒勁,陰刻描紅,輝映於雄關青松間格外醒目。
莫友芝在《亭遺詩》中也寫道:大樓高壓萬峰顛,鳥道才容一線穿。豈料養痛成為潰,翻今天險等虛傳。翦除勁旅勞三省,通塞殘籌費五年。始信大刀功第一,當時斡腹競爭先。
婁山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鄭珍、莫友芝等都吟詠過它。
婁山關風景區以人文景觀取作畫,文物古跡眾多,既有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會址,又有統治播州700多年楊氏土司,毛,澤,東住址等各類建築遺址。
景區分為烏江渡、播雅天池、紅花崗區、鳳凰山、海龍屯、婁山關、天門洞、夜郎鎮等8個景區和8個獨立景點。

2. 婁山關的來歷

婁山關原名高岩子,又名黑神埡。關名可追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稱婁山為「不狼山」。據清末遵義著名學者鄭珍考證「不狼山」即婁山,亦稱大婁山。《桐梓縣志》載,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楊端應朝廷之募,率領令狐、成、婁、梁、趙、韋七姓族鄉人收復播州,攆走南詔勢力,分土世襲。其部將婁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婁姍與另一個將軍梁宗理之子梁關為表兄共戎高岩子,時稱婁珊梁關,年久訛稱婁山關,以此得名。明時播州楊應龍(楊端29代孫)叛明,被朝廷平定,曾改婁山關為「太平關」,但人們仍習慣稱為婁山關
據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孫梁宗理同郎舅婁殿邦同為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後稱之為「婁山關」。
1932年,時任貴州省民政廳廳長的黃丕謨(黃道彬)題書「婁山關」三個草書大字鏨碑立於川黔公路遵義與桐梓兩縣交界處。
1985年,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縣政府在婁山關東北側石岩上製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婁山關」。「婁山關」三個字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摩岩全長11米,字徑2.3米,筆力雄渾遒勁,陰刻描紅,輝映於雄關青松間格外醒目。

3. 歷史上的婁姓名人叫什麼

婁姓歷史名人:
婁 敬
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漢高祖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曾提出「和親」政策,被劉邦採納。

婁 圭
婁圭:字子伯,東漢末南陽人。初依劉表,後歸曹操,戰馬超,建議夜建土城,倒水凍之,大敗馬超,圭功最多,曹操慨嘆已計不及圭,後以恃舊不遜被殺。

婁 昭
字菩薩,代郡平城人也,武明皇後之母弟也。祖父提,雄傑有識度,家僮千數,牛馬以谷量。性好周給,士多歸附之。魏太武時,以功封真定侯。父內干,有武力,未仕而卒。昭貴,魏朝贈司徒。齊受禪,追封太原王。

婁太後
名昭君,北齊代郡平城(今大同)人,鮮卑族人,贈司徒婁內干之女,太原王婁昭的姐姐,北齊神武帝高歡的皇後,文宣帝高洋、文襄帝高澄、孝昭帝高演的生母。

婁 逞
南朝齊東陽人,女扮男裝,遍游公卿間,官至揚州議曹從事。後事發被驅歸籍。

婁師德
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殿邦
唐朝名將。曾任徐州總戎之職,鎮江南徐州沛縣,唐僖宗乾符三年,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婁殿邦為副將,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婁殿邦之子婁珊,梁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後稱之為「婁山關」。

婁 僧
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寅亮
溫州永嘉人,宋代官吏。徽宗進士,高宗紹興元年召赴行在,上疏言宗社大計,擢為監察御史,後為奸相秦檜所惡,罷官。

婁南良
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代官吏。度宗進士,歷吉州法曹,調宜黃簿,為政練達。與弟婁文輔、子婁志淳皆以德名,與臨川饒氏並稱家世儒雅忠厚者。

婁 機
嘉興(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出身進士,為官守法度,惜名器,稱獎人才,不遺寸長,官至資政殿學士,著有《班馬字類》。

婁仲英
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 謙
江西上饒人,明代大臣。成化進士,提督學政時躬自施教,士子受其影響,學風得正,累遷四川布政使。

婁 堅
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明代學者。經明行修,學者推為大師,不仕,工書法。詩清新,為嘉定四先生之一,有《學古緒言》。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諒
明代著名理學家。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王陽明曾向他求教,並得到「聖人可學而致之」的啟迪。

婁 忱
明代學者,兵部郞中,婁諒之子,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妃
明代上饒人婁忱之女,原名婁素珍,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雲慶
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夢俠
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4. 婁的姓氏是怎麼由來的

一、源於姒姓,是古代帝王顓大禹之後。大禹之後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婁」字古義為「系牛」,就是牧牛。

二、源於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三、源於姒姓,出自遠古大禹帝臣子犁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四、源自春秋時期齊國隱士贛婁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五、源自彭祖的弟子離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六、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七、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4)楊端平證書擴展閱讀

婁姓名人:

1、婁殿邦(生卒年不詳),唐朝名將。曾任徐州總戎之職,鎮江南徐州沛縣,唐僖宗乾符三年,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婁殿邦為副將,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婁殿邦之子婁珊,梁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

2、婁燁,1965年3月1日出生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1989級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94年拍攝第一部電影《危情少女》進入娛樂圈;1995年拍攝電影《周末情人》成名;2000年導演的電影《蘇州河》獲得第2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和第15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並入選美國《時代》雜志2000年十佳影片。

5. 雄關漫道真如鐵的雄關是哪裡

雄關漫道真如鐵的雄關是婁山關。婁山關亦稱太平關,原名婁珊關、婁關,後稱太平關。位於匯川區與桐梓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關名的來歷,源於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

在匯川區與桐梓縣的交界處,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曆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應龍曾激戰於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5)楊端平證書擴展閱讀

來歷:

婁山關原名高岩子,又名黑神埡。關名可追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稱婁山為「不狼山」。據清末遵義著名學者鄭珍考證「不狼山」即婁山,亦稱大婁山。《桐梓縣志》載,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楊端應朝廷之募,率領令狐、成、婁、梁、趙、韋七姓族鄉人收復播州,攆走南詔勢力,分土世襲。

其部將婁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婁姍與另一個將軍梁宗理之子梁關為表兄共戎高岩子,時稱婁珊梁關,年久訛稱婁山關,以此得名。明時播州楊應龍(楊端29代孫)叛明,被朝廷平定,曾改婁山關為「太平關」,但人們仍習慣稱為婁山關。

據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孫梁宗理同姐丈婁殿邦同為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

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後稱之為「婁山關」。

閱讀全文

與楊端平證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