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取得重要進展

成果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時間:2021-06-28 06:15:18

㈠ 論述中國外交取得的重要進展和成果

1、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推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3、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7、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8、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步伐。
9、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10、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㈡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2)成果取得重要進展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㈢ 取得的主要進展和成果

1)以若拉崗日結合帶的邊界斷層為界將調查區及鄰區劃分為2個地層區、3個地層分區,系統測制了各分區內的地層剖面,根據岩石組合、接觸關系、古生物、同位素測年等成果劃分地層單位,建立了調查區內完整的地層系統,尤其是解體了前人籠統歸入三疊系的若拉崗日群,解體出早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疊統、上二疊統、三疊系等多個地層單位,在地層認識方面取得突出進步。

2)在若拉崗日結合帶內發現一套淺變質(綠片岩相)地層,地層中的碎屑鋯石U-Pb-SHRIMP測年獲得了524Ma的最小年齡,通過分析認為這一年齡代表了淺變質地層的沉積上限,結合區域地質資料,認為可以和羌塘地塊上的下古生界瑪依崗日組對比,兩者為同一地層單位。

3)根據地層的時空分布情況及沉積相、地質構造演化等特徵,明確了調查區各時期沉積盆地的性質及時空演化規律,明確了石炭紀—早二疊世陸內裂谷盆地的性質和三疊紀前陸盆地的遷移演化規律。

4)對分布於若拉崗日結合帶的基性岩(脈)及少量超基性岩進行詳細調查研究,查明了它們的野外產出狀態,通過岩石學、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徵的對比,認為它們有別於洋脊或洋殼(蛇綠混雜岩)中的基性、超基性岩,而與大陸板內或板內裂谷基性岩相似,K-Ar法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它們可能形成於三疊紀。

5)查明了石炭紀—早二疊世一套以鹼性系列基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岩,根據火山建造的時空分布情況及岩石學特徵,火山岩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徵,認為它們與板內裂谷作用有關,而不是洋脊玄武岩,從而證實石炭紀—早二疊世 「古特提斯洋」 發展階段,本地區僅發育大陸裂谷,這與金沙江縫合帶的東段地質特徵有較大的差異。

6)查明了若拉崗日結合帶的邊界斷層及基本性質、物質組成情況、地質結構等特徵,識別出一處逆沖推覆構造(花石山逆沖推覆構造),以及很多斷層現代活動的證據,尤其是對1997年瑪尼7.9級地震的地表破壞情況(朝陽湖現代活動斷裂)進行了詳細調查,這些都為恢復地質構造演化史及新構造運動規律等提供了資料。

7)綜合地質、構造情況,明確了若拉崗日結合帶屬於華力西期構造結合帶,它代表羌塘地塊與可可西里-巴顏喀拉地塊之間石炭紀—早二疊世裂谷於晚華力西期閉合後的殘留,否定了若拉崗日結合帶中存在蛇綠混雜岩的認識,不存在構造岩漿帶等洋殼消減碰撞造山帶等常有的地質現象,這些均說明金沙江縫合帶所代表的 「古特提斯洋」 在向西延伸過程中形成陸內裂谷構造環境,反映了金沙江縫合帶的東西差異與構造分段性。

8)在區域地質調查中注重遙感地質解譯工作,與實際地質調查相結合,按青藏高原B3類區要求完成了遙感解譯工作量,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效率與質量,總結了本地區的地質體遙感影像特徵、遙感地質解譯原則與規律。

9)在開展地質調查的同時注重其他國土資源的調查,如對調查區的地貌、植被、動物、生態環境、水文、氣候、道路交通等情況進行了概略性了解。

㈣ 近年來測繪科技的重要進展與成果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㈤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㈥ 本項目的主要進展和成果

鑽石產地來源的確定不僅是國際寶石學的技術難題,也是地質學界的科學難題。2002年11月,各國政府、國際鑽石行業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達成創立金伯利進程證書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e Scheme)的協議,對國際科技界解決這個難題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開始參與鑽石產地來源的科學研究。鑽石產地來源的研究從普通的科學問題上升為涉及國際政治、外交關系及人權問題的重要社會科學議題。

本項目通過全面收集和分析近50年來我國三個鑽石產地的地質背景、鑽石產量及各種寶石學特徵的資料,根據最近開采情況,盡可能收集、觀察和統計分析了三個鑽石產地產出的數萬克拉的鑽石,並分析測試了三個產地1077顆鑽石樣品(遠遠超過原來設計樣品數量),直接到國外參觀考察了國外鑽石開采和分選情況,通過多種渠道比對和直接測試國外部分礦區的鑽石樣品/資料,圓滿地完成了項目設計的科研工作,取得如下的一些重要進展和成果:

(1)通過對中國三個主要鑽石產地開展野外地質野外調研和采樣,了解我國最新鑽石地質探采和研究進展。在前人工作基礎上,通過對金伯利岩及鉀鎂煌斑岩重砂礦物的研究,首次在遼寧瓦房店金伯利岩脈中淘選出斜鋯石樣品,對金伯利岩、鉀鎂煌斑岩及重砂礦物樣品進行了大量岩石地球化學及微量元素(LA–ICP–MS)、Rb-Sr、U–Pb、Lu–Hf 同位素方面的測試分析工作;並首次獲得了遼寧金伯利岩斜鋯石的精確Pb/Pb 年齡479.6±4.9Ma及176Hf/177Hf初始比值數據(0.282283~0.282389,Hf(t) –2.98~–6.75),證實了至少部分遼寧瓦房店金伯利岩和山東蒙陰金伯利岩是近於同時侵位的;發現遼寧和山東金伯利岩記錄了華北新太古宙古大陸拼合(2.4~2.6Ga)和1.3Ga地幔交代事件的鋯石年齡,初步證實兩岩區鑽石結晶時岩石圈地幔狀態存在差異,兩地在鑽石形成時可能並不是統一的克拉通陸塊。這對於進一步認識華北克拉通的組成及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2)在前人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常規放大設備及高倍顯微鏡系統,對中國三個產地鑽石大小、質量(重量)進行了比較。特別是對項目執行期間仍在開採的山東蒙陰701鑽石礦金剛石/鑽石的品質進行了動態統計分析,獲得了山東新開采礦段鑽石的質量品質數據。通過對大量樣品的實際觀察比較,得出以下結論:遼寧鑽石晶形完整度比例最高,寶石級鑽石含量最高;山東鑽石粒度最大,質量(重量)變化也最大;湖南地區砂礦金剛石以帶有磨圓特徵的完整晶體居多,鑽石相對較小,質量(重量)變化小,完整性好。

(3)利用常規的放大設備、微分干涉顯微鏡、掃描電鏡和陰極發光光譜儀(CL)等儀器,對我國三個產地鑽石毛坯的實際晶形、結晶度、微形貌及內部生長特徵進行了細致全面的觀察比較,發現前人所描述的部分表面特徵並不是獨立的特徵,如毛面特徵其實是楔形特徵的顯微表現;利用新的測試手段——鑽石觀測儀DiamondView(DV)分析統計了超強短波紫外光波在鑽石表面激發的熒光影像及生長結構,探討了該儀器在鑽石產地來源方面的應用。在山東個別淺褐色八面體金剛石{111}面上觀察到特殊的平行於[100]晶帶方向的長條狀蝕象,提出了這種蝕像是出露到表面的氮片晶遭受優先選擇性腐蝕所致;CL和DV圖像顯示的生長結構表明,我國三個產地的鑽石都出現了均勻的無環帶和規則層狀環帶模式。但湖南樣品和山東、遼寧樣品相比,無環帶比例明顯偏高,從中心到邊緣兩期和多期生長結構樣品比例則明顯偏低,且湖南鑽石CL圖像出現獨特的「皮殼」狀發光樣式;證實了山東鑽石中也存在遼寧鑽石中見到的多期多階段的復雜生長環帶形成的「似瑪瑙狀」生長結構。

特別是通過對鑽石進行拉曼光譜的系統分析,發現了遼寧金剛石的拉曼特徵峰半高寬變化最小,為5.4737~6.1024cm-1(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為5.6396cm-1;山東金剛石的拉曼特徵峰半高寬變化范圍最大,為5.6069cm-1~6.8527cm-1(主要變化范圍為6.2~6.8cm-1),平均值為6.4112cm-1;湖南金剛石拉曼特徵峰半高寬變化范圍介於山東和遼寧之間,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為5.7027cm–1。研究結果為中國三產地鑽石的品質特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解釋,顯示鑽石的結晶度可能對鑽石的產地來源有指示作用,是潛在的產地指紋性特徵。

(4)首次在辛巴威馬朗金剛石/鑽石大規模開發以來,對聯合國金伯利進程非常關注的辛巴威馬朗金剛石/鑽石的品質、晶體形態和表面微細特徵和生長特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指出辛巴威馬朗金剛石/鑽石表面常見的紅色斑點的形成與我國湖南等產地砂礦鑽石表面常見的褐色斑點和綠色斑點有本質差異,與地質輻照作用無關,是次生氧化鐵類礦物沉積氧化致色;根據該地金剛石/鑽石陰極發光、DV圖像特徵以及「十字架」是大量溶蝕坑沿[100]方向折重疊排列的事實,推斷這類特定的缺陷可能與晶體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線狀和面狀缺陷,如位錯線、位錯束、氮雜質集合體等有關。上述成果對分析馬朗金剛石砂礦成礦及其賦存環境提供了有力依據,並首次提出「十字架」形熔蝕圖像和紅色斑點、斑塊為世界金剛石砂礦罕見特徵,可作為該產地的「指紋」特徵。

(5)對中國三個產地314顆鑽石進行了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類比較研究,確認我國所產鑽石紅外光譜類型主要為IaAB型,其次為IaB型和IaA型。山東鑽石的類型相對豐富,IaA、IaB和IIa型鑽石的比例均高於遼寧和湖南兩地。而湖南IaA型鑽石比例偏低,證實了三個產地的鑽石中普遍存在H雜質。而被測樣品中,除IIa型鑽石外,所有樣品均顯示出與{111}滑移面有關的吸收峰,表明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普遍存在塑性變形。同時,首次對鑽石進行了系統的面掃描分析,根據顯微紅外光譜譜圖定量計算出鑽石中的氮含量並進行填圖示蹤,證實鑽石生長過程中鑽石類型的轉變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鑽石生長過程中氮的含量和聚集度是不斷變化的,且成核階段氮含量可高於或低於其他生長階段,不同生長階段氮雜質含量變化不具有單向變化規律,顯示鑽石生長過程中地幔流體碳和氮存在復雜的交換,不同產地鑽石中氮含量頻率分布及NB(% )/ N(T)特徵存在一定區域性差異;鑽石中碳和氮含量並不存在嚴格的相關性。

(6)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礎上,通過對中國三個產地192顆鑽石原石的包裹體進行常規顯微鏡、掃描電鏡、拉曼光譜、電子探針成分及激光燒蝕等離子發射光譜與質譜的系統研究,確認了山東和遼寧金剛石/鑽石以P型包裹體為主,而湖南沅水流域金剛石/鑽石P型和E型包裹體比例接近;首次同時在三個產地均發現了共生於同一金剛石/鑽石中的橄欖岩型和榴輝岩型包裹體組合(P+E型);在湖南砂礦鑽石中發現確認了原生藍晶石礦物包裹體及金紅石、柯石英包裹體組合,顯示湖南鑽石形成過程中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的地殼物質。這一認識對於進一步研究揚子克拉通的組成及演化具有重要啟示。

根據橄欖石拉曼壓力計、石榴子石-橄欖石共生礦物對的Ni溫度計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獲得的湖南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地幔溫度范圍為1109~1327℃,壓力為4~6GPa,形成深度133~192km,確認華北克拉通和揚子克拉通在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存在難熔的岩石圈地幔,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地幔具有明顯的不均一性;湖南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與山東、遼寧金剛石/鑽石包裹體的類型組合及其地球化學特徵不同,顯示出揚子克拉通和華北克拉通岩石圈組成及演化過程存在的差異;湖南砂礦金剛石/鑽石與西澳和非洲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類型組合類似,除了顯示湖南砂礦金剛石/鑽石的原生礦來源可能和鉀鎂煌斑岩相關(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還可能暗示了湖南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地殼物質或者陸殼物質參與了地幔對流和再循環過程。上述成果對認識湖南金剛石/鑽石來源的多樣性、確定今後找礦方向具有明顯的意義,為我國鑽石找礦提供了新的重要認識。

(7)利用加拿大同位素研究所(CCIM)的SIMS(Cameca IMS-1280離子探針)對我國三個產地鑽石進行了精細的碳同位素分層原位測試(123個點)。結果顯示,遼寧瓦房店鑽石的41個點δ13C的變化范圍為-6.0‰~-2.6‰;平均值為-3.9‰;山東蒙陰鑽石56個點δ13C值的變化范圍在-5.6‰~-2.0‰之間,平均值為-3.6‰,湖南樣品碳同位素δ13C的變化范圍為-8.6‰~-3.0‰,平均-6.1‰。遼寧金剛石的碳同位素組成范圍最窄,湖南最寬。碳同位素原位測試結果顯示,遼寧和山東的鑽石生長具有更多的期次,變化復雜,在鑽石結晶晚期碳同位素大部分呈現變輕趨勢;而湖南沅水鑽石則變化較為簡單、平緩,大部分晚期出現變重的趨勢。上述結果顯示出鑽石結晶時華北克拉通和揚子地台岩石圈地幔流體或熔體碳同位素組成或來源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有關的變化規律仍然需要更多測試結果的證實。

(8)首次系統地對世界25個地區金剛石/鑽石及我國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的寶石礦物學特徵進行了綜合比較。通過對9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E型石榴子石包裹體的元素含量分組統計分析,發現不同產地來源的金剛石/鑽石E型石榴子石包裹體的FeO、MgO、CaO三種組分的含量分組聚類後有一定的差異性,建立了判別方程,證實E型石榴子石的成分是一種潛在的指紋性特徵,可以為產地來源的判斷提供量化參數。通過比較,確認鑽石(礦)形成時間、礦物學特徵(特別是晶形及其組合)、氮雜質、包裹體特徵和碳同位素特徵等要素組合,對於金剛石/鑽石產地來源的確定具有明顯的重要性。理論上,如果可以確認某個礦區金剛石/鑽石的上述特徵,在存在國際金剛石/鑽石產地完整資料庫前提下,可以通過這些要素組合進行單一礦區典型鑽石包裝樣品(指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樣品)的產地來源進行判別。

綜上所述,本項目通過對中國三個主要鑽石產地形成地質背景,結晶礦物學特徵及包裹體地球化學,原位碳同位素分析,創新性地將寶石學和地質地球化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在綜述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產地鑽石特徵的基礎上,首次系統提出了我國三個產地來源組合特徵及其與國際其他產地來源鑽石的區別,研究成果對支撐我國參與聯合國金伯利進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㈦ 主要進展和創新成果

(1)利用現代冷泉和冷泉碳酸鹽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黔東地區新元古界南華系下統鐵絲坳組冰磧層(相當於Sturtian冰期)之上,大塘坡組底部一套黑色岩系當中的含錳的碳酸鹽岩(菱錳礦、含錳白雲岩)沉積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冷泉碳酸鹽岩:一是通過野外的詳細調查和研究,在貴州松桃大塘坡地區南華紀早期冷泉碳酸鹽岩中發現了大量的、罕見的含瀝青的孔洞構造、氣孔構造、底辟構造、帳篷構造、上拱的紋層狀構造、滲漏管構造、泥火山等典型的古天然氣滲漏構造。其特徵與現代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滲漏構造十分相似。另外,在相當於Sturtian冰期沉積的兩界河組(南華系最底部)-鐵絲坳組含礫碎屑岩中又發現多個層紋狀含礫白雲岩丘或透鏡體,構成了從南華紀兩界河早期至大塘坡早期的一個較完整的天然氣滲漏沉積系統。二是通過對黔東地區南華系大塘坡組底部黑色含錳岩系中的菱錳礦體、白雲岩透鏡體進行了碳、氧、硫穩定同位素特徵的研究,發現碳穩定同位素表現出強烈的負偏移,一般δ13C同位素負偏達-8‰~-11‰,充填在氣孔狀菱錳礦石中的瀝青碳同位素δ13C值則達-30.98‰。硫同位素表現出明顯的正偏移,一般δ34S高達36.9‰~57.8‰,其特徵與現代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滲漏,釋放與環境突變所形成的冷泉碳酸鹽岩的特徵十分相似。

(2)建立了新元古代南華紀「大塘坡式」錳礦的天然氣滲漏沉積成礦模式,解決了過去錳礦成因解釋上生物生成環境與礦床的形成環境之間的矛盾。實現了「大塘坡式」錳礦成礦理論的創新,從而開拓了該地區乃至整個華南地區「大塘坡式」錳礦找礦視野並指導錳礦成礦預測,取得了重要突破。

(3)對導致Sturtian冰期結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是保存於冰磧層中的天然氣水合物突然氣化、逸出,引發甲烷等氣體大規模釋放導致的環境災害所致。

(4)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拓展了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領域和時空范圍,對其所導致的成岩成礦作用、環境評價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㈧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㈨ 請列舉近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學科建設較為全面、自成體系的國家之一;

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各類企業機構在內的、多層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000 余萬人(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近200 萬人(居世界第二)。

總體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厚的人才儲備。

三、科學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國的SCI 論文數量已達23.14 萬篇,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進入21 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地迅速發展。2008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0.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部商品出口總額的29.1%。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56 個國家級高新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萬元GDP 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

六、科技惠民成效顯著。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 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種植、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 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日益廣泛,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不斷提高。

八、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的局面。

我國已與世界上152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中 97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4 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民間科技交流十分活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近千個國際學術組織,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積極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等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中醫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㈩ 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哪些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風險責任順利移交省級政府,省級政府對全省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平台全部建立。以股份制為導向的多元化產權模式已經形成,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建立,經營機制正在逐步轉換。在原有農村信用社基礎上,改制組建了17家農村商業銀行,113家農村合作銀行和1825家以縣(市)為單位的統一法人社(含7家地市統一法人社)。農村信用社法人機構由改革前的35527家降至8348家。從啟動改革到目前的5年間,農村信用社資產總額由2.2萬億元增加到5.6萬億元;存款由2萬億元增加到4.6萬億元;貸款由1.4萬億元增加到3.1萬億元;所有者權益由-267億元增加到2607億元;不良貸款率由37%(四級分類口徑)下降到21%(五級分類口徑)。

閱讀全文

與成果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