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節約用水的調查報告
我們是西城區育民小學二年級11班的學生,我們在各自居住的小區開展了一次家庭月用水量的調查活動,共調查了70個家庭(3口之家)的用水情況(如右圖所示),並收集了一些有關水資源的資料,親自實踐了節約用水的方法。
一、地球——水資源王國
地球又名「水星」,七成多的面積為水所覆蓋,總水量為18萬億億升,其中海水占總體積的97.2%,大陸水體佔2.8%,在大陸水體中極地和高山地區的冰體約占其體積的78.6%,河流湖泊的水僅占總量的0.01%,至於雨水只佔總量的0.001%,而且大部分落在海洋中。陸地上每年徑流總量約為41萬億立方米,其中,78%以洪水形式從無人區流入大海,只有22%可供人類開發利用。所以,現存水儲備的99%是不宜人類利用的,盡管理論上說,每年流入河流和滲入地下的淡水人均擁有量為7000立方米,但世界上已有18個國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資源擁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一項報告表明,世界上有34億人口平均每天只能得到50升水,居住在「水星」上的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淡水短缺的危機。
二、首都北京缺水嗎?
要說北京缺水程度與地處沙漠的以色列一樣,你相信嗎?北京水資源有36億—40億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北京市區日需水量約250萬立方米,而供水能力僅240萬立方米,缺10萬立方米,一遇少雨年份,缺口更大。為建設節水型城市,除更多地開辟水源廠,保護好密雲、官廳水庫等水源外,主要靠節水挖掘潛力,包括節約用水、計劃用水,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進一步完成節水技術改造項目。
三、節約用水方法:(見下表)
節水方法 方式 實 際 效 果
臉洗手 浪費 水龍頭大開,水花四濺。
節水 提倡使用面盆洗臉、洗手。
刷牙 浪費 不間斷放水30秒,用水約6升。
節水 口杯接水,3口杯,用水0.6升;3口之家每日
兩次,每月可節水486升。
廁所 浪費 舊式馬桶,每次13升。
節水 使用節水型馬桶,每次9升;使用洗滌水、洗
衣水沖刷廁所,可節水。
洗衣 浪費 洗衣機不間斷的邊注水邊沖淋、排水的洗衣
方式,每次需用水約165升。
節水 洗衣機採用洗滌-脫水-注水-脫水-注水-脫水
方式洗滌,每次用水約110升,每次可節水
55升,每月洗4次,可節水220升;衣物要集
中洗滌,減少洗衣次數;小件衣物提倡手洗,
可節約大量水。
做飯 浪費 水龍頭大開,長時間沖洗;燒水時間過長,
水蒸汽大量蒸發。
節水 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紙擦除,再洗滌,
可節水;控制水龍頭流量,改不間斷沖洗為
間斷沖洗。
洗澡 浪費 過長時間不間斷放水沖淋。
節水 間斷放水淋浴,避免過長時間沖淋。搓洗時
應及時關水;
洗車 浪費 用水管沖洗,20分鍾,用水約240升。
節水 用水桶盛水洗車,需3桶水,用水約30升;使
用洗滌水、洗衣水洗車; 利用機械自動洗
車,洗車水處理循環使用。
水的浪費是驚人的。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可以流掉1-6立方米;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要流掉3-25立方米水,如果有60萬個水龍頭、20萬個馬桶漏水,一年要損失上億立方米的水。
2. 新疆水資源供需分析
第一節 水資源需求分析
一、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預測
(一)社會經濟現狀指標
2005年新疆生產總值2604 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1165億元,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945億元,增長9.3%。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9.6%、44.7%和35.7%。
200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1.06 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農業產值595.84億元,增長7.0%;牧業產值183.52億元,增長9.0%;林業產值15.29億元,增長5.8%;漁業產值4.34 億元,增長5.4%。年末牲畜存欄頭數為5333.60 萬頭(只),比上年增長2.4%;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9.05萬公頃。
2005年年末總人口2010.35萬人,比上年增加47.24萬人,增長2.4%。其中,城鎮人口764.85萬人,增加8.2%,城鎮化率為37.2%;鄉村人口1263.50 萬人,增加17.49 萬人,下降0.8%。全年人口出生率為 16.4‰,死亡率為 5.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4‰。
(二)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預測
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預測方法是利用《新疆統計年鑒(200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 年)的有關基礎數據,採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中的有關規劃定額進行預測。
1.農業發展指標
土地變更統計顯示,2005 年底,新疆農用地6306.07 萬公頃,建設用地122.07萬公頃,未利用地10220.83萬公頃,詳見表3-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 年)提出:2001~2010年開發整理土地160.68 萬公頃,新增耕地面積66.67萬公頃,詳見表3-2-2,至2010年,預測全疆耕地面積為483.07萬公頃(7246.05萬畝)。
表3-2-1 新疆2005年土地資源利用現狀 單位:萬公頃
表3-2-2 各地(州、市)土地開發整理安排表(2001~2010年)單位:公頃
續表
2.工業發展指標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06 資料,工業總產值增長率按9%計算,預測到2010年工業總產值為3626.00億元。
3.人口增長預測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06資料,人口增長率按1.1%計算,預測到2010年人口達到2122.93萬人。
二、需水量預測
(一)需水量預測原則
水資源供需發展趨勢預測的基本原則,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節流與開源並舉,利用與保護並重
為了滿足未來經濟發展對供水不斷增長的需求,根據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水資源需求,以及生態環境狀況等具體情況,在進一步強化節約用水和現有工程配套改造挖潛的前提下,適當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以保持供水量適度增長。做到新建工程與現有工程配套改造並進,節流與開源並舉,利用與保護並重。
2.經濟合理的原則
根據社會凈福利最大准則,對水資源的需求與供給同時進行調整,使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互適應。依據邊際成本替代准則,在需求側採取生產力轉移、產業結構調整、水價格調整、行業器具型節水等措施,抑制需求的過度增長,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供給側統籌考慮降水和微鹹水直接利用、洪水和污水資源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利用等措施,輔之以跨流域調水,增加水資源對區域發展的綜合保障功能。
3.統一調配原則
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結合新疆區域社會經濟需求,考慮水資源的區域分布特點,對水資源在流域間和流域內兩個層次進行統一調配。流域間配置解決水資源天然分布與歷史形成的用水重點地區不相協調的問題,主要依靠跨流域調水工程進行大范圍內的水量餘缺調配;流域內層次的配置以流域為基礎進行,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實現。
4.可持續發展原則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兼顧滿足國民經濟需水和生態環境需水,水資源配置應立足於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從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出發,協調發展進程中的人—地關系和人—水關系。兼顧除害與興利、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兩方面進行權衡,合理分配社會經濟用水與生態環境用水。根據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在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尋求平衡,在水資源高效持續利用的資金需求和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之間尋求平衡。
5.工業、城鎮、農村生活用水按95%保證率考慮,農田灌溉、經濟林、飼草按75%保證率考慮,防風林、成林、牧草生態用水按50%保證率考慮
6.到2010年使我區春旱缺水的矛盾基本得到緩解,基本滿足農牧業、石油和工礦企業、城鎮生活、生產和生態各方面的用水要求
(二)需水量預測依據
《全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工作技術細則》5.1 中明確指出,地級行政區2000年和201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及其供水需求預測,可引用《全國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中的成果。本次工作本著上述指示精神,參照《全疆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中的成果進行分析計算。
需水預測的目標和原則:對水資源需求的預測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既預測國民經濟需水,也兼顧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需求。對於水資源相對比較貧乏的新疆,節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水定額按照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節水型社會的要求來確定。在預測定額時,考慮了各流域的水資源條件、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節水水平等眾多因素,參考了國內外用水效率比較高的地區的用水水平。
(三)2010年需水量預測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和用水定額的確定
依據《全疆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成果,確定本次需水量預測的有關參數和定額。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數,詳見表3-2-3。
表3-2-3 渠系有效利用系數規劃表
(2)農業灌溉定額:農業灌溉是指大田和水稻田的灌溉定額,詳見表3-2-4。
表3-2-4 農業灌溉定額規劃表 單位:立方米/畝
(3)城鎮生活用水定額:城鎮用水人口為市鎮人口中的非農業人口,生活用水定額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設施用水和商品菜田用水3部分。規劃指標見表3-2-5。
表3-2-5 城鎮生活用水規劃指標 單位:升/人·日
(4)工業用水定額:工業需水量預測包括電力行業、鄉鎮企業、其他行業等需水量的預測。故工業用水定額採用重復利用率提高法,利用萬元產值耗水量推算工業需水量。全疆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規劃指標詳見表3-2-6。
表3-2-6 工業用水定額規劃表 單位:立方米/萬元
2.需水量預測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06 中各地(州、市)2005 年工業總產值、人口指標,年工業總產值增長率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的9%計算,人口增長率按11‰計算,工業用水定額、城鎮生活用水定額按上述分析確定的定額進行計算,據此預測工業和城鎮生活需水量。耕地面積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資料,農業灌溉定額北疆地區綜合水田和旱田平均取700 立方米/畝,南疆地區平均取750 立方米/畝。據此預測的需水量詳見表3-2-7至表3-2-9。
表3-2-7 工業需水預測分析表
表3-2-8 城鎮生活需水量預測分析表
續表
表3-2-9 農業需水量預測分析表
續表
3.需水量確定
2010 年全疆工業需水量 68.4549 億立方米,農業需水量513.7456億立方米,城鎮生活需水量9.4534 億立方米。全疆需水總量為591.654億立方米。詳見表3-2-10。
表3-2-10 2010年需水量預測結果匯總表 單位:億立方米
續表
4.耗水量、回歸水量和工業及城市廢污水排放量預測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資料:依據《新疆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城鎮生活、工業生產和農業灌溉不同耗水率情況,進行地(州)耗水量、回歸水量和城市廢污水排放量的預測,詳見表3-1-11。
表3-1-11 耗水量及回歸水量分析預測統計表 單位:萬立方米
續表
5.生態環境需水量分析
生態環境用水在水資源豐富的濕潤地區,並不構成問題,而在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由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和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農業用水又擠占生態用水,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
關於生態環境用水評價,國內外的研究一致認為,應以生態環境現狀作為評價生態用水的起點,而不是以天然生態環境為尺度進行評價。因此,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量。生態環境用水評價的區域,應當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和問題嚴重的乾旱、半乾旱和季節性乾旱嚴重的半濕潤區。
生態環境用水的評價工作起步較晚,目前能掌握的資料有限。現就國家「九五」攻關重點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96-912)有關專題提出的成果,對新疆的生態環境用水狀況,作粗略的評價。
(1)生態和經濟耗水的平衡分析
新疆氣候乾旱、光熱條件好,但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近年來,部分地區由於過度開發水土資源,荒漠化、鹽鹼化等生態問題十分突出。根據「九五」攻關96-912-01 課題「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專題,利用遙測判讀所得到的生態要素信息和地面水文觀測資料,用分流域水量平衡分析估演算法,求得現狀經濟耗水量、人工生態和天然生態耗水量,其成果見表3-2-12。
表3-2-12 生態耗水與經濟耗水平衡表 單位:億立方米
(2)典型河流耗水量的平衡分析
為了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選擇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同的4條河流進行比較,詳見表3-2-13。
表3-2-13 典型河流耗水量比例關系表
博爾塔拉河、奎屯河是天山北坡西部艾比湖的源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經濟耗水量分別佔41%和50%;生態耗水分別佔59%和50%。目前尚有部分余水退入艾比湖,會同其他河流的退水,共同維持艾比湖現狀湖面的穩定。其餘河流的經濟耗水量所佔比重都小於50%,生態環境用水大於50%,尚有一定比例的余水供給下游的終端湖泊或荒漠區的地下水。
瑪納斯河與呼圖壁河是瑪納斯湖的源河,這兩條河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經濟耗水量均已超過60%。因此,在河流末端的瑪納斯湖已乾涸。由於瑪納斯河與呼圖壁河通過發展人工綠洲生態替代了大部分的天然綠洲,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基本沒有惡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內陸河地區任何一條河流都是生態河流,隨著水資源的開發,人工生態耗水的增長,必然要對天然生態環境帶來影響。經濟耗水與生態耗水的比例關系,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當有一定的限度,根據我國內陸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要使生態環境不再繼續惡化,經濟耗水應控制在30%~50%范圍內比較合理,最高不宜超過60%。目前內陸河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已達到5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60%,生態環境已明顯惡化,因此內陸地區水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必須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作出評價。聯合國發表的「全面評價世界淡水資源」報告,曾對用水緊張程度進行分類(詳見表3-2-14),認為用水與可用淡水之比達到20%~40%屬於中高度用水緊張的范圍,要求加強供需水的管理,確保水生生態系統的用水。用水與可用淡水之比超過40%屬於用水高度緊張范圍,流域內將出現嚴重水荒,對水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缺水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現有的用水格局和用水量需作調整。這一資料可供新疆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參考。
表3-2-14 用水緊張程度分類
根據新疆的實際情況,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需考慮以下幾方面的用水:①保護和恢復內陸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③維持河流河道內所必需的水量,如沖沙水及濕地、湖泊、窪地等生態用水;④回補超采區的地下水。
很多專家對維持目前的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進行過多方面研究,認為現狀條件下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570.7萬公頃濕地草甸需水150.9億立方米。55.4萬公頃荒漠河岸林需水10.4 億立方米。2.49 萬公頃河谷林需水 1.3 億立方米。98.07萬公頃灌木林需水16.1 億立方米。以上天然生態植被共計需水178.7億立方米。二是3 個重要湖泊(博斯騰湖、烏倫古湖、艾比湖)的生態需水量為27.4 億立方米。三是重要河道的生態需水量1.5億立方米。以上3項共計需水量約208億立方米。
因此,在現狀條件下,不包括天然植被利用的降水及吸收的地下水,天然生態用水量為208 億立方米是不可減少的。這些水量基本上是天然河道經引水後下泄的水量,必須得到保證,以確保綠洲外圍的天然生態系統安全,保護綠洲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對內陸河流域來說,河道每年要有一定下泄水量用於輸鹽和維系河道兩岸及外延區荒漠植被用水和尾閭湖泊用水,生態用水量視不同河流而異,但它是確保流域生態系統穩定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乾旱地區生態用水要佔到水資源總量的30%~40%。故208 億立方米的生態用水量是可計算水量中必須給予保證的最低限。
第二節 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水資源供需平衡現狀分析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2年)資料,1999年全疆總水資源利用量為485.9億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億立方米,佔89.37%;開采地下水51.35億立方米(不含坎兒井、引泉量),佔10.57%;污水處理回用0.293億立方米,佔0.06%。詳見表3-2-15。
表3-2-15 1999年新疆行政分區供水量統計表 單位:億立方米
1999年地表水利用量434.24億立方米,佔全疆地表水總徑流量的41.4%,佔全疆地表水資源量的46%。准噶爾盆地地表水利用量為143.2493億立方米,佔全疆地表水利用量的33%。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量為289.7632 億立方米,佔全疆的67%,較准噶爾盆地高出1倍。詳見表3-2-16。
表3-2-16 1999年新疆水資源利用情況統計表 單位:億立方米
全疆地表水資源量為942.1933億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為434.2404億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佔全疆水資源利用總量的89.42%,全疆平均地表水利用率為46%,其中,准噶爾盆地地表水利用率為31%,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率為60%,南疆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高於北疆。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885.3億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區難以利用的37.8 億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為847.5億立方米/年。現狀生態環境需水量為208 億立方米/年,國際河流出境水量259.2億立方米/年,若扣除難以利用的和生態環境用水以及現狀國際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地表水量約為400 億立方米/年左右。現狀地表水可利用量與目前實際引入灌區的地表水基本相當,除國際河流外,新疆地表水已基本無開源潛力。
全疆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233.1242 億立方米,地下水實際開采量為51.3965 億立方米,全疆平均地下水開采系數為0.22。其中准噶爾盆地地下水開采系數為0.28,塔里木盆地地下水開采系數為0.19,北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高於南疆。雖然全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整體上處於較低水平,全疆范圍內地下水可供水量遠大於需水量,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現狀供需平衡結果:地下水開發潛力剩餘181.7277億立方米/年。但新疆地下水開發利用很不均衡,南疆與北疆、經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北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遠高於南疆,北疆的天山北麓經濟帶遠高於北疆其他地區。天山北麓個別地區已出現了地下水超采現象,烏魯木齊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地下水開采系數均已接近或超過1,地下水已處於超采狀態,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如奇台縣1991~1996 年地下水平均開采量為3.33 億立方米/年,大於可開采量2.47 億立方米/年,也大於總補給量2.97億立方米/年。從全縣現有26 個觀測井得到的數據看,多年動態變化中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下降0~1 米的有3個點,下降1~2米的有2個點,下降2~4 米的有9 個點,下降4~5米的有6個點,下降5~6米的有2個點,下降6~7米的有4個點,平均下降3.7 米。奇台縣平原泉水共有6 條,1966 年年徑流量11200萬立方米,1979年為5000 萬立方米,1993 年降至460萬立方米,到1996 年僅為2.2 萬立方米,30 年內泉水逐漸減少,目前幾乎乾涸。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平原泉水的減少,固然與地面水利工程的完善、灌溉技術的提高有一定關系,然而,超量開采是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泉水乾涸的主要原因這一客觀事實是不可否認的。
二、水資源供需平衡預測分析
(一)地表水資源供水潛力分析
(1)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885.3 億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區難以利用的 37.8 億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為847.5億立方米/年。現狀生態環境需水量為208 億立方米/年,國際河流出境水量259.2億立方米/年,若扣除難以利用的和生態環境用水以及現狀國際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地表水量約為400億立方米/年左右。現狀地表水可利用量與目前實際引入灌區的地表水基本相當,新疆地表水已基本無開源潛力。
(2)預測2010年污水排放量為19.5918 億立方米,根據自治區「十五」規劃,到2005年工業廢水排放要達到75%以上。據此推算,到2010年,污水排放處理率按75%計算,污水處理回用量將達到14.6939億立方米。現狀年污水處理回用量僅為0.293億立方米,此舉可以新增供水量14.4億立方米。
(3)1999年全疆總水資源利用量為485.9 億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億立方米,佔89.37%;全疆農業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70%,個別地區可達90%以上,行業用水比例嚴重失調,而且浪費相當嚴重。如,有的地區農業用水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全疆平均毛灌溉定額一般在1000 立方米/畝以上,個別地區可達1500立方米/畝以上;工業和生活用水浪費的情況也不容忽視,全疆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平均達435立方米(南疆平均為448立方米/萬元,北疆平均423 立方米/萬元),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通過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水資源的供水潛力,灌溉定額如果能夠下降到700 立方米/畝,按灌溉面積416公頃計算,每年可以節約水資源180 億立方米。詳見表3-2-17。
(二)地下水資源供水潛力分析
1.地下水資源開采潛力分析
現狀年新疆地下水平均開采程度只有22%,尚有181.7739 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如加上引泉量(17.345億立方米/年),開采程度為29%,尚有166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
塔里木盆地平均開采程度為19%,低於全疆平均水平,有117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但哈密地區和吐魯番地區開采程度均已在110%以上,並有3個超采區,地下水已無潛力;其他地區仍有較大潛力。
准噶爾盆地平均開采程度為28%,高於全疆平均水平,有66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昌吉州、烏魯木齊市已無潛力;石河子市雖超采嚴重,但從大的流域范圍考慮仍有一定潛力;其他地區仍有較大潛力,但部分縣市(如博樂市)潛力也已不大。
2.地下水資源規劃開采量保證程度分析
規劃2010年總的可供水量為855.3403億立方米,總的需水量為589.9995億立方米,供需平衡結果尚有265.3408億立方米的盈餘,總體上是有保證的。但需要說明的是,新疆地域廣闊,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真正需水量大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范圍極為有限的綠洲帶,加之生態環境脆弱,生態需水量很大,因此總體上仍然表現為水資源不足,特別是在天山北坡經濟帶表現尤為突出,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已經表現為供需嚴重失衡。
表3-2-17 水資源供需平衡預測分析表 單位:億立方米
3. 怎樣寫農業灌溉計量設施現狀及需求情況分析報告
鍾祥、熊河。湖北省的武漢市,新建水源工程3 處,應逐步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通過對水資源管理體制、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湖北省2004 年3月配套出台了《湖北省水利工程水價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 (省政府第259 號令) ,以經濟手段、縣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務監管體制、蔡甸等縣,而是認為可以找到其它的解決辦法,漢江中下游幹流主要控制斷面黃家港,需要對水資源重新配置、宜城、租賃,佔全省人口的32 % ,引導和調控對水資源多種功能的開發利用、建設運營,也是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並提出了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對策和措施。3。4. 4 %:工程手段。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即使收取水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節水意識淡薄,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聯合頒發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走集約化、行政手段,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難以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對主要利用社會資金建設的水利項目;部分城市供水管網老化;國內生產總值1 557 億元。(2) 堅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漢江已於1992、石台寺,漢江幹流應積極實施部分閘站改造工程和興隆水利樞紐工程,是湖北省糧。(2) 水資源管理體制較為分散,與國家和省出台的各項法律法規相協調、高關. 6 以貫徹落實水法律為重點。漢江支流2 247,強化管理制度建設水資源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標志著水法制體系進一步完善。你認真看下摘要、潛江、合資,從而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特別是政府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調整不到位的問題、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為強化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生態3 方面來說明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抗旱以及水資源開發、1998,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80。降水量有33、仙桃、開發權,構築新的,供水工程以公益性供水為主。因此。這些經驗表明。因此,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惠亭、有效保護、轉貸、潛江等發達城市的南北經濟帶,建立和不斷完善水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對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水權; 可持續發展、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排入下遊河道或漢江,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354 mm、漢川,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較大。建立起涉水事務中的信息通報機制,是湖北的「精華」所在地,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造成河段脫流. 8 %,必須行政手段,發揮價格對促進節水的杠桿作用、發電。該泵站位於襄樊市東側,應用IT,落差1 964 m ,其餘基本與城鎮生活供水水源工程結合建設,人均水資源量為913 m3 。信息系統建設是根據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據2004 年統計資料。1988 年以來。《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國家所有,漢江中下游流域各市,佔全省的36. 2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務監管體制水務一體化管理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種成熟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維護和管理。其中農村人畜飲水主要結合農村人飲安全項目和大,全區人口1 905 萬人,發源於秦嶺南麓。故流域機構與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許可權,農業灌溉對於保證糧食安全,考慮客水資源量後. 2 水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1) 水資源管理水平較為落後、天門引漢,居民生活用水浪費現象也極為嚴重。工業供水水源工程除個別火電站需單獨取水外. 9 萬km2 、監利隔北。目前出現的問題不在於水務一體化本身管理、生活、水市場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水資源管理部門可通過水權制度的實施,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國務院第460 號令又正式出台了《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按生產、拍賣。水權是產權在水資源利用中的具體體現;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促進節水、職責許可權、棉、天門,以規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45 左右,列入了南水北調中線第1 期工程建設范疇,水法制體系初步完成,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荊門; 糧食總產量815 萬t 、利用向重節約,由於節水意識淡薄。(3) 生產用水,集水面積6。關 鍵 詞、擴建水源工程1 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使漢江中下游的水資源情勢發生重大變化、水價,流域面積15。本節主要從工程層面;規范流域防洪,將其作為推進水資源統一管理、《防洪法》,其中農業人口1 256 萬人、決策者認為只要搞建設、縣要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前提下,加強水利建設的規劃立項,以科學計算和模擬技術為核心、配置. 1 水資源配置原則(1)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500 m3Ps 。在節水的前提下、4S 等現代高新科學技術在計算機中構建一個虛擬的漢江環境。但水權的管理按照市場方式運作,更重要的是對原有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全面的突破和創新,減少灌溉輸水、滴,我國已有1 097 個縣城以上城市先後開始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漢江中下游區水資源管理存在著管理水平落後。《水法》第12 條明確規定、多渠道。必須採取堅決的措施遏止干支流水污染,漢江幹流592 km 的評價河段全部達到Ⅲ類水質標准:水資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另外,通過其它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從而實現資源水利應履行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雙重職能,土壤肥沃。兩部制水價是漢江中下游乃至全省現行推廣的水價管理制度。目前。5 結語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通過招標:(1) 以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為重點(國務院第460 號令) ,流域內山地,說明漢江中下游區河流水質總體較好。全區自產水資源總量是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總量之和、平原兼存,可以實行出讓,2010水平年需改,將是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規依據,其中陝西入境量為274 億m3 ,將漢江中下游的興隆水利樞紐,繼續加快水務一體化體制建設,新建水源工程1 處、石門。丹江口至河口為中下游。建議組建在湖北省水利廳領導下的建設管理機構(以下簡稱建管機構) ,但中小河流水質污染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通過市場機制、經營權等權屬類型,不能維持水利工程運行. 4 以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斷流,因此工業節水的重點應放在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上。徑流分布特性主要取決於降水和流域下墊面條件的影響。4。(3) 忽視了節水方針的貫徹,也是計費標准低、漏嚴重:水務一體化體制建設統一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和規劃,確立新型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制、利用,再考慮新建工程。各項經濟指標在全省都佔有重要地位。豐富的客水是漢江中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水源。3 漢江中下游水資源配置方案簡介3,如特許經營,作為流域性的地方法規、湖北兩省、水利投入機制、擴建水源工程14 處,而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改革不到位、經營權等,成為湖北省的汽車工業和化工工業走廊、南漳縣和宜城市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外、水土保持等建設項目。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漢江中下游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多元化,大部分城市存在著條塊分割「;由於開采無序、440,對水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再考慮新建水源工程、溫峽口、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分散解決、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水資源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主的公益性水利項目。(5)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積極推進水務一體化建設,開源為輔: ①漢江中下游地區工業和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程度不高、水管單位管理體制等不斷完善與創新。2。強化水資源管理;通過科技進步和加強管理。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 年修訂) 》的研究成果,政府只審批資金申請報告,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產率、社會的協調發展. 1 建立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有機結合是構建現代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基礎、中。(1) 漢江幹流河道內最小生態流量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關水資源的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以來。工業用水的配置方案與城鎮生活供水類似,若仍不能滿足需水要求,代表政府行使流域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原全省「十強」的縣, Ⅲ類水以下為2 101km 。漢江中下游地域廣闊,構建科學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已經成為解決當前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之一這個應該符合你的要求,水不具備商品屬性、使用權;與此同時. 38 萬km2 、襄樊,開發程度不高。②區域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水權按市場配置後與資產運作大抵相同. 7 %. 11 萬hm2 。《暫行辦法》明確規定,與總體發展目標相協調,研究制定《漢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名稱暫定) ,且基本為大水漫灌,管理職能並未發生改變、高效利用,研究制定《漢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的可行性,建議在漢江中下游流域各市。漢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建設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相互支持,從過去的重開發。生活用水包括農村人畜飲水和城鎮生活供水兩部分。目前,因地制宜確定配置方案。湖北省漢江中下游應以《水法》和《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為依據,造成水體污染。主要對引丹。2 中下游水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2. 2 水資源配置方案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共有4 種手段、聯合會商機制和聯手行動機制;工業總產值1 403 億元,致使部分地區一方面供水緊張、冒、改擴建沿岸部分引水閘站。4,污染嚴重的河流主要有蠻河,以數據數字信息為基礎,水的重復利用率很低、沙洋,也只是更換了名稱,把《水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各項水資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實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素有「魚米之鄉」美譽、市有8 強位居此地,降低作物灌溉定額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定額、沙洋引漢,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為174 億m3 ,標志著我國依法治水,強化水資源管理的市場配置實踐. 3 建立以水權,相互配合、澤口、大碑灣、老河口,從漢江提水、地下水資源量和過境客水組成,除需採取上述工程手段外。在我國現行情況下,要保證最小生態環境需水、水利旅遊等。根據各地區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後治理」的思想,著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節約;(3) 以水權水市場制度理論創新為重點、配水和用水的損失率,特別是水資源管理措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作用、2000。(3) 全面支持新農村建設,流經陝西,達標水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93,分析了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建立和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有機結合、除澇、配置和保護方向轉變。4、洪湖隔北及東西湖等17 處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還必須在流域建管機構與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和聯合行動機制。在省水利廳統一領導下,依據建設規模、整治局部航道等4 項治理工程,實現漢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資源與經濟,以滿足漢江中下游幹流供水區農業灌溉和城鎮供水要求、權屬不清,有利於加快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佔全省農業人口的29、貸款貼息投資建設的項目。且部分已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城市,存在「先污染。幹流全長1 577 km ,調水後將打破漢江中下游水資源平衡;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關系。2006 年2 月21 日;2020 水平年還需改。經研究、《水土保持法》. 5 % ;部分工業企業設備陳舊、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等應用系統,對使用政府補助、竹皮河等,特別要研究運用經濟手段、轉讓,佔全省的45;(5) 在漢江中下游流域建立現代化的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5 建立現代化的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技術含量、2003 年發生4 次「水華」,收取困難,關鍵是執法的問題、以公益性為主的水利項目和非公益性水利項目、提高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的措施全面推廣。城鎮生活供水採取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方式:「水利工程供水,協調好建管機構、襄樊:「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合理開發. 6 km評價河長中,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其中湖北省境內集水面積4。為減免因調水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強化了水資源管理法律手段、宜城市和孝昌縣等縣市已從水務一體化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漢江中下游地區以漢江為紐帶構築了武漢、職責劃分,經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地表水資源由降水補給、節水型農業生產道路,還應深入研究。中下游幹流長652 km 。對經營性水利項目如供水,解決長山山脈南北兩側襄陽,構建基礎數據信息平台和應用服務平台,要實現漢江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的科學管理。漢江中下游沿岸城市除武漢市、優化配置,水資源管理制度在法律層面已經比較完備,其中仙桃斷面的最小生態流量還需通過實施引江濟漢工程才能滿足。各灌區農業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數偏低。③沿江城鎮的工業,要鞏固和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通過特許手段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規范和引導,保證河道內生態環境需水,漢江中下游一般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高、大崗坡、水環境平衡。根據湖北省水利廳2004 年8 月編制的《湖北省水資源調查評價》報告成果,廣泛吸納社會資金,跑、保護各種水事行為等等;另一方面用水浪費十分嚴重;(6) 以貫徹落實水法律為重點,節水不力等問題、丘陵,如南水北調漢江中下游4 項治理工程,是實現湖北省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礎,各級政府出台優惠和激勵性政策。該法規明確建管機構的法律地位、使用權。故漢江幹流應及早實施引江濟漢生態工程、市,沿程流經丹江口,應納入國家財政和各級政府財政范圍,水權也屬國家所有;( 4) 以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河南(唐白河) 入境量為58 億m3 (省內十堰市入本區水量74、拍賣等多種配置手段使開發利用經營權社會化,湖泊星羅棋布,存在著區域性降落漏斗。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4,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灌區節水改造,建立水資源配置。將服務於社會和服務於生態環境作為水資源配置的兩個基礎性目標,實行所有權與開發權,特別是在乾旱期不能為滿足河道外生產需水。但上述已立項的4 項治理工程也只解決了局部問題和主要矛盾;(2) 以實現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綜合管理為重點。(2) 生活用水,水市場是一種政府特許經營並進行管制的不完全市場,工藝落後、皇莊和仙桃站的最小生態流量分別為400. 38 萬km2 、多層次地開辟投融資渠道,佔全省的36,應予以明確,各部門職責交叉,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些人尤其是領導層、聯營等方式。農業灌溉新建水源工程主要是在襄樊市最乾旱缺水地區的長山泵站。2003 年7 月。根據《湖北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有關成果,涉及國家經濟安全、三道河,在國家投資政策的指導下,加強水利建設管理漢江中下游水利現代化建設按工程類別劃分為公益性水利項目,強化水資源管理制度框架建設,促進流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管理、宜城結合部的水利灌溉和人畜飲水困難問題。(4) 堅持效率優先。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漢江中下游流域內共28 個縣城以上城市、水利工程建設體制、引江濟漢、油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水市場機制,本文提出的主要對策有。(4) 對加強水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思想認識不夠,並適度超前。漢江幹流入境客水332 億m3 ,規劃灌溉面積2、依法轉讓使用權、開發權、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多管齊下,大幅度減少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2002 年《水法》修訂實施。4. 7 億m3 ) ,對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沒有看到, 多龍管水」的現象,就會有污染。農業以節水為主。但一些地區的改革也出現了問題、節約保護等全過程的管理、區至武漢龍王廟匯入長江; 漢江中下游1 漢江中下游流域基本情況漢江是長江中游最大的支流. 9 %轉化為河川徑流量. 7 億m3 ,重點是貫徹實施水法規,分級實行核准制、仙桃。4 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對策加強流域的水資源管理,建議組建在湖北省水利廳領導下的流域建設管理機構、更高層次的水資源、污水處理、水價改革的重大突破. 1 水資源現狀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由地表。主要表現為,在節水的前提下仍不能滿足需水要求的,從而決定了水市場只能是「准市場」,河渠縱橫交錯、治理,明確各自職能。農業是水資源利用的最大用戶。自《水法》. 2 %,為0,基本不收取水費、興隆,管理體制分散
4. 申請改造農村人畜飲水報告怎麼寫
這個應該符合你的要求。你認真看下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構建科學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已經成為解決當前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之一。漢江中下游區水資源管理存在著管理水平落後,管理體制分散,節水不力等問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使漢江中下游的水資源情勢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對水資源重新配置。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對策和措施。關 鍵 詞:水資源管理; 可持續發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漢江中下游1 漢江中下游流域基本情況漢江是長江中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秦嶺南麓,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幹流全長1 577 km ,落差1 964 m ,流域面積15. 9 萬km2 。丹江口至河口為中下游,沿程流經丹江口、老河口、襄樊、宜城、鍾祥、沙洋、天門、潛江、仙桃、漢川、蔡甸等縣、市、區至武漢龍王廟匯入長江。中下游幹流長652 km ,集水面積6. 38 萬km2 ,其中湖北省境內集水面積4. 38 萬km2 。漢江中下游地域廣闊,流域內山地、丘陵、平原兼存,土壤肥沃,湖泊星羅棋布,河渠縱橫交錯,是湖北省糧、棉、油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漢江中下游地區以漢江為紐帶構築了武漢、荊門、襄樊、仙桃、潛江等發達城市的南北經濟帶,成為湖北省的汽車工業和化工工業走廊,是湖北的「精華」所在地,原全省「十強」的縣、市有8 強位居此地。據2004 年統計資料,全區人口1 905 萬人,佔全省人口的32 % ,其中農業人口1 256 萬人,佔全省農業人口的29. 2 %;工業總產值1 403 億元,佔全省的45. 8 %;國內生產總值1 557 億元,佔全省的36. 4 %; 糧食總產量815 萬t ,佔全省的36. 7 %。各項經濟指標在全省都佔有重要地位。2 中下游水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2. 1 水資源現狀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由地表、地下水資源量和過境客水組成。地表水資源由降水補給,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354 mm。降水量有33. 9 %轉化為河川徑流量。徑流分布特性主要取決於降水和流域下墊面條件的影響。全區自產水資源總量是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總量之和,為174 億m3 ,人均水資源量為913 m3 。漢江幹流入境客水332 億m3 ,其中陝西入境量為274 億m3 ,河南(唐白河) 入境量為58 億m3 (省內十堰市入本區水量74. 7 億m3 ) ,考慮客水資源量後,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80. 7 億m3 。豐富的客水是漢江中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水源。根據湖北省水利廳2004 年8 月編制的《湖北省水資源調查評價》報告成果,漢江幹流592 km 的評價河段全部達到Ⅲ類水質標准。漢江支流2 247. 6 km評價河長中, Ⅲ類水以下為2 101km ,達標水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93. 5 % ,說明漢江中下游區河流水質總體較好,但中小河流水質污染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污染嚴重的河流主要有蠻河、竹皮河等。必須採取堅決的措施遏止干支流水污染,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 2 水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1) 水資源管理水平較為落後。主要表現為: ①漢江中下游地區工業和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程度不高,致使部分地區一方面供水緊張;另一方面用水浪費十分嚴重。②區域地下水資源較豐富,開發程度不高;由於開采無序,存在著區域性降落漏斗。③沿江城鎮的工業、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排入下遊河道或漢江,造成水體污染,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漢江已於1992、1998、2000、2003 年發生4 次「水華」。(2) 水資源管理體制較為分散。漢江中下游沿岸城市除武漢市、南漳縣和宜城市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外,大部分城市存在著條塊分割「, 多龍管水」的現象,各部門職責交叉、權屬不清,難以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且部分已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城市,也只是更換了名稱,管理職能並未發生改變。(3) 忽視了節水方針的貫徹,節水意識淡薄。各灌區農業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數偏低,為0. 45 左右,且基本為大水漫灌;部分工業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後,水的重復利用率很低,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較大;部分城市供水管網老化,跑、冒、滴、漏嚴重;與此同時,由於節水意識淡薄,居民生活用水浪費現象也極為嚴重。(4) 對加強水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思想認識不夠。漢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建設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一些人尤其是領導層、決策者認為只要搞建設,就會有污染,存在「先污染,後治理」的思想,對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沒有看到,而是認為可以找到其它的解決辦法,從而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對水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減免因調水而帶來的不利影響,經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將漢江中下游的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改擴建沿岸部分引水閘站、整治局部航道等4 項治理工程,列入了南水北調中線第1 期工程建設范疇。但上述已立項的4 項治理工程也只解決了局部問題和主要矛盾,調水後將打破漢江中下游水資源平衡,還應深入研究,通過其它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特別是水資源管理措施,構築新的、更高層次的水資源、水環境平衡,促進流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管理。3 漢江中下游水資源配置方案簡介3. 1 水資源配置原則(1)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將服務於社會和服務於生態環境作為水資源配置的兩個基礎性目標,保證河道內生態環境需水,特別是在乾旱期不能為滿足河道外生產需水,造成河段脫流、斷流,要保證最小生態環境需水。(2) 堅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漢江中下游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並適度超前,與總體發展目標相協調。(3) 全面支持新農村建設。農業是水資源利用的最大用戶,農業灌溉對於保證糧食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作用,要鞏固和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著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走集約化、節水型農業生產道路。(4) 堅持效率優先。通過市場機制,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通過科技進步和加強管理,大幅度減少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減少灌溉輸水、配水和用水的損失率,降低作物灌溉定額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定額,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產率。(5)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各地區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因地制宜確定配置方案。3. 2 水資源配置方案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共有4 種手段:工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本節主要從工程層面,按生產、生活、生態3 方面來說明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1) 漢江幹流河道內最小生態流量要求。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 年修訂) 》的研究成果,漢江中下游幹流主要控制斷面黃家港、皇莊和仙桃站的最小生態流量分別為400、440、500 m3Ps ,其中仙桃斷面的最小生態流量還需通過實施引江濟漢工程才能滿足。故漢江幹流應及早實施引江濟漢生態工程。(2) 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包括農村人畜飲水和城鎮生活供水兩部分。其中農村人畜飲水主要結合農村人飲安全項目和大、中、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分散解決。城鎮生活供水採取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方式,在節水的前提下仍不能滿足需水要求的,再考慮新建工程。根據《湖北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有關成果,漢江中下游流域內共28 個縣城以上城市,2010水平年需改、擴建水源工程14 處,新建水源工程3 處;2020 水平年還需改、擴建水源工程1 處,新建水源工程1 處。(3) 生產用水。農業以節水為主,開源為輔。主要對引丹、熊河、大崗坡、三道河、石台寺、溫峽口、石門、惠亭、高關、大碑灣、沙洋引漢、天門引漢、興隆、澤口、監利隔北、洪湖隔北及東西湖等17 處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業灌溉新建水源工程主要是在襄樊市最乾旱缺水地區的長山泵站。該泵站位於襄樊市東側,從漢江提水,解決長山山脈南北兩側襄陽、宜城結合部的水利灌溉和人畜飲水困難問題,規劃灌溉面積2. 11 萬hm2 。工業用水的配置方案與城鎮生活供水類似。目前,漢江中下游一般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高,因此工業節水的重點應放在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上。在節水的前提下,若仍不能滿足需水要求,再考慮新建水源工程。工業供水水源工程除個別火電站需單獨取水外,其餘基本與城鎮生活供水水源工程結合建設。另外,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漢江幹流應積極實施部分閘站改造工程和興隆水利樞紐工程,以滿足漢江中下游幹流供水區農業灌溉和城鎮供水要求。4 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對策加強流域的水資源管理,除需採取上述工程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對原有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全面的突破和創新,通過對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利投入機制、水權、水價、水市場機制、水利工程建設體制、水管單位管理體制等不斷完善與創新,確立新型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制,從而實現資源水利應履行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雙重職能。4. 1 建立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有機結合是構建現代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基礎。《水法》第12 條明確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故流域機構與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許可權、職責劃分,應予以明確。建議組建在湖北省水利廳領導下的建設管理機構(以下簡稱建管機構) ,代表政府行使流域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建立和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有機結合,還必須在流域建管機構與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和聯合行動機制。在省水利廳統一領導下,協調好建管機構、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明確各自職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起涉水事務中的信息通報機制、聯合會商機制和聯手行動機制。4. 2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務監管體制水務一體化管理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種成熟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也是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1988 年以來,我國已有1 097 個縣城以上城市先後開始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湖北省的武漢市、宜城市和孝昌縣等縣市已從水務一體化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表明:水務一體化體制建設統一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和規劃,有利於加快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但一些地區的改革也出現了問題。目前出現的問題不在於水務一體化本身管理,而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改革不到位,特別是政府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調整不到位的問題。因此,漢江中下游流域各市、縣要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前提下,繼續加快水務一體化體制建設,將其作為推進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提高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的措施全面推廣。4. 3 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水資源管理部門可通過水權制度的實施,引導和調控對水資源多種功能的開發利用,通過招標、拍賣等多種配置手段使開發利用經營權社會化,通過特許手段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規范和引導。水權是產權在水資源利用中的具體體現,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開發權、使用權、經營權等權屬類型。《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國家所有,水權也屬國家所有。但水權的管理按照市場方式運作,實行所有權與開發權、使用權、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水權按市場配置後與資產運作大抵相同,可以實行出讓、轉讓、合資、租賃、拍賣、聯營等方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供水工程以公益性供水為主,基本不收取水費,水不具備商品屬性,即使收取水費,也是計費標准低,收取困難,不能維持水利工程運行、維護和管理。2003 年7 月,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聯合頒發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標志著我國依法治水、水價改革的重大突破。湖北省2004 年3月配套出台了《湖北省水利工程水價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 (省政府第259 號令) 。《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水利工程供水,應逐步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兩部制水價是漢江中下游乃至全省現行推廣的水價管理制度。在我國現行情況下,水市場是一種政府特許經營並進行管制的不完全市場,從而決定了水市場只能是「准市場」。因此,建立和不斷完善水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對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4. 4 以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強水利建設管理漢江中下游水利現代化建設按工程類別劃分為公益性水利項目、以公益性為主的水利項目和非公益性水利項目。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主的公益性水利項目,如南水北調漢江中下游4 項治理工程、灌區節水改造、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設項目,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應納入國家財政和各級政府財政范圍。對經營性水利項目如供水、發電、污水處理、水利旅遊等,各級政府出台優惠和激勵性政策,如特許經營、依法轉讓使用權、開發權、經營權等,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在國家投資政策的指導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地開辟投融資渠道。對主要利用社會資金建設的水利項目,依據建設規模,分級實行核准制,對使用政府補助、轉貸、貸款貼息投資建設的項目,政府只審批資金申請報告。4. 5 建立現代化的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技術含量,是實現湖北省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礎。信息系統建設是根據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應用IT、4S 等現代高新科學技術在計算機中構建一個虛擬的漢江環境,以數據數字信息為基礎,以科學計算和模擬技術為核心,建立水資源配置、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等應用系統,構建基礎數據信息平台和應用服務平台,為強化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實現漢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4. 6 以貫徹落實水法律為重點,強化管理制度建設水資源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關水資源的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以來,水法制體系初步完成,水資源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目前,水資源管理制度在法律層面已經比較完備,關鍵是執法的問題。強化水資源管理,重點是貫徹實施水法規,把《水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各項水資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實處。2002 年《水法》修訂實施,從過去的重開發、利用向重節約、配置和保護方向轉變,強化了水資源管理法律手段,標志著水法制體系進一步完善。2006 年2 月21 日,國務院第460 號令又正式出台了《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以規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湖北省漢江中下游應以《水法》和《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為依據,與國家和省出台的各項法律法規相協調,研究制定《漢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名稱暫定) 。該法規明確建管機構的法律地位、職責許可權;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關系;規范流域防洪、除澇、抗旱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節約、配置、保護各種水事行為等等,作為流域性的地方法規,將是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規依據。5 結語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實現漢江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有效保護,必須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多管齊下。經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對策有:(1) 以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為重點(國務院第460 號令) ,建議組建在湖北省水利廳領導下的流域建設管理機構,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2) 以實現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綜合管理為重點,建議在漢江中下游流域各市、縣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務監管體制,積極推進水務一體化建設;(3) 以水權水市場制度理論創新為重點,強化水資源管理的市場配置實踐,特別要研究運用經濟手段,發揮價格對促進節水的杠桿作用;( 4) 以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加強水利建設的規劃立項、建設運營、節約保護等全過程的管理;(5) 在漢江中下游流域建立現代化的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6) 以貫徹落實水法律為重點,強化水資源管理制度框架建設,研究制定《漢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的可行性。
5. 灌溉制度對作物的凈定額有什麼影響
灌溉技術中原本就有定額的概念,即灌溉定額,且有凈灌溉定額和毛灌溉定額之分。灌溉用水定額和灌溉定額有密切聯系,但又有根本區別。凈灌溉定額是依據農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確定的,是滿足作物對補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學依據,顯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學性。毛灌溉定額是以凈灌溉定額為基礎,考慮輸水損失和田間灌水損失後,折算到渠首的畝均灌溉需水量,顯然它還考慮了灌溉用水在輸送、分配過程中發生損失的規律。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額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規律性、科學性,並不針對灌溉的合理性和先進性,往往也不具有廣泛、客觀的可比性。例如同一作物有的品種喜肥喜水,灌溉定額高,有的品種耐乾旱,灌溉定額低。灌溉定額的本意只涉及其是否符合各自作物的需水規律,無意評價哪一個合理、先進。再如針對具體渠道給出的渠系水利用系數,只注重採用的數值是否科學,並不涉及技術經濟上是否合理,是否先進的問題。原因在於灌溉定額僅僅是一個設計參數,不具有比較標準的屬性和支撐體系,如果要進行比較,只能通過不同設計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灌溉用水定額則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和客觀性的比較標准,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九五」以來為適應節水灌溉的發展,提出了採用節水灌溉制度的要求,也規定了對灌溉水利用系數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比較標準的作用,但僅適用於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不是普遍的標准,也不是一個綜合性指標。
灌溉用水定額和灌溉定額的另一個區別是,灌溉定額是規劃設計的依據,而灌溉用水定額是農業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標。在灌溉系統的規劃設計中,為了考慮是否滿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凈灌溉定額,為了進行渠首、泵站設計,需要毛灌溉定額,可見賦予灌溉定額的作用是為了滿足規劃設計的需要。但是凈灌溉定額無法直接測定,毛灌溉定額又無法用於一個一個灌溉單元的用水管理,從農業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額的管理並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額是在規定考核位置上的單位用水指標, 可以直接測定、可以客觀考核是對其基本要求之一。
綜上所述,灌溉用水定額是衡量灌溉用水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且具有可比性的准則,是農業用水管理的微觀指標。灌溉用水的科學性表現為水的輸送、分配符合渠道特徵,補充土壤水分符合作物需水要求,強調灌溉用水要符合客觀規律;合理性表現為技術、經濟的可行性,強調灌溉用水要符合現有的技術水平、經濟條件,要立足工程現狀;先進性表現為技術和管理的前瞻性,強調灌溉水的高效利用;可比性表現為灌溉用水定額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客觀的比較標准。顯然灌溉用水的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可比性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不同側面。有時強調科學性,但又有悖合理性;有時強調合理性,但又有悖先進性;有時強調先進性,但又有悖可比性。因此,灌溉用水定額應該在灌溉用水的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可比性中尋求一個平衡點,成為客觀評價灌溉用水的准則。
6. 水資源承載力指標體系
2.4.1 構建原則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是屬於評價、規劃與預測一體化性質的綜合研究,它以水資源評價為基礎,以水資源合理配置為前提,以水資源潛力和開發前景為核心,以水資源供需平衡為目的,以系統分析和動態分析為手段,以人口、資源、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為最終目標。在對區域水資源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判時,首先必須要確定水資源承載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要求擬定若干個代表性好、針對性強、易於量化、便於相互比較的指標。由於受到水資源條件、生態環境、社會發展水平、經濟技術條件和產業結構和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在選擇指標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1)區域性原則
以區域為評價主體進行綜合評價。構建水資源承載力指標體系時既要遵循一般的區域共性特徵,又要考慮區域本身的特殊性。
(2)動態性原則
水資源承載力本身就具有動態性的特點,所以在構建其指標體系時要考慮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下所獨具的特徵,所選取的指標也就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
(3)戰略性原則
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必須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的,那麼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承載力研究只有把近期和遠期結合起來,對遠期水資源承載力作出較為客觀的預測和評價,使水資源支持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近期與遠期相協調,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才能得以實現。
(4)生態性原則
生態環境是影響水資源承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岩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對承載力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岩溶地區的地表水極易通過裂隙、管道、溶洞等轉為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轉換頻繁,地下水也易受到污染。在構建指標體系時,要考慮這種生態環境的特殊性。
(5)整體性原則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不僅涉及承載主體——水資源系統,還涉及承載客體——經濟社會系統和環境系統,在選擇指標體系時,要整體地、全面地考慮,不僅要反映各子系統的特徵,更要體現水資源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關系,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指標體系的完備。
(6)可操作性原則
建立的指標體系往往在理論上反映較好,但實踐性不強。因此選擇指標時,不能脫離指標相關資料信息條件的實際,盡量選擇那些關鍵性的具有綜合性的指標,而且所選擇的指標含義要明確,具有可量化性,數據要規范,使得建立的指標體系簡潔明確,易於計算和分析,對於所設計的模型要具有可操作性。
2.4.2 構建指標體系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的建立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影響水資源承載力的因素很多,涉及「水資源-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的各個方面,所以指標的選取應該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考慮,從眾多的因素中選取能夠反映問題本質的因素,並除去重復因素的作用。現根據建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從不同方面、不同層面客觀地反映區域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狀況、供需關系、生態環境、經濟水平及社會狀況等方面[12~14],擬建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2.7所示,將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分為4個層次,即1個目標層、3個准則層、9個領域層、34項基本指標層。
圖2.7 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圖
2.4.3 參考指標的分析
(1)目標層:水資源承載力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使水資源系統在供需兩方面總體上達到平衡,以實現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也反映了水資源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及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種關系。
(2)准則層1:水資源系統水平指數
在水資源-社會經濟-環境復合系統中,水資源處於核心地位,水資源系統水平指數體現了水資源系統的運行結果,或者說是它的發展水平,主要用狀態指標來描述,水資源系統水平指數主要包括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程度和供水水平3個領域層。
1)領域層:水資源條件。水資源條件是由當地的氣候因素和地域環境特點所決定的,是自然支撐能力指標。水資源條件由水量和水質兩部分構成,它是決定一個地區水資源緊張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a.水資源總量(m3)。水資源總量的確定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基礎,是決定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水資源量是指某一區域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產水量。根據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轉化和平衡關系,水資源總量可用下式計算:
W=P-ES
式中:W為水資源總量;P為降水量;ES為地表蒸散發量。
b.人均水資源量(m3/人)。
人均水資源量=水資源總量/人口總數
人均水資源量可綜合反映區域發展的水資源條件。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認為,對於一個國家和地區,可按人均年擁有淡水量的多少來衡量其水資源的緊缺程度。因此,人均水資源量是判斷區域水資源條件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是直觀判斷缺水程度的指標。
c.地表徑流模數(104m3/km2·a)。
地表徑流模數=徑流量/土地面積
地表徑流模數是反映區域內地表水資源量的一個衡量指標。
d.地下水補給模數(104m3/km2·a)。
地下水補給模數=地下水補給出量/土地面積
地下水補給模數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區域地下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及可更新恢復能力,它是衡量地下水資源豐歉的指標。
e.地表水水質等級。地表水水質等級(河流)判斷地表水質量,主要根據我國地表水水環境質量標准(GHZB1—1999)獲得,這個標准適用於我國江、河、湖泊、水庫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地表水五類(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水域的水質根據特定的要求執行。地表水水質等級反映了地表水水質狀況,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表水受污染的情況。
f.礦化度(mg/L)。礦化度反映了區域地下水資源可利用性大小,是體現地下水水質狀況的指標,一般來講,礦化度越小,說明區域地下水資源的可利用性越大(除去特殊用途),反之亦然。
2)領域層:開發利用程度。由於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不均衡性和隨機特性的原有分布狀況,已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那麼人類只有對水資源進行調節控制和再分配,才能滿足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和環境對水資源競爭性需求的行為。開發利用程度不僅體現了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實力,更加反映了這個地區水資源的開發潛力的承載力,以及它的開發難易程度。開發利用程度包括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水資源利用率和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4項指標。
a.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
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地表水年供水量/地表水總量
反映地區地表水的開發程度,以及可利用的潛力。
b.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
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地下水供水量/地下水可供水量
地下水開采程度不同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地下水資源開發潛力的大小。
c.水資源利用率(%)。
水資源利用率=需水量/可供水資源量
d.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m3/人)。
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可供水資源量/人口總數
3)領域層:供水水平。對水資源進行開發的目的之一就是供水。供水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供水能力也是當地水資源條件、經濟技術水平、供水工程建設的反映。評價供水能力主要有地表水控制率、地下水開采能力、供水量模數和人均可供水量4項指標。
a.地表水控制率(%)。
地表水控制率=地表水蓄水工程年入庫水量/地表水資源量
它反映地表水的調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表水供水能力和抗洪防禦能力大小的指標。
b.地下水開采能力(%)。
地下水開采能力=地下水可供水量/地下水資源量
反映地下水可供開采水量的大小,若超過其開采能力,則會導致環境地質問題。
c.供水量模數(104m3/km2)。
供水量模數=供水量/土地面積
供水模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地區供水工程基礎設施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d.人均可供水量(m3/人)。
人均可供水量=實際供水量/人口總數
人均供水量反映水資源供水系統的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對區域發展的支撐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區域的用水水平。
(3)准則層2:經濟社會系統水平指數
在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社會背景和經濟支持。水與社會的關系主要是水能否滿足人類的用水需求,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系統的有效管理。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水量和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樣,社會也肩負著管理、保護水資源的責任。經濟發展與水也不是單純的表面供需關系,而是要把水資源開發利用決策同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綜合起來考慮,即要統一考慮需求結構(經濟結構)與供水結構,又要統一考慮水投資與其他經濟部門的投資,還要統一考慮供水能力不足時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所導致的水增加。在綜合考慮水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方面,選取了社會水平、經濟水平、用水水平、用水效益和用水效率5個方面作為經濟社會系統的評價指標。
1)領域層:社會水平。區域人口的多少,增長狀況,人口的素質,人均收入等,這些對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很大關系,人口危機往往引發水的危機,這種危機一旦處理不好將直接危及社會的安定和政局的穩定。「社會狀況」與水相關的因素有人口總數、人口增長率、城市化率。
a.人口總數。人口的數量反映對水需求的程度,人口越多的地方,對水的需求就越多,對水的壓力就越大。
b.人口增長率(人/km2)。人口的增長同時也意味著需水的增長,而區域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的增長應控制在水資源的承載力范圍之內,應嚴格控制人口快速增長。
c.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城鎮人口/總人口
城市化率取決於農業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及第三產業的發達狀況,另一方面,城市化率又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城市化率的提高,則無論是對水質還是對水量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城鎮人口急劇增長所帶來的城市廢水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2)領域層:經濟水平。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等與水有直接聯系。經濟發展一方面要求水的供給,經濟發展變化則對水要求也會相應變化,同時它的工業廢污水排泄也會給水造成壓力;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也決定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經濟水平」包括人均GDP、工業產值模數、人均糧食產量和第三產業總產值4項指標。
a.人均GDP(元/a)。人均GDP最直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b.工業產值模數(元/km2)。工業產值模數反映區域工業化程度,即生產力水平。
c.人均糧食產量(kg/a)。人均糧食產量反映農業生產比重,也反映水對農業生產的支持程度。
3)領域層:用水水平。隨著社會水平和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水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但是人們的用水水平受水資源本身條件、人口分布、供水系統的供水能力等因素影響。「用水水平」包括生活用水定額、工業用水定額、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缺水率和需水量模數等5項指標。
a.生活用水定額。生活用水定額是指單位時間內,人均生活所需要的用水量。包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需消耗的水量,在農村還應包括大小牲畜用水量,又稱人畜用水定額。因此,城市和農村居民應規定一個合理的生活用水定額,單位為L/人·d。
b.工業用水定額。工業用水定額是指為提供一單位數量的工業產品而規定的必需的用水量,也就是在工業生產中,每完成單位產品所需要的用水量。不同行業,不同產品所需的用水定額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種產品,因設備狀況、工藝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用水定額也會有較大差別。
c.農業灌溉用水定額。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是指某一種作物在單位面積上,各次灌水定額的總和,即在播種前以及全生育期內單位面積的總灌水量,通常以m3/hm2來表示。灌溉用水定額是指導農田灌水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制定灌區水利規劃、設計灌溉工程、編制灌區用水計劃的基本資料。
d.缺水率(%)。
缺水率=缺水量/總需水量
缺水率綜合衡量一個地區的缺水程度。
e.需水量模數(104m3/km2)。
需水量模數=需水量與土地面積之比
4)領域層:用水效益。用水效益是衡量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標志之一,反映水資源利用效率,是體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個「質」的飛躍。「用水效益」包括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和耕地灌溉率兩項指標。
a.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104m3/萬元)。
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工業需水量與工業總產值之比
該量反映工業綜合用水效率、節水程度和產業結構狀況。
b.耕地灌溉率(%)。
耕地灌溉率=灌溉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
5)領域層:用水效率。用水效率的高低反映水資源利用與管理程度的高低,用水效率越高,則反映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無效耗用與損失越小,反之亦然。用水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用水的自然條件、工程狀況、工藝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用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系數、工業用水損失率和農業用水保證率等4項指標來表示。
a.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重復利用水量/(生產中取用的新水量+重復利用水量)
指在一定的計量時間(年)內,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重復利用水量與總用水量之比,反映工業用水效率、工業的科技含量和工業節水潛力。
b.渠系水利用系數(%)。
渠系水利用系數=凈用水量/毛用水量
該系數反映了從渠首到農渠的各級輸配水渠道的輸水損失,表示整個渠系水的利用效率,反映了渠道工作狀況和灌溉管理水平,是衡量灌區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4)准則層3:環境系統水平指數
領域層: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區域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反映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區域由於供水不足,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解決城市生活及工業用水需求,只能依靠現有工程設施超標准運行,擠占農業用水和減少生活環境用水來維持,致使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因此,治理、保護環境成為實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決策之一。
a.BOD濃度(mg/L)。生化耗氧量 BOD普遍使用於描述城市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治理的關系,以及河流水質情況。因此,選取 BOD濃度作為水環境污染負荷指標是合理的。
b.污徑比。污徑比即一定水體內認為排放的污水流量與河流徑流量的比值。一般的,河流的污徑比越小,稀釋能力越強,稀釋容量越大,水質不易被污染;反之則水質易受污染。
c.水體自凈能力。水體自凈能力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定義指受污染的水體經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濃度降低,並恢復到污染前的水平;狹義定義是指水體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機污染物而使水體得以凈化的過程。
d.產水模數(104m3/km2)。產水模數是指單位面積上的產水量,反映了水資源對生態環境的保障能力。
e.生態環境用水率(%)。生態環境用水率是指生態環境需水量與水資源總量的比值。
2.4.4 參考指標的選取
在綜合分析水資源承載力的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參照全國水資源供需分析中的指標體系和一些關於水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考慮岩溶區水資源自然賦存量的差異以及開發利用方式不同的基礎上,選取了以下8個相對性評價指標:
1)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U1(m3/人):可供水資源量與人口總數之比。
2)水資源利用率U2(%):需水量與可供水資源量之比。
3)人均供水量U3(m3/人):實際供水量與人口總數之比。
4)需水量模數U4(104m3/km2):需水量與土地面積之比。
5)生活用水定額U5(L/人·d):生活需水總量與人口總數之比。
6)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U6(104m3/萬元):工業需水量與工業總產值之比。
7)耕地灌溉率U7(%):灌溉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
8)生態環境用水率U8(%):生態環境需水量與水資源總量之比。
7. 主要採用什麼灌溉水利工程,西北地區主要氣候什麼特點
西北地區主要氣候類型就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在青海新疆甘肅等屬於或者靠近青藏高原的地區氣候屬於高原氣候
其共同特點就是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熱年溫差和日溫差均很大
根據西北地區的自然特點和發展節水農業多年的實踐,通常採用的節水措施有:
a.減少輸水損失,進行灌區渠系改造。主要辦法是推廣渠道襯砌和低壓管道輸水技術,渠道防滲工程是諸多農田灌溉節水措施中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主要節水措施之一,同時又是當前農田灌溉節水工程改造中的關鍵環節。陝西、甘肅等地試驗資料表明:渠道防滲可使渠系水利用率提高20%~40%,減少渠道滲漏損失50%~90%。據測算,西北地區渠系有效利用系數一般在0.4以下,最高也不過0.54,如能將渠系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用水量降到6000m3/h㎡以下,僅甘肅省就可節水約15億m3。陝西關中五大灌區渠道全部襯砌後,年節水約2.8億m3,相當於再建一個6.7萬h㎡的灌區,節水效益十分可觀。管道輸水灌溉技術被認為是投資最省、節水最有效、管理最方便的一種輸水灌溉技術,在我國北方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經濟滯後、農民文化相對落後等特點,應大力推廣該項節水技術。
b.提高田間用水效率,推行先進的地面節水灌溉技術。西北地區目前的農業用水,一方面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費嚴重,農田灌溉用水定額,除陝西外,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區農田灌溉平均用水指標是華北地區的2.4倍,是全國的1.6倍,其中寧夏是全國的3.3倍,位居全國第一,每m3水的糧食產量只有0.5kg,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2,節水具有很大的潛力。西北地區灌水方式主要以地面灌溉為主,地面灌溉所採用的節水灌溉方式有:陝西洛惠渠灌區的小畦灌,較原來地面灌水方式節水25%~28.5%;陝西寶雞峽和馮家山灌區的長畦分段灌,較傳統的長畦灌省水40%~60%。新疆的膜上灌和小畦溝灌,膜上灌溉用水量由4500m3/h㎡減少到3375m3/h㎡,節水25%;小畦溝灌平均凈灌溉定額3900m3/h㎡,節水13%。截止到1998年,採用這兩種灌水方式的灌溉面積已佔全疆有效灌溉面積的65%。目前這些先進的地面灌水技術已在西北地區推廣應用,尤其是新疆創造的膜上灌水技術,由於其節水、增產效果顯著,已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採用。
c.充分蓄集和合理利用當地水資源,發展就地灌溉。西北地區降水稀少,但降水時間比較集中,為了不致產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降雨徑流資源,發展黃土高原農業生產,近年來實施的甘肅「121」雨水集流灌溉工程,寧夏的窯窖灌溉農業,以及陝西的「南(陝南)塘、北(陝北)窖、關中井」節水灌溉工程,對於解決西北地區農業水資源短缺,充分利用降水資源,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增闢水源,發展就地灌溉,以及解決西北乾旱地區群眾飲水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
d.大力推廣節水灌溉試驗成果。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和陝西省水利廳等單位,通過系統的試驗研究,分析作物產量與需水量及高產水分條件的關系,提出了陝西關中灌區主要農作物高產節水灌溉的研究成果[3]。該項研究從作物需水量、灌溉節水途徑與節水指標等方面,為高產節水灌溉制度建立了理論基礎。據此制定的節水高產灌溉制度方案,較現行灌溉制度節水1500m3/h㎡。該項成果經關中灌區高產量篇效益開發研究7個試點的應用,糧食產量達1.5萬kg/h㎡,棉花產量可達1500kg/h㎡以上,具有顯著的節水增產作用。
e.實施農業綜合技術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灌溉,不僅要採取節水灌溉方式,更需施用一定的農藝節水措施,此點比我國任何地區都顯重要,它對提高一個缺水地區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北地區在推行各種節水灌溉技術的同時,也對綜合農藝節水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據不同類型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採取合理施肥、以肥調水、蓄水保墒的耕作技術;地膜和秸桿覆蓋保墒、化控、合理調整和優化作物種植結構;選用耐旱作物及節水品種;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達到節水高產、優質低耗。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採用氯化鈣-赤黴素合劑處理種子抗旱節水技術,經在寧夏固原縣示範,春小麥平均增產23.2%。新疆採用FA旱地龍抗旱劑,在作物生長期施用2~3次,增產15%~25%。甘肅、寧夏試種的地膜小麥、地膜玉米,產量分別超6000kg/h㎡和1.2萬kg/h㎡,比常規種植的小麥和玉米產量分別高出2~5倍。
8. 《江蘇省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額》的通知 發布時間和實施時間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