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疫苗研發成果

疫苗研發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7 20:08:32

⑴ 細說mRNA疫苗:為何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是史上最快的

新冠疫苗研發史上最快,為什麼這么快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六方面因素。

第六,雙方或多方合作前所未有。為了做好疫苗研發快速、系統、規范推進,國際組織(WHO、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蓋茨基金會等)、相關國家、企業、研究機構等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合作。


⑵ 世衛稱疫苗研發後需求將大於供給,疫苗研製還需多長時間

疫苗的研製大約還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在年底前就有可能上市。

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說,疫苗在研發後需求將大於供給,全球有幾十億人在等待疫苗的接種。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現在已經蔓延到了全球,所有疫情地區都需要接種疫苗,需求量在幾十億,可生產數量最多隻有10億,遠遠不夠需求量。我認為現在新冠疫情是一場全球性的抗爭,如果各國的醫療水平能夠進行相結合,大家在一起研發新冠疫苗,或許能夠使疫苗研發速度增快。

⑶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⑷ 如何看待國產新冠滅活疫苗的研究成果呢

在疫情蔓延的今天,我國的防護措施可謂是數一數二,不同以往現在我們國家正在積極研製新冠滅活疫苗。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國的進度如何。

疫苗從研發倒使用要經過研發、注冊、生產、使用4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

疫苗的作用: 把病毒殺死,使其失去致病力,但因為病毒表面的蛋白仍然存在,注射到人體,同樣可以觸發免疫反應。 現在疫苗已經進入臨床使用階段,該滅活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良好,接種疫苗組在0和28天分別接種一針,所有受試者都產生了中和抗體,並且滴度高並且在觀察後沒有發現異常情況。當然,目前的數據只是臨床試驗的。相信我國一定可以研製出對抗病毒的疫苗。

⑸ 中國速度!我國新冠疫苗接種數量突破十億,這個優秀的成果是如何獲得的

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苗已經研製出了半年多的時間,記得還在去年九月的時候中國就已經研製出了新冠疫苗,並開始進行第一期試驗;到12月份的時候已經開始第三期試驗了,當時全國人民都一直提著一口氣,非常期盼當時疫苗試驗的最終結果,畢竟對於新冠肺炎這種2020年剛出現的疾病來說其傳染率實在是太可怕了,比當年的非典病毒傳染率高了十倍不止,並且傳染的方式也比當年的病毒要多出許多,所以全體中國人民對於能夠預防這種病毒的疫苗表示非常期待。直到今年的2月份我國的疫苗開始全面進入使用,並向世界各國開始輸送,幫助其他國家拯救本國國民,幫助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其次就是我國人民的團結。中國人民在疫情到來的時候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抵抗疫情的侵襲;而在疫苗研製出來以後,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國民的未來,廣大人民群眾自願接種疫苗,畢竟我國的疫苗也是不需要任何費用的,只需要到當地的醫院進行接種就可以,廣大的老百姓們當然非常樂意接種疫苗,大家興趣高漲,所以也都非常的積極,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的疫苗接種速度如此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⑹ 乙肝疫苗的研製過程是什麼

從此人類遠離乙肝

——1982年乙肝疫苗的發明198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採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出高純、高效的乙肝疫苗,經過幾年努力,喜獲成功。1988年,國家正式批准生產,效果良好,現在嬰兒剛出生時只要注射乙肝疫苗,就不會感染乙型肝炎。

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傳染病,不少小朋友已深有感觸,從沒懂事起,小胳膊小屁股上就沒少挨針扎。爸爸媽媽總是邊替孩子輕柔疼痛的部位邊心疼地說:「不哭不哭,寶寶打過針後就不會生病了。」

但對那些有遺傳性的傳染疾病,是否也能用疫苗來預防呢?從198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成功研製出乙肝疫苗後,人們發現這正是一條有效預防的途徑。盡管現在有近60%的成年人攜帶乙肝病毒,若是女性,她懷孕後就可能遺傳給孩子。但現在嬰兒剛出生時只要注射乙肝疫苗,就不會感染這種疾病。

據醫學研究分析,幼兒期就患上乙肝,其成人後患肝癌或肝壞死的可能性極強。而正是乙肝疫苗的投入使用,才使這一高發疾病能在下一代身上得到有效控制。

由於疫苗本身就是一種病毒,這種特殊的病毒對人體是否安全,一直為醫學工作者所關注。早在1964年,醫學家們就從澳大利亞居民的血清中發現了乙型肝炎抗原。1970年又從含乙型肝炎抗原的血清中發現了乙肝病毒。從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乙肝病毒是直徑為42毫微米的球狀體,由外殼和內核組成,抗原就是其外殼的成分。通常人們感染乙肝病毒除了母嬰傳播外,就是因接受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注射的針頭被該病毒污染過,而通過腸胃傳染的機會則相對其他類型的肝炎要少得多。

注射乙肝疫苗,就是使人在少量接觸該病毒後,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當再次大量遇到乙肝病毒時,就會對之「排斥」,主動發起攻擊。經檢測,中國生產的乙肝疫苗無任何微生物污染,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應用傳代細胞生產疫苗的要求。

除了中國外,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其他國家也在研製乙肝病毒。1979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布羅肖特利用基因工程,將分離出的可表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DNA片段,插入到大腸桿菌的質粒中,使其不斷繁殖並表現出來,從而得到大量的此種DNA基因組,為乙肝疫苗的研製開辟了一條新途徑。1981年,美國醫學科學家默克、夏皮和多爾米開始把研製的乙肝疫苗進行試驗。美國食物和葯物管理局肯定了這一成果。而在中國,由於乙肝病人為數眾多,我國把研製乙肝疫苗作為一項醫學研究重點項目,研製進程相對更快。1982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研製出乙肝疫苗。1985年12月,中國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衛生部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作研製成功乙型肝炎血源疫苗。1988年12月,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和衛生部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作,把高純度、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成功地應用於人體。93.豐富多彩的虛擬空間

——1984年多媒體的發明1984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媒體電腦,於是電腦不再是單一的文字與數字的處理工具,而成了豐富人們生活的「魔術師」。我們甚至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展現在屏幕上的景象。

北京的一位小學生在新千年來臨之際,通過電腦多媒體製作了一份「繪聲繪色」的電子郵件發送給遠在美國的表姐,教她學習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本來製作像這樣有聲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辦到。而現在在家裡就能完成這樣一項把自己的聲音和相關的圖像錄制在電腦里的復雜「工藝」,這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啊。而使這一夢想成真的基礎是「多媒體」。

第一台多媒體電腦誕生於1984年,是由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距今不過十多年時間,一個普通的中國孩子就能自如地掌握這一技術,並不斷地推陳出新,創造出富有自己個性的作品。

那麼多媒體與普通電腦有何區別呢?電腦剛誕生時,只能處理文字與數字信息,只能稱是單媒體。而現在則可以用來繪畫、播音、放影視片,甚至還能藉助相關軟體和掃描機把自己也栩栩如生地編入畫面和劇情之中。多媒體顧名思義就是多種信號的媒介。它無意中已把家中的多種家電,如電視機、錄音機、錄像機、計算機、游戲機融為一體。原本呆板的計算機如今「能說會道」,這大大增加了對孩子的吸引力。難怪在電視節目沖擊孩子正常學習的時候,一些家庭選購電視機時,已會考慮改買多媒體電腦。因為目前許多教學軟體藉助多媒體,學生跟著學,互動性很強,比請家教更合算、更有趣。

多媒體電腦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機互動。就像文章開頭所提及的小女孩,她為了通過電腦教表姐學唱,除了把歌詞、歌譜寫在電腦屏幕上,還通過多媒體的錄音技術把自己的歌聲錄在上面。為了讓表姐理解詞義,有興趣學唱,她又動腦筋,畫了許多家人相親相聚的感人場面。最後她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發送給了遠方的親人。的確,多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構成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核心。

當然多媒體技術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這么簡單,其關鍵技術是數據的壓縮和還原。能否高效及時地壓縮視頻和音頻信號數據,是多媒體信息傳遞的首要問題;其次是多媒體計算機硬體體系結構中的專用晶元和多媒體操作系統的改進與發展。

只要一張薄薄的光碟,讀、聽、說、寫的虛擬空間便會展現在你的眼前。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多媒體以它無可比擬的優勢,占據了90年代的信息市場,21世紀的多媒體將帶給我們一個更奇妙的世界。

⑺ 為什麼說中國研製的疫苗被人盯上了

我覺得還有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一但中國研製成功(不管先於美國,或遲於美國),美國可以借口說中國研製的疫苗是竊取美國成果。這點是最重要的。和疫苗無關,美國人容不得中國強大,這是根本,所以美國對中國的打壓不會停止,哪怕做出反人類舉動。只要美國人認為有利可圖。它們會毫不猶豫。盯上就盯上,現都還沒出來,出來了也是先讓中國人先用了先,過一年後無副作用了才給願意花點成本費買的人用。

這次新冠疫苗研製,是展示中國科技實力一次很好機會,美國盯得很緊,尤其是那位特總統,擔心被中國反超,影響他的財路。

此時言之過早。 距離成功也許還有兩部路。 一日不能不成功。一直不能。輕松。言勝。 別去後面的事情,讓人瞠目結舌呢。 突然研究成果被送達境外某些國家去了。

西方國家和美國對中國疫苗研製的速度和各方面大力的投入充滿了羨慕嫉妒恨。在控制疫情發展上,中國最先恢復了生產,在幫助別國抗疫上中國提供了大量資金援助,在生產提供醫療物資上,中國幾乎獨霸了市場,如果中國再率先研究出疫苗,無償向各國提供,中國真的成為了疫情的“救世主”。歐美發達國家將顏面掃地,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會被世人恥笑。“太傷了自尊了”。

⑻ 目前新冠疫苗已經研發成功,有哪些人不能注射

目前我國新冠疫苗研發取得重要成果,國葯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獲國家葯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而且其保護效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葯監局相關標准要求,未來將為全民免費提供。那麼哪些人需要最先接種新冠疫苗?普通人可以接種疫苗嗎?


03新冠疫苗去哪接種?

各地將按要求及時公布接種點和接種時間,大家可關注所在地的衛生行政部門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布的信息。也會根據接種需求考慮設立臨時接種點,上門服務。每個人的接種條件將有嚴格規范。同時所有接種點都會提供接種新冠疫苗的憑證。

目前我們國家新冠疫苗免費有序接種已經開始,哪些人能打,哪些人不能打,哪些人先打,哪些人後打,國家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原因也解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細致謹慎的態度特別令人感動。我們普通群眾能做的便是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做好個人衛生預防措施,同時等待國家相關接種安排進行有序的接種,相信新冠疫苗將很快得到控制。

⑼ 我國疫苗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

疫苗的歷史

疫苗的歷史

我們是怎樣談論人的?會不會像天文學家看到的那樣只是一點塵埃,無依無靠地在一顆不重要的行星上蠕動?或像化學家所說的是巧妙地擺弄在一起的一堆化學品?或者像在哈姆雷特眼裡看到的那樣,人在理智上是高貴的,在才能上是無限的?或者兼有以上的一切?——羅素《西方的智慧》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回顧人類走過的歷程,人類總會在不經意間遭受著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但是,盡管人類備受各種疾病的煎熬,卻並沒有屈服和退縮,而是在陣陣的疼痛中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悲壯的征程。正因為如此,人類才得以生存、延續和發達!

疾病是與生命同在的,但傳染病卻最為直接地、不由分說地威脅著任何人。當傳染病到來,而人類發現自己無知的時候,當人類無法控制疾病蔓延的時候,恐懼就產生了。人類將疾病視為了神靈和鬼魂的力量,視為宿命的安排。疾病的發生也被認為是神要懲罰有罪的人,所以才會降臨。無論是部落還是文明誕生的時代,統治者、政客和巫師利用人們對於疾病的恐懼不斷加強他們的統治。隨著公元400年希臘羅馬文明的沒落和黑暗時代的開始,傳染病、寄生蟲等災難開始威脅著歐洲大陸,人類開始認識到瘟疫流行的根源是人類自身而不是鬼神所致。

18世紀早期,中國人以接種「天花」患者的膿液預防疾病的方法傳入了歐洲。與此同時,英國鄉村醫生琴納也發現接觸牛痘病牛的擠牛奶女工不會患「天花」,於是他改進了接種方法並取得了人體試驗的成功。由此開始,疫苗學與免疫學誕生。

疫苗學是一門復雜的多學科交叉科學,既依賴於理論研究又依賴於經驗。其宗旨不僅在於研究基礎理論,還需要研究如何獲取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縱觀疫苗學的發展史,它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分為發展階段、經驗階段和現代階段。其中,現代階段是疫苗的多產時期,研發出許多新的疫苗和新技術,並沿用至今。

奮發時期

19世紀初,牛痘接種成為全球性的防疫工作,特別是在歐洲及北美洲,期間沒有新的疫苗出現。最後25年是奮發圖強的時期,此時具有意義的疫苗學出現。此後,延續四十年後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段時期,研究的目標主要集中於細菌、醫學應用及有關抗體的實驗免疫學,代表人物有巴斯德、柯霍、馮貝林及愛立克。

巴斯德發現在實驗室培養的條件下,導致禽類發生瘟疫的細菌毒力減弱了,並且由此可以誘導出耐受性和毒性更強的細菌。進一步的研究使得他研製出有效地抵抗炭疽熱、霍亂和狂犬病毒的疫苗。作為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醫學家,馮貝林利用白喉及破傷風的可溶性毒素,將其去毒後進行免疫接種,建立了被動免疫治療法,這個方法在抗傳染性疾病治療方法的發展里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該時期影響最深遠的卻是愛立克的發現。

愛立克發現了染料以及其他化學成分和細胞結構間存在特異的親和性。基於此原理,他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個人工合成的化學葯物,即606復合物,該葯物可用於治療梅毒。同時,愛立克發展出特殊量化抗體的方法,使得馮貝林的被動免疫真正可以實用。他認為細胞側鏈與化學物質以及與其他蛋白質存在特殊的互補性(此後被稱為特殊受體——配體結合作用),他的觀點使得我們對免疫專一性、細胞化學和葯物特殊治療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人類發現了體液免疫現象。活的或者滅活疫苗的效價(在血清反應中,抗原抗體結合出現明顯可見反應的最大的抗體或抗原制劑的稀釋度稱為效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上面提到的疫苗,傷寒熱、志賀氏細菌性痢疾、結核、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疫苗被成功制備。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期間,橫跨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巨大變遷的時代,成為了疫苗發展到多產時期的過渡期。此時期的一個大突破為古得派斯德於1931年證明病毒可在受精的雞胚胎里生長,由此泰勒製造出安全且有效的抗黃熱病的雞組織疫苗17D,並且疫苗在熱帶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此期間,許多疫苗的研究都是出於軍事目的。美國華特瑞陸軍研究院的希爾曼等研究人員在雞胚的卵黃中培育出了斑疹傷寒疫苗。這項成果投入使用後,生產出大量的疫苗,挽救了許多二戰期間的傷病員,使他們獲得了重生。此外,他們還研製出流行性感冒疫苗,通過持續流動離心對疫苗進行純化,開創了純化病毒疫苗的先河。

在流行性感冒期間,希爾曼還發現了腺病毒。他通過同事,從一個死亡的新兵身上獲得了一段新鮮的氣管樣本,將氣管的內皮組織進行體外培養後,獲得了氣管纖毛上皮細胞。並通過對某些地區患者的咽試子培養,從中分離出了三株新的病毒即腺病毒,腺病毒疫苗在1956年一個大型臨床試驗中被證明有效性達98%。滅活的腺病毒疫苗於1958年取得上市許可證,被用於給小兒接種。恩德斯於1946年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可在胚胎組織細胞中繁殖,開啟了在細胞中培養病毒的大道。

多產時期

20世紀50年代以後,進入了疫苗發展的現代時期,這個時期是疫苗的多產時期,但是1985年後,新疫苗的開發與取得許可證的案例急速減少,少數疫苗直到1980~1990年才得到許可證。

這個時期的疫苗分為,全細菌疫苗、半細菌疫苗、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體外培養的活病毒疫苗以及滅活病毒疫苗。細菌疫苗主要集中於次單元莢膜多糖制劑,然而減毒的全細菌疫苗也有極大的進展。

最早在1946年就出現了肺炎雙球菌的全細胞疫苗,並獲得了生產許可證。可是,隨後不久,因為磺胺類及其他抗生素而使它的應用中斷了。盡管抗生素在減少細菌感染中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葯物並沒有完全阻止病人的死亡。於是,在澳大利亞奧斯催恩博士的堅持下,肺炎球菌疫苗的研究重新上馬。14價和23價的肺炎球菌疫苗分別在1977年和1984年獲得生產許可證。

多糖疫苗特別是嗜血B型桿菌疫苗在小兒的體內不會產生免疫性。然而,動物試驗表明多糖及蛋白質結合會激發T細胞,使得剛出生的小動物可以產生免疫性,於是打開了希爾曼等研究人員以及許多生物制劑公司發展出高度有效結合疫苗的大門,幾種非常有效地結合性嗜血桿菌疫苗獲得許可證,並且這項技術被用於改進腦膜炎球菌及肺炎球菌疫苗的免疫力。

病毒性疫苗在此期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抗脊髓灰質炎疫苗被開發製造出來。滅活的流行性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突破,來自恩德斯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可在非神經組織細胞培養中繁殖的研究。至今活疫苗仍然保留微量的神經毒性,但極少引起疫苗接種者或與它接觸的人患上脊髓灰質炎。盡管如此,活性脊髓灰質炎疫苗仍然是預防脊髓灰質炎及根除全球性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典範。

但是,在病毒性疫苗發展的過程中,小兒活病毒疫苗的研究與發展面臨了許多障礙,其中的障礙主要為如何發展製造出大量不同代數並且具有商業品質的合格疫苗。盡管雞卵黃被作為生產麻疹疫苗的細胞原始培養液,但是雞卵黃中常見的鳥類白血病病毒污染曾一度困擾著研究人員。直至後來,抗白血病的雞培育成功,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此外,原始的麻疹病毒疫苗對兒童有特別強的毒性,需要和麻疹抗體同時給葯,才能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通過減毒處理迅速地研製出麻疹和風疹疫苗。聯合疫苗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聯合應用兩價和三價的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技術很快就問世了。三聯疫苗一直應用到今天,成為了兒童免疫接種的主要產品。水痘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製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許可證的抗癌症疫苗也在這個期間產生。馬瑞克氏病是一種發生在雞神經及內臟中的淋巴瘤。伯麥斯特與其同事培育的火雞皰疹病毒顯示可對抗馬瑞克皰疹病毒,而不會引起雞生病,希爾曼實驗室於1971年發展出馬瑞克疫苗並獲得許可證,而且在1975年發展出純化乾燥的病毒疫苗,經過長時間及復雜的研究證明它對雞能產生保護性效價並且十分安全,人類吃免疫過的雞也不受影響,因此疫苗獲得了美國農業部頒發的證書

未來日子

當代的疫苗學,尤其是病毒疫苗非常復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病毒的亞單位。除了萊姆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以外,其他的重組疫苗還沒有經過注冊。所有現存的和滅活的病毒及細菌性疫苗仍然需要繼續探索研究。

社會的發展使得很多新的傳染病出現,未來渴望新的疫苗可以預防如結核病,瘧疾,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20多種疾病。從1985年以來,新疫苗的發展一直都是結果貧瘠,但又好像帶來了希望,總體成功的不多,疫苗真正的發展需要很多理論的成熟。

科學家對細胞調控和體液影響因子機制在免疫反應中重要性的認識,開啟了疫苗研究的全新時代,這個時代比過去任何事物都更加值得我們憧憬。新疫苗的研製依賴於適當的抗原和抗原決定簇的鑒定。更重要的是,疫苗的研製必須依賴於機體通過什麼將抗原呈遞於免疫系統以及如何呈遞於免疫系統。呈遞什麼對於疫苗如艾滋病的疫苗來說,將是主要問題,發現和鑒定抗原和抗原決定簇將加快疫苗研製的進程。

而對於機體如何呈遞抗原的研究,隨著重組乙肝疫苗的技術突破,已經充滿了新的和令人激動的可能性。分子基因學將以它為中心,進行真核細胞表達的不斷進化。轉染樹突狀細胞抗原的內在表達和呈遞為抗感染疫苗的發展以及持續感染和癌症的治療創造了很大機會。轉基因植物對於需要價格低廉且簡單易施疫苗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合成化學的發展,使得線性成串的合成物或多個抗原和抗原決定簇的聯合在未來也許會扮演重要的角色。20世紀的知識平台為21世紀疫苗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我們對疫苗的未來應該持有樂觀的態度,相信該實現的一定會實現。-

(責編 王彩霞)

疫苗的歷程

肺炎球菌疫苗

1946年

六價疫苗取得許可證,但是被抗細菌制劑取代。

1964~1968年

有效化學治療方法無法防止死亡,重新進行疫苗研究。

1977年

14價疫苗獲得許可證。

1984年

23價疫苗獲得許可證。

嗜血桿菌疫苗

1985年

較大的兒童使用多糖疫苗獲得許可證,多糖疫苗在較小兒童免疫性不足。

1987~1990年

不同的嗜血桿菌結合疫苗獲得許可證。

1992年

對所有多糖疫苗進行廣泛地研究。

1998年

史克美佔公司獲得新型次單元萊姆疫苗的許可證。

麻疹疫苗

雞胚細胞培養。 減少反應,與免疫球蛋白同時使用。

進一步減毒(無球蛋白)。 由培養液中去除雞白血病病毒,研發實驗性無白血病雞群。???? 高度有效性和安全性疫苗產生。

腮腺炎疫苗

雞胚細胞培養。無神經毒性的Jerry Lynn病毒株 高效價和無反應的疫苗生成。

德國麻疹疫苗

發現在鴨細胞中繁殖。

快速及可靠的減毒作用。

不會對容易感染的成年接觸者傳播。

兩價和三價配方

可接受的效價和反應生成性。

臨床試驗極為成功。

主要的小兒免疫原。

水痘疫苗

1981年KMcC病毒株制出。應用減毒程序時,病毒無法達到可接受的反應性與免疫生成性間的平衡點。由OKA病毒株取代。

疫苗的種類

1、死疫苗: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病原微生物殺死制備而成的制劑,稱為死疫苗。

種類:傷寒、霍亂、百日咳、流腦、乙腦、斑疹傷寒及鉤體等疫苗。

特點:免疫作用弱,必須多次注射,並且量要大。但易保存。

2.活疫苗:用人工變異或從自然界篩選獲得的減毒或無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製成的制劑,稱為活疫苗,又稱減毒活疫苗。

種類:卡介苗、麻疹、脊髓灰質炎疫苗、風疹等疫苗。

特點:免疫作用強,接種量小,一般只需接種一次。但穩定性差,不易保存。

3.亞單位疫苗:提取病原微生物中能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的抗原成分制備而成的疫苗。如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是分離純化乙型肝炎病毒小球形顆粒HbsAg而製成的。

4.合成疫苗:將能誘導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的人工合成的抗原肽結合於載體上,再加入佐劑而製成的疫苗。需要首先獲得有效成分的氨基酸序列。

特點:一旦合成可大量生產,且無血源性傳染的可能性。

5.基因工程疫苗:將病原微生物中編碼誘導保護性免疫的抗原基因(目的基因)與載體重組後導入宿主細胞,目的基因的表達產生大量相應抗原,由此制備的疫苗稱為基因疫苗。如乙肝基因疫苗。

6.類毒素:細菌外毒素經0.3%~0.4%甲醛處理後,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即成類毒素。

種類:白喉、破傷風類毒素等

⑽ 全球新冠疫苗研發群雄逐鹿,哪國疫苗最值得關注

中國的疫苗最值得關注,我國的疫苗現在已經有五個國家簽署了合作協議。

與疫苗研發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