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本科畢業論文 完成成果形式有哪些
有的是以實物的形式,還有的就是你根據課題給出的結論
Ⅱ 任學會畢業於哪
任學會畢業於大連醫科大學
Ⅲ 趙雷畢業在哪裡
首先,你應該在問題中說明是哪個趙雷。比如,可以在問題中說明「趙雷(音樂人)、趙雷(某某家)之類的說明性詞彙。下面介紹兩位在社會上較為知名名叫趙雷的人:
首先是音樂家趙雷,如下介紹:
趙雷:
趙雷作為新一代創作人,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許多年輕樂迷的長期關注。他的歌詞兼具思想深度與優美的文字功力,清楚的信息朗朗上口的旋律讓聽眾充滿認同感,加上這幾年的巡演積累出用音樂表達情感的自然風格,讓他的演出更流暢也更動人。幕後從業大師和音樂人看完趙雷的表演後,紛紛嘉許他能夠成為獨立音樂人的先鋒。
另一個則是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如下介紹:
一、個人介紹:
趙雷,男,出生於1956年11月,工學博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礦機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重慶大學計算力學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二、主要課程及貢獻:
1、主要課程:
指導本科生「橋梁工程方向畢業設計」,曾主講本科生「結構力學」、「程序設計」,碩士生「隨機結構力學」。
2、主要貢獻:
已正式發表科研論文150餘篇,SCI收錄4篇次,EI收錄15篇次。
主持/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科研項目30餘項(含已完成項目);正式發表科研論文90餘篇。
長期致力於橋梁結構行為、動力可靠度及大跨度橋梁結構施工控制等領域的理論與工程實踐研究,先後主持/主研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混凝土結構隨機動力分析方法及動力可靠度研究、地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空間隨機響應及損傷狀態等)在內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及重大工程項目50餘項,參與了國內眾多重大項目的科研及工程實踐:
(1)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蘇通大橋關鍵設計技術及施工控制實施;
(2)鄂東長江公路大橋施工控制及結構穩定性研究;
(3)南京長江第二、第三大橋結構穩定性研究;
(4)萬縣長江大橋鋼筋混凝土拱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施工穩定性分析及模型研究;
(5)世界上最長、最寬的多塔斜拉橋-嘉紹大橋施工控制及關鍵設計技術研究。
上述成果為多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了直接支撐並得到了成功應用,創造了
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主要在研項目
(1)交通運輸部科研項目:特大跨度鋼筋混凝土拱橋勁性骨架施工過程穩定性分析;
(2)交通運輸部科研項目:嘉紹大橋關鍵技術研究分課題研究。
三、獲獎記錄: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名稱:萬縣長江大橋特大跨(420m)鋼筋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技術研究)、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名稱:「千米級斜拉橋施工全過程幾何自適應控制技術」)、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四川省優秀軟體二等獎(獲獎項目名稱:「結構分析與繪圖管理系統SAD-89」)、鐵道部優秀教材榮譽獎(獲獎項目名稱:「結構矩陣分析與程序設計」)
Ⅳ 畢業論文成果形式填什麼
就是某種類來型的畢業源設計(論文),如工程設計型和工程技術研究型的畢業論文,如果有實際作品,也是要附上的,比如說XXX圖紙,XXX產品。
畢業論文是專科及以上學歷教育為對本專業學生集中進行科學研究訓練而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撰寫的論文。一般安排在修業的最後一學年(學期)進行。
學生須在教師指導下,選定課題進行研究,撰寫並提交論文。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加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從總體上考查學生大學階段學習所達到的學業水平。
(4)成果畢業於哪擴展閱讀:
寫作畢業論文的基本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Ⅳ 穆雅斕大學畢業於哪
新疆海洋大學,簡稱「新海」,是國家「985工程」重點大學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學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參與成立「中西部高校聯盟」。
新疆海洋大學建於1885年國立新疆水產學堂,建國後更名沈陽高等職工技術新疆海洋學院,後與喀什高等海事專科學校,新疆海運職工學校,西北農民工子弟再教育學校合並組建新疆大學
Ⅵ 本科生畢業論文中「在學取得成果」。 那些屬於這個 獎學金算嗎
獎學金算是一種認可,但是這里的在學取得成果最主要的還是說學術上的一些回成果,比如有沒有發答論文、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上發論文、是否參加過什麼科研或者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或者有沒有申請過專利之類和學術研究相關的成就。
Ⅶ 成果哪年進入娛樂圈
應該算是大學畢業後吧。成果(1995年5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 2018年加入上海恩喬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並主演了大銀幕處女作《塞罕壩上》,後因電視劇《愛情公寓5》中飾演的諸葛大力一角引起廣泛關注。1995年,成果生於江蘇無錫,並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時期。高中畢業後,成果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期間,她還以犬來八荒的身份成為了一名平面模特,並拍攝了眾多風格各異的寫真作品。其日系中性小清新美少女的風格,以及某些角度酷似長澤2018年7月,成果與上海恩喬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簽約;隨後,她便主演了個人首部電影作品《塞罕壩上》,並在片中飾演了女主角秋蘭。
2019年3月13日,成果領銜主演的都市青春愛情劇《嘀!男友卡》播出,她在劇中飾演的女程序員劉芊芊,是位游戲設計天賦過人,爽朗率真的硬核少女;12月31日,其參加的啟航2020——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跨年盛典播出,而她在盛典上則與《愛情公寓5》的眾主演共同演唱了劇集同名主題曲。
2020年,成果與李佳航、婁藝瀟、孫藝洲、李金銘等人共同主演的都市愛情喜劇《愛情公寓5》開播,其在劇中的角色是高顏值、高智商、高學歷,各方面都出類拔萃的天才少女諸葛大力。
Ⅷ 陳景潤有哪些重大的成果
1933年 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
1953年 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
1957年 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 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並被選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2]
1979年 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1981年 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1984年 4月27日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誘發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2歲。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陳由偉 ( 1981年12月生)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跡: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創造這個奇跡的正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獨獨愛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上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上世紀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陳景潤在高中時代,就聽老師極富哲理地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至關重要的啟迪之言,成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陳景潤在夜以繼日的研究數學
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里艱苦卓絕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其中「1+2」被命名為「陳氏定理」,同時被譽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贊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陳景潤兩次受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鍾報告的最高規格的邀請。[3]
此外,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
陳景潤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他毫不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綜合征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肺炎並發症造成病情加重,陳景潤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終年63歲。
婚姻故事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發表,如旋風般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震撼著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成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小平同志關懷備至,會議結束後,陳景潤被送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醫院,院領導給予了盛情的接待,醫生和護士無不崇敬這位世界級的大數學家。1977年11月從武漢軍區派到309醫院進修的由昆,被同伴們拉去看中國這位名人,這真是緣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粘,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請她們進來坐下,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成家?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字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了。
陳景潤夫人由昆在愛撫陳的雕像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肅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陳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4]
生活趣聞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起來。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一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外語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
Ⅸ 寫一位科學事業著名的人的英語作文加翻譯出生於,,,畢業於,,,投身於,,,在那些方面取得成就,,,
Last sunday, Mr.Lee got up very early to go fishing.
He spent the whole day sitting beside the river but got nothing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refore, Mr.Lee was very dissapointed e to that he had to go home by dinner time.
On his way home, Lee thought that his wife might be mad at him for bringing nothing back. So he bought a big fish at the market before he got home.
At least, he was happy finally for what he could bring home.
Ⅹ 張俐娜院士一生致力於哪方面的研究都有哪些研究成果
今年10月份,武漢大學的張俐娜院士因病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院士畢業於武漢大學的化學系,早年從事化學研究,隨後轉戰物理研究。
1940年,張俐娜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皆是讀書人,每日書香為伴,因此張俐娜從小就愛讀書、愛思考。年輕的她,和我們一樣走著平凡的道路,上學、考試、畢業、工作,人生轉折發生在46歲那年,她第一次有了想要研究的科研方向。
於是此時已是中年的她,開始積極地投入科研工作中。2000年,張俐娜已經成為了武大教授,雖然此時她已經60歲,同齡人都已經頤養天年,可她的科研生涯,才剛剛開始——她想要找到能夠取代塑料的可以講解的新材料。這一課題,對於世界環境的發展意義,不言而喻。
7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張俐娜仍然在科研一線,她說:
我從事這項研究,是有強烈的使命感。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所以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盡我們所能建設好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