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股權轉讓利得

股權轉讓利得

發布時間:2021-06-27 14:09:47

❶ 香港有沒有資本利得稅或替代性股權轉讓所得稅

資本利得一般屬於增值收益,所以資本利得稅一般在轉讓環節徵收;而股利所得是利潤收益,所以股利所得稅一般在持有期間徵收。

❷ 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怎麼計算的

(股權轉讓收入-取得股權所支付的金額-轉讓過程中所支付的相關合理費用)×20%

至於A轉B,把沒實際出資的部分轉給B,那麼實際上就是0,因為這部分沒有實際出資。所以在轉讓協議上體現雙方都同意了,以0元價格A轉給了B。後續B將承擔A轉給B那部分的股權責任,同時也要承擔自己原有的那部分股權責任就可以了。

只要當事人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損害國家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法律允許股東自由確定股權轉讓價格。

我國《公司法》及相關法律除了對國有股權的轉讓估價作了限制性規定外,對於普通股權轉讓價格的確定並未作具體的規定。在實踐中,普通股權的轉讓價格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確定:

(1)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即股權轉讓時,股權轉讓價款由轉讓方與受讓方自由協商確定,可稱為「協商價法」。

(2)以公司工商注冊登記的股東出資額為股權轉讓價格.可稱為「出資額法」。

(3)以公司凈資產額為標准確定股權轉讓價格,可稱為「凈資產價法」。第四以審計、評估的價格作為依據計算股權轉讓價格,可稱為「評估價法」。

第五以拍賣價、變賣價為股權轉讓價格。股權轉讓是股東行使股權常見而普遍的方式,中國《公司法》規定股東有權通過法定方式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

(2)股權轉讓利得擴展閱讀:

法定對象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中國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國境內居住而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同胞。

居民納稅義務人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在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是非居民納稅義務人,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僅就其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境外人士獲取中國境內所得是否徵收個人所得稅一覽表

❸ 法人股東轉讓股權資本利得如何征稅納稅額如何計算稅率、稅基是什麼

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股權轉讓收入-本金(原值)-合理費用)×20%。

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額計算
《個人所得稅》第六條第五款規定,財產轉讓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式是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實施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財產轉讓所得,按照一次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計算納稅;第十九條規定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所說的財產原值,對於有價證券,是指為買入價以及買入時按照規定交納的有關費用。那麼,什麼是合理費用?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一般是指為辦理股權轉讓手續作出的必要開支。《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第五款規定,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❹ 稅法的題,關於股權轉讓所得

1、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核定問題的公告,轉讓內股權所得屬容於「財產轉讓所得」應稅項目,應按照20%的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參照每股凈資產或納稅人享有的股權比例所對應的凈資產份額核定股權轉讓收入。對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房屋、探礦權、采礦權、股權等合計占資產總額比例達50%以上的企業,凈資產額須經中介機構評估核實。2、股權轉讓所得是指股權轉讓價減除股權成本價後的差額。就稅法的一般原理而言,股權轉讓與其他財產轉讓一樣,其收益的性質屬於資本利得。資本利得的計稅基礎(taxbase)為轉讓財產所獲得的收入與被轉讓財產的取得成本之間的差額。套用國家稅務總局文件的表述方式,股權轉讓所得為企業「轉讓股權投資的收入減除股權投資成本後的余額」或者「股權轉讓價減除股權成本價後的差額」。

❺ 擬重組進入上市公司的個人股東,關於股權轉讓資本利得稅,可以延緩繳納嗎因未

企業有權處置這些利潤。因為是對凈利潤(所得稅後利潤)的分配,無須再納稅。但股東們獲得的紅利至少要進行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我國目前沒有對紅利再徵收個人所得稅。西方國家是徵收的,這就是股份制企業的雙重課稅。分配時:借:利潤分配--向股東分配利潤貸:應付股利股東大會通過支付時:借:應付股利貸:銀行存款期末結轉利潤分配明細賬: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利潤分配--向股東分配利潤

❻ 如何確認股權轉讓所得

股權轉讓所得是指股權轉讓價減除股權成本價後的差額。
股權轉讓價是指股權轉讓人就轉讓的股權所收取的包括現金、非貨幣資產或者權益等形式的金額。如被持股企業有未分配利潤或稅後提存的各項基金等,股權轉讓人隨股權一並轉讓該股東留存收益權的金額,不得從股權轉讓價中扣除。
股權成本價是指股權轉讓人投資入股時向中國居民企業實際交付的出資金額,或購買該項股權時向該股權的原轉讓人實際支付的股權轉讓金額。
計算口徑
就稅法的一般原理而言,股權轉讓與其他財產轉讓一樣,其收益的性質屬於資本利得。資本利得的計稅基礎(tax base)為轉讓財產所獲得的收入與被轉讓財產的取得成本之間的差額。 套用國家稅務總局文件的表述方式,股權轉讓所得為企業「轉讓股權投資的收入減除股權投資成本後的余額」 或者「股權轉讓價減除股權成本價後的差額」 。
但是,股權轉讓所得與其他財產轉讓所得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單純的財產處置收益,還可能包含了「持有收益」的成分,即轉讓人在持有股權期間基於被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利潤而應享有的權益增長部分。如果被投資企業將這些新增盈利全部分配給股東,它們就成為股權持有人的股息所得。但是,企業基於法律要求以及經營需要都不會進行全額分配。未分配的盈餘留存於被投資企業,就構成資產負債表中的「盈餘公積金」或「未分配利潤」。對股權持有人來說,這些保留盈餘通常增加了股權的內在的價值並在其處置股權時得以實現,以資本利得的形式表現出來。
依照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股息性所得與財產轉讓所得的稅收待遇完全不同。股息性所得作為投資方從被投資方獲得的屬於已徵收過企業所得稅的稅後利潤,原則上,內資企業對這部分所得實行稅收抵免,僅就差額稅率部分補交所得稅; 外商投資企業從其他企業分得的股利則完全免稅。 相反,財產轉讓所得需要全部並入企業的應稅所得額,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對於股權轉讓所得而言,這就相當於股權轉讓所得中內含的股息部分(即持有收益)承擔了雙重稅賦。
在股息與資本利得稅負不同的情形下,稅法上如何規定股權轉讓所得的計算口徑,是否確認其中可能存在的持有收益,對於企業納稅人轉讓股權的行為,特別是轉讓時機的選擇,有直接的影響。具體來說,如果稅法不區分「持有收益」與「處置收益」,而是要求將股權轉讓價與成本價的差額全部作為應稅所得,則股權持有人將傾向於在被投資企業將留存收益全部分配之後進行股權轉讓,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股息免稅的好處。相反,如果稅法規定,股權轉讓所得中的「持有收益」部分可視為股息,則股權持有人就不會太在意被投資企業的利潤分配。因為,不論被投資企業分配與否,股權轉讓人都可以從作為計稅基礎的股權轉讓所得中,剔除對應於被投資企業留存收益部分的「持有收益」。

❼ 股權轉讓所得的稅法規定

我國最早提出對股權轉讓征稅的法律文件,是1994年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不過,具體的計征辦法是在國家稅務總局數年後出台的規范性文件中逐漸明確的。因循企業所得稅內外有別的傳統,在股權轉讓收益征稅問題上也出現了內、外資企業各自適用的規章:
—— 對於外商投資企業,1997年4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合並、分立、股權重組、資產轉讓等重組業務所得稅處理的暫行規定》(國稅發 [1997]71號),以下簡稱《外資重組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轉讓收入如何征稅作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
——對於內資企業,國家稅務總局在1998—2000年間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的規定,包括《企業改組改制中若干所得稅業務問題的暫行規定》(國稅發[1998]97號,以下簡稱《內資改制規定》),《關於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118號,以下簡稱《股權投資通知》)、《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合並分立業務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2]119號)等。
在上述規范性文件中,國家稅務總局在1997—98年間實行的政策是區別股權轉讓所得中的「持有收益」與「處置收益」,將「持有收益」作為股息性所得看待,免予納稅。1997《外資重組規定》與1998《內資改制規定》對此的表述幾乎完全一致:
股權轉讓收益或損失一股權轉讓價一股權成本價
股權轉讓價是指股權轉讓人就轉讓的股權所收取的包括現金、非貨幣資產或者權益等形式的金額;如被持股企業有未分配利潤或稅後提存的各項基金等股東留存收益的,股權轉讓人隨轉讓股權一並轉讓該股東留存收益權的金額(以不超過被持股企業帳面分屬為股權轉讓人的實有金額為限),屬於該股權轉讓人的投資收益額,不計為股權轉讓價。
然而,2000年以後,國家稅務總局似乎改變了以往的做法,在其發布的《股權投資通知》中,不再區分「持有收益」與「處置收益」,而是將整個股權轉讓收益視為資本利得,其規定如下:
企業股權投資轉讓所得或損失是指企業因收回、轉讓或清算處置股權投資的收入減除股權投資成本後的余額。企業股權投資轉讓所得應並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股權投資通知》並沒有界定股權轉讓的概念,也沒有明確自己的適用范圍,只是在通知的最後有一條:「此前規定與本通知規定不一致的,按本通知規定執行。」由此,在實務中引發了關於《股權投資通知》與《外資重組規定》、《內資改制規定》之間的效力關系的爭議。多數人理解《股權投資通知》取代了《內資改制規定》的規則,股權轉讓中不得再確認並扣除持有收益。一些人甚至認為《外資重組規定》確認持有收益的規則也不再適用。實踐中也出現了大量將股權轉讓時機與利潤分配聯系起來的稅收籌劃。
依一般法理,《股權投資通知》主要是與《內資改制規定》的沖突。企業改制、改組中一般都會涉及股權轉讓,因此,《股權投資通知》的適用范圍與《內資改制規定》存在很大重疊。至於《外資重組規定》,其引言部分表明依據的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而《股權投資通知》開篇則說明其「依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且企業所得稅的內外有別也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做法,因此,從法理上看,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重組應可以繼續適用《外資重組規定》。

❽ 關於香港稅法和公司條例中的規定,股權轉讓是否需要繳稅

需要。

香港公司股份轉讓分為股東變更和股份轉賣。在香港,任何公司任何股東,只要雙方協商通過,都可以進行股份轉移或股份買賣,不過股份買賣會產生印花稅。

香港公司股份轉讓中的私人公司除了受到《公司條例》中有關私人公司的股份權利限制外,還受到公司章程細則規定的限制。私人公司的章程細則一般都有先買權條款。除非公司章程細則或證券交易所的規則另有規定,轉讓股份交由公司登記並非必要程序。

(8)股權轉讓利得擴展閱讀:

香港轉讓股權的一般流程

1、召開公司股東大會,研究股權出售和收購股權的可行性,分析出售和收購股權的目的是否符合公司的戰略發展,並對收購方的經濟實力經營能力進行分析,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規定程序進行操作。

2、聘請律師進行律師盡職調查。

3、出讓和受讓雙方進行實質性的協商和談判。

4、出讓方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股權轉讓申請,並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

5、評估、驗資。

6、出讓的股權屬於國有企業或國有獨資有限公司的,需到國有資產辦進行立項、確認,然後再到資產評估事務所進行評估。其他類型企業可直接到會計事務所對變更後的資本進行驗資。

7、 出讓方召開職工大會或股東大會。集體企業性質的企業需召開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按《工會法》條例形成職代會決議。有限公司性質的需召開股東大會,並形成股東大會決議,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程序和表決方法通過並形成書面的股東會決議。

8、股權變動的公司需召開股東大會,並形成決議。

9、出讓方和受讓方簽定股權轉讓合同或股權轉讓協議。

10、由產權交易中心審理合同及附件,並辦理交割手續。

11、到各有關部門辦理變更、登記等手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優先股印花稅由出讓方按1%。徵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花稅

❾ 股權轉讓所得的計算口徑

就稅法的一般原理而言,股權轉讓與其他財產轉讓一樣,其收益的性質屬於資本利得。資本利得的計稅基礎(tax base)為轉讓財產所獲得的收入與被轉讓財產的取得成本之間的差額。 套用國家稅務總局文件的表述方式,股權轉讓所得為企業「轉讓股權投資的收入減除股權投資成本後的余額」 或者「股權轉讓價減除股權成本價後的差額」 。
但是,股權轉讓所得與其他財產轉讓所得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單純的財產處置收益,還可能包含了「持有收益」的成分,即轉讓人在持有股權期間基於被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利潤而應享有的權益增長部分。如果被投資企業將這些新增盈利全部分配給股東,它們就成為股權持有人的股息所得。但是,企業基於法律要求以及經營需要都不會進行全額分配。未分配的盈餘留存於被投資企業,就構成資產負債表中的「盈餘公積金」或「未分配利潤」。對股權持有人來說,這些保留盈餘通常增加了股權的內在的價值並在其處置股權時得以實現,以資本利得的形式表現出來。
依照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股息性所得與財產轉讓所得的稅收待遇完全不同。股息性所得作為投資方從被投資方獲得的屬於已徵收過企業所得稅的稅後利潤,原則上,內資企業對這部分所得實行稅收抵免,僅就差額稅率部分補交所得稅; 外商投資企業從其他企業分得的股利則完全免稅。 相反,財產轉讓所得需要全部並入企業的應稅所得額,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對於股權轉讓所得而言,這就相當於股權轉讓所得中內含的股息部分(即持有收益)承擔了雙重稅賦。
在股息與資本利得稅負不同的情形下,稅法上如何規定股權轉讓所得的計算口徑,是否確認其中可能存在的持有收益,對於企業納稅人轉讓股權的行為,特別是轉讓時機的選擇,有直接的影響。具體來說,如果稅法不區分「持有收益」與「處置收益」,而是要求將股權轉讓價與成本價的差額全部作為應稅所得,則股權持有人將傾向於在被投資企業將留存收益全部分配之後進行股權轉讓,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股息免稅的好處。相反,如果稅法規定,股權轉讓所得中的「持有收益」部分可視為股息,則股權持有人就不會太在意被投資企業的利潤分配。因為,不論被投資企業分配與否,股權轉讓人都可以從作為計稅基礎的股權轉讓所得中,剔除對應於被投資企業留存收益部分的「持有收益」。

閱讀全文

與股權轉讓利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