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吳姓的名人
吳起(?-前381),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道子,唐畫家。河南陽翟人。又名道玄。所繪人物,時號「吳家樣」。善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時稱「吳帶當風」,又有「吳裝」之稱。後被尊為「畫聖」。
吳丹(744-825),唐常州晉陵人,字真存。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累歷協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職。憲宗元和五年,遷太子舍人。穆宗長慶二年,以駕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隨韓愈赴鎮州宣慰王庭湊。使還,拜諫議大夫。官至諫議大夫。能詩。
吳承恩(1500?-1582?),明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歸,專意著述,著《西遊記》。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吳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學家。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嘉慶進士。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⑵ 學習中國社會史的心得體會怎麼寫
中國社會學存在著兩大傳統,一是從孔德開始的西方社會學傳統,另一個是從馬克思開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統。這兩大傳統的社會學,在早期的50年表現為以孫本文集大成者的經院學派(綜合學派),以梁漱溟、晏陽初為主要代表的鄉村建設學派,以費孝通、吳文藻為代表的社區學派,以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學派.
從本質上說,中國社會學是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產物。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的轉型是一種被動的轉型。這一轉型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鴉片戰爭翻開了多難與動盪的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與後來的甲午戰爭的敗北,以及戰敗後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的狂潮,是中國人民保守喪權辱國之苦,使中國社會日益陷入惡性循環和畸形發展之中。傳統的中學已無力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國,西方社會學的傳入適應了中國仁人志士為挽救近代中國社會日益惡化的運行狀態的需要。對19世紀末的維新派和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在為救亡圖存和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首先將社會學這門學科傳到中國,這是由於孔德系的社會學正好適應了維新派人士進行社會改良的迫切需要,他自然成為改派知識分子引進和介紹的首選目標。而在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西學,向西方學習的同時,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入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前,社會學思想主要來源於西方社會學,並非很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首先非常注重社會調查,這在一直崇尚「精英文化」,講究賢人政治的中國社會中,這觸及了整個思想觀念上如何著手認識、解決中國的問題。陶孟和、李景漢曾經大大致力於實地社會調查。楊開道力主「以農立國」,並在清河設立了一個社會學「實驗室」,著有調查報告《清河——一個社會學的分析》。李景漢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代表了中國當時社會調查的最高水平。晏陽初主張「民族再造」,中國人有愚、窮、弱、私四大缺點,需要有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分別救治,通過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實施。梁簌溟主張從社會組織構造上重建文化體系。陳達深入研究中國的人口問題,開中國現代人口普查之端。吳景超提出了一套工業化與社會建設理論,並進而探索出了一條融合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新路。以「社區研究」為方法、以「功能主義」為理論基礎,形成了鮮明的「燕京學派」,在吳文藻的主持下,嘗試建立比較社會學。吳文藻「請進來」「走出去」的做法,體現了他宏大的學術抱負,他對派哪個學生,去哪個國家,哪個學校,拜誰為師,吸收哪一派的理論和方法等問題都做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安排,這實在是讓人敬佩!費孝通《江村經濟》《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皇權與紳權》《雲南三村》等等著作中的觀點和主張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復興鄉土工 業,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土地問題,還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集聚工業化所需資本,解決人多地少,重建鄉村,重建中國。孫本文將文化看成是 社會形成的基礎,編著《社會學原理》,號稱迄今為止最翔實精細的社會學概論教材。潘光旦用生物因素解釋文化現象,提出著名的「位育」論。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他們作為中國的第一代社會學學者,他們也曾苦苦探索,研究中國的文化體系和社會問題,試圖在大動盪的時代中尋找一條富國強民之路,為了堅定理想和信念,他們付出了青春、有的乃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精神可歌可泣,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社會學的本土化,他們為中國社會學在世界社會學界贏得了地位,使中國成為除北美和西歐以外的世界上社會學最繁榮興旺的地方。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社會學學派。
19世紀末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開始出現在中國思想界。早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思想界對馬克思已經不陌生。但是應該看到,這段時間對馬克思的介紹和討論還是比較零碎的。隨著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有兩種不同但又統一的形態。一種是革命批判性的形態,以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致命的弊端為主要任務,以推翻資本主義為目標。另一種是維護建設的形態,以維護改善社會主義為目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然而社會學並未如社會學者期待的那樣發揮作用,把原本是一門維護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學認為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偽科學」,並在1952的院系調整中被取消了,直到1979年方才開始重建。1949以後中國的社會經濟曾有過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在此情況下,倘若社會學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新政府重視並採納社會學者們積數十年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一套社會建設方案,逐步建立起穩定而有效的現代管理體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可能少走一些彎路,一個沒有社會學參與的社會建設,無疑走了很多彎路或者錯路。中國社會學被取消了整整27年,27年後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時,他已遠遠落後於西方社會學,這需要接下來幾代社會學者的努力,才能與西方縮小差距,跟上時代的步伐。曾經與社會學休戚與共的第一代社會學家,則在這場厄運中飽受批判與摧殘,他們對新時代的熱情、對國家建設的參與感受到重擊,最終帶著遺憾走向了凋零。
當下的中國正是經濟轉軌同社會轉型的關鍵敏感階段。盡管我們的社會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矛盾,一定時期的矛盾積累必然需要一個發泄口,社會學的價值就在於他能較為合理的用較小的代價將這些矛盾弱化。從而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這些矛盾問題並不妨礙我熱愛我的祖國,他只能激發我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去運用我們所學的社會學知識來實現社會的良性與協調發展。
社會學是一門處於上升階段的學科,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充斥著各種日新月異的問題,社會學就是一個合格或者趨向於合格的修補匠,解決或趨向於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的社會學,一方面要本土化,另一方面要國際化。中國社會學已走過了一百多年風雨兼程的曲折道路,我們如果立足現實,弘揚傳統,借鑒國外,創造特色,那麼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必將大放異彩,中國社會學最終能如先驅者所期望的那樣,為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貢獻,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所建樹。
⑶ 尋一篇有關中國城市化的論文字數大概在4千到6千
從城市化與現代化的關系探討中國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現代化過程中最富生氣和活力的形態之一,產業革命以來城市化浪潮靡滿全球的社會現實已充分證明其本身的普遍性。與此同時,在人文社會科學界,至少有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對此給予熱情的關注。紛繁復雜的城市化理論,林林總總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顯得模糊不清,甚或無所適從。大體而言,社會學家從人類行為方式的角度考察,認為城市化是人們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過程;人口學家強調城市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地理學家視城市化為一種地理景觀,認為城市化是鄉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化過程;經濟學家側重於產業結構的變化,認為城市化是人們從農業向非農業部門轉變的過程;歷史學家則認為,城市化是一個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過程。
應當說,從不同學科的基本特徵出發,給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內涵,是學術史上的正常現象。值得重視的是,無論學者們給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種「較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數學科所接受,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因為,社會是一個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口集團,城市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必定集中一定數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來源必然來自農村。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埃爾德里奇(H.T.Eidridge)認為:人口集中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義。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斷發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隨即停止。(註:參見於洪俊、寧越敏:《城市地理概論》,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頁。)《大英網路全書》的定義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詞,是指人口向城鎮或城市地帶集中的過程。這個集中化的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個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充。(註: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選編:《國外城市科學文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
由此可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城市史 研究在國內外的普遍展開,人口流動與中國近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經取得相應的成就,對此進行學術史意義上的檢討,或許會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
檢討中外學者關於中國近代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研究歷程,以本世紀70年代為分界,我將此分為兩個階段。
早在本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現象即已引起學界重視。然而,直至70年代初的整整半個世紀中,本領域的研究仍然主要停留在有關資料的整理方面,「足夠系統的研究」尚未出現。著名社會學家陳達先生在其「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的英文本《現代中國人口》中如此寫道:
國內的遷徙運動,是最普通的一種移民運動。在近幾十年來,一直進行著鄉村與都市的人口移動,這種移動的結果,不斷地使許多年青人從鄉村徙入都市裡,包括長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如上海、無錫、漢口、廣州及天津等地。潮水似的繼續不斷的徙民都是來自鄉間的。雖然移民運動的進行,其吸引力及離心力究是如何,還沒有足夠系統的研究,但大量人口朝向都市流入,確是普遍的事實。(註:陳達:《現代中國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88頁。)
國內對本研究領域的關注首先出現在20、30年代活躍的社會學界。1929年由世界書局出版的吳景超的《都市社會學》首開中國城市社會學的先河,該書簡明扼要地指出了都市社會學的研究范圍,介紹了西方都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並對都市經濟、人口、區域和控制進行了初步論述。一些研究中國人口問題的著作也開始涉及此一領域,如1922年由上海世界書局印行的黎世衡的《歷代戶口通論》,就有根據海關報告整理的各商埠人口資料和10萬人口以上都市表。193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許仕廉《中國人口問題》(此書為作者在燕京大學所講「中國社會問題」之一部分),列有「城鄉人口之分布」一節並對當時中國城鄉人口比重作出估計。
20年代以降,農民離村問題成為中國社會嚴重問題之一,初步統計對此進行研究的論文至少在20篇以上。其中最有份量者,乃是《東方雜志》第三十四卷,第十五號(1937年8月),第二十二——二十四號(1937年12月)連載的吳至信的《中國農民離村問題》專文。該文分農民離村之時代背景、原因、數字分析、出路、社會影響、展望、結論七部分,對此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另一篇重要的研究論文是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的《論江浙兩省人口之密度》(《東方雜志》第二十三卷,第一號1926年1月),該文在研究江浙兩省人口密度的基礎上,對江浙地區人口在一萬至十萬以上的城邑進行統計分類,並與全國及世界主要國家進行了對比。
日本學者對本領域的研究具有自己的學術風格。20-70年代,加藤繁、佐伯富、中村治兵衛等人對明清乃至民國時期中國的集市作了大量細致的研究,其中一些論文對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集市人口作出了統計或估計。(註:參見(美)施堅雅(Skinner)「十九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注釋20,原文載Skinner.G.W.ed: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ofard University Press,1977。按,筆者至少見到施堅雅此文的三種中譯本,即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2輯;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城市史 研究》第1輯;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雅式》。惟《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有注釋譯文,後兩種均刪去未刊(或未譯?),亦屬憾事。本文以下引用施堅雅此文者,均依前者。)加藤繁的《清代村鎮的定期市》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該文根據康熙、乾隆以來,以至光緒、宣統和民國時期的大量方誌,考察了直隸(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福建、廣東、廣西七省各州縣的定集市,並盡可能地估計了各州縣定集市的平均人口。(註:原文載1936年2月《東洋學報》第23冊第2分冊,中譯文見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另一位不應忘記的日本學者是飯田茂三郎。1934年10月,根據飯田茂三郎在「望月軍四郎氏基金中國問題講座」的演講稿,由洪炎秋、張我軍合譯《中國人口問題研究》由北平(北京)人人書店刊行,該書專辟「中國人口的都市和村落別的構成」一節,對30年代初的中國都市化提出看法。另外,在1929年《社會月刊》第一卷第六號上,還刊登過曾任上海《每日新聞》及《上海周報》記者的田中忠夫《中國農民的離村問題》一文,該文分農民離村的沿革、農民離村的數量、農民離村的質量,農民離村的原因、農民離村的類別、農民離村的時期、農民離村的職業、農民離村的影響,共八章近兩萬言,對此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比吳至信同題文章早8年)。
大洋彼岸美國學者也對本領域資料的整理和初步研究作出了貢獻。筆者所見最早的此類資料整理是夏之時(Father Richard)的《中華坤輿詳志》,輯錄范圍主要限於20世紀頭十年。(註:Father Richard:Comprehensive Geographyof Chinese Empire.)此後40年均有城市人口資料的論著出現:如史杜弗(stuffer)在《中華歸主》中輯錄了1922年的數據;(註:Stuffer:The Christion Occupation of China.)杜格謝夫(Boris. p.Torgasheff)在其論文《中國城市人口》中輯錄了1920年代末的城市人口資料;(註:Boris P. Torgasheff:TownPopalation in China,The China Critic April 3.1930)Gleen T·Trewartha則綜合40年代以前的各種資料,著有《中國城市:數量與分布》;此類資料集大成者乃為莫里斯·B·厄爾曼(ullman,morris B)的著作《大陸中國的城市1953-1958》。施堅雅和珀金斯(Dwight H·perkins)均認為此書是此類資料最為完整的一部。(註:參見施堅雅「十九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二輯,第54-55頁,帕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頁。)
70年代以前,美國對中國近代城市研究中最富理論色彩的是施堅雅的集市體系理論。1964-1965年施堅雅的長文《中國農村的集市貿易和社會結構》連載於《亞洲研究學刊》(註: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AsiaStudies 24.1-3。),在德國學者克里斯塔勒(walter chirstaller)中心地理論的基礎上,施堅雅根據其在1949-50年間在四川成都東南25公里處的集市高店子所作的田野調查以及對許多定居海外的大陸移民的采訪,並參閱各地方誌和其他出版物,提出了這樣一個基本論點:同下一級的中心地相比,上一級的中心地能夠提供更為專門化的貨物供應,並擁有更為廣闊的腹地。據此,施氏還劃分出了五個等級的中心地:基層集市、中型集市、中心集市、地方城市、區域城市。
應當說,40年代陳達先生概括的本領域缺乏「足夠系統的研究」局面一直沿續到70年代。1966年,新當選的美國亞洲研究會主席奈特·畢乃德在其題為《現代化與近代初期的中國》的就職演說中,仍然不無遺憾地講道: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近代交通運輸和商業的擴展以及十九世紀末以來近代工業的擴展,為城市發展提供了非同一般的刺激。雖然這種發展與現代化的大部分其他方面的發展一樣,首先出現在外國控制的通商口岸,但在1919年以前,純粹的中國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長起來。遺憾的是,這個時期中國人口的可靠數據幾乎沒有,也幾乎沒有人去把分散的資料收集起來,以說明城市化的趨勢。(註:奈特·畢乃德《現代化與近代初期的中國》,譯文見(美)西里爾·E·希等主編《比較現代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版,第218頁。)
二
七十年代後,本領域研究開始打破長期沉寂的局面,而新局面的出現首先來自美國漢學界。
大體而言,七十年代以前,美國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主要受費正清(John k.Fairbank)為代表的「沖擊——反應」模式(Impact-respense model)和利文森(JoesphR.Levenson)為代表的「傳統——近代」模式(tradition-modernity model)的影響,認為中國社會基本上處於一個長期停滯的狀態,循環往復而缺乏突破傳統社會框架的內部動力,只有到19世紀中葉遭遇西方沖擊後,才發生向近代社會演變的劇變,柯文(PaulA. Cohen)批評其為典型的「西方中心論」。六、七十年代之交,在美國方興未艾的歷史反思潮流中,年輕一代的史學家一面尖銳地批評「西方中心論」的弊端,一面又倡導以中國為出發點,以實證的研究成果向其發起挑戰。柯文將此概括為「中國中心觀」(china-centered Approach),並將其特點歸納為四點:
(1)從中國而不是從西方著手來研究中國歷史,並盡量採取內部的(即中國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繩來決定中國歷史哪些現象具有歷史重要性:(2)把中國按「橫向」分解為區域、省、州、縣與城市,以展開區域與地方歷史的研究;(3)把中國社會再按「縱向」分解為若干不同階層,推動較下層社會歷史(包括民間與非民間歷史)的撰寫;(4)熱情歡迎歷史學以外諸學科(主要是社會科學,但也不限於此)中已形成的各種理論、方法與技巧,並力求把它們和歷史分析結合起來。(註: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65頁。)
斯坦福大學人類學系的「怪傑」施堅雅先生是「中國中心觀」的代表人物,而其主編的《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註:G.William Skinner,The Cityin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7.)則將晚清 城市史 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該書按不同主題分為三編,每編各收入論文五、六篇,並冠以施堅雅所撰的專題導言,其中施氏本人的《十九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城市與地方體系層次》、《中華帝國的城市發展》等重要論文均收入其中。芝加哥大學教授諾頓·金斯伯格(Norton Ginsburg)評論道:「此書標志著對中國城市的研究,已經跳出了晦澀難懂的傳統漢學的窠臼,開始進入了歷史社會科學的比較城市研究的軌道。」(註:引自陳橋驛:《讀〈中國王朝時代晚期的城市〉的兩篇書評》,載《杭州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施堅雅對晚清城市史研究的最大貢獻是其提出的區域體系理論(regional system theory),在他看來,「工業化前期,以中國作為整體的全國城市化率實際上幾乎毫無意義,要重新系統地闡述這一問題,就必須從各個區域出發。」(註:《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二輯,第1頁。)按照河流系統從支脈到幹流的層次,施堅雅將中國劃分為九大區域:長江下游、嶺南、東南、西北、長江中游、華北、長江上游、雲貴及東北(施氏認為,19世紀90年代以前,此區尚在開發之中,不宜列為完整地域進行系統分析)。施堅雅的這種劃分,不僅打破了傳統以政治邊界(即省份)劃分中國的方法,而且改變了自20年代以來西方學界認為中國城市化無從談起的韋伯模式,其意義重大且影響巨深。施堅雅的理論並沒有停止於此,他還在其宏觀區域理論中引入了中心邊際論,即每一個宏觀區域都包括中心和邊際兩大部分。中心地區是人口眾多,耕地面積較大,交通運輸發達的大城市所在地;而邊際地區則是較中心地區各方面均為蕭條的、聯系較為鬆散的地區。換言之,人口和資源往往集中在中心地區,並隨著從中心向邊際地帶外移越來越稀落。柯文對此評論說:「在我看來,施堅雅取向的最大優點在於他同時突出了各個區域之間以及每一區域內部的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帶之間,在空間與時間上存在的差異。」(註:柯文前揭書,第145頁。)應當說,施堅雅的理論並不是無懈可擊的,例如許多學者對施氏理論忽略各巨區(macroregion)間的聯系,忽略全國性因素在區域研究中的重要性就提出過尖銳的批評。(註:Barbara Sand. Ramon H. Myers,The Spatial Approach to Chinese Hstory: a T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Aug,1986). Gilbert Rozman,Population and Marketing in China.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不能忽略的是,施堅雅的理論受到過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茲曼(Glbert Rozman)的影響。(註:有關羅茲曼的介紹,可參見鄭羽:《美國歷史學家漢學家吉·羅茲曼教授》,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89年第3期。)羅茲曼在1973年出版的《清代中國和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城市網路》(註:ClbretRozman,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3.此書由羅茲曼先生賜寄,謹致謝意。)中創立了城市空間網路學說。羅茲曼認為,在中日兩國的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的城市化明顯落後於日本,在此書的扉頁,他特別繪制了兩個金字塔形的圖形來說明中日兩國城市結構的差異。羅茲曼強調,由於中國人口集中於城鎮和鄉村,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寥寥可數,因而金字塔的形狀是「上小下大」的錐形結構。這種城市網路,使中國難以形成一體化的城市體系,從而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日本的情況則恰恰相反,19世紀初期開始,伴隨著各地大城市的出現,農村的集市卻呈衰微之勢,日本的城市網路表現為規格的金字塔形狀。中日兩國城市網路的差異,正表現在城市化指數的巨大差異,羅氏認為,18世紀日本的城市化指數已是中國的兩倍多,之後的一個多世紀內,這種差距愈發加大。
還應注意的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珀金斯的相關成果。珀金斯在60年代末出版的《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年》(註:Perkins.Dwight,Agricultural Dverlopment in China,1368-1968,Chicago:Aldine,中譯本由伍丹戈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一書中,曾專辟《城市人口資料,1900-1958》一節作為附錄,羅列了約1900-1910年、20年代初期、1938年、1953年、1957年、1958年6個年份(代)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數據,並對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也是研究中國近代城市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教授趙岡先生長期致力中國經濟史的研究。據筆者陋見,80年代後趙岡先生對中國 城市史 研究給予關注,1983年作者的長篇論文《中國歷史上的城市人口》在台灣《食貨月刊》第13卷第3-4期發表,可以視其為城市人口的代表作。該文估算了自戰國迄至近代的城市人口,並判斷中國歷史上城市人口的發展有兩個重大的轉折點,即十二世紀的南宋和十九世紀的清末。他認為,南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22.4%是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至19世紀中葉降至最低點。90年代初,《歷史研究》雜志又發表了趙文《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的城市史》(註:《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1995年,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又出版了趙岡先生的《中國城市發展史論》收錄了他有關中國城市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最後,有關美國對中國近代城市研究的個案著作,最應注意的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教授羅威廉(wlillan,T. Rowe)有關漢口的兩本著作,即1984年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1796-1889》,1989年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與社區1976-1985》。(註:William T.Rowe,Hankow:Commerceand andSociety in a ChineseCity,1796-1889,Stanforniversitypress,1984;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其中,在1989年的著作中,羅威廉在第一個部分就將「城市人口」作為重點首先進行了討論,涉及到漢口城市人口總量、人口移動、人口異質度增強等問題,以便展開對其沖突與社區主題的討論。羅威廉此書還以漢口為個案深入探討了八、九十年代以來風靡美國漢學界的「市民社會公共領域」范疇,正如楊念群先生概括的那樣:「羅威廉的漢口研究以史實勾勒出了一幅國家向社會公域讓渡權益的斑斕畫面。」(註:楊念群:《「市民社會」研究的一個中國案例——有關兩本漢口研究著作的論評》,載《中國書評》,1995年5月總第5期。)
台灣學者劉石吉對江南市鎮研究多有貢獻,其《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198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收入作者有關江南地區專業市鎮、太平天國後市鎮發展、市鎮數量分析三篇論文,其中即有「市鎮人口的一個估計」。又,台灣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項目,迄今所出版的湖北、山東、閩浙台、湖南、江蘇、安徽六種,均有對人口及城市化的專門論述。
三
七、八十年代之交,伴隨著國內史學研究新局面的出現,「中國 城市史 研究進入前所未有的繁盛時期」(張仲禮語)。「七五」期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小組將上海、天津、重慶、武漢四城市歷史列為重點研究課題。進入90年代,大部頭的四城市研究專著陸續問世;有關城市史的學術論文10年間已超出千篇;各種有關城市史的學術討論會在各地相繼召開;專門的《城市史研究》雜志應運而生。有學者預言,城市史有可能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突破口。
雖然本領域的研究只被視為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一項內容,但其成果也足以令人欣喜。除「七五」期間被列為重點研究的四城市史均辟專章或專節對城市人口以專門論述外,(註: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隗瀛濤主編《近代重慶城市史》,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羅澍偉主編《天津 城市史 》,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皮明庥主編《近代武漢城市史》,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還出版了對上海、天津、北京三大城市人口研究的專題著作:鄒依仁的《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198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競能主編的《天津人口史》1990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韓光輝的《北京歷史人口地理》1996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拙著《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葛劍雄主編、曹樹基著《中國移民史》第六卷、史明正《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設與社會變革》、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唐振常主編《上海史》、張仲禮主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茅家琦主編《橫看成嶺側成峰——長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軌跡》、以及喬志強主編《中國近代社會史》、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何一民《中國 城市史 綱》、顧朝林《中國城鎮體系——歷史、現狀、展望》、胡煥庸等《中國人口地理》、王育民《中國人口史》等專著也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本領域的研究。有關江南市鎮研究的論著也有兩部: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陳學文《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
與有關專著相比,本領域的學術論文相對為少,初步統計不過30餘篇。1989年拙文《略論中國近代的人口城市化》或許是最早涉及本領域的學術論文,此文初步論述了中國古代城市化水平領先,近代落伍的史實,並對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模式及城市化與近代化的關系提出了拙見,雖不免粗略缺陷,似亦拋磚引玉。90年代後,本領域的學術論文逐漸增多,其中樂正先生的《開埠通商與近代中國的城市化問題(1840-1911)》及《近代城市發展的主題與中國模式》對開埠通商與近代中國城市化的啟動與遲滯、近代城市化、城市近代化及中國近代的城市化發展模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宮玉松《中國近代人口城市化研究》對中國近代人口城市化的概況、原因、特點也有粗略的羅列和論述;王躍生《近代中國人口地區流動》,以人口城鄉流動為主線,論述了人口流動的形式及流動者身份、流動人口的歸宿及地域構成兩個問題;張景岳《北洋政府時期的人口變動與社會經濟》也對此期人口城市化的加速與社會經濟的近代化趨勢有概略闡述;張慶軍《民國時期都市人口結構分析》就民國時期都市人口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婚姻結構、職業結構、教育結構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有關農民離村問題的研究則有王文昌《20世紀30年代前期農民離村問題》和魯西奇《中國近代農民離土現象淺析》兩文。(註:以上可謂本領域的綜合研究成果,分見《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中山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天津社會科學》1992第2期;《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第6期;《人口經濟》1991年第4期;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近代中國》第3輯;《民國檔案》1992年第1期;《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個案的城市人口研究論文也時有發表,主要有:周源和、吳申元《上海歷史人口研究》、王躍生《清代北京流動人口初探》、戴一峰《近代福建的人口遷移與城市化》、沈毅《近代大連城市人口略論》、竺菊英《論近代寧波人口流動及其社會意義》、呂實強《清末民初期間四川城市的發展》、何一民《近代成都城市人口發展述論》、徐曰彪《近代香港人口》、王笛《清代重慶移民、移民社會與城市發展》、吉石羽《傳統期之天津城居人口探析》、張利民《論近代天津城市人口的發展》、許擅《16-19世紀山東人口的非農業化趨勢》等。(註:分見《復旦學報》1995年第4期;《人口經濟》1989年第6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2期;《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2期;《江海學刊》1993年第5期;《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3期;《 城市史 研究》第1、2、4、11-12輯。)另外,筆者所見的未刊論文尚有杜語博士的畢業論文《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研究》、夏明方博士的畢業論文《災害、環境與民國鄉村社會》、馬學強《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人口問題——1368-1911年江南地區分析》等,也對本領域問題有所研究。
對於明清以來城鎮的研究,尤其是對江南城鎮的研究可謂成果斐然。涉及本領域的兩篇綜論性的城鎮研究論文是黃葦《中國近代集鎮墟集的興衰存廢問題》和慈鴻飛的《近代中國鎮、集發展的數量問題》。(註:分見《學術月刊》1979年第3、4期;《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至於地區性和個案城鎮的研究論文至少在數百篇以上,茲不贅錄。
四
對本研究領域作上述掃描式的回顧之後,這里有必要就城市發展史與城市化史的區別稍費筆墨。筆者認為,城市史與城市化史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研究范疇。就聯系而言,二者研究的對象都離不開歷史存在的城市客體;就區別而言, 城市史 要回答的問題是城市本身發展的歷史,而城市化史回答的重點則在城市的「化」這一過程,當城鎮或城市出現於地球之時,並不意味著城市化的歷史已經開始,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城市化乃是一個發端於18世紀後期產業革命而迄今尚未完成的歷史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現代的歷史是鄉村的城市化」,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上述回顧主要限於本領域的研究,而沒有寬泛到整個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領域。(註:有興趣全面了解國內外有關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狀況的讀者,可參見劉海岩《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1992年第3期)、王笛《近代美國關於近代中國城市的研究》(《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史明正《美國學者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5期)。詳細的論著目錄則見《 城市史 研究》第1輯,第11-12輯附錄。)
⑷ 李爽的主要科研項目
主持:校內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社會學社成員改良思想的理論特色與當代價值」。 主要科研成果 論文:(1)從社會學的引進與發展看改良思想的演變趨向(1895-1937),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期。(2)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早期理論建設,理論學刊,2011年9期。(3)唯物史觀與折中論:近代中國社會學者之派分與比較,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8期。(4)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學者農村組織模式研究,北方論叢,2011年4期。(5)中國社會學社成員對鄉村建設的研究與分歧,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5期。(6)楊開道的鄉約研究與鄉村建設思想,史學集刊,2008年4期。(7)陳序經與吳景超在20世紀30年代教育論爭中的共識與分歧,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年7期。學術著作:獨撰:《中國社會學社成員改良思想研究(1928-1937)》,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11月。(23萬字)
⑸ 吳氏的歷史和姓吳的名人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大將軍 。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懋: 瑞德祥公司董事長,曾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社會主義先鋒黨。
還有呢:
吳雁澤,當代歌唱家。
吳儀,原副總 理
吳剛 ,神話人物
吳伯雄國民黨主席
⑹ 重金懸賞《六書音韻表》譯文
首先,《六書音韻表》是一本書,不是一篇文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家翻譯此書。在網上翻譯是一項工程,需要時日和能力,不是一個網路知道所能解決的。
其次,這本書的作者是清代的段玉裁(1735—1815),書成於乾隆41年 (1776)。段氏謂古音明而後六書明,故書名冠以「六書」。段氏分古韻為17部。段氏說古同諧一聲必同部,此乃一大發明。
再次,此書有《音韻學叢書》本,中華書局1983年7月曾據以重印。當然也有附刻在段氏《說文解字注》後的文本。
⑺ 成功的社會學最後階段
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
一、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敵的入侵,民族矛盾、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渴望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社會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傳入我國。此後,社會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社會學的傳入與初步發展時期(1891——1930)
1891年是以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以「群學」為名開講社會學,1896年譚嗣同在《仁學》一書中最先採用了日文的「社會學」一詞,社會學開始傳入中國。此後, 1902年章太炎翻譯出版了日本社會學家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吳健常翻譯了美國吉丁斯的《社會化理論》,梁啟超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介紹了西方社會學學說,1903年嚴復以《群學肄言》為名翻譯出版了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總之,我國學者的這些翻譯工作以及向日本派遣的留學生,都成為中國引進社會學的重要力量。
我國高等學校為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190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最早開設了社會學,1912年國立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在文科課程中設置了社會學,1913年上海的瀘江大學最早創辦了社會學系,到1927年已有60所大學開了社會學。僅僅1926——1927年就開設了308門課。
隨著中國社會學的發展,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早期社會學者,如陶孟和、孫本文、吳文藻、潘光旦、雷潔瓊、李劍華、吳澤霖、吳景超、費孝通等,他們較早地開展社會調查,對中國的現實狀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並出版了大量社會學著作。1924年出版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毛澤東於1926年通過深入調查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7年又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9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社會調查部出版了李景漢的《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等。1929年7月出版《社會學刊》(季刊)。1930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學社」。(二)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時期(1931——1951)
對中國而言,社會學的本土化就是社會學的中國化,也就是建立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
社會學本土化是在1931年2月中國社會學第二屆年會上最早提出。它包括兩種傾向:其一是社會學傳播與研究中國實際問題相結合。他們注重社會調查,寫出了很多研究中國社會的著作,如陳達的《人口問題》、許仕廉的《人口論綱要》、柯象峰的《中國貧窮問題》、李景漢的《中國農村問題》、孫本文的《現代中國社會》等,涉及了中國人口問題、勞工問題、貧困問題、農村城市問題等諸多現實問題。其二是西方社會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統。在這方面,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李達、瞿秋白、陳翰笙等一批共產黨人和許德珩、李劍華、姜紹辰、李平心、馮和法等一批革命知識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學增設社會學系,開設的課程有:社會學原理、進化社會論、社會主義史、現代社會、社會問題、勞動問題、婦女問題、人類學及人種學、統計學、社會政策和兩性問題等約40門必修課。這批共產黨人親自講課,並親自編寫教材,瞿秋白編寫的《現代社會學》、蔡和森編寫的《社會進化史》、李達的《現代社會學》等,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到1949年,中國社會學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三)中斷時期(1952——1978年)
1951年11月——1953年,由於受蘇聯影響,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院系大調整,社會學被看成資產階級學說而被取消。社會學發展停滯。
(四)恢復重建時期(1979年—— )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社會學在費孝通教授等老一代社會學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國社會學研究會。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中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會後立即辦培訓班,各大學紛紛開設了社會學課程。此後,社會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到1996年,中國大陸已有35個社會學研究機構,有25所大學成立了社會學系或專業,從事社會學研究和教學的專業人員有3000多人,他們開展了一系列與當代中國社會問題有關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重大進展。二、當代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新進展
隨著社會學研究的恢復,社會學研究在理論上取得了以下新的進展:
(一)發展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研究
發展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學學者們就中國的發展與現代化建設開展了廣泛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研究,圍繞著發展理論問題、中國現代化的特點、條件和道路問題等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意見。學者們認為,當今中國正處於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期,這一時期成功地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但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除城鄉差別、貧富分化、社會腐敗等普遍性問題外,還有婚姻家庭問題、生育問題、民工潮、買賣戶口等特殊問題。(二)小城鎮與社區發展研究
費孝通在80年代初就開始關注小城鎮的研究,並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鎮的地位、作用、發展的影響因素、人口轉移及發展模式等問題展開了專門研究,帶動小城鎮研究廣泛展開。學者們圍繞小城鎮研究在中國城市化道路、城鄉社區關系、邊遠社區開發、社區服務、人口流動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中國社會分層研究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對社會分層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形成了新的較為一致的看法。學者們普遍認為,在現階段,原有的階級劃分標准不復存在,階層劃分取代了階級劃分,階層結構變化出現了新特點。其一是與現代經濟相聯系的職業階層壯大,且很多農民轉為工人;其二是職業的分化使原有階級內部出現擁有不同地位和財富的利益群體——階層;三是所有制結構的變動使個體私營業主階層出現。此外,與階層相關的一些問題也成為社會學界討論的熱點。(四)中國社會保障研究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90年代以來,社會保障問題成為學者們討論的重要課題,研究主要圍繞著社會保險制度、社會救助與救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等幾方面展開。學者們普遍注意到了我國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城鄉社會保障存在著巨大差別;二是社會保險成了「企業保險」;三是失業保險急需發展;四是原有的社會保障機制單一等。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嘗試性的解決方案。
⑻ 三十年代清華著名教授有哪些人
30年代期間,許多著名學者薈集清華園內,如陳岱孫、金岳霖、錢端升、朱自清、楊樹達、王文顯、吳安、陳達、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熊慶來、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飪之恭、李繼侗、錢崇樹、劉崇銨、馮友蘭、俞平伯、劉文典、聞一多、王力、葉公超、張蔭麟、吳景超、潘光旦、薩本棟、戳秉權、張子高、高鬢熙、薩本鐵、黃子卿、張大煜、楊武之、趙訪熊、陳楨、葉篤義、顧毓琇、施嘉煬、陶葆楷、庄前鼎、劉仙洲、馬約翰、雷海宗以及外藉教授維納(美)、華敦德(美)、哈達瑪(法)、溫德(美)等。1936年,清華有教授90餘人,學術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文學、中國文化、歷史、法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地理、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等,研究成果大多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有相當一部分躋身於國際先進水平。
⑼ 吳姓的名人有哪些
吳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陽人,字七雲,號懸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進士,由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對詩文尤其喜愛,無書不讀。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難久視,常常令後人或者侍人為他朗誦。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書的編修總裁,並著有《錫老堂詩抄》15卷(安徽省圖書館藏通志館抄本),《錫老堂文集》5卷,《畿輔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六十一 .吳曙東,當.代林學家,教育家,安徽桐城人,1902年生,家庭十分貧.窮,在宗.族的資助下在桐城中學畢業。1921年去日.本.鹿.兒.島高級農林學校攻讀林業學,1925年回.國,先後任.浙江省林場技術員,浙江大學農學院,安徽學院皖南分院教員,教授,安徽東流高級農林學校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安徽大學,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林學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主要著作有:《森林苗圃學》(上海永祥印書館,1952年),《造林學本論》,《森林經營學》,《農田防護林》,《城市公.害防治》等。1982年逝.世。
六十.吳德修,當代農學家,安徽宣城人,1926年生,1949年畢業於安徽大學農學專業,1953年後從事農業技術工作,歷任安徽省肖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主持「淮北小麥大面積增產途徑及栽培技術」課題研究,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主要著作有:《小麥栽培》(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治鹼改地造良田》(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董建議談養豬》(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鄭州一號高產栽培技術探討》等數十篇論文發表。
五十九.伍蔚曾,現代外國語文學家,安徽定遠人,1906年生,193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英文系。建.國.後,曾任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現代英語簡單陳述句的常用句型》.《英漢語法詞典》.《英漢科技常用短語詞典》等。
五十八.吳瑾光,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安徽歙縣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後在該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歷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教師,化學系教授,從事溶液絡合物及萃取機理的研究,近年來,用傅立葉交換紅光譜方法研究稀土絡合物化學.萃取化學和生物無機絡合物,開展稀土復合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的《萃取機理與稀土絡合物的紅外光譜研究》(此論文獲得國.家科.委.科技成果獎)等論文100多篇。
五十七.吳震生,清代戲曲家,安徽歙縣人,號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與歷鶚交情很深。雖然為官刑.部,但是對戲曲獨有情鍾,創作了大量的戲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傳奇《換身榮》.《天福降》.《世外歡》.《秦洲樂》.《成雙譜》.《樂安春》.《生平足》.《萬年稀》.《鬧華州》.《臨濠喜》.《人難賽》.《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稱《玉屋書屋十三種傳奇》,又名《太平樂府》,清代乾隆年間刻本刊印,現多家圖書館有收藏,1752年病.逝。
五十六.吳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著名醫學家,安徽歙縣人,字鑒泉,號師郎。少年時期勤奮好學,熟讀經書,特別喜愛《易經》。後因多次應試不中,隨棄文學醫。他關門閉戶,攻讀醫書達十年之久,並拜師學習,能博採眾長,結合臨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醫療技術,治好的病人不可記數,一時名聲大振。後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匯集各家學說,於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醫書《不居集》,並刊行於世。這是一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醫學不可不讀的著作,並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作用。另外,他還留下《傷寒症治明條》,《推拿神書》,《易醫會參》,《師朗醫案》等著作。
五十五.吳蔚光,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寧人,寄籍江蘇常熟,字哲甫,號執虛,自號竹橋,別號湖田外史,1743年生,乾隆45年(1780年)中進士,官禮部主事,後因身體不佳,辭.官回歸家鄉(常熟),居家20多年,潛心讀書著述,並將家中書樓命名為「素修堂」,擅長古文,詩詞尤佳。主要著作有:《古金石齋詩前後集》六十卷,《素修堂文集》二十卷,《小湖田樂府》十四卷,《杜詩義法》八卷,《唐律六長》四卷,《寓物偶留》四卷,《毛詩臆見》四卷,《春秋去例》四卷,《讀禮知意》四卷,《方言考據》二卷,《洪範音諧》二卷,《詩余辨訛》二卷等。1803年病勢。
五十四.吳嘉棠,當代著作家,編輯學家,安徽歙縣人,號自惜樓主,筆名樓自惜。1913年生,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1934年去美.國.密.蘇.里大學新文學院留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上海英文報刊《大.陸報》編輯,總編輯;《大.美晚報》(英.文)執行編輯兼任《申報》采訪主任。1949年去日.本,創辦泛.亞.通.訊.社。1956年後,任香.港《英.文虎報》主編,《中..國郵.報》編輯;1967年任香.港貿易發展局北.美區代表,1983年在香港去世。
五十三.吳穎芳,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寧人,,字西林。年幼時赴童.子.試,為衙役所訓斥,後決心不再應試。與歷鶚交遊,從之學詩。為學宗守漢代章法,特別深於樂律,六書,音韻的研究,晚年學習佛.教,精心研究唯樹論,自號樹虛。閉戶村居,不願外人知曉,潛心著作,收獲甚多。主要著作有:《吹幽錄》五十卷(清代抄本,現藏北京圖書館),《金石文釋》六卷,《說文理董後編》六卷,《臨江鄉人詩附拾遺》五卷等。
五十二.吳新智,當代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安徽合肥人。1928年生,1953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1957年--1961年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畢業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古人類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解.剖學會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人類學學報》副主編等。主要著作有:《周口店山頂洞人化石人種類型的研究》.《陝.西大荔的早期智人古老類型的一個保存完好的頭骨》,《中.國漢族髖骨的性別差異和判斷》.《中國古人類的年代學》.《中國早.期智人》.《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人類》.《人體測量法》.《中國和歐.洲早期智人的比較研究》等。
五十一.吳景超,當.代.社.會.學家.,安徽歙縣人,字北海。1901年生,1923年畢業於清.華,1923年--1928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學習,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金陵大學教授兼任社會學系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社會學系主任,教務長;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新經濟》.《社會研究》.《新略》等雜志主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著名大學的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主要著作有:《都市社會學》.《社會組織》.《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劫.後.災.難》.《馬.克.思.論.危.機》.《中國人口新論》.《中國社會學向何處去》等。1968年去世。
五十.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安徽全椒人,字敏軒,一字文木,康熙末諸生一七零一年生,吳敬梓十三歲喪母,跟隨在江蘇贛榆縣任教諭的父親吳霖起(康熙二十五年撥貢)生活,生性豪放,放盪不羈,曾暢游大江南北。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薦舉博學宏詞,不就,後屢次考場失意,心灰意冷,只好變賣家產,於三十三歲遷居金陵(今江蘇南京),靠典當變賣衣物和朋友接濟生活。一七五四年在貧困中去世。但是,他在貧困中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諷刺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五十卷,五十六回),另外還著有《文木山房集》四卷,《文木山房詞集》一卷。新中國成立後,又發現吳敬梓詩文三十九篇。一九五四年在北京舉行了吳敬梓逝世二百周年紀念大會;一九八一年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舉辦了吳敬梓誕生二百八十周年紀念大會和《儒林外史》學術討論會,編輯出版了《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如今,《儒林外史》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在國內外出版,吳敬梓也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的文學家。
四十九.吳涫,明代著作家,安徽歙縣人,字仲虛,隆慶年間進士。主要著作有:《唐詩紀》一百七十卷(明刊本,現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古今逸史》五十五種(校輯,現江蘇南京圖書館藏三十一種九十九卷,安徽省圖書館藏六種十一卷);《合刻山海經水經》(明刊本,現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
四十八.吳道新,明代末官吏,詩人。安徽桐城人。字湯日,號無齋。天啟七年舉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滅亡後,隱居白雲山,人稱無齋先生。主要著作有:《潛德居詩集》五十卷;《龍眠風雅》一卷(錄詩七十五首);《桐舊集》一卷(錄詩十七首);《潛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四十七.吳謙,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醫學家,安徽歙縣人,字六吉。博學多才,精通各科。熟讀今古醫書,臨床經驗豐富,曾被譽為清初三大名醫之一。官至太醫院判供奉內廷。乾隆時與劉裕鐸為總修官,主編綜合性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包括醫學各科共十五種九十卷,其中《訂正傷寒論注》和《訂正金匱要略注》為他自己撰寫。全書注重臨床實用,圖說方論具備,附有湯頭歌訣,曾作為太醫院教本。由於簡明扼要,切合實際,流傳很廣。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衛生出版社曾多次出版。
四十六.吳綺,清代官吏,詞人,安徽歙縣人,號豐南,又號紅豆詞人。順治九年貢生,授中書舍人曾任湖州知府。主要著作有:《宋金元詩詠》二十卷補遺二卷;《林惠堂全集》二十六卷;《六懷詞》一卷;《紅豆記》一卷,《選聲集附詞韻簡》四卷;《揚州吹鼓詞序》一卷;《嶺南風物記》一卷。
四十五.吳立真,當代地質學家,安徽省金寨縣人,系吳氏陽山分支著名科學家。一九二八年生,高級工程師職稱。一九四九年五月參軍,在二野軍政大學獲一等學習模範稱號;進軍大西南後在昆明市政府工作。後去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學習,獲得優秀學生稱號。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大慶油田,江漢油田,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工作,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稱號,並榮立三等功兩次。在編寫的眾多報告中,有八篇在國家級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十多篇研究報告結集出版,參加了《中國陸相大油汽田》,《中國近海大海氣田》兩部專著,有中國石油出版社出版;撰寫的《流花11-1大油田》一文,獲得部級優秀論文獎,負責研究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個,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兩個,中國海洋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一個;中國海洋石油研究中心科技進步一等獎兩個,並榮獲全國第四屆發明展覽會金牌獎,與吉林大學合作研製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評價專家系統」,經專家評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他負責制定的勘探部署和方案中,經鑽探有五個地區發現油田。現已經從中國海洋石油研究中心離休。
四十四.吳泰昌,當代文學評論家,作家。安徽當塗人,一九三七年生,一九六零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同年考取該校文藝理論研究生。歷任《河北文藝》《人民文學》編輯,《文藝報》文學評論組組長,副主編.副編審.編審,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散文世界》常務編委,《兒童文學》編委等。參加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說史》等專著的編撰,出版的散文集和文學評論集有《八方集》,《藝文軼話》,《文學情思》,《文藝隨筆>>,<<吳昌泰散文選>>,選編和主編的有<<阿英文集>>,<<十年散文選>>等。
四十三.吳勉學,明末清初著作家,刻書家。安徽歙縣人,字肖愚,號師古。生卒年月不詳。博學多識,家富藏書。明代萬曆年間,曾校刻經史子集及醫學書籍數百種。其聞名於世的有:《二十二子全書》一百六十九卷,《初唐詩匯》七十卷另有目錄十卷,《盛唐詩匯》一百二十四卷另有目錄二十二卷,《河間六書》二十七卷,《類證活人書》二十一卷,《對類考注》二十卷,《唐樂府》十八卷,《十三經》.《四史》.《資治通鑒》.《性理大全書》.《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醫學六種》.《痘症大全》.《師古齋匯聚簡便單方》.《東垣十書》等。在刊刻這些書籍時,許多都有他進行校訂,校注。
四十二.吳鎧生,近代學者,著作家,安徽桐城人,號北江,字辟疆。吳汝綸之子。自幼隨父親習文,詩文繼承父業,曾任大使幕僚。民國後,入總統府任秘監至終。主要著作有:《吳門弟子集》十四卷,《左傳微》十二卷,《左傳文法讀本》八卷,《孟子文法讀本》七卷,《北江先生文集》七卷,《北江先生詩集》五卷,《詩義會通》四卷,《漢碑文范》四卷,《晚清四十家詩抄》三卷,《尚書大義》二卷,《周易大義》二卷,《古文范》二卷。
四十一.吳昶,宋代學者,著作家,安徽歙縣人,字叔夏,號友堂,生卒年月不詳,師朱熹而友洪邁,程大昌。曾以征薦為郡校書,經史皆有著述,很得朱熹的喜愛和嘉勉。主要著作有:《吳友堂詩文》五十卷,《吳氏書說四十卷》(十分可惜的是此書已經失傳),《易論》四十卷,《史評》七卷。
四十.吳柄南,當代作家,安徽涇縣人,一九二九年生,一九四九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九五零年進入華東軍區文藝幹部訓練班學習,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跟隨蘇聯專家學習戲劇理論,表演.導演,一九五七年後歷任安徽省話劇團.安徽省文化局(廳)創作員,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政協委員,主要著作有:劇本《茶棚會》.《春》等十多部,電視劇本《大江潮》等,並有散文.隨筆等近二百多篇文學作品發表。
三十九.吳建國,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五五年生,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現任安徽省金寨縣圖書館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安徽省圖書館學會理事,六安市作家協會會員,一九九八年晉升副研究館員職稱。曾三次參加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會議,其中一九九八年在全國第八屆中青年圖書館學.情報學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公共圖書館創收活動之反思》獲得中國圖書館學會優秀論文獎;兩次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學術年會。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文學作品六十餘篇,圖書館專業學術論文十多篇,創作小品《蘭蘭的小紅帽》,參加安徽省小品大賽演出,參與《吳氏陽山分支宗譜》(八修)的編撰工作並為之作序。
三十八.吳組湘,當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安徽涇縣人,原名吳組襄,筆名寄谷,野松等。一九零八年生。一九二九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一九三一年參加社會科學研究會和中國人民反帝大同盟。一九三五年後任馮玉祥的國文教師和秘書,抗日戰爭期間中央大學國文系任教。曾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全國《紅樓夢》研究會會長,北京市文聯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山洪》,《鴨嘴嘮》;中短篇小說《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樊家鋪》,《某日》;短篇小說集《西柳集》,《飯余集》;以及《吳組湘小說散文集》,《吳組湘選集》,《吳組湘全集》等。
三十七.吳紹青,當代醫學家,安徽巢湖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二一年畢業於國立湘雅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一九二九年赴美國講學並進行醫學研究,一九四六年回國,歷任重慶中央醫院副院長,上海醫學院教授,解放後,任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肺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結核病和呼吸》雜志副總編。一九五五年在第十四屆國際結核病防治聯合會年會上,發表《結核菌對異菸肼的耐葯性和致病力之間的關系》的學術論文,引起國際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主要著作有:《肺功能測驗在臨床上的應用》,《實用內科學》,《實用結核病治療學》等,在國內外發表專業論文一百多篇(部)。一九八零年逝世
三十六.吳昆,明代著名醫學家,藏書家,安徽歙縣人,一五五二年生,字山甫,號鶴皋。生於書香門第,祖父吳正倫醫名頗著,家有數世藏書。至吳昆時,家中藏書數萬卷,其中以醫書居多。他十五歲開始學醫,除向祖父及家父學習外,還伯同鄉余午亭為師,並悉讀家中所有醫書。成人後,又遍走江浙,宛陵(今安徽當塗).姑溪(今安徽和縣)等今安徽大部分地區行醫,結交名醫,拜師七十多人,取各家之長,兼收並蓄,以致醫術精湛,名聲大振。主要著作有:《內經吳注》二十四卷,《素問注》二十四卷,《醫方考》六卷,《針方六集》六卷,《脈語》二卷,《十三科證治》,《葯纂》,《參黃論》等。
三十五.吳孟復,當代古籍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安徽廬江人,一九一九年生。別名吳常燾,吳山蘿。一九三七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民革成員。一九三七年後,曾任上海政法學院.暨南大學副教授.教授,上海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纂。一九五六年回安徽工作,歷任合肥師范學院教授.淮北煤炭師范學院教授.圖書館副館長.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室主任,愛好教育學院教授,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安徽省語言學會.文學學會.考古學會。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訓詁通論》,《古書讀校法》,《唐宋八大家概述》,《宋詞鑒賞詞典》(合著)等。
三十四.吳承仕,近代經學家,教育家,安徽歙縣人,字檢齋,號繭齋,一八八四年生,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三歲參加殿試為一等第一名。章柄麟弟子。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精通音韻.訓詁及古代名物制度,旁及群經.各史.諸子.佛經.道藏。三十年代初,接受馬列主義,是中國第一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學的學者。曾在北平創辦《文史》,《時代文化》等進步刊物,參加「一二九運動」,一九三六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天津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支持進步刊物,宣傳抗日救亡運動。一九三九年因遭受漢奸迫害而逝世。主要著作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經籍舊音辨證》.《三禮名物》.《尚書古文輯錄》.《禮服釋例》.《淮南舊注校理》.《六書條例》.《唐寫本尚書舜典釋文》.《監獄解蔽篇》等。
三十三.吳肅公,清代學者,著作家,安徽宣城人,字雨若,號晴岩,別號街南,自署匏道人。從叔父吳垌學,又隨同沈壽民游學。為學以明誠為宗,慎獨為樞,其文章格調似韓愈而簡潔,近似《左傳》《史記》體裁。主要著作有:《街南文集》二十卷.《街南文集續集》七卷.《闡義》二十五卷.《明語林》十四卷.《讀書論世》十六卷.《姑山事錄》八卷。
三十二.吳學靜,當代邏輯學家。安徽合肥人,一九三三年生,一九五八年華東政法學院政法系。曾先後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安徽省委辦公廳政策研究室工作,擔任過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教授,系主任等職。兼任安徽省邏輯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研究》.《邏輯學簡明辭典.數理邏輯部分》.《形式邏輯學》等
三十一.吳定,清代文學家,安徽歙縣人,字殿麟,號瞻泉,一七四四年生,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曾從方立中,李仲醇受經學,後與劉大魁由黟縣教諭移主歙縣問政書院,拜劉為師,學習古文辭,,劉歸樅陽後,他五次渡江求教,並和姚鼐.任大椿十分相好,姚鼐凡有新作,總是與他先睹為快。晚年回歸故里歙縣,精心研究經學,特別是對《周易》.先秦諸子和《史記》研究頗有建樹。主要著作有:《紫石泉山房文集》十二卷,《周易集注》八卷,《中庸注》二卷,《紫石泉山房詩抄》二卷。一八零九年去世。
三十.吳抗生,當代物理學家,一九三二年生,安徽桐城人,一九五三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一九五六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門從事低溫物理研究,曾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會獎,全國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主要著作有:《超導電性,第二類超導體與連接超導體》.《超導電性基本原理》等,在國內外發表專業論文一百多篇。
二十九.吳應萁,明代政治活動家,文學家。安徽貴池人。一五九四年生,字風之,.次尾,號樓山。崇禎十五年貢生,崇禎年間,與復社著士顧杲,陳貞慧聲討阮大鋮,受到加害,逃回家鄉,於一六四五年因響應金聲抗清,被叛徒出賣,在家鄉貴池石灰沖被害。他擅長今古文,意氣縱橫,激昂豪放,慷慨磅礴,一生著作頗多,題材多樣。主要著作有:《宋史》五十卷,《樓山堂集》二十七卷,《啟楨兩朝復錄》十卷,《讀書觀止錄》五卷,《東林本末》三卷,《留都見聞錄》二卷,《熹朝忠節死臣列傳》一卷,《復社姓氏目錄前卷》一卷,《北京察疏略》一卷等。
二十八.吳應賓,名代學者,作家。安徽桐城人,字尚之,號觀我,萬曆十四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讀,後隱居故里,四十多年,閉門著述。深於性命之學,潛心研究儒家經典,尤其擅長詩詞創作,主要著作有:《中庸釋論》十二卷,《大學古本釋論》五卷,《學庸語釋》二卷,《宗一聖論》二卷,《性善書》一卷,《學易齋詩文稿》,《方外游》等,另外《龍眠古文》收錄其文章十七篇,《龍眠風雅》錄其詩作一百二十三首。
二十七.吳華強,當代中醫基礎理論家,一九四三年生,安徽肥東人,一九六六年畢業於安徽中醫學院現任安徽中醫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醫多選題》(合著).《醫述校注》.《外科正宗校注》.《王清任的醫療思想》等。
二十六.吳偉陵,當代信息學家,安徽省安慶市人,一九三八年生,一九六一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系,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進修,後在北京郵電學院任教曾擔任北京電子學會信息專業學會委員,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主要著作有:《信息處理導論》.《英漢資訊理論詞彙》(主持修訂).《英漢無線電電子學詞彙》(主持修訂).譯著有:《數字衛星通訊》.在國家級學術期刊和國際期刊發表專業論文一百七十多篇。
二十五.吳多楨,當代作家,安徽穎上人。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八年畢業於安徽省立工業學校。先後任穎上縣,治淮總隊等單位秘書科長,編輯等職,一九八二年後歷任穎上縣地方誌辦公室主任,縣志總編輯,阜陽地區地方誌學會副會長。穎上縣第二。第三。第四屆政協常委。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淮上風雲》.《穎上今古》.《穎上縣志》(主編).主要學術論文有:《管仲墓址鉤稽》.《穎上歷代修志時間小考.》.《淺議資料考證工作》等。主編了《安徽穎上吳氏宗譜》。
二十四.吳兆棠,當代教育家,1905年生,安徽省休寧縣人,畢業於同濟大學,後留學日本.德國.獲得博士學位。歷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教務長兼任中央大學教授,教育部督學,中等教育司司長,國民黨中央執委委員。1949年去台灣任政治大學訓導長,教育研究所主任,台灣省教育廳廳長。1964年在台北去世。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訓練原理與實施》等。
二十三.吳兆洛,當代作家,安徽阜陽人,1931年生,曾當過教師.報社編輯.1962年調入文化部門工作,曾任安徽省阜陽地區群眾藝術館館長。主要著作有報告文學,戲劇,小說,故事,曲藝等150餘篇(部),近100萬字,其中小戲《萬分之一》獲得安徽省文藝調演一等獎,並有安徽電視台拍成電視片,小說《趙賴五發憤》被多家報刊轉載,並收入小說集。
二十三.吳則虞,當代哲學史家,歷史學家.版本學家,安徽涇縣人。1913年生,師從章太炎,在章太炎的指導下,精研古籍,攻讀音韻.文字.訓詁諸學,造詣很深。曾任南嶽師范學院.重慶師女子范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西南師范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並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央黨校講授中國哲學史,文字學,校勘學等課程。他喜愛收藏古今書籍,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中國歷史,中國藏書史,古籍校勘整理的教學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工具書使用法》.《版本校勘學通論》.《版本通論》.《晏子春秋集釋》.《晉書校勘記》.《清真詞校記》.《稼軒詞選注》.《續藏書記事詩》等
二十一.吳式穎,當代教育史學家,安徽涇縣人,1929年生,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後去前蘇聯列寧格勒赫爾岑師范學院學習。回國後,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外國教育史,蘇聯教育史,主要著作有:《外國古代教育史》.《外國教育史話》.《俄國近代教育》.《蘇聯當代教學理論中的教學過程問題》等。
二十.吳汝綸(前期已經上傳,不再傳。)
十九.吳立本,當代攝影家,安徽省懷寧縣人,1919年生,早年在商店當學徒,1935年進入南京中央電影廠,先後任放映員,錄音員,攝影助理。1938年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攝影隊任攝影助理,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影師,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影師.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影師.編導。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主要作品有:《百萬雄師下江南》.《中國人民的勝利》.《逐個民族大團結》.《五月的節日》等。
十八.吳玉晉,清代學者,著作家。字山夫,康熙時官安徽鳳陽訓導,生卒年月不詳。精通六書假借之學,主要著作有:《金石存》15卷(清乾隆年間刊本題名為《金石癖》),《六書述部敘考》6卷,《別雅》5卷,《山陽志遺》4卷,《說文引經考附補遺》3卷,《十憶詩》1卷。
十七.吳正河,安徽巢湖市人,1952年生,現任安徽省巢湖市圖書館館長。安徽省圖書館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曾任巢湖市劇團團長。2002年晉升為副研究館員職稱。撰寫了數十篇圖書館專業的學術論文,在省級報刊發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