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滿族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信仰等方面的綜合與提煉,它在思想層面上體現出不同民族之間的本質差別。民族精神折射了一個民族的過去,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現在,規劃了一個民族的未來。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歷史時期需要不同的民族精神。在保持民族基本特徵的基礎上,民族精神與時共進,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民族的現實訴求。經過數百年歷史滄桑,滿族在光榮與屈辱,振奮與沮喪之間邁入新世紀。在當代,滿族需要一個怎樣的民族精神?就此問題我談談一些個人粗淺的看法。
一 愛國精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於愛國主義有不同的認定標准,但是愛國主義精神始終貫穿於整個滿族民族精神之中。
在家天下的封建時代,滿族聯合漢,蒙,藏等兄弟民族為奠定今日中國的版圖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在實現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抵禦外敵的戰斗中,無論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還是漢軍八旗,我們的祖輩都曾經流過鮮血。從東北的白山黑水到西南的熱帶叢林,從青藏高原的皚皚雪山到東南的萬裏海疆,無數八旗將士的忠魂仍在望故鄉。對於這種用鮮血鍛造的愛國精神,滿族的認識尤為深刻。
正因為如此,進入共和時代,滿族盡管處於民族的低潮,但仍矢志不渝地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抗戰中,在日寇操縱下,少數滿族敗類勾結漢奸盜用滿洲的神聖稱謂,成立偽滿洲國。面對這條日,漢,滿一體的三頭毒蛇,滿族再次舉起民族反抗的長矛,用巨大的民族犧牲洗刷了這些敗類帶給滿族的恥辱,滿族的榮譽沒有因為這些敗類遭到絲毫損壞。滿族無愧於中華民族,無愧於我們光榮的先輩。
歷史業已證明,滿族的骨頭是硬的!滿族崇尚自由,但決不需要刺刀下的偽自由。滿族崇尚獨立,但這種獨立與整個中華民族的獨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今日的中國是滿,漢等民族的偉大祖先共同留給我們的家產,歷史已經把各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無論哪個民族當家,我們都沒有任何權力讓這份家產在我們手中遭受絲毫損失。在當代,發揚滿族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各民族攜手把我們共同的家園建設得更加民主文明與和諧,是時代賦予滿族的歷史使命。這也必將迎來滿族偉大振興的新局面。
二 團結精神
滿族的團結精神是歷史上在民族大業的鼓召下,在艱苦卓絕的戰斗中形成的,也是滿族得以存在與發展的凝固劑。一個戰斗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團結的民族。宋政和四年10月,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得兵2500人,至宋宣和七年2月滅遼,前後不出12年。明萬曆十一年5月,努爾哈赤以遺甲13副起兵抗明,得兵僅500—600人,至明崇禎十七年9月定鼎北京,前後不過30年。很難想像,一群缺乏團結的烏合之眾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完成以寡擊眾,以弱抗強的輝煌事業。「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的古語在滿族的形成發展與壯大過程中再次絕佳證明。
由此可見,從女真到滿洲,滿族從地處東亞一隅的弱小民族發展壯大為改變歷史進程的強大民族,團結精神在此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對民族自由獨立與繁榮的共同訴求,凝練了滿族團結精神的思想基礎;行之有效的八旗制度為實踐團結精神提供了技術手段。正是依靠這種精神,在歷史上滿族團結漢,蒙,藏等民族共同開創了清代前期的鼎盛時代。正是依靠這種精神,宋,遼,元,明等朝代的皇室後裔,范仲淹,岳飛,袁崇煥等名臣的子孫與滿洲將士共同站在八色軍旗之下同仇敵愾建功立業。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滿洲吸納了大量漢,蒙等兄弟民族的俊彥之材,補充了民族新鮮血液,使滿洲從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漁獵民族發展為具有高度文化素質的先進民族,並由此融合成現代的滿族。
當然,不可否認由於歷史局限,這種團結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或多或少具有民族性與階級性,服務於當時的政治目的。但是這決不能認為這種團結精神是當時滿洲統治階級為達到統治目的而採取的權宜之計。這種團結精神根植於滿族世代相傳的民族性格,融合了漢文化的精髓,雖然在某些方面已經不適合現代的需要,但其基本價值內涵至今不變。
在現代,團結精神對於滿族至關重要,它是實現滿族振興的最根本保證之一。發揚滿族傳統的團結精神,我認為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滿族內部的團結。
實現滿族的振興,是當代滿族最基本的民族訴求。滿族同胞應該圍繞這一基本訴求,多做建設性交流,屏棄無謂的宗派之見,血統之爭以及個人間成見,求大同存小異。在交流中建立信任,在信任基礎上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礎上鞏固發揚新的團結精神。群策群力完成民族振興的大業。但遺憾的是,我認為當代滿族恰恰缺乏的就是這種團結精神。盡管幾乎所有的同胞都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但是敏於言者眾,敏於行者寡。宗派之見,血統之爭以及個人間成見等等導致滿族內部爭吵乃至漫罵的事情層出不窮。在滿族內部,拉幫結派黨同伐異者有之,忘公益謀私利者有之,勾心鬥角相互拆台者亦有之,這不能不說是令人痛心的現象。
其次,保持發展與其他兄弟民族的團結
滿族要實現振興,離不開與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合作,這就要求有一個安定和諧的外部環境,同時要取得其他兄弟民族的理解與支持。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集其他民族之長,補滿族之短。當然,在社會上的確存在某些對於滿族的偏見與誤解。我們對此應該冷靜地加以定量與定性分析。對於誤解,我們應多作解釋說明。對於別有用心的極端分子則毫不留情地堅決加以回擊。切不能把少數極端分子的個人言論上升到民族關系的高度,更不應該針鋒相對地散布一些同樣極端的言論泄憤。「發展才是硬道理」,滿族在事實上的振興是回擊這些極端分子最犀利的武器。爭取最多的朋友,孤立打擊最少的敵人,為滿族的振興創造安定團結的外部環境,這應該成為當代滿族新八旗精神之一。
三 自強精神
自強是推動一個民族不斷開拓進取的民族內在驅動力之一。一個自強的民族始終善於把影響民族發展的各種因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化不利為有利,化被動為主動,從而使民族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自強者,天亦強之。惟有作為主體的自強者存在,才能自覺利用作為客體的物質因素,即所謂的天。「人定勝天」既是自強精神的本質反映。
自古以來,滿族就是一個自強的民族。滿族早期惡劣的自然與社會生存環境鑄造了滿族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民族自強精神。面對諸多自然與人為製造的困難,滿族從不退縮,也決不把希望寄託在不可預測的未來上,始終以昂揚的民族鬥志與現實主義態度靠自我奮斗把握民族的命運。
滿族的自強精神主要表現在決不屈服於外來壓迫,遇強更強;遇挫不折。
遼,明兩代,面對民族壓迫,女真既不逆來順受也不遠遁異鄉,為捍衛民族自由與神聖家園毅然揭竿而起。女真與之對抗的對手,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在人口等各方面都占據壓倒性優勢。而女真審時度勢沉著應對,以壓倒性自強精神最終戰勝對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勝利是精神戰勝物質的結果。「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正是這種自強精神的生動寫照。
不可否認,在近代,由於深受封建主義影響,在滿族貴族上層中,自強精神一度有所減退,但是在廣大滿族民眾中間,決不屈服於外來壓迫的民族傳統始終未變。在抵抗西方帝國主義者侵略的戰斗中,八旗官兵與民眾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浴血奮戰。在鴉片戰爭中,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天尊廟里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 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守衛鎮江的八旗兵,面對十倍於我的敵軍和洋槍洋炮,浴血奮戰,寸土不讓。這樣的例子在近代史上隨處可見。正是依靠這種自強精神,雖然滿族在近代處於民族低潮,但仍得以浴火重生,民族英才輩出不窮,佟麟閣,李兆麟,陳翰章,關向應,老舍,安業民等等,這些民族的脊樑用行動再次證明了滿族的錚錚鐵骨。
在當代,繼承發揚自強精神,不彷徨等待不怨天尤人,實現民族的振興,是每個熱愛滿族的同胞應盡的民族責任。
四 民主與平等精神
現代民主與平等觀念源於西方,但它體現出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追求。民主與平等是衡量現代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實踐證明,充分發揚民主平等精神,可以使一個民族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創造性,依靠群體智慧和力量把握民族前進的正確航向。
民主對於滿族並非陌生。八旗制度在早期就具有濃厚的原始軍事民主色彩。例如若汗「不納諫,不遵道」,議政王大臣會議「可更擇有德者立之」;而八和碩貝勒享有「集合商議處理國事」的決策權力,對重大國事必須得到八人一致通過方可實施等等。隨著封建皇權的加深,這種原始民主色彩逐漸消退,八旗制度成為鞏固皇權的一個附屬工具,一個人或者家族的意志與命運成為整個民族的意志與命運,滿族在思想與制度創新方面逐漸失去活力,從而與現代化失之交臂,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遺憾。
清朝的建立,標志著滿族封建化進程的結束。然而,正是深受封建主義的影響,盡管滿族在早期曾經做過民主的的初步嘗試,但是由於滿族貴族上層在思想上的固步自封,這種嘗試曇花一現。在近代,滿族沒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完成向現代化的轉變,在民族新精神的發掘與創新方面處於一個相對停滯時期。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今,使當代滿族在思想上與現代民族尚有一定差距。
由於對歷史了解的不全面以及當今一些影視文藝作品的誤導,在某些滿族同胞思想意識中還存在少數與現代民主平等精神格格不入的東西。有的基於祖輩顯赫的出身,在與其他人交往中顯得盛氣凌人;有的容不得與自己相左的意見看法搞一言堂等等。這些在客觀上對滿族的振興都或多或少起到消極作用。
新的滿族需要新的民族精神。在當代,滿族不再需要什麼「親王」,「貝勒」,在天平上,每個熱愛滿族的同胞的心都是平等的,當代滿族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為實現民族振興盡職盡責的現代男女巴圖魯。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待人,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待事,亦應該成為滿族新八旗精神之一。
因此,如何在繼承民族優良傳統基礎上,創造發揚適合滿族特點的民主平等精神;如何在結合中國國情基礎上,探索出一套適合滿族特點的民主手段,已經成為當代滿族面臨的重大課題。
五 開拓進取精神
在繼承民族文化優良傳統基礎上,適應時代需要,求新求變求發展是民族活力的具體體現。開拓進取精神實質上是一個民族針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作出的自我反省與調整。通過自省,找出內在差距與機會;通過調整,消除差距,實現民族利益最大化。一個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民族註定要被歷史淘汰。許多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民族現在剩下一個名字,考查其消失的原因,民族開拓精神的喪失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可以說,整個滿族的歷史就是一部開拓史。在歷史上,滿族不僅是一個漁獵民族,在某種程度上滿族也是一個海上民族。根據歷史記載,渤海興盛時,與日本的官方以及貿易往來見諸於史書的不下五十餘次。渤海覆亡,女真興起,女真艦隊常常以巨艦數十艘進攻朝鮮與日本。金、清兩代,女真從建立地方政權到統一中國,從落後的馬上民族到登上政治中心舞台,這些史實都從一個側面說明開拓進取精神在滿族發展壯大過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
滿族的開拓進取精神不僅僅表現在征服自然、開疆闢土的戰斗過程中,同時也表現在主動吸取外來先進文化以適應民族發展需要的思想開放性與創新性之中。金代,女真在猛安謀克基礎上汲取中原文化的養分,使中國北方獲得自唐朝中期以來從未有過的安定局面。金世宗在位28年,號稱文治。「小堯舜」的稱號就是對女真這種思想開放精神的最好褒獎。清朝前期,滿洲依靠這種開放性思想,吸納了大量其他兄弟民族的優秀人才以及漢文化的精髓,並獨創八旗制度以適應外來文化與滿洲文化的融合,使滿洲迅速完成從落後到先進的歷史進程,滿洲的民族活力也處於空前活躍時期。而自清朝中期以來,由於旗人把自己封閉於散布全國的「滿城」、「滿營」之中。正是由於這種自我封閉,使思想逐漸喪失開放性與創新性,旗人由主動吸取漢文化的精髓變成被動接受漢文化的糟粕,由奮發進取變得墨守成規,從而導致滿族在近代開拓進取精神的喪失。旗人封閉於滿城,中國人封閉於清朝。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近代中國以及包括滿族在內整個中華民族的衰落,清朝統治者尤其是滿洲貴族上層難辭其咎。
在當代,滿族要重新煥發民族活力,必須呼喚新的民族開拓精神。在思想上,我們應該放棄狹隘的民族本位主義,以謙虛地態度學習外來現代先進文化尤其是漢文化的精髓。誠然,在此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會喪失部分民族傳統,淡化民族特有的色彩,但是應該看到,這也是一個機會,是實現民族振興的需要。這不是所謂的漢化,是滿族根據自己民族的實際需要,主動學習取長補短互相交流的過程。而那種在思想盲目排斥,而在實際中被動接受才是所謂的漢化。在保持滿族基本價值與思想認同基礎上,融合外來先進文化與滿族民族文化之所長為我所用,誰又能說這種新文化不具有滿族的民族特色呢?
②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現代話語,由西方學者最早提出這一概念。我國有學者認為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是最早論述民族精神的學者。他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說:「人類受多種事物的支配,就是:氣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則、先例、風俗習慣。結果就在這里形成了一種一般的精神。」這里的「一般的精神」指的是一個民族的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3英國思想史學家以賽亞•伯林說:「民族精神這個詞是赫爾德發明的,把德國哲學家和詩人赫爾德稱為『民族主義、歷史主義和民族精神之父』。」4因為赫爾德在其1774年出版的《另一種歷史哲學》一書中,從一般的人類精神引申到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所以是他最先表達了這一概念。他認為,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發展的權利,人類大花園中所有花卉都能和諧地生長,各種文化都能相互激勵,他同時宣稱「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創造一切,理解一切。」』黑格爾繼承了赫爾德關於民族精神的概念,從其理性統治世界及世界歷史的基本理念出發,闡發了「民族精神」概念。他認為,』(世界精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和任何其他階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則。在歷史當中,這種原則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種特別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便是在這種特性的限度內,具體地表現出來,表示它的意識和意志的每一方面—它整個的現實。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體、民族的倫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風俗、甚至民族的科學、藝術和機械的技術,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標記。」「黑格爾是對民族精神這一概念使用和解釋最多的人,他把民族精神歸入他所強調的「絕對精神」體系中,雖然它是唯心主義哲學的產物,但是僅僅分析其上述結論,也有其可取之處。恩格斯指出:「像對民族的精神發展有過如此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作,是不能用乾脆置之不理的辦法來消除的。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揚棄』它,就是說,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民族精神具有表象上的廣泛性,它深深的體現在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實踐的各個方面。
近代西方學術界在這一時期提出「民族精神」概念及「民族精神」問題,有其深刻的學術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在學術背景方面,18世紀是法國思想界精英在啟蒙運動中大放異彩的歷史時期。他們以「科學」、「理性」和「人性」沖破神學的束縛,以「推理的歷史」重構「人類精神」,「人類精神的歷史」在這一時期成為時尚的學術用語。啟蒙思想家們對於人類精神的追求實際是對人類理性和自由精神的探索,它由此也導致一種「精神科學」的破土而出,而納入這個精神科學領域的不僅有歷史學,還有哲學、法學、語言學和文學等,一時間出現的歷史哲學、文化史學成為這種精神科學的典型分支。在社會歷史背景方面,「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與18世紀後期歐洲民族主義理念的形成有著明顯的因果聯系,是民族主義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總體來看,西方思想家們有的是從舊唯物主義的立場,有的是從唯心主義的立場來解釋和使用民族精神這一概念的,他們對民族精神的解釋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獨到性,也帶有缺陷和不足。但是,他們的解釋對於我們理解民族精神這一概念仍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們分析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路和視角對於認識和理解民族精神問題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③ 中華民族精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愛國主義
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
二、團結統一
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的互助合作精神。
三、愛好和平
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
四、勤勞勇敢
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
五、自強不息
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3)民族精神成果擴展閱讀
民族是一個歷史性的民眾概念。因此民族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自然性的,如同人們所說的被「大地」和「鮮血」所規定。民族必須寬廣地理解為文化性的,這就是說一個民族在根本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鑄造的。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一個民族就表現為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
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斗精神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3)民族精神成果擴展閱讀來源網路-中華民族精神
④ 以愛國民族精神為主題的論文3000字。急急急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經歷風雨,在世界民族林中巍然屹立。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是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這是中華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而人類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就是做一個攀登者去攀登這座高山,因為山的頂峰有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祖國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創造了許多值得我們崇拜的文物古跡,有戰火硝煙中為我們起到保護作用的萬里長城,有風景優美的黃山,挺拔險峻的華山等等。繼承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增強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困難險阻。愛國主義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凝聚力的一面旗幟,她飄揚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獵獵有聲,激盪在全國人民的心中。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是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是有著燦爛希望的民族。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學生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提高愛國主義覺悟,對其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繼承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無私無畏的奉獻和犧牲精神。為了後人幸福,江姐含笑灑熱血;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董存瑞捨身炸敵堡;為了保衛新生的共和國,楊根思、黃繼光,犧牲在朝鮮戰場,譜寫的是一曲曲愛國主義的動人樂章。一個個高大的形象矗立在後來人的心頭;一串串響亮的名字,流傳於萬代千秋。心繫祖國確立遠大的志向,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要立志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把祖國建設成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國家。因此,我們要珍惜和抓緊大學生活的每一秒,抓緊鍛煉身體培養高尚道德,掌握豐富知識,把自己的學習、成長同中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建設振興中華做准備。 繼承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大慶油田噴涌的滾滾原油,紅旗渠中歡暢的清水,都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內涵,也是愛國主義。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元慶,面對和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潛心鑽研,不斷探索,並向業內發出了鏗鏘有力的吶喊:中國的計算機產業決不能再跟在外國人後面爬行了,我們必須闖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他和他的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毅然扛起了民族計算機工業的大旗,發動了一場震動世界行業的萬元奔騰大行動,使電腦真正成了中國有用得起的電腦,也使聯想成為第一家打破國外壟斷地位的中國廠商。 繼承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過去的戰爭年代,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需要艱苦奮斗,需要獻身精神: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裡,要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騰飛,仍然需要艱苦奮斗,需要獻身精神。我們今天講艱苦奮斗,講獻身精神,主要是講開拓創業、頑強拼搏的精神,講不怕困難、一往無前的氣概,講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作風。我們的祖國歷經滄桑,我們今天的經濟、科技等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同學們必須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頑強進取,報效祖國。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做起。要具有創造意識,效率意識,進取精神,科學精神,民主法制觀念,勞動觀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到那時,我們將真正成為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狀態,勤奮學習,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的一代新人。 愛國,是一種堅定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我們青年人要用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繪祖國未來的宏圖,將一片丹心獻給祖國。 繼承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要有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更要有建國之才。建國之才,就是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本領。建設四個現代化,只有熱情和願望還不夠,必須有真才實學。我們正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經濟初見端倪。青年學生要發揚刻苦學習的精神,立志攀登科學文化高峰。我們所說的才,不僅是指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包括社會需要的各種實際本領。 繼承革命傳統,學校將認真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學校的校園廣播要開辟專題欄目,各個班要通達黑板報宣傳、組織召開主題班會等活動,促使同學們了解我黨我軍和我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萬眾一心、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了解革命前輩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為人民立下的豐功偉績;了解前輩青年追求真理,以天下為己任,前仆後繼,救國救民的光輝歷程。 同學們,作為當代大學生要始終銘記著用鮮血澆灌和平之花、用生命捍衛人類正義的先輩們,要以他們為榜樣,為革命事業不怕艱險、不怕犧牲、無私奉獻,要像他們那樣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持革命真理,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我們肩負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要牢固樹立「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奮成長」的雄心壯志,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創造出無愧於前輩、無愧於時代的嶄新業績。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市場經濟活動存在的弱點及其帶來的消極影響,反映到思想意識和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容易誘發自由主義、分散主義、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在校大學生正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階段,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中流砥柱,他們的思想素質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素質,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覺悟,有利於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個人利益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為國家和民族而刻苦學習。因此,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是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幫助大學生了解祖國的過去,認識祖國的現在,展望祖國的未來,以此激勵大學生珍重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相信中華民族將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WTO的認可與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已成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員。在這個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於不敗之地,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他們必須先從思想的高度上認識面臨的局勢:我們國家雖有輝煌的文明,但仍處於落後的狀態;我們國家雖已取得了成就,並得到世界的認可,但仍有部分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制度十分仇視,因此應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維護已取得的革命成果與建設成就,維護祖國的穩定統一。目前,世界已進入以智力和知識作為資源和生產力要素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這一機遇與挑戰。他們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廣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更新學習知識的方法與理念。 在高職院校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整體規劃,貫穿始終,創造一種濃郁的愛國主義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隨時隨地受到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 首先,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條途徑,做到結合教學講歷史、講傳統;結合教學講愛國民族英雄和科學家、藝術家的卓越貢獻;結合教學講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結合教學講社會主義建設的飛速發展和黨的方針政策的無比正確;結合教學講愛國主義理論、遠大理想和奮斗精神,等等。 其次,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學院各項活動之中,形成濃郁的校園氛圍。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教育,養成教育。在堅持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同時,還要使其它活動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規劃化、經常化、系統化。除課堂教學之外,要舉行一些活動,如結合班校會進行國情教育;利用廣播、黑板報、宣傳櫥窗,介紹祖國的光輝歷史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建設成就;指導學生收看新聞等電視節目,開展社會調查,使學生感受祖國四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等。創造一種濃郁的愛國主義氛圍,使學生常常受到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必將有利於學生的情感培養和習慣養成。 最後,愛國主義教育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必須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課外活動形成高雅、具有愛國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還必須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校外教育因素,使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協調,共同完成培育一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如開辦家長學校,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互補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增強教育合力。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增強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使命感,使校內教育不斷向校外延伸。 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的配合固然重要,但學生實現自我、實現理想、奮發圖強等內在因素也很重要。作為學校德育工作,必須通過有效的灌輸教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與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使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求採納
⑤ 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的核心內容(基本思想)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此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思想材料。
⑥ 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等共同特質,是指民族傳統文化中維系、協調、指導、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粹思想,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期發展當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樣態。它是種族、血統、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哲學思想等等所熏陶、融匯而成的文化慧命,也可說是一個民族的內在心態和存養。
基本內涵有兩個層面,一是相對於民族和民族社會的物質實質存在而言,指稱民族的精神存在。民族的精神存在包括它現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現為人類心理的不同層面及其積淀之上,因此,它與民族心理的涵義是相互溝通的。二是民族精神的狹義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會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於肯定性價值的部分,它是對民族文化之優秀遺產的心理繼承,是民族和民族社會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並具體地內涵在民族社會與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具有某種核心價值,成為某種向心力的源泉。
⑦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
說起中華民族精神,人們一般都會想到愛國主義。從屈原、岳飛到抗日戰爭的英雄等都是廣義的愛國主義者。愛國主義無疑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但它並不為中華民族所獨有。事實上,美國和歐洲的國家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甚至極端化為一種白人中心主義。
人們之所以將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徵,是因為十九世紀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外來民族的欺凌、壓迫和剝削,而需要以愛國主義來凝聚人心,努力奮斗而獲得民族解放。
除了愛國主義外,人們還認為勤勞、勇敢,熱愛和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等是中華民族精神各種具體的表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的確顯現了這些美德。但也必須承認,世界上其他優秀的民族也擁有這些美德。這就是說,它們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獨特本性,而是人類文明所共有的屬性,甚至可以說是普遍人性。
(7)民族精神成果擴展閱讀:
愛國主義一般包括骨肉愛、鄉土愛、民族愛、祖國愛、世界愛五個層次,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體的精神動力,深深植根於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之中。歸宗炎黃、凝聚華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國救民、愛國愛鄉,戀土歸根、報效桑梓等,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傳統精神。
早在《戰國策》一書中就出現了「愛國」一詞;東漢荀悅的《漢紀》中就有「愛國如家」的說法。儒家不但追求理想人格,而且孜孜以求國格,將國家的榮譽、尊嚴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國家可以「殺身成仁」。這種國格觀構成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真正源泉。
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的核心內容(基本思想)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此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思想材料。
中華民族精神猶如民族思想脈動的主旋律,這個主旋律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情況下會形成或悲壯慷慨或昂揚激越的不同樂章。
例如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這些不同樂章既是中華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體表現,又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⑧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來源:新華社胡錦濤在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摘要))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一)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這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根本方向,是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
必須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二)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基本含義:藝術上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長期的基本方針。
(三)繼承和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立足時代和實踐,不斷開拓創新
1、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
2、積極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一)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塑造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這些成型化、成熟化、社會化了的革命精神構成了時代精神的主旋律,組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當代形態的主要內容。
(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1、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行為規范問題,它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
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理想建設、道德建設和紀律建設三個方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設要求:
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要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和完善不同層次的道德體系。
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1、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推進科學事業的發展;科學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革命力量,是推動社會主義改革的巨大力量。
3、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⑨ 什麼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今天,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仍是中國的首要任務。我們將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權,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使13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自強不息,不斷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國的一句千年傳世格言。中華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發憤圖強、堅忍不拔、與時俱進的精神。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在建設國家中煥發出來的創造熱情,在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嚮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今天,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中國人民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自己至高無上的使命。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行為,都會得到中國人民真誠的歡迎和擁護。一切有損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舉動,都會遭到中國人民強烈的反對和抗爭。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人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協和萬邦」。中國人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今天,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真誠願意同各國廣泛開展合作,真誠願意兼收並蓄、博採各種文明之長,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