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為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為這次我國抗擊疫情做出了什麼貢獻
李蘭娟十分關心患者救護。武漢有必須,我隨時隨地領隊前去。2月10日晚9:00,她再度趕赴武漢市,零晨4:40到達武漢市。稍加歇息後,她領著精英團隊馬上開展工作,全力以赴救護武漢市新冠肺炎的危重症和急危重症病人。她每日大白天去醫院觀察病人病況轉變,與救護精英團隊相互探討救護計劃方案。夜裡又要與精英團隊探討醫治工作經驗,期待可以將好的治療方法傳送出來,與別的醫護人員共享,讓大量病人獲得救護。此外,她也要擠壓時間聯線浙江醫院,為浙江省的急危重症病人開展遠程會診,讓她們獲得單一化的醫治。
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產生至今,這名年事已高的老年人每日夜以繼日,早已在盟軍高韌性迎戰了一個多月。萬家和團圓的大年夜,她從北京市報名參加完疫情防控大會回到杭州市,飛機場買了一份水餃水餃便是她的團圓飯。
B. 李蘭娟,一位註定被歷史銘記的女院士,有什麼貢獻
李蘭娟一位註定被歷史銘記的女院士出生決定不了一個人的成就,努力才是一個人走向巔峰的正確道路,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李蘭娟院士無疑是這條路上的佼佼者。
祖國每次遭遇險境時,李蘭娟院士總是沖鋒在前,迎戰在前沿陣地,也正是由於有這些人的存在,才使我們面對洶洶的新冠疫情時可以維持鎮靜,不會再害怕,從一位平常大夫到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的成就是依靠自已的努力,腳踏實地勤奮得來的。
雖然家世平常,可是,這從沒磨去她對知識的憧憬,她用自已的知識解決了許多現代醫學的問題,特別是在傳染性疾病領域,所做出的功績基本上沒有人可以超越,就其對現代醫學的功績來講,李蘭娟院士理應被永載史冊,供後世瞻仰崇拜。
C. 李蘭娟團隊救治模式初顯成效是真的么
是真的。
為救治武漢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李蘭娟院士團隊來漢10天,每天和本地專家一起堅守在醫院,她帶來的李氏人工肝系統、「四抗二平衡」 救治模式初顯成效,兩名危重症患者轉出了ICU。
11日上午,記者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通過雲視頻遠程會診系統看到李蘭娟院士正在重症監護室查房。
她穿戴白色防護服走進ICU,看望了病人,聽取了醫生對7名危重病人診治情況的匯報,所有患者經人工肝治療,較之前均明顯改善。李蘭娟院士分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決定給其中兩位繼續做人工肝治療。
她在ICU病房說:「這些危重症患者體內均出現了『細胞因子風暴』,通過人工肝血液凈化技術,清除了炎症因子,消除細胞因子風暴,從而使患者呼吸困難症狀得到改善,提升了血氧飽和度。這些病人腸道微生態往往是紊亂的,我們要採取微生態平衡的治療方法,做好腸內營養,補充微生態調節劑,結合中醫葯治療,以減少細菌移位導致的繼發感染。」
由李蘭娟院士領銜,浙大一院和樹蘭(杭州)醫院的感染病學、重症醫學專家團支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來,已有兩名重症患者情況明顯改善,轉出了ICU病房。
D. 李蘭娟受到國家級表彰,她為國家做出了哪些奉獻
在抗擊今年的新冠疫情中,我們認識到了無數的醫療戰士們。他們是中國的脊樑,是中國人的驕傲,他們在抗擊疫情的前線前仆後繼,我們做出巨大的貢獻,不怕吃苦,我不怕困難。即便最累最難,他們也一直在咬牙堅持,始終為我們的安全保駕護航。他們並不是和軍人一樣沖鋒陷陣,與敵人進行交鋒,但同樣他們的義務與責任也是扛在肩膀,也是為我們去抵抗病毒,與病毒作斗爭。
所以他始終走在前線,為大家做出努力,樹立榜樣。而且李蘭娟院士的相關科研成果也是足夠讓大家去學習。這樣的老一輩醫生在自己的崗位堅持了已經快半個世紀了,他們仍然明白自己的任務並不是休息,而是繼續為祖國散發自己的每一份光亮。
E. 在此次疫情中,李蘭娟院士做出了什麼貢獻
2020年的一場病疫,讓我們記住了無數的"逆行者",更記住了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84歲的鍾南山爺爺,73歲的李蘭娟奶奶。
"李蘭娟口罩下的勒痕"一度占據了熱搜榜單很久,這位慈眉善目又雷厲風行的奶奶,是這場疫情中的靈魂人物之一。
2月4日,李蘭娟抵達武漢的第三天,她的團隊發現了"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病毒。"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突破。可是,臟水也隨之而來,矛頭直指李蘭娟。
"我沒有時間對付這些謠言。"李蘭娟在接受訪問時,只是匆匆地說了這樣一句話。謠言止於智者,在李蘭娟看來,這些謠言總會不攻自破,與新冠肺炎爭分奪秒的關鍵時刻,決不能浪費在這些無聊的謠言上。
有些人把自己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而李蘭娟把病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夜以繼日地對新冠肺炎病毒進行研究,不顧疲憊地進入"紅區"探視病情,在李蘭娟的人生字典上,對自己的標記永遠是一個醫生。
3月31日,李蘭娟院士團隊撤離武漢,但她依舊繼續關注著疫情。無症狀感染者應該怎樣管理和治療?會不會出現第二波疫情?這些問題李蘭娟都還在和她的團隊一起研究並給出合理化建議。
李蘭娟院士就像披甲上沙場的巾幗英雄一樣,值得人們尊敬。
F. 李蘭娟獲得過祖國給了什麼獎
1、獲得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由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蘭娟院士領銜,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學、復旦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20年7月17日,李蘭娟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並捐出所得全部獎金300萬元人民幣,用於人才培養和促進科技發展。
其他獎項和榮譽:
1997年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研究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 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1年 重型肝炎腸道微生態變化的研究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 革蘭陰性菌超廣譜β-內醯胺酶及AmpC酶研究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 浙江省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學和防治策略研究 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葯衛生學部)
2006年 生物人工肝用細胞源與混合型人工肝的研究 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7年 感染微生態學建立及應用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10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011年 肝衰竭人工器官替代治療研究 省部級 一等獎
2012年 國家數字衛生關鍵技術和區域示範應用研究 省部級 一等獎
2013年 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2014年 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五)
201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4年 中央電視台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2014年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2015年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診治研究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 社會團體 一等獎
2015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 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排名第二)
2016年 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2016年 第九屆談家楨科學獎臨床醫學獎
2020年 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
2020年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李蘭娟(1947年9月13日-),女,浙江紹興人,中國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現任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傳染病學重點學科、211建設學科學術帶頭人、浙江省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
她和團隊研發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廣泛用於維持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命,並且因在抗擊SARS、H1N1、H7N9等流行病中發揮的作用而獲得多個國家獎項。其夫為另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
(6)李蘭娟團隊重大成果擴展閱讀:
生平
李蘭娟原籍蕭山區進化鎮下畈底村。1947年,李蘭娟出生於紹興縣夏履鎮夏履橋村。1960年,她被保送到紹興第一初級中學(現紹興第三中學)。
因為家境貧寒,她初中曾有一段時間是輟學在家讀的,一邊幹活養家,一邊自學。中考後,她被省重點中學——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破格錄取。
高中畢業後,李蘭娟在夏履鎮當中學代課教師。在浙江省中醫院學針灸後改做赤腳醫生。1973年作為工農兵學員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療系。
1973年起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醫師、黨支部委員、團委書記,1984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1987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治醫師、黨委副書記,1993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黨委書記、副院長,1996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1998年晉升正高職稱,被評為浙一醫院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同年至2008年任浙江省衛生廳黨組書記、廳長。期間主要從事重型肝炎的診治、肝病微生態、人工肝等的研究。
2004年,李蘭娟主編了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2005年3月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為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同年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2019新冠肺炎疫情開端時,李蘭娟是第一位提議封鎖武漢市的中國專家,曾三次提請武漢市當地政府和國務院。最終使中央政府採納其建議,並於2020年1月23日實施武漢封城。
2月1日,她和一組來自杭州的醫務工作者前往武漢,幫助抗擊疫情。
G. 李蘭娟關於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成果為何遭到質疑
因為體外實驗與最終應用於人體的臨床試驗往往結果差異很大 。
李蘭娟團隊的研究成果
我希望這一次並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希望這兩種葯物最終能真到一隻新冠狀病毒。我希望武漢人民可以渡過這次難關,我希望中國可以活這此難關。
那麼你對這次遭到質疑的研究成果有什麼看法呢?
H. 李蘭娟突然成為全民偶像,在此之前她有什麼樣的生涯成就
李蘭娟突然成為全民偶像,其實她成為全民偶像並不是偶然的,在此之前她在多個領域就有不少成就和貢獻,她是中國著名的感染病(傳染病)專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曾多次深入臨床一線,在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關鍵作用。
I. 李蘭娟的科研成果
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了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系,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
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成功培育出無菌大鼠(已通過國家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鑒定),建立了無菌動物實驗研究平台;
注重細菌耐葯研究,引領細菌耐葯研究小組發現六個β-內醯胺酶新基因型,研究成果分別於2001、2004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編了我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態學的基礎。
率領課題組成功培養分離出SARS病毒並完成全基因測序,系中國大陸第二株登錄GenBank;首次發現PBMC中有復制型SARS-CoV存在,對揭示「非典」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等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
主編專著11部,其中《傳染病學》系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均為中國該領域的首部專著;
承擔國家863、973、「十五」攻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發表論文200餘篇,SCI收錄20餘篇。
主編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8部。
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和浙江省人工肝中心主任以及《感染病雜志》主編、《中華傳染病雜志》和《國際流行病感染病學雜志》副主編等職。
2013.10.26下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對外通報,我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研製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也就是說,我國科學家已經做出了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種子」,一旦出現老百姓最擔心的H7N9禽流感暴發流行,可迅速生產出疫苗,為老人兒童等重點人群接種,防止禽流感大流行。
這項研究表明,我國已經具備自主研發流感病毒疫苗株的技術和能力,首次打破和改變了我國流感疫苗株需由國外提供的歷史。
這項研究,是在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由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領銜,並作為研究主體,聯合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食品葯品檢定研究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協同攻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