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貧困地區脫貧取得哪些成果
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3046萬人,累計減少6853萬人;貧困發專生率屬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計下降7.1個百分點。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舉世矚目,但這不是終點。
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到「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緊要關頭,從中央到地方,從領導幹部到被幫扶的困難群眾,更加需要堅定信念、明確方向、同力協契,為實現全面小康全力沖刺。來源:人民網
❷ 廣西通過政府搭平台發展旅遊取得哪些成果
近年來,廣西因地制宜,多措並舉,打響鄉村旅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旅遊統計抽樣調查綜合測算,2017年,廣西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2.19億人次,同比增長約24%;鄉村旅遊消費約1405.8億元,同比增長約29%。根據廣西14個設區市旅遊主管部門直報,預計2017年廣西鄉村旅遊扶貧輻射帶動142個旅遊扶貧村脫貧摘帽,帶動33724戶約14.71萬貧困人口脫貧。
廣西組織全區鄉村旅遊產品和貧困村旅遊商品參加了第九屆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首屆特色旅遊商品博覽會;成功舉辦了2017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國際旅遊商品展、「廣西有禮」伴手禮評選等活動。其中在2017年樂游廣西——鄉村旅遊嘉年華活動期間,組織20個重點旅遊扶貧縣的21位貧困村第一書記代表現場推介,反響熱烈。
❸ 雲南旅遊扶貧成效顯著嗎
2018年春節期間,雲南省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怒族山寨——老姆登村陽光明媚、草木蔥蘢,前來遊玩的各地遊客帶來了許多歡歌笑語,處處彌漫著喜慶熱鬧的氣息。這與過去貧窮落後的老姆登村形成鮮明對比。近幾年,在村民郁伍林的帶動下,全村共創辦了16家農家樂客棧,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到40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能人帶戶」的旅遊扶貧模式初步發力。
數據顯示,2017年,雲南省培育2000多家旅遊扶貧示範戶,旅遊產業綜合帶動12.1萬人脫貧;貴州省通過旅遊發展帶動29.95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甘肅省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2.92萬建檔立卡戶、12.26萬貧困人口脫貧……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李世宏表示,國家旅遊局持續加大精準扶貧工作力度,扎實推進旅遊發展與扶貧開發有機融合,發展旅遊業已成為許多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
❹ 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成果有哪些
1、貧困人口數復量大幅減制少
2016年至2019年,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2020年4月,雲南正式宣告拉祜族等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當前,我國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2、貧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
全國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顯示,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
貧困地區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較快發展,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
(4)旅遊扶貧成果擴展閱讀:
回望「十三五」,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推進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前所未有、世所罕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面向「十四五」,中國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向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
❺ 我國各省的脫貧攻堅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目前看,脫貧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
第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扶貧,有兩個基本情況。一個是以當時的扶貧標准,貧困人口減到3000萬左右就減不動了,另一個是戴貧困縣帽子的越扶越多。這次脫貧攻堅扭轉了這種趨勢。
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第二,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明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佔比上升;
轉移性收入佔比逐年下降,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個百分點。
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
第三,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10.8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頻比例達到98%,960多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每年都到貧困地區考察調研,前幾年去,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了村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有的家徒四壁,一些貧困群眾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不少孩子沒有上學或中途輟學,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看了心裡確實很沉重。
這幾年,我再去一些貧困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貧困群眾吃穿不成問題。看到群眾臉上洋溢著真誠淳樸的笑容,我心裡非常高興。
第四,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貧困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
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較快發展,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還草等,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第五,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我們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基層幹部通過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本領明顯提高,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目前在崗91.8萬,特別是青年幹部了解了基層,學會了做群眾工作,在實踐鍛煉中快速成長。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貧困地區基層幹部展現出較強的戰鬥力,許多駐村工作隊拉起來就是防「疫」隊、戰「疫」隊,這同他們經受了這幾年脫貧工作歷練是分不開的。
第六,中國減貧方案和減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幫助這么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國際社會對中國減貧方案是高度贊揚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分享中國減貧經驗。我同許多國家領導人或國際組織主要負責人見面時,他們都肯定中國減貧成就。
總的看,我們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這些成績的取得,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廣大幹部群眾扎扎實實干出來的。在這里,我代表黨中央,向大家並通過你們向廣大脫貧攻堅戰線的同志們,致以誠摯的問候!
(5)旅遊扶貧成果擴展閱讀:
沿革
201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在英國倫敦演講時提到「按照中國的標准,中國還有7000萬人沒有脫貧。按照聯合國標准,中國還有2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提出繼續減貧的計劃。
2015年10月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任務和要求。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並要求全國全黨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同年11月29日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❻ 政府如何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
國家旅遊局、國務院扶貧辦日前印發《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行動方案》,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切實加大旅遊扶貧支持力度。
擁有天然的旅遊才能更好地發展。
❼ 青海門源產業扶貧取得成效了嗎
2017年,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堅持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推進實施「種養殖、旅遊、互聯網+」等扶貧行動,構建一二三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鏈條式」產業發展格局。全縣結合現代特色農牧業產業發展,引導農牧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殖、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助推貧困群眾加快脫貧步伐。
通過大力發展飼草產業,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門源縣21家飼草種植企業和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一年生飼草0.97萬公頃。生產加工的飼草料除了供應縣內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大戶外,還銷往祁連、天峻等地,傳統的糧油二元結構向糧經特等多元結構轉變,種植效益不斷提高,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
❽ 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扶貧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不少於一千字
新中國成立以來扶貧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
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中國的脫貧攻堅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舉世矚目成就的取得,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脫貧攻堅工作,既擁有正確的理論指引,又具有扎實的經濟基礎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脫貧攻堅的理論基礎
黨的根本宗旨是指引脫貧攻堅工作的理論基礎。古往今來,受資源約束、發展不平衡以及自然災害甚至戰爭等影響,貧困就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長期存在。既然貧困問題在人類歷史上長期存在,為什麼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提出脫貧攻堅的偉大號召,並且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從立黨之初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為此,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發展、共同富裕,繼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目標和使命。反觀中外歷史,不乏羅馬輝煌、漢唐盛世時期,所有的封建君主和帝王將相,除了追求文治武功或開疆擴土外,沒有哪個王朝提出過消除社會貧困並努力去實踐。
其主要原因是既沒有為人民服務的覺悟和意識,更沒有將治國理政的宗旨和目標設定在為人民服務上面,所以數千年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雖時有經濟社會的繁榮昌盛,但人民的貧困卻是普遍長期存在。
近看當前的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在短短的三百餘年時間里,藉由工業技術、信息技術等,將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提升到空前水平,社會財富創造和積累更是前所未有。但是,三百餘年的資本主義社會進程中,資源掠奪和戰爭、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等不公平不公正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甚至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貧困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仍然廣泛存在。
其根本的原因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本質所決定。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就無情地揭露,資本是追逐利潤的,「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反過來,如果資本不能產生利潤,社會的經濟活動就難以正常運轉,甚至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以及資本背後的政府和國會等,是不會將資金、人力等社會資源投入到不會產生直接「利潤」的脫貧和減貧工作之中。
回顧歷史、對比中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只有中國共產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並為此不斷追求全體人民的福祉,這就是我們當前脫貧攻堅的理論基礎。
二、脫貧攻堅的經濟基礎
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是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經濟基礎。原始社會在食物分配上的人人平等,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消除貧困,因為其物質發展水平極其低下。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適時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是因為此時我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1978年,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將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並實行改革開放戰略;1987年,在經濟社會發展上進一步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2007年、2009年,中國先後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8年,中國GDP總量超過90萬億元,摺合13.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接近16%;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汽車、住房、旅遊已成為中國家庭重要的生活消費。現在,中國已是第一大工業國、貨物貿易國、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因此,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積累是我們黨能夠堅定開展脫貧攻堅的經濟基礎和信心來源。
三、脫貧攻堅的制度保障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脫貧攻堅工作的制度保障。脫貧攻堅工作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同時也具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關鍵還需要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來確保政策的貫徹落實。
首先是系統的制度設計和政策體系。在制度層面建立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為此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人均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並層層壓實責任。
同時,圍繞中央脫貧攻堅精神要求和相關文件部署,中辦、國辦先後制定14個配套文件,中央和國家機關出台200多個扶貧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地方更是在結合實際情況基礎上制定出台系列地方性脫貧攻堅文件,從而在政策體繫上確保了脫貧攻堅的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南。
其次是行之有效的組織動員能力和資源調配能力。一是持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2013年至2019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21%,2016年至2019年,連續4年每年新增200億元;同時,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27.4%,市縣兩級投入也大幅增加。
目前每年有過萬億資金投入貧困地區的縣鄉村用於扶貧和脫貧。二是大力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僅2018年,東部9省市共撥付財政援助資金177億元,動員社會幫扶資金48億元,互派掛職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2.85萬名;中央單位對定點扶貧縣直接投入資金55.6億元,引進幫扶資金115.2億元,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42.3萬名。三是大力充實脫貧攻堅一線力量。
目前,全國縣級以上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共選派駐村工作隊24.2萬個、駐村幹部90.6萬人,以及197.4萬鄉鎮扶貧幹部,這些均是脫貧攻堅一線最堅實的力量。
三、嚴謹的脫貧攻堅考核體系和方法。
在脫貧目標上,將「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作為量化指標,即貧苦戶收入達標,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安全住房有保障;中部、西部貧困縣綜合貧困發生率分別低於2%和3%,脫貧人口錯退率低於2%,貧困人口漏評率低於2%,群眾認可度達到90%。
圍繞脫貧攻堅指標要求,獨立第三方評估、省際交叉考核以及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和上級機關的巡視督查等,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維度,全方位確保脫貧攻堅工作達到「脫真貧、真脫貧」的目標。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全國12.8萬個貧困村,已有10.2萬個已經脫貧摘帽。
(8)旅遊扶貧成果擴展閱讀:
長期困擾貧困群眾的出行難、飲水難、上學難和就醫難等問題得到大幅改善。廣大人民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認可度幾近滿分,我們黨的群眾路線重新煥發新的活力。脫貧攻堅的中國實踐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既消除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又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❾ 中國精準扶貧成就顯著嗎
中國近幾十年來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然而,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仍有一些地方因為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閉塞等原因而發展相對滯後。這也造成了這些欠發達地區一度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過去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這些地區因地制宜開展精準扶貧,給當地經濟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令那裡百姓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距離甘肅臨夏一千五百多公里之外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曾經是一個交通閉塞、耕地稀少、人均年收入僅1600多元的貧困村。近年來,當地政府充分發掘那裡苗族山村的特色,著力為村裡鋪就了寬闊的石板路,新修了青瓦房等配套基礎設施,把當地鄉村旅遊產業搞得紅紅火火,也使得十八洞村因為成功脫貧致富而聲名遠揚。
❿ 如何見證中國脫貧成就
前行,不只是意願,更是決定。中國政府決定幫助寧夏人民擺脫貧困。脫貧的代價是接受全新的生活:從南到北,離開故土,拋下過去,這並不容易。但當生活和生存兩者要進行二選一時,當地村民已准備好遷徙。對抗貧困的道路盡管還長,但對於寧夏來說,已走過的路是令人滿意、鼓舞人心的。
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時間里,寧夏完美轉型。從2010年新建的學校到2012年整體搬遷的村莊,這一切成就終於讓曾經對脫貧不抱希望的當地百姓將命運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這一個個成就背後,我想,定是無數默默無聞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