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

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6 13:09:55

1. 從哪些真實事件反映小康社會的成果

中國出國旅遊人數世界第一,汽車等大型高額消費逐年提升,工資逐年上漲,人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節假日越來越多,假日經濟效益明顯等等,都可以說明。

2. 2020年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

一、輝煌成就——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屬

三、符合預期——「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四、共商國是——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將審議民法典草案

五、人口發展——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六、主場外交——聯合國第二屆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首屆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大會召開

七、再鑄輝煌——迎戰東京奧運會、北京舉辦世界體育大會

八、科技強國——北斗全球導航建成、發射火星探測器

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十、氣勢恢宏——故宮建成600周年

(2)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擴展閱讀: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增長率先實現由負轉正,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進展,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這張殊為不易的中國答卷,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彰顯了中國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

3. 建成小康社會現階段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祖國六十年的變化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六十年裡,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六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十年來,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只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臟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28 16:35 2009年,我們的共和國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放眼未來,我們信心百倍.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北京天安門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表明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第二,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第三,宣告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一,建國六十年來,社會主義制度已在中國大地上紮根、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建立了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沒收了大官僚壟斷資本,通過土地改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就從根本上鏟除了階級剝削的根源,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現象;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消滅了剝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優點,從此全體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人民利害相同、休戚與共,每個人的利益都依賴於國家、集體事業的發展.人們在生產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協作關系.盡管在人民內部還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暫時的,只要正確處理,就不難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人們有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就是我國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符合我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經過全體人民的奮斗,一定能實現.對於這一點,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有著堅強的共同信念,並由此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決定了我們的生產力能夠高速度地向前發展.建國60年來,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工業的發展上,我們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半個多世紀走過的路程.我們的農業、交通運輸、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實現「四化」創立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是新生的制度,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還不完善,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挫折,出現反復,但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有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的進步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在日益顯示出來,它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必將趕上和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30年,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上走過了輝煌的歷程,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國人民在建國以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30年的改革開放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給中國帶來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文革中一度瀕臨崩潰邊緣的中國經濟,到今天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老百姓從溫飽不足到吃飽穿好,不少人還買房買車,到國外旅遊.從抗震救災中,從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中,從神七飛天太空行走中,我們進一步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就是要讓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實現偉大復興.
三,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胡書記指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黨中央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制定和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在又為我們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奮斗目標,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一代接一代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

4.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來教育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解決方法1、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以開放促進改革和發展.2、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3、關注低收入者和困難群體.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積極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解決就業問題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4.是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即如何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問題.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一種新的發展觀,體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客觀要求5.推進制度創新.中國20多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得益於經濟體制改革甚大.目前仍然處在經濟體制轉換時期,必然的情況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清除,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市場經濟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已經開始顯露出來.幾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經濟發展仍然經常遇到體制性障礙,經濟發展仍然有賴於制度創新.取得的成績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供求格局發生根本變化.於經濟總量顯著增長和經濟體制改革,長期困擾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應普遍短缺的狀況根本改觀.市場供求格局發生根本變化,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中國經濟增長由供給約束為主轉變為需求約束為主,並由此引起宏觀經濟政策帶根本性的轉折,即從過去的限制消費的政策,轉變為擴大消費與改善供給相結合的政策.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調整,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構成呈現出由低級向高級、由嚴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變動趨勢.已經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製造業能力增強,長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原材料、能源和交通運輸等「瓶頸」得到基本緩解.現代服務業正在興起.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明顯,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拉動工業乃至整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總的判斷,中國已經由工業化初期階段進入中期階段. 初步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國已經由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改革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中國經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已經由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人民生活實現兩步歷史性的跨越.群眾消費由追求基本生活資料數量的滿足,發展到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結構從以農產品消費為特點的溫飽型,進入以工業品消費為特點的小康型;服務性的消費在迅速增長千百年來困擾著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祖祖輩輩關於小康生活的夢想開始成為現實.這是中國現代化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對於世界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存在的問題1、小康社會是從溫飽到現代化之間長達幾十年的發展階段,小康水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現在剛剛邁入小康社會的門檻,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現在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 2、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還沒有全面達到.生產和生活條件還很脆弱,容易返貧.城鎮有2000萬以上的人口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城鄉失業人數還相當多.還有更多的人口,雖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尚未達到小康. 3、在經濟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之間、工農之間和城鄉之間,以及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進展狀況和達到的水平也不平衡.一般說來,吃飯穿衣的基本生存條件解決得比較好,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還比較差,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還很突出.

5. 說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我國人民可以共享哪些成果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6.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1、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質量顯著提高

經過70年的努力奮斗,我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質量在人均GDP一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裡面算好的,集中表現在受教育水平偏高、平均預期壽命排位居前,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2、社會結構不斷高級化,與經濟結構的契合度不斷提高

勞動力的產業結構發生躍遷。在過去70年中,無論是中國的勞動力產業結構還是GDP的產業結構都經歷了兩個歷史性大跨越,首先是工業超過了農業的比重,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跨越;其次是服務業超過了工業的比重,實現了從工業社會到服務業社會的跨越。

3、所有制結構持續發展

民營經濟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前非公有制經濟佔GDP的比重不到1%,到2018年發展到60%。2018年12月,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7%和6.7%。

4、社會功能逐步增強,公平正義進一步弘揚

新中國70年的社會建設,有力地促進了保障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其中包括: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繼承權、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障權。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根據憲法規定享有的具有物質經濟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

5、社會組織普遍發展,積極參與國家治理

社會組織發展是社會建設的有效支撐。截至2019年2月9日,全國社會組織數據系統顯示全國登記社會組織已超過81.6萬個,其中民政部登記社會組織2300個。

社會組織在過去70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不斷規范管理社會組織,各級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廣大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扶貧濟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突破100萬人,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

7.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體現在幾個方面:

1、綜合國力大幅提升。

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的,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2010年突破40萬億元,超過日本,並且穩居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三年經濟總量連續跨越了70萬億元、80萬億元和90萬億元的大關,佔世界經濟比重接近16%。

按照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201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8年財政收入達到18.3萬億元,外匯儲備在3萬億美元以上,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2、經濟結構明顯優化

70年來,我國農業基礎不斷增強,2018年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4.8倍。許多工業門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我國已經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的全部工業門類,而且工業生產在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服務業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剛才北京市的同志也介紹了,很多新產業,包括快遞等發展得很快。另外,新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目前的城鎮化水平比建國初提高40多個百分點。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

3、創新能力大幅提高

7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人才隊伍日益壯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些大家在展覽當中也會看得到。

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1.97萬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

4、對外開放深入拓展

70年來,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以更加積極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得到1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了大國擔當。

5、人民群眾的生活顯著改善

70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關注民生和就業,城鎮新增就業已經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2018年末,整體就業人員增加到7.76億人。

脫貧攻堅成效非常顯著,2013年-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一共減少了8239萬人,相當於一個大國的人口水平。到2018年,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

8. 全面建設小康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

祖國六十年的變化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六十年裡,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六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十年來,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只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臟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28 16:35 2009年,我們的共和國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放眼未來,我們信心百倍.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北京天安門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表明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第二,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第三,宣告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一,建國六十年來,社會主義制度已在中國大地上紮根、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建立了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沒收了大官僚壟斷資本,通過土地改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就從根本上鏟除了階級剝削的根源,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現象;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消滅了剝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優點,從此全體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人民利害相同、休戚與共,每個人的利益都依賴於國家、集體事業的發展.人們在生產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協作關系.盡管在人民內部還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暫時的,只要正確處理,就不難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人們有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就是我國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符合我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經過全體人民的奮斗,一定能實現.對於這一點,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有著堅強的共同信念,並由此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決定了我們的生產力能夠高速度地向前發展.建國60年來,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工業的發展上,我們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半個多世紀走過的路程.我們的農業、交通運輸、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實現「四化」創立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是新生的制度,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還不完善,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挫折,出現反復,但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有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的進步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在日益顯示出來,它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必將趕上和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30年,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上走過了輝煌的歷程,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國人民在建國以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30年的改革開放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給中國帶來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文革中一度瀕臨崩潰邊緣的中國經濟,到今天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老百姓從溫飽不足到吃飽穿好,不少人還買房買車,到國外旅遊.從抗震救災中,從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中,從神七飛天太空行走中,我們進一步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就是要讓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實現偉大復興.
三,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胡書記指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黨中央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制定和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在又為我們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奮斗目標,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一代接一代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

9.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什麼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富裕。

10.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嗎

是的。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實現有效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在世界舞台上高揚了社會主義旗幟,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進程中應有的精神風貌和積極進取的意志品質,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偉大的文化力量。

(10)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擴展閱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歷史必然性的生動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越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具體呈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的充分彰顯。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保障。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