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孫中山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是什麼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
㈡ 孫中山的成就是...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皇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偉大的里程碑。辛亥革命雖然成功了,但由於種種原因,革命勝利的果實卻被反動軍閥所竊奪,孫中山意欲創建民主共和國家制度的革命目標和理想未能實現。有鑒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史稱舊民主革命)失敗的歷史事實,古今中外對中國近代史和孫中山的史說、史論,在關乎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原因的分析上,必然會涉及對孫中山是非功過的評價。
在浩翰豐富的孫中山史論、史說、史作(指文學、影視藝術創作)各類文章作品中,對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歷史要義和偉大功績,人們總的評價都是一致的;但在涉及整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的具體史實時,由於人們所持的視角和論旨的不盡相同,卻出現了種種歧義。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說成是導致革命失敗的重大失誤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缺乏依靠工農大眾作為革命主力軍的指導思想、缺乏先進的建黨理論、缺乏正確的建軍路線認作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等等。筆者以為,若從孤立的視角或者單純的邏輯去分析,這樣的論點和說法都順理成章,似乎並無不當;但若將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的實踐放到當年當時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去觀照,這樣的論點和說法就失去客觀性和准確性了。
讓位於袁世凱是孫中山的歷史大功績
1911年的武昌起義,實際上是革命黨人策動清庭駐漢新軍舉行的一次武裝暴動。武裝起義的勝利震驚全國,南方各省軍政要員在革命黨人影響下紛紛宣告獨立,促進了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滿清統治岌岌可危。1912年元旦,孫中山從日本回國,在各省代表的擁戴下於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建立起全新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敲響了統治舊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喪鍾,辛亥革命成功了。但當此時,腐朽沒落的滿清皇朝仍在北京苟延殘喘,大軍閥袁世凱任清朝庭總理大臣要職,手握軍政大權,威脅革命政權的生存。時隔不久,就發生了南北對話,在袁世凱公開答應「逼清帝退位」和「絕對贊成共和」的條件下,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讓位於袁世凱,致使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奪。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筆者認為,如果將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請看當時整個中國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袁世凱身為清庭鷹犬,手握北洋軍重兵,背靠帝國主義列強的財政支持,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皆勢雄力厚,武昌失守不久,便派兵南下攻佔漢陽,在英國領事策劃下,與獨立各省代表談判,以「擁袁當政」為條件達成停戰協議,然後通電南京,以派兵鎮壓要挾臨時政府;而當時武昌起義的成功,雖為黃興等革命黨人組織策劃,卻只是對武漢守軍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獨立之舉更是一時的革命影響所致,並無明確的革命目標,即便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也因缺少統一指揮的軍事力量,加之財政窘迫和革命陣營混雜的立憲派、舊官僚的內訌搗亂,其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勢單力薄,無法與袁世凱相抗衡。在此情勢之下,假如孫中山硬著頭皮抗袁,在南京一隅堅守臨時大總統職位,維持民主共和新政,那也是以卵擊石暫延時日,必遭袁軍彈壓,不僅可能導致革命政權崩潰坍塌、革命陣營土崩瓦解的不良後果,而且可能造成清庭傀儡長存、共和制度消失的可悲結局。正是偉哉孫中山,站在國情大勢之高度,從民主革命之大局出發,利用袁世凱偽裝「贊成共和」的姿態,以革命者的博大胸懷辭讓大總統職位,先迫使袁簽下談判之約,實踐逼清帝退位,繼之又迫使袁在議會公開接受《臨時約法》,不得不在表面上履行共和政制;唯其如此,才用一個「讓位於袁」換取徹底推翻封建帝制和共和大潮有進無退的巨大成功,不僅為繼續革命保存了革命黨的有生力量,而且為民主共和思潮廣泛深入民心開辟了道路,這正是孫中山審時度勢為民主革命繼續發展作出的一大正確決策和歷史貢獻。其讓位之後的歷史事實表明,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雖然篡權竊國野心得逞,一朝權勢傾國,不僅實施假共和真獨裁,甚至明目張膽地策劃登基稱帝,然而,隨著其反革命復辟面目的大暴露,孫中山借機領導了護法運動和二次革命,全國各地討袁呼聲洶涌澎湃,加上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激化,大權獨攬的袁世凱也僅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便宣布「廢除帝制」一命鳴呼了;這便是孫中山「讓位於袁」之決策正確和成功的歷史明證。
㈢ 孫中山的年代和主要成就
孫中山(出生1866年11月12日——逝世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主要成就:
1、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2、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3、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4、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5、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6、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3)孫中山的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1917年(民國六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孫中山於次年夏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祝賀俄國革命的偉大勝利。1919年(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評價和支持學生運動。
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0年(民國九年)8月,孫中山指示駐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了桂系軍閥。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孫中山從1920年(民國九年)開始與蘇俄人士接觸。
1921年(民國十年)5月,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系軍閥陸榮廷的勢力,准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12月,孫中山在桂林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
1922年(民國十一年)4月,又在廣州與蘇俄的全權代表會見,從幻想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轉而希望聯俄。6月,因政見不合與陳炯明決裂,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此後,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參考資料:網路-孫中山 (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㈣ 孫中山的成就是什麼
成立了國民黨
㈤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的重大成就
國共第一次合作,在國民黨一大上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之後國民大革命,五卅運動,北伐戰爭。
㈥ 孫中山所處的年代和主要成就
孫中山所處的年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向新民民主義時代轉變的動盪時期!
孫中山的最大成就是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6)孫中山的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
一、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
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
二、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
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
三、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㈦ 孫中山的歷史貢獻與歷史經驗
貢獻
孫中山是20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一位偉大人物,他發動和領導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終結了中國封建專制統治,推開了中國躋身現代化國家的藩蘺;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義」主張,關注民族、民權、民生問題,開鑿了實現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他堅持實業救國,致力於變封建農業國為「社會主義」工業強國,構築了中國未來經濟現代化的藍圖;他傳承先進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盪滌封建主義思想意識污穢,推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進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辦過中國同盟會,領導武昌起義,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國國民政府,創辦黃埔軍校,中山大學,提出三民主義。
經驗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他生前確實沒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可說是個失敗者。
但是,他對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響,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而斗爭;在他身後,中國革命成功了,中華民族繼承孫中山遺志,終於取得全世界矚目的進步。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㈧ 孫中山有什麼成就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 國慶節時,天安門廣場孫中山巨幅畫像
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系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鏟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9] 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然而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㈨ 孫中山有哪些成就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他成長於一個貧困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後,家境有所好轉。
1875年(光緒元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艱苦探索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年(光緒九年),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他對祖國的貧困落後頗感不滿。居翠亨期間,在他倡議下,村裡採取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皆為籌辦」。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1883至1885年,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1892年(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
ttt17張
孫中山生平圖片
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准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同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為誓詞。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2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康德黎等營救脫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