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調理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安排農、林、牧各業生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恢復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採取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工程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鬆、易容,地表千溝萬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人們開墾、采礦修路毀林毀草,破壞植被、地表。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帶走地表肥土,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向黃河輸送大量的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難。
『貳』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黃土高原概況:范圍、地勢、地形、植被、位置過渡性
(2)脆弱的環境
①黃土高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
由黃土本身的特性決定;疏鬆、富含碳酸鈣、垂直節理發達、潛蝕、濕陷;位置的過渡性所致;頻繁嚴重的自然災害
②黃土高原的環境遭到破壞後,恢復相當困難。
(3)尖銳的人地矛盾: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①自然因素:降水、風、地形、土壤、植被
(2)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壓縮農業用地,提高土地生產力,建設基本農田
②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③改善草場植被,合理放牧,保護草場
④礦區存好表土,大力復墾
(3)小流域的綜合治理:
①小流域:相當於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
②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
③治理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3、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①從東向西的變化規律
地形區: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高原←呼倫貝爾高原
降水量:←50毫米←200毫米←400毫米←東西:
遞減
自然景觀: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②荒漠分類:原生荒漠和次生荒漠(荒漠化)
(2)荒漠化的發展:
①歷史時期:盲目墾荒、破壞固沙植被、水源減少
②現代:
4、荒漠化的成因與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地表覆蓋疏鬆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植被覆蓋率差
人為原因(決定作用):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工礦交通建設中不重視環保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
整治模式→目標
相協調
(3)治理措施和經驗
生物固沙、沙地飛插、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1.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成因與治理
黃土高原的氣候、地形、土壤等特點,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礎,在強調人為因素作用重要性的今天,這一點仍然是不能忽略的。當然,通過對現代水土流失的分析,可以認為人為因素所佔的份額要高於自然因素,這一點已經得到科學界的首肯。也正因為如此,教材重點介紹了人為原因對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教材是從植被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開礦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幾個方面,來說明人為因素的影響。
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水土保持的措施,不同地區都可以總結出不同的經驗。而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是他們的共同經驗。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已經有幾十年的實踐,許多地區在小流域的基礎上,連片擴大到大、中流域或以縣為單元的大面積治理,取得了水土保持的顯著效果。因此,教材選擇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這一內容。
2.歷史時期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叄』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怎樣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保水、保土、保肥,利於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4 林草措施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於黃土高原氣候乾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並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耕作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於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於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於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肆』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怎麼樣了
目前,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64×104km2,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蝕模數大於5000t/km2的強度水蝕面積為14.65×104km2,佔全國同類面積的38.8%;年侵蝕模數大於15000t/km2的劇烈水蝕面積為3.67×104km2,佔全國同類面積的89%。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光山禿嶺的景象。黃土高原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為16億t,其中有4億噸淤積在黃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遊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10cm,最高處達15cm,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使1億多人口受到洪水的嚴重威脅。黃土高原地區范圍廣,面積大,而且水蝕、風蝕強度十分嚴重。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相當於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和長江4條大河輸沙量的總和。
黃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層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黃土高原在240萬年前形成時,每100年沉積1cm,黃土最厚處達400m。水土保持專家說,土壤基本上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據科學研究推算,在自然狀態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萬年至4萬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層需要120年至400年。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規模治理向集中連片大規模治理、由單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為單元治理、由單純治理向開發、保護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規手段為主的低層次治理向應用新技術為主要治理措施轉變的工作思路,使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伍』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1.壓縮農業用地,重點抓好川地、塬地、壩地、緩坡梯田的建設,充分挖掘水資回源,答採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逐步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基本前提)
2.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3.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超載過牧的地方應適當壓縮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實行輪封輪牧
4.復墾回填
實踐: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模式: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深耕改土,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復種)
『陸』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基本情況,都採取什麼措施治理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種樹種草,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種樹種草要因地制宜,溝壑斜坡上適宜種護坡林,溝壑中則應沿著侵蝕溝道植樹,有些地區還應輔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興修水庫、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溝道里打壩淤地,攔蓄泥沙,不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還可以在淤地上種植莊稼,治沙效果顯著。
『柒』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原因
1.自然因素(1)黃土土質疏鬆,易溶於水(2)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為因素:過度放牧,陡坡開荒,等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
退耕還林,打壩淤地,修築梯田,修建水利樞紐綜合工程
『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是什麼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黃土疏鬆易侵蝕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蝕作用較強。人為原因有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礦,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產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積,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使得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治理和開發相結合。基本措施有:壓縮農業用地,採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場,規定合理的載畜量。露天采礦,及時回填復墾。目的:改善環境,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意義:水土保持,脫貧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等措施並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玖』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慶陽合水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發展對策
合水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腹地,位於東經107051'~108042',北緯35036'~36037'之間,總土地面積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為1862
km2,占總面積的63.3%,地形以丘陵溝壑為主,山、川、塬相間,子午嶺由西北向東南斜貫全境,東北部為子午嶺林區,海拔在1380~1682m之間,面積約為1640.8
km2,占總面積的55.8%。中北部部分區域為丘陵溝壑區第二副區,海拔在1110~1450m之間,面積約為309
km2,占總面積為10.5%,西南部分為於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在979~1400m之間,面積約為99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氣溫7.4—9.1℃,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376.0~2491.6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592mm,全年平均無霜期151~167天。縣內河流以子午嶺為界,分涇河、洛河兩大水系,馬蓮河、縣川河、固城河為涇河支流,苗村河、葫蘆河為洛河支流,年平均總徑流量為0.595萬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現狀
(一)土壤侵蝕類型
合水縣水土流失面積1862km2,占總土地面積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蝕類型主要有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及風蝕三種類型。水蝕有面蝕和溝蝕兩種侵蝕方式。造成我縣水土流失的內因是黃土高原土壤質地疏鬆,孔隙度大,節理發育,見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蝕,其主要是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僅在前塬鄉鎮的坡耕地和植被較差的乾旱地上較為嚴重,重力侵蝕實際上是在水力推動作用下,以重力為其直接原因產生的。
(二)土壤侵蝕狀況
全縣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5400t/km2·a,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10000
t/km2·a,主要分布於我縣的中南部。其中:輕度侵蝕區面積449km2,占總面積的24.1%;中度侵蝕區面積620km2,占總面積的33.3%;強度侵蝕區面積313km2,占總面積的16.8%;極強度侵蝕區面積430km2,占總面積的23%;劇烈侵蝕區面積50km2,占總面積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響。合水縣的地形溝壑縱橫,丘陵起伏跌宕,溝壑支離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長影響,坡度、坡長大小,不僅影響水流速度,還影響水的滲透和徑流量,由於全縣地形坡度大、坡長長,水力沖刷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2)土壤質地疏鬆。全縣處在黃土高原多沙區,黃土疏鬆,土層深厚,顆粒多在0.02—0.002mm之間,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機質匱乏,孔隙度大,抗蝕性差,易被水力沖刷搬運。
(3)植被稀少。全縣除子午嶺林區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為人工林,植被較差,全縣現有人工林僅為58122hm2,覆蓋率為19.7%。由於植被稀少,覆蓋率低,其截攔降水、減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過濾淤泥、涵養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發揮。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對水土流失有較大影響,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縣降水絕大部分集中在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總量的60%。歷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間,降水量集中和高強度的降雨量是引發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為因素。我縣屬陝甘寧革命老區,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交通不便,群眾生活困難,其中亂墾亂伐、超載放牧是造成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因素,加之今後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縣將成為長慶油田的主要開發區,油田建廠、修路、鑽井、棄土、棄渣,必將大面積毀壞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將會造成更為嚴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現狀
多年來,合水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積極開展梯田建設、淤地壩建設、植樹種草、生態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先後實施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一期項目、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等多個國內外水保項目。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規模治理向集中連片大規模治理、由單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為單元治理、由單純治理向開發、保護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規手段為主的低層次治理向應用新技術為主要治理措施轉變的工作思路,使全縣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45.74km2,治理程度達到61.5%;其中:興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種草15545hm2,實施生態修復封禁治理7527hm2,修築治溝骨幹壩20座、中小淤地壩45座,實施各類小型蓄水工程4110處。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綜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幹壩和小型水保攔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綜合防護體系,有效的遏制了全縣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帶來的次生自然災害,使全縣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參考資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