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PLC的發展及成果

PLC的發展及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6 01:50:18

A. PLC的發展趨勢

目前,PLC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於鋼鐵、石油、化工、電力、建材、機械製造、汽車、輕紡、交通運輸、環保及文化娛樂等各個行業,使用情況主要分為如下幾類:
1.開關量邏輯控制 取代傳統的繼電器電路,實現邏輯控制、順序控制,既可用於單台設備的控制,也可用於多機群控及自動化流水線。如注塑機、印刷機、訂書機械、組合機床、磨床、包裝生產線、電鍍流水線等。
2.工業過程式控制制 在工業生產過程當中,存在一些如溫度、壓力、流量、液位和速度等連續變化的量(即模擬量),PLC採用相應的A/D和D/A轉換模塊及各種各樣的控制演算法程序來處理模擬量,完成閉環控制。PID調節是一般閉環控制系統中用得較多的一種調節方法。過程式控制制在冶金、化工、熱處理、鍋爐控制等場合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3.運動控制 PLC可以用於圓周運動或直線運動的控制。一般使用專用的運動控制模塊,如可驅動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的單軸或多軸位置控制模塊,廣泛用於各種機械、機床、機器人、電梯等場合。
4.數據處理 PLC具有數學運算(含矩陣運算、函數運算、邏輯運算)、數據傳送、數據轉換、排序、查表、位操作等功能,可以完成數據的採集、分析及處理。數據處理一般用於如造紙、冶金、食品工業中的一些大型控制系統。
5.通信及聯網
PLC通信含PLC間的通信及PLC與其它智能設備間的通信。隨著工廠自動化網路的發展,現在的PLC都具有通信介面,通信非常方便。

由此可見,plc的發展趨勢

B. PLC的發展歷程

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的要求。1969 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研製出了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 PDP—14 ,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成功,首次採用程序化的手段應用於電氣控制,這是第一代可編程序控制器,稱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製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國研製出第一台PLC
1974年,中國研製出第一台PLC
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微處理器。人們很快將其引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使PLC增加了運算、數據傳送及處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計算機特徵的工業控制裝置。此時的PLC為微機技術和繼電器常規控制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後,為了方便和反映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功能特點,可編程序控制器定名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紀70年代中末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進入實用化發展階段,計算機技術已全面引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中,使其功能發生了飛躍。更高的運算速度、超小型體積、更可靠的工業抗干擾設計、模擬量運算、PID功能及極高的性價比奠定了它在現代工業中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在先進工業國家中已獲得廣泛應用。世界上生產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國家日益增多,產量日益上升。這標志著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已步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在處理模擬量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介面能力和網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漸進入過程式控制制領域,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在過程式控制制領域處於統治地位的DCS系統。
20世紀末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發展特點是更加適應於現代工業的需要。這個時期發展了大型機和超小型機、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單元、生產了各種人機界面單元、通信單元,使應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業控制設備的配套更加容易。

C. plc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起源
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研製出了第一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DP—14 ,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成功,首次採用程序化的手段應用於電氣控制,這是第一代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稱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製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國研製出第一台PLC;
1974年,中國研製出第一台PLC。
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微處理器。人們很快將其引入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使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增加了運算、數據傳送及處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計算機特徵的工業控制裝置。此時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微機技術和繼電器常規控制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後,為了方便和反映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功能特點,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定名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紀70年代中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進入實用化發展階段,計算機技術已全面引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中,使其功能發生了飛躍。更高的運算速度、超小型體積、更可靠的工業抗干擾設計、模擬量運算、PID功能及極高的性價比奠定了它在現代工業中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在先進工業國家中已獲得廣泛應用。世界上生產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國家日益增多,產量日益上升。這標志著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已步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在處理模擬量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介面能力和網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逐漸進入過程式控制制領域,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在過程式控制制領域處於統治地位的DCS系統。
20世紀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發展特點是更加適應於現代工業的需要。這個時期發展了大型機和超小型機、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單元、生產了各種人機界面單元、通信單元,使應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工業控制設備的配套更加容易。

D. plc的發展趨勢

覺得樓上說的沒道理,1. 向高集成、高性能、高速度,大容量發展
微處理器技術、存儲技術的發展十分迅猛,功能更強大,價格更便宜,研發的微處理器針對性更強。大型可編程序控制器大多採用多CPU結構,不斷地向高性能、高速度和大容量方向發展。在模擬量控制方面,除了專門用於模擬量閉環控制的PID指令和智能PID模塊,某些可編程序控制器還具有模糊控制、自適應、參數自整定功能,使調試時間減少,控制精度提高。
2. 向普及化方向發展
由於微型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價格便宜,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很適合於單機自動化,它的外部接線簡單,容易實現或組成控制系統等優點,在很多控制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
3. 向模塊化、智能化發展
可編程序控制器採用模塊化的結構,方便了使用和維護。智能I/O模塊主要有模擬量I/O、高速計數輸人、中斷輸入、機械運動控制、熱電偶輸入、熱電阻輸入、條形碼閱讀器、多路BCD碼輸人/輸出、模糊控制器、PID迴路控制、通信等模塊。智能I/O模塊本身就是一個小的微型計算機系統,有很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控制功能,有的模塊甚至可以自成系統,單獨工作。它們可以完成可編程序控制器的主CPU難以兼顧的功能。
4. 向軟體化發展
編程軟體可以對可編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統的硬體組態,即設置硬體的結構和參數,例如設置各框架各個插槽上模塊的型號、模塊的參數、各串列通信介面的參數等。在屏幕上可以直接生成和編輯梯形圖、指令表、功能塊圖和順序功能圖程序,並可以實現不同編程語言的相互轉換。可編程序控制器編程軟體有調試和監控功能,可以在梯形圖中顯示觸點的通斷和線圈的通電情況,查找復雜電路的故障非常方便。歷史數據可以存檔或列印,通過網路或Modem卡,還可以實現遠程編程和傳送。
個人計算機的價格便宜,有很強的數學運算、數據處理、通信和人機交互的功能。目前已有多家廠商推出了在PC上運行的可實現可編程序控制器功能的軟體包,「軟PLC"在很多方面比傳統的「硬PLC"有優勢,有的場合「軟PLC"可能是理想的選擇。
5. 向通信網路化發展
伴隨科技發展,很多工業控制產品都加設了智能控制和通信功能,如變頻器、軟啟動器等。可以和現代的可編程序控制器通信聯網,實現更強大的控制功能。通過雙絞線、同軸電纜或光纖聯網,信息可以傳送到幾十公里遠的地方,這個很難三言兩語就說得清還是得實踐才行,東訓就有,就在南城汽車站對面。

E. PLC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一、PLC的來源

1、在製造工業(以改變幾何形狀和機械性能為特徵)和過程工業(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將原料轉化成產品為特徵)中,大量的開關量順序控制,它按照邏輯條件進行順序動作,並按照邏輯關系進行連鎖保護動作的控制,及大量離散量的數據採集。傳統上,這些功能是通過氣動或電氣控制系統來實現的。1968年美國GM(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氣控制裝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國數字公司研製出了基於集成電路和電子技術的控制裝置,使得電氣控制功能實現的程序化,這就是第一代可編程序控制器,英文名字叫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

2、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生,PC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其概念和內涵也不斷擴展。


3、上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也簡稱為PC,為了方便,也為了反映或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功能特點,美國A-B公司將可編程序控制器定名為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並將「PLC」作為其產品的注冊商標。現在,仍常常將PLC簡稱PC。

4、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在處理模擬量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介面能力和網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漸進入過程式控制制領域,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在過程式控制制領域處於統治地位的DCS系統.

5、近年,工業計算機技術(IPC)和現場匯流排技術(FCS)發展迅速,擠佔了一部分PLC市場,PLC增長速度出現漸緩的趨勢,但其在工業自動化控制特別是順序控制中的地位,在可預見的將來,是無法取代的。

6、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廠家生產300多品種PLC產品,主要應用在汽車(23%)、糧食加工(16.4%)、化學/制葯(14.6%)、金屬/礦山(11.5%)、紙漿/造紙(11.3%)等行業。

二、典型的PLC產品

1、國外
施耐德公司, Quantum、Premium、Momentum等;
羅克韋爾(A-B公司),SLC、MicroLogix、Control Logix等;
西門子公司, SIMATIC S7-400/300/200系列;
GE公司
日本歐姆龍、三菱、富士、松下等。

2、國內
PLC生產廠約30家,但沒有形成頗具規模的生產能力和名牌產品,還有一部分是以仿製、來件組裝或「貼牌」方式生產.

三、PLC在我國的應用

雖然我國在PLC生產方面非常弱,但在PLC應用方面,我國是很活躍的,近年來每年約新投入10萬台套PLC產品,年銷售額30億人民幣,應用的行業也很廣。

在我國,一般按I/O點數將PLC分為以下級別(但不絕對,國外分類有些區別):
微型:

F. PLC的發展史、及其介紹等(越詳細越好)

美國汽車工業生產技術要求的發展促進了PLC的產生,20世紀6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對工廠生產線調整時,發現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修改難、體積大、雜訊大、維護不方便以及可靠性差,於是提出了著名的「通用十條」招標指標。

1969年,美國數字化設備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DP-14),在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後,效果顯著;1971年,日本研製出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DCS-8);1973年,德國研製出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1974年,我國開始研製可編程式控制制器:1977年,我國在工業應用領域推廣PLC。

基本結構

1、電源

電源用於將交流電轉換成PLC內部所需的直流電,目前大部分PLC採用開關式穩壓電源供電。

2、中央處理單元

中央處理器(CPU)是PLC的控制中樞,也是PLC的核心部件,其性能決定了PLC的性能。

中央處理器由控制器、運算器和寄存器組成,這些電路都集中在一塊晶元上,通過地址匯流排、控制匯流排與存儲器的輸入/輸出介面電路相連。中央處理器的作用是處理和運行用戶程序,進行邏輯和數學運算,控制整個系統使之協調。

閱讀全文

與PLC的發展及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