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新經濟政策的成果

新經濟政策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5 20:02:20

㈠ 列寧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列寧新經濟政策一般指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俄國內憂外患,經濟苦難的情況下,蘇俄政府實行余糧徵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為代表的廣大老百姓極其不滿。後列寧同志經過充分考慮,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家暫時管理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後來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主要內容:
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可以把新經濟政策歸納為下列一系列措施:
1、糧食稅取代糧食徵收制
2、允許農產品自由買賣,從而承認了市場機制
3、在國家保持經濟命脈(冶金、運輸、燃料工業、石油等)的情況下實行中小企業的非國有化
4、把大工業企業聯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實行經濟核算
5、取消勞動義務制和勞動動員,按照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支付勞動報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私人資本在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中自由發展,鼓勵合作社,農村僱工和租佃合法化
7、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實行租讓和租賃;重建銀行和稅收制度
8、實行貨幣改革,取消蘇維埃紙幣,發行穩定的貨幣切爾文盧布
現實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長期意義
在軍事共產主義不適應新形勢的條件下,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它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膽探索,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一次積極完善,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以及現實啟示意義。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靈活運用,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歷史價值十分突出。目前的成果大多是通過「新經濟政策」對我國的影響以及通過歷史事件的相互關系,推斷「新經濟政策」的發展過程以及終結的原因,缺乏歷史資料的支撐,缺少對「新經濟政策」發展過程及真正終結原因的確切研究,多數學者較多強調的是當時國際國內的社會歷史條件,許多論著已分別從當時國內外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然而迄今研究者並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蘇聯解體後,長期封存的大批檔案材料終於可以揭開其本來的面目,還歷史一個真相。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事求是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新經濟政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文以俄羅斯最新解密的檔案資料為基礎研究「新經濟政策」這段歷史,目的在於回顧這一段歷史片段、審視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根源、剖析其失敗的原因以及對整個國家的影響,總結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㈡ 新經濟政策取得怎樣的成效

原因:①粉碎國內外敵人的進攻以後,蘇維埃俄國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②四年世界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使俄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③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首先必須恢復和發展農業,為城市提供糧食,為工業提供原料。 成效:新經濟政策通過一系列措施,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生產迅速恢復,農民的積極性提高,工農聯盟得到鞏固。到1927年,經濟已經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㈢ 新經濟政策為什麼能取得成效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原因、實質和意義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定,標志著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其出現的原因主要從兩方面來分析:直接原因是為了克服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的消極後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從深層次上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俄共(布)需要尋找新途徑和新模式。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
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概括而言有兩點:一是鞏固了工農聯盟,調動了廣大工農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二是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㈣ 列寧新經濟政策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新經濟政策理論主要是列寧在l 兜1 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後的實踐中提出來的,但是他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就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是有思想上的淵源的。搞清楚新經濟政策理論的思想淵源,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這個問題也是我國學術界關於新經濟政策理論研究的薄弱環節,本文擬作些分析。
一、十月革命前列寧對俄國國情和社會發展道路的認識
十月革命前,列寧對俄國國情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強調生產力落後和以農民為主體,不能直接實行社會主義。這種實事求是的思想在新經濟政策理論上再次得到運用和體現。早在19 世紀卯年代,列寧開始從事政治斗爭和理論活
動時,就著手研究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批判民梓主義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空想思潮。在《 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等著作中,他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事實,沒有什麼力量能使俄國離開這條道路。他說:「俄國經濟制度是資產階級社會,要擺脫這個社會只能有一條從資產階級制度本質中必然產生的出路,這就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川(Pl , )但是,列寧同時強調,俄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進行民主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然後再開展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
列寧在寫於1 災15 年的(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 一書中認為,即將到來的俄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革命所引起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方面的變革並不超出資本主義的范圍,不摧毀資本主義,反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革命的目標是,在政治上實現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革命專政,建立民主共和國;在經濟上滿足農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消滅封建農奴制經濟殘余。實現革命目標的關鍵是,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依靠工農聯盟。列寧特別強調,雖然革命勝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資產階級革命對無產階級是極其有利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資產階級革命對無產階級要比對資產階級更加有利」。他還說:「除了使資本主義向前發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階級尋找出路,都是反動的。在像俄國這樣一些國家裡,工人階級與其說是苦於資本主義,不如說是苦於資本主義發展得不夠。」側(巧56 )列寧設想,利用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作為中間環節,經過一段民主主義的發展,再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他有針對性地批判了將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混為一談,主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跳過論」,認為這是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空想,不懂得在當時的俄國跳過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列寧的這些思想突出了俄國農民國家的特點,體現了生產力發展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與農民革命組成「合唱」的思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認為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成熟了,並且俄國革命將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序幕。但他對俄國革命前途的認識是清醒的。在1917 年二月革命前,列寧一直認為只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才有條件進行杜會主義革命,而俄國面臨的任務是首先進行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後,列寧並沒有提出要立即轉人社會主義革命。他說:「俄國是一個農民國家,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在這個國家裡,社會主義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勝利。」[ 3 ] (陰)在《 四月提綱》 等著作中,列寧提出了從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他的看法是,就政權已從封建地主手中轉到了資產階級手中這一點來說,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完成。但由於國家落後,還不具備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階級條件和經濟條件。列寧明確說:「我們的直接任務並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只是立刻過渡到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閉(P16 ) 因為「在一個小農國家裡,只要絕大多數居民還沒有覺悟到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政黨就決不能提出『實施』社會主義的目的』· 〔4 ] (巧3 )。列寧當時提出的經濟措施主要是,實行土地國有化,把全國的銀行合並成一個國家銀行而由工人代表蘇維埃進行監督,並且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他說,這些措施「決不是『實施』社會主義」, 「只是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 4 ] (巧3 )。直到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還主張不立刻剝奪資本主義,而是實行工人監督。他還多次說,十月革命是一場民主革命,首先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上述列寧對俄國國情和革命發展道路的認識,說明他長時間認為俄國生產力水平低,不具備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的條件;一直認為俄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無產階級在革命
中必須與農民結成聯盟,尊重農民的利益。盡管十月革命在政治上是社會主義革命,但是它在經濟上和階級關繫上不會立即改變這兩個特點。列寧在「直接過渡」失敗後,正是基於對這兩點的認識,找到了新經濟政策道路,指出通過漸進、遷回方式向社會主義過渡。
二、列寧早期的市場經濟思想
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要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以商業和市場為基礎。這一理論創新與列寧在革命前對市場經濟的深人研究有很大關系。
市場經濟思想在列寧經濟理論體系中是個核心問題,它像一根紅線貫穿於列寧各個時期大量理論論著中。在列寧所處的時代,國際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世界革命形勢的需要,既為列寧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提供了現實條件,又向列寧提出了發展馬克思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迫切要求。正是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研究,成為列寧萌生社會主義可以利用市場經濟的觀念的邏輯起點。列寧早期主要是研究俄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生、演變及其內在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著力研究發達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揭示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發展前景。這兩個階段列寧提出的關於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為1921 年後探素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俄國杜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如何利用商業和市場關系打下了思想基礎。
第一,發展了馬克思「商品生產」的概念,首次明確提出並闡發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這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列寧認為,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包括經濟發展全過程和一切環節的范疇,是生產關系的總和。他特別注重市場在整個經濟體系和經濟運轉過程中的作用,指出商品經濟「就是通過市場而彼此聯系起來的單獨生產者的生產」[ 』〕 ( I 口印),是受市場支配的經濟。商品經濟是面向市場的經濟,市場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因素。到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強調要「研究市場」,經濟發展要「以市場、商業為基礎」, 這不是偶然的。
第二,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社會歷史過程。這是由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所決定的。列寧考察了生產的分工、社會化與商品經濟的關系,強調指出:「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的基礎。」[ 5j ( P17 )分工的發展,促進生產的社會化和市場交換關系的不斷發展。「市場不過是這種分工和商品生產的表現」川(既),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區別。列寧通過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時代的發展和演變,確信商品經濟是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第三,商品經濟並非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現象。列寧認為,「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 』〕 (P179 )。「十分發達的商品生產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是可能的,但是一般的『商品生產』無論從邏輯上或者從歷史上來說都是先於資本主義的。」[ ' 1 ( l 趁的)他認識到,把商品生產的一般特徵同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商品生產的具體形態混淆是有害的。
第四,市場經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動力。列寧堅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為標准來研究經濟形式的演變,揭示市場經濟的必然性、優越性。他指出,市場經濟能夠推動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的發展,通過相對獨立的利益機制驅使商品生產者改進經營、提高技術、降低成本、強化管理、擴大生產。列寧還研究了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的競爭、核算、等價交換、節約、效益、盈利等原則和規律,有力說明了市場經濟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在新經濟政策開始後,列寧明確提出「實行商品交換可以刺激農民擴大播種面積和改進農業」, 「只有在商業核算這個基礎上才能建立經濟」,川(尺39 ) 「要用一切辦法堅決發展流轉」, 「不虧損」, 「取得贏利』, 「精打細算」等觀點,與上述認識是一致的。
第五,世界經濟的統一性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列寧認為,生產的分工和社會化將從一國現象發展為國際現象,形成統一的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世界經濟是商品市場關系高度發展的產物,世界經濟的統一性要求各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利用國際市場條件,加快發展。這為他後來提出擴大對外經濟聯系、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提供了思想條件。
既然列寧有著關於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且始終堅持生產力標准,又善於根據實踐經驗修正錯誤認識,所以,在「直接過渡」受挫後,轉向發展商品市場經濟也就不難理解了。三、奪取政權初期謹慎過渡的嘗試
列寧在論述新經濟政策問題時,多次強調新經濟政策與奪取政權後頭半年多的政策,特別是1918 年春天的政策之間的內在聯系。在《 論糧食稅》 、《 俄國革命的五年與世界革命的前途)、《 論合作社)等著作中,列寧一再指出,如果要說明我們為什麼會實行新經濟政策,那就要從我1918 年春寫的論國家資本主義的文章《 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 談起。並且,列寧大段引證該文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的論述,說明為什麼1 兜1 年後要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與1918 年春的政策有何異同。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1918 年夏天,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可以說是「謹慎的直接過渡」。說「謹慎」,是指它包含著緩慢、漸進過渡的思想萌芽。列寧在這期間繼續堅持《 四月提綱》 等文獻中關於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認為小生產占優勢的俄國必須經過國家資本主義道路才能走向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列寧在政策上也沒有立即提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是主張先實行工人監督、銀行國有化、土地社會化等民主性質的政策。在用「赤衛隊」方式向資本家進攻一段時間後,列寧在1918 年4 月提出由剝奪轉向管理,形成了短暫的「退卻」計劃。說它是「直接過渡」,是因為列寧在這期間還沒有認識到商品貨幣關系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的關鍵作用,想利用國家政權和行政命令的力量,藉助於國家資本主義對產品進行統計和監督的機制,建立起全民的、無所不包的產品經濟模式,實現從小生產到大生產的過渡。而
且,列寧在1918 年3 一4 月提出的改造農業和發展工業、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政策,也有明顯的直接過渡思想。「謹慎的直接過渡」思想,就其漸進、遷回、長期的思想萌芽而言,是列寧在革命前探索俄國社會變革道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基本上是符合俄國國情的。但就其「直接過渡」的思想傾向而言,表明列寧在理論上仍未突破馬克思主義傳統觀念,還沒有最終找到適合俄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樣,它本身就有兩種可能的發展趨向,即「直接過渡」和「間接過渡」。後來戰爭爆發,「直接過渡」思想被付諸實踐,並發展為系統的戰時共產主義理論。戰時共產主義失敗後,列寧再次提出探索符合小農經濟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他自然會堅持和發展1918 年春的思想。所以,列寧說退卻的「陣地是事先准備好的」川(P184 )。
可以從如下方面看出1918 年春的政策是新經濟政策的重要思想來源。
第一,從戰略轉變的意義上看,兩者都是在從戰爭轉向和平經濟建設的歷史轉折關頭制定的政策,都提出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要用不同於戰爭的方法從事復雜的經濟建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退卻。在這兩個階段,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列寧都提出了利用資產階級專家、加強勞動紀律、實行經濟核算、學習科學管理、改進勞動組織等等措施。
第二,從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指導思想看,二者都強調小農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艱巨性。1918 年春,列寧反復指出: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隔著一個長久的、比較困難的過渡時期;過渡時期的形式、長短,取決於占統治地位的是大私有制還是小私有制,是大農業還是小農業;我們才開始進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還沒有達到社會主義;我們不能一下子跳到社會主義;不能強迫農民接受社會主義等等。轉人新經濟政策後,列寧在回顧1918 年春的政策時指出,「蘇維埃政權試行了一種經濟政策,起初打算實行一系列漸進的改變,打算比較慎重地向新制度過渡。」川(P 藝巧)即「試圖通過一種可以說是最能適應當時存在的關系的途徑,盡可能採用漸進的辦法,不作大的破壞。」川(咫4 )這對1921 年列寧明確提出從小生產不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思想來說,是個認識上的基礎。
第三,從制定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的基本依據看,1918 年乃至十月革命前列寧一直認為俄國的經濟結構是五種經濟成分並存,其中小生產占優勢。1921 年3 月列寧在《 論糧食稅》 中則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的基本成分仍然和從前一樣。」圖(巴偽)這是1918 年與1921 年經濟政策具有內在聯系的現實基礎。
第四,從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要途徑看,1921 年春天與1918 年春天都主張把國家資本主義作為中間環節。列寧在分析新經濟政策與1918 年政策的聯系時,突出強調的也正是這一點。只是在這兩個不同階段,國家資本主義的性質、形式、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列寧始終把國家資本主義作為俄國從小生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環節,這就決定了1918 年春的政策與新經濟政策有內在聯系。
第五,從對農民的政策看,列寧在講話中幾次將t921 年春執行糧食稅的決議與1918 年ro 月的實物稅法做對照,說明二者的聯系。它們都強調無產階級國家要維護農民的利益,將工農聯盟建立在經濟利益基礎上。
1921 年秋天後,新經濟政策有了重大發展,列寧對1918 年政策的認識也有了較大改變。他多次明確指出,1918 年的思想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當時根本沒有提出我們的經濟同市場、同商業的關系問題」川(咫l )。『· 對國家資本主義具有根本意義的貿易自由,在這里就一個字也沒有提到。』,回(巴76 )應該說.無論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傾向上,還是在對國家資本主義、工農關系、商品貨幣、市場等具體問題的認識上,新經濟政策都大大深化了列寧1918 年的思想。看不到它們之間的繼承關系,就會把新經濟政策看成是無源之水;而看不到新經濟政策的發展,就會否定它的重大貢獻及其意義。
四、對戰時共產主義經驗的總結在新經濟政策初期,列寧主要是聯系糧食政策的轉變,從客觀條件的變化方面分析、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說明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還沒有認識到要根本轉變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在《 論糧食稅》 中,列寧指出:" 『戰時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項適應無產階級經濟任務的政策。它是一種臨時的辦法。』,圈(膠佣一叨)那時,在經濟方面只能按照戰爭方式行動,只著眼於分配現有物資、糧食,沒有別的選擇。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確實保證了戰爭的勝利,這是它的巨大功勞。但這個功勞是有限度的,現在戰爭結束了,增加產品數量成了主要任務,戰時共產主義就行不通了,必須改變政策。即使如此,列寧也看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經濟上有做過頭的地方,有失誤。他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我們在商業國有化和工業國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轉方面走得太遠了。」「我們在這方面犯了很多錯誤。」「我們做得超過了理論上和政治上所必要的限度,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sj (巧6 ) 列寧並且認識到:「在理論上,不一定要認為國家壟斷制從杜會主義觀點看來是最好的辦法。」[ sJ (附)
由於還沒有從指導思想上徹底否定戰時共產主義,也由於還沒有新的實踐經驗,列寧主要是從進攻和退卻的角度論證政策轉變的必要性,認為以前進攻跑得太遠了,脫離了自己的陣地,所以要後退到自己的陣地上。他還不清楚究竟退到什麼地方,只是提出了有限的退卻目標,即退到戰前已經提出過的政策上來。
1921 年lo 月後,列寧開始從主、客觀兩方面總結戰時共
產主義的教習11 。列寧指出:「當時在某種程度上由於軍事任務突然壓來,由於共和國在帝國主義戰爭結束時似乎已經陷人絕境,由於這一些和其它一些情況,我們犯了錯誤:決定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當時我們認定,農民將遵照余糧收集制交出我們所需數量的糧食,我們則把這些糧食分配給各個工廠,這樣,我們就是實行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了。』, [ 7 ] ( P 182 )這里既講了軍事上的需要,又講了認識上的錯誤。
列寧著重分析了戰時共產主義的主觀原因,明確承認戰時共產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和政策是錯誤的,失敗的。其實質在於,企圖「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 ,川(P176 )實現「直接過渡』,。列寧稱之為「強攻」辦法。他說:「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 [ , ] (段25 )這種「直接過渡」的辦法,阻礙了生產力的提高,使我們在經濟戰線上遭受了嚴重的失敗,是造成1921 年春天經濟和政治危機的主要原因。這說明「向純社會主義形式和純社會主義分配直接過渡,是我們力所不及的。」閉(幾78 )所以,要改用圍攻、漸進、遷回的方法間接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列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必須通過商業與小農經濟結合起來,必須依靠個人利益,依靠經濟核算,大力發展生產力。列寧反復要求全黨要正確認識:在什麼意義上說戰時共產主義錯了,錯在哪裡,為什麼錯,承認錯誤有什麼意義,以更好地從錯誤中學習。
由於從指導思想上深刻反省了犯錯誤的原因,列寧已認識到實行新經濟政策決不僅是克服戰爭造成的危機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從根本上糾正過去那種脫離小農國家實際的政策和做法,把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建立在適應小農國情的基礎上,與小農經濟結合起來,實現社會主義理論和模式的根本轉變。列寧這一階段的新經濟政策思想有了突破性發展,與其對戰時共產主義的進一步認識有很大關系。
參考文獻:
【 l 〕列寧全集:第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 2 」列寧選集:第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 卯5 . 〔 3 〕 列寧全集:第扮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 【 4 」列寧選集:第3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 粥.【 5 」列寧全集:第3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6 〕 列寧全集:第6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7 〕 列寧全集:第42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 8 」列寧全集:第4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 9 」列寧全集:第43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資任編輯:余小江)⑥ 1 夕外一200 萬Tsin 動uaTo 叼瓦ng OPtical DiscCo , Lt 鼠Allrights reserved

第35 卷第2 期刀漢)2 年5 月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㈤ 列寧的經濟思想中關於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是什麼

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遭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瘋狂武力進攻,為挫敗國外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國內武裝叛亂,俄國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將大、中、小企業部門收歸國有,實行國有化;實行糧食貿易壟斷;制定余糧收集制;實行義務勞動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並探討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四種主要形式:租讓制、合作制、代購代銷制、租借制。新經濟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病。國內戰爭結束後,列寧及時領導蘇維埃俄國走上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列寧及時總結論證了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並實現了這個重大轉變。在《論糧食稅》、《十月革命四周年》和在俄共(布)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中闡述了新經濟政策的理論,明確指出要根據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不能超越現實發展階段,需要經過「社會主義一系列過渡階段」,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利用商品貨幣,必須努力學習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從戰時共產主義可先退到資本主義,允許公民自由貿易和私人商業發展,恢復小農經濟。列寧把國家調節商業和貨幣流通作為蘇維埃俄國新經濟與農民經濟的結合點,作為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形式,從而使新經濟政策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列寧關於新經濟政策理論的探討以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普遍規律性和國傢具體的歷史條件為依據,解決了做為經濟落後國家的俄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方式、步驟、政策等一系列問題,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㈥ 新經濟政策的最大成就是

答案D
A、B、D都是新經濟政策的成就,但這個經濟政策的重大意義在於它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一條正確的、符合俄國國情的道路。

㈦ 1921年新經濟政策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如何評價新經濟政策 快快快

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後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
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
商業方面: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

新經濟政策的影響: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2.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3.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4.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破壞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產值下降;

2.戰時共產主義嚴重破壞了市場經濟,俄國經濟危機嚴重;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適應,證明戰時共產主義是一次不成功的實踐。

㈧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有何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理論意義:

(1)新經濟政策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2)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這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時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現實意義: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危機逐步消失,生產恢復穩定。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因此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2)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8)新經濟政策的成果擴展閱讀: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1)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2)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3)流通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㈨ 新經濟政策的作用是什麼

第一,新經濟政策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新經濟政策」的基本思想是從蘇俄的實際出發提出來的,它有效地指導了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但其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卻不僅僅局限於蘇俄國,而是對所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二,正確認識國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的前提。這是新經濟政策給我們的一個重大啟迪。列寧領導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正是基於對當時國情的正確認識。在對國情的認識上,我國走了曲折的道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我們對國情都沒有認識清楚,以致搞「一大二公」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其結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對國情的認識逐漸清晰。十三大做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確判斷,十五大概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九大特徵,表明對國情的認識更加深刻。我國的國情就是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是基於這種對國情的正確認識,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並且取得了舉世矚 目的成就。

第三,鞏固的工農聯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保證。在落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正確處理工農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我國目前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 80%,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只有重視農業的發展,處理好工農關系,保障農民利益,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基礎也是工農聯盟。城鄉和諧發展,工農共同富裕,是鞏固政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在改革與發展中,必須保障農民的利益,增加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因此,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更進一步重視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

第四,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之所以失敗,就在於這一政策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尤其是農民的利益。「新經濟政策」改余糧收集制為糧食稅制,這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因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得蘇維埃政權同人民群眾的緊張關系得到了極大地改善,使得蘇維埃政權更加鞏固。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利益能否實現及實現程度的大小直接關繫到其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的高低,影響到其創造性的發揮。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深化,我國原來的利益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利益階層多樣化、利益主體多元化。此外,居民收入分配呈現差距拉大的趨勢,農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等,所有這些,必然會使人民群眾內部的利益矛盾趨於復雜和激化,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閱讀全文

與新經濟政策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