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氣象科技成果

氣象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5 20:00:17

⑴ 氣象科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發展定位存在誤區。 對發展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認識仍然僅僅停留在彌回補事業經費不足上,答缺乏長期發展的意識和思維。
2.氣象科技體制不規范。 運行機制缺乏新的突破,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夠,經營理念、管理方式落後,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要求。政企界面不清,政事職責不分,事企工作交叉,執法、管理和服務的主體不清楚、目的不明確的問題十分突出,不利於氣象事業的健康發展。
3.氣象科技體系不完善 , 相對於氣象基本業務體系,氣象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展仍然緩慢,認識仍需統一,不少規律仍在摸索,不適應新形勢下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需要,不適應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4.人才匱乏問題制約氣象科技服務發展 , 多學科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水平高、力強、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匱乏,人才匱乏問題已成為制約氣象科技服務新一輪大發展的瓶頸問題。
5.氣象科技總體科技含量低 科研開發機構不健全、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開發的針對性不強等,氣象科技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偏低,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的競爭力和服務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⑵ 從事氣象工作最受益的是什麼

工作穩定。待遇好。
一、氣象局主要職責如下:
1、擬定氣象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制定、 發布氣象工作的規章制度、技術標准和規范並監督實施;承擔有關的行政復議工作;
2、參與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聯防,組織指導防禦雷電、大霧等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歸口管理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工作;
3、對國務院其他部門設有的氣象工作機構進行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全 國陸地及海上氣象探測與信息網路、氣象台站網、氣象基礎設施和大型氣象技術裝備的發展和布局,審核全國大中型氣象項目的立項和方案;
4、管理全國天氣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 氣象等級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組織指導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組織並審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規劃的 氣象條件論證;
5、組織氣象科技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指導協調氣象教育工作,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意識;
6、管理氣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國政府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其他國際氣 象機構的活動,開展與外國政府(地區)氣象機構間的合作與交流;
7、統一領導全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管理省級氣象部門的計劃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科研教育和業務建設;指導地方氣象事業的發展;
8、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地方氣象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9、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⑶ 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簡史

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這是氣象行業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行業的動員大會,必將成為我國氣象科技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氣象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國家,更是氣象科技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顯著提高氣象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天,我們站在「十一五」的開端,回望過去的五年,氣象事業前進的軌跡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戰略"促發展「十五」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關鍵"首先突出地體現在整體戰略的探索、凝練和提升,為「十五」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譜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鳴。期間,中國氣象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首先提出了「拓展領域、科技興氣象、人才強局」三大戰略,有力地促進了事業發展,進而於2004年開始了中國氣象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研究工作,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略研究?答案很明確,就是「發展」。因為隨著氣象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范圍內對天氣的認識已經擴展到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氣象業務已經從傳統的天氣預報擴展到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大氣成分監測與分析等領域,氣象事業已經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環境外交和可持續發展等方方面面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國家利益和整個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層面上統一規劃中國氣象事業,進一步認識氣象事業的真正內涵;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層面上,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層面上,確定未來20年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已成為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動因。
戰略研究成果與《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緊密銜接,提出了「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氣象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的戰略思想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展現出了「大氣象」的宏偉格局。

新年伊始,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強調了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作用。這是對戰略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升華,同時也對中國氣象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這些基於發展的宏偉戰略帶動和引領,使「十五」氣象事業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實,方向更加明晰。當前,全國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新一輪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正在全面鋪開,跟隨著「十一五」氣象事業發展的進行曲,戰略的提升指揮出愈加激越和跳動的和聲。

「十五」創輝煌
在「十五」氣象事業的輝煌樂章里,我們可以找出無數跳躍的音符,沿著它們澎湃的內涵,我們能夠感受到鼓舞雀躍的內驅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領悟著氣象事業交響的宏大主題。
主題詞一:發展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十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氣象科學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體制改革和研究型業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氣象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我國科學家擔任了國際一些重要氣象學術組織的委員和國際刊物的編委。葉篤正先生榮獲2003年度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又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WMO青年科學家獎自1993年以來曾六度授予我國青年科學家。這些都表明了國際國內對我國氣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圍繞我國重大天氣和氣候災害、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數值預報技術等開展了相關研究,在東亞氣候變動理論和預測、氣候-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溫室氣體排放和地氣碳氮交換、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大氣污染數值模擬和預報、中層大氣探測理論和技術、天氣過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氣象行業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近400項。我國氣象科技論文的數量大幅攀升。
——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已擁有10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共建的聯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關大氣本底觀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體系。「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系統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514個自動氣象站和風雲一號D、風雲二號C氣象衛星,並投入業務運行,引進了21.5萬億次/秒的高性能計算機。同時,各級政府對平台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國內各相關部門的專家廣泛參與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我國科學家在世界氣象組織(WMO)、IPCC、地球觀測組織(GEO)、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我國還積極開展了國際雙邊和多邊氣象科技合作,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成功地舉辦了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科學大會,表明了中國氣象國際地位與科技影響力日益提高。
主題詞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中國氣象局是「十五」期間科技部首批啟動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部門之一,所屬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變等改革任務,2004年10月,首家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國家級業務在探測、信息傳輸處理、預報服務、科研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建成了國家和省(區、市)兩級氣象科研機構體系,加強了區域氣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資料和數據的共享水平和集約化服務能力,促進了研究與業務的結合,使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結構調整後,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重點學科專業從原來的74個凝練到51個,專業學科研究布局更趨合理,突出了國家目標,適應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和學科領域發展趨勢,實現了氣象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初步形成了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現行業務技術體制逐漸顯現出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現。中國氣象局黨組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務院3號文件,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的需要;是繼續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加業務科技含量、優化站網布局和業務分工、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的需要;是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適應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需要。中國氣象局確定了近期改革重點: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8個業務體系,進而力爭在3到5年內,建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優化的"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業務技術體制。新一輪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大刀闊斧全面展開。
主題詞三:創新
創新是騰飛的羽翼。「十五」期間,氣象科技創新亮點頻現,異彩紛呈。

——研發了我國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中國氣象局組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通過聯合攻關,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預報模式、區域中尺度預報模式、資料變分同化系統以及面向超級城市群的精細化數值預報示範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開發出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產品,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集中體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科技的發展水平,解決了靜止氣象衛星定位這個世界難題,實現了氣象衛星天地系統的一體化和「大運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在國際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網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科學數據率先實現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站在國家的高度,率先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為打破在我國長期存在的「數據壁壘」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國分布式的數據共享網路服務系統,包括國家級的主平台和6個省的分平台,為46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7項「863」計劃項目、37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8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提供了高質量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服務。
——成立了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布設了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並按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規劃,牽頭開展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體系建設。由該中心研製的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入選「十五」國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氣候預測成果寫進IPCC評估報告。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氣候預測模式系統
——「動力氣候模式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化運行。該系統由海洋資料同化系統、海氣耦合模式和高解析度的區域氣候模式組成,於2003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實以及所持的觀點已提供給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並得到了承認與採納。
我們能夠聽到這首激昂的進行曲里,「創新」始終是嘹亮的最強音。
「創新」無止境全國氣象科技大會的召開將為我們奏響「加速科技自主創新,全面建設氣象強國」的序曲。創新無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個時段和概念,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和舞台上。
我們能夠感到肩上的任務和心中的遠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學技術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預估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候資源區劃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科學技術新突破,為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實現氣象與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系統集成新突破,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改善廣大人民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回顧歷史,50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音猶在耳,28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欣喜仍駐心間。今天,十幾億中國人親歷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之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今天,氣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努力開創氣象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這次科技大會後,一幅波瀾壯闊的自主創新的畫卷隨之展開。氣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動起來,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繼往開來,奮力開拓,為實現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竭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⑷ 天氣預報背後隱藏了哪些黑科技

說到夏天,不僅陽光明媚,而且還會遭遇橫掃沿海地區的台風。讓我們聽聽專家們介紹那些有助於提高天氣預報准確性的「黑色技術」,也就是說,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之前為公眾生活提供指導。台風是影響我國夏季的主要天氣。雖然它能緩解高溫乾旱,補充淡水資源,但其巨大的風力、暴雨和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害。近年來,隨著綜合天氣預報模型和衛星觀測技術的進步,我國台風預報路徑的誤差正在縮小。

我們已經盡早將氣候服務納入城市規劃。在分析城市詳細空間氣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將其「轉化」為規劃建議圖,不僅可以預防或減少城市化帶來的氣候問題,還可以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規劃和調整建議,從而達到緩解城市氣候問題的目的。」

⑸ 竺可楨在氣象研究方面有哪些成就

學術成就
1961年他撰寫了《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72年他又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前者依據北冰洋海冰衰減、蘇聯凍土帶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後退、海面上升等有關文獻資料記述的地理現象,證明了二十世紀氣候逐步轉暖,並由此追溯了歷史時期和第四紀世界氣候、各國水旱寒暖轉變波動的歷程,發現十七世紀後半期長江下游的寒冷時期與西歐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後指出: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引起氣候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後一篇論文,可說是他數十年深入研究歷史氣候的心血的結晶,是一項震動國內外的重大學術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國古代典籍與方誌的記載,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文章指出: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的二千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溫度大致比現在高2℃,一月溫度約3—5℃;此後的一系列冷暖變動,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歷時約400年至800年;歷史上的幾次低溫出現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為50—100年的小循不,溫度變動的幅度0.5—1℃;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時期,似乎都是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而後波及歐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變動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的控制,小變動的原則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縝密,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揚。我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每讀一遍使我覺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為多年所少見的作品,理應側身於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在氣象科學研究中,竺可楨一向十分重視氣象氣候與生產及人類生活的聯系。早在1922年,他就發表過《氣象學與農業之關系》的學術論文。
1964年他又發表了《中國氣候特點及其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他運用植物學的原理,以太陽輻射總量、溫度、雨量三個氣候要素為依據,分析了我國氣候的特點,氣候與農作物生產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糧食作物在各地區發展的潛力及限度,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見。這篇論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竺可楨也因之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竺可楨又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他從1921年起就觀察記錄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學》出版。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學知識,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規律安排農事活動。此書一出就迅速銷售一空。 竺可楨也是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物候學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志。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在他的推動下,從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便選定了21種植物、9種動物、幾種水文氣象現象和差不多全部農作物,委託各地的農事試驗場進行觀測,這是我國最早的有組織的物候觀測。現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記錄,由於抗戰期間不少地方停測,其中僅有1934—1936年的記錄比較完整。比較正規和連續的觀測是從解放後開始的。1953年開始冬小麥的物候觀測工作,繼而又進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觀測。1957年起把農作物物候的觀測工作推向了全國。1961 年,在竺可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了物候觀測方法(草案),確定國內共同物候觀測種類:木本植物33種、草本植物2種、動物11種。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數單位中斷了觀測,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復。近年,國家氣象局所屬的各農業氣象試驗站也開始了物候觀測。觀測資料已陸續出版,第一期年報的命名和內容,都是竺可楨親自審定過的。 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我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了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了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系;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復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他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資料和採用了物候學分析方法。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評介該文時,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中發表文章《大自然的語言》,現被編入中學教學範文中。

編輯本段主要論著
《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6年);《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16年);《遠東台風的新分類》(1918年);《關於台風眼的若干新事實》(1918年);《台風的源地與轉向》(1925年);《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1925年);《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1926年);《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年);《中國氣候之運行》(1933年);《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年);《中國氣候概論》(1935年);《前清北京之氣象記錄》(1936年);《物候學》(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中國的亞熱帶》(1958年);《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1963年);《竺可楨文集》、《竺可楨日記》

⑹ 采訪具有農業氣象科研成果的專家該提哪些問題

那要看你采訪的主題或目的

⑺ 2000年以來中國在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

中國2000年以來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閱讀全文

與氣象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