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研究生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新東西、新事物,「創」就是造,即把這個新東西、新事物創造出來.然而,「新」這個字很有講究,意義大不相同:一個學生在學校運動會上創造了一項新紀錄,這是一個「新」;另一個人在奧運會
上創造了一項新紀錄,這也是一個「新」,但這兩個「新」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新」有大小、高低之分,本文討論的創新,是指大的、高水平的創新.
科研選題的三個原則
第一,意義要重大.
一般來說,有重大發明創造的人多半胸懷大志,立志成就大事業,這就決定了選題的一個最重要原則――力求研究重大問題.這個問題是科技領域的大事,如果成功,將對科技發展做出大貢獻.有些人沒有這種想法,只希望有點經費,能做點研究,發表一些文章,有個職稱,也就滿足了.所以,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心裡想著要做大事.但是,光有這點還不夠,還得能分清什麼是大事,是重大問題.
第二,研究的人比較少,競爭較為緩和.
有一些重大問題是人們很容易看到的,例如科技界普遍關注的一些大問題和難題.是否該選這樣的問題來做呢?應當說,如果條件允許,要敢於選這樣的問題.如果你在科學院、在重點大學、在重點實驗室,就要有這樣的勇氣.但就多數人而言,這樣的問題可能可望而不可及,硬往裡鑽是不明智的;特別是在起步階段,條件有限,這就應避開那些競爭過於激烈的問題,選那些研究的人比較少、競爭較為緩和的領域.科學研究是一門高超的藝術,太熱的地方擠不進去,太冷的地方不受重視.如何將一個冷門通過自己的努力轉化為一個熱門,這顯然需要技巧.
第三,技術手段於自己可行.
許多重大熱門課題常常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高的技術條件,多數人只能望而卻步.所以,選題時必須充分考慮自身條件,一定是自己的技術手段可以達到的.有一點要提出來討論:離開了現代化的高新技術條件,是否就一定做不成大事?筆者認為並非如此.不要總想著自己條件差,成不了什麼氣候,應相信,智慧和勤奮能彌補條件的不足.只要用心,找准一個好位置,就一定可以打開成功之門.
科研創新的三個途徑
筆者在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注意到,科研創新不外乎三個途徑:材料新、方法新、思路新.
第一,材料新.
使用新材料必有新發現.在遺傳學發展史上,Mendel用豌豆作材料研究遺傳開創了遺傳學,而Morgan則改用果蠅.從豌豆到果蠅,跨度非同尋常,這個新材料用的巧,讓M
organ 開創了細胞遺傳學,將遺傳學推向一個高峰.而後, Beadle
改用紅色麵包霉研究遺傳,開創了生化遺傳學.後來的人進一步改用細菌和病毒研究遺傳,一次又一次將遺傳學刷新.所以,使用新材料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創新方法.但因為是新材料,別人未曾研究過,自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就對研究者的智慧提出了考驗.
第二,方法新.
新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設計和創造.使用新材料時,原有的方法可能不適用,研究者就需要先有一次方法的創新,上面遺傳學研究中的新材料都伴隨著新的研究方法.第二種是移植和借用.在遺傳學的早期,人們採用雜交的方法;後來,將細胞學引入,帶來遺傳學的第一次革命;進一步引入化學方法,將遺傳學向分子水平提升……在各個學科的發展中,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與新方法相伴.然而,新方法並非無中生有和從天而降,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革新改制而成,因此,研究者要學習和了解多種多樣的方法,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加以改造.
第三,思路新.
創新能力的教育培養
創新能力的教育培養主要是大學的任務,因為大學培養的是人才,即創新能力較強的人.筆者認為,從培養創新能力出發,大學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最為重要.
在教學內容方面,中國的大學重視基本概念和內容深度,這不錯,但還應該充分突出「新」,即盡可能介紹新進展和新成果,以激發學生的求新意識和創新慾望.不新就會讓學生守舊,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依賴教材,而是不斷到文獻中去尋找新材料.在突出新的同時,還要兼顧「廣」,即從學科出發,力求結構的完整性,各個層面都不能缺.現在有一種偏向:重現代,輕傳統,以高深為榮,將基礎扔掉,這是很有害的.
在教學方法方面,應改陳述為分析.筆者曾提出「分析式教學法」這一設想,以取代傳統的「啟發式」.啟發是一種淺層的分析,適用於中小學;分析則是一種深層的啟發,應為大學所用.採用分析式教學,重在交待來龍去脈,以形成一條思想路線,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到科學的思維方式.
突出創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學生考核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革新,以達到對學生實施全方位培養的目的.目前,各個大學競爭激烈,特別注重教師的研究創新,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並未給予特別關注,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總之,創新是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核心,還需要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⑵ 培育成果搭配對嗎
收獲,檢驗更好吧。成果是做過的某事的結果,不是果實。
⑶ 成果導向教育下教師教學能力如何培養
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支專業化水平很高的骨幹教師群體,需要優秀的、有自己教育優勢和特色的骨幹教師引領整個教師隊伍的成長。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
⑷ 萬能細胞的成果培育
美國和日本的兩個研究小組11月20日分別發表論文,宣布成功把普通的人體皮膚細胞轉化為了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的新型「萬能細胞」。這——被學界稱為生物科學「里程碑」的重大突破,有望幫助科學家繞過克隆技術的倫理、道德紛爭,為醫學應用打開大門。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詹姆斯·湯姆森實驗室和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兩個獨立研究小組20日分別在美國《科學》雜志和《細胞》雜志上發表了關於同一研究成果的報告,並將分別獲得專利。兩個研究小組都是從人體中提取了一種名為「纖維原細胞」的皮膚細胞,然後向其中植入4種新基因,從而製造出一種名為IPS的細胞,它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功能,能夠最終培育成人體組織或器官。
所不同的是,詹姆斯·湯姆森實驗室的「纖維原細胞」來自一名新生兒的陰莖包皮,而由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領導的研究小組則是從一名36歲女性的臉部提取的細胞。
不過,美日兩個研究小組都表示,目前人工培育出的「萬能細胞」還不能用於人類,因為他們在植入「重組基因」的過程中使用了逆轉錄酶病毒,這種病毒可能導致基因變異,有引發腫瘤等副作用。
⑸ 人才培養成果的英文
教師要以身作則
用聖賢教誨教育下一代
做人先於做事
⑹ 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的成果簡介
一、正確認識「傾聽」,形成「傾聽」氛圍。 當今的孩子,每一位都是家庭的中心,家庭中常常是大人圍著孩子轉。因此,很多學生從出生到學齡期,沒有人對他提出「傾聽」這一要求。或者說父母會要求孩子「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而在生活中很少要求孩子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這就造成孩子內心對「傾聽」缺少足夠的認識。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 (一)讓傾聽成為一種道德修養。 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不能認真傾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表現欲太強,只注重自己的表現,而不去理會其他同學的發言。我們在課堂中要想讓學生認真的傾聽,首先要加強學生自身的修養。有一句話非常經典——聽別人說是一種修養,讓別人聽是一種藝術。 首先,我從道德修養角度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我常常對學生說:「認真傾聽是對別人的尊重,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會認真傾聽是有修養的表現,打斷別人說話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我還從人際交往的角度引導孩子們善於傾聽:「學會傾聽的人善於傾聽他人意見的人,才能關心欣賞別人,人際關系就會更融洽,朋友也會越來越多。老師想和善於傾聽的同學交朋友。」很多孩子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由於長久形成的習慣難以一下子改掉,他們往往還會不由自主地打斷別人的話,對此,我習慣採用眼神與這樣的孩子溝通,制止插話的孩子,這樣既不損傷這個孩子的自尊心,也不會不影響其他孩子的發言。 (二)把傾聽看作一種學習能力。 傾聽習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常常對學生說:會傾聽的人才會學習,只有聽清了別人的觀點,才能集眾所長成為最棒的人。以此讓學生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同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認真傾聽。所以,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具體的,細化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 1、傾聽時要注視老師或同學的眼睛; 2、傾聽時不打斷對方的話,把對方的話聽完; 3、集中注意力聆聽,要能聽懂對方的意思,並能與自己的觀點比較,等對方說完後再提出問題,或糾正錯誤。 伴隨著明確的要求,孩子們會在課堂上時常聽到這樣的話語:「他是個會學習的孩子,因為老師講課時,他的目光一直跟隨著老師。」「老師真高興,我們大家都認真傾聽了這位同學的發言,真是一群會學習的孩子!」 「你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因為你剛才邊聽邊進行了思考!」……不斷地意識強化,使學生慢慢地在心中將「傾聽」與「學習能力」畫上了等號,一種關注「傾聽」的群體氛圍悄然在班級中形成。 二、培養學生傾聽能力。 與表達和交流能力不同的是,書面表達能力形成於文字,口頭表達和交流能力形成於聲音,而傾聽能力卻沒有獨立的物質外殼,似乎難以捕捉,這就為其培養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傾聽」雖無形,卻往往交融於口頭表達和各種交流活動之中,藉助「傾聽「的這一特點,我在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活動中,做了一些小小的嘗試。 (一)活動——培養學生傾聽能力 有時,我給學生設計互動練習,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比如:學完了表內乘法,我在班上組織「乘法口訣連連看」游戲,我先出題,任意挑選學生回答。然後這個同學再當小老師出題,他再挑選同學回答,如此連續提問下去,5分鍾後,沒有被卡住的小組給予加分鼓勵。 有時候,課堂上有噪音的時候,有些教師往往不由自主地提高音量,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結果噪音反而更大。針對此情況,我與孩子們交流:「噪音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老師大聲喊叫著講課,那其實就是噪音。老師對為大家帶來噪音這件事深感愧疚,這是沒有修養的表現。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傾聽,為老師提供安靜的環境,讓老師用優美的聲音講課。」孩子們是純真善良的,我真心與其交談,他們也真情回報,接下來的課堂就安靜了很多。 我把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當成我的一項長期的教學目標來完成。傾聽的前提是守紀,有時候,我充分利用已有的環境引導學生做守紀的孩子。比如,聽著走廊里別的班嘈雜的站隊聲,我抓住時機開展5分鍾主題班會,讓孩子們對此發表自己的看法,孩子們在議論別人的過程中認識到:吵吵鬧鬧很不文明,不是優秀的學生。認識到這個道理,一些不太守紀的孩子對自己的言行就有了些收斂。 (二)評價——促進傾聽能力形成 任何一種情況下,評價做得好,都會成為實現教育培養目標的一個非常有效的秘密武器!在小學生的「傾聽」習慣培養中同樣如此。 1、即時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形成一種行為傾向。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有時教師使出渾身解數,既「誘」又「哄」就是不奏效,學生還是各顧各,課堂猶如一盤散沙。就如前面提到的現象,這樣的課堂效率低下。因此,課堂上的「傾聽」習慣需要有意識地培養的,課堂評價在這里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傾聽」習慣的培養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揚,要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如「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的聽力可了不起!」「你聽得最認真了,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是幫了他的大忙!」……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明顯的效果。 2、設立「認真傾聽小標兵」,形成長效培養機制。 全班有60名同學,我就製作了60張「認真傾聽小標兵」卡片,對課堂上認真傾聽老師和同學發言的同學,發放卡片予以表揚。每節課開始,我先統計已經成為「認真傾聽小標兵」的同學人數,感謝他們的優秀表現,激勵他們別辜負自己的稱號。然後鼓勵還沒成為「認真傾聽小標兵」的同學爭取本節課榮獲標兵卡。一個階段過後,班級慢慢安靜了下來,隨意插話的人明顯少了,對還沒成為「認真傾聽小標兵」的同學,我採取個別談話激勵的方式促進其轉變。 (三)問題——展示學生傾聽成果 我們要設計問題讓學生交流傾聽的成果。如「誰聽懂了他的意思?請你來解釋一下。」「剛才某某是這樣想的,與他想法差不多的有嗎?」「還有與他們不一樣的方法嗎?」「對於他的方法,你有什麼地方需要問的嗎?」「你能把他說的話復述一遍嗎?」不斷地引導,使學生在解讀夥伴意見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意見得到及時的反饋和完善,從而使教學向更深層次推進。學生的成長需要傾聽夥伴的聲音、解讀夥伴的見解,需要相互交流、互相評價,需要經歷從渾沌到清晰的過程,經歷正確與錯誤的考驗。因此,為學生創設傾聽、解讀、交流的機會和學習氛圍,是學生所需要的幫助。 其次,作為教師,我們要用我們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我們要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身的素質。使自己的課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使自己的課堂成為一種藝術,使孩子們愛聽樂於參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每節課都能有意識的進行訓練,使學生有效地聽講,就一定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⑺ 培養下屬成果怎麼寫
培養下屬成果,怎麼寫?培養下屬應該上級對下屬對他以身作則的教育幫她,這樣才能把下屬培養成一個有未來的好同志
⑻ 教學成果獎 如何培養人 怎樣培養人
乍聽起來這個問題有些滑稽,我們每一個教育人每天都忙碌於培養人的工作,難道不知道?的確,雖然如此,我們確實不很明確。大話教育者比比皆是,頭頭是道,成果累累,但是即使在偌大的互聯網上也很少找到我們究竟應該的經典之說,可見人們對它的探索與思考是多麼欠缺。如此重大而嚴肅的問題足以是一個重點課題,為什麼人們缺乏思考和研究呢?人們在有意迴避還是有所不知?如果是有意迴避那麼在教育生活和教育活動中我們的努力還算得上有目的性嗎?如果有所不知那麼我們每天的忙碌還有意義嗎?
多年來,正因為我們始終不清楚也不願意麵對?這一關鍵問題,所以導致了我們在培養人方面諸多的問題。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明確了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清楚如何培養,那麼我們所要培養的人的目標也不可能實現。所以,在培養人之前我們對的問題應該有認真的思考。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膚淺的認為:
首先,我們要尊重教育科學。尊重教育科學首先體現在遵從教育規律上,即教育方略要符合教育法規和教育原則;教育行為要符合學生成長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要求。
其次,我們要尊重生命科學。尊重生命科學首先要尊重生命個體、以人為本,遵從生命個體成長的規律和特點。不違背規律傷及生命個體實施教育行為。
第三,我們要尊重人文科學。注入人文關懷、體現教育公平、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減少機械枯燥的知識傳承意識,增加情感教育成分,提升師生情商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