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江西省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江西省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06-25 19:27:24

① 陳良運的成就及榮譽

《詩學·詩觀·詩美》獲江西省第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試論艾青的藝術風格》獲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中國詩學體系論》獲江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詩學批評史》獲江西省第七次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中國第十屆圖書獎、江西省第二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特等獎,《周易與中國文學》獲江西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新詩的哲學與美學》獲1989年江西省《穀雨》文學獎,《論〈周易〉的符號象徵》獲江西省高等院校第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78年-2001年共獲獎30項。
從1959年到文革前,主要從事新詩創作,在《人民文學》等刊發表《歷史的瞳人》、《安源工人的懷念》、《黃洋界放歌》等作品。文革後轉向新詩評論與文學理論研究,在《文藝報》、《文學評論》、等刊發表《試論艾青的藝術風格》、《論自由體詩》等論文,後結集出版的有《新詩藝術論集》、《新詩的哲學與美學》、《詩學·詩觀·詩美》、《論詩與品詩》。

② 南昌大學理學院的榮譽獎勵

理學院2008、2009兩年都獲「南昌大學校園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和「南昌大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2010年理學院數學建模教練隊指導本科生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勇奪國際一等獎2項、二等1項
2010年學院獲南昌大學三屆三次教代會提案工作提案徵集優秀組織獎,倪永年教授的提案《加強南昌大學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獲優秀提案二等獎
理學院獲2008-2009年度學校辦公室先進集體,陳志高評為2008-2009年度學校辦公室先進個人
2010年陳華副教授的論文《高科技企業克服技術創新核心剛性對策的系統分析》獲江西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
理學院評為南昌大學2008-2009學年學生黨建工作單項紅旗單位,葉春雲評為學校2008-2009學年學生工作先進個人
2009年賈仁安教授的著作《規模養種生態能源工程反饋動態復雜性分析》獲江西省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9年陳義旺教授榮獲「江西省師德先進個人」和「江西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2009年陳義旺教授主持的「理工結合資源應用型化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評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全校3項)
2009年塗國平教授負責的《高級系統動力學》評為省級研究生優質課程
2009年徐義紅教授負責的《線性代數》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2009年理學院數學建模教練隊指導本科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國家一等獎1項,國家二等獎3項
2009年賈仁安教授指導大學生參加「挑戰杯」競賽獲全國一等獎
2009年傅春暉被評為「全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
2009年理學院獲南昌大學教職工優秀師德論文評選優秀組織獎
2009年分析化學教研室評為學校教書育人先進集體
2009年鄧群釗教授評為學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2009年吳芳英教授獲「南昌大學中興發展獎學獎教金」
2009年理學院獲南昌大學青年教師教案和講稿競賽優秀組織獎,並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3個
2009年戴延鳳教授獲學校教師授課競賽一等獎(全校5名),徐義紅教授和陳華英講師獲二等獎(全校15名),劉靜華講師獲鼓勵獎
2009年理學院獲學校教師授課競賽優秀組織獎(全校3個)
2008年公共數學教學團隊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朱傳喜教授)
2008年化學專業評為省級特色本科專業
2008年朱傳喜教授的《關於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教改模式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8年賈仁安教授獲省級教學名師獎
2008年理學院榮獲「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08年黃永瑚副教授被評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個人」
2008年理學院獲「南昌大學校園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和「南昌大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2008年理學院獲「南昌大學黨建工作創新獎」,院團委榮獲南昌大學2008年度「五四紅旗團委」稱號,獲2008-2009南昌大學「優秀基層學生會」
2007年朱傳喜教授獲國家教學名師獎(我校唯一一名)
2007年賈仁安教授等主持的《「系統動力學」教學改革與實踐》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7年朱傳喜教授等主編的《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榮獲「第二屆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一等獎;馬新生教授等主編的《高等數學實驗》榮獲二等獎
2007年以凌意教授為領頭人的校創新團隊獲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7年李鳳儀教授獲省技術發明獎獎三等獎
2006年倪永年教授喜獲「全國模範教師」
2006年《高等數學》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朱傳喜教授)
2005年基礎物理實驗中心、基礎化學實驗中心評為江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③ 王喬的學術成果

[1]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發揮稅收對優化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作用研究」(在研)
[2] 主持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我省財政收入形勢分析與對策」(已結題)
[3] 主持財政部財政改革與發展重大問題研究項目「加強與規范非稅收入管理問題研究」(已結題)
[4] 主持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分稅制下地方稅體系研究」(已結題)
[5] 主持財政部重點課題項目「新一輪稅制改革難點、約束條件及對策研究」(已結題)
[6] 主持財政部重點課題項目「我國上市公司治理與股權再融資問題研究」(已結題) 代表性論文
[1] 股權結構、股權再融資行為與績效.《會計研究》.2005年第9期;
[2] 「十一五」期間我國稅制改革應該處理好幾方面的關系.《稅務研究》.2006年第2期;
[3] 通貨膨脹對基本養老個人賬戶基金的影響與對策.《財貿經濟》.2007年第1期;
[4] 我國現行稅制結構影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實證分析.《當代財經》.2008年第2期;
[5] 四大主體功能區框架下的稅收征管模式探討.《稅務研究》.2009年第7期;
[6] 基於國際比較的中國非稅收入的現狀與評價.《經濟評論》.2009年第6期。
代表性著作
[1] 《比較稅制》.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2] 《非稅收入管理問題研究》. 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8年4月
[3] 《上市公司治理與股權再融資》.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7月
[4] 《中國稅收環境研究》.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7月 [1] 《論建立和完善地方稅體系》獲國家稅務總局、中國稅務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
[2] 《中國稅收若干問題研究》獲江西省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
[3] 《股權結構、股權再融資行為與績效》獲江西省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
[4] 《政府征稅規模的公平合理性分析》獲第十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7)。

④ 謝林的主要學術成果

先後主持並完成省級課題六項、校級課題三項,參與並完成省級課題3項 ;其中主持的兩項課題分別榮獲江西省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江西師范大學第九次教學成果三等獎一項。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編寫教材--《鋼琴》一部(四冊);其主要部分如下: 1.主持《探索音樂教育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 2004年結題(獲江西省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主持《二十一世紀高師鋼琴課程新型模式的探索與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 2006年結題(江西師范大學第九次教學成果三等獎)。
3.主持《多媒體電鋼琴教學及課件製作研究》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 2008年結題
4.主持《音樂素質教育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研究》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 2010年結題。
5.主持《中國紅歌會對社會發展進步的實際意義和價值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在研究中 1.《鋼琴教學中錯誤動力定型的形成及糾正》1999年發表在 樂器
2.《教你練『乒乓變奏曲』》2000年發表在 琴童 CN36-1243/J
3.《動力定型自動化的形成與鋼琴教學的關系》2000年發表在南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CN36-1226/G4
4.《正確的動力定型在鋼琴教學中的作用》2000年發表在心聲歌刊CN36—1056/J
5.《鋼琴考級的生命線—音樂》2003年發表在琴童CN36-1243/J
6.《試論音樂與企業市場營銷的關系》2006年發表在 企業經濟CN36-1004/F
7.《高師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討》2006年發表 心聲歌刊CN36—1056/J
8.《走近巴赫》2006發表在 琴童CN36-1243/J
9.《與時俱進的紅歌精神》2009年發表在黃河之聲 CN14-1039/J
10.《時代精神的彰顯與期待——紅歌會》2009年發表在 中國學術研究 CN11-1297/I
11.《鋼琴演奏中如何糾正錯誤的動力定型》2009年發表在 黃河之聲 CN14-1039/J
12.《從音樂人才的職業走向論鋼琴藝術》2010發表在 安徽文學CN34—1169/I
13.《論紅歌的審美心理》2011.3發表在科教文匯 CN34-1274/G
14.《為業余鋼琴教學打開一扇窗》2011.6發表在現代教育教學研究CN11-1758/G4 2008年編寫教材--《鋼琴》一部(四冊)百花洲出版社

⑤ 贛人發【2005】10號文件誰幫我找找

省人事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的通知
校屬各部門:

現將江西省人事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的通知》(贛人發[2005]10號)轉發如下:

各設區市人事局、省直各有關單位人事(幹部)處:

現將《江西省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印發給你們,並從2006年1月1日起執行。屆時,江西省人事廳《關於印發江西省高等學校教授等125個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的通知》(贛人發[2003]34號)與江西省人事廳《關於印發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等5個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的通知》(贛人發[2004]18號)自行廢止。

下載附件:《江西省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

人事處

2008年6月23日
=====================================================================================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授資格條件(試行)

第一條 評定標准
教授須對本學科有廣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及時掌握本學科國內外的發展動態,具有提出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或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的能力;在本學科某一領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主持或直接指導完成具有較大學術、技術意義的研究課題,取得重大成果或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出版高水平的論著,或對專業建設、學科發展、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較大貢獻,在本學科有一定的知名度;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顯著,具有領導本學科教學、科研以及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的能力,主持和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指導研究生的能力;能熟練運用外國語獲取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資格條件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並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的在職在崗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條 基本條件
一、思想政治條件
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任現職期間,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教師職業道德考評合格以上。
任現職期間,出現下列情況,在規定年限上延期申報或不得申報: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遲1年申報;年度考核、工作質量與職業道德評估不合格者,延期2年申報;受警告以上處分,沒有解除處分者不得申報,受到不能解除處分的人員延遲3年申報;已定性為技術責任事故的直接責任者,延遲2年申報。
(二)弄虛作假,偽造學歷、資歷,剽竊他人成果者,延遲3年申報。
二、學歷、資歷條件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獲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學士以上學位後,取得副教授資格,受聘副教授職務5年以上。
(二)未具備上述規定學歷(學位),取得副教授資格後,受聘副教授職務5年以上;或具備上述規定學歷(學位),取得副教授資格,受聘副教授職務3年以上者,任現職期間,如其業績條件與論文、論著條件符合第七條要求,則可破格申報。
三、外語條件
除經批准免試外,需取得由政府人事部門頒發的有效合格證。

第四條 專業技術工作質量(能力、水平)條件
任現職期間,每年授課60課時以上,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量,系統講授本科或專科2門以上課程,其中1門為基礎課,主講過2次以上學術講座,並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組織課堂討論,指導實習、社會調查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教學效果好,至少有1次教學質量評估為優秀。
二、擔任過研究生導師,並擔任過1門本科生課程的講授,成效顯著。
三、主持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工作,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四、從事管理和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績。
第五條 業績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二、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或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研究(排前3名)。
三、獲省(部)以上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或獲省級人事、教育行政部門聯合授予的模範(優秀)教師、先進(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

第六條 論文、論著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
一、年均授課超過200課時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論著2部,且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篇以上(論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出版論著1部,且發表論文:理工類3篇以上,文科類4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發表論文:理工類5篇以上,文科類6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四)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以上(至少2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年均授課為100-200課時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論著2部,且發表論文:理工類3篇以上,文科類4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出版論著1部,且發表論文:理工類5篇以上,文科類6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發表論文:理工類7篇以上,文科類8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四)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以上(至少2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年均授課60-99課時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論著2部,且發表論文:理工類4篇以上,文科類5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3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其中至少2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出版論著1部,且發表論文:理工類6篇以上,文科類7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3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其中至少2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發表論文:理工類8篇以上,文科類9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3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其中至少2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四)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第七條 破格條件
一、業績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或獲省(部)級一等獎;或獲省(部)級二等獎2項以上。
(二)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課題;或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2項以上。
(三)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且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二等獎或三等獎2項。

二、 論文、論著條件
在第六條「論文、論著條件」要求的基礎上,按授課課時數的不同類別,分別增加3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獨撰或第一作者)。
江西省高等學校副教授資格條件(試行)

第一條 評定標准
副教授須對本學科有系統、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及時掌握本學科國內外的學術發展動態;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能提出有較大實際意義或學術價值的科研課題,並取得有較大社會經濟效益的研究成果,發表、出版有較高水平的論文、論著,具有擔任科研課題組負責人或項目負責人的能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積極參加教育教學改革,在教學研究或實驗室建設方面成績顯著,具有指導碩士研究生或青年教師的能力,能擔任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組織管理工作;能熟練地運用外國語獲取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資格條件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並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的在職在崗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條 基本條件
一、思想政治條件
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任現職期間,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教師職業道德考評合格以上。
任現職期間,出現下列情況,在規定年限上延期申報或不得申報: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遲1年申報;年度考核、工作質量與職業道德評估不合格者,延期2年申報;受警告以上處分,沒有解除處分者不得申報,受到不能解除處分的人員延遲3年申報;已定性為技術責任事故的直接責任者,延遲2年申報。
(二)弄虛作假,偽造學歷、資歷,剽竊他人成果者,延遲3年申報。
二、學歷、資歷條件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獲博士學位,取得講師資格,受聘講師職務2年以上。
(二)獲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學士以上學位後,取得講師資格,受聘講師職務5年以上。
(三)未具備上述規定學歷(學位),取得講師資格後,受聘講師職務5年以上;或具備上述第(二)點規定學歷(學位),取得講師資格,受聘講師職務3年以上者,任現職期間,如其業績條件與論文、論著條件符合第七條要求,則可破格申報。
三、外語條件
除經批准免試外,需取得由政府人事部門頒發的有效合格證。

第四條 專業技術工作質量(能力、水平)條件
任現職期間,每年授課60課時以上,且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一、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量,系統講授本科或專科1門主幹基礎課或2門以上課程其中1門應為基礎課,並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組織課堂討論,指導實習、社會調查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教學效果好,至少有1次教學質量評估為優秀。
二、開展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工作,取得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從事高校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績。

第五條 業績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二、科研成果獲市(廳)級二等以上獎勵;或獲市(廳)級三等獎2項。
三、主持完成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或參與省(部)級課題研究(前3名)。
四、獲市(廳)級以上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或獲市級人事、教育行政部門聯合授予的模範(優秀)教師、先進(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

第六條 論文、論著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
一、年均授課超過200課時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論著1部,且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以上(論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發表論文:理工類3篇以上,文科類4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篇以上(至少1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年均授課為100-200課時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論著1部,且發表論文:理工類2篇以上,文科類3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發表論文:理工類4篇以上,文科類5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篇以上(至少1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年均授課為60-99課時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論著1部,且發表論文:理工類3篇以上,文科類4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二)發表論文:理工類5篇以上,文科類6篇以上(均要求至少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三)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以上。(至少1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第七條 破格條件
一、業績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二)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
(三)主持完成市(廳)級科研課題,且科研成果獲市(廳)級二等以上獎勵。

二、論文、論著條件
在第六條「論文、論著條件」要求的基礎上,按授課課時數的不同類別,分別增加2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獨撰或第一作者)。

江西省高等學校講師資格條件(試行)

第一條 評定標准
講師須對本學科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掌握本專業的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與教研活動,教學效果良好;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作,發表有一定水平的學術論文;能運用外國語獲取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條例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並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的在職在崗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條 基本條件
一、思想政治條件
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任現職期間,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教師職業道德考評合格以上。
任現職期間,出現下列情況,在規定年限上延期申報或不得申報: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遲1年申報;年度考核、工作質量與職業道德評估不合格者,延期2年申報;受警告以上處分,沒有解除處分者不得申報,受到不能解除處分的人員延遲3年申報;已定性為技術責任事故的直接責任者,延遲2年申報。
(二)弄虛作假,偽造學歷、資歷,剽竊他人成果者,延遲3年申報。
二、學歷、資歷條件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獲碩士學位,取得助教資格,受聘助教職務2年以上。
(二)獲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後,取得助教資格,受聘助教職務4年以上。
(三)未具備上述規定學歷(學位),取得助教資格後,受聘助教職務4年以上;或具備上述第(二)點規定學歷(學位),取得助教資格後,受聘助教職務3年以上者,任現職期間,如其業績條件與論文、論著條件符合第七條要求,則可破格申報。
三、外語條件
除經批准免試外,需取得由政府人事部門頒發的有效合格證。

第四條 專業技術工作質量(能力、水平)條件
任現職期間,每年授課60課時以上,且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一、公共課和基礎課教師,獨立系統地擔任一門以上課程的教學;專業課和實踐課教師,擔任專業課部分或全部內容的講授工作。教學效果良好,教學質量評估良好以上。
二、全過程地承擔一門課程的專職輔導、答疑、批改作業、實驗、實習、組織課堂討論等各教學環節工作。
三、從事科學研究、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較好的成績。

第五條 業績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獲校級以上教學競賽獎。
二、科研成果獲校級以上獎勵(含優秀教學成果獎)。
三、作為骨幹成員,完成校級以上科研課題。

第六條 論文、論著條件
任現職期間,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第一作者)或發表論文2篇以上;或參與編寫論著(本人撰寫不少於3萬字)。

第七條 破格條件
一、業績條件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獲市(廳)級以上教學競賽獎。
(二)科研成果獲市(廳)級以上獎勵。
(三)作為骨幹成員,完成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

二、 論文、論著條件
任現職期間,發表論文2篇(其中1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且為第一作者)或發表論文3篇以上;或參與編寫論著(本人撰寫不少於6萬字)。

附則
江西省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有關詞語的特定解釋
一、"國家級獎勵"是指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獎等獎項視同國家級獎勵。
"省(部)級獎勵"是指省(部)科學技術獎、中央及國務院各部委或省委、省政府定期評選的相關獎等獎項。省社聯優秀科研成果獎、省教育廳優秀教學成果獎、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視同省(部)級獎勵
"市(廳)級獎勵"是指由市(廳)級政府部門頒發的相對應的獎項。
凡獲獎均以個人獎勵證書為准。
二、"國家級科研課題"是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包括"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教育科學基金項目等。教育部教研項目、中宣部"五個一工程"項目、其他部委重點項目及課題經費文科單項達5萬元、理工科單項達20萬元的橫向課題,視同國家級科研課題。
"省(部)級科研課題"是指省(部)科技計劃項目(包括省、部重點項目、一般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社科規劃項目、省教育規劃項目。省教育廳教研項目、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項目及課題經費文科單項達3萬元、理工科單項達12萬元的橫向課題,視同省(部)級科研課題。
"市(廳)級科研課題"是指由市(廳)級政府部門下達的相對應的項目。課題經費文科單項達1萬元、理工科單項達4萬元的橫向課題,視同市(廳)級科研課題。
三、"論著"是指公開出版的專著、譯著或教材(主編或第一作者;如系合著,則本人必須撰寫:理工類6萬字以上,文科類10萬字以上)。
"論文"是指在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本專業學術論文(除條件中特別說明外,均為獨撰或第一、二作者)。凡在學術刊物的"增刊、特刊、專刊、專輯"上發表的論文以及論文集收錄的論文(除非被SCI、EI或正式出版的國際會議論文集收錄)均不計入規定的數量,只供參考。
藝術類專業技術人員其創作的在專業刊物上發表(或參加省級以上宣傳、文化、藝術主管部門主辦的展覽會、音樂會;或在全國公開徵集活動中被採用)的高水平藝術作品,視同相應層次的論文。但晉升教授資格必須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晉升副教授資格必須在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
藝術、體育類教師直接指導的學生參加省級以上宣傳、文化、藝術、體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演出、比賽等活動獲個人或團體一等獎以上的,視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獲個人或團休二、三等獎的,視同市(廳)級科研成果獎(多名教師指導的須列前3名)。
"核心刊物"是指: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公開學術刊物;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編輯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認定的相應類別的核心期刊。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家級報紙理論版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全文轉載或詳細摘要的學術論文視為在"核心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四、高校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晉升高級專業技術資格,其"論文、論著條件"參照該條第一款"年均授課超過200課時者"的要求。
五、凡冠有"以上"級別的,均包括本級。
六、"市"指設區市。

江西省高等學校高級實驗師資格條件(試行)[略

江西省高等學校實驗師資格條件(試行)[略]

附則(略)

⑥ 如何評價江西警察學院

不錯。

1、管理比較嚴格,警校一般都是6-8個人一個宿舍的

2、當然看你怎麼想我覺著還不錯只要你在這里付出汗水你就會收獲笑容祝你好運

3、是偵查系的經濟偵查學專業沒啥好不好,這個學校什麼專業出來都一樣

4、歷史看來是偵查學、治安學、是龍頭『大系』!此大非彼大!2、河南警察學院的刑事技術、交通管理都是國家及省重點實驗室!專業也很好!3、至於那個好!

5、特色系主要有偵查系治安系法律系恩差不多把一些系的管理比較松,一些系比較緊好的系和差的系相差很大上面講的特色系在我學校算得上是王牌吧各有所長管理的也非常好剛去的是時候男生要揀相當於光頭的頭行直接推的那種女生也要剪短發新生不用帶什麼會發被子席子筒子碗杯子其...更多

6、可以掛蚊帳,用電沒有5度這個規定,寢室紀律挺好的

7、在南昌市灣里區和安義縣,兩個校區環境都不錯,在校里校區有旅遊景點梅嶺,安義校區有一個安義古村交通很方便都有公交車你可以到兩個學校去參觀一下,看你喜歡哪所學校兩個學校離的比較近,有一個共同的旅遊景點梅嶺

8、如果你的意願是當警察之類的,當然會更有優勢,因為我們學過專業就業還行吧,不過不是特別高,要想就業容易,首先是成績的過關吧,其次呢,找關系也很重要記得原來入學講座的時候好像說專科就業率40%左右吧,大概是,我記不太清楚了總之一句話,成績+關系=就業

9、要看是那種我們這里有好幾個非公安專業比如科技類的和涉外警務還有攝影音樂但是貌似明年不招人文系但是可以說的是非公安專業在我們學校比較爽不要像公安專業一樣嚴而且比較自由

⑦ 江西師大一大歌手比賽二十強是誰

江西師大 在江西來說 算是很不錯的學校了江西師范大學位於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美譽的南昌,現有瑤湖、青山湖和青雲譜三個校區,佔地面積3600畝,建築總面積100餘萬平方米。學校緣起廬山白鹿洞書院,肇基於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1953年改為江西師范學院,1983年更名為江西師范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是江西辦學史上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創建之初便設有文、法、經、理、工、農等學科。1949年更名後,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國立南昌大學大部分學科、專業調整至中南區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工學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師范部的中文、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和藝術7科,學校改為江西師范學院,性質由綜合性大學改變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與此同時,在江西,以國立南昌大學農學院為基礎,單獨組建了江西農學院(現江西農業大學);1962年,江西師范學院生物系又被調至江西大學(現南昌大學)。上世紀50-70年代,江西師范學院還積極支持省內各地市興辦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和江西師范學院分院,這些學校今天都已發展成為本科院校。由此,學校不但支援了國內許多重點大學的建設,為國家高等教育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省內一些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一代又一代江西師范大學學人薪火相傳,學校砥礪出"靜思篤行、持中秉正"的校訓,孕育了"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形成了"以人為本、面向社會"的辦學思想和"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思想。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已發展成為一所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於一體,師范與非師范並舉,對江西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被省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是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和全國第一批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有4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填補了我省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學位點的空白)、8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其中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52個本科專業;有17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高校軟體科學技術中心,1個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3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設有23個學院,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3萬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600餘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生5000餘人。現有在編教職工25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740餘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為48%;研究生比例為51%,35歲以下教師比例為52%。在編教師中,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10人;江西省跨世紀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43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青年體育教師、江西省教學名師等23人。此外,學校聘請了王梓坤、楊叔子、劉應明等10名院士和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學校一貫重視本科教學工作,始終把教學工作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九五"以來,學校持續加大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動教學工作不斷進步。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學校努力突破辦學空間狹小、實驗儀器設備不足等教學條件落後的瓶頸,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建設了一個佔地2680畝、建築面積76萬平方米的瑤湖新校區,教學行政用房、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辦學基本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與此同時,學校加大了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力度,取得明顯成效。學校現有省級本科品牌專業25個,省級優質課程17門,2門課程今年被推薦參加國家精品課程評選。近三年,學校承擔了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擴展項目2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1項、省級教學研究課題164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35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7項,省級教育規劃課題優秀成果獎11項,1個課件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兩課"精彩一課"教學示範片、2個課件在教育部"第四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現場決賽中榮獲大學組優秀獎,23個課件獲省級多媒體課件大賽獎。 學校從1999年開始實施學分制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協調發展,以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教師教育為三大平台,以"學分制管理、模塊化課程、菜單式培養、開放型教學"為四大運行機制,以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適應"的高級專門人才。同時學校進一步強化教師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探索和實施了"3.5+0.5"、"3+0.5+0.5"、"3+1"、"4+1+2"、"4+2"等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積極開展以提高大學生多方面能力和擴展學生專業知識為目標的課余活動。近年來,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學校生源質量、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等一直穩居全省高校前列,並在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體育競賽、專業競賽、科技活動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楊文軍同學參加第28屆雅典奧運會獲得金牌1枚;歐陽鯤鵬同學參加第22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獲2項冠軍並打破紀錄;學校健美操隊代表國家參加第八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實現了中國健美操國際大賽中獎牌零的突破;艾黎莎同學參加2004年"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獲得第一名;李凡同學參加2003年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獲得銅獎;周黎同學獲2004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才能獎";"藍天"環保社團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和江西省高校大學生示範社團,在"中國濕地使者行"活動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林業總局等單位的表彰,並在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組織的"濕地使者行動"競標中獲得第一名。 學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以科研促教學,取得了可喜成績。2002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項,國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3項,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973"前期預研項目3項,國家軟科學項目1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1項,省社科規劃重大招標課題1項;科研總經費從2002年的1125萬元大幅增加到2005年的3500萬元;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9項;出版著作4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000餘篇,其中25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俄、美、加、澳、日、韓、英等國家和港、台地區的3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近三年,學校先後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英國蒂賽德大學、日本岡山商科大學、香川大學、韓國大邱加圖立大學等簽訂碩士培養項目,實行學分互認,學生交換;同時聘請一批外籍教師來校授課,其中外籍教師Constance Gibson 榮獲國家"友誼獎"。學校先後招收日、澳、韓、美、印尼等國留學生及港、台學生來校學習。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65年來,學校已向社會輸送全日制本專科畢業生和研究生逾10萬人,為基礎教育培養和輸送教師近7萬人。畢業生遍布江西及全國各地的教育、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一大批已成為所在行業領域的中堅骨幹力量。2004年我校有14名校友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有3名校友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有20名校友榮獲"江西省模範教師"、"江西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5年江西省新增90名中小學特級教師,我校畢業生有42人,佔46.7%。歷年畢業生中涌現出許多傑出人才,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克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慶元;重點大學校長解沛基、劉振群、林增平、尹長民、貝效良等;著名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江作昭、陳嘉翔、劉大椿、邱菀華等;著名詩人公劉等。此外,還有一部分優秀校友走上了省部級領導崗位,如原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王太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上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舒曉琴等。 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試點高校、全國心理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連續16次)、全省高校黨的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1999年,學校教務處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務處"。2004年,學校團委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標兵"榮譽稱號,是全國師范院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

⑧ 江西有那些大學學院什麼的

1 南昌大學
有江西省的支持,綜合性大學,當之無愧
學校位於有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和「英雄城」美譽的江南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現有前湖、青山湖、東湖、鄱陽湖、撫州5個校區,佔地面積8098畝,校舍面積213萬平方米。前湖主校區位於南昌市紅谷灘新區,是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培養基地;青山湖校區是軟體學院、科學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附屬中小學以及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和同等學力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培養基地;東湖校區是醫學科學研究,醫學類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含留學生)高年級教育以及醫學繼續教育基地;鄱陽湖校區是共青學院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基地;撫州校區是專科層次的醫學教學及醫學高等職業教育基地。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97億元,圖書館藏書362萬余冊,是教育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華東南地區江西主節點,被全國高校文獻保障中心和江西省教育廳確定為江西省高校文獻信息服務中心。《南昌大學學報》分文、理、工、醫科版,其中文、理科版為中文核心期刊,醫科版為中國醫學核心期刊;各級各類附屬(直屬)醫院10所,其中國家三級甲等大型綜合性醫院3所,三級甲等口腔醫院1所。
學校是「文理工醫滲透、產學研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現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的91個本科專業;各類在校生81829人,其中全日制本、專科生69957人,各類研究生8000人,留學生126人,繼續教育在校脫產生3746人;現有3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2 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予點,20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75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加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臨床醫學);具有工程碩士(16個工程領域)、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臨床醫學碩士、口腔醫學碩士、法律碩士(JM)等專業學位、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5個專業)、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學科2個(材料物理與化學、食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食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鄱陽湖生態環境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教育部發光材料與器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生物質轉化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食品質量與安全」 創新團隊、「半導體照明技術」創新團隊),國家級臨床葯理基地1個,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現代漢語》、《高等數學》),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基因工程》),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學科41個,省級本科品牌專業36個,省級醫學領先專業16個。

學校實行學分制,建有10大基礎實驗中心、46個專業實驗室和217個校內外實習基地,致力於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設立了"優秀學生獎學金"、"新生入學獎學金"、"中興獎教學金"、"王氏獎學金"等20餘種獎學金。在校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連續11年獲18個一等獎,連續多年獲得江西省大學生電子製作大賽冠軍,連續2年獲全國大學生網路大賽第二名。2005年,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設計大賽影視類全國唯一的金獎和29項單項獎,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聲樂專業組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歌曲大賽二等獎1項,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項,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賽"最佳語言獎",第十屆全運會女子四人雙槳金牌。畢業生就業率高,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學校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瞄準學科前沿和經濟建設需要,大力加強科研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豐碩成果。近三年來,學校共承擔和參與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3項;為地方、企業服務的橫向科研項目771項,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共發表學術論文6084篇,被SCI(E)、EI、ISTP、CSSCI收錄602篇。南昌大學科技園為國家大學科技園,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創業項目和創新項目服務機構,2006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認定為全國大學科技園首家「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2007年在吉安市設立南昌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生物科技分園。學校先後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南昌高新開發區成立中興軟體技術(南昌)有限公司,與新加坡新達科技集團在吉安市合作建設新加坡食品醫葯科技園,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已取得一批標志性、有特色的科技成果:如成功研發「藍寶石襯底GaN基藍光材料生產技術」,打破了這一高技術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攻克了世界難題「硅襯底藍色發光材料生長與器件製造技術」,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評為863重大成果等等。此外,學校還成立有高等研究院、軍工研究院和北京研究院。

學校大力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與20多個國家的3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管理部門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其中,與法國普瓦提埃大學合作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和醫院管理碩士,並合作在法國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等電力與自動化學院合作培養工程碩士;與英國阿伯泰·鄧迪大學合作培養軟體工程與信息技術科學碩士;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合作開展寄生蟲病學研究;與美國田納西州聖猶大兒童病研究院合作開展流感病毒和抗流感病毒疫苗研究;與紐西蘭國立理工學院、奧克蘭理工大學、英國利茲大學和聖約克學院、德國德雷斯頓技術大學、日本三梨學院大學、九州大學、岡山大學、佐賀大學、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等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2003年受教育部委託赴幾內亞開展經濟管理師資培訓,成為中國首所在非洲頒發學歷證書的高校。2005年受教育部、商務部委託開展援助非洲專題項目研究。學校還成立了培材韓國語教育中心、中德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中比文化交流中心。

2 江西財大
聲名在外,勢力不俗
學校的辦學定位是:以經濟、管理類學科為主,建設一流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以本科教育為主,不斷提升辦學層次;以培養創業型人才為主,打造區域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以立足江西為主,面向全國發展教育。
學校設有工商管理學院、 香江公共管理學院、會計學院、國際經貿學院、經濟學院、金融學院、統計學院、旅遊學院、信息管理學院、用友軟體學院、電子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法學院、藝術與傳播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體育學院、國際學院等18個教學單位和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規制與競爭研究中心、產業集群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會計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發展與風險防範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擁有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產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財政學、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管理科學 與工程等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包括MBA、MPA、JM、MPAcc等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46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管理的專業8個,江西省品牌專業17個);擁有16個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學科 、4個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1個江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江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和4個江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具有推薦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為全國大學生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項目學校和教育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編輯出版《當代財經》(月刊)和《江西財經大學學報》(雙月刊)兩個學術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其中,《當代財經》被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百強優秀期刊, 在全國社科核心期刊中名列第15位。

3 江西師大
慢慢成為第二個綜合性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位於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美譽的南昌,現有瑤湖和青山湖兩個校區,佔地面積3600畝,建築總面積100餘萬平方米。學校緣起廬山白鹿洞書院,肇基於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1953年改為江西師范學院,1983年更名為江西師范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是江西辦學史上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創建之初便設有文、法、經、理、工、農等學科。1949年更名後,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國立南昌大學大部分學科、專業調整至中南區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工學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師范部的中文、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和藝術7科,學校改為江西師范學院,性質由綜合性大學改變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與此同時,在江西,以國立南昌大學農學院為基礎,單獨組建了江西農學院(現江西農業大學);1962年,江西師范學院生物系又被調至江西大學(現南昌大學)。上世紀50-70年代,江西師范學院還積極支持省內各地市興辦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和江西師范學院分院,這些學校今天都已發展成為本科院校。由此,學校不但支援了國內許多重點大學的建設,為國家高等教育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省內一些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一代又一代江西師范大學學人薪火相傳,學校砥礪出"靜思篤行、持中秉正"的校訓,孕育了"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形成了"以人為本、面向社會"的辦學思想和"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思想。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已發展成為一所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於一體,師范與非師范並舉,對江西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被省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是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和全國第一批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有4個博士學位授予點、8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52個本科專業;有17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高校軟體科學技術中心,1個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3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設有23個學院,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3萬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600餘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生5000餘人。現有在編教職工25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740餘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為48%;研究生比例為51%,35歲以下教師比例為52%。在編教師中,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10人;江西省跨世紀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43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青年體育教師、江西省教學名師等23人。此外,學校聘請了王梓坤、楊叔子、劉應明等10名院士和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學校一貫重視本科教學工作,始終把教學工作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九五"以來,學校持續加大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動教學工作不斷進步。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學校努力突破辦學空間狹小、實驗儀器設備不足等教學條件落後的瓶頸,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建設了一個佔地2680畝、建築面積76萬平方米的瑤湖新校區,教學行政用房、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辦學基本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與此同時,學校加大了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力度,取得明顯成效。學校現有省級本科品牌專業25個,省級優質課程17門,2門課程今年被推薦參加國家精品課程評選。近三年,學校承擔了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擴展項目2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1項、省級教學研究課題164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35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7項,省級教育規劃課題優秀成果獎11項,1個課件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兩課"精彩一課"教學示範片、2個課件在教育部"第四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現場決賽中榮獲大學組優秀獎,23個課件獲省級多媒體課件大賽獎。

學校從1999年開始實施學分制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協調發展,以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教師教育為三大平台,以"學分制管理、模塊化課程、菜單式培養、開放型教學"為四大運行機制,以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適應"的高級專門人才。同時學校進一步強化教師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探索和實施了"3.5+0.5"、"3+0.5+0.5"、"3+1"、"4+1+2"、"4+2"等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積極開展以提高大學生多方面能力和擴展學生專業知識為目標的課余活動。近年來,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學校生源質量、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等一直穩居全省高校前列,並在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體育競賽、專業競賽、科技活動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楊文軍同學參加第28屆雅典奧運會獲得金牌1枚;歐陽鯤鵬同學參加第22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獲2項冠軍並打破紀錄;學校健美操隊代表國家參加第八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實現了中國健美操國際大賽中獎牌零的突破;艾黎莎同學參加2004年"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獲得第一名;李凡同學參加2003年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獲得銅獎;周黎同學獲2004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才能獎";"藍天"環保社團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和江西省高校大學生示範社團,在"中國濕地使者行"活動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林業總局等單位的表彰,並在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組織的"濕地使者行動"競標中獲得第一名。

學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以科研促教學,取得了可喜成績。2002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項,國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3項,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973"前期預研項目3項,國家軟科學項目1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1項,省社科規劃重大招標課題1項;科研總經費從2002年的1125萬元大幅增加到2005年的3500萬元;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9項;出版著作4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000餘篇,其中25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俄、美、加、澳、日、韓、英等國家和港、台地區的3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近三年,學校先後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英國蒂賽德大學、日本岡山商科大學、香川大學、韓國大邱加圖立大學等簽訂碩士培養項目,實行學分互認,學生交換;同時聘請一批外籍教師來校授課,其中外籍教師Constance Gibson 榮獲國家"友誼獎"。學校先後招收日、澳、韓、美、印尼等國留學生及港、台學生來校學習。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68年來,學校已向社會輸送全日制本專科畢業生和研究生逾10萬人,為基礎教育培養和輸送教師近7萬人。畢業生遍布江西及全國各地的教育、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一大批已成為所在行業領域的中堅骨幹力量。2004年我校有14名校友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有3名校友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有20名校友榮獲"江西省模範教師"、"江西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5年江西省新增90名中小學特級教師,我校畢業生有42人,佔46.7%。歷年畢業生中涌現出許多傑出人才,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克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慶元;重點大學校長解沛基、劉振群、林增平、尹長民、貝效良等;著名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江作昭、陳嘉翔、劉大椿、邱菀華等;著名詩人公劉等。此外,還有一部分優秀校友走上了省部級領導崗位,如原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王太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上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舒曉琴等。

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試點高校、全國心理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連續16次)、全省高校黨的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1999年,學校教務處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務處"。2004年,學校團委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標兵"榮譽稱號,是全國師范院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

05年,師大參加了全國高校的評估,獲得了優的良好成績。06年又首開江西省師范院校培養工程碩士的先例,填補了江西省人文社科博士點空白。

2008年江西師范大學普通本科招生除藝術、體育、國際教育學院高收費專業仍執行二本線外,提前批次招生各專業從2008年起由執行二本錄取線調整為執行一本錄取線。

該錄取批次的調整是學校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應廣大考生及家長的迫切要求,經江西省教育廳批准而做出的重大戰略調整,此舉提升了江西省整體教育品牌和質量,也將更好地吸納優質生源報考我校,促進學校更好、更快、更高地發展

4 江西農大
近年發展迅速,值得表揚
5 華東交大
今華東交通大學位於江西省南昌,是一所以工為主,經、管、文、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1971年9月2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關於六所高等院校的體制調整和領導關系的通知》,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系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並入上海鐵道學院遷往江西,改名為華東交通大學。1973年,華東交通大學選址於江西省南昌市郊馬鞍山林場,並破土動工建設。學校原隸屬鐵道部,2000年3月,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並被江西省列為重點加強建設的高等院校。學校環境優美,校園面積2800餘畝,樹木蔥郁,鳥語花香,孔目湖蜿蜒其間,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使華東交通大學成為教學、科研、學習和生活的好地方。為「全國部門造林綠化300佳單位」。

學校現有16個學院, 52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6個,在校學生20000餘人,教職工1600餘人,正副教授450餘人。學校擁有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省部級科技拔尖人才」、「全國優秀教師」 、「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50多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37人。

16個學院分別為:土木建築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基礎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體育學院,理工學院(校北區),理工學院(黃家湖校區),成人教育學院,軟體學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和國防生學院。

學校具有一流的辦學條件,現代化的教學大樓、裝備優良的中心實驗室。圖書館藏書157餘萬冊,是中國學術期刊文獻檢索一級咨詢站。學校先後建立了遍及全國10個省、市、區的120個校外實習基地。近幾年,學校共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200多項,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10餘項,國際投標項目中標1項,科研經費1億多元。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90多項,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這也是全省高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

華東交通大學運動隊在全國大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曾獲得過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男女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在學校參加的其它各項賽事上也屢屢獲獎,捷報頻傳。學校籃球隊多次代表江西高校參加全國大學生籃球賽(CUBA),曾主辦過東南賽區的比賽。2004年5月學校入股南昌八一衡源足球俱樂部,並為該職業足球隊提供了生活、學習和訓練基地。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已與美國的匹茲堡州立大學、托伊大學,鮑爾州立大學,英國索福大學,加拿大的新不倫瑞克大學,日本的九州工業大學,澳大利亞的斯威本科技大學,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俄羅斯伊爾庫茨國立鐵道大學等結為姊妹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學校享有良好的社會信譽,多年來在大多數省、市、區招收的新生,其分數都遠高於當地的錄取線。學校已獲准招收港、澳、台學生和外國留學生。2004年,學校作為南京軍區在江西招收培養和選拔國防生的唯一一所定點高校。高質量的生源,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幾年,學校的畢業生一次性雙選率都雄居江西省高校榜首年表現不俗,有望07年博士點沖擊

6 中醫學院
中醫類的碩士點都拿了下來,不錯!
7 江西理工
湊合,不是很有亮點
8 南昌航院
實力上有所下降,吃老本
9東華理工
今年碩士點發展很快
10 景德鎮陶瓷學院
感覺實力和7,8,9相差好大
11,贛南師范
實力一般,再省內還行,
12江西科技師院
碩士點俱樂部新成員
13井岡山學院
省內過大力支持,相信進步很快
14贛南醫學院
13,14估計07年進入碩士點俱樂部
15,宜春學院
偶爾有些學術新聞
16,上饒師范
據說這些年引進了不少碩士
17 藍天學院
知名民辦院校
18 南昌理工
民辦院校,據說不錯
南昌理工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置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於英雄城南昌昌北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校園環境優美,教育設施完善配套。學校校訓為:科學、務實、厚德、創新。學院堅持以「航天科教,興我中華」為辦學宗旨,遵循以教學質量求生存,靠科研創新促發展的辦學原則。
學院建校八年以來飛速發展,佔地面積4600畝,建築面積107萬平方米,06年在校生39000餘人;有三個校區(南昌、共青、樟樹),五個校園。各類圖書資料251.3萬余冊,各種教育資產總計達16個多億;教職工360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541人,有8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院級領導中有兩位省政協常委,三位原省重點大學校長、書記,三位年青的博士。學院聘請中科院王梓坤院士為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王子才院士為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K8飛機總設計師石屏教授為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
學院現設十三系六部九個基地,即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系、光信息機電工程系、電子信息科學系、經濟管理系、外語系、藝術系、航天航空系、生物與環境工程系、傳媒系、體育系、建築工程系、心理學系、政法系;五年高職部、公共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職業技術部、遠程與成人教育部、科研開發部;教育部計算機NIT證培訓基地、教育部英語等級證考試基地、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職業鑒定所和培訓基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控機床工藝員培訓基地、國家人事部培訓網公務員培訓基地、大學生電腦競賽基地、江西省大學生勤工儉學見習培訓基地、中國電子學會工程師進修基地、江西省國防教育基地。共開設四個辦學層次,70多個學科專業。各類教學實訓設備共投資2.3億元。
學院特別注重內涵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實施誠信辦學,依法管理。學院黨委被省教育工委授予「先進黨組織」稱號,院團委被評為「全省五四紅旗團委」和「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行家嚴格的科學管理,名師規范而創新的指導,使學院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不斷增強。在連續七屆江西省大學生電子電腦大賽中,學院連獲多項第一名;在第九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院作品獲全國三等獎和江西賽區一等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提高了學生科技創新和實際操作的能力,成為學院高就業率的保證。2005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居全省同類高校就業排名榜首。「訂單教育」和校企合作的啟動,更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因此,學院贏得「全國教育教學管理示範高校」、「全國首批十所就業型重點大學」、「中國十佳誠信民辦高校」、「十大最受企業歡迎人才培養基地」、「全國創建平安校園示範學校」等榮譽。南昌理工學院法人代表邱小林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2006年「中國教育管理卓越成就獎」,並被評為「中國十大民辦教育領軍人物」、「影響2006—中國最具責任感教育領袖。」

19九江學院
除了規模和暴力事件,不足為道
20 南昌工程
網站半天打不開,傳說中的高校

⑨ 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的教學特色

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的教學特色有:辦學新理念、新思路;深化改革、夯實基礎;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創新學生管理制度;就業為本多措並舉。

1、辦學新理念、新思路: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明確辦學定位,以「為中醫葯事業發展服務、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為辦學宗旨,秉承「惟學、惟人、求強、求精」的江西中醫學院校訓,發揚「江中行舟,不進則退」的精神,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努力創新教育觀、成才觀、教學觀、學習觀。重視師生的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進步和中醫葯事業發展的實踐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

2、深化改革、夯實基礎: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始終把辦學質量視為生命線,先後制定和實施了多個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實行了獨立的教育教學管理,建立了一整套質量保障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3、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面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學院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狠抓內涵建設,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愛和責任,幫助學生成才,圓夢理想。

4、創新學生管理制度:學院堅持每月的15日和30日為院長接待日,學院領導親自接待來訪學生,給學生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同時還開通了「院長信箱」、「院長郵箱」,方便學生與院領導隨時溝通。學院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創網上「在線問答」溝通渠道,了解學生和家長的建議和意見,並及時給予網上答復。

「六抓六提高」,育優良學風。針對三本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的情況,學院要求教師實現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到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為主的轉變,精心設計了「六抓六提高」教學模式,即「抓學習紀律,提高上課到課率;抓前景教育,提高學習積極性;抓自修復習,提高時間利用率;抓考前動員,提高考試通過率;抓重修考試,提高學習責任感;抓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5、就業為本多措並舉:就業才是硬道理。學院堅持把幫助學生就業作為首要民生工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新思路、新方法,創新就業工作機制,提高就業工作水平。

⑩ 江西警察學院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建有江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江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水平創新團隊1個,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西警察學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1個。
江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刑事技術實驗室
江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水平創新團隊:經濟犯罪偵查研究團隊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西警察學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安全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至2014年11月,學校教師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27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10篇;立項課題509項,其中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共計194項。
2011年10月,塗敏教授主持的《搜索和處理技術在公共信息監控管理中的應用》項目在2009-2010年度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評比中,獲得三等獎。 11月,在江西省第十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比中,獲二等獎一項,獲三等獎三項。
2012年10月,學校申報的201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有九項獲准立項,共獲得研究經費5.3萬元。 2014年10月,學校申報的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度項目有七項獲准立項,獲得研究經費共5.4萬元。
2015年12月,薛惠娟教授主持的省級重點課題「來華接受學歷教育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以社會經歷為視角」獲江西省第六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館藏資源 截至2012年,圖書館有各類館藏紙質圖書67.3萬冊。基本形成以公安、政法類學科為主要特色,理、工、管、文等多學科兼備,公安政法研究資料收藏較為豐富的館藏特色。 電子資源有:知網、萬方、維普、超星電子圖書、獨秀知識庫、書生電子書、海量電子書、漢斯開源學術期刊、古今圖書集成、黨政圖書館、知識視界視聽移動圖書館、中國法學多用途教學案例庫、北大法寶、麥尼哲政府危機案例庫、昆廷外文期刊、PROEDU學習資源庫、NoteExpress、庫客數字音樂圖書館、Lexis.china律商網、HeinOnline法學全文庫等。 學術期刊 《江西警察學院學報》是由江西警察學院主辦的面向全國發行的公安類學術期刊,擁有國內統一刊號(CN36—1316/D)和國際標准刊號(ISSBN2095-2031)。主要有「經濟犯罪偵查」、「刑事偵查」、「治安管理「警察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學人論苑」等欄目。2002、2006、2010、2014年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優秀社科學報」,「經濟犯罪偵查」欄目被評為「特色欄目」;2004、2008年連續被評為「江西省優秀期刊」;2013年獲「第四屆江西省優秀期刊」二等獎,「經濟犯罪偵查」 欄目被評為「江西省優秀期刊欄目」;同年學報獲得「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榮譽稱號。
《經濟犯罪偵查研究》是由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主辦,江西警察學院具體承辦的公安類連續出版物,創刊於2012年。主要有「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經濟犯罪偵查對策」、「經偵工作機制」、「精品案例」四個固定的核心欄目,根據全國經偵工作的重點,靈活設置打擊不同類型經濟犯罪專欄。

閱讀全文

與江西省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