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B. 科技創新成果
有校科技創新和校級挑戰杯
C. 數控高級技師技術革新成果怎麼寫
都混到高級技師了,應該說在這行里也是資深人士了,技術革新,自己整兩個內出來不就行了?整出來了發發技術容論文,這成果就有了。國內雜牌學術期刊的論文質量基本上等於玩游戲下副本打怪刷經驗值,整些似是而非狗屁不通蒙蒙外行的論文,交錢就能發。真有貨,就可以發核心期刊論文了。
D. 電工的技術革新成果怎麼填
這個來我寫過,我寫過用用源熱成像儀檢修的論文,你上網查一下吧,熱成像儀檢修技術在中國用的還是比較少的,比如接線端子和銅排熱緊,只要拿熱成像儀一照就知道哪裡需要緊,電機也只要拿熱成像儀一照就知道軸承有沒有過溫,內部有沒有過溫。
反正就是把半自動的改成自動,如:車床或者行車的PLC加變頻改造,
還有節能環保的:如循環水泵由電接點壓力表控制改為變頻恆壓控制等
E. 裝配鉗工技術革新成果範文
敘擇症
F. 高級技師維修電工技術革新成果怎麼寫
申報表的職業技術業績應重點寫明:\r\n 1. 自己工作中的突出亮點,主要包專括技術改造、技術革屬新方面取得政績與工作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要用數據說話;特別應注意要寫明在技術改造、技術革新工作中的自己所處的地位,是否以你為主、還是只是參與此項工作。\r\n 2.對於你自己在實際工作中取得的先進經驗、先進技術也是必寫的重點(要不誇大其詞,但也不要埋沒自己的成績)。\r\n 特別應注意不要寫成工作總結 !
G. 電氣技術革新成果怎麼寫
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
電氣工程專師論文屬:
http://wenku..com/view/e7be5205b52acfc789ebc97a.html
H. 技術創新是什麼,有什麼概念簡介
技術創新,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科學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道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
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有密切關系,又有所區別。技術的創新可能帶來但未必帶來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術的創新。一般來說,運用同樣的技術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生產同樣的產品可以採用不同的技術。產品創新側重於商業和設計行為,具有成果的特徵,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現;技術創新具有過程的特徵,往往表現得更加內在。產品創新可能包含技術創新的成分,還可能包含商業創新和設計創新的成分。技術創新可能並不帶來產品的改變,而僅僅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產工藝、優化作業過程從而減少資源消費、能源消耗、人工耗費或者提高作業速度。另一方面,新技術的誕生,往往可以帶來全新的產品,技術研發往往對應於產品或者著眼於產品創新;而新的產品構想,往往需要新的技術才能實現。
創新作為經濟學的概念,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1912)一書中提出的。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他把創新活動歸結為五種形式:
1)生產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新技術或新工藝;
3)開拓新市場;
4)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
5)實行新的企業組織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之後,經濟學家在發展創新理論的過程中把創新區分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人類通過新技術改善經濟福利的商業行為。技術創新不是純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范疇。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的第一次商品化。
熊彼特特別強調企業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他把企業家定定義為具有創新才能的人。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人格化,沒有企業家,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把科學家的發展創造成果引入經濟活動中,一般情況下,創新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產品質量,從而使實行創新的廠商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的引誘會促使其他企業紛紛模仿,創新及模仿浪潮必然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也就是說,熊彼特把技術創新作為一個轉換媒介,把科學技術與經濟增長和發展聯系了起來。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推動下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進一步被認識,科學界進一步反思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認為技術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的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急需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以社會實踐為舞台的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台,通過創新雙螺旋結構的互動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打造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
技術創新的相近概念:
1)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技術進步是指技術所涵蓋的各種形式知識的積累與改進。在開放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而技術創新是「生產函數的移動」,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目前在科技創新體系還更多的注重技術進步,對面向用戶的應用創新較少給予關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實用性和推廣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體系的弊病都與此相關,技術發展與用戶需求對接出現了問題,造成技術進步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
2)技術創新也不同於研究開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把研究開發定義為:「研究和實驗開發是在一個系統的基礎上的創造性工作,其目的在於豐富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庫,並利用這一知識進行新的發明。」研究開發是創新的前期階段,是創新的投入,創新成功的物質基礎和科學基礎。
3)技術創新與模仿、擴散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模仿是指企業仿製生產創新者的產品。模仿是創新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模仿不只是簡單地仿製,它包含著漸進的創新、對原設計的不斷改進。如錄相機是美國公司的創新,但日本通過模仿掌握這項技術後,對產品進行了改進,使錄相機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擴散是指創新的成果被其他企業通過合法手段採用的過程。創新的潛在效應一般通過擴散逐漸得以發揮。正是因為模仿、擴散,創新才引起產業結構的改變。
I. 電焊工技師技術革新成果怎樣填寫
你好!
用一種新的技術方式
解決老的問題
《技術革新》顧名思義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J. 怎樣寫技術革新成果
樓主您好,不太清楚你提這個問題的目的,但我按照自己的思緒想到的答案是:用筆寫。。。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