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在同一時期攻打曹魏,誰的成果更大
東漢王朝滅亡後,進入三國時期,也就是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個政權,三家三分天下,其中以曹魏的勢力最強,原本蜀漢和東吳聯合起來一起對抗曹魏,蜀漢大將關羽被東吳大將呂蒙部下殺死之後,劉備發兵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被東吳將領陸遜擊敗。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佔領了武都、陰平,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將領司馬懿、張郃、曹真率軍迎擊,在司馬懿的指揮下,張郃在木門谷中了蜀軍的埋伏,張郃被流失射中身亡。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雖然他的北伐成果不大,但其一生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最後累死,可謂是忠臣的代表,也是其在後世有巨大影響力的原因。
❷ 諸葛亮北伐有機會成功嗎
諸葛亮率軍五次北伐,都沒有成功,也有六次北伐的說法,但是,六次里邊有一次是自動防護魏國,不算在內。諸葛亮最終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大軍堅持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成果,諸葛亮病死在軍中。試想,假如諸葛亮不病死,再多活二十年,北伐能成功嗎?
假如諸葛亮不死,多活二十年,北伐能成功嗎?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死於公元234年,死時54歲,多活20年,就是74歲。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比諸葛亮還大2歲,司馬懿死於公元251年,死時73歲。假如諸葛亮能活司馬懿那麼大,北伐,很有也許成功。
諸葛亮第2次和第四次北伐,是因為糧草跟不上,致使失敗。所以,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就吸取了經驗,派兵屯田,處理糧草疑問,從這也能夠看出,諸葛亮是做了長遠打算的,就是說,不成功就不回去,從這也能夠看出諸葛亮的決計。
交兵需求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和支撐,盡人皆知,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又是軍事家,加上益州是天府之國,被他管理的極好,他發展經濟,獎賞耕織,益州又盛產蜀錦,經濟上必定沒疑問。
蜀漢悉數軍力大概十萬,魏國悉數軍力大概四十萬,諸葛亮以弱小軍力,一比四,徹底處於下風的情況下,幾回北伐,盡管沒有成功,可是都把魏國打的手忙腳亂,足以證實諸葛亮傑出的軍事才幹。
假如諸葛亮不病死五丈原,就算第五次北伐不能成功,再給他二十年的時刻,發展經濟和出產,在處理了糧草疑問的情況下,再聯合東吳,雙面夾攻,然後,集中軍力攻取長安,說不定北伐就能成功!
盡管蜀漢國土面積比較小,沒魏國大,人口距離大,軍力也沒魏國多,國力比較弱,可是,有強大的經濟做後盾,採納逐漸蠶食魏國疆域的方法,仍是有很大的勝算。
❸ 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兩人誰的成果更大一些
❹ 諸葛亮北伐有什麼成果
北伐成敗的量化指標: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北伐的幾種結果,我們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七種:
1. 大勝,即圍殲對方主力或斬殺敵軍統帥,如關羽水淹七軍,如擊斃司馬懿。得5分。
2.小勝,即擊潰或殲滅敵方一部,取得物質上的收獲,或者斬殺對方大將,取得士氣上的收獲。得1分。
3.無功,即雙方戰果基本一樣。得0分。
4.小敗,部隊受到小的損失,傷亡數千人。得-1分。
5.大敗,部隊損失超過數萬人。得-5分。
6.完勝,即攻取長安並站住腳,大大改善蜀漢的戰略態勢。得20分。
7.完敗,即主力覆沒,甚至於丟失漢中等重要據點,大大傷及蜀漢的元氣,得-20分。
二.諸葛亮六次北伐的戰果:
第一次:先勝而後敗,折了馬謖,失了孟達,但收了姜維,雙方扯平,0分。
第二次:由於魏將郝昭築城固守,蜀軍糧盡退兵。但魏延斬了敵大將王雙。還是0分。
第三次:攻下武都、陰平,勝郭淮。算小勝,+1分。
第四次:戰退司馬懿、曹真等,應為小勝,+1分。
第五次:射殺張合,小勝,+1分。
第六次:小勝數場,但自己積勞成疾,死於五丈原,1-5=-4分。
這樣,諸葛亮六次北伐的總戰果是-1分,平均每次-0.16分,總體上是失敗的。
諸葛亮在前四次北伐時,是採取西出陽平關,走平坦大道,用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術來蠶食魏國。這樣雖然易於用兵,加上諸葛亮在戰術水平方面要高於對方,每次都能取得局部戰役的小勝。但不能否認的是,魏與蜀的綜合國力相差甚遠,而戰線太長,曠日持久,糧草供應不繼。其結果就是次次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勝利成果又拱手相讓。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終於想通了,直接出斜谷進入隴東,效果大為改觀,但由於諸葛亮之前已多次北伐,魏國處於高度警惕狀態之中,再加上諸葛亮陽壽將盡,只能留下遺憾了
❺ 諸葛亮,姜維北伐取得的成就
諸葛亮北伐:發生於三國時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五次北伐,雖然蜀軍戰果頗豐,但終因各種原因而退軍;而曹魏也曾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結束後,由曹真為統帥向蜀漢發動過反擊戰,但因受蜀漢地形、氣候影響而退軍。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
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因長期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
日後姜維也曾經數次北伐,然亦未實現預期的結果。終於在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
❻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先後五次兵出漢中北伐曹魏,其中最為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如果不是馬謖失守街亭,隴右五郡將會落入諸葛亮之手,長遠來看曹魏將會失去涼州;不過從戰果來看,似乎第三次北伐最為成功,因為諸葛亮派出大將陳式攻取了陰平和武都兩郡,有開疆拓土之功,這樣的功勞放在任何時候都是極為耀眼的,我們先來看看史料中的相關記載:
事實上從戰役規模來看,第三次北伐也遠不能和其餘四次相比,其餘幾次雙方你來我往打得熱熱鬧鬧,第三次北伐陳式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兩郡。
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嚴格來說只有四次,另外一次也就是第三次北伐其實是摟草打兔子,無論是對手還是難度其實都不值一提,此次北伐也是諸葛亮贏得最輕松的一次。
❼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戰績如何
可以說是失敗的,六次出征,寸土未得。
諸葛亮北伐,他的雄心壯志和瀝盡心血在他寫被北伐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心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出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然而作為智慧化身的他在六次出征結果都不盡如人意,五次失敗,一次平手,傾盡財力物力,毫無建樹。最後諸葛亮終於因長期積勞成疾,累死在北伐戰略要地五丈原。
以當時蜀國的國力來說北伐失敗是必然的,一個小國想滅一個大國這顯然不太可能,而且每次打完後不死心不久之後又重來。但諸葛亮也算死得其所了,他用自己餘生的時間都在盡孝先祝劉備的夙願,天下大平歸為蜀漢,無法等自己強大,只能北伐碰碰運氣了。畢竟對於後起之秀蜀國來說,建立時間最晚,占據的不過是彈丸之地,經濟不發展,而且人口少,兵力財力明顯不足。而諸葛亮卻還是要傾舉國力、興師動眾、勞師遠征地北伐。
六次北伐,除了一次平手,兩次慘敗,一次大敗,還有一次就是吃光糧食後退軍逃命。取得平手的是第四次被北伐,一代名將曹真死後,司馬懿接任主帥第一戰,結果失敗。漢軍斬殺魏軍三千多人,繳獲軍械不計其數。
❽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哪一個的成果更大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到了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❾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誰的成果更大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到了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對於張郃來說,不僅是曹魏五子良將中的佼佼者,也是一位令劉備都曾非常忌憚的名將。所以,在筆者看來,諸葛亮除掉張郃這位名將,其帶來的震撼,絲毫不遜色於黃忠在定軍山之戰中斬殺夏侯淵。因此,在筆者看來,從造成曹魏武將損失的角度來看,無疑是諸葛亮北伐中原取得了更大的戰果。另一方面,從對曹魏的整體殺傷來看,諸葛亮五次北伐中,雖然也對曹魏付出了一定的損失,不過,這都比不上姜維在洮西之戰所取得的戰績。
❿ 諸葛亮北伐有什麼成果
第一次北伐時,一度占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後來雖然失敗,退回漢中,但是遷了一部分人口到蜀地。第三次北伐,攻佔了武都、陰平兩郡。除此之外,都沒有什麼實質性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