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政治成果

政治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5 13:31:51

❶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取得的政治成果思想成果和制度成果具有什麼重要意

《准則》和《條例》的修訂,是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對於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扎實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全面從嚴治黨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2、依規管黨治黨的重要任務。修訂《准則》和《條例》,堅持以黨章為總依據,把黨章和其他主要黨內法規關於廉潔自律和紀律的要求細化、具體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維護黨章黨規黨紀的權威性和嚴肅性。3、黨內法規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與時俱進是我們黨的理論品質,黨一貫重視和堅持制度創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黨內法規制度已不能完全適應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現實需要。修訂《准則》和《條例》,突出重點、針對時弊,實現紀法分開、彰顯黨紀特色,體現了我們黨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理論認識的深化。4、管黨治黨實踐發展的重要成果。修訂《准則》和《條例》,對三年多來黨的建設特別是管黨治黨豐富實踐總結提煉,把成功經驗及時上升固化為制度成果,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制度利器。

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政治建設主要取得哪些明顯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回
1、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答和黨的建設,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層層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
2、貫徹新時期好乾部標准,選人用人狀況和風氣明顯好轉。堅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
3、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把紀律挺在前面,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出台中央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巡視利劍作用彰顯,實現中央和省級黨委巡視全覆蓋。
4、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

❸ 中國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有以下成就:

1、香港回歸

我國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洗刷了民族百年恥辱,完成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歸祖國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

5、人民民主專政得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並不斷加強。

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並積累了許多實踐經驗。

❹ 黨的政治發展成就有哪些

1、政治方面的成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上合組織,亞洲版的小北約

❺ 建國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上合組織,亞洲版的小北約

❻ 列舉建國後政治取得的重大成就

經濟:完成了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 ,雜交水稻
政治: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剝削階級,法制民主不斷完善
外交:打破了列強對中國的封鎖,獲得了聯合國大多數會員國的承認,取代台灣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家交往的通用准則
軍事:「兩彈一星」的製造。

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政治成就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人真正自覺地開始認識現代化,一系 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機制,明確了中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全面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思想
為了全面糾正十年「文革」的錯誤路線,實行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完成後,如何 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地擺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 化道路。」[1](P163)他還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特點,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進行了分析。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和現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鄧小平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 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 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鄧小平特別強調指出 :「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 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 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2](P225)至此,「走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經趨於成熟,並成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開展各項工作 的根本指導思想。
二、「兩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 現了由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使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重新開始起步。起步後,首先抓住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實行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調整工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 失調問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的新局面。
三、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1.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2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 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仍居於世界後列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它既承擔 著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又承擔著進行新的產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 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盡快改變我國生產力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關鍵因素,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2.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20多年前,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四個現 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須要 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 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 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1](P135~13 6)在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20年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些論斷的認識 。改革舊的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辟了道 路,改革使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完成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全面改革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 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也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3.政治穩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優勢,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和 困難,如眾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相對短缺、交通運輸緊張、就業壓力大、生態 環境惡化等。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全體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就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勢。反之,如果政治不穩定,社 會動亂、人民內部發生分裂,那就不僅會加劇原有矛盾和困難,而且會喪失我們的有利 條件和優勢,現代化的實現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政治的穩定是實現現代 化的重要保證。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P284)為此,所有 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設計都要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首位,一切有關現代化的方針、政策、 方案都要服從於穩定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須把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 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現代化建設 與可持續發展內在地統一起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 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我們不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搞好,還要為我們 的子孫後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糧,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我們不能為謀求一時的發展而以犧牲長久利益為代價。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鑒了 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政治體制改革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社會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探索之路。時至今日,這一歷程已經走過了整整30年。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逐漸形成了梯度發展、漸進改革的模式,為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總結30年來中國政治體改革發展的成就,反對教條化的沾沾自喜,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經驗基礎和實踐指南,我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偉大成就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得到轉變,執政能力不斷提高和增強
建國之初,從革命黨轉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對於如何領導國家的建設毫無經驗。由於繼續沿襲了戰爭時期的某些做法,給國家、人民和黨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從執政方式上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30年來,這一認識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逐步得以實現。
1、執政理念上的變化,為執政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思想指導。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黨的領導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的領導,不應當等同於政府和企業的行政工作和生產指揮。"黨的十三大更明確提出了"應當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劃清黨組織和國家政權的職能,理順黨組織與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司法機關、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做到各司其職,並且逐步走向制度化,從而確立了執政黨領導職能改革和轉變的總體原則和方向。這一原則的落實使黨的十三大做出了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舉措,即實行"黨政分開"。黨的十四大審時度勢地重新思考了黨政關系這一重大問題。而黨的十五大則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將黨政關系放在執政黨的執政方式這樣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深人考察。從十五大提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實現黨的領導、依法治國與人民當家做主的有機統一,以及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體現了對黨的執政方式轉變的認識上的新突破。
2.執政方式實現了科學執政的轉變要做到科學執政,就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式組織和帶領人民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科學制定和實施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科學設計、組織、開展各項執政活動。科學執政內置於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的整個過程。這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科學思想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依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成果作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任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的做出都要依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要求,根據中國的現實狀況;科學制度方面,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同時創立、發展和完善了基層民主制度,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科學完善和發展;科學決策方面,注重規范決策程序,健全決策組織和機制,完善決策制度,探索並運用了現代決策理論和科學方法,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決策信息支持系統。
3.執政方式實現了民主執政的轉變。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民主執政"方式的實現主要體現在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兩大方面。30年來,黨內民主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很多在黨的領導體制方面,集體領導的制度化水平不斷提高,實行了常委會的集體決策,加強了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作用,注重發揮集體智慧,聽取各方意見。黨內民主生活方面,頒布了《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原則》、《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建立健全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的機制,推進了黨內民主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規范化,同時完善了黨內情況通報制度、黨內重大決策徵求意見制度等黨內民主機制,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增強。在黨的組織建設方面,健全和完善了黨的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在縣以上各級黨組織設立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了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工作;重視發揮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作用,努力健全完善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機制,重點加強各級黨委全體會議的作用。在黨內選舉制度方面,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內選舉候選人提名方式,擴大了差額選舉的比例和直選的范圍,豐富了選舉的形式。在幹部人事制度中的民主方面,規定了選拔任用幹部的程序,建立健全了科學的幹部選拔任用和監督管理機制,推行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制度,提高了幹部任用的民主化程度。此外,在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方面,中國共產黨初步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制約和監督權力、反腐倡廉的制度、機制和辦法。這些舉措的施行及其成果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不斷完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
為了實現人民當家做主,我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等共同構成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體系。但是由於各項制度的不成熟及其運行機制的不健全,制度建立的初衷沒有得到完全表達,優越性也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揮。因此,30年政治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就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實踐經驗也證明了社會主義各項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優越性得到了發揮。
(二)選舉制度得到完善和發展,人民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發揮

(三)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發揚人民民主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 年中,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1.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逐步制度化、規范化 。 1982年,統一戰線的指導方針由"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增加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內容1989年底,中共中央經與各民主黨派充分協商制定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人憲法,使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確認。
2.加強了與民主黨派的合作和協商,實現了對大政方針、重要問題多渠道、多形式的溝通和探討。中共中央在做出重大決策之前,一般都邀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召開民主協商會、小范圍談心會、座談會,通報情況,聽取意見,共商國是。
3.中國共產黨始終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不斷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更為重要的是經過30年的恢復和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支持下,各民主黨派的組織更加健全,規模不斷擴大,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更具生機和活力。
(四)基層民主制度有較明顯發展,推進了基層社會自治
基層民主制度的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中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廣大人民在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對所在基層組織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民主自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
三、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完善

五、利益關系得到調整,社會和諧不斷顯現
改革本質上是對利益關系的調整,政治體制改革所針對的是在政治的發展運行中存在的矛盾和沖突以及不利於政治系統正常運轉的利益關系。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始終強調利益的單一性和整體性。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原有的利益關系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承認。利益關系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為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30年對政治體制的改革和完善主要圍繞協調政治關系這個中心問題展開。
1.政治體制改革使黨政關系進一步明確,黨政分開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針對存在已久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和"權力過分集中"等弊端,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要逐步實行"黨政分開"的改革原則和思路。在實踐中"黨政分開"的主要做法是:第一,黨政職能分開。第二,黨領導立法工作,但黨嚴格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第三,黨管幹部,但尊重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任免權並實行分類管理。第四,黨的紀律檢查部門與政府中的監察部門合署辦公,集中查處黨風、黨紀、政紀問題,不處理法律方面的問題。實行"黨政分開",使我國權力結構和領導體制中的黨政關系規范化,為全面協調好當代中國的各種政治關系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2.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對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調整包括財權與事權從中央向地方的下放,這種關系的調整前後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縱向的權力下放,第二階段重點是進行財權關系的調整,第三階段是實現分稅制。通過三個階段的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調整,既維護和鞏固了中央的權威和領導力,也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煥發了國家的生機。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調整還體現在立法許可權由原來中央高度集權的一級立法體制,變為中央和地方二級立法體制;頒布《民族區域自治法》
3.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協調了民族關系,各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為國家的富強而奮牛。30年的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主要體現在《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出台和對它的修改上。《民族區域自治法》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推動各族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確保了各個民族的參政議政權利、宗教信仰權利、自由使用語言文字權利等;賦子了少數民族更多的權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
4.通過黨風廉政建設改善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加深了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3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黨風廉政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斷加強對黨組織和黨員自身的黨風廉政思想的培養,並通過組織建設、制度建沒、法制建設以及採取的許多重大措施對腐敗問題做出了制度上和體制上的預防和嚴懲。通過中國共產黨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表現出的堅定決心和取得的良好成效,有力地消除了腐敗現象給國家和社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樹立了黨和國家清正廉明的形象,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和稱贊,進一步密切和改善了黨群關系.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❽ 政治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是什麼意思

國家大局穩定是政治成果,道德高尚是思想成果,社會公平是制度成果。

閱讀全文

與政治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