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教研成果6

教研成果6

發布時間:2021-06-25 11:43:11

⑴ 任芳的教科研成果

任芳勤於學習研究,學術成果豐碩。主持了多項全國和陝西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委託課題研究項目,出版(發表)專著、論文多部(篇)。
民辦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
陝西省民辦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研究(陝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2.07)
2005年,主編出版了《財務管理》教材
2007 年8月,《財務管理》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2008年3月,《財務管理》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012年《管理會計學》 第一主編本科教材北京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2012年《會計學基礎》 第一主編本科教材北京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011年6月出版《中國民辦高等院校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2009年11月,刊登在《光明日報》上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經濟學分析」一文,獲「陝西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基於「創意、創新、創業」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榮獲2013年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3年7月,主編出版了《財務管理》教材(本科段)
教研論文題目及發表刊物:
2007年3月20日,在《光明日報》的理論周刊刊登了「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經濟學分析」
2008年7月16日在《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刊刊登了「學歷民辦高等教育亟待開辟多元融資渠道」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1、民辦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教育與職業2012年2月中第五期總第七十七期)
2、關於高校教師素質培養問題的思考(中國報業2011.4下總第275期)
3、陝西省農村居民財政性收入問題及對策(安徽農業科學2011.25)
4、由全球500強榜單看中國領先行業(中國統計2012.09)
5、國外和我國台灣地區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的啟示<經濟要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2013年第4期
6、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經濟要參2013年第9期總第2055期)
7、Comparative Study on mobile search engines BAI2012 July 03-05,2012 Sapporo, Japan 第1作者ISTP 在檢
8、芻議民辦高等院校公益性與營利性的內在聯系中國高教研究ISSN1004-3667 CN11-2962/G4 2011年第9期(總第217期)
9、審計結果公布制度下的審計風險防範<中國審計>2013年第24期(總第487期)
10、中國民辦本科高校一瞥<中國統計>2014第6期 。

⑵ 劉興雲的教研成果

長期從事會計、財務管理理論及實務的研究和教學,特別在中西會計比較、會計環境、企業籌資及投資、財務分析、財務管理體制等研究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較深的理論見解。並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財務管理學》、《管理會計學》、《中級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學》等課程。
主要研究方向是財務理論,曾正式出版專著1部,合著4部,主編教材10餘部,發表論文20 余篇,完成省、部級及學會課題4項。主要項目如下:
1、出版專著:
《中西會計比較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7出版)
2、出版合著:
《理財學原理》、《公司財務分析》、《公司資本投資決策》(以上三本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7出版);《資本經營戰略》(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7出版)。
3、出版教材:
《財務管理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出版)
《財務分析學》(國家教育部推薦教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0出版)
《財務分析學.第3版》(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與荊新)、
《基於財務視角的內部風險控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與劉紅霞合著)
《財務分析與績效評價》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與張濤合著)
4、發表論文:
1996年6月,在《會計研究》上發表了《企業會計比較研究》、《會計教育比較研究》;
1996年2月,在《經濟研究》上發表了《論財務管理模式》;
1996年6月,在《經濟學動態》上發表了《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問題》等論文。
5、完成的課題:
《中西會計比較研究》(中國會計學會1996.6);
《會計學科體系及內容建設》(財政部1996.8);《財務學科體系研究》(山東省教育廳2000.9);
《企業預警系統研究》(山東省社科基金課題2001年)。

⑶ 高宣揚的主要教研成果

自1957年從事哲學研究起,五十多年來,鍥而不舍地進行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文學藝術的跨學科研究,試圖探索使哲學擺脫僵化和抽象的學院傳統模式的約束而走向生活化、藝術化和跨學科化的創新道路;全面、系統地研究了當代西方思想的體系及其歷史,特別是法國、德國的哲學和社會思潮。
與此同時,持之以恆地從事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工作,期望通過廣泛和深入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為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做出貢獻。 (一) 國家社會基金一般研究項目:「當代法國社會哲學研究的創新精神及其現實意義」,2008-2011。
(二)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論法國的現象學運動」,2007-2010。
(三)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論馬克思對後現代思潮的影響」,2007-2009。
(四)已完成的海外科研項目:
⑴1983-1985年,受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院長德里達的委託,主持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中國哲學研討會,負責進行研究項目「當代中國哲學的基本狀況」,其成果發表於《國際哲學研究院院刊》1985年號(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In Le Cahier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1985)和1986年號(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⑵1985-1995年間,兼任巴黎第十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期間,在巴黎第十大學第一副校長喬治·拉畢卡教授(Georges Labica,1930-2009)所領導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政治哲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參加和承接由拉畢卡教授主要負責的「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研究項目,其中的一部研究分成果,先後發表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出版社(Editions CNRS)出版的《研究馬克思》(Etudier Marx,Paris,CNRS,1985)、《從馬克思到馬克思主義》(De Marx au marxisme,Paris,CNRS,1986)及《當代馬克思》(Actuel Marx,Paris,PUF,1996)上。
⑶參加由巴黎第四大學東方藝術史專業尼格爾教授(Vandier-Nicolas Nicole)負責領導的《中國哲學與藝術思想的研究計劃》(1983-1989),其成果發表在法蘭西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哲學大網路全書》(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第三卷和第四卷。
⑷參加由法蘭西學院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教授主持的「歐洲社會學研究中心」所組織的「巴黎郊區青少年的社會問題」的社會調查研究工作(1989-2003)。
⑸1989年後,受聘於台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期間,承接和進行由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批准資助的研究項目「法國社會人類學研究」。 從事哲學和社會學教學研究50多年來:
(一)主編《人文科學叢書》55部(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西方文化叢書》60部(香港三聯書店與台灣遠流出版社共同編輯出版)、《研究與批判叢書》12部(台灣唐山出版社)、《法蘭西文化叢書》12部(同濟大學出版社)及《當代藝術叢書》6部(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著有《當代法國哲學導論》(兩卷本)、《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兩卷本)、《德國哲學通史》(三卷本)、《當代社會理論》(兩卷本)、《後現代論》、《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福柯的生存美學》、《流行文化社會學》、《布迪厄的社會理論》、《利科的反思詮釋學》、《羅素哲學概論》、《薩特的密碼》、《德國哲學的發展》、《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導引》、《哲學人類學》、《弗洛伊德傳》、《薩特傳》、《羅素傳》、《畢加索傳》、《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薩特的密碼》等專著。
目前,正在處於清樣和校對過程的新專著:
1. ;由人民出版社列入國家出版總署重點計劃項目的新專著《德國哲學史》(五卷本),已分別印出清樣和一校,將在2011年出版。
2.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已經印出清樣的《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及《德國哲學概觀》,排印中。
附:主要著作、論文詳細目錄:
(一)中文專著
1.《當代政治哲學》,兩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
2.《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德國哲學通史》,三卷本,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4.《薩特的密碼》,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5.《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上下兩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6.《布迪厄的社會理論》,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7.《利科的反思詮釋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8.《存在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9.《結構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0.《弗洛伊德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1.《新馬克思主義導引》,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2.《實用主義及語用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3.《哈伯馬斯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4.《德國哲學的發展》,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5.《哲學人類學》,香港三聯書店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6.《解釋學簡論》,香港三聯書店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7.《羅素傳》 《沙特傳》 《畢卡索傳》 《弗洛伊德傳》,北京作家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南粵出版社、台北萬象出版社聯合出版
18 .《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
19.《利科的詮釋學》,香港三聯書店、台北遠流出版社及同濟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20.《布爾迪厄》,台北揚智出版社出版
21.《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出版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2.《當代社會理論》,上下兩卷,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3.《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24.《魯曼社會系統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傅柯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羅素哲學概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二)法文論文
1. Le concept marxiste de pratique et son destin dans la vie philosophique chinoise. In Georges Labica,Ed. Etudier Marx. Paris: Editions CNRS. 1985.
2. Le concept de materialisme de Horkheimer. In Georges Labica,Ed. De Marx au Marxisme. Paris: Editions CNRS. 1986.
3. 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1985.
4. 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5. Feng Youla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6. Fengding.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7. Hush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8. Tansitong.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9. Liangqichao.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0. Yangxianzhe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1. Liangshumi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2. Kangyouwe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3. Zhangdongxu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4. Xiongshil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5. Wangruoshu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6. Sunzhongsha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三)近5年主編書目 著作 主編 出版社 出版類型 出版時間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一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5年1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二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7年4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三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8年1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四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9年11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五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10年4月 (四)近5年發表論文 論文題目 期刊或論文集 發表時間 福柯的生存美學 武漢大學《珞珈講壇》(第1輯) 2006年1月 當代社會理論研究的社會文化基礎 中國農業大學《鄉土社會通報》第一期 2006年3月 福柯:一個令人無從捉摸的人物 《社會科學報》 2006年7月6日 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 《社會科學報》 2006年9月7日 列維納斯:力挽道德狂瀾 《社會科學報》 2006年9月14日 法國現象學運動的新轉折(上) 《同濟大學學報》 2006年10月 當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變化與特點 《社會科學報》 2006年10月12日 流行思潮:埃爾朗根學派及其建構主義 《社會科學報》 2006年11月16日 當代法國哲學關於人性的四次論戰 《學術月刊》 2006年11月 利科的現象學的反思詮釋學 上海大學《詩與思》 2007年1月 法國現象學運動的新轉折(下) 《同濟大學學報》 2007年1月 論當代法國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歷史特徵 《北京大學學報》 2007年3月 保爾·絡朗琛:領軍埃爾朗根學派 《社會科學報》 2007年3月15日 波德里亞:消費文化的剋星 《社會科學報》 2007年4月5日 巴黎城郊騷亂的社會學詮釋 《社會學家茶座》 2007年4月 當代法國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歷史特徵 《北京大學學報》 2007年5月 列維納斯現象學的倫理學轉向 《中國哲學年鑒》 2007年6月 論福柯對歷史的解構 四川大學《「歷史、理性與正義」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2007年6月 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 《清華美術》 2007年7月 魯曼:當代社會系統理論的設計師 《社會科學報》 2007年7月12日 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主義掌門人 《社會科學報》 2007年9月27日 簡論法國的黑格爾研究——紀念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出版200年及依波利特誕辰100周年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7年9月 《精神現象學》在法國 《江蘇社會科學》 2007年9月 論福柯對國家理性的批判 《求是學刊》 2007年11月 論列維納斯重建倫理學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文教育 文明·價值·傳統》 2007年11月 法國道德問題調查報告 《國際道德教育調查研究》(馮俊主持教育部研究項目) 2007年 J.鮑德里亞及其消費文化批判理論 《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07)》(第11輯) 2008年1月 西蒙·德·波伏娃:使法國文化散發出女性智慧的芳香 《社會科學報》 2008年2月21日 梅洛·龐蒂:「學會重新觀看世界」 《社會科學報》 2008年4月10日 重新評價柏格森及其對當代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創造的進化》發表100周年紀念 《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 2008年4月 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 《雲南大學學報》 2008年5月 馬克思·舍勒:不遺餘力地探究人的奧秘 《社會科學報》 2008年6月5日 柏格森對21世紀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中國哲學年鑒》 2008年6月 身體:生命奧秘的真正根源 《明報月刊》 2008年10月 發揚當代大學教育的哲學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8年11月 當代西方人文思潮的理論轉換 《中國社會科學輯刊》 2008年12月 神話思維是人類文化的原初基礎 《明報月刊》 2008年12月 評羅馬教皇的改革及教會的未來 《明報月刊》 2009年1月 人與神的溝通是否可能? 《明報月刊》 2009年4月 克里斯蒂娃:當代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家》 2009年4月 論克里斯蒂娃的新女性主義 《同濟大學學報》 2009年5月 西蒙·德波娃百年誕辰紀念:法國學術界重評德波娃 《中國哲學年鑒》 2009年6月 以自然和文化雙重視野面對瘟疫 《明報月刊》 2009年6月 許江作品的藝術現象學分析:
面向存在的畫與思 《江蘇藝術百家》 2009年9月 向多學科和多元化邁進 《社會科學報》 2009年9月24日 後現代主義:思想與藝術(系列專稿9篇) 魯迅美術學院《美苑》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 德法詩學傳統對當代詩學研究的啟示 《「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論文集》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發言稿 2010年1月 列維-施特勞斯及其結構主義 《作家》 2010年1月 什麼是當代:從福柯回溯到波德萊爾 魯迅美術學院《美苑》 2010年2月 當代圖像的游戲性質 《藝術時代》 2010年3月 論消費文化與權力的交錯關系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0年4月 列維-施特勞斯的結構主義思想 《中國哲學年鑒》 2010年5月 (五)近五年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狀況
1.主持與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時間 地點 哲學與政治:紀念雷蒙·阿隆和薩特百年誕辰(Colloque 『Philosophie et Politique. En hommage à Raymond Aron et à Jean-Paul Sartre,à l』occasion centenaire de leur naissance』) 國際學術研討會 40 2005年5月 同濟大學 文化與溝通:紀念文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作家亨利·波爾(Colloque 『Sur la culture et la communication. En hommage à Heinrich B&ouml;hr』) 國際學術研討會 50 2006年5月 同濟大學 同一與差異:法德哲學的比較研究(Colloque 『Le même et l』autre. Etudes comparatives entre la philosophie fran&ccedil;aise et la philosophie allemande』) 國際學術研討會 30 2007年5月 同濟大學 符號與社會:紀念列維-施特勞斯及梅洛·龐蒂誕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Symbol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évi-Strauss and Merleau-Ponty) 國際學術研討會 50 2008年11月 同濟大學 福柯藝術思想學術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30 2009年6月-12月 北京大學 一位歐洲女人在中國(Une européenne en Chine) 克里斯蒂娃教授學術演講會 350 2009年2月 同濟大學 關於孔子思想及其對西方的影響 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對話 350 2009年9月22日 文匯報 2.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地點 時間 福柯後期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sur la derniere pensee de Michel Foucault) 國際學術研討會 100 巴黎第一大學及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 2006年2月 利科思想分析
La pensee Ricoeur 國際學術研討會 80 巴黎《精神雜志》編輯部大樓 2006年3月 列維納斯思想研究La pensee de Levinas 國際學術研討會 250 巴黎第一大學 2007年1月 利歐塔後現代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international 『Lyotard et sa pensse postmoderniste』) 國際學術研討會 40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 2007年1月 福柯後期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international sur la derniere pensee de Michel Foucault) 國際學術研討會 35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2007年2月 文明與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100 浙江大學 2007年5月 柏格森著作《創造的演進》(Colloque international a l』occasion centenaire de la publication de <Evolution creatrice>) de Bergson) 國際學術研討會 80 巴黎大學及法國法蘭西學院 2008年1月 西蒙·德博娃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international a l』occasion centenaaire de la naissance de Simone de Beauvoir)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 巴黎第七大學 2008年1月 中德同行:廈門德國藝術節 國際會議 60 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廈門市政府外事局及廈門大學 2008年4月 德國與法國的哲學交流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120 巴黎第八大學 2009年1月 法國哲學會年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100 巴黎索邦大學 2009年1月 德國啟蒙哲學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300 巴黎第八大學 2009年1月 德國文化史學術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 巴黎第八大學 2009年1月 德國及法國哲學的交流問題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 巴黎第一大學學 2010年1月 (六)近五年國內學術訪問、講學及各種學術性交流活動
1.應邀參加國內學術會議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經費來源 召開時間及地點 歷史與理性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50 四川大學及中國西方哲學會 2007年6月成都 中國現象學第12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30 中國現象學會、浙江大學 2007年11月杭州 《信仰危機與重建》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40 福建政法幹部管理學院 2007年12月福州 《法國哲學思想講座》 國內學術研討會 100 中山大學 2007年12月 外國哲學研究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60 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及中國哲學史學會 2008年4月蕪湖 外國文論六十年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200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2009年9月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250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組委會、宋庄藝術促進會 2009年9月 與法國學者查華德對話探討孔子思想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文匯講堂 350 文匯報 2009年9月 「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100 深圳大學 2010年1月 2.應邀參加港台學術交流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召開地點 召開時間 城鄉文化研討會 與港台交流學術研討會 100 台北市台灣文化研究會、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 2007年1月 城市社會學研討會 與港台學術研討會 50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 2007年4月 3.國內講學及學術訪問
⑴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學術演講,2006年10月。
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哲學與藝術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⑷北京工業大學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藝術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⑸中央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藝術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⑹北京大學邀請作關於法國現象學運動的學術演講,2007年3月。
⑺中國人民大學邀請作關於法國現象學運動的新轉折的學術演講,2007年3月。
⑻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後現代主義:思想與藝術》的系列學術演講,2007年4月。
⑼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及人文學院邀請作關於《藝術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11月。
⑽福州市福建政法幹部管理學院邀請作關於生命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12月。
⑾中山大學哲學系邀請作關於《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主義》的學術演講,2007年12月
⑿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文學理論研究所邀請作關於克里斯蒂娃文學評論的學術演講,2009年9月
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邀請作關於當代外國文學理論狀況的學術演講,2009年9月
⒁深圳大學人文學院《當代法國思想的主要動向》,2010年1月
⒂深圳何香凝藝術中心《國家遺產展:國家理性及其限制》,2010年1月
⒂北京大學美術與圖像研究所邀請作關於當代法國和歐洲藝術思想的學術演講系列,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
⒃北京大學未名論壇《論福柯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影戲》,2010年4月
⒄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拉康及其對當代法國思想的影戲》,2010年5月
⒅北京大學藝術中心及芝加哥大學藝術中心主持的《當代藝術評論的基本問題》研討會上作《論當代藝術評論如何融合中西傳統的問題》,2010年5月
⒆北京大學圖書館論壇《福柯論藝術圖像與身體的關系:兼論福柯關於圖像、思想、語言及主體性的基本觀點》,2010年5月

⑷ 王賓的教科研及成果

參與講授:
本科課程:《微機保護與控制》、《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電氣工程技術發展講座》
研究生課程:《繼電保護》、《電能質量》 主持項目如下: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配電線路高阻接地暫態故障分析及檢測技術研究》
2、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青年基金項目:《數字化變電站繼電保護狀態檢修技術研究》
3、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型光伏發電並網數字化變電站保護控制系統研究》
4、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MW級光伏發電並網電站自適應保護控制一體化研究》
5、中國博士後科研基金一等資助項目:《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故障分析與距離保護的研究》
6、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項目:《數字化變電站中行波暫態信號利用可行性分析及改進》 譯著:
1、王賓、董新洲. Sola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太陽能發電—光伏能源系統). 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年5月
2、王賓、董新洲. Renewable and efficient power system(高效可再生分布式發電系統). 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年1月 1、董新洲、王賓. 抗分布電容電流影響的線路單相接地故障的繼電保護方法. 專利號 ZL200610144275.8
2、董新洲、王賓. 抗分布電容電流和過渡電阻影響的線路單端故障測距方法. 專利號 ZL200710100215.0
3、董新洲、王賓. 一種基於負序電抗繼電器的單相接地故障繼電保護方法. 專利號 ZL200710100216.5
4、王賓、董新洲. 非全相運行方式下的輸電線路負序方向縱聯保護方法. 申請號200810225743.3
5、王賓、董新洲等. 一種面向變電站內單間隔的單端故障錄波測距裝置. 申請號200910244485.8

⑸ 教師近年來主要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怎麼寫

教師來近年來主要教育教學和源科研成果怎麼寫法如下:

先做一個概括,近年來主要的教育教育和研究成果都怎麼樣,比如說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話者和創造者。

然後分幾條列舉以下近年來教育教學的轉變:

一、轉變觀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圍

二、健全科研機構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證措施

三、結合實際,以本校教學中的最大問題為科研選題的契入點

四、加強學習,培養本校研究教師

五、研究實踐與課堂教學、常規教研緊密結合,以課題研究為核心開展系列活動。

最後總結以下科研成果。

⑹ 趙濤的教研成果

2002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合唱曲集》中擔任主編。
2006年10月在《音樂天地》發表《西非節奏與流行音樂的關系》。
2011年5月在音樂類核心期刊《音樂創作》發表《中國西南地區民歌鋼琴曲風格及分析》。
2000年指導學生張麗娜獲山東齊魯晚報杯器樂大賽鋼琴青年組二等獎;
2002年指導學生李婷、趙婷分別獲山東音樂家協會主辦的「海倫杯」才藝大賽鋼琴二等獎、手風琴二等獎;
2008年指導學生張磊參加「第三屆山東省高校音樂專業師生技能比賽」獲全能組單項理論一等獎、聲樂二等獎、全能二等獎;
2009年指導學生楊坤參加中韓才藝大賽山東賽區鋼琴青年組一等獎;
2010年在山東省教育廳主辦、濰坊學院承辦的「第四屆山東高校音樂專業師生基本功大賽中,指導學生張雯(全能一等獎、鋼琴二等獎、歌伴二等獎、自彈自唱二等獎)、杜文嬌(鋼琴演奏一等獎、歌曲伴奏、自彈自唱二等獎),王琳(學生鍵盤組三等獎),本人榮獲三項優秀指導教師獎;
2010年鋼琴榮獲優質課,並被評為山東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先進個人」;
2010年8月山東電視台、山東省音樂家協會、美國迪貝藝術協會主辦的「山東器樂電視大賽」獲優秀指導教師獎;
2011年6月年香港第七屆世界華人青少年藝術節中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學生周曉涵獲手風琴青年組一等獎、張麗傑獲鋼琴組三等獎;
2011年8月美國迪貝-斯坦尼勞斯國際音樂節鋼琴邀請賽青年專業組一等獎;
2011年9月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廣播電視局主辦的「山東聲樂、舞蹈、器樂電視大賽」器樂青年專業組一等獎;同時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獎」;
作為音樂教研室主任,組織參與並指導了學校「畢業晚會」,「迎新晚會」、「評估晚會」、「慶祝學院榮獲教育部全國優秀藝術教育單位慶功晚會」、「元旦晚會」及技能大賽等活動。

⑺ 安陽市第一中學的一中教研成果

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大力開展科研活動,向科研要效益。在課時安排、體育課改革、實行全員導師制、完善教學管理信息反饋系統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取得明顯成效。在承擔國家和省級課題基礎上,推動課程課題的研究,將日常教學課題化,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拿手課」,促進教師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2014年,安陽一中在承擔12個國家級課題、10個省級課題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課程課題的研究,將日常教學課題化,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都有自己的一個研究專題,作研究型教師,辦研究型教學,促進教師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 開題時間 課題名稱 負責人 結題時間 級別 2001.11 案例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林海祿 2003.10 省級 2002.1 語文單元專題比較教學法的構建與實施 高興福 2003.10 省級 2003.10 重點高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研究 楊 燕 2006.10 國家級 2003.10 重點高中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深化研究 崔彥軍 2006.10 國家級 2004.5 高中英語泛讀教學策略與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 汪明蘭 2006.9 省級 2005.5 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相關研究 馬國鋒 2008.3 國家級 2007.1 學校德育與家長學校發展研究 崔彥軍 2010.1 國家級 2007.11 高中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創新及其實效性的教學模式研究 董長生
王懷智 2010.10 國家級 2008.6 高中美術新課程改革實驗實錄研究 崔榮 2010.6 省級 2009.11 高中家長必備的心理健康知識研究 楊 燕 2012.6 國家級 2009.10 高中體育與健康選項教學實施方案的研究 馬國鋒 2012.6 省級 2009.10 高中模塊教學實施賞識激勵評價的實驗研究 邊紅明 2012.6

⑻ 幼兒園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內容:

1、以園為本的教師培訓體系——系列培訓主題:

(1)重視教師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立足本園及時對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及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促進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理論修養、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2)重視本園骨幹教師隊伍的建設,千方百計培養自己的學科帶頭人,

(3)要有適合本園實際的師資培養計劃,為教師的培訓、進修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

(4)發揮骨幹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訓、指導和幫助,

(5)在改革中,尤其要注重採取各種「園本培訓」的方式,對上崗教師進行《綱要》、教材的崗前培訓。

2、以園為本的教育科研體系——系列科研主題:

(1)幼兒園要有計劃地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研究活動,及時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通過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要充分發揮教研組和備課組的作用;

(3)大力加強課堂教學的研究,千方百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4)要組織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和教改實施,把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技術同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5)要建立教學成果和教研成果的獎勵機制,激勵教師不斷地創造新的教學和教研業績;

(6)要重視總結、宣傳和推廣本園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研成果,從制度上保障「園本教研」常研常新。

3、以園為本的系列化主題學習,教學研究既要研「教」更要研「學」

(1)要把傳統的學法指導與新時期的「轉變學習方式」密切結合起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現狀;

(2)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和勤於思考,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

(3)幼兒園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學習指導的內容體系和方法體系;

(4)建立常規化的制度,促使教師人人承擔學習指導的責任。

閱讀全文

與教研成果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