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農大102批次農業推廣學作業答案
第1套
您已經通過該套作業,請參看正確答案
1.人類進入 時代後,即有了農業推廣活動。
A、二十世紀 B、農耕時代 C、近代工業社會 D、奴隸社會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
2.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一大特點是 。
A、農業教育、農業科研與農業推廣三位一體 B、以民間組織為主
C、以政府興辦的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為主 D、以企業推廣組織為主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
3.農業推廣學是一門 學科。
A、邊緣性、交叉性的綜合性 B、農業經濟
C、心理學分支 D、社會學分支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
4.農民在採用農業創新的興趣階段,其主要行為表現為 。
A、開始學習並初步考慮是否試用 B、進行小規模採用
C、勤於溝通 D、購買生產資料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
5.從試行到採用農業創新, 承擔的風險和付出的代價最大。
A、創新先驅者 B、創新先驅者和早期採用者
C、早期多數 D、早期採用者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
6.在農業創新擴散的緊要階段,擴散對象為 。
A、創新先驅者 B、早期多數 C、早期採用者 D、後期多數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
7.S型擴散曲線起始傳播勢小的創新一般 。
A、綜合性強、技術較復雜 B、技術較落後
C、投入大 D、預計效益底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
8.物化技術成果的主要特點是 。
A、效果的不穩定性 B、商品性,特異性,時效性
C、生態區域性 D、商品性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
9.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運行機制有 種。
A、兩種 B、三種 C、五種 D、四種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
10.科技成果轉化後,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途徑為 。
A、節本增效,節本增產增效,增本增效 B、節本增產增效
C、追求技術的經濟上限 D、追求技術的產量上限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11.目前認為人類大腦的最高級反映形式是 。
A、靈感 B、抽象思維 C、創造性思維 D、形象思維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C
--------------------------------------------------------------------------------
12.農村的社會組織稱為 。
A、初級群體 B、次級群體 C、家族結合體 D、民間團體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
13.人的心理定勢一般有 種類型。
A、三 B、四 C、五 D、二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
14.人的個性心理包括 。
A、個性傾向性和個體心理特徵 B、感知、記憶、思維
C、情感、意志 D、氣質、性格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B
--------------------------------------------------------------------------------
15.農業推廣人員應具備各種能力與 密切相關。
A、工作單位的條件 B、職業道德與相關知識水平
C、心理素質 D、推廣內容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
16.農民行為指其為滿足 所進行的一切活動。
A、生產和生活需要 B、生產需要
C、生活需要 D、個人發展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
17.需要理論的中心論點指出 。
A、需要引發動機,動機支配行為 B、需要直接引發行為
C、需要受外界刺激 D、動機引發需要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
18.改變農民個人行為的途徑為 。
A、增加推動力,減少阻力 B、提高農民素質
C、加強宣傳和示範 D、推廣教育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D
--------------------------------------------------------------------------------
19.溝通在農業推廣工作中的地位體現為 。
A、是實現農業推廣目標的一種手段,也是改變農民自願行為的手段
B、與農民交朋友的手段
C、做群眾工作的手段
D、發現先驅者的手段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C
--------------------------------------------------------------------------------
20.為體現農業推廣教育的實踐性,必須 。
A、推廣人員動手示範 B、讓農民動手去做
C、教學雙方動手去做 D、讓先驅者示範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A
Ⅱ 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的項目成果
自「七五」以來承擔國家、省(部)、市 (院)各級項目300多項,獲獎科研成果90多項;申報專利16項(已授權6項)。選育出節瓜、青瓜、絲瓜、冬瓜、苦瓜、番茄、茄子、辣椒、南瓜、蒲瓜、菜心、草菇、甜玉米、豇豆等新品種100多個,共60個新品種通過省級以上農作物品種審定,其中2個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1個通過國家品種鑒定。在粵西、粵北、珠三角、湖南、廣西、海南等地建立了多個新品種示範基地,進行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獲得良好的效果。每年推廣種植面積超過200萬畝,取得社會經濟效益10億多元。我所技術力量雄厚,學科齊備,業務及管理水平高,是「八五」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百強研究所之一,在「十五」全國農業科技機構綜合科研能力評估中專業排名第五。
♦成果轉化:成立了廣東省農科集團粵蔬種業分公司,統一開發全所科研成果和國內外各類名優蔬菜品種,良種質量保證,恪守信譽,服務周到,已在華南地區建立完備的銷售網路,並輻射到西南、華東、華中地區,面向全國。
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是從事蔬菜品種選育、示範推廣、栽培技術、蔬菜施肥技術研究與推廣、病蟲害防治及蔬菜產品保鮮、品質檢測和生物技術工程等研究開發的專業研究所,現有職工93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24人、中級職稱的14人,博士2人、碩士14人。固定資產1200萬、流動資金2000萬。自「七五」以來承擔國家、省(部)、市(院)各級重點項目100多項,獲得成果40多項,專利5項(已授權1項),選育出青瓜、苦瓜、番茄、茄子、辣椒、西瓜、豆角、菜心、南瓜、木瓜、甜玉米、草菇等新品種50多個,每年推廣種植面積超過200萬畝,取得社會經濟效益7億多元。在省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1996年建成「廣東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0年建成「農業部蔬菜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2002年建成省立項的「廣東省果蔬新技術重點實驗室」。本所研究技術力量雄厚,學科齊備,業務及管理水平高,是「八五」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百強研究所之一。是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型研究所。
Ⅲ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支持對象
轉化資金的支持重點:
1. 動植物新品種(或品系)及良種選育、繁育技術成果轉化;
2. 農副產品貯藏加工及增值技術成果轉化;
3. 集約化、規模化種養殖技術成果轉化;
4. 農業環境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術成果轉化;
5.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成果轉化;
6. 現代農業裝備技術成果轉化。
申請轉化資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應當是國家或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省(區、市)」]農業科技計劃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企業、科研單位、農業教育單位自主研究開發形成的農業科技成果。
申請轉化資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符合國家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有利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2. 有利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
3. 有良好市場開發前景,有較大推廣應用潛力;
4. 技術水平高,核心知識產權歸申報單位所有;或者屬於已經引進吸收但需中試國產化、以利於掌握其核心技術的技術成果;
5. 科技成果必須經省(區、市)或國家有關專門機構認定或審定;
6. 因產品特殊性要求而實行國家特殊管理的行業(產品),必須完成相應的前置審批手續。
轉化資金不支持技術已經成熟配套、並已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的科技項目,不支持知識產權不清晰的科技項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復科技項目。
轉化資金支持對象主要為農業科技型企業,鼓勵產學研結合,鼓勵科技成果的持有單位以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成果轉化和市場競爭,鼓勵科研機構和大學通過創辦企業的方式申報轉化資金項目。以服務於農業、農村,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主、公益性強的轉化資金項目,可由科研單位和大學承擔。
申報轉化資金項目的單位應依法登記注冊、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產權清晰、財務管理制度健全,同時具有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並具備相應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開發業績。
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司或省(區、市)科技廳根據公布的「年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指南」組織項目申報,並對項目申報單位的資格、項目的先進性和真實性以及轉化可行性等進行審核,對審核通過的申報書簽署推薦意見後報送科技部。
科技部將依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年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指南」的要求對申報的項目進行形式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
根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項目承擔單位的特點,分別以無償資助、貸款貼息方式給予支持:
一、 無償資助:
對具有較大社會和生態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場回報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資金項目,採取無償資助方式給予支持。轉化資金資助總額50-100萬元。
申請無償資助的轉化資金項目,申請單位應自籌相宜比例的自有資金做為投資的一部分。
二、 貸款貼息:
對已具備一定產業化能力,具有市場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規模、取得一定效益的轉化項目,採取貸款貼息方式給予支持。
項目階段總投資一般在3000萬元以下,資金來源基本確定,投資結構合理。項目實施周期不超過三年。
轉化資金貼息金額原則上不超過第一年到位貸款所應支付銀行利息的總額、最多不超過項目執行期間所應支付利息的總額,一般控制在50-100萬元。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為農業成果轉化,為激發農業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和促進涉農企業的發展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對轉化項目的資助帶動了社會其它資金的注入,它的啟動和落實,不僅給急需科技投入的企業和科研單位提供了資金,更重要的是在獲得國家支持的同時,獲得了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項目完成後,將為全國農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Ⅳ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
Ⅳ 急求<農業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
一、計算資料來源:
計算本項目經濟效益的各項原始數據,來自全市20個實施鎮、鄉、辦事處1997—1998兩年916個(次)典型田塊623.86畝次的田間測產,並按夏、秋薯種植面積和單產上、中、下加權平均計算與分類匯總的結果。
二、基礎數據計算:
(一)、單位面積的增產量和增產值:
1、主產物畝產量:實施范圍內南薯88、渝薯34、徐薯18、渝蘇303、渝蘇297等良種的鮮薯畝產為1695.95kg,比同范圍未實施項目的前三年(1994—1996)統計年報平均的1480.5kg,畝凈增215.45kg,增產14.55%。
2、主產物畝增產值:按重慶市統一規定的單價,鮮薯以0.22元/kg計算,主產物畝增產值
=215.45kg/畝×0.22元/kg=47.399元/畝。
3、副產物:作為優質青綠飼料的蔓葉,按T/R=1、0.10元/kg計算,則每畝副產物增產值
=215.45kg/畝×0.10元/kg=21.545元/畝。
4、每畝新增總產值:主產物增產值+副產物增產值
=47.399元+21.545元=68.944元/畝。
(二)、有效使用面積:根據實施項目的各鎮、鄉、辦農技站測產調查,鎮鄉辦政府負責同志審核並加蓋政府公章認可,市農技站逐項核實,本項目1997年實施完成12.0423萬畝,1998年實施完成12.3240萬畝,兩年共實施完成24.3663萬畝。由於洪災損失,按縮值系數95%計算,其保收面積為23.1480萬畝。
(三)、生產費用計算:
1、畝新增生產費:每畝種植良種甘薯多投入種價5元,採用配套增產技術.增加投入6元,故畝新增生產費為11元。
2 、新增生產費用總額=實施完成面積×畝新增生產費
=24.3663萬畝×11元/畝=268.0923萬元。
3、推廣費計算:重慶市兩年共撥來8000元,合川市配套9000元,各鎮鄉辦投入10900元。三項合計27900元,按年利率10%計算,共為30690元,畝攤推廣費為=30690元÷243663畝=0.12595元/畝。
4、新增投入總額=新增生產費+推廣費
=268.0293萬元+3.069萬元=271.0963萬元。
三、評價指標:
(一)、新增糧食總產量:按5折1計算,畝增糧食為43.09kg,總增產糧食=23.1480萬畝×43.09kg/畝=997.4473萬kg。
(二)、新增總產值=畝主副產物新增產值×保收面積
=68.944元/畝×23.1480萬畝=1595.9157萬元。
(三)、新增純收益總額=新增總產值-新增生產費和推廣費總額即新增投入總額=1595.9157萬元-271.0983萬元=1324.8174萬元。
(四)、投入產出比、科技投資與推廣投資收益效果:
1、投入產出比=新增總產值÷新增投入總額
=1595.9157萬元÷271.0983萬元=5.8869。
2、科技投資收益率=新增純收益總額÷新增投入總額
=1324.8174萬元÷271.0983萬元=4.8869。
3、推廣投資收益率
=新增純收益總額×推廣單位應佔比例(35%)÷推廣費總額
=1324.8174萬元×35%÷3.069萬元
=463.6861萬元÷3.069萬元=151.0870。
四、經濟效益評價:
(一)、以上經濟效益分析表明,我市1997—1998年實施重慶市豐收計劃的「薯類良種及配套增產技術」項目,項目任務18萬畝,實施22.1774萬畝,完成24.3663萬畝,保收面積23.1480萬畝;共增收糧食997.4473萬kg,新增產值1595.9157萬元,扣除新增生產費和推廣費271.0983萬元後,新增純收益1324.9157萬元;其投入產出比為1:5.8869,科技投資收益率為1:4.8869,推廣投資收益率為1:151.0870。即在本項目中,社會投資每增加10000元,可增加產出58869元,可回報純收益48869元;推廣單位投資每增加10000元,可使社會獲得純收益151.0870萬元。因此,實施本項目取得了極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二)、由於傳統規定,目前對薯類產量的指標,仍按5折1原糧計算,只反映了鮮薯數量,未能顯示科技水平。若兼顧數量和質量,去掉薯塊的水分因素,按薯干產量計算(例如,實施本項目的甘薯良種烘乾率均在30%左右,而市場不歡迎的劣質老品種潮薯1號僅17—19%),則在相同投入的條件下,經濟效益將提高57%以上。
(三)、由於鮮食鮮貯,且多數又僅作飼料,其轉化效能極差,價格極低。若能將我市極為豐富的薯類特別是甘薯資源開發出來,走深加工綜合利用薯塊和蔓葉的產業化之路,則其經濟效益將成數倍至數十倍增長。
參考資料:http://www.hcagri.gov.cn/detail.asp?pubID=87329
Ⅵ 什麼是農業推廣的經濟效益
美國全國人口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7.4%、法國等國家人口具有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與此相比,而教育則主要體現在技術教育,完成轉化的基礎條件,法國60%的青年農民達到中等農業技校畢業水平,而且包括穩定的資金政策等,主要特徵就是企業是市場的微觀主體,農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在8年左右、生產。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教育。各國政府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是多方面的,實現有目的的生產,目前。 1.強力的政府扶持力度,我國農民總體上受文化教育程度水平不高。究其原因、穩定發展,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佔法嘩瘁狙誆繳搭斜但鉚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僅為1%左右,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僅起配合、研究,農業推廣。 3.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法國,遠低於發達國家2%~5%的水平。美國、以色列。先進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有知識的生產者去應用,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2.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以色列等國也將生產、協調作用,在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如表1 所列)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在生產中發現關鍵環節與節點。 4.發達的科技與教育,不但包括宏觀發展政策。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形成了新的消費。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一一科技創新領域,其成果以具有顯著市場價值的產品和成果為主。因此,通過教育體系把科技成果向生產領域有效傳播,就是實用技術教育,這些農業發達國家的居民受教育程度相當高,從2003年開始,在生產滿足市場需求,避免出現農業波動。縱觀以上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荷蘭則通過法律來確定農業發展的方向。美國有莫爾法案支持建立穩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研究和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科研和推廣被譽為荷蘭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的三個支柱,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80%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學歷,例如美國的三位一體,同樣、研究和教育實現了有機結合,中央連續6年(2004~2009)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出台關於「三農」問題的指導性意見,政府部門是服務機構,市場經濟是農業科技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法國。而法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科研和推廣系統、創新與教育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研究創新體系,實現了生產,相當於初中二年級,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我國近年來同樣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而具有較強公益性的產品則主要交給國家科研部門完成,用研究創新來完善,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產學研緊密結合,農業教育,同我國目前農村生產現狀不同的是、荷蘭與以色列都是市場經濟國家,荷蘭、教育和科研工作都由農學院承擔和獨自完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我國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遠低於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即使這樣
Ⅶ 農業科研成果的價值到底應該怎麼算
前不久,青島市農科院果茶研究所果木培育基地的3棵蘋果樹果實被偷。據研究人員介紹,計算蘋果背後的科研成果投入市場後的效益,光是青島地區推廣,就能達到上億元。這起損失「上億元」的「蘋果盜竊案」立刻引發廣泛關注。
而十多年前,北京也發生過科研葡萄被偷案,北京市農科院按照研究人員的勞動投入、田間投入、造成本年度研究試驗整體無結果等內容,估算出直接損失2萬余元。後來北京市物價局評估直接經濟損失為11220元。最後,葡萄的價值回落到376元,3名民工被無罪釋放。
科研蘋果被偷真的損失可達上億?天價葡萄又為何會回落到市場價?農業科研成果的價值到底應該怎麼算?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多位專家。
科研數據丟失比果子丟失更可惜
青島市農科院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丟失試驗品種為「唐木甜」,研究內容為「無袋蘋果栽培技術」,即通過適宜品種選育、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措施,改變蘋果生產的套袋模式,減少果袋和人工投入。
「研究的是一種栽培模式,一種管理技術方法,僅僅靠偷蘋果是沒有辦法獲得的,除非能獲得這種技術的流程規則,或者生物性狀的搭配數據等等,這才是有用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陳詩波認為,「目前來看,是對試驗數據連續性造成了破壞。」
當年葡萄被偷,導致實驗數據斷裂,在北京市農科院自己估算經濟損失時,便將試驗果的部分被盜造成本年度研究試驗整體無結果這一內容考慮進去,算出直接經濟損失達兩萬多元。
今天,對於青島農科院而言,更令人覺得可惜的也並不是這堆蘋果本身,而是科研數據的丟失。
該院果研所的負責人稱「把這個品種偷絕了,我們的科研數據都沒有了,我們要采科研數據,采果的話都是從樹的各個部位」。
青島市農科院的官方聲明中表示「實際直接損失為三棵果樹的全部產量約150公斤和2014年的部分試驗數據。2015年,我院將繼續該項目的試驗工作,補充完善試驗數據」。
Ⅷ 農村種植什麼最賺錢
一、農村種植哪些能賺錢?
1、蔬菜種植:現今種植綠色有機蔬菜可是很賺錢的,之前就有有機蔬菜種植大戶說過有機蔬菜收購價格比普通蔬菜高30%以上,就拿去年來說有機綠菜花收購價每斤1-1.2元,普通的菜花市場價則每斤0.7元,雖然看起來只是差了0.3-0.5元,但對種植大戶而言就不是差這么點了,畢竟1年1畝地種植兩茬綠菜花可收獲3500斤,零零總總的加在一起也是個大數字了。
2、花卉種植:要說鮮花市場最受歡迎是什麼,那非玫瑰不可了,據市場調查玫瑰是銷量最大的花卉品種,種一畝玫瑰一年可以凈賺2.5萬呢。
3、種植葯材:國內金銀花最優良的品種非樹形四季金銀花苗木不可,該品種具有易管理、易採收、產量高、壽命長等優勢,在科學的管理下每畝採收金銀花干品200公斤以上,每年收益絕對在萬元以上。
4、果樹栽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生活品質的提高,對水果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加大,因此選擇果樹種植項目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二、農村種植什麼前景好?
1、野菜種植:可以投資種植蘆筍、蘆蒿、馬蘭、薺菜等綠色野菜,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市場廣,技術含量低等優勢,而且這些都適應城市消費需要,符合國家菜籃子工程。
2、特種玉米:特種玉米具有較高經濟、特色種植營養和加工價值的專用玉米品種,通過深加工後的特種玉米可實現較大幅度的增值,有增值玉米之美稱。
3、花椒種植:花椒耐熱抗寒、抗病蟲危害強、種植地廣,經濟效益高,而且產量和產值會隨著辣椒種植年齡而逐漸增加,一次栽植,多次採收。
4、菊花種植:菊花即可用於泡茶,有可以用於葯用,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等功效,常見品種中以亳菊、貢菊、杭菊和滁菊最受關注。
5、桂花種植:現今很多工廠商出現了直入產區「搶」桂花樹的景象,主要就是因為桂花樹比較少,由此可知桂花樹的需求量在長時間內是難以滿足的。
三、怎麼讓農民致富?
1、區域經濟:根據當地生產特點和需求,開發菜一產業或產品,努力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經濟格局。
2、多種經營:面向市場,多種經營,提高產品商品率和市場佔有率。
3、高效農業:加速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推廣良種良法,促進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
4、庭院開發:可以利用自家庭院,抓好小菜園、小果園、小魚池、小禽場、小作坊「五小」建設,充分利用庭院大力發展經濟。
5、加工增值:圍繞農副產品資源、依託農村專業戶、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搞好農副產品的系列開發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農產品效益。
6、產品運銷:自主建立農民運銷隊伍,擴大糧食、畜禽、林果、葯材等大宗農產品的長途販運,提高經濟收入。
7、典型引導: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種致富典型,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8、發展交通:通過改造主幹線路,新修經濟路,引導農民在路邊建房經商辦廠從事二三產業,實現路通一段,致富一片。
9、股份合作:把股份合作制引入鄉鎮企業和資源開發,促進資源、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增加企業經營活力,提高經濟效益。
四、農村有哪些致富項目?
1、掛面加工:跟市場上銷售的掛面相比,手工製作的掛面,不僅口感好,而且拉力大,深受廣大居民喜愛,因此可以開設掛面加工運用傳統手藝加工銷售掛面。
2、飼料加工:農村現在很多地方都養家禽畜,隨著人們對禽畜肉質要求的提高,可以開發新型加工飼料,比如說用蚯蚓粉、白螞蟻、蠅組粉、等富含蛋白質替代精飼料,開發前景較佳。
3、紅薯加工:紅薯具有「長壽食品」的美稱,可加工成各種樣式的,比如說烤紅薯、紅薯發糕、、紅薯果脯、紅薯粥、紅薯鍋巴、紅薯雞蛋飯等。
4、編織加工:現今編織門簾、坐墊、茶盤等手工生活用品可是國內外市場的搶手貨,在農村可以利用豐富的玉米棒皮、桑柳條等自然資源,組織剩餘勞力編織玉米皮坐墊、椅墊等,投資小,賺頭卻不小。
Ⅸ 農業經濟學是什麼
農業經濟是研究農業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科學。生產關系運動規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對農業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農產品的流通和分配等問題的探討;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研究則主要涉及農業生產力諸要素的組織、利用及其經濟效益。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和應用對於系統闡明社會主義農業制度的發生、發展規律,以便正確地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對於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和科學技術成果,以便加速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生產;以及對於加強對農業經濟活動的宏觀和微觀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土地問題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農業體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農業的生產結構與經濟結構、農業發展戰略;
農業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的組織利用和經濟效果;
農業計劃、農業經濟核算和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
農產品貿易與價格;
農業資金和財政信貸;
農業中的分配和農業擴大再生產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