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女權論

成果女權論

發布時間:2021-06-25 06:57:35

A. 女權論是什麼意思啊

女權是女權,男女平等是男女平等,二者完全是不同概念,我更願意相信性別現實主義。這個世界有能力者才能獲得權利,沒有能力者沒有權利去要求別人給你施捨。女權不等於男女平等,網路女權定義就是為了讓女人獲得各種權利,裡面強調女人是弱勢群體,男人是強勢群體,所以應該讓男人施捨權利給女人。男強女弱這是一個慣性思維誤區,男人從來不是強勢群體,首先很多臟活累活,高死亡率的工作都是男人在干,也造成了男性短壽。自殺率男性是女性的好幾倍,基本保家衛國維持社會運轉最底層最底層也大部分都是男人在干。
我們應該認識到是社會與生理結構把男女區分開,而不是人。不能因為CEO、領導人、議員男人比例比女人多就說明女人是弱勢群體,這是個謬論,這個社會是有能力者任之,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法律會把女人列為二等公民。男女平等不能只看頂層社會男女比例,如果男女平等甚至是人人平等應該說是機會平等,但如果是結果平等,那就是災難。
不要抱怨社會,那是你不足夠努力,不要抱怨男人有錢有試比女人多,那是女人只會向上關注,女人從來不會關注底層社會的男人過得有多慘。

B. 女權主義是什麼

女權主義源自西方,譯文理解成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
中國的女權主義,是指女性爭取與男性平等,體現女性自我精神與能量的一種女性思想、社會言論及政治協助行為。
男女平等是女權主義最基本的目標,在爭取與男性平等的同時,女性還要注重自我的價值表現,展示女性的獨特魅力,挖掘並發揮女性的社會力量,為社會各階層女性的思想與行為解放而努力,要將全世界婦女的利益放在同一個起點,協助官方處理女性主義面臨的問題。
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女權主義是西方婦女解放運動的產物。女權主義批評在發展過程中廣泛改造和吸收了在當代西方影響很大的新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批評的思路與方法。它的思想基礎大致有三。首先,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和階級壓迫學說,弗洛伊德的"菲勒斯中心主義"(phallocentrism)和解構主義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寫到,沒有經濟的獨立,就沒有人格的獨立。經濟基礎決定人在社會生產關系中的地位。自母系社會解體後,在社會大生產中女性便處於劣勢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淪為被壓迫者;而男性則成了家庭和社會中的主宰者,長期扮演著壓迫者的角色。其次,從心理和意識方面來講,弗洛伊德認為女性在幼年時期便開始意識到自己缺少男性陽物缺憾。這種缺憾一方面往往使女性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對"陽物崇拜"助張了男權和父權社會文化體系產生。再者,主張"消解中心"的解構主義為顛覆男性霸權、尋求女性的獨立和自主提供了方法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女權主義批評有著較鮮明的政治傾向。它是以婦女研究為中心的批評,其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等。它要求以一種女性的視角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解讀,對男性文學歪曲婦女形象進行猛烈的批判。它聲討男性中心主義傳統文化對女性創作的壓抑,提倡一種女權主義寫作方式。

英美女權主義批評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凱特·米勒特和伊萊恩·肖瓦爾特。前者的《性政治》"從男女生理差異出發,重點揭露男性中心文學對女性形象的歪曲,抨擊傳統的'陽物批評',進而批判男性的父權制社會。"後者的《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性小說家》旨在"描述從勃朗特時代到當今的英國小說中的女性傳統",以填平奧斯汀、勃朗特、喬治·艾略特、沃爾夫等大作家之間的斷裂與鴻溝,從而去展示女性文學持續不斷的傳統。

回顧和審視20世紀60、70年代的女權主義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而誕生和發展的西方女權主義批評有其積極的一面。它順應了西方社會婦女解放運動逐漸深化的趨勢,對夫權制社會給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女性爭取獨立和解放的實踐活動;它的批評、研究成果也有許多創新和拓展之處,為西方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之後,許多曾被歷史湮沒的作家諸如艾米莉·狄更生和賽珍珠被文學批評家重新挖掘。但是,女權主義同時也呈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和偏頗,政治色彩過於濃厚和實踐行為太激進。例如,婦女解放運動的許多領袖把婚姻叫作"奴役"、"合法的強奸"和"無償的勞動"。在曼哈頓,五萬名婦女昂首闊步地走過第五大道,一律不戴乳罩,任其乳房在胸前顫顫巍巍。紐約大學三分之一的參加過和完全陌生人做"一夜夫妻"的活動。

眾所周只知,女權主義反對的就是男權壓迫,它的終極目標就是尋求獨立平等和個性的解放。然而女性的解放是一個比較復雜和漫長的工程體系。良好和公平的社會制度固然對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爭取與男性相平等的社會權益起著很大的決定性作用,可它不是惟一的因素。《白毛女》的喜兒絕不會因為八路軍的到來和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而一夜之間成為一個政治獨立和身心健全的女性。黃世仁給她所造成的心靈創傷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癒合。而衛慧筆下甘願墮落的"上海寶貝"和南方較為盛行的"二奶"現象也當並非今中國社會制度的產物。由此看來,女性的真正解放還取決於其他因素諸如女性文化教育水平的、女性自我意識的強弱。

女權主義在策略和實踐上的種種偏頗導致了它一度"聲名險惡",成了"極端主義"和"暴力"的同義詞。女權主義有太擴張太沖突的感覺,不太被社會所接受。20世紀70年代之後,它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其實踐的結果也僅僅是雷聲大雨點小。前面提到的近期發生在斯坦福校園的三大女性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證。在這樣的情形下,一場新興的女權主義--婦女學和社會性別學便在美國各主要大學的校園里悄悄產生了。
什麼是女性主義(feminism)【注釋】此處譯作「女性主義」而不用慣常的「女權主義」原因有二:其一,在英語里,該詞既指女權理論,又指女權運動,實踐與學院的理論研究不完全吻合,此文中主要涉及理論,故用「女性主義」而不用「女權主義」,以作區分;其二,「女權」一詞容易給人一種錯誤印象,似乎這些權利是婦女的特權,其實它們不過是與男性同樣的基本權利。【注尾】?按《布萊克韋爾政治思想網路詞典》的說法,「『女性主義』是關於一種復雜現象的一般性的一個詞……它關心婦女的地位……現代女性主義的語言和目標出現於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後,它追求婦女的權利、性別平等,並對『婦女』一詞重新定義」【注釋】David Miller ed.,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p.151.【注尾】。據女性主義研究專家南希·F·科特的研究,「女性主義」一詞大約是在1910年進入英語詞彙的,「女性主義」的含義是婦女角色的「徹底的社會革命」,早期女性主義「有兩個主導思想,即婦女作為人的解放和作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標是消除妨礙婦女作為個人獲得完全發展的一切障礙」【注釋】Nancy F. Cott, 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apter 1.【注尾】。因此,簡單地說,女性主義就是基於天賦人權而產生的、以男女平權或男女平等為核心的思想和理論。它指導了實踐(女權運動),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批判和發展,並最終成為世界性的政治社會文化思潮。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有很多流派,本文旨在從思想來源及各派主要內容兩個方面對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作一番梳理及評述,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當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脈絡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發軔於60年代中期的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是當代女性主義思潮的土壤。受當時的民權運動、青年運動、反戰運動影響,這一運動聲勢浩大,波及全國,影響深遠。80年代中後期以後,由於「平等權利修正案」的失敗(1972年被國會通過,1983年未獲得生效所要求的全部各州的2/3的州批准),女權運動似告終結,但草根性的或單一目的、分散的女權運動至今依然在繼續。由女權運動產生出的認同政治仍然存在。

一、當代美國女性主義思潮

1.自由派女性主義

顧名思義,自由派女性主義的思想來源主要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對人性的一個基本看法是:人的獨特性在於他/她有理性,這是他/她與其他動物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理性強調個人自治和自我實現。自由主義贊同個人權利優先;一個公正的社會應該允許個人運用他的自治,實現自我。建立在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的女性主義認為,既然個人權利優先,那麼就要尊重女人的權利;因為女人也是人,有權運用她的自治,實現她的人格。第一波女權運動基本上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第二波女權運動中由全國婦女組織領導的運動(一般認為這一波女權運動中還包括青年婦女的婦女解放運動和其他較激進的婦女運動)也大體上沿著這一思路走。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派影響最大的要算貝蒂·弗里丹,但她的思想有失膚淺且前後矛盾。60年代,她的《女性奧秘》(1963)一書,熱銷一時,在思想上觸發了第二波女權運動。該書戳穿了女性滿足於做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的神話,揭示了女性,至少是生活在郊區的、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主婦的悲苦和空虛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她認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限制了女性人格的發展,她們沒有參加家庭之外的「創造性的勞動」,結果其智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她鼓勵女性進入公共領域,同時男女要共同承擔家務【注釋】Betty Friedan, Feminine Mystique.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2.【注尾】。其實,就理論的深度而言,該書並未超越第一波女權主義者的思想,如英國的哈里特·泰勒·密爾和美國的查洛特·吉爾曼。密爾敏銳地看到,性別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造成的。她認為解決性別不平等的辦法是:女性與男性一樣受教育;在各種生產領域女人與男人結成夥伴關系;在立法部門,女人與男人平等地參與。密爾強調,無論是否有養家的需要,女人都應該走出家門,參加工作、掙錢來為家庭開支服務,只有這樣,她才能成為丈夫的夥伴,而不是奴隸【注釋】Rosemarie Tong, Feminist Thought (Boulder &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89), p.18.【注尾】。吉爾曼在其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黃色壁紙》(1892)和《婦女與經濟學》(1898)的書中爭辯說,已婚婦女不是通過家務或做母親的價值來維生,而是通過與丈夫的性關系來養活自己,這種安排的結果就造成了為吸引或適應男人而養成的「女性的」嬌聲細語或被動的性格以及女性個人和社會的貧困【注釋】Kathryn Cullen

C. 女性主義的發展簡史

一般來說,西方女性主義歷史被分為三段:自由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激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和後結構派女性主義(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m)。

自由女性主義也被稱女性主義第一浪潮(first-wave feminism),它可以追溯到1792年英國女作家Mary Wollstonecraft發表的 《表明女人的權利》(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但其主要風行年代為1918-1928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其主要目標是爭取女性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官方(de jure)地位。此間,歐美女性開始積極的爭取參政權利。也是通過這一波女性主義活躍分子的努力,歐美女性最終得以投票權。

女性主義第二浪潮(second-wave feminism)主要的活躍時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間,以激進女性主義為主導。激進女性主義認為,光取得投票權是沒有用的。因為選舉系統是男人決定的,而在選舉系統之外的生活也是以男人為主導的。她們提出了「父權社會」(patriarchy)的說法,認為女性生活的改善不僅僅應該是在選舉系統里的平權,而應該深入到生活各個方面,比如說家庭分工等等。激進女性主義最著名的宣言是「生活的就是政治的」,即在生活中對自身權力的爭取也是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同時活躍在這個時期的還有社會主義女性主義(Socialist feminism),主要投身於六、七十年代的左派運動,認為改變女性地位的根本在於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才可能達到性別平等。這些提法,很快就被女性主義第三浪潮(third-wave feminism) 的學者們否認了。

投身女性主義第三浪潮的學者們主要採取了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t)的觀點,吸納了包括酷兒理論、後殖民主義等各學科的精華。她們提出,過去的女性主義,都是以西方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為中心的。她們認為在第一浪潮和第二浪潮當中,女性主義者都高高在上的認為女性正確的生存方式是單一的,而沒有看到,世界上的女人數眾,在不同的環境里,有不同的壓迫、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同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論。

D. 後現代女權主義的成果

有的理論家甚至將這一新流派的出現稱為女權運動的「第三次浪潮」,其原因在於後現代女性主義頗具顛覆性,它不僅要顛覆父權秩序,而且要顛覆女性主義三大流派據以存在的基礎。因此,嚴格地說,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能算是與三大流派並列的第四大流派。後現代女性主義顧名思義就是女權主義加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社會在西方逐漸成為現實之後,後現代主義、後馬克思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現狀肯定論、多元文化論以及生態主義等新思潮逐步進入了西方學術界主流。

E. 大家如何看待女權主義

(一)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11月19日,12所師范大學學生聯名致信校長,要求增加或擴建女廁。這一行動,不禁讓人想到19世紀末期的西方女權主義萌芽,女權運動的興起。中國著名性學家李銀河分析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被妖魔化。

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是極端的「女權主義」,它不僅要求女性在當今社會得到與男性一致相同的權力地位,甚至還強調女權應該享有優待。當代女性不僅享有與男性相同的權力,並且主張因為男女之間存在客觀差異,女性要受到男性的關照、享有優待。女性在職場中享有相同待遇卻不用付出相同勞動,在家庭中因為「女權主義」要享有絕對的優待。
此類觀點是因為當代女性對女權主義錯誤的解讀所致,她們沒有正確認識到後現代女權主義,唯本論及構成論的真正內涵,一味強調女性地位致使女權主義被妖魔化。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也是引發了社會的厭惡,出現了「反女權主義」的言論,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二)利己主義的「女權主義」
類似ayawawa的情感博主,在微博言論中時常打著女權主義名號,利用當代人依舊保留一部分男女的刻板印象曲解女權主義,迷惑群眾以謀取私利。
ayawawa又遭撕了!這回對手是馬薇薇。ayawawa——微博上著名的「情感專家」,經常發布一些沒有理論支持的戀愛觀點,各種秀智商下限的行為所以遭到很多網友的炮轟,但同時她也擁有一眾支持者腦殘粉。

此類人物表面上發表著「幫助當代女性獲得更好待遇」的建議,其實暗夾私貨、對一些心智發展並不成熟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戀愛腦」女性灌輸「女權主義」,實則是媚男權。這種現象致使一部分女性的思想倒退,嚴重破壞了女權主義至今為止的努力成果。好在她所引起的探討聲中絕對部分都是批評的聲音,對女權主義的宣傳起著正面的影響。
(三)真正的女權主義
當代的女權主義其實是一個主張跨越階級、打破種族界限的社會群體運動,依靠遊行、公開演講、發表言論、提出主張等手段,針對不同的社會女性提出專屬的議題。如提議廢除蘇丹女性割禮、提高中國女性的參政權、提倡意外懷孕女性擁有自主選擇是否流產等活動。
香奈兒
(Chanel)
2015春夏女裝秀上,模特們手中橫幅上的標語暗示了女權主義的主題。對此卡爾?拉格斐本人這樣解釋:「我認為選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主題來演示會很有趣。我母親是個女權主義者,我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長大的。我不明白每個人類為何不能是平等的,特別是在我從事的這個行業里。我很認同一句話,'告訴人們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這件事首先就不該被允許。'成為女權主義者是件很棒的事,我的母親曾對我說:'男人沒那麼重要,如果一個女人長得不特別丑,可以同任何她希望的男人生孩子。'」
這些活動具有針對性,能夠有效地為目標女性爭取到切實地權益。大大消除虛假「女權」的負面影響,使社會可以認識了解到真正的女權主義,為推動女權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使女性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解放當代女性思想,弘揚獨立自主,主張消除男女差別對待現象。是繼承之前女權主義衣缽,真正的現代女權主義。

綜上就是女權主義的發展歷程以及女權主義的現狀,你可以不支持女權主義,但你不能反對女權主義。因為這是女性爭取自身權利的正當運動。而只要你贊同女權主義的思想,無論你是男是女,身處什麼階級你都可以加入到女權運動中來,女權主義的發展需要我們大家的參與!

F. 如何評價戰後美國女權運動的成果

回顧美國女權運動史,人們可以發現從1848年到1900年的半個世紀中,只有四個州即懷俄明州(1890)、科羅拉多州(1893)以及愛達荷州和猶他州(1896)給予婦女選舉權,而從1900年至1920年的短短二十年中,先後有三十二個州給予婦女選舉權,並在憲法中得以確定。
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首先是和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經濟的發展帶來廣大婦女基本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1900年的人口統計報道,在美國近六百萬婦女走出家庭靠掙錢為生。1890年到1900年之間,工廠中的女工數量比男工增長得快,它比出生率增長都快。到1910年,靠工資為生的婦女人數約九百萬。這就意味著有九百萬下層勞動婦女正在迅速地擺脫以父親、丈夫為中心的家庭的控制,她們接受了自立的職責,同世上的男工們競賽。(註:Richard.Hofstadter:《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New York 1963年版,P84-87。)
同時,二十世紀初,各種家庭電氣用具出現,從電熨斗、電話機、電烤箱、電暖爐到洗衣機、吸塵器,使家務勞動越來越輕松。父親白天工作在外,中餐往往也在外自行解決,以前落在母親肩上的教育和撫養孩子的責任現在統統由學校和幼兒園承擔了,醫學的進步使許多疾病得到根治,母親的困擾減少了。這些都使廣大中產階級婦女有了真正空閑的時間。她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社會意識,卻苦於家務纏身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社會活動。現在,現代化的技術解放了這批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婦女,婦女參與社會的標志是婦女俱樂部總聯合會的成長,總聯合會的成員從1898年的五萬人增加到1914年的百萬強。「對婦女的解放來說,這比歷代英勇斗爭的婦女參政運動者全部的鼓動宣傳更有效力。」
縱觀美國婦女運動的歷程,二十世紀以前,無論在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殖民地時期、拓邊開荒的西進時期還是被養在閨閣中的淑女時代,美國婦女一直沒有離開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家,生育、性、教育後代始終是她們在家庭中的職責。只是在幾次戰爭期間,許多原來不接受婦女的社會領域曾向婦女開放過,一旦戰爭結束,大門就關閉了,偶有一些婦女被關在門外,那數量也是微小的。婦女真正大規模的持久、堅定地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是在二十世紀初,其沖擊力來自於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婦女在投身社會改革中,開闊了視野;廣大女工在操縱機器中,為適應機器工業的技術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素養和文化素養。中下層婦女在共同的斗爭中,感覺到團結的力量,共同走向自我覺醒。
第二,越來越多的人覺悟到因性別而不給予選舉權的無理和不公,也是促使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從世界范圍看,當時「在世界上的每一個立憲國家,趨於承認婦女與男子在政治上完全平等的運動正在得到加強。在半打國家中,婦女已經完全獲得了選舉權,在英國,反對勢力正在尋找投降的條件。」(註:Richard.Hofstadter:《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New York 1963年版,P84-87。)從美國國內看,長期以來,反女權主義者認為,婦女獲得選舉權是危險的。因為一旦婦女獲得選舉權,她們將會拋棄家庭和傳統美德,性別的區分將日漸模糊,男人將失去他們的男性氣質,婦女開始將自己扮演成男的。十九世紀末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的深遠變化使得反女權主義者的理論越來越缺乏說服力。二十世紀初,男人們日益依賴各種各樣的已有婦女加入的利益集團和社團組織來代替或補遺選舉政治上的參與。盡管婦女沒有選舉權,但婦女團體和組織已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策的通過。對那些有遠見的政客來說,引導和利用婦女參與政治比阻止婦女介入政治領域更符合潮流。
更為重要的是,反女權主義者不再頑固地堅持選舉權會使婦女脫離家庭。因為二十世紀初,社會已經分擔了某些家庭功能。學校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教育職責,幼兒園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撫養職責,紡織廠、制衣廠、制皂廠等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女紅」職責,快餐業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烹飪職責,可以說,除了性愛和生孩子這兩項職責社會無法承擔外,其它的家庭功能都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不同程度上交給社會,社會是擴大了的家庭,社會在發揮這些功能時依舊需要婦女的參與。因此,婦女沒有脫離家庭,而是從原來的小家走向社會這個大家。正如1910年女權主義者兼新聞撰稿人麗莎·切爾德·多拉強調說:「婦女的空間是家——家不是四面圍牆的小家,家就是這個社會,家庭就是這個住滿了人的城市,學校是真正的育兒室。而且,這個家和這個家庭都需要他們的母親。」(註:見《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4年第三期之Paula·baker:《The Domestication of Politics:Wome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Society 1780-1920》,P632。)
多拉的理論緊緊抓住「家」這個基點,為廣大婦女參與社會提供了新視角。同時,美國的聯邦、州、市、各級政府也轉變職能,過去它們主要圍繞分裂主義、種族問題和經濟政策展開工作,現在它們不斷增強在社會福利和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致力於改進學校、醫院、救濟院和其它公共服務設施。這些工作即使在反女權主義者看來,也比較適合女性介入。於是許多婦女投身到社會公益事業中來。她們著力於監獄改造、健康教育和服裝改革,幫助老人、窮人和兒童,爭取立法制止賣淫,保護已婚婦女的財產權,反對童工,維護女工的基本權利等。涌現了簡·亞當斯、艾·塔貝爾、利蓮·沃爾德等傑出女性。她們以事實證明,婦女參與社會不僅沒有剝奪男人的男性氣質,反而運用自己的女性氣質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反女權主義者的理論越來越沒有市場,越來越多的人趨於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有女性參與的社會才是完美的社會,有女性參與的政治才是完美的政治。就拿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來說,他原來的理想女性是多生多育,賢妻良母,認為「就是給予婦女選舉權,也不能給婦女的處境帶來重大的改善。」(註:《大轉折的年代——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研究》李劍鳴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P126。)然而,到了1912年,羅斯福公開表示贊同男女平等,並在進步黨黨綱中寫入了平等選舉權條款。
第三,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的迅猛發展離不開第二代女權運動領導人成功的策略。
以卡里·查普曼·卡特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人畢竟生活在與以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比較兩代領導人,不難發現,第一代領導人長於理論,著眼於女性的「自我之孤獨」,第二代領導人長於策略,著眼於科學、種族、效力和合作等諸方面。早期的女權主義者從「人人生而平等」出發,要求給予婦女同男子一樣的權利。她們以《獨立宣言》為樣本,用「男人」一詞代替「喬治國王」,提出了十八點不滿和十二點建議,構成《塞內卡富爾斯宣言》的主要內容。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也在其《自我之孤獨》一文中,一再強調男女平等的公正性,她寫道:「既然短暫的時光乃至永久歲月所帶來的歡樂和痛苦,男女一樣平分,那麼男人想在投票箱前、在王位上代表婦女,想在國家中代婦女投票,在教堂里代婦女祈禱,在家庭里高居聖壇之上、扮演神父角色,這豈不是霸道之至嗎?」同時她又呼籲為婦女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求得「自主權」,因為「最能提高人的判斷力,最能激發人的良知的莫過於個人的責任。最能增添個性尊嚴的莫過於承認個人自主權,莫過於——普遍承認——人人擁有平等地位的權利。」「假如一個女子被視為公民,視為一個偉大國家的一個成員,那麼,根據我們政府的基本原則,她就應該享有其他成員所享有的同樣權利。」(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5-86。)
其中,自主權中的重要一項是選舉權。1894年,斯坦頓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選舉權——一項與生俱來的權利》。與斯坦頓的自然權利說不同,卡特更強調選舉的功效。1918年,她說,她不知道選舉權是什麼,是權利?是義務?是特權?但是,「不管它是什麼,反正婦女們要它。」(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4)。因為首先,承認選舉權的合法性不同於承認人權和公正;其次,無論以什麼理由要求來的婦女選舉權,它都將帶來最有利的回應,那就是對社會有益。一旦婦女獲得選舉權,它將增強婦女承擔政府職能的興趣和領悟能力;婦女通過對公民權概念的親身體驗,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從而成為一個更完美的母親;婦女獲得與丈夫平等的地位,打破夫妻之間一方卑躬屈膝,另一方殘暴專橫的不公正關系,從而更有利於婦女成為一個好妻子。總之,婦女獲得選舉權不單為了自身的自由,更是為了改造社會和維護家庭。
強調獲得選舉權對社會的有益性比強調獲得選舉權的公正性更有助於贏得社會對女權運動的支持,這是第二代領導人比第一代領導人的高明之處。
其次,與早期女權運動相比,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的目標更為專一,那就是集中贏得選舉權。婦女要爭取的自身權利不只選舉權一項,但選舉權無疑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項。因為一旦婦女們獲得了選舉權,就可以選舉婦女自己的代表和願意替婦女說明的代表,在國會就有了婦女自己的聲音。一旦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那婦女們面臨的其它問題,諸如社會地位低下,受教育機會少,多生多育的痛苦,工作報酬不公,戀愛婚姻的不自由等等,皆可迎刃而解。一句話,運用選舉權,婦女們可以獲得男性社會中得不到的自我保護和自我完善,承擔對社會的警覺和責任。所以,爭取選舉權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將目標縮小到選舉權一項,有利於集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不可否認,斯坦頓、安東尼、露西·斯通等,她們是美國婦女運動的奠基人,為女權運動作出了輝煌的貢獻,並留下了許多里程碑式的女權理論著作。但是,在運動的具體操作中存在著不少遺憾。例如,女權運動曾被廢奴運動和禁酒運動轉移過方向,1869年開始的斯坦頓和露西·斯通的分庭抗禮一度削弱了女權運動的力量。
第二代女權運動領導人吸取了第一代領導人的經驗和教訓。她們從廢權運動中獲取靈感和政治技巧,創立了一套有別於分裂主義的理論體系,在領導禁酒運動中日漸突破禁酒的初衷,與人民黨、勞工黨和基督教會並肩合作。更為重要的是,她們全力以赴爭取選舉權的獲得,目標的專一性增強了運動的戰鬥力。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在斗爭方式上分岐的溫和派和激進派互相支持,互相寬容。例如卡特盡管對國會聯盟的領導人艾麗絲·保羅的過激斗爭手段持不同看法,但仍然承認艾麗絲·保羅等人在婦女運動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在她的領導下,美國婦女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在斗爭策略上,第二代領導人指出,選舉權獲得的關鍵是踏實的行動,而不是理論的爭辯。為此,她們不再停留在演講呼籲和著書立說上,而是舉行遊行示威,採取糾察、詰難政治候選人、絕食等方式,更加廣泛地爭取世界輿論的支持,並創立「世界婦女黨」。此外,第二代領導人還拋棄了原來的一州一州獲得選舉的逐州戰略,而是自西向東集中贏得整個國家的修正案。
由於她們比十九世紀的第一代女權運動領導人才更具專一性、合作性、務實性和策略性,因此,這場鋪天蓋地的婦女爭取選舉權運動終於取得圓滿成功。
此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影響下,美國出現了夏綠蒂·帕金斯·吉爾曼和埃瑪·戈爾德曼等一些左派女權主義者,她們攻擊婚姻制度,攻擊家庭,認為家庭是婦女的監獄,使婦女成為社會「白痴」,從而危及整個文明的進步。對男性社會統治者來說,這些左派女權主義者與女權主義者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還不如滿足女權主義者的要求,給予婦女選舉權。正如一位選舉積極分子對吉爾曼說的那樣:「因為你們要的東西比我們要的東西糟得多,所以,他們會為了逃避你們的要求而滿足我們的要求。」(註:《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王政著,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6月,P25。)
第四,瑪格麗特·桑格領導的節育運動加速了二十世紀初美國婦女解放的進程。
朱麗葉·米切爾指出:「只要生育仍是一種自然現象,婦女就註定要成為社會剝削的對象……本質上,她們的存在受制於她們無法控制的生物進程。」(註:《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李銀河主編,三聯書店1997年版,P20-21。)設想一個婦女一生中最有活力的生命階段陷於懷孕、生育、哺乳和流產等這種自然生理狀態,那麼她如何有時間承擔社會角色?又如何有時間爭取政治權利?現存伊·斯坦頓和蘇珊·安東尼的通信材料顯示,斯坦頓抱怨自己被婚姻和母性奪去了時間和精力,而老處女安東尼則催促她將家務放在一邊,盡快起草一份立法申請。斯坦頓回信道:「一旦你逼我太甚,我將再生個小孩,聽仔細了,不要逼我走出這一步!」(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1。)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婦女一直可獲得一些技術手段來控制生育,但這些手段往往是殘忍和危險的(例如溺嬰和墮胎),歷史學家林達·戈頓指出:「渴望安全的流產和避孕,由此帶來的問題使婦女產生了共同的女性經驗……這種願望是如此強烈以致於她們甘冒巨大的風險,來贏得一小塊空間支配自己的生活」(註:《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四期之《婦女史的挑戰》〔美〕吉達·勒納著,P42。)
美國的節育運動出現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但作為一場現代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二十年得以迅速發展,這離不開瑪格麗特·桑格的努力。
瑪格麗特·桑格1900年隨夫遷往紐約,長期在貧困的紐約下東區從事醫護工作。期間,她親眼目睹了該地婦女懷孕不止帶來的悲慘情景。據當時的統計,在美國每年因不願養育而自願墮胎致死的約2.5萬,不滿一歲死亡的嬰兒年逾30萬。(註:《域外女性》陶潔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會性1995年6月,P244。)桑格決心為解除這一痛苦而戰。在《婦女和新人類》一書中,她寫道:「掌握自由的手段既是婦女的特權,也是婦女的義務。」她進一步指出「自由的民族不可能由奴隸的母親們生出……一個婦女不能稱自己為自由人,除非她擁有和掌握自己的身體。一個婦女不能稱自己為自由人,除非她能自覺地決定是否將做母親。」(註:《美國讀本》〔美〕黛安娜·拉維奇 林本椿等譯,三聯書店1995年,P581-582。)
1873年,紐約取締賣淫協會負責人安東尼·康斯托克通過游說,使國會通過一項法律,認為避孕是誨淫行為。但是,桑格不顧這些,決定同這項男人制定的法律作斗爭。她第一次創造了「節育」這個詞。1913年她自費創辦全美第一份宣傳節育的雜志——《婦女革命》雙月刊,還編寫全美第一本指導避孕的小冊子——《家庭節育須知:一個護士對婦女的忠告》。1916年,桑格在布魯克林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節育診所,成千上萬的婦女排隊候診。她一生八次入獄,面對譴責,桑格從容不迫地在法庭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宣傳節育的必要性。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她、支持她,最終法庭不得不對某些法律從寬解釋,允許使用某些避孕手段。一戰期間,美國政府還將她的《節育須知》更名《士兵須知》發下,各地開始建立節育診所,推動計劃生育工作,探索更為先進的避孕方法。
節育運動的成效從191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可見一斑:美國的人口增長率1820--1880年為26%,1880--1890年為24.9%,1890--1900年為20.7%,1900--1910年為21%,1910--1920年則驟降至15%。(註:Harold.V.Faulkner:《The Quest forSocial Justice 1898-1914》The Macmillam Company 1931年版,P163。)這期間的人口增長率還包括一千二百萬移民的湧入,這更加說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節育運動的推進,現代避孕法的推廣,意味著人類生備之後,婦女才能在除去再生產職能之外,追求她們的自我價值,因此,瑪格麗特·桑格領導的節育運動對二十世紀初美國婦女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催化劑。
與美國歷史上的歷次戰爭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婦女們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繼續操持家務,另一方面為戰時努力做了巨大的貢獻。她們成立了「婦女服務全國聯盟」(The National League for Women's Service),在各個州建立支部,組織志願者保養、維修汽車,充當掩護部隊服裝的試驗者,在紅十字會當護士,甚至有農田女工隊徵召、訓練和安排15000名婦女參加遍布20個州的農場勞動,這些婦女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她們跟男人們一樣,為山姆大叔貢獻著一切能貢獻的。婦女們的工作不僅顯示了強烈的愛國心和充沛的組織能力,解決了戰時勞動力缺乏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她們的工作證明了她們有充分的潛力適應新的社會經濟角色的挑戰,許多男人能乾的活她們一樣能幹,而且一樣幹得好!
1918年8月28日,《紐約時報》對農田女工是這樣評價的:「農田女工不是一個玩笑,她是這次戰斗中的推動因素。」同年4月,威爾遜總統贊揚她們是國家的引導者。(註:《Clio Was a Woman: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Women》edited by Mabel.E.Deutrich and Virginia.C.Purdy Howa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 D C 1980年版,P142。)
婦女參與一戰的各項活動都是在婦女組織有秩序的領導下進行的,它們構成婦女運動的一部分,隨著人們對婦女看法的進一步改變,婦女運動的支持者也越來越多,終於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即1920年,第十九修正案通過,2500萬美國成年婦女和男子一樣擁有了選舉權。
綜上所述,促進二十世紀初美國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現代化帶來的經濟沖擊。同時,婦女們對這場現代化作出積極回應,一方面投身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另一方面為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既改變了社會對婦女的傳統觀念,又激發了廣大婦女的覺醒意識。藉助於這些因素的共同推進,以卡特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人踩在斯坦頓、安東尼等第一代領導人的肩膀上,在二十世紀初,迎來了美國女權運動的春天

G. 什麼是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又稱女權(女權主義) 、婦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 [3] ,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兩者本質沒有區別。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

(7)成果女權論擴展閱讀:

女權主義的影響:

1、對公民權的影響

女性主義在西方社會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響,當中包括女性投票權;較為平等的工資;提出離婚的主動權與「無過失離婚」的出現;安全墮胎與結扎的權利;獲得大學教育的權利等。女性主義法學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立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對語言的影響

很多說英語的女性主義者都支持使用無性別意識的語言,例如以「Ms」統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別時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義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語言。

3、對同性戀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女權運動,是在基督教文明形成後西方世界首次公開討論性的非生殖作用。而同性戀性行為的第一特徵,就是不具有繁殖功能。因此,女性主義公開討論性愛的非繁殖功能,就像是開了一道泄洪閘,為之後的各種性別性向運動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女權主義

H. 女權主義批評的簡介

女權主義批評是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之一。
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歐美,至今仍在繼續發展。
它是西方女權主義運動高漲並深入到文化、文學領域的成果,因而有著比較鮮明的政治傾向。
它是以婦女為中心的批評,其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等。
它要求以一種女性的視覺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解讀,對男性文學歪曲婦女形象進行了猛烈批判;它努力發覺不同於男性的女性文學傳統,重評文學史;它探討文學中女性意識,研究女性特有的寫作、表達方式,關注女作家的創作狀況;它聲討男性中心主義傳統文化對女性創作的壓抑,提倡一種女性主義寫作方式。女權主義批評在發展過程中廣泛改造和吸收了在當代西方影響很大的新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批評的思路與方法,體現了它的開放性,增強了它對父權中心文化的顛覆性。
女權主義批評大體上分為英美派和法國派。此外,黑人和女同性戀的女性批評,也以獨特的內容豐富了女權主義批評。

I. 女性主義的內涵

1、政治內涵

這種內涵是希望女性能夠擁有和男性一樣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政治權利,所以女性主義在這里就變成了一種意識形態(這個詞很中性,不要歪想)。所以女性應該意識到實際生活中面臨的不平等,並採取政治行動;

2、理論內涵

女性主義在理論層面更傾向於是一種視角,是從顛覆之前男性視角認識人類和世界的方式,而強調兩性平等和女性的價值觀、學說和方法論。但是這種理論視角更加能夠指導實際的政治實踐。

可以說,女性主義更多是一種視角,而並非或者說還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和理論體系,只是更多地為政治運動做指引。既然如此,社會學為什麼要關注這樣的一個視角?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凡是能在歷史上留名的社會學者,幾乎都是男性。這是否也就意味著,整個社會學體系的構建都是從男性的視角出發,同時研究問題的取向也更多考慮的是男性的利益?既然有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那麼女性研究者、女性研究對象,很可能關注的問題就有所不同。

鑒於此,有關女性主義,歷史上爆發的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塊內容,相關的理論成果是另一塊內容,還有現在我們周圍四處蔓延的「男女平等」觀念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19世紀-20世紀早期:女性主義運動聚焦於女性的投票權;

20世紀60年代:聚焦於女性的社會平等權利,也稱作女性自由運動;

20世紀90年代:聚焦於第二次女性主義運動尚未解決的問題,比如對女性的性、異性戀的挑戰。

最後,提前說一下,如果有讀者看到有關女性主義、跨性別研究就覺得心裡不舒服、深深地不以為然的話,我覺得用上次政治社會學課上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特別好:你心裡在恐懼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說明白的話就是——現有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對既定男權文化被顛覆而產生的恐慌,因為那將是太多人權力的被剝奪。

閱讀全文

與成果女權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