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對外開放成就
改革開放政策!
..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我們目標是 共產主義!.
.就是說.世外桃源那樣的社會!!!!..
我們進入少先隊員時候也說過,為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
.
『貳』 改革開放的成功實施有哪些成就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
。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
。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
,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
。
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
、實事求是,
、
,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
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
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
為主體、
經濟共同發展這一
的基本
,實行
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正在建立,市場在
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
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國家
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
。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
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
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
進一步提高。
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
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
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
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
,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
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
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
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
,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
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委員是中國
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
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
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
,第三個是
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
,由於
的推進,中國有了
。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
和
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
,
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
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
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
,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
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
,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
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
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
。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叄』 中國多年來對外開放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
1,大而不強,人口佔全人類1/5且其中八億為農民。
2,全世界獨一而二的二元社會(中國內有截然不同的兩個社會)。
3,官本位,除浙江等沿海稍好點兒。
4, 1950年時,中國的GDP總量與日本幾乎完全相等,當時人口是近5億人,日本不到1億人口。到1980年時,全中國的GDP總量不足日本的1/5(19.04%);人口達10億,是日本的9倍,其中超過85%國民是農民。2008年,中國的GDP總量近4.5萬億美元,是日本的90.24%,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日本出口衰退,中國很有望在2010年內在GDP總量上趕上日本,人均GDP能排進全世界前100位(世界有近200個主權國家),但仍排在非洲安哥拉、太平洋島國斐濟等第三世界國家之後,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中流水平。
5,「中國人從此站起來啦!」之後60年沒有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所謂的那幾位華裔諾獎得主全部是由全西方教育環境及工作條件下產生的,大多都不能完整的說一句中國話,而且普遍只認同自己為所在國籍),同樣二戰後成立的擁有10多億人口且人均GDP只有中國1/3的印度已經培養出好幾位諾獎得主,同為黃種人國家的日本就更甭說了(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
6,中國製造基本就是廉價勞動力手工作坊。30年前定立「以市場換技術」戰略,30年後除了極薄利潤的低端市場外,全中國的大部分市場都沒了,核心技術也基本沒換著,全面成為最底層的廉價勞動力。同為上個世紀6、70年代起步的韓國製造業沒有走「以市場換技術」,也不是直接買世界最主流的技術,更不是閉門造車從頭傻趕,而是全世界購買將會成為主流技術,但還未成熟的技術,經自己改進推向世界,現在中國大街上很多韓國車,而韓國是才4000餘萬國民的市場。這種戰略非常高明,把日本製造打的夠嗆(日本製造同樣曾讓美國及德國製造夠嗆),現在中國又自己推翻玩30年的「市場換技術」了,又回頭整「自主」。
7,中國的經濟發展就一個詞概括:三低三高,即高投資、高能耗;低工資、低利率……還有"一高一低"忘了~
8,一些戰略資源豐富,如稀土和煤炭;但另一些戰略資源越來越供不應求,如石油和鐵礦石,必須高度依賴於從國外進口。
『肆』 改革開放的成就
1、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社會活力爆發的最根本源泉是來自於被承認並喚醒了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從食物生產供應到就業住房,人從計劃經濟制度下被動的「口」,變成了市場經濟時代能動的「手」。
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票據取消了、農村人口進城打工的限製取消了、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廢除了,而糧食蔬菜供應增加了、就業問題解決了、收入大幅度增加了。
2、改革開放40年,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黨的建設、關於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每一個問題的展開和推進,都始終貫穿著實踐檢驗真理的原則。
在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深化中,在將實踐成果系統化、理論化的進程中,在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齊頭並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4)對外開放的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必經之路:
1、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2、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
3、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伍』 我國對外開放偉大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以下的成就: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能源工業方面: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准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5、交通運輸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6)對外開放的成果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柒』 對外開放取得成果的事例
加入WTO,重返聯合國,神5、神6,嫦娥一號,中國在朝核問題中起重要作用,科技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捌』 改革開放的成果
歷經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滄桑巨變。在群星閃耀的30年進程中,資本市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經濟學家華生在講這一句話時,平靜的語調中透著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漸進至巨變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層面,GDP翻了幾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變化則在於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改變。「而且這種轉變具有不可逆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30年幾乎超過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社會進步。」華生道出了所有中國人的感受。
經過這3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中期,並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經濟實力已進入全球前四,中國近代幾百年以來的強國夢已開始實現。但是,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風波。華生說,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幾乎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懷疑與批評的聲音。「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中國改革國內批評的聲音多,而國際上則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內部看得更清楚。」
華生認為,正確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是為了今後30年走得更好,因為今後30年發展任務更偉大、更艱巨。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從東亞和拉美一些國家發展情況看,在人均收入達到2000美元後都遇到了發展瓶頸,甚至出現停滯和倒退。「今後30年,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巨大。」華生說。
他認為,過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方向選對了。「即改革堅持了市場化方向,開放堅持了國際化方向。」其次,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正確。在中國歷史上,方向對的改革卻屢屢挫敗,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戊戌變法等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而現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選擇了正確戰略——「轉化存量、發展增量」。即堅持「雙軌戰略」循序漸進,通過累積效應引發巨變,使發展又穩又快。「這使在每個階段的推進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勝出。」
中國經濟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因為當時農村最窮最落後,變革的要求最強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後來再到城市改革,包括價格改革等逐步推進。開放也是從個別特區開始,再到部分特區,然後在全國分梯度開放。
「中國改革始自經濟改革,自從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以來,實際上進入社會改革階段。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後中國還會進入政治改革階段,這種安排也是堅持了循序漸進原則。」華生表示。
資本市場是重要成果
「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華生總結說。改革開放已經30周年,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到20年。資本市場發展歷史雖然比較短,然而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我國股市規模、市值佔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統的先進性等,都出現大幅躍升。「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十幾年時間,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進。盡管改革開放前10年沒有股票市場,但是前10年的改革為其出現打下了基礎。「當年公司制改革、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等,為股市打下了基礎。」華生說。
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又對國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當初單純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監管體系不健全,價值很難體現。「而資本市場出現以後,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處,看到了資本市場的魅力,這推動了大型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並推動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建立。」
過去中國經濟「血液系統」完全靠銀行,因此金融風險非常大,累計的金融壞賬數以萬億計。資本市場出現以後,逐步發展直接金融,減少了間接金融,降低了整個金融風險。「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開始發揮,有力地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應對新問題要有高超藝術
華生認為,經過30年改革開放,現在我國面臨著高速發展後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這其中一部分是原來經濟體制改革本身沒有完成的,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如價格體制尤其是要素價格改革,以及能源、資源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等,就是價格雙軌制改革沒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現的問題,比如當前的通脹、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化、環境污染等,這些都是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應對上述問題,華生認為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觀經濟管理的高超藝術。「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改革進行解決,有些問題則並非單純改革就能解決。如對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市場化、自由浮動就解決問題了,這樣反而會出大問題。」
華生表示,在經濟領域近年來出現兩種問題交織,即經濟改革的繼續推進與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尤其是後一方面問題,即使將來經濟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就如當前的美國、歐洲國家等同樣面臨頭疼的宏觀經濟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處於轉型中的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藝術要求更高。」華生坦言
『玖』 對外開放有什麼好處取得哪些成就
改革開放30周年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偉大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通過這個展覽,我們能夠看到對外開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這里舉幾個數字讓大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比如,1978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在全球的排名是第32位,到目前已經提升到第三位。我們也做過一個初步統計,現在每4天的進出口額將相當於30年前一年的出口額。在過去30年中,我們國家吸收外資的累計總額已經達到了7700多億美元,在中國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超過了63萬家,現存的外商投資企業所創造的工業增加值佔到了工業增加值總額的30%左右,佔到了全國稅收收入的21%左右。
應當說在過去30年中,我們國家通過擴大開放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給各行各業和百姓生活帶來了嶄新的變化。這次回顧展一共分為五個部分:開放歷程、領域開放、行業開放、地區開放和互利共贏。
『拾』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至少3個)
《1》北斗衛星系統的運用 《2》神八升空 《3》倆優號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