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哪裡可以找到國內自閉症患病率或者國內孤獨症患者研究進展
深圳北大醫院用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治療自閉症,案例多達500多例,相關資料可以在網上查詢。
2. 全球23名自閉症天才
自閉症天才是指罹患自閉症但是在某些領域展示了獨特的本領的人群。自閉症是一個醫學名詞,又稱孤獨症,被歸類為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其病徵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徵的精神疾病。
自閉症是一個醫學名詞,又稱孤獨症,被歸類為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其病徵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徵的精神疾病。大部分自閉的人,對於生活自理方面有缺陷,但有一部分人對數字、圖片有先天的敏感,在這些方面他們是天才。
著名精神病學家指出,許多政界、科學界和藝術界的偉人都是因為有自閉症特徵才達致成功的。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菲茨傑拉德表示,很多天才都有類似自閉症的特徵。他以牛頓、愛因斯坦、喬治.奧威爾、H.G.韋爾斯和維根斯坦等偉人為例,他們都有包括阿斯伯格癥候群在內的自閉症特徵。根據死後診斷結果,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和康德亦患有阿斯伯格癥候群。
菲茨傑拉德在倫敦舉行的一個會議上指出,自閉症、創造力和才華有相同的基因因素。
他說:「精神病也有好的一面。我指的是引致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癥候群的基因,創造力實質上也是源於相同基因的。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基因,亦不知道有多少基因。每個案例都是獨特的,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關基因。」
他表示:「這些基因塑造出集中力強的人,他們與學校制度格格不入,社交技巧差,與人交流時欠缺眼神接觸。他們可以很偏執,喜歡反對他人見解,亦很有道德操守。他們可以為一個論題付出二三十年的努力,不會受其它人的想法左右。」
菲茨傑拉德認為,喜歡支配、孤僻和重復的性格特質,是一些政界人物致勝的重要因素,例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美國前總統傑斐遜和英國政治家鮑威爾。
另一例子是科幻小說作家H.G.韋爾斯,菲茨傑拉德指他在社交上欠缺安全感,喜歡操控人,為人孤僻、殘忍,而且感情上不夠成熟。
據估計,每一萬人當中,便有六十至一百二十人患有自閉症。
英國自閉症協會發言人巴滕說:「我們應避免將患有自閉症的人定型為天才或其它類型,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才能和需要。」
3. 受是自閉症患者但很聰明一開始攻搶了受的科學研究成果
好好的,多鍛煉身體。
4. 自閉症(孤獨症)有完全治癒的可能性嗎
自閉症是無法完全治癒的,現在國際上都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我們應該根據不同情況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總的原則是我們要爭取盡可能多的家庭教育配合,以鞏固學校、社會教育的成果。具體地來說,首先我們要理解家長的痛苦,盡可能引導他們全面了解自閉症,使他們既看到問題又看到希望,更重要的還是要以我們的言行來喚起家長的良知和愛心,讓這些家長真正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5. 福爾摩斯的高智商孤獨症 福爾摩斯的高智商孤獨症
這個也是可能存在的,心理學研究發現,自閉症的實質的損害是認知障礙,表現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與他人共同分享對某種事物的興趣,當孤獨症面對一種物品時不是與他人分享興趣,而是要得到它,這種障礙是孤獨症的早期症狀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講到的那樣,不會進行扮演性游戲也是自閉症的早期表現之一。自閉症的人平日多食粗糧、綠葉菜,有利於身心健康。綠葉菜屬於鹼性,可中和飲食中糖、肉、蛋及代謝中產生的過多酸性物,可清除血中的毒物素。用各種方式進行反復訓練,激發人體的機能,轉移自閉症人的注意力,解開自閉症人的心結,例如通過音樂、繪畫、歌唱、舞蹈、體育等等的反復訓練,改善人的自閉狀態,提高智力,其目標使自閉症人回歸社會。也可以去咨詢心理SL。
6. 目前有哪些方法已被證實對孤獨症兒童康復教育有效
確認有效的是ABA。
根據美國國家孤獨症中心2009年公布的研究報告,目前有十一種治療方法是科學實驗證明對孤獨症孩子有效的,包括:前因包(Antecedent Package)、行為包(Behavioral Package)、幼兒綜合行為治療(Comprehensive Behavior Treatment for Young Children)、聯合注意干預( Joint Attention Intervention)、示範(Modeling)、自然教學(Naturalistic Teaching Strategies)、同伴訓練 (Peer Training Package)、關鍵反應訓練(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行事歷 (Scheles)、自我行為管理(Self-management)和以故事為基礎的干預模式(Story-based Intervention Package)。簡單地說,這些都是在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簡稱ABA)基礎上所產生的康復教育方法。
一些國內家長比較熟知的方法,包括:圖片交流方法(簡稱PECs)、孤獨症兒童和溝通弱能兒童的治療和教育(簡稱TEACCH)、地板時光(簡稱DIR)和感覺統合治療等都不在這十一種方法裡面。但是這也不是說其他方法一定無效,主要還是因為對自閉症的研究還是剛剛起步,樣本數量,研究進程不太深入。
7. 上海發現了低齡自閉症患兒的新葯,自閉症患者有什麼特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李斐教授領銜的團隊,與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英國劍橋大學Barbara J Sahakian教授團隊等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雜志上發表在線最新研究成果:將布美他尼“老葯新用”,可有效干預小年齡自閉症患兒。布美他尼是兒科臨床廣泛使用的利尿劑。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
該症患兒對一般兒童所喜愛的玩具和游戲缺乏興趣,而對一些通常不作為玩具的物品卻特別感興趣,如車輪、瓶蓋等圓的可旋轉的東西。有些患兒還對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體產生依戀行為。患兒行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門非要走同一條路線,長時間內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等。並常會出現刻板重復的動作和奇特怪異的行為,如:重復蹦跳、將手放在眼前凝視、撲動或用腳尖走路等。
8. 兒童孤獨症醫學的發展現狀有什麼重大成果
到目前為止,都是說訓練最主要。
9. 上海發現了低齡自閉症患兒新葯,為何是「發現」不是「發明」呢
兒科臨床廣泛使用的“老葯”利尿劑——布美他尼,開發出了“新技能”:或可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社交障礙和感知覺障礙,為低齡自閉症患兒的治療增添希望。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通常在3歲前起病,常導致終生殘疾。統計數據顯示,自閉症正影響著全球約1.0%人口。然而,目前自閉症的治療以對症的行為干預為主,尚無針對其核心症狀的葯物干預方案。並且在許多國家,自閉症行為干預的普及性極低,即使在歐洲發達國家,也有大約20%自閉症患兒在確診一年後,才能獲得康復資源。因此,能夠改善自閉症患者的核心症狀的葯物亟待開發,特別是小年齡自閉症患兒,大腦神經元仍處於高可塑狀態,葯物干預治療的時機稍縱即逝。從目前研究可以看出,由於自閉症可能存在病因異質性,不同自閉症患者對布美他尼治療效果存在差別。今後將深入研究,一方面結果在嚴格設計的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中加以驗證,一方面還需要綜合考慮自閉症病因、病理機制等,找尋適用布美他尼的生物標志物,進而明確布美他尼的最佳適用人群。此外,低齡兒童的葯物使用需要在仔細檢查和評估以後,在醫生指導和監測下使用。
布美他尼是已經存在的要,所以是發現,而不是發明新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