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果展示與展示的成果一樣嗎
從本質上來說是不一樣的 成果展示側重於展示 展示的成果側重於成果 重點不一致 所以是不相同的
B. 蔡方鹿的成果展示
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課題的研究(完成108萬字),經同行專家匿名評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於2009年結項鑒定等級為「優秀」。該國家項目經修改入選首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並於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冊,135萬字)。
二、個人著作: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訂版,2003)
《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
《儒學——傳統與現代化》(韓國首爾:曙光出版社,1999)
《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成都:巴蜀書社,1991)
《魏了翁評傳》(成都:巴蜀書社,1993)
《華夏聖學——儒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宋代四川理學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
《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等13部。
三、合著:
《廖平學術思想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宋明理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實用周易詳解》(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蒙文通經學與理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等10餘部。
四、主編:
《中華儒學文化系列叢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兩主編之第二主編)、《首屆張栻學術討論會專輯》(成都:《天府新論》1992年第2期,三主編之第二主編)、《儒家德治思想探討》(北京:線裝書局,2003,第一主編)《新視野 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第一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主編)、《書院與理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主編)、《存古尊經 觀瀾明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3月版,與郭齊勇共同主編,第二主編)、《蜀學與中國哲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主編)等8部。
等7部。
五、學術論文:
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孔子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學術月刊》、《文史哲》、《社會科學戰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孔孟月刊》(台灣)、《中華文化月刊》(台灣)、《鵝湖月刊》(台灣)、《宗教哲學》(台灣)、《經學研究論叢》(台灣)、《退溪學論叢》(韓國)、《南洋學報》(新加坡)、《人文中國》學報(香港)、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30餘篇,其中在海外發表3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有關專題全文轉載40餘篇。
六、獲獎情況:
上述成果中,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
七、學術會議活動:
策劃、主辦召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六次:
「首屆張栻學術討論會」(四川·綿竹,1991);
「儒家德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都江堰,2002);
「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川師大,2005);
「經學與中國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川師大,2008)。
「紀念鶴山書院創建800周年國際論壇暨宋明理學與東方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蒲江,2010)。」
應邀二十多次出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從事講學和學術交流。
C. 畢業論文成果展示是什麼意思
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文題、開頭、文章中間、結尾。但較多情況是在文專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屬是如此。當開始與結尾出現類似的語句時,開頭的為論點,結尾處的是呼應論點。
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應含有修辭等手法。
注意:反問句與比喻句不能作為論點,必須是陳述句
D. 成果展示最佳方法
要看是什麼內容,像我的話,有的用錄像(參觀茶葉廠),或者是用板報(大紙板做出的研究結果)
或者是用幻燈片,讓學生介紹自己找到的成果。還有的是用自己做的宣傳冊,還有的就是現場展示(茶藝的整個過程)。
E. 成果展示形式有哪些
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論文、報告、著作、專利、產品。大家在前期申報課題的時候,預期成果撰寫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盡可能填寫比較有把握的課題成果,要不就不要寫。另外數量上若是對課題研究有信息可以寫明成果數量反之,可以不用寫。
因為前期你所寫出的預期研究成果,在後期結題時若是沒有完成,可以會判斷為結題失敗。
除了上述小編提及到的課題成果呈現的形式之外,不常用的還有:
經驗總結報告政策咨詢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典型教學課例視頻、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文獻綜述、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工具書、正式出版的教材或編著、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等。
F. 班級特色成果的展示可以採取的方式有哪些
一、班主任匯報班級特色創建過程(約3分鍾)
班級特色名稱、創建理念、預設目標、創建措施、成果展示等。
(匯報材料見附錄1。)
二、班級特色宣傳展覽(10分鍾)
1、闡釋班級精神文化
班主任以ppt方式闡釋班級管理宗旨及理念、班級管理定位及班級目標等。出示班訓、班徽、班級報紙、班級博客、主題班會、教師博客等。
班級管理宗旨: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班級管理理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為其提供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之全面發展。
班級管理定位:「以人治人的經驗管理」和「以法治人的科學管理」均已不能適應班級管理理念的指導思想,「以文治人的文化管理」才是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級管理目標:文化育人,培養自主發展的學生。
班級價值觀:教師價值觀體現為:為學生服務,培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學生。學生價值觀體現為:我自信、我快樂、我成長,我是班級的主人。
總之,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管理的魂之所在,立足於班級精神文化,我們分別在班級物質文化、班級制度文化和班級行為文化幾方面對班級精神文化進行了踐行和補充,選擇並堅持了一條「魂本相依,文化育人」的道路,在初步形成班級特色的同時,為形成班級品牌和班級文化管理模式做了嘗試和探索。
2、參觀班級物質文化
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參觀班級環境的創設,講解員同時進行班級文化講解。
(解說詞見附錄2)
3、解讀班級制度文化
學生分別介紹班級的規章制度、選舉制度、評優制度等各種制度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過程、表現形式等。(列印,學生介紹)
4、展示班級行為文化
以展板的形式回顧班級開展過的各項活動,並附活動宗旨、活動介紹以及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活動感言等各種文字資料與活動照片。如主題班會、班級特色活動、班級報紙、班級博客等。
註:展牌的文字資料與插圖均由學生書寫,以展現學生的繪畫、書法風采。
三、班級特色成果展示(約3分鍾)
利用展牌的形式,從班級成長、學生成長、教師成長三個方面展示創建成果,同時,講解員配以解說:
班級成長:班級獲得的集體榮譽,發表的作品,班級電子報紙《靜聽花開》期刊匯總。
學生成長:班級成員獲得的個人榮譽,發表的作品、所獲獎項,班級博客對學生成長在各方面的影響。
教師成長:教師個人成果集、教師博客、教師所獲榮譽獎項等。
G.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7)出成果展示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
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H. 如何將QC成果展示出來
用展牌把每周(天)的成果用直方圖表示出來,這樣能跟之前的對比。讓人一目瞭然……人家來看就知道你們的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