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果分析
4.4.3.1 應力與變形特徵
圖4-6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單位:Pa)
按實際靜荷載(1×105N/m2)施加在洞頂上,得到的垂向應力分布如圖4-6所示。從圖中可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間。而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6.0)×104Pa范圍內,這顯然已經超過了土層的抗張強度,說明有拉張破壞發生,這與實際破壞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於斜坡後緣的地表也表現出拉應力較大的特徵,這是地形效應的結果。1×105N/m2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如圖4-7所示,圖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從等值線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層中的位移較大,約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級的范圍內。
圖4-7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單位:m)
計算結果表明,天然情況下大洞、小洞均處於穩定狀態,沒有發生小洞塌陷現象;張裂的分布范圍也很窄。這說明小洞的塌陷並非正常情況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穩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機理討論
通過改變荷載的大小、地形條件、材料性質,可以觀察影響土洞穩定的敏感因素,並通過這些模擬試驗驗證其塌陷機制及影響土洞穩定的因素。
4.4.3.2.1 靜荷載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試驗了靜荷載的大小。試驗荷載最大加到了5×105N/m2(實際荷載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載,大小洞仍處於穩定狀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間(圖4-8)。與1×105N/m2載荷下的應力集中相比,較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圍的應力集中破壞並不嚴重。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4.0)×105Pa范圍內,說明有拉裂破壞發生。與1×105N/m2荷載時相比,5×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分布更寬,且比1×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大得多。5×105N/m2荷載下的位移見圖4-9,圖中反映出,此時的位移極值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周圍。
圖4-8 5×105N/m2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圖(單位:Pa)
圖4-9 5×105N/m2靜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圖(單位:m)
對於兩種條件下的破壞分布可通過圖4-10、圖4-11比較得出結論。圖中shear-n、tension-n分別表示剪切破壞(現在)及拉張破壞(現在),p表示計算過程中的狀態。兩者相比的結果表現出:①兩種情況下大小土洞都沒有因為「破穿」而發生塌陷;②5×105N/m2荷載下表現出了較大面積的張裂破壞,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③1×105N/m2荷載下張裂破壞分布很有限。
圖4-10 5×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
圖4-11 1×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圖
應力及破壞分布圖分析的結果表明:靜荷載對於土洞的力學穩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種情況下盡管荷載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於靜荷載的加壓而形成的;但靜力荷載因素對土層中拉裂的產生較為敏感。
其次,我們對地形也作了類似分析(圖略)。塌陷點位於一斜坡的後緣,對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們對圖中左側的斜坡進行了試驗,通過改變斜坡的傾角,試驗土內應力變化及土洞的破壞情況。結果表明,斜坡的傾角效應與靜荷載類似,只與張裂的產生有關,但不會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滲的土洞穩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機理討論
如前所述,塌陷區土層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層土的灌入無疑對塌陷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模擬地表水入滲的影響,研究中主要考慮水對土層材料性質的改變,從而在相應的位置對土層的變形模量、泊松比、內聚力、內摩擦角、抗拉強度進行逐級的降低,以達到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的模擬。考慮到土層厚度不大,所以沒有考慮水下滲過程中的滲透力因素。
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模擬分兩步進行。首先,針對硬塑粘土層(0~3.5m)進行模擬試驗,其結果如圖4-12、圖4-13所示。試驗僅限於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當於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圍),建築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試驗范圍。上層的試驗材料中土層的力學參數見表4-3。
表4-3 數值模擬試驗參數表
圖4-12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位移等值線分布圖(單位:m)
圖4-13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破壞分布圖
模擬結果表明:在上層材料模擬中,土洞上的位移較大,達到了4.5cm,比靜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壞僅分布在上部土層(圖4-13),沒有「破穿」現象,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對於第二種情況,即地表水通過裂隙繼續下滲到下層。對上、下層進行材料模擬時,通過上、下層材料的同時降低來實現對地表水繼續下滲的模擬,下滲深度加到6m。試驗結果如圖4-14、圖4-15所示。從圖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顯加大,達數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頂部。由於已經發生破壞,較大的位移已沒有實際意義。圖4-15所示為破壞分布圖,圖中反映出明顯的剪切破壞及拉伸破壞,破壞區分布在土洞上的整個土層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壞力主要以剪切破壞為主,在靠近建築物的地表處有拉伸破壞區,這與實際情況接近。
圖4-14 上、下層材料試驗時土層中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5 上、下層材料試驗破壞分布圖
從以上的模擬可以看出,靜荷載加大了4倍也沒有出現小洞上的失穩,地形因素對土層穩定的影響並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則對失穩有很大影響。因此,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是影響失穩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區的失穩現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為:由於土洞所處的特殊位置(位於斜坡的邊緣)形成地表淺處的拉應力區,使得硬塑粘土層中發育了張性裂隙。地表水沿著裂隙的下滲造成土層中材料強度降低(軟化),當地表水下滲到小洞上的土層下部時,導致岩溶塌陷現象。這個實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滲在特定條件下也是不可忽視的致塌因素。
4.4.3.3 臨界破壞條件的數值試驗研究
為了研究土洞破壞時土層力學性質的臨界值,對以上的上、下層(0~6m)材料進行了多次試驗,簡稱臨界試驗。試驗的條件如表4-4所示。
表4-4 臨界試驗參數取值表
臨界試驗結果反映出,第一次試驗結果(圖4-16、圖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壞部分面積較小,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說明第一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偏小,破壞面過大;第二次試驗結果(圖4-18、圖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較小,與實際情況也不相符,說明第二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試驗結果(圖4-20、圖4-21)中土洞上未破壞的部分與實際情況接近,說明第三次土層力學性質為土洞破壞時的臨界條件。因此,第三次試驗的材料力學性質即為實例中土洞發生破壞時臨界材料的力學性質。比較圖4-20 與圖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壞與實際很接近。將第三次臨界試驗材料的土層力學性質(表4-4)與表4-2 相比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滲只要使材料力學參數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試驗證明此類塌陷對地表水的下滲具敏感性。
圖4-16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7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8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9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20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21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B. 周誼的科研成果(部分)
2004年
125、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調查,《當代教育論壇》,2004.3.110-5。
126、思茅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04.2.19-21★,
127、社區安定,教育為先——歐文的教育實驗,《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1.104-8★
128、1948-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統計研究,《統計研究》,2004.2.61-2★,。
129、值得思索的瑞士幼兒教育,《當代幼教》,2004.4.26
130、近50年日本社會教育經費及其使用效果,《學術研究》,2004.4.122-4★。
131、印度的職業教育(2作者),《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36-7,
132、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2作者),《醫學教育探索》,2004.2.9-11
133、晚清沈葆楨的留學教育思想(2作者),《樂山師院學報》,2003.6.。
134、酉陽清溪村職業教育調查,《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8-11,。
135、憲法修改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影響分析(2作者),《中國教育與教學雜志》,2004.8.
136、關於比較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比較教育學科體系、研究方法與人才培養論壇,2004.7.10-1,西南師大
137、當代美國私立高等教育透視,《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4.1.67-70,。
138、戰後日本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發展,《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4.5.9-11
139、1948-2002年日本幼兒園發展,《上海教育科研》,2004.11.78-9★。
140、美國的「一師校」,《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12.45-6★,。
141、日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高,《高管專供信息·教育版》,2004.47.37-8
142、1870年以前的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教育史研究》,2004.4.72-4.34.全文見萬方數據網。
143、城市形象工程應該改為教育工程,《高管專供信息·教育版》,2004.49.22-3;《教育情報參考》,2005.2.17.全文見萬維網。
144、對一個貧困生20年教育狀況的透視,《西南教育論叢》,2004.4.43-9
145、美國家庭學校的利弊分析,《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4.2.50-2。
146、外國教育史(光碟版)ISBN7-900662-28-6/G.48,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147、論性格因素與學習效果,《當代教育論壇》,2005.2.35-7。
148、美國小學教師的學歷,《天津教育》,2005.3.46★。
149、日本高中教師競爭激烈,《新華社高管信息·教育版》,2005.13.32;
150、美國私立高校的多樣性及原因分析,《現代教育論叢》,2005.1.32-4,。
151、美國營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初探,《西南教育論叢》,2005.1.90-2
152、1955-2000年日本義務教育經費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4.48-9★,
153、中美教育經費投入的數量及體系比較,《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6.15-7★
154、日本幼兒園經費情況簡介,《早期教育》,2005.6.20★。
155、美國營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統計研究》,2005.6.78-80★。
156、從「明星」教師說開去,《上海教育》,2005.13.07A39★。
157、1948-2002年日本高中發展統計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7.32★,全文見CNKI中國期刊網。
158、值得注意的德國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研究》,2005.9.57-9★,
159、國際視野下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5.9.64-9★;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職業技術教育》,2005.6.47-51;。
160、日本高中教師的證書與學歷,《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10.48★。
161、《國外教育發展》網路課程建設,徐輝、劉新科、陳堅、楊曉萍、周誼,第486項,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二等獎19:53 2005-10-19
162、騰沖縣和順鎮職業教育調查,《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5.61-7,72,。
163、教育改革中的政府、市場和社會,第二屆世界比較教育論壇2005.8.22-24,北京師范大學
2006年
164、拒絕教育資源的「不和諧」(2作者),《教育與職業》,2006.7.82-3★。
165、統計數字下的美國農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6.7.91-2★。
166、外國教育實驗史·歐文培育新人的教育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155-80,書實到2006.3.31
167、1948-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統計研究,《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1-4。
168、日本各級畢業生就職率研究,《中國統計》,2006.4.48-49★。
169、移動教室處處學,《上海教育》,2006.4.38★。
170、論研究生教育中的師生沖突,《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91-3
171、英、美兩國特色學校初探(2作者),《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4.24-7。
172、令人驚訝的美國在職成人教育,《成人教育》,2006.8.95-6★。
173、瑞士教育的特色,《教育與職業》,2006.19.88-9★。
174、美國公立中學9-12年級教師情況,《上海教育科研》,2006.7.23-4★。
175、試論英國公學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6.8.14-6。
176、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2作者),《中國家庭教育》,2006.3.22-4
177、美國中學教師網路學習團體及其啟示(2作者),《基礎教育參考》,2006.5.19-21,。
178、美國小學的不分年級教育(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6.10.41-3★。
179、國外熱門職業:中小學教師,《師資建設》,2006.6.20-21
180、論教育交流與國家發展,比較教育13屆年會,上海師大,2006.11.22-24
181、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情況的幾點國際比較,教師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研討會,南京師大,2006.12.8-9;中等職業學校師資的國際比較,《統計研究》,2007.3.78-82。
182、論中職實習指導老師隊伍建設(2作者),《文教資料》,2006.32.153-4。
183、特色學校的底蘊(2作者),《山西教育》(綜合版),2006.8. 。
184、巴西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原因分析(2作者),《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007年
185、中德實行「雙元制」職業教育之比較(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7.2.26-8.全文見維普網。
186、美國幼兒教師概況(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7.2.61-2★
187、中美中小學優生評定標准之比較(2作者),《基礎教育參考》,2007.3.41-2
188、中美職業課教師學歷比較,《師資建設》,2007.2.64-5
189、從美國的「隔離但平等」的判決看我國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2作者),《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3.34-6★
190、誰應該接受職業教育(2作者),《民辦教育新觀察》,2007.2.54-9
191、兼職教師——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師資(2作者),《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192、成人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石(2作者),當代教育研究,2007(3):14-5;人大復印《成人教育學刊》,2007(6):49-50,58193、日本幼兒園的移動教室,《早期教育》2007年9期32-3★
194、美國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TNE)述評(2作者),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7年9期5-8195、美國特許學校的契約精神(2作者),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7年6月196、美日兩國職業人教育及啟示(2作者),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7年6月197、論打工熱背景下如何給教師減負(2作者), 《中國教育與教學》2007年8期198、德國應用科技大學(FH)探析(2作者),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繼續教育》2007年11期★199、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必要性問題的探究(2作者), 《西南大學學報》2007年增刊108-9★200、多樣化聽寫策略在初三英語總復習中的實踐(2作者), 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報》社、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國教育科研與實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37-8
201、中等職業教育能削弱嗎(2作者), 《職教論壇》2007年12月下28-92008年202、日本幼兒園的男教師, 《早期教育》2008年1期30★203、優化農村初中英語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語言(2作者),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1期92-4204、德國農業教育現狀及其啟示(2作者), 《現代農業科學》2008年3期102-3205、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重慶出版社,2008.4:1-289206、論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2作者),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2期22-4207、澳大利亞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以新州的HSC考試為例(2作者), 《江西教育》2007(Z2).80-1208、正規化:邊遠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必由之路,《大理學院學報》2008年5期72-4209、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調查(2作者) ,《教育與職業》,2008年28期(10月上)43-4210、美國的家庭學校(2作者),《科教文匯》2008年9月上期31
211、澳大利亞新州高中畢業證書考試探析(2作者)《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年12期
周誼2009年科研成果
2009-1-1 西南地區職業教育現狀調查 教育與職業 周誼
2009-02-15 關於農民工職業教育的調查與理性思考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易全勇 周誼
2009-06-15 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及其啟示 教育探索 賴炳根 周誼
2009-03-25 近代中國的性教育思潮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馬小敏 周誼
2009-09-20 雙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實踐研究——以重慶永川職教城為例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陳遠遠 周誼
2009-07-14 職業義務教育事關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 周誼
2009-09-01 1870年以前的德國職業技術教育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 周誼
2009-09-01 外國教育史研究與當代中國教育改革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 周誼
2009-09-01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失敗的原因探析——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比較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陳利 周誼
2009-09-01 管學宣在雲南麗江的教育活動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 周誼
2009-3-6 大學生就業有多難 重慶政協報 周誼
2009-7-17 從國際比較看大學生就業 重慶政協報 周誼
周誼2010年科研成果
2010.01.15 高職院校薪酬目標的制定與激勵模型構建研究 新疆職業教育研究 李勇;周誼;韓蘭娟
2010.07.11 九省市免費中職教育政策特色及發展走向探析 教育與職業 陳遠遠;周誼
2010.08.08 實施免費中職教育的政策導向及未來發展走向 職業教育研究 陳遠遠;周誼
2010.07.20 高職院校教師內在薪酬激勵對策調查研究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李勇;周誼;韓蘭娟
2010.05.28 美國中部地區農村教師培養舉措及啟示 教育與考試 徐欣;周誼
2010.08.01 真正提高邊遠貧困地區教育質量的辦法 教育與職業 周誼
2010.09.21 挪威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及財政投入簡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楚海蓮、周誼
2010.27 兼職教師——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師資 江蘇教育 張翠琴、周誼
2010.03. 轉型時期俄羅斯職業教育改革及特點研究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李勇;周誼;劉小竹
2010.09. 高職院校教師內在薪酬激勵調查研究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李勇;周誼;韓蘭娟
2010.12 澳大利亞職教教師專業發展實踐影響因素探析 職教論壇 劉其晴、周誼
2010.15 挪威高中階段職教師資的培養研究及其啟示 職教論壇 楚海蓮、周誼
2010.18 澳大利亞2004-2010職業教育與培訓國家戰略評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劉其晴、周誼
2010.25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TAFE教師專業發展框架評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劉其晴、周誼
C. 科研項目的成果形式具體有哪些
1、論文和專著
2、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原型
3、自主開發的新技術
4、發明專利
5、實用內新型專利
6、外觀設計容專利
7、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
8、基礎軟體
9、應用軟體
10、其他
D. 預測成果評述
8.4.1 麻地-燕山預測區找礦成果
小源位於麻地-燕山預測區,勘探結果表明,小源區段內(131線-155線)的礦體與下鮑層控熱液型礦體具有相似性,礦石結構構造相當,品位接近。主礦體賦存標高在-190~-225m之間(圖8.6),目前已控制礦體延長600m,延深400m。礦體穩定性好,連續性強,但品位、厚度變化大。初步估算333資源/儲量銀礦體銀金屬量333t,伴生鉛2.67萬t,伴生鋅3.52萬t;鉛鋅礦體鉛金屬量7.82萬t,鋅12.67萬t,伴生銀83t。小源地區已有工程式控制制的層控熱液型銀鉛鋅礦體,總體上位於含礦斑岩體上盤火山岩岩體內(912隊,2009)。因而,對155線之北東163線、171線,有可能找到層控熱液型礦床與斑岩型礦床。冷水坑礦田深部及外圍部分預測地區的階段性勘查工作顯示,預測的方向性明確,找礦效果非常明顯。
8.4.2 熊家山預測區找礦成果
綜合對比贛東北地區與武夷山北坡的成礦特點,分析認為:在冷水坑的外圍地區存在與燕山早期岩漿活動有關的斑岩型銅(金)礦床、鉬(銅)礦床及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熊家山鉬礦的勘查結果表明,礦化呈細(網)脈狀、細脈浸染狀產於加里東期花崗岩體內的構造裂隙中,成礦時代為燕山早期,與後期的花崗斑岩體和爆破角礫岩體沒有成因上的聯系。熊家山鉬礦床的礦化特點顯示其屬於燕山早期的斑岩型礦床。階段性的勘查成果顯示,熊家山礦床規模已達到中型,具有大型鉬礦床的遠景。同時,熊家山鉬礦附近發育眾多的銅鉬鉛鋅礦(化)點,顯示該地區具有很好的成礦條件,應當加大該地區的勘查力度。
圖8.6 冷水坑礦田139線層控疊生型(層控熱液型)礦體分布剖面圖
(據912隊,2009,修改)
1—上侏羅統鵝湖嶺組;2—上侏羅統打鼓頂組;3—上震旦統老虎塘組;4—花崗斑岩
8.4.3 多元地學信息GIS 集成與融合分析的應用
圖8.7 冷水坑地區地球化學元素復合場
(據羅澤雄等,2012)
紅色—Cu含量相對高而其他元素含量相對低;紫色—Cu、Zn含量相對高而Pb含量相對低;綠色—Pb含量相對高而其他元素含量相對低;黃色—Cu、Pb含量相對高而Zn含量相對低;青色—Pb、Zn含量相對高而Cu含量相對低;白色—Cu、Pb、Zn含量均相對高;暗色調—Cu、Pb、Zn含量均相對較低。藍色環示意環形構造位置
Cu、Pb、Zn地球化學復合場圖(圖8.7)顯示出一個非常清晰、獨特的環形構造信息,以銀路嶺、燕山、王家蓬為外界,碧溪北、楓樹嘴、麻地為內界,出現一個環帶狀的紅色—紫色區域,盡管碧溪—王家蓬以西因數據缺失而未封閉,但趨勢仍十分明顯。該環形構造外圓半徑約2.5km,內圓半徑約1km,環帶寬約1.5km;沿著內、外環,出現若乾片綠色—黃色區域,局部出現青色、白色區域,如銀路嶺、碧山、麻地等地;在內環以內和外環以外,色調均相對較暗。色調信息表明,在冷水坑地區,存在一個環帶狀Cu、Pb、Zn地球化學場,環帶為Cu、Zn相對高值區,沿內環和外環出現若乾片狀Pb或Cu-Pb、Pb-Zn、Cu-Pb-Zn相對高值區(羅澤雄等,2012)。
冷水坑地區地球化學場、地球物理場和遙感信息等多元地學信息圖譜(圖8.8)是多種元素以某種協同方式,通過一定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呈現了一個斑岩體侵入的地學模型輪廓,顯示出冷水坑地區有極大的多金屬礦找礦前景和探查空間。
圖8.8 冷水坑地區多元地學信息三維視圖
(據羅澤雄等,2012)
根據該區地質特徵、環形構造及多元地學信息圖譜特徵,進行了成礦預測,圈定了麻地—碧山—王家蓬三角地帶(Ⅰ)、碧溪—洋四坂(Ⅱ)、小源及其北東(Ⅲ)和東坑—岩背(Ⅳ)4個尋找隱伏銀鉛鋅多金屬礦遠景區(圖8.9)。其中,經深部鑽孔驗證,在小源重點評價區(即銀珠山礦區)發現品位高、厚度大的隱伏礦體,已控制礦床規模達到大型,外圍遠景可望進一步擴大,找礦效果顯著(羅澤雄等,2012)。
圖8.9 冷水坑地區多金屬成礦預測
(據羅澤雄等,2012)
E. 主要成果認識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資料和成果認識的基礎上,在專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對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的成礦環境、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成礦特徵、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及礦床成因等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秦嶺造山帶中高山地區鉛鋅、銀、銅、金礦開展了物探、化探、遙感等綜合勘查方法技術試驗和有效性評價,建立了綜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礦遠景區,圈定了找礦靶區,並對重點找礦靶區實施了工程驗證,獲得了8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果: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全面總結,開展了化探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提出找礦預測區。
在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5個異常帶和一個異常區,即蘇家溝-老鐵廠-黃柏塬異常帶、長溝-洞溝異常帶、雙王-(八卦廟-銅嶺溝)-南山異常帶、雙石鋪-鉛硐山-葦子坪-太白河獅子壩異常帶、西壩-王家塄異常帶和文家莊異常區;柞-山礦集區圈出以Au、Cu、Ag、As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北部老林-營盤街-豐北河Au、Ag異常帶、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異常亞帶和馬耳峽-穆家莊-元子街-馬鹿坪Au-Cu-As異常亞帶、南部二檯子-板板山-龍王廟異常帶; 在勉-略-寧礦集區圈出以Au、Zn、Ag、Cu(Ni、Co)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郭鎮-茶店異常帶、代家壩-艾葉口異常帶和鞏家河-雪花太坪-陳家壩異常帶。
2)選擇鳳-太礦集區典型鉛鋅、金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並對這些物化探方法進行了有效性評價。
對典型鉛鋅、金礦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試驗研究表明: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對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及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 ④EH4方法具有較大的探測深度,由於工作頻率的限制,深部采樣間隔較大,使得該方法也有先天的明顯缺陷,在已知礦區的試驗結果與地質現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1:1萬(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可有效圈定找礦靶區,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新方法對於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3)採用新方法、新技術,完成了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柞-山礦集區池溝銅礦蝕變礦物的ASD填圖試驗。
對已知礦區的蝕變礦物填圖試驗研究認為:①ASD蝕變礦物填圖方法是一種簡單、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質依據; ②ASD僅是對礦物的鑒定,而不能判斷礦床成因;③ASD儀器對含羥基礦物的辨別比較准確和快捷,而對硅化和鈉長石化的礦物成分難以區分;④開展ASD蝕變礦物填圖工作,選擇工作對象非常關鍵。對於與淺成-超淺成中酸性岩漿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岩漿熱液所引起的蝕變帶范圍一般遠大於礦體的范圍,並且蝕變帶中的礦物組合有一定的空間分布規律性,蝕變礦物填圖效果往往比較明顯,而對於沉積岩區或與區域變質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這些礦床在形成過程中不發育或僅發育小規模的蝕變,且蝕變礦物組合的規律性不明顯,因此利用ASD儀器開展蝕變礦物填圖,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效果較不明顯。
4)開展的大比例尺遙感圖像解譯指示性強,為找礦選區提供了信息支撐。
通過對鳳太地區1:5萬和1:1萬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和解譯,認為:①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開展大比例尺遙感影像解譯,Aster數據和IKONOS數據均能夠滿足解析度方面的要求,採用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手段進行數據處理,能夠有效地增強數據的可分辨程度; ②採用Aster數據的多光譜特性在1:5萬層次進行特徵礦物蝕變信息的提取較ETM/TM數據具有較高的優越性;③利用Aster數據開展1:5萬層次影像解譯,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質解譯與已知地質要素吻合程度較高;④利用IKONOS數據開展1:1萬層次影像製作,在微觀地質單元的解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對小面積的碳酸鹽岩(及其褶皺構造)分布區域以及人類采礦形跡能夠達到詳細解譯的程度,遙感解譯與地質吻合程度較高,對於找礦選區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礦集區中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模式。
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構造改造就位的成礦過程,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秦嶺造山帶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
6)對山陽池溝銅礦進行了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同位素年代學、礦產勘查學及遙感等多學科系統研究,獲得了礦床成岩成礦年齡,認為該礦床為斑岩型銅礦。
系統的LA-ICP-MS測年研究表明,Ⅰ號岩體結晶年齡為(146±1)Ma,Ⅱ號岩體年齡為(148±1)Ma,Ⅲ號岩體年齡為(141±1)Ma,Ⅳ號岩體年齡為(144±1)Ma,V號岩體年齡為(140±1)Ma,Ⅵ號岩體年齡為(146±1)Ma,池溝小岩體形成於140~148Ma。該礦床輝鉬礦Re -Os測年顯示,礦石的形成時代為148Ma,與岩體的形成時代一致,表明岩體的侵入與礦化存在時、空和成因聯系,礦床屬斑岩型銅礦床。
7)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體系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為: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激電剖面+地質地化剖面; 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 +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但地質和綜合研究工作貫穿於所有方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
綜合勘查模型為: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綜合研究確定找礦遠景區→TEM、激電和或CSAMT物探方法與化探溝系次生暈加密確定勘查靶位→鑽探、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指導探礦工程布設→系統勘查,控制礦體,圈定估算資源量。
8)找礦勘查驗證取得重大進展和發現。
通過成礦理論預測選區,依據綜合勘查模型選擇投入有效的找礦方法組合,實施工程驗證,新獲得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8.7×104t,銅332+333+3341資源量20×104t,實現了產學研密切結合推動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目標。
在秦嶺造山帶風-太礦集區取得了鉛鋅礦找礦重要成果,在白楊溝、東塘子鉛鋅礦區深部找礦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楊溝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4.3×104t,東塘子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4.4×104t。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了斑岩銅礦重大發現,勘查發現了山陽池溝斑岩型銅礦。該礦床主要由池溝隱伏鉬礦化帶、Ⅰ號銅鉬礦化帶、付桑溝矽卡岩銅礦化帶和Ⅳ號銅礦化帶組成。綜合研究認為,銅礦化與石英閃長岩關系密切,在已控制岩體和圍岩中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發育。初步預測硫化物富集於Ⅰ、Ⅲ、Ⅳ號岩體中。岩體形態復雜,產狀陡立,Ⅳ號岩體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斷岩體沿東西方向侵入。通過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溝銅礦預獲銅333+3341資源量14.7×104t。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了銅礦勘查重大進展,在銅廠礦床西延部位勘查發現了徐家溝銅礦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條銅礦化蝕變帶,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現已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中圈定出11個銅礦體,Ⅱ號礦化蝕變帶中初步圈定出2個銅礦體,預獲銅332+333+3341資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溝銅礦外圍圈定兩個找礦預測區:徐家溝南礦帶和黃泥梁礦帶,預測這兩個成礦帶遠景資源量在(10~15)×104t間。
F. 什麼叫產品成果是理論數據還是模型
就是說這個產品設計製作到現在了,檢驗一下成果。如果是實物,那之前要有工程機了,相關的數據如果有比較重要的也要拿出來。如果沒有實物的,那就相關理論准備發表的內容先給領導預演一遍
G. 麥克法登的模型的應用成果是什麼
麥克法登用他的模型進行了許多實證研究,例如城市交通工具的選擇、家庭用電需求、老年人住宅需求等等,並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由於這種模型的理論堅實而計算簡單,現在幾乎沒有一本經濟計量學的教科書不介紹這種模型的。
H. 成果概述
項目全面收集了研究區內松湖鐵礦、式可布台鐵礦等典型礦床的地物化遙各方面資料,系統分析了研究區內的區域地質背景、構造特徵、岩漿活動,全面總結了區內各個典型礦床的成礦地質環境、控礦地質構造、有利成礦因素,建立了研究區火山岩型鐵礦的成礦要素表、預測要素模型。確定研究區內松湖鐵礦預測要素為:構造環境為阿吾拉勒石炭紀裂陷槽(島弧環境);含礦岩系和圍岩主要為安山質火山碎屑凝灰岩及大理岩、鈉長斑岩質火山凝灰岩、石榴子石矽卡岩、輝石閃長玢岩、閃長玢岩 、石英閃長玢岩等;含礦地層為火山活動中心地帶;賦礦地層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第三亞組;區域地物化特徵為分布在重力梯度帶上;在局部剩餘重力異常高或附近,剩餘重力異常值在1~3mg/s·m之間;分布於北側磁異常梯度帶,異常值大於200nT的剩餘磁異常分布區;磁異常平面特徵以正值為主,正負極值超過±25000nT。異常可分為低緩異常及高磁異常兩類。高磁異常主要分布在穹隆兩側的高山區及穹隆北東端的高山區。總體特徵是高強度(大於5000nT);大哈拉軍山組強磁異常區是尋找鐵礦的主要標志。預測必要要素為雙峰式火山岩建造、成礦時代(C)、火山沉積盆地、大哈拉軍山組;重要因素為已知礦床(點)、近東西向斷裂旁側、大於200nT或600nT磁異常;次要要素為鐵錳累加異常、1~3mGal重力異常、晚石炭世中酸性岩體附近。
以火山岩型鐵礦床為主攻目標,以ESRI的空間資料庫描述框架、UML和關系資料庫規范化理論為依據,採用面向對象建模技術,在空間數據模型研究的基礎上,以探索研究區與主要成因類型鐵礦密切相關地質體及地質現象之間的關聯性為主要內容,以ArcGIS為平台,建立研究區的多元信息空間資料庫。針對研究區預測礦種的成因類型,在保證滿足資源潛力評價要求的前提下,快速、簡練的定義了各資料庫要素類,大量減輕了屬性數據入庫的工作量,這樣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以資料庫為基礎的空間分析也保證了數據精度的一致性。根據研究區成礦地質背景、ArcGIS空間資料庫和典型礦床成礦模式,確定成礦預測類型和找礦標志,建立區域成礦要素表,明確兩大類型鐵礦的控礦構造和找礦標志,通過地質、礦化、物探(主要是磁法)等綜合信息提取,建立典型鐵礦床定性和資源量定量評價的預測模型,並確立各個預測要素與資料庫中屬性欄位的對應關系,建立以 ArcGIS空間資料庫為基礎的預測區提取模型,為快速、准確、高效進行成礦有利因素的提取奠定基礎。
對區內的松湖鐵礦、式可布台鐵礦等典型礦床的進一步剖析,通過野外實地調查並取樣分析,結合前人研究程度,總結提煉松湖鐵礦成礦模式、成礦規律,並結合西段航磁、重力等多源信息數據,共圈定該區域內9個找礦靶區進行預測資源量評價,並對找礦靶區進行優選和排序。
在全面收集研究區以及相似區域成礦條件,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的基礎上,根據已知礦床(點)品位-噸位模型,進行數理統計,總結其統計規律,建立了研究區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模型,從而評估、修正各個未見礦區的品位和噸位數值,為研究區資源潛力評價提供可靠的評價參數。圈出預測區確定預測類型:採用綜合信息法,依據一定的地質規律,確定各預測類型模型區,圈出預測區,綜合各典型礦床建立比例尺對等的概念模型,根據不同預測類型的概念模型,確定各預測區的預測類型。求體重:計算模型區、預測區的體重D1和D,其中D1為各模型區的平均體重,D為各典型礦床的平均體重(預期探明資源量加權求得)。求含礦率:計算模型區、預測區的含礦率K1和K。確定預測深度:模型區工程式控制制鐵礦出露深度約為800m,按二分之一工程式控制制礦體深度向下推深,即400m,故松湖預測區預測總深度為1200m。置信度:應根據模型區的資源產狀勘探情況來定:(1)勘探程度高,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了解清楚(90%);(2)勘探程度較高,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及含礦地質體分布了解一般(50%);(3)勘探程度一般,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及含礦地質體分布了解較差(10%)。計算資源量:由於模型區和預測區分別採用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因此二者將分開計算。將上面求出的數據分別帶入絕對體積法和相對體積法計算公式,對模型區、預測區礦產資源進行定量預測。模型區採用絕對體積法計算,預測區採用相對體積法計算。
利用資源潛力評價公式,以ArcGIS資料庫為平台,結合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模型,對阿吾拉勒成礦帶西段各個典型礦床進行了鐵礦資源量的估算。
I. 研究結果和成果
本書研究是以紫坪鋪邊坡軟岩(軟弱結構面)為研究對象,針對紫坪鋪工程版開挖高邊坡煤系權地層軟弱結構面(軟岩)發育特點,藉助於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各種試驗設備,開展一系列物理力學試驗。系統研究軟岩崩解性、軟岩(軟弱結構面)流變特性及強度參數的敏感性,即「三性」研究,最終得出「三性」研究成果。
軟岩(軟弱結構面)流變特性試驗作為本書的研究主線,並貫穿於研究的始終。其中研究成果是設計和開發飽水條件,剪切和壓縮流變試驗裝置,系統開展長達近1年的工程邊坡(含軟岩、軟弱結構面)時效變形特性研究。應用Burgers流變本構方程,建立各類型軟弱結構面和軟岩綜合時效本構方程,獲取壩區(含軟岩、軟弱結構面)長期強度。剪切流變試驗結果表明,飽水狀態下軟弱結構面長期強度參數C值為57~160kPa,φ值為12°~18°,僅為利用攜剪試驗所獲得的軟弱結構面飽水快剪強度的60%。同時就軟岩對邊坡的敏感性作了深層次的研究。研究結果為水庫蓄水運行期的工程邊坡穩定性分析、失穩破壞機理、加固防治對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時效本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