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技成果獎怎麼申報需要什麼材料
科技成抄果鑒定及進步獎申報評襲審程序
(一)材料准備階段
由申請鑒定(驗收)單位準備以下材料:
(1)科技成果鑒定證書;
(2)科技成果鑒定(驗收)審批表;
(3)項目計劃任務書或實施方案;
(4)項目實施技術總結(按科技局提供的提綱);
(5)成果應用的有關證明材料。
(二)鑒定申請階段
(1) 申報單位將按照要求組織好的材料報送縣科技局;
(2) 由科技局對申請鑒定(驗收)的項目材料進行審查,需進一步補充完善的,返回申報單位對材料進行補正;
(3) 材料審查合格後准備進行鑒定(驗收)。
(三)鑒定階段
(1) 由科技局聘請同行專家組成鑒定(驗收)委員會(小組),並提前15天將全套材料送交鑒定(驗收)成員審查;
(2) 召開鑒定(驗收)會議,對申請鑒定(驗收)項目進行鑒定(驗收),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鑒定(驗收)意見;
(四)公告、授獎階段
通過評審的獲獎項目報經縣政府批准後,由政府發出公告,公告時間為30天。
公告期滿後對獲獎項目予以授獎
Ⅱ 科技成果轉化證明材料如何提供
根據科技成果類型不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提供。比如,科技成果是新產品,那提供新產品證書。科技成果如果是新設備,那可以提供設備的照片、設備使用說明書、設備備案文件等等證明材料。如果企業屬於醫葯行業,則可以提供生產批文。如果企業屬於電子信息領域,科技成果是某個軟體,那麼,軟體著作權、設計說明書、使用說明書、軟體截圖等都可以作為證明材料。Ⅲ 科研成果鑒定材料都有哪些
鑒定的程序
審查各單位報來的項目材料(如果檢查中出現問內題,退回重報)容如下:
科技成果鑒定申請表
科技成果鑒定證書(草稿)
項目研製報告
項目技術報告
用戶報告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分析報告
查新報告
測試大綱
將申報項目的審查結果報主管領導批准;
組織成立項目鑒定委員會,選擇好鑒定的時間、地點,通知有關人員參加會議;
成立測試小組對項目進行測試並寫出測試報告;
寫出會議日程,組織召開科技成果鑒定會(開會前,要求申請單位寫出鑒定意見草稿);
鑒定會上形成的鑒定意見必須寫明「存在問題」和「改進意見」。
對鑒定會後報來的科技成果鑒定證書進行審查並簽字蓋章後,提交科技司。
鑒定材料准備
申報鑒定時交一份鑒定材料及電子版範本;
科技司批准後,准備好開會的材料。
鑒定會後,鑒定材料要歸檔。
Ⅳ 成果資料提交與印刷
成果資料提交和印刷包括原本檔案歸檔和成果提交兩大部分工作。
最終成果和原本檔案驗收通過後,3個月內(或在規定期限內)圖幅隊必須對驗收決議書中提出的問題妥善處理完畢,並經大隊審核批准後完成歸檔工作,否則不算全面完成任務。歸檔時還要提交驗收決議書。以後本項目在推廣應用、科技獎勵等方面的科技文件資料亦應及時補充歸檔。
歸檔後的資料由科技檔案部門按有關規定及時輸入資料庫,以便於供社會有關方面使用。
自最終成果驗收之日起,1:5萬區調正式印刷成果(地質圖和地質報告、圖幅說明書)一般在最終成果驗收通過後5~8個月內進廠印刷。因此,圖幅隊必須抓緊時間處理好驗收決議書中提出的問題,盡快向大隊成果印刷機構提交各種文字報告的印刷稿,審定的地質及礦產等編稿原圖,著色軟紙地質圖、礦產圖等,以及必要的印刷清繪指示圖等。以後的印刷技術工作由大隊印刷機構本著忠實於圖幅隊提交的原稿的原則負責完成。
印刷工作包括印刷原圖的清繪,設色表的製作,分色樣圖的製作,填寫制印說明書,文字報告印刷稿批樣,以及印刷樣圖和印刷樣稿的審校等。
印刷原圖要分版清繪,分版方案應根據出版的圖種決定。地質圖分3版:即地貌版、地物版、地質版。有礦產調查任務的圖幅還要增加一個礦產版。各種注記要根據有關規定植字。
設色表是印刷圖件各要素的用色說明、製作分色樣圖和批改印刷樣圖的唯一根據,必須綜合考慮圖件用色需要、色相、網紋、網線的配合效果與印刷技術條件,須經過反復修改才能定案。好的設色方案能提高地質圖的表現力和藝術性。建議岩石地層單位地質圖仍用色相表示地質年代,對不同紀的地層色相應不同,這樣可以提高地質圖表現年代信息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可以用大家熟悉的色相表現各紀的地層單位,但也不一定非抱著這個老框框。如圖幅內基本上只出露了一個紀的地層,那就很有必要自行設計色相。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運用色相來反映不同的岩石組合。
分色樣圖是印刷分色製版的依據,必須保證無錯漏,以免導致改版,降低圖件印刷質量。原則上一個單色做一張分色樣圖,而單色的不同層次(濃度)用不同顏色表示。最後還要塗總色樣圖,這是所有分色樣的匯總和全面檢核。
印刷樣圖和印刷樣稿的審校,應要反復幾次,做到所有內容與圖幅隊提供的原稿一致無漏,才能簽字付印。
地質成果的印製按有關規定分公開出版和內部印刷兩類。無論是公開還是內部,當全部成果印刷完畢後,都必須由大隊科技檔案室按期、按規定一般應於一年內向上級有關部門匯交。至此一個工作區的區調任務才算最終圓滿完成。
章節要點
1.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岩類地質體分布不均,具有區域性特徵。
2.沉積岩區報告,要重點闡述地層系統、岩石地層單位劃分標志、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幾何形態、時空變化規律。
3.岩漿岩區報告重點闡述各超單元的地理位置、面積、單元劃分、侵入體數量和岩石學特徵、綜合特徵與成礦專屬性特徵。
4.中深層變質岩區報告重點敘述在復雜大地構造背景下產生的建造事件、構造(熱)事件和與其伴生的變質岩岩石類型、地球化學行為、含礦性、特徵礦物以及時空演化規律。
5.地質報告書包括的內容是緒言、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地質發展簡史、礦產及其他國土資源概況和結語、參考文獻、圖版、附圖、附表等部分。
6.最終成果驗收要進行全面資料整理,要做到准確、系統、完整、清晰、規范,由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礦局(廳)組織驗收。
7.最終成果驗收應提交的資料有1:5萬全要素著色軟紙地質圖、編稿原圖、區調報告、地質圖說明書、專題研究報告以及設計中規定的其他成果資料和全部原本檔案資料。
8.自最終成果驗收之日起,1:5萬區調正式印刷成果一般應於一年內匯交。圖幅隊盡快提交各種文字報告的印刷稿,審定的地質及礦產等編稿原圖,著色軟紙地質圖、礦產圖等。
思考復習題
1.為什麼要分三大岩類區編寫地質報告書?怎樣撰寫?
*2.試述地質報告編寫的提綱與內容。
*3.論述編寫地質圖說明書與地質報告的異同點。
4.為什麼在敘述區域性大(深)斷裂時要探討其導岩、控礦、促變的機理?試舉一列說明之。
*5.你在地質填圖實習中,有何收獲、感想與認識?
*6.對最終成果驗收前的全面資料整理有何要求?
7.你對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智慧結晶的地質圖和地質圖說明書有何評價?
*8.你作為地質工作者的一員,在走向第一線崗位前有何打算與抱負?
Ⅳ 考研復試 要求帶個人科研成果材料,主要是哪些
有畢業論文和大學時做過的一些實驗。
復試分兩大部分:專業課筆試150分。面試150分(包括口語10分,+專業課面試等項目)。
考生復試時需攜帶的材料
①准考證及身份證、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原件及復印件(應屆本科畢業生交驗學生證,留存學生證復印件,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入學時補驗);
②大學階段成績單(加蓋畢業院校教務部門公章的原件,或將人事檔案中的加蓋畢業院校教務部門公章的成績單復印,並在復印件上加蓋檔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公章);
③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寫實材料(參考格式詳見學校網頁)。
有工作單位的考生,寫實材料須由本人人事檔案所在單位政工部門提供,並加蓋政工部門公章;無工作單位的往屆畢業考生,寫實材料須由人事檔案託管部門或戶口所在街道社區政工部門提供,並加蓋政工部門公章;應屆畢業的考生,寫實材料須由所在學校政工部門(學校學生工作部或院系黨委)提供,並加蓋政工部門公章。
④可提交科研成果及證明、等級證書、榮譽證書等能證明自己能力水平的材料,供主考教師評定面試成績時參考。
Ⅵ 求一篇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材料
一、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1、什麼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學生在完成了某個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後,為了使研究的成果形成文字,在教師的指導下,所寫的反映研究目標、過程和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和獲得新感想的書面報告。
由於研究和撰寫的主體是小學生,研究的目標設定不一定很明確,研究的過程是小組形式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並不一定是人們從未發現的規律,但對學生來說可能可能是新的發現。撰寫的書面報告觀點很稚嫩,文字很平白,不一定是嚴密緊奏的,是學生親身參與實踐的,是體驗感悟到真實想法,得到的結論是學生現階段認識的一個真實水平。
2、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的作用
(1)、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
撰寫研究報告是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收集到的材料,研究中發現的規律,得到的體驗和認識只有總結出來,形成書面報告才有價值。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要不斷回顧討論、提升,用「寫」來完成研究性學的「收尾」階段任務。培養學生做事有始有終的意識,提高善於聽取合作學習者意見的能力。
(2)、撰寫研究報告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研究性學習的素質
學生撰寫研究報告需要教師的指導。這就「逼」教師去關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進展和結果,也「逼」著教師去讀書。學生的研究「逼」教師去鑽研,這種壓力是教學相長的壓力,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動力。
(3)、撰寫研究報告是學生共享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
研究報告是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集中體現,特別研究過程學生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學生自己對材料分析和總結,通過研究報告的形式讓同學共享,成為學生互相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
3、學生撰寫的研究報告特點
(1)、科學性
一般的研究報告的科學性,在立論上要求作者不得帶有個人的主觀偏見,而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引出科學合乎實際的結論。但學生經驗少,研究取得的材料不全面,分析概括的能力有限,所寫的報告中得到的結論受限制,只能是學生現有認識水平上的結論。但切不能主觀想像。
(2)、具體性
學生選擇研究內容往往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領域選題。研究的問題是學生關注,或有興趣的,往往是很具體的,切入口很小的問題,得到的結論也是針對具對問題。缺少高度概括和專業性。
(3)、創造性
創造性是研究報告的生命,學生研究報告的創造性很難有新意、有深度,只能是孩子帶著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這個創造性體現孩子的在以往的經驗和知識所沒有的。是經過親身實踐活動得出的。
二、撰寫研究報告具體指導
1、指導撰寫研究報告的原則
(1)、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的指導原則
指導撰寫研究報告集體指導是必要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要形成一個反映學習結果的報告需要教師的指導。集體指導主要講清楚共性的要求,如研究報告的一般格式,研究報告各部分撰寫的要求等。每個小組或每個學生佔有的材料不一樣,研究的主題也各不相同,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有很大的差異,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的具體的指導。
(2)、講評與修改相結合的原則
大部分同學完成了研究報告初稿後,教師要進行講評。選擇存在典型問題的報告進行閱讀講評。讓師生共同討論並進行修改。修改後再進行交流修改了什麼內容,為什麼要修改。修改後的內容有什麼優點。
(3)、欣賞與共享相結合的原則
完成了研究報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欣賞同伴研究報告的優點,並向同學提問,讓參加研究的成員進行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共享同學的研究成果,
2、學生撰寫研究報告的指導方法
這是學生撰寫研究報告的引文階段的指導。這一階段的指導涉及基本格式,內容結構等具體的要求指導。學生的研究報告切入點小,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收集的材料雜亂。一定要為學生進行寫作共性的指導,讓學生明白「定體則無,大體則有」。基本格式大同小異,一般由標題、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也稱題目或文題,即研究報告的名稱。它是對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起「畫龍點睛」作用,故稱研究報告的眉目。指導學生在學標題名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題文相符。標題開門見山點出研究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
②簡單明了。標題字數要少,不宜超過20個字。使人一目瞭然,不產生岐義。
③富有童趣。學生用兒童獨有的角度看問題,用自己方式進行研究,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教師指導時切忌用成人眼光審視,扼殺童趣。
(2)摘要
摘要是研究報告內容的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簡單交代。成人報告字數一般在200—300字之間,學生以人200字左右為宜。摘要讓讀者特別是小讀者決定要不要讀報告的關鍵,要讓讀者獲得研究報告的主要信息,要用清晰的文字表達作者的主要觀點和結論。
指導學生寫摘要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利用研究報告的提綱寫成摘要。二是等研究報告寫好了最後寫摘要。
(3)、研究的背景
一般研究報告又稱提出問題、前言、引言,是開頭部分。其重點是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往往是一個具體的主體,隨著進行研究學習,有時又產生一個的新的主題。提出的問題也是學生認識層面的問題,研究假設在動態變化,所以學生研究報告所敘述的背景一般為主題的產生,研究目的和意義,介紹研究的方法和主要過程。
(4)、正文
研究報告的正文是學生用文字,數據,圖片等方式表達自己對研究的收獲,研究過程、研究的體驗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部分。教師要詳細指導學生寫好正文部分。學生研究是研究選題的角度、研究的進程和研究的結果都有很大的差別,指導不能一刀切。共性的要集體指導,如研究的結果必須實事求是,收集的材料客觀真實寫作研究報告要層次分明。表達准確,吸引小讀者等。對個性的方面要個別指導。學生有什麼問題講什麼問題。
(5)、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研究和撰寫報告中所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一般按照研究報告所提到或引用的順序列於研究報告的後面。教師在指導學生研究和寫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向學生提供學生閱讀、參考的文獻,讓學生了解自己研究的主題,別人是怎樣研究的,得到什麼結論,這是一個很好學習提高的過程。指導學生在研究報告後面列出參考文獻。讓學生樹立研究的正確態度,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同時也是一種文獻資料的積累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引用正規期刊雜志和正式出版物,不要引用未經出版的資料和網上資料。資料引一定寫清楚文獻的名稱、作者、刊物(或出版社)名稱及頁碼、發表時間等。
3、撰寫研究報告的注意事項
撰寫研究報告是一項科學的工作。學生研究性學習一般是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的,研究中每個成員的觀點不一定一致,收集到的材料一般較為具體零亂,再加上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不高,撰寫研究報告困難比成人大得多,教師在指導撰寫過程中注意幾點:
① 論文撰寫要注意科學性和真實性
科學性是指題目與結論的合理程度。如果學生選題是指導教師不熟悉的的學科領域,要請有關學科教師作科學性指導,切忌科學性錯誤出現。真實性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論文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由定指的學生記錄,不能為自己的觀點任意刪減數據或材料。對原始材料要小組合作討論形成共識,得出的結論要是學生共同研究的真實看法。
②論文撰寫切忌「成人化」。學生研究性學習可以在教師、家長、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制訂研究方案,教師與有關部門的聯系,活動還要要直接帶領研究活動,撰寫研究報告後要給予指導和修改,但不能越疽代皰,替學生下結論,寧可讓研究報告觀點稚嫩一點,語言童趣一點,收獲成果小一點。切不能出現「成人化」的報告。
③論文篇幅不宜過長
成人的研究報告論文字數與學術價值不成正比的,何況學生。一般小學畢業生作文要求在800字到1000字之間。只要學生做到行文流暢,不說空話、大話。用樸素的語言寫出研究的成果和結論。也可以用收集到的數據、照片、標本來說明闡述。字數在1500字左右為宜。
三、成果表現形式的指導
1、 成果表現的意義
「引導小學生選擇適當的結果呈現方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中教師有效指導的一個方面。學生參與了活動,經歷活動的過程,獲得了親身體驗,總結了研究的成果。成果表現正是滿足了研究和與人分享的慾望,又使研究成果進行資源共享的形式,實現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目的。
2、 成果表現形式。
(1)、成果表現形式的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紛繁多樣,內容範圍非常廣泛,成果表現形式也應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不同的類型。根據表現的狀態可分靜態表現和動態的表現;根據展示面向對象不同可分為對內展示和對外展示;根據展示作用可分為外顯展示和內化展示;根據展示的時間可分為過程性展示和結果性展示;根據展示的主體可分為個人展示、小組展示、班級展示和年級展示等;同一主題也可進行不同側面的展示等。
(2)四個內容領域的展示常用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方式根據不同主題的不同形式的展示,即內容決定形式。教師要根據需要達成目的來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方式。綜合實踐內容的四個指定領域常用形式具體如下:
①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表現形式一般用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論文答辯、課件展示研究過程和結果等。
②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超越單一的教室空間,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一般表現形式有調查報告、倡議書、告居民書、宣傳畫、板報、手抄報、專刊、日記(周記)匯編、直觀圖表、照片、錄像……情境再現(小組表演)等。
③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學習領域。可以融入實際應用的設計性學習。這個內容的常用展示形式有:作品展覽、實物模型、方案評比、過程演示、說明書、職業體驗、感想報告會、種養植成果展示等。
④信息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教育滲透在以上三種學習中,成果表現也是融合在一起。
3、 成果表現的注意點
①成果表現不宜過多。學生學習任務較多,小學有八個學科學習任務,綜合實踐活動成果表現不宜過多,特別是大規目的專題展示一個學年1—2次為宜。太多會牽制學生很多的精力,加重學習負擔。
②成果表現要與實際相符合
活動成果表現根據學生的實踐水平相符合,如三年級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的受寫作水平的限制。同樣也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條件,如農村學校就不宜開展研究性學習課件展示,它受學校電子投影設備的缺少,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限制。
③成果表現讓全體學生參與
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現成果,其實是在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讓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共享學習成果是一件快樂的事!有的同學確因能力,或條件的限制,不能獲得成果,指導他如何學習他人的成果,也是改變學習方式的一個途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讓全體同學參與,成果表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成果展示要有評價
把成果展示這一環節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評價能激發學生成果表現的積極性,帶動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開展。
Ⅶ 最終成果資料
1)構造岩漿圖及說明書。
2)省級1:50萬大地構造相專題工作底圖(侵入岩)及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