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般若波羅密心經」的詳細解釋!謝謝!
http://bookgb.bfnn.org/article_12.htm 這里最全了,推薦黃念祖老居士的《心經略說》
Ⅱ 伊斯蘭教的成就
目前就人數來看,世界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伊斯蘭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解釋
解釋如下:
觀自在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凈。於是自覺而覺地,度化眾生脫離苦海,同登覺悟之岸。
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事物。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感受、動機、判斷的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
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常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滅失,即無所謂污染,也便無所謂清凈,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
所以觀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有感覺、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沒有"六根","六境","六識",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涅槃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麼也不會得到。
修行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盪的境界;由於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盪的境界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痴迷的慾望。
因此而最終達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達彼岸,證得無上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
所以,於是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咒,咒說: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薩低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Ⅳ 般若波羅蜜的解釋是···
"般若波羅米多"為梵語Paramita的音譯.意譯為"度"或"到彼岸".佛教指的是從生死此岸將人度到涅盤的彼岸.
Ⅳ 請教關於「因 果 緣 心識 般若 努力 名相 空」,請朋友們和我談談淺說。
因果,具足說是因緣果報。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條件,有因有緣,必然成果,此果對因來說稱為報,就是『因緣果報』,亦簡稱『因果』。
「因緣果報」,也可以理解為「因——緣——果」,一粒種子埋進土裡,如果沒有水分養分和陽光照耀的「緣」,也未必能夠開花結果。(此處因緣果同是客觀因素)
所以,簡單的認為外緣是客觀是不全面的。
————————————————————
如何結合主觀和客觀去努力?修行八正道。
隨緣和努力改變自身和外界條件?修行六波羅蜜。
關於佛教的理論、教材之類的,建議你搜索【般若文海】,裡面不僅有三藏十二部經典,同時還有許多高僧大德的文章。
Ⅵ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
佛門中修心的最著名的經典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部經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向其舍利子講述,觀世音菩薩是怎樣修心的,以及修心後的成果。
佛說:觀自在菩薩是修行「深般若」時,修成了無分別心,故而照見五蘊皆空,從而能度一切苦厄。佛向合利子講述,一旦修成無分別心,就會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各宗門、各教派的真正的修行者,若真想修心,此「心經」不可不讀。你若有門派、教派之見,就說明你有分別心,那麼你的修行往往僅是處於低層次的、形式主義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有素者、無分別心者,是無宗教、門派之見的。觀世音菩薩就是無分別心、無宗教、門派之見。觀世音菩薩實際原已是佛,有人稱之為正法明如來佛,有人知道,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
佛說 摩呵 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 (全三卷)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
佛說 摩呵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 上卷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想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
佛說 摩呵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 中卷
爾時,如來在大雷音宮,遙聞菩薩演說上經,即舍涅磐相,騰身虛空,
來投菩薩所在,化一長老,雜大眾中,手持優缽曲雲,視花微笑。
長老於大眾中起,合掌白言,菩薩,佛何以得空五蘊。
曰,以照故,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以行深觀故,以自在觀故,
故得涅磐,得開一切微妙門,一切救苦難,一切真實不虛。
法究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布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業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果如是如是,乃真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乃真五蘊皆空時,不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名曰諸法空相。
如來能隱能現,無往無來,能以芥子包納三千大千世界,能行止坐卧,無異常人。
隱則慧眼不能睹,現則肉眼不能翳,無死無生,萬劫圓明。
吾不得而名,強名之曰金剛,尊其號曰如來。
爾時,長老復白,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依阿舍慧達岸無訛。
菩薩曰,善哉善哉,是有發大信咒,發大慧咒,發大戒力咒,發無上定力咒,
一切邪魔脫離咒,一切吉神擁護災難消亡福田利益咒,是乃如來口授功德不可思議。
舍利子,樂依般若波羅蜜多者,謙持此咒曰: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旦者他,安,加羅伐哆,羅加伐哆,羅加伐哆,梭呵。
++++++++++++++++++++++++++++++++++++
佛說 摩呵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 下卷
是時,菩薩在大羅剎國紫金殿內,演說多心經已,復告諸舍利曰,昔我作王子時,
即對佛發願,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眾生,不聞正道,不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誓不成佛。何以故,一切眾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舍利子,汝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知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凈若污。
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
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難,即非能除一切難,是亦能除一切難。何以故,
成法非法,法會於心,心融於法,法忘其法,法無其法,乃為大法,得渡眾生。
舍利子,彼岸無岸,強名曰岸,岸無成岸,心止即岸。
是故如來無定相,無往亦無來,
舍利子,汝知如來有慧劍否,無也,如來依般若波羅蜜多也。
菩薩曰,否,如來有慧劍,有戒刃也,如來無慧劍,無戒刃,不識般若。
何以故,般若即般若,衛之則存,矚之則明,存而明之,道假以成。
於是乃說大圓滿般若波羅蜜多心咒。咒曰:
安,佛羅闌牢連樓,薩哆蜜波耶,闌牢連樓,闌闌闌,哩尼耶,吻奈,
喝喇闌〔〕,喝喇喝喇闌〔〕,安,安,嘛尼叭彌哄,俞薩窪奇,哆答答,
怖叉薩波,安,委味尼夷,托波托波,悉律律,安,吐羅吐羅,安,安,安,
摩呵般若波羅蜜多梭呵。[ftc=#EE1D24]心經[/ft]
Ⅶ 般若心經的原文和解釋
般若心經的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心經的解釋:
觀自在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凈。於是自覺而覺地,度化眾生脫離苦海,同登覺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事物。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
感受、動機、判斷的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常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滅失,即無所謂污染,也便無所謂清凈,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
所以觀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有感覺、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沒有"六根","六境","六識",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涅槃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
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麼也不會得到。修行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盪的境界;由於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盪的境界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痴迷的慾望。
因此而最終達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達彼岸,證得無上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所以,於是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咒,咒說: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詞彙詳解: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凈,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復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7)般若成果擴展閱讀: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Ⅷ 般若是大智慧,那波羅密多是什麼
多心經 聽說它救了不少惡人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語,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感動得一塌糊塗,有種脫離成俗的感覺!
聽過很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但是還是只有這一首最有感覺
般若(音波野)
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經所講的智慧並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仍是指心說法,經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書,佛離心沒有法可說,佛的千經萬卷,通稱為心法。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燈。六祖雲:「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萬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覺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沒用了,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無一物。
波羅密
漢語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為的災難,有些是自然的災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澇飢謹,生老病死離別苦,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脫離苦海,登上佛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為到彼岸,一個學佛者,思想境界達到如如不動,不被一切所迷,不被萬境所轉,心若真空,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氣發愁,悲傷恐懼等等,是此岸,坦然無事,心平氣和,常樂常凈,是非無動於心,是彼岸。實際上,幸福和痛苦,好與壞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說萬法,不過是為人明心而說,法是船,覺是岸,心達明,覺至圓,也無此岸,也無彼岸。
多
漢語叫做「定」。定,心穩如泰山,如如不動為定,非指身體的姿勢或身體動與不動而言,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定,心不被是非,混亂,煩惱,憂愁,悲傷,恐懼,生死所轉為定。定乃心之用,無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達真空,無定無靜,定靜無非明心之法語,人的一生幸福,貧困,本屬虛幻,百年之後不過是一把骨灰,完結了人的一生,留下來的,只是幻影虛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實不虛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為一個人來講,社會,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復雜,萬事紛紜,事過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為定。
心
這里所說的心,不是心臟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見聞知覺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為人有一顆妙明之心,才能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台靈機,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一切。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從何處來?它是怎麼樣的?水有源,樹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故謂之心靈。釋迦牟尼佛說,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細而無所不舉,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如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心之光體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來性海,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維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動,萬里之外,心之光當下即至。心光之速為神速,超過物質之光速。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來說,也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無在無不在,心為萬靈機,用到那兒,那兒就靈,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六種功能,用那個,那個靈,同時用,同時靈,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條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內通過窗看見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內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靈之窗」。人變老,心不變老。少年時代看山看水甚麼樣,老年時再看山看水還是那樣,見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說「人老心不老」。聽的功能也是一樣,是用心來聽,不是用耳來聽,耳和眼一樣也是條件,是人體器官之一。沒有心甚麼都聽不見。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時,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中精神看書時,對電視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沒聽見,是沒動心,心永遠在聽,從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聽,所以一叫就會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維的功能,記憶的功能,錄音錄像的功,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體各部份的感覺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個器官的關系,就像電源和電器設備的關系,有電,設備就能運轉,沒有電,設備就只是擺設,毫無用處。佛留下的千經萬卷都說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萬語,苦口婆心,都是怕後人誤入歧途,那一部經書有叫後人對著佛的偶像燒香禱告?頂禮膜拜?更沒有說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剛經」中,佛用極具明確的語言告訴後人千萬不要那樣做:「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二字,非指釋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知心者為自知之明,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得用理來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請問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誰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離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沒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須用念去降伏?人們對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燒香磕頭能解決甚麼問題?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個「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頭的這個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徹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為基,慈悲是指心說,慈悲之心,沒有定在出家,燒香,念經,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時何地不能做?何人何處不能為?豈能局限在出家當和尚和燒香拜佛者的清規戒律等塵法上嗎?所以學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經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心經不是給後人留下的語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顆真心,學佛者如果不認心,不煉心,不明心,佛之真傳絕矣!把語言文字當成真的,把領會語言文字當成目的,等於沒學,真空實相,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全憑自參自悟,親自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說開口即是妄,落筆就是假,經書上寫不出真的來,經書只是留給後人一張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圈,光看圖不走路,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這張圖也就沒有用了,為了過河到達彼岸,就要坐船,經書就是船,到了彼岸,船還有甚麼用呢?所以說「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這就是「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也應如是看。
經
經者路也。心經,心路也。心經離心無經矣。心經乃明心之聖旨,見性之坦途。心是萬聖之綱,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認心,煉心,明心,乃心經所指之路,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覺,明路之師也,自我之心,人類試金寶石也,路之邪正遠近,覺悟者自知也。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
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叫做
[四諦]
。
[諦]
是真實不顛倒之義。
人生是苦,真實不虛,就稱為
[苦諦]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例如無明,愛見等煩惱叫做
[集諦]
。
一切苦惱永遠的消滅叫
[滅諦]
。
一切能滅除苦惱的聖道(道即道路與方法)叫做
[道諦]
。
小乘佛教認為人生八苦交煎,苦惱無邊,所以首先是[知苦],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斷集]。希望苦惱永滅,這就是[滅諦]。為此修習三無漏學,六波羅蜜,八正道等等聖道,即[修道]。
大乘菩薩了知根本無無明,也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苦,都是事相的顯現,都若夢中物事,醒來之後就消失。當體全空,本來無苦無集,無道可修。故曰:「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薩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成為「妙觀察智」,如鏡照物,觀察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受影響,沒有分別,沒有痕跡。第七是執我,變為「平等性智」。執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樣,一切都同體,就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變為「大圓鏡智」,這也是個比喻,鏡子無所不照,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鏡子是大的圓球,就無所不照。這個智慧無所不照,稱為大圓鏡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
這為什麼說「無智」?就是說,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這句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是還要你轉,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所以「無智」。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