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基礎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特性

基礎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特性

發布時間:2021-06-23 11:56:15

Ⅰ 什麼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者有何本質區別

我是一位局外人,在這里說一點外行話。不妥之處難免,還望內行的批評指正。

在今天科研是一份職業工作,每個科研人員工作任務目標應該是可以預先安排好的,可以這樣說是按計劃完成的。即使是基礎研究也是有著明確方向和大的預期目標。而這樣的基礎研究往是一些交叉學科。據我所知目前凝聚態物理比較活躍,有廣擴發展前景。它可以揭示很多不曾遇到新的現象和物質材料新的性質。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我覺得它是一基礎研究,它的研究為其他廣泛應用學科提供理論基礎方法指導。而應用學科研究的目標更明確直接,因為與實際需要緊密目標很具體指標更加細化。

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但是,這種新知識是在開辟新的應用途徑的基礎上獲得的,是對現有知識的擴展,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對應用具有直接影響。

另外,應用基礎研究是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Ⅱ 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版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權、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探索性。科學研究就是不斷探索,把未知變為已知,把知之較少的變為知之較多的過程;這一特點決定了科研過程及其成果的不確定性。要求科研的組織計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2)創造性。科學研究就是把原來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沒有創造性就不能成為科學研究;這一特點要求科研人員具有創造能力和創造精神。
(3)繼承性。科學研究的創造是在前人成果基礎上的創造,是在繼承中實現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科研人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學的知識,才有資格和可能進行科學研究。
(4)連續性。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性的活動,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這一特點決定了在科研組織管理中,要給科研人員指供充分必要的條件。才能獲得較高的效率並取得成果。

Ⅲ 基礎研究特點

基礎科學以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邏輯學七門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

對於基礎科學的定義,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自然界里的所有現象,雖然表面上都很復雜,可是它都有一些基本的原理,只要把最基本的原理抓住了,就找到了一個總的機關。

科學講究因果關系,自然界的種種「果」都是由不同的「因」所致。而基礎科學好比是研究自然界因果的「總機關」,從基礎科學這個「總機關」入手,其他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Ⅳ 地質學基礎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具有哪些特點

第四紀地質學(Quaternary geology)
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第四紀時期地質過程、環境演化、生物界演化及人類起源和發展學科地質學分支第四紀時間范圍從上新世末(距今約 248萬年)至今第四紀冰川廣布、火山活動頻繁、地勢高差顯著絕大部分沉積物沒有固結成岩出現了人類第四紀新構造運動沉積物形成、環境氣候變遷、動植物演替與今天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第四紀地質研究對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國土整治、環境保護、工程建築選址、第四紀礦產資源勘查等有重要意義

發展簡史
第四紀地質作科學對象進行研究始於18世紀歐洲第四紀冰川沉積和古氣候變化始終第四紀地質學研究主體其發展歷史分 3階段①初期階段時間18世紀至19世紀末主要研究分布於基岩之上鬆散沉積物當時稱漂積物認聖經上所說大洪水帶來泥砂堆積而成19世紀初極地探險工作開展開始認識們能冰流搬運和堆積物質19世紀下半葉正式確定所謂漂積物冰流堆積並稱第四紀冰河期②發展階段指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初德國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冰川沉積提出第四紀經歷了 4次冰期概念概念推動了第四紀地質學發展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相應4次冰期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於 30年代建立了國 4次冰期系統時期從世界各地第四紀地層發現了許多重要哺乳動物化石群和古人類化石對們研究僅促進了進化論發展也成劃分第四紀地層重要依據與此同時許多學者對河流、湖泊、海濱、洞穴、火山、黃土和沙漠等開展了廣泛研究第四紀地質學建立奠定了基礎③成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各種測定年輕地質年齡方法斷完善古環境指標得確定對前少涉及地區深海、南極、北冰洋開展了大量調查1955年C.埃米利亞尼根據深海沉積氧同位素測定提出近30萬年來曾發生7次冰期旋迴,成第四紀研究新里程碑從而建立了第四紀氣候變化新模式研究表明,240萬年來地球至少經歷了24氣候旋迴目前第四紀地質學開始進入全球對比和全球變化研究新階段方面要實現各大陸和海洋第四紀地層及古氣候記錄對比另方面要把地球作整體研究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全過程預測未來環境和氣候變化趨勢些都標志著第四紀地質學已日漸成熟

研究內容
第四紀地質學主要包括下列研究內容:①新構造運動研究第四紀地殼運動類型、運動方式和速度、地震活動規律性及們與工程建設關系②沉積物形成與地層劃分確定第四紀沉積物分布和成因、物質成分與特性、沉積環境等根據沉積物時代、沉積相和物質特徵等進行地層劃分和對比③礦產與其資源勘查第四紀時期形成貴重與稀有金屬、非金屬砂礦,金剛石、砂金、獨居石、鋯石等砂礦,及岩鹽、石膏、泥炭等調查水利、草場、荒地、旅遊風景區等各種資源④環境與氣候變遷研究第四紀時期氣候變化、環境變遷、海面升降等探索們變化原因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⑤動植物演替研究第四紀沉積物保存各種生物化石尤其哺乳動物、軟體動物、有孔蟲、介形蟲、孢粉等劃分第四紀動物區系、動物群組合鑒別新生種屬與某些種屬絕滅了解植被發育與演變過程從而確定古環境歷史第四紀地層劃分提供依據⑥人類起源與演化通過研究古人類化石解剖特徵追溯人類起源及演化歷史研究古人類使用生產工具和其活動遺跡探討勞動起源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進化論和辯證唯物主義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方法
第四紀地質學除採用地質學般研究方法外還應用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法放射性碳測定、熱釋光法、裂變經跡法、鉀-氬法等精確測定第四紀地層和地質事件年齡通過哺乳動物化石、孢粉化石、軟體及微體動物化石鑒定確定同時代、同地區動物群組合特徵使用孢粉分析、氧同位素測定、古土壤類型劃分等方法重建第四紀古環境及古氣候變化歷史利用古人類化石比較解剖學方法結合舊石器考古、新石器和歷史考古學方法探索人類起源、演化和遷徙過程應用大地測量及定點觀測方法研究新構造運動使用遙感遙測手段進行資源調查及環境監測

與其學科關系
第四紀地質學與許多相鄰學科有密切關系例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和沉積相分析地質學、沉積學、地貌學基礎第四紀地層劃分需要應用地層學、古脊椎動物學、地質年代學理論和方法重建第四紀環境歷史和古氣候變化過程時需要運用氣候學、氣象學、天文學、孢粉學、土壤學、動植物學有關知識探索人類起源與演化時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歷史考古學方面研究缺少資源和礦產普查普遍應用礦物學、礦床學、地理學理論和遙感遙測技術

Ⅳ 應用研究的主要特點

——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在圍繞特定目的或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結果一般隻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並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一般可以這樣說,所謂應用研究,就是將理論發展成為實際運用的形式。

Ⅵ 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研究成果

主要應從學術價值復、制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體育科研成果有:體育科學理論成果、體育科學新技術成果、體育科學新產品成果、體育軟科學和體育信息成果,以及對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分為理論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兩種形式。對前者通過評審的方式進行評價.對後者用鑒定的方式進行評價。體育科研的理論性成果,通常是以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或專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類成果佔有相當數量.但「可比性」較差,又缺乏一種相對檢驗的標尺,所以較難評審。對這類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學術會議來宣讀論文,組織評審;組織專題報告,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評審;把論文上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或通過本部門年度科研評獎工作進行評審;把材料寄給有關專業研究機構.或通過報刊編輯出版單位進行評審等。具體的評審方法有寫出評審意見、推薦宣讀、批准發表。投票表決、訂分評定等。

Ⅶ 納米科技研究成果的顯著特點是什麼

從納米科技誕生之日起,納米科技就不斷取得了各種新的研究成果。其顯著特點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銜接十分緊密,實驗室成果的轉化速度之快出乎人們的預料。

Ⅷ 基礎研究具有公共物品特徵並且往往周期長不確定性較大政府的資助應該是用什麼

如果他的周期不長的話,就應該是特事特辦,並不需要一直進行補助。

Ⅸ 教科研成果的特點

1)具有研究價值。
通過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回師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答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有利於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2)具有科學性。
主要體現在課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確,理論科學合理,事實真實充分,有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
3)具有創新性。
課題反映新的內容,反映時代特點,反映新的視角,應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沒有做過或做過卻未能解決的問題。
4)具有可行性。
課題是否具備進行研究的主觀與客觀的條件。
主觀條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論水平、知識、能力、專長、經驗、基礎,對課題的理解程度、興趣、資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廣泛。
客觀條件是指課題研究所必須的資料、設備、人員、時間、經費以及領導支持程度等因素。

閱讀全文

與基礎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特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