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序言怎麼寫
序言分為作者序、非作者序、譯者序,不同主體序言的寫法不同。
1、作者序:
(1)作者序是由作者個人撰寫的序言,一般用以說明編寫該書的意圖,意義,主要內容,全書重點及特點,讀者對象,有關編寫過程及情況,編排及體例,適用范圍,對讀者閱讀的建議,再版書的修訂情況說明,介紹協助編寫的人員及其致謝等。
(2)它的標題一般用「自序」、「序言」或「序」,比較簡單的作者序有時也用「前言」。當另有非作者撰寫的序言時,為區別起見,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
(3)翻譯書的原作者專為中譯本撰寫的序言,標題用「中譯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錄之前,如果其內容與正文直接連貫的,也可排在目錄之後。
2、非作者序:
(1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請知名專家或組織編寫本書的單位所寫的序言,內容一般為推薦作品,對作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介紹作者或書中內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
(2)有時學生寫作文集時,邀請老師或家長幫他們寫序。它的標題用「序」或「序言」,文後署撰寫人姓名。
(3)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錄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為叢書寫的序,也排在叢書序之前.。
3、譯者序:
譯者序一般著重說明翻譯意圖,有的也包括翻譯過程中的某些事務性說明,一般以「譯者序」為標題,內容比較簡單的也可以「譯者前言」或「譯者的話」為標題,一般排在目錄之前。
(1)成果序言擴展閱讀:
序言與緒言的辨析:
1、范疇不同:
(1)前言(即序言):
序言古稱「序」或「引」,也叫序文、敘言、敘文、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以對作家作品進行評論,對有關問題進行研究闡發。它是一篇相對獨立的文章,應該隸屬於應用文的范疇。
(2)緒言:
緒言也叫緒論、導言,是學術著作開頭說明全書宗旨和內容等的部分。它隸屬於作品本身,不可獨立於作品之外。
2、外延不同:
(1)序言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它既可用於文學作品,如《〈吶喊〉自序》,也可用於學術著作,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序》。
(2)緒言只能用於學術著作。有時學術著作可以兼有序言和緒言,序言在前,緒言在後,功用不同,各司其職,如《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就是篇前有前言(即序言),篇首有緒論(即緒言)。
3、從作者來看:
(1)序言可以由原作者自己來寫,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也可以請別人來寫,如孫中山的《〈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緒言則一定要由作者本人來寫,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導言》。(J補:自序,他序)
4、從內容上看:
(1)序言的內容寬泛,對原作的內容可作說明,也可不作說明,如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就未涉及《指南錄》的內容;
(2)導言必須用主要篇幅介紹正文的內容要點。(序言內容可涉及可以不涉及,緒言必須涉及)
5、從表達方式上看:
(1)序言的寫作可敘事,可議論,可抒情,均根據寫作目的的需要來決定,甚至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如毛澤東的《〈農村調查〉序言》以議論為主,《胡同文化》則以說明為主,房龍的《〈寬容〉序言》則以平靜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寓言故事,《〈吶喊〉自序》就運用了記敘、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
(2)緒言一般側重說明,多用介紹性的語言,如《物種起源》導言。(序言表達方式多樣不固定,緒言多為介紹,固定為記敘和議論)
6、從與原作的關系來看:
(1)序言是原作之外的文章,去掉序言,原作仍可獨立;
(2)緒言是原作的一部分,去掉緒言,著作就不完整。(序言在書文其外,緒言是書文的必構成分)
7、從在原作品中所處的位置來看:
(1)序言一般放在原作前面;
(2)緒言只能放在卷首正文前。如中學教材《物理》、《化學》的第一章《緒言》。
② 前言怎麼寫
1、開門見山,不繞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講述歷史淵源和立題研究過程。
2、言簡意賅,突出重點。不應過多敘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書中的常識性內容,確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時,只需以參考引文的形式標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觀點時,意思應明確,語言應簡練。
3、回顧歷史要有重點,內容要緊扣文章標題,圍繞標題介紹背景,用幾句話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時,不要求寫出方法、結果,不要展開討論;雖可適當引用過去的文獻內容,但不要長篇羅列,不能把前言寫成該研究的歷史發展。
4、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前言中,評價論文的價值要恰如其分、實事求是,用詞要科學,對本文的創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國內首創、首次報道」、「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本研究內容國內未見報道」或「本研究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等不適當的自我評語。
5、前言的內容不應與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話,如「才疏學淺」、「水平有限」、「懇請指正」、「拋磚引玉」之類的語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論述,不要插圖、列表,不進行公式的推導與證明。
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長,太長可致讀者乏味,太短則不易交待清楚,一篇3000~5000字的論文,引言字數一般掌握在200~250字為宜。
(2)成果序言擴展閱讀:
包含內容
1、說明論文的主題、范圍和目的。
2、說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關領域簡要歷史回顧(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決?目前進展到何種程度?)。
3、預期結果或本研究意義。
4、引言一般不分段,長短視論文內容而定,涉及基礎研究的論文引言較長,臨床病例分析宜短。國外大多論文引言較長,一般在千字左右,這可能與國外內數期刊嚴格限制論文字數有關。
③ 畢業論文序言怎麼寫,包括那些內容
你畢業論文所要研究的東西是什麼?從理論上說,你的研究目的
現實意義,是從實踐上說研究目的,也就是你所研究的東西能不能應用於實踐中
可以先簡單介紹,你所研究東西的,背景,前人的研究成果,你研究的創新點,對理論實踐將會有怎麼的影響,就差不多了
不知你學什麼方面的.以上我個人結合本學科的理解,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④ 求成果展示活動前言和結束語部分的點睛詩句
送別【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渭城曲【唐】王維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幢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唐】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魏萬之京【唐】李 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送陳章甫【唐】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盪,虯須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沽酒飲我曹,心輕萬事皆鴻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別董大【唐】岑參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李端【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送人東游【唐】溫庭筠
荒戌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⑤ 論文前言怎麼寫
之一: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相對消沉。這種消沉是必然的歷史過程?筆者認為,只要其植根的社會載體沒有消亡,如何對待中國傳統養生文化,關繫到現代及未來社會健康發展的問題,關繫到人類如何從歷史遺產中吸取營養以求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問題。
之二:通過探究以西方現代休閑體育、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以及現代瑜伽等體育形式為代表的現代體育文化精神,來考察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現代價值,發現它既具有獨特的精神內涵,同時又蘊含著具有普遍意義的現代價值。因此,中國傳統養生體育之走向現代有其內在的邏輯根據。不僅如此,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現代發展本身亦將為西方身體文化走出異化的困境、重塑現代身體文化價值提供了精神資源。
之三: 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現實,意味著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欲謀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必須盡快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應該說,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現代化不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更是一種現實的可能。本文將立足於現代主流體育文化的視野,對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獨特的文化品格、精神價值及其先天蘊含的現代性價值元素進行考察,以探究中國傳統養生體育之走向現代的可能性。
⑥ 高分求一篇團日活動成果集的前言
生活,是一支感恩的歌。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可是現今的有些大學生,卻在標榜個性的張揚中熱衷於時尚風潮,視埋頭苦讀為痴傻,笑上台表演為愛現。他們隨心所欲,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他們埋怨社會的不公,學校的不公,人情的不公。他們畏懼昨天的歷史,今天的拼搏,明天的挑戰,卻只想永遠縮在某個怯弱的角落構築他的理想王國。然而,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卻是那般脆弱,一次考試的失利,一段戀情的告終都有可能讓他們以生命作為失敗的代價。
這對於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可悲。這不得不讓我們開始思考:今天的大學生是怎麼了?我們的教育條件日新月異,我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為什麼我們卻越來越不懂事?面對一點點挫折,就那麼輕易,那麼草率地結束自己如花的生命?這究竟是為什麼?原因很多,但有兩個字卻不得不提:感恩。是的,正是因為一次次習慣與世故讓他們迷失了靈魂最深處的善良本性與感恩之心。
一隻蘆笛沒有理由吹噓它的圓潤悠揚,是多情的少年賦予它歌喉,本來它只是陰森竹林中細細的一段。接受著高等教育的我們也沒有理由指責社會的不公,而自己卻在虛無荒廢中度過;安逸生活著的我們更沒有理由埋怨父母的羅嗦,而自己卻在「言所欲言」;失敗受挫的我們更沒有理由無視國家學校家庭的培養,而隨意輕生。我們應懂得感恩,正是社會給我們提供了發展的平台,父母的血淚辛酸換得我們的幸福安康。世事如棋,人生如畫,感恩在生命的張緩急遲中產生;歲月似衡,心靈似秤,感恩在生命的矛盾對立中深化。我們需要感恩之心,我們呼籲感恩之行。
讓我們喚起感恩的心:感謝自然,讓明月照亮了夜空,讓朝霞捧出了黎明,讓春光融化了冰雪,讓大地哺育了生靈;感謝社會,使物質日益豐富,使教育普及全民,使人才擁有舞台,使人民安居樂業;感謝他人,是母親賜予我生命,是朋友給予我友情,是戀人帶給我溫存,是老師傳授我知識。
心存感恩,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感恩永遠,我們的生命在超然中騰升。
⑦ 論文的引言怎麼寫
根據學術堂的了解,論文的引言,也稱為「導言」「序言」。通常置於論文前面,對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進行初步的介紹,通常是一段或數段短文。通俗地講,論文的引言就是論文的開場白。通常,論文的引言要涵蓋如下數點:本論文研究背景是什麼?本論文要說明什麼問題?本論文的研究擬採用什麼方法?其設計的方法是否的合理?可有哪些新的發現?是否有學術價值?讀者能否論文產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的引言。
好的引言要遵循幾條規則:
(1)引言要盡可能清楚地給出論文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范圍;
(2)為方便讀者理解,引言應簡要回顧相關文獻中的工作;
(3)引言應明確指出採用的研究方法,必要時還應指出採用該特定研究方法的原因;
(4)引言應陳述主要的研究結果;
(5)引言應指出由研究結果得出的主要結論。不要給讀者留懸念,要讓讀者清楚知道論文作者開展這一科研工作的思路。
⑧ 怎麼寫文章的引言
引言應含概的內容引言作為論文的開頭,以簡短的篇幅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和目的,緣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現實情況,以及相關領域內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況,說明本研究與前工作的關系,目前的研究熱點、存在的問題及作者的工作意義,引出*的主題給讀者以引導。
引言也可點明*的理論依據、實驗基礎和研究方法,簡單闡述其研究內容;三言兩語預示本研究的結果、意義和前景,但不必展開討論。
前言在內容上應包括: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立題的理論或實踐依據是什麼?擬創新點?理論與(或)實踐意義是什麼?
首先要適當介紹歷史背景和理論根據,前人或他人對本題的研究進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學術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明確地告訴讀者你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語句要簡潔、開門見山。
⑨ 文章中如何添加引言
引言,又稱前言、緒論、導論等。引言是論文的開頭,其作用在於說明寫作論文的理由、目的、意義,以引起讀者注意,並自然地引出正文。
引言有別於論著的序言。論著的序言可以用來說明成書經過、編寫宗旨和體例,也可以對全書進行評介等。序言的作者或是本書作者,或是他人。引言的作者只能是論文的作者。
引言也有別於摘要。摘要主要說明研究對象是什麼,有什麼創新成果;引言主要說明為什麼要從事本課題研究;預期達到什麼目標。
1.引言的內容
一般科技論文的引言內容包括以下內容:
(l)緣起目的。說明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動機是什麼,這項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什麼意義。
(2)歷史背景。介紹前人在本課題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績,尚存在哪些問題。
(3)內容方法。介紹研究方案,包括技術路線、實驗方法、手段、成果等。這些內容只需扼要地提一下,因正文中要作具體論述。
2.引言寫作的方法
(1)引言的起句要緊扣論題,吸引讀者。如論文《永平地下水除砷凈化的研究》的引言開頭是這樣寫的:「全世界都對飲用水水質問題十分關注,許多文獻報道了某些特定地區與砷有關人民健康的問題。一些地區的地方性慢性流行病的發生與供水含砷相關性的研究證明:色素沉著、黑足病、角化病、各類心血管症往往是砷的毒性效應所致。」這段話綜述了文獻的研究成果,即含砷的飲用水嚴重損害人民身體健康。這一寫法起到了開宗明義的作用,即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所在。
(2)引言要明確研究的范圍。這樣可限制論述的范圍,並有助於讀者了解論文與自己的關系,有所取捨。如論文《煤塵污染濃度數值模式的初步研究》的引言中寫道:「本文就無反射型模式的推導及其參數的選取進行初步研究」,明確了論文研究的范圍。有的論文在引言中告知研究成果的適用對象:「本文所研究的幾種余熱的利用裝置,主要適應於中型氮肥廠使用。」這樣可避免誤導讀者。
(3)引言要恰當介紹背景。論文中的背景有課題的歷史背景和理論背景。歷史背景主要交代課題的由來。理論背景主要交代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根據。在介紹這兩方面的內容時,應注意分清前人的成果與自己所做的工作,不要混為一談。
(4)引言要扼要介紹研究的方案。這是指研究採用的實驗方法或實驗途徑,有助於讀者了解論文的內涵。不過,這方面的內容在正文中要作詳述,這里只需指明即可。
(5)在文字上不要與摘要雷同,或成為摘要的解釋;不要過多地詮釋基本理論;不要推導公式,更不要引述公知公用的知識。
⑩ 最後的沉思的序言
另外的人則專心致志地圍繞這個問題,從中引出所有能夠引出的結果。彭加勒本人則屬於前一種類型。法國數學家、彭加勒的傳記作家達布(G.Darboux)談到彭加勒這一特點時說:「他一旦達到絕頂,便不走回頭路。他樂於迎擊困難,而把沿著既定的寬闊大道前進、肯定更容易到達終點的工作留給他人。」在天文學方面,彭加勒的主要工作有三項:旋轉流體的平衡形狀(1885年);太陽系的穩定性,即幾體問題(1899 年);太陽系的起源(1911 年)。彭加勒在這些問題上的解決方法在當時十分先進,以致在40 多年後,還沒有幾個人能夠掌握他的這一銳利武器。他的早期研究成果匯集在專題巨著《天體力學的新方法》(三卷本,1892、1893、1899 年)中,這部巨著被認為是開辟了天體力學的新紀元,可與拉普拉斯(P. S. M. de Laplace)的《天體力學》並駕齊驅。接著該書的是另一部三卷本著作《天體力學教程》。稍後又有講演集《流體質量平衡的計算》和一本歷史批判著作《論宇宙假設》。達布在評價彭加勒的這些工作時說:「在50 年間,我們生活在著名德國數學家的定理上,我們從各個角度應用、研究它們,但是沒有添加任何基本的東西。正是彭加勒,第一個粉碎了這個似乎是包容一切的框架,設計出展望外部世界的新窗戶。」
彭加勒講授物理學達20 年以上,結果使他成為理論物理學所有分支的第一流專家。他特別偏好光理論和電磁理論,研究了三維連續統的振幅,弄清了導熱問題以及勢論方面的電磁振盪問題,論證了狄利克雷原理。值得指出的是,彭加勒對物理學革命作出了直接貢獻。由於他的建議,客觀上促成貝克勒耳(H.Becquerel)於1896 年發現了放射性。是他的推動,使洛倫茲《H.A.Lorentz)於1904 年提出了完整的經典電子論。彭加勒是相對論的先驅。早在1900 年之前,他就掌握了建造相對論的必要材料:他於1895 年第一個提出嘗試性的建議,認為象相對性這樣的原理應該是必要的;1898 年,又是他第一個討論了假定光速對所有觀察者都是常數的必要性,同時還討論了用交換光信號確定兩地同時性的問題。他在1904 年還驚人地預見了新力學的大致圖象。尤其使人贊嘆的是,在1904 年後期到1905 年中期,彭加勒給洛倫茲寫了三封信,其中在第三封信中完成了洛倫茲變換形成一個群的證明。
3 這三封信的思想後來寫在《論電子動力學》(1905 年6 月5 日發表了縮寫本,全文於1906 年發表。需要說明的是,愛因斯但的狹義相對論論文是1905 年9 月發表的)一文中,為了符合在具有確定的正規度■的「四維空間」中的不變數理論,他首次使用了虛時間坐標。這正是閡可夫斯基(H.Minkowski)1908 年把狹義相對論數學化的思想精髓。1911 年的索耳未(Solvay)物理學會議使量子論越出了德語國家的國界,大大激勵了彭加勒的敏銳思想,促使他在臨終前的半年時間內,以難以置信的毅力和速度從事這項困難的研究,寫出了長篇專題論文和一篇評述性文章,在學術界(特別是在英國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量子論的傳播和發展中作出了新貢獻。此外,彭加勒在20 世紀開頭就洞察到物理學危機,並對它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論述。他認為,物理學危機是物理學發展的必經階段,它預示著一種行將到來的變革,是物理學革命的前夜,因此它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他正確地指出,要擺脫危機,就要在新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重新改造物理學,使力學讓位於一個更為廣泛的概念。他一再肯定經典理論的固有價值,針鋒相對地批判了「科學破產」的錯誤觀點,對科學的前途充滿信心。這些論述,對物理學家清醒地認識物理學面臨的大變革形勢,澄清一些風靡一時的糊塗觀念不無裨益。
彭加勒對科學和數學的哲學意義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他於1902、1905和1908 年先後出版了《科學與假設》、《科學的價值》和《科學與方法》。在他逝世後的第二年,勒邦(G. Le Bon)集其遺著編輯出版了《最後的沉思》(1913 年),這是彭加勒所期望的第四本科學哲學著作。彭加勒的這些著作被譯成英、德、俄、西班牙、匈牙利、瑞典、日、中等文字,幾乎傳遍了整個世界。
在科學哲學上,彭加勒繼承了馬赫(E. Mach)和赫茲(H. Hertz)的傳統,汲取了康德(I. Kant)的一些思想,並通過對他的科學研究實踐的總結和對當時科學成就的深思,提出了不少富有啟發性的新思想。彭加勒是約定主義的創始人,他本人是一位溫和的約定主義者。他承認科學的目的是尋求真理,即使科學原理(有別於定律)也要由實驗來最終裁決,因為實驗是真理的唯一源泉。他充分肯定了科學的固有價值,認為科學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在科學理論的更迭中,真關系將通過溶化在更高級的和諧中而得以保留。這完全是科學實在論即唯物論的態度。彭加勒通過對科學的哲學反思看到,無論是康德的先驗論,還是馬赫的經驗論,都不能說明科學理論體系的特徵,為了強調在從事實過渡到定律以及由定律提升為原理時,科學家應充分享有發揮能動性的自由,他提出了約定主義。彭加勒認為,在數學及其相關的學科中,可以看出自由約定的特徵。約定是我們精神自由活動的產品。我們在所有可能的約定中進行選擇時,要受實驗事實的引導;但它仍是自由的,只是為了避免一切矛盾起見,才有所限制。約定主義既要求擺脫狹隘的經驗論,又要求擺脫先驗論,它反映了當時科學界自由創造、大膽假設的要求,在科學和哲學上都有其積極意義。彭加勒的約定主義和馬赫的經驗主義是邏輯經驗主義興起的哲學基礎,因此彭加勒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邏輯經驗主義的始祖之一、彭加勒也是一位熱情的理性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
彭加勒對科學方法論問題也有專門研究。關於假設、科學美。簡單性原則、事實的選擇、直覺與發明創造,他都有精彩的論述和獨到的見解。彭加勒還興趣十足地探討了物理學理論的形式和系統的特點,也涉及發現的心理學方面的問題。在數學哲學上,彭加勒在發現了數學悸論的情況下復活了直覺主義,並且形成了廣泛的運動,他的立場使他成為數學直覺主義學派的先驅。他批判了羅素(B.Russell)、皮亞諾(G.Peano)等人為代表的邏輯主義和以希爾伯特(D.Hilbert)等人為代表的形式主義,但也不是完全排斥它們。
毋庸諱言,彭加勒的科學哲學思想並非完美無缺,但是確有許多東西值得借鑒和汲取,我們相信,聰明的讀者肯定會以公允的態度正確對待這一歷史遺產。在這里值得指出的是,彭加勒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科學家,他在論證自己的哲學觀點時,不僅大量引證了他所精通的數學、物理學、天文學方面的材料,而且也旁及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生理學、心理學等領域,他所掌握的材料的豐富絕非純粹哲學家所能企及;同時,他也是一位具有哲學頭腦的科學家,他研究、探索的問題,往往超出了一般科學家的視野。由於他具有如此優越的條件,所以在他的有關論述中,不時迸發出發人深省的思想火花,其中有些論點可以當之無愧地列為人類的思想財富。難怪愛因斯坦稱他為「敏銳的深刻的思想家」。
1912 年7 月17 日,彭加勒在久病之後,因栓子(堵塞血管使血管發生栓塞的物質)而十分突然地去世了。在茫茫的夜空中,一顆「智多星」隕落了!這顆「智多星」曾發出了他所能發出的熠熠光亮,即使在墜入大地之前,也要把最後一道餘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人間。1912 年初,彭加勒還在思考一個新數學定理,這就是把狹義三體問題周期解的存在歸結為平面的連續變換在某些條件下不動點的存在問題。他感到自己沒有精力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了,便一反通常的習慣,把這篇「未經深究和修改的論文」寄給《數學雜志》請求發表,希望它能把其他人「引到新的、未曾料到的路線上」。同年春,彭加勒再次患病,但他還是頑強地工作著。4 月,他在法國物理學會的一次講演中又談到他冥思苦想的量子論問題,他要求人們不要為推翻根深蒂固的舊見解而煩惱。在當月發表的評述性文章中,他明確指出:「把不連續引入自然定律」,「這樣一個非同尋常的觀點能夠成立」,「自牛頓以來,自然哲學所經歷的最引人注目的革命可能就在其中」。他甚至大膽地猜測,量子躍遷也適合於宇宙萬物,宇宙會突然地從一個狀態躍遷到另一個狀態,但是在間歇期間,它依然是不動的。宇宙保持同一狀態的各個瞬時不再能夠相互區別開來,這將導致時間的不連續變化,即時間原子(atomof time)。彭加勒在臨終前三周,即1912 年6 月26 日,又抱病在法國道德教育聯盟成立大會上發表了最後一次公開講演。他說:「人生就是持續的斗爭」,「如果我們偶爾享受到相對的寧靜,那正是我們先輩頑強地進行了斗爭。假使我們的精力、我們的警惕鬆懈片刻,我們就將失去先輩為我們贏得的成果。」他還指出:「強求一律就是死亡,因為它對一切進步都是一扇緊閉著的大門;而且所有的強制都是毫無成果的和令人憎惡的。」
彭加勒的一生就是自由思考、持續斗爭的一生。可是,彭加勒本人及其思想曾被不少人誤解和曲解。長期以來,在前蘇聯、東歐。日本和我國的許多出版物中,彭加勒竟被描繪成在科學史上「興風作浪」的反面人物,他就哲學問題所發表的見解也被斥為「唯心主義的胡說」,「任何一句話都不可相信」。當我們用事實①拭去他臉上厚厚的油彩和塵埃時,難道不應該作一點歷史的沉思嗎?《最後的沉思》法文原版於1913 年出版。1963 年,在美國紐約出版了該書的英譯本——《數學和科學:最後的論文》。中譯本按英譯本譯出。彭加勒的這部遺著收錄了彭加勒在最後的科學生涯中就數學和科學以及它們的哲學所發表的九篇文章講演,其中包含著他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見解。《規律的演變》一文就自然規律問題進行了哲學思考;《空間和時間》討論了相對性問題;《空間為什麼有三維?》對這個問題作了新穎的解釋;《無限的邏輯》討論了羅素的類型理論;《數學和邏輯》分析了實用主義和康托爾主義對數學在邏輯中的作用的見解,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量子論》是作者臨終前不久寫的一篇評述性文章,論述了量子論及其應用,闡述了作者獨到的觀點;《物質和以太之間的關系》討論了世紀之交物理學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最後兩篇《倫理和科學》及《道德聯盟》論述了倫理和科學的關系,說明了科學在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這些文章和講演文筆流暢、
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值得對科學與哲學有興趣的讀者一讀,對從事科學史、科學思想史、科學哲學研究的同志,尤其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