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尕藏加的學術成果
1、《人類奧秘大開放-藏傳佛教密宗》,206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北京。
2、《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210千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拉薩。
3、《西藏宗教》,100千字,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年,北京。
4、《吐蕃佛教-寧瑪派前史與密宗傳承研究》,26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北京。
5、《雪域的宗教》上下冊,570千字,插圖555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北京。
6、《藏傳佛教與青藏高原》294千字,江蘇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京。
其中《吐蕃佛教-寧瑪派前史與密宗傳承研究》2003年獲「世界宗教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2004年榮獲「第五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1996年獲「西藏社會科學院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一等獎;
《西藏宗教》(漢文版)一書,被譯成英、法、德、藏文等多種文字,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在世界各地發行。 1、《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宗教?儒學》239千字,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北京。
2、《中國佛教基礎知識》23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北京。
3、《佛教與歷史文化》5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北京。
4、《後發地區的發展路徑選擇-雲南藏區案例研究》213千字,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北京。
5、《雍和宮-藏傳佛教著名古寺》468千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北京。
6、《市場化與基層公共服務—西藏案例研究》280千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北京。 1、《評述「勛努達美」一書》6千字,載《西藏文藝》1985年第2期,拉薩;
2、《聶赤贊普及其當時的宗教》7千字,載《中國藏學》1991年第1期,北京;
3、《淺談藏族古代作品的特點》5千字,載《知識火花》第54期,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北京;
4、《古代西域佛教與吐蕃佛教之間的關系》10千字,載《中國藏學》1993年第3期,北京;
5、《論七赤贊普時期的宗教》8千字,載《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拉薩;
6、《論藏族人崇拜格薩爾王之現象》10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薩;
7、《寧瑪派居士研究》7千字,第八屆國際藏學會(1998年)發表會議論文,印第安納;
8、《寧瑪派八大儀軌研究》8千字,第九屆國際藏學會(2000年)發表會議論文,萊頓;
9、《拉日色布寺居士傳承研究》8千字,第十一屆國際藏學會(2006年)發表會議論文,波恩。 1、《聯姻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作用》8千字,載《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拉薩;
2、《青海果洛宗教考察》12千字,載《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北京;
3、《吐蕃佛教與西域》10千字,載《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拉薩;
4、《藏族人對絕對者喇嘛的信仰》6千字,載《佛教文化》1993年第3期,北京;
5、《藏族天葬起源窺測》10千字,載《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北京;
6、《藏文文獻中所見西域佛教之比較研究》13千字,載《敦煌學輯刊》1993年第2期(總第24期),蘭州;
7、《閃耀在世界屋脊的佛光--記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經》4千字,載《佛教文化》1994年第4期,北京;
8、《淺析西藏宗教藝術的奧妙》9千字,載《西藏民族藝術研究》1994年第4期,拉薩;
9、《峨嵋山與藏傳佛教》6千字,載《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西寧;
10、《藏傳佛教密宗與北京雍和宮》6千字,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西寧;
11、《淺談藏族宗教文化的歷史進程》8千字,載《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拉薩;
12、《藏族人對佛教三寶的信仰》4千字,載《西藏民俗》1995年第4期,拉薩;
13、《萬物有靈論與藏族人對森林樹木的保護》5千字,載《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薩;
14、《果洛石經產生的歷史背景》12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拉薩;
15、《藏式佛塔考述》11千字,載《中國藏學》1996年第3期,北京;
16、《普渡眾生論與藏族對野生動物的愛惜》4千字,載《西藏民俗》1996年第4期,拉薩;
17、《果洛石經的分布及其規模》12千字,載《西藏研究》1997年第1期,拉薩;
18、《果洛石經的創建過程》7千字,載《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拉薩;
19、《淺談宗教觀念與資源開發》4千字,載《世紀之交的思索--當代中國領導幹部文集》(第二卷),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成都;
20、《天葬思想探微》4千字,載《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拉薩;
21、《藏傳佛教名勝古跡》6千字,載《西藏旅遊》1997年第2期,拉薩;
22、《藏傳密宗在當今世界》3千字,載《西藏旅遊》1997年第2期,拉薩;
23、《藏傳密宗禮儀中的大禮拜》4千字,載《西藏民俗》1998年第2期,拉薩;
24、《淺談藏傳佛教與青藏高原》7千字,《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拉薩;
25、《青海藏族地區的藏歷新年》3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1999年(春節專版)2月14日,北京;
26、《藏傳佛教稱謂漫談》之一(宗派稱謂)3千字,載《法音》1999年第4期,北京;
27、《藏傳佛教稱謂漫談》之二(僧職稱謂)5千字,載《法音》1999年第5期,北京;
28、《藏傳佛教稱謂漫談》之三(活佛稱謂)4千字,載《法音》1999年第6期,北京;
29、《佛教最初傳入吐蕃之探討》13千字,載(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7月出版,台灣;
30、《新中國藏傳佛教研究-回顧與展望》漢文,8千字,載《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
31、《寧瑪派的教法傳承及其特色》17千字,載《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北京。
32、《宗教世俗化與藏傳佛教》6千字,載《青海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西寧;
33、《敦煌吐蕃藏文文獻在藏學研究中的資料價值》15千字,載《中國藏學》2002年第4期,北京;
34、《新中國的藏傳佛教研究》2.6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8月14日(學術版),北京;
35、《吐蕃名僧毗茹札那考述》9千字,載《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北京;
36、《藏學:一門21世紀的顯學》2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3月2日(學術版),北京;
37、《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發展歷史及其特質》10千字,載《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北京。
38、《果洛石經文化》5千字,載《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3期,北京;
39、《論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與生態環境》9千字,載《中國藏學》2005年第4期,北京;
40、《關於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幾點思考》7千字,載《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究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
4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間信仰習俗:對一個藏族村落民間信仰的考察》7千字,載《安多研究》第二輯,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 1、《青海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經》(漢譯朝鮮文)4千字,載韓國《佛教新聞》1994年5月18日第7版,漢城(首爾);
2、《敦煌吐蕃藏文文獻在藏學研究中的資料價值》(漢譯英文)15千字,載《中國藏學》(英文版)2004年第1期,北京;
3、《論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與生態環境》(漢譯英文)9千字,載《中國藏學》(英文版)2006年第1期,北京;
4、《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發展歷史及其特質》(漢譯藏文)10千字,載《攀登》(藏文版)2006年第1期,西寧。 1、《關於西藏的若干問題》(3千字),調研報告,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課題。
2、《十七世噶瑪巴出走對海內外所影響及幾點思考》(5千字),調研報告(合作),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專報》第42期,2000年3月16日。
3、《對外宣傳部門如何發揮藏學機構和藏學家的作用》(6千字),2000年6月中央外宣辦召開的「藏學研究與對外宣傳工作」會議論文。
4、《藏傳佛教與西部大開發》(20千字),載全國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內部參考資料集》,2000年8月。
B.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學術認識
針對全國找礦勘查工作的實際需要,為了加強對中西部重點成礦帶的成礦理論和勘查技術方法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組織安排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2006~2010)」。根據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2006~2010)」重點開展我國中西部重要成礦帶(包括主要跨境成礦帶)、重點礦種的構造背景、成礦類型、控礦要素及分布規律和特殊景觀條件下的高效勘查技術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導和支撐中西部重點成礦帶的礦產勘查,發現一批資源基地,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以第二負責單位身份與第一負責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合作,聯合原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北京大學、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共同承擔了該重大項目第十一號課題「西秦嶺成礦地質背景與鉛鋅、銀、銅、金資源評價技術研究」(編號:2006BAB01A11),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是:開展區域地質背景與成礦構造環境、區域含礦建造與控礦構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嶺主要礦床類型與構造的關系,建立主要類型礦床的構造成礦模式和綜合找礦模型;研製識別和提取區域控礦要素、示礦信息及礦致異常的新技術方法; 採用地質模型和綜合找礦信息進行成礦預測及礦化體定位預測。
根據課題總體目標任務和統一安排部署,實施開展了「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鉛鋅、銀、銅、金綜合勘查技術研究」專題。專題研究目標和任務是:①以鳳(縣)-太(白)地區為主研究礦床與地層、構造、岩漿岩的關系,總結典型礦床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標志特徵,建立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②採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有效方法開展調查研究,對鳳-太等重點礦集區進行礦產潛力評價與遠景靶區優選,提交具有大型礦床找礦潛力的金屬、貴金屬礦產資源找礦靶區和普查基地1處;③對勘查模型和預測靶區進行驗證,有效地指導鳳(縣)-太(白)、柞(水)-山(陽)等礦集區隱伏金屬礦產找礦,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研究內容是:以鳳-太礦集區為主,柞-山礦集區為次,兼顧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從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煎茶嶺金礦床等入手,開展主要礦床類型與地層、構造、岩漿的關系研究,建立主要礦床類型的綜合找礦模型,研究識別和提取示礦信息及礦致異常的有效技術方法,採用找礦勘查模型和綜合找礦信息進行成礦預測及礦化體定位預測。具體開展3個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礦床的系統綜合研究,收集礦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資料,應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多種手段,從成礦環境、成礦年代、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入手,解剖典型礦床,建立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及找礦勘查模型;②區域找礦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術試驗研究,在鳳-太礦集區、柞-山礦集區、勉-略-寧礦集區開展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新方法、新技術試驗研究,確定提取找礦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隱伏找礦信息和熱液蝕變礦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關鍵;③靶區優選和驗證,應用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新方法、新技術進行成礦預測和靶區優選,並結合勘查需要對預測靶區進行工程驗證。
圍繞上述專題目標任務和工作內容,結合秦嶺地區的地質工作實際情況,根據上述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本專題採用的研究工作具體思路是:「立足前人資料和成果,以解決找礦勘查生產問題為目的,利用新技術,補充新資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資料,重新研究典型礦床,分析總結典型礦床和區域控礦的關鍵因素,完善典型礦床和區域成礦模式; 立足新理論和新認識,加強勘查技術方法應用試驗,分析總結研究找礦效果,篩選有效的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完善的綜合勘查模型,為我國類似造山帶和高山峽谷區找礦提供借鑒; 科研引導,科學預測,生產配合,及時驗證,產、學、研有機結合,確保找礦勘查重大突破」。
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長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礦實踐基礎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礦床和區域的關鍵控礦因素,確定了有效的勘查技術方法組合,建立了隱伏礦床綜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礦勘查靶區預測、驗證的重大進展,主要成果和學術認識有以下10個方面: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全面總結,重新進行了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指出了找礦預測區。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異常帶6個,圈定4個找礦預測區; 柞-山礦集區圈出了3個異常帶、2個找礦預測區; 勉-略-寧礦集區圈出3個異常帶、2個找礦預測區。
2)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
3)通過典型礦床關鍵控礦因素研究,對秦嶺造山帶區域主要類型金屬礦床的成礦規律進行了總結,依據控礦因素和成礦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的新認識。
通過對典型礦床關鍵控礦因素、成礦條件的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熱液改造就位成礦的疊加過程(即「兩期成礦」),多數礦床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建造環境下,通過岩漿熔離分異、火山沉積、熱水沉積等成礦作用形成初始礦床或礦源岩,在後期的造山構造岩漿活動過程中,初始礦床或礦源岩往往被後期區域性構造岩漿活動改造,成礦物質再次被活化、遷移、富集並沉澱成工業礦床。但是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研究認為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二元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礦」),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區域成什麼礦,後者控制在哪裡成礦、到哪裡去找礦。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提出秦嶺造山帶金屬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等。
4)選擇鳳-太礦集區等典型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對二里河和鉛硐山(東塘子)鉛鋅礦等典型礦床和成礦遠景區的充電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試驗研究效果進行了分析總結,得出如下結論: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實際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它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具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④EH4是一種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試驗出現異常形態與地質實際相反的現象,目前沒有能夠較好地解釋。異常區工程驗證效果也不理想,故該方法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方法對於圈定找礦靶區、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5)通過對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池溝銅礦的ASD蝕變礦物填圖試驗表明:①柴螞金礦和沈家灣金礦區蝕變礦物均以絹雲母為主,其次是綠泥石,再次是碳酸鹽礦物。但柴螞金礦與沈家灣金礦又有不同,柴螞金礦碳酸鹽化程度明顯強於沈家灣金礦,蝕變礦物填圖研究提出,柴螞礦區可以利用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來指導找礦,白雲母/絹雲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灣礦區的有利找礦標志; ②池溝銅礦礦化蝕變以泥化、綠泥石化和鉀化為主,泥化主要分布於接近地表的斑岩體或礦體上部,綠泥石化主要分布於近岩體裂隙、構造帶、岩體中,鉀化主要分布於岩體裂隙中,鉀化強烈,則礦化增強; 斑岩型銅礦主要蝕變礦物在區內廣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溝礦區發現典型的斑岩型銅礦蝕變分帶現象。
6)鳳-太礦集區遙感地質解譯和研究表明,以灰岩為核部的背斜傾伏影像部位、背斜軸線轉折部位、短軸背斜與隱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鉛鋅多金屬成礦和找礦的重要靶區。
7)綜合研究地質、物探、化探和遙感資料,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應用工作程序是:根據地質研究、化探異常分布和「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預測找礦遠景區→TEM、CSAMT物探方法確定勘查靶位→鑽探或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礦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探礦工程驗證充電異常→系統勘查。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是: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2.5萬溝系次生暈、1:1萬土壤正規網測量)+激電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1:1萬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遙感解譯、航磁解譯+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
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如對於SEDEX型鉛鋅礦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選擇TEM、CSAMT或激電測量; 對於與岩體有關的Au、Cu礦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選擇高精度磁測以確定岩體位置和產狀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選擇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測量,但地質工作和綜合研究貫穿始終。
8)成礦預測和靶區驗證取得了找礦勘查重大進展和發現。採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有效方法開展調查研究,分析應用新理論、新認識,進行了找礦遠景靶區優選與礦產資源估算,應用綜合勘查模型對不同類型礦床找礦模型和預測靶區進行驗證,取得了銅鉛鋅礦找礦勘查重大進展和發現。在秦嶺造山帶鳳-太礦集區取得東塘子、白楊溝隱伏鉛鋅礦找礦初步成果;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池溝斑岩銅礦重大發現;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徐家溝銅礦勘查重大進展。
9)研究、建立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是地質找礦綜合研究與勘查實踐的橋梁。綜合找礦模型的建立以成礦地質背景分析為基礎,以各種信息的理解、把握、轉換、關聯和集成為核心,以找礦標志的辨識、顯化、提煉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論指導下分析各種信息和信息組合與礦床(化)的關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綜合預測模型,可以此來分析和推斷靶區的找礦前景和礦化體特徵。
10)勘查在地表礦化較弱或沒有任何可識別礦化顯示的隱伏礦床和盲礦床的難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礦理論為基礎,以切實可行的勘查方法技術組合為手段,通過深入細致的資料解釋和工程驗證而逐漸取得找礦突破。由於勘查對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現象與礦床本身信息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模糊,因此,對於基礎地質工作和弱小異常必須足夠重視。不同勘查方法技術所獲得的找礦信息是不完備和不確定的,需要以地質為基礎具體分析、相互印證、綜合集成、大膽驗證。在找礦預查階段,面積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簡單地以剖面取而代之,這樣才能獲得充分、完整的異常信息。深部、隱蔽及微弱示礦信息的識別提取是找礦方法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C. 黃飛的主要學術研究成果
1. 「內陸淡水湖盆晚新生代不溶有機質——乾酪根的研究」,1988,第二作者,科學院研究年報,科學出版社。
2.「二維盆地模擬技術在東濮凹陷的應用」,1995,《斷塊油氣田》,第一作者。
3、「PNN及其在儲層物性參數預測中的應用」,《物化探計算技術》2003. Vol.25,No.1,p78-82 第一作者
4、「遼河油田歡喜嶺太古界潛山裂縫分形預測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4. Vol.31,No.1,p73-76)第一作者
5、「中原油田未成熟原由地球化學特徵及勘探意義」,《宜賓學院學報》 2005. Vol.5,No.6,p80-84 第一作者
6、「東濮凹陷CO2氣藏特徵及資源潛力評價」,《天然氣工業》 2006. Vol.26,No.11 第一作者
7、「宜賓市酸雨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7,No.11 第一作者
8、「變質岩儲層測井孔滲評價模型」, 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報,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 第一作者
7、「磷酸沉澱法制備白炭黑綠色工藝研究」,《無機鹽工業》2008年11期第一作者
8、「三江水系(宜賓段)水質主要污染負荷分析」, 《宜賓學院學報》 2008. Vol.8,No.12,p66-69 第一作者。
9、《陸相烴源岩地球化學評價方法》,石油工業出版社 , 1996年10月第1版 第一作者。
10、《煤層氣地質與勘探技術》, 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 , 1999年3月第1版 副主編。
D. 如何評價一項學術研究成果的質量
學術評價實際上就是要將學術研究成果排排座吃果果,分成三六九等。學術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兩種,一是基於內容的學術評價,即基於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學科本身的邏輯結構的評價方法;另一種是基於形式的評價方法,即游離於學術研究之外,客觀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徵和學術成果之間的形式聯系,從而描繪出學術研究的形式化圖景,從而達到學術評估的目的。這來兩種方法顯然有主次之分,但又是相輔相成的,基於內容的評價顯然是一種最符合邏輯的評價,形式化評價本質上是基於內容分析的評價方法的一種工具和補充方法。
E. 請教下簡歷裡面的「學術科研成果」怎麼填
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都可以填上去
F. 桑原騭藏的主要學術成就
桑原騭藏生前與死後出版的學術著作有《中等東洋史(二卷本)》《宋末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的事跡》《東洋史說苑》《東西交通史論叢》《東洋文明史論叢》《支那法制史論叢》《考史游記》等書。1968年,日本的岩波書店將這些著作集結,出版了六卷本的《桑原騭藏全集》。該全集的第六卷為別冊,內容包括桑原騭藏本人所藏圖書的目錄和全集一至五卷的總索引兩個部分,而桑原騭藏本人的著作為前五卷。錢婉約博士在其翻譯的《東洋史說苑》的附錄《〈東洋史說苑〉及桑原中國學》一文中提及《桑原騭藏全集》全五卷[3],這種說法可能專指前五卷專著,忽略了第六卷別卷。但嚴格地說,這種說法有誤,《桑原騭藏全集》全六卷才為正確的提法。
在桑原騭藏著作之中,在中國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最廣為人稱道的應為《中等東洋史》和《宋末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的事跡》。
《中等東洋史》作於桑原騭藏研究生期間,1898年首次出版。盡管成書時間比較早,但這並不影響《中等東洋史》在東洋史研究領域內的重大作用和地位。桑原騭藏的以西方世界歷史的觀點來看待東洋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的治學特點在《中等東洋史》多有體現。在桑原騭藏的筆下,沒有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是孤立於其他歷史事件之外,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這些普遍聯系的因素,包括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種或民族、區域形勢等等。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將一個地區看做整體,或者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整體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並無特別之處,但是從當時的角度來說,桑原騭藏的這種大眼光的確是有超前與進步之處的。《中等東洋史》已一經出版,就在當時的東洋史研究領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少學校紛紛以此書作為東洋史學科的教材,中國的上海東文學社也在1899年引進了此書,由樊炳清翻譯,王國維作序,以《東洋史要》為題出版。這也是桑原騭藏第一部被中國學者接觸並接受的著作。在這之後,中國國內出現了幾種《中等東洋史》的譯本,成為了清朝末年頗受歡迎的中國史讀本。梁啟超評價:「此書為最晚出之書,頗能包羅諸家之所長」,「繁簡得宜,論斷有識」。 王國維亦有同感,是書 簡而賅,博而要,以視集合無系統之事實者,尚高下得失,識者自能辨之。」 但也有部分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黃現璠對《東洋史要》評道:「上古史,尚插以神話;文化材料,多付闕如;且重要史事,亦多遺漏,實非完善之作。不過在當時教科書中,稱為善本,名賢同聲推重,幾至人手一簡,可知國人歷史知識,在日人之下,由來己久。嗚呼!亡國非一道,救國亦多端,吾國史學家,其知猛醒焉末?」 傅斯年在留心觀察中國史教科書的編寫後指出:「近年出版歷史教科書,概以桑原氏為准,未有變更其綱者。」[4] 由這些學界名賢對此書的議論,可知當時《東洋史要》在中國的影響。
《宋末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的事跡》則是桑原騭藏在中西交通史領域內的重要著作。該文最初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史學雜志》上連載(1915~1918),後由岩波書店以《蒲壽庚之事跡》為題出版。1929年,馮攸將該書譯為中文,由商務印書館以《唐宋元時期中西通商史》為題出版。同年,陳菁亦將該書譯為中文並補充考證,由中華書局以《蒲壽庚考》為題出版(下文通稱《蒲壽庚考》)。《蒲壽庚考》書分五部分:第一章,蕃漢通商大勢;第二章,蕃客僑居中國之狀況;第三章,蒲壽庚之先世;第四章.蒲壽庚之仕宋與降元;第五章,蒲壽庚之仕元及其親族。桑原騭藏在考證蒲壽庚的個人事跡的同時,也深入地研究了唐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海上交流。桑原騭藏不僅參考了大量的中國學者的研究與史料,也收集了可觀的西方學者的成果,這種豐富翔實的考證正是《蒲壽庚考》的特色。陳菁在他的譯者序中就直截了當地認為:「桑原騭藏《蒲壽庚之事跡》,徵引詳富,道人之所未道。於中西交通之往事,發明不少,非徒事襞績舊說者可比,為史界所推重者久矣。」[5]
G. 主要學術成就、創新成果及其學術價值怎麼寫
寫作思路:簡要概括,側重體現成果、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理工科論文的學術價值主要是採用了什麼新方法、新工藝,產生了多少經濟效益等。文科論文的學術價值主要看挖掘到了什麼新的思想,又有了什麼新的見解。
例文:
申請人主要從事新型納米多孔材料的制備及功能研究。曾參與1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並參與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成功申請。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洪堡學者博士後資助。
另外,申請人發展了一系列基於膠體晶體模板構築新型圖案化納米結構的材料制備方法,並制備了半導體氧化鋅一維納米結構陣列、半導體硫化物、貴金屬和碳酸鈣的有序大孔薄膜等。發展了一種氣液界面膠體晶體模板制備大面積半導體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請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一項。
(7)學術藏成果擴展閱讀:
學術論文,也稱科學論文、研究論文。是對某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研究、表述研究成果的文章。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促進社會發展;二是進行學術交流;三是為人才考核提供依據;四是可以訓練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
總體上說撰寫論文,可以提高作者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理論思維水平。研讀論文,則可以從中獲取較為密集的、系統的、深廣的知識,從而大大提高讀者的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
通過論文撰寫來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加強對於各學科前沿問題、尖端問題的探討,並通過這種高深問題的研究及各種新知識的廣泛傳播,可大大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整個社會的素質。
H. 藏學的歷史
藏學界一般認為,藏學誕生在19世紀30年代,匈牙利藏學家喬瑪是其創始人。但對西藏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藏學經歷了孕育期、發展期和繁榮期3個階段。 繁榮期(20世紀中期以後)。20世紀中期,藏學研究進入新的時期。一方面經過百餘年的發展,藏學的資料整理基本完成,有了一大批精通藏語、訓練有素的藏學專家。另一方面1959年達賴集團叛離祖國,帶走了一批藏文典籍資料,並由此引出舉世矚目的「西藏問題」,客觀上刺激藏學的進一步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西藏的研究也給予大力支持,國內藏學研究也呈蓬勃之勢。5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成立了專門的藏學機構或團體,如日本西藏學會、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西藏學會、英國西藏研究所、錫金藏學研究所等。一些學術機構發行專門的藏學研究刊物,如《日本西藏學會會報》、《藏學集刊》、《西藏學會會報》、《西藏學會通訊》等。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成為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從1976年在匈牙利舉行首屆國際藏學學術討論會至1992年已經召開6次。與會專家越來越多,討論的問題越來越深入。藏學研究繁榮最集中的體現是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佐藤長的西藏古代史研究,托馬斯的古藏文研究,西門華德的藏漢語比較研究,巴考和石泰安的西藏歷史、文化研究,拉露的西藏文學研究,霍夫曼的西藏本教研究,圖齊的西藏宗教研究等是令國際藏學界矚目的成果。
中國對於藏族歷史的研究和記述可以遠溯到隋唐,當時的漢文史籍對藏族地區作了詳細記載。新、舊《唐書》的《吐蕃傳》仍是研究藏學的重要文獻。元代時西藏和整個藏族地區納入中央政權的直轄之下,元政府曾對西藏人口組織了大規模的調查,並敦聘藏族地區高僧到京城宣講佛法。清代前期的《衛藏通志》、《西藏志》和後期的《西藏圖考》、《四川通志》等史志,對藏族地區的歷史、社會、宗教、風俗、地理、掌故等進行了全面的初步研究。20世紀30~40年代,一批學者在艱苦的條件下深入藏區實地考察,有人甚至投入寺院習經,對藏學作了開拓性的研究。張怡蓀、李安宅、於式玉等都為國內藏學研究作出了貢獻。
50年代開始有組織地系統開展藏學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國許多高校和研究機關的藏學專家赴西藏對藏族地區的社會歷史、語言文字、宗教哲學、音樂戲劇、建築雕塑等進行大規模的實地考察,獲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貴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內藏學研究大步發展。中國設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級藏學研究機構50多個(如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所、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藏學研究所、台灣西藏研究會等),創辦了《西藏研究》、《中國藏學》、《中國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會發展研究》、《西藏藝術研究》等30餘種藏學學術期刊。專門組成了中國藏學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藏文古籍200餘種和一批藏學研究學術成果 。每年召開數次規模不等的藏學討論會。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展開,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130餘名學者和旅居國外的藏胞學者到中國參觀訪問,進行學術考察和洽談科研合作項目。中國藏學家也應邀出國訪問、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
和外國藏學研究比較,中國藏學研究有其突出優勢和特點。實地考察、實物研究和口頭流傳資料的收集,藏、蒙、漢多民族學者的攜手合作研究等是國內藏學研究的有利條件。因而,國內藏學不限於文獻資料的研究,也不限於對藏族作「史」的研究。對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現實與發展、藏族風情習俗、藏醫科技等課題的研究處於領先地位。
I. 學術成就怎麼填
填寫: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獲得的獎項等都可以專填上去。例如最近五年主要在屬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成績:第一,關於大學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二,關於散文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三,關於圖象與文字關系的研究,出版《***》、《***》等。第一、第三兩項研究,兼及文學與教育、文學與藝術,帶有某種開拓性,在學界頗有影響;第二雖屬傳統課題,也能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學術成就:指是在系統的專門的或者在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績。發表於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參與結題的科研項目均屬於學術成果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