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符號學是研究什麼的
就是研究不是語言文字的表示內容,話說研究這個干嗎真心不知道 我不是這行的額
Ⅱ 辛斌的科研成果
1.《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獨著
2.《當代語用學理論與分析》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主編
3.《辛斌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4.「當代語言研究中的游戲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5期
5. 「批評語言學方法論」,《外國語》,2002年第5期
6.「語言、語篇和權力」,《外語學刊》,2003年第6期
7.The Natural Approach to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當代語用學理論與分析》。
8.「批評性語篇分析:問題與討論」《外國語》2004/5
9.「略論批評語言學的哲學社會學背景」《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
10.「論理解的歷史性和解釋的客觀性」,《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
11.「論意義的合法化、習慣化和語境化」,《外語學刊》2004/5
12.「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觀與批評語言學」,《文藝報》2004/12/16第3版
13.「批評語言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性語篇分析中的意識形態觀」,《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9
14.「關於批評性語篇分析中幾個概念的討論」,《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5/3
15.「指示詞語this和that在英語口語中的使用和理解」,《外語學刊》2005/5 (辛斌、沈磊)
16.「英語網際網路語的形式與功能」,《外語電化教學》2006/1(辛斌、張雪梅)
17.「《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轉述方式和消息來源的比較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18.「互文性、非穩定意義和穩定意義」,《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
19. 「福柯的權力論與批評性語篇分析」,《外語學刊》2006年3月,第2期
20.「Schema theory and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英語教學研究文集》,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21.「語言和意識形態(一)」,《符號學與符號學新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22.「語言和意識形態(二)」,《符號學與符號學新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23.「報紙新聞中直接引語的形勢與功能」,《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英語研究》2006年第4期(12月)
24.「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展、應用及跨學科研究——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綜述」(辛斌, 李曙光),《外語研究》2006年第5期(10月)
25.「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FLT」, 世界文明國際論壇第二次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理工學院、澳門基金會出版,2006
26. 「應改變『 保姆式』的方式和『家長式』的目標期待」,《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4月第4期:「外語教學改革出路筆談」
27.「語言、思維、認知—再論沃爾夫假說」,《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1月第1期。(施光、辛斌)
28.「轉述言語與新聞語篇的對話性」,《外國語》2007年7月第4期
Ⅲ 1.結合具體的媒介案例,討論符號學理論的基本含義 2.結合具體的媒介案例,討論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含義
傳播學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系,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由於傳播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學、神經病學、等等,都與傳播學相關。它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人類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來研究傳播的本質和概念;傳播過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系與制約;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饋,信息與對象的交互作用;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功能;各種傳播媒介的功能與地位;傳播制度、結構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
Ⅳ 有沒有符號學這一學科
您好!
1、符號學的學科是存在的。
2、請看資料:
走進「符號學」領域
今天,我國讀者對於「符號學」這個名詞,可以說已經不再陌生。但要說對其有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也許還未到此程度。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這套「符號學譯叢」,集中地介紹了法國符號學研究成果,為在我國開展符號學研究和於符號學分析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原始參照。
法國的符號學研究,萌生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但其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還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和以後的時間。它的發展,得益於多種學科在二十世紀獲得的重大進步。
首先,現代語言學是符號學獲得理論構架和研究方法的主要依據。第一次把對符號的研究當作一門新學科提出的,是瑞士語言學家F·索緒爾(1857-1913)。他在其對現代語言學發生深遠影響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預言將有一門專門研究「符號系統」的學科出現,並為其做了初始的理論准備。他的繼承者丹麥語言學家葉爾姆斯列夫(1899-1956)通過其《語言學理論導論》和《語言論集》兩本著述,為後來的結構語義學的建立奠定了認識論基礎。法國語言學家本維尼斯特(1902-1976)有關「陳述活動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使得符號學藉助於敘述主體的陳述來掌握意義成為可能,從而形成了話語符號學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因此也就使符號學更靠近了言語活動的實際情況。 其次,文化人類學為符號學提供了部分研究對象。由於文化人類學與符號學都關心話語中影響個體言語的文化習慣(風俗,習慣,沉澱在集體的言語活動實踐中的動因,等),所以它們在這些方面多有交叉。而對於主導話語的跨文化形式即敘事文形式的規律性研究,早在符號學介入之前就由文化人類學家們開始了,當然,這種研究也首先得益於語言學的理論啟發。法國社會學家馬塞·莫斯(1872-1950)曾系統地論述了價值物品與財富在社會的循環中的相互關系,從此,「社會性變成了一種系統,而在這個系統的各個部分之間,我們可以看到銜接、等值和蘊涵關系」(列維-斯特勞斯評語)。列維-斯特勞斯本人也在這方面有非常出色的分析實踐。杜梅澤爾(1898-1986)在《神話與史詩》中以相近的術語解釋了印歐宗教中眾神的「三種等級功能的意識形態」。於是,一種總的結構,在不考慮個別的情況下出現了,而在這種結構中,特殊的問題也在其中找到了它們的准確位置。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普洛普(1895-1970)1928年出版的《俄國民間故事形態學》,於六十年代初被翻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極大地推動了符號學的研究。格雷瑪斯(1917-1992)就在其基礎上深入而又全面地研究了敘事語法,提出了完整的既可用於文學敘事文又可用於社會敘事文的符號學理論。
最後,在哲學方面,符號學從現象學研究理論中吸收了其有關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的概念的大部分內容。符號學概念中的「意義顯現」表達方式,就源自現象學的啟發。這種表達方式,在感覺的范圍之內於感覺主體與被感覺對象之間互為基礎的關系之中,把意指形式的地位確定為可感覺的與可理解的、幻覺與分享的信仰之間的一種關系空間。格雷瑪斯在《結構語義學》中明確地寫到:「我們建議把感知確定為非語言學的場所,而對於意指作用的理解就在這個場所內」(第8頁)。當然,符號學不能被看作是現象學的一個分支。符號學對於現象學的借鑒,主要得益於德國哲學家胡塞爾(1859-1938)的《現象學的主導觀念》(於1950年譯成法文)和法國哲學家梅爾洛-龐蒂(1908-1961)的《感覺現象學》(1945)。
Ⅳ 哪位能簡述符號學的起源和發展
符號學(Semiotics)是研究符號系統的學問,最早是本世紀初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Sauaaure)、美國哲學家和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皮爾士(Pierce)提出的。前者著重於符號在社會生活的意義,與心理學聯系;後者著重於符號的邏輯意義,與邏輯學聯系[1]。大約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符號學才作為一門學問得以研究。現在符號學已經成為一項科學研究,其理論成果也已經滲透到其他諸多學科之中。 設計與符號學關系密切。設計這個詞來源於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畫記號[2]。現在被普遍採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記號的意思。研究和運用符號學的一些原理來幫助設計人員「做記號」,不能說不是從事設計人員的一條重要的途徑。
符號的起源是勞動。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有了實用和審美兩種需求,並且已經開始從事原始的設計活動,以自覺或不自覺的符號行為豐富著生活。從我們祖先的結繩記事到歌舞圖騰,都是維護社會傳統秩序的信息符號。
符號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中介,是認識事物的一種簡化手段,表現為有意義的代碼和代碼系統[3]。當然,符號這一概念的外延相當廣泛,設計中的符號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有許多共性,使得語意學對設計也有實際的指導作用。通常來說,可以把設計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號,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加工與整合,實現傳情達意的目的。
目前只找到這些內容,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Ⅵ 學的研究對象.那麼語言學與符號學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
語言學與符號學之間的關系如下:
符號學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語言學的發展。
現代符號學產生的哲學基礎就是在二十世紀逐漸完善起來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按照其觀點,世界是一個結構體系,是具有層次的,除了對事物本體的研究以外,還要注意研究事物之間的關系。
Ⅶ 符號學研究的是什麼
符號學研究的是什麼?符號學當然是研究符號的學說啊,符號學不僅研究人類文化,還研究個人化的認知活動、心靈活動、一切有關意義的活動,
Ⅷ 那位高人詳細講解一些符號學
符號學:在此「符號學」兼含廣狹兩義。狹義符號學與西方通行用法一致,廣義符號學除包括其狹義部分外,還包括各類側重於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際理論研究。其范圍較通行符號學用法遠為廣闊,因作者強調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理論觀點,把符號學視為一般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總體革新策略之泛稱。(廣義) 符號學如其 說 指具體理論學說,不如說指人文科學理論革新中的特定思考及運作方向。
跨學科--跨文化:本人符號學思想的特點有兩個基本方面:1)強調符號學的多元認
識論本質,企圖充分擴展符號學「跨學科」實踐的范圍,廣泛借鑒現當代各學科中獨立的理論實踐成就,以期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各域的理論說明力和解釋力;2) 認為21 世紀符號學跨文化時代的到來,將引發人文科學理論和符號學理論的重大發展;特別是中西跨文化符號學的新方向,將有力促進和提升全球人文科學理論和人類思想史研究的水平。
中西比較符號學:本人的符號學觀點,因此擬從領域范圍和思考層次兩方面來擴大當前符號學視野,並認為人類符號學事業,在經歷六、七十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運動之後,將面臨著另一次世界范圍內人文學術思想的「飛躍」:此即中西比較符號學的新學術領域。在航天工程和基因工程時代,在社會經濟全球化和環保事業人類一體化的新世紀,人文社會科學革新事業必須打破傳統的地域、歷史、血緣主義窠臼,以期從人類整體生存角度對人文理論結構重新予以思考和設計。跨文化符號學理論,不是朝向東方歷史地域主義的一種「術語換名運動」,而是朝向一種適用於全人類的新人文理論建設。中國學術實踐的目標和范圍都必然是朝向人類全體的。
符號學和理論翻譯:中國學術的現代化是與研習現代西方理論密切相關的。一百年來的中國學術現代化過程也是紹述和譯介西學的過程,過去四分之一世紀則是中國學界密集翻譯現代西方人文理論經典的時期。現代西方理論翻譯本身即為一符號學實踐,須處理中文和西文之間、歷史與理論之間話語語義單位對應技巧的問題。本人積改革開放前20年獨立研習之體驗,在「文革」後十年間曾將主要精力用於此「堅硬」領域,並繼續加深了對中西比較學術機理的認知,遂於1985年港中大國際哲學會議論文中宣稱:中國學術現代化的中心任務將是中國古典歷史和現代西方理論之間的有效互動關系的研究。這也將是中國符號學理論的中心任務,即在理論的層次上探討中西思想交流的課題。本網站將繼續論述有關作為中西理論交流技術性核心的「翻譯符號學」議題。翻譯學是當代「小學」的組成部分,為今日「治經」者所不能忽略。本人著譯表中所列理論翻譯作品以及大量當代其它優秀理論翻譯作品,均可作為網站論題的參考資料。
非西方中心論:跨文化符號學必然是非西方中心論的。人類文化思想學術的多元化歷史,不可能簡單化地歸約為任何現成西方學術理論系統。非西方中心論觀點同樣也來自西方傳統學術和西方革新理論之間的張力關系本身。人文科學的西方中心論,是指那些在現行制度內取得主流地位的學科和流派的知識成果。西方符號學人文理論研究意在擺脫停滯不前的保守學科定式,以便在跨學科層次上謀求學術因素的重新拆分和組合,其方向也應稱作是「非西方中心論的」。非西方中心論的實質是,兩百年來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專科化的發展,現在已演變到須要全面重組的階段,跨學科的符號學學術於是應運而生。值此21世紀全球化時代,非西方的人文學傳統已進入人類知識總庫,因此人文科學重組和整合事業必然包括非西方部分。但是科際重組不僅不是要削弱專科知識,反而是要在擴大跨學科對話後深化各專科知識。在跨學科整合時代,專業學科知識水平亦將進一步提升。跨學科 (通學) 和專業化 (專學) 是相輔相成、相 互促進的。
學科與學際的互動:本人的「一般符號學思想」(廣義符號學的核心部分), 並 不 將符號學視為一種固定的學科,後者必然以遵循學術運作的確定前提、程序和目標為特點;但絕非反對在方法論層次上充分注重一切符號學的和人文科學的知識成果。實際上,符號學是以重視分析技術著稱的。部門符號學的技術性深化和一般符號學的思想性開放,均為符號學學術思考方式之特徵。符號學實踐因此廣泛地相關於眾多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本網站文章企圖說明二者之間的有機聯系。符號學極其強調傳統知識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強調對傳統知識「運用方式」本身予以革新的必要性;只有通過能動性的多元分析組合才可達致這一目標。符號學作為當代學術思想理性主義的典型實踐,必然是高度重視各學科的知識成果的。反過來,符號學的研究成果亦可為各種類型的專科學術服務。因為,一般符號學的認識論「全景圖」,將可為各類具體課題研究提供相關總體理論背景,並有助於強化各具體門類研究實踐的自我重新定位。所以符號學是與人類文科知識全體的認識論現代化革新任務密切 相關的。符號 學 和各傳統學科之間的交流或對話,因而也是一種「跨學科」互動關系。符號學實踐也即學科運作和學際運作之間的互動和張力關系的展開。
符號學和人文科學:廣義符號學指謂著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全面開放態度,並涉及各學科各學派的相關學術理論。二十世紀的符號學運動既有其內部動因,也有其外部動因:這就是,與自然科學相比,人文科學各學科知識具有顯著的理智落後性。有關社會文化現象的因果分析、價值分析和預測分析中存在的普遍差誤性和分歧性,足以證明人類雖然對於自然宇宙知識日益精確,其自我認知中卻始終充滿內在的「盲點」。當代人文科學知識論含有大量盲點的事實,卻為其職業主義和功利主義導向所遮蔽。因此,符號學認識論革新又須與一種傳統的倫理學信仰內在地相關。對此,當代西方符號學家們的認識是極不充分的。因此,本人的另一研究領域倫理學和中國歷史倫理學(仁學),正是與符號學認識論內在相通的。在今日跨文化跨學科的符號學革新事業中,中國學者由於比西方學者具有更廣泛的語言的和跨文化的知識條件,而不期然地在未來全球人文理論革新的事業中肩負著更重要的學術使命。
符號學和倫理學:本人符號學思想是朝向在傳統和現代互動中重新定位的倫理學的。符號學和倫理學作為研究領域均具有人文科學整體性背景,均強調跨學科和跨文化的思考方向,二者之間的聯系是多方面的。在比較符號學和比較倫理學的標稱中,「比較的」同時兼指不同學科學派之間的比較和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比較。作者是在此綜合比較學的意義上提出仁學倫理學理念的。「現代仁學」一方面以現代中西人文理論為根據,另一方面強調其中國原始人本主義形態的固有價值,遂有志於成為中西、古今、知行之間具多元綜合性的新型倫理學實踐。
仁學和人本主義:簡言之,本網站論題實際涉及兩大范圍:中西符號學和比較倫理學。二者均與人文科學整體相關聯,並均通向兩大相對獨立的學術運作實踐:跨文化人文學的結構主義運動和跨學科倫理學的仁學重建運動。作為現代學科名稱的「仁學」,不妨說是一種「孔學還原主義」或<論語>中心主義。按照作者的立場,只有在「儒學倫理學」還原為一種「仁學最小主義」原則之後,「儒學」才可能與各種現代知識論連接。另一方面,現代仁學以成為未來人文理論革新之精神動力和方向導引為己任。人文科學和人本主義均以一種解釋學的相對論為前提,二者均不具有絕對客觀性。但是作為一種理性的理論實踐,仁學、人文學和人本主義,均在認識論上追求相對合理的科學客觀性。現代仁學倫理學的「客觀性」是以人本主義為前提的。本人主張,中國仁學是世界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最佳歷史典型,宜於在中國和世界廣為倡導和推廣。
Ⅸ 符號學的跨學科理論和人文科學的革新主義理論之間什麼關系
有關語言學與符號學關系的論 述可以分為兩大種。一種觀點認為這兩個學科之間是從屬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它們之間是平 級關系。
從屬關系可以被進一步分成兩類。一部分人把符號學看成是包含語言學的母學科,而另一部分 人則把語言學看成是包含符號學的母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