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財務成果包括哪些會計科目
營業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利得、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利得、債務內重組利得、政府補助容、盤盈利得、捐贈利得等。
營業外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失、債務重組損。
投資收益:核算企業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
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本年利潤:核算企業會計年度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虧損)。
利潤分配:核算企業一定時期內凈利潤的分配或虧損的彌補以及歷年結存的未分配利潤(或為彌補虧損)情況。
盈餘公積:核算企業從凈利潤中按規定比例提取的盈餘公積金。
應付利潤:核算企業給投資者分配的現金股利或利潤。
㈡ 會計核算的最終成果是什麼
是會計報抄表。
會計報表是會計核算襲工作的最終產品。會計報表是綜合反映企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情況及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的書面文件。
現代會計的核算職能不僅僅是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後反映,還包括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後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進行預測,參與計劃,參加決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干預經濟活動;事後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記賬、報賬、算賬。
(2)成果會計擴展閱讀
會計報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
1、按照會計報表的服務對象(報送對象),可以分為對外公開報表和內部使用報表。
2、按照會計報表反映財務活動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靜態會計報表和動態會計報表。
3、按照會計報表編制的范圍不同,可以分為個別會計報表和合並會計報表。
㈢ 什麼是會計成果
會計成果就是一段時期內會計經營成果,反應經營成果的要素主要包括:收入,費用,利潤.比如說年末分配利潤所剩下的未分配利潤就是企業一年內的經營成果
㈣ 財務成果包括那些會計科目
1、財務成果包括那些會計科目:
(1)營業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專動資產處置利得屬、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利得、債務重組利得、政府補助、盤盈利得、捐贈利得等。
(2)營業外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失、債務重組損。
(3)投資收益:核算企業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
(4)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5)本年利潤:核算企業會計年度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虧損)。
(6)利潤分配:核算企業一定時期內凈利潤的分配或虧損的彌補以及歷年結存的未分配利潤(或為彌補虧損)情況。
(7)盈餘公積:核算企業從凈利潤中按規定比例提取的盈餘公積金。
(8)應付利潤:核算企業給投資者分配的現金股利或利潤。
2、財務成果是企業一定生產期間經營活動的最終財務成果,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所實現的各種收入(收益)與相關費用(支出等)的差額。如果收入小於費用,其差額為企業的虧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從事全部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利潤或發生的虧損。它綜合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是考核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一個綜合指標。
㈤ 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的會計等式是( )。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的是會計等式,注意區分靜態會計等式和動態會計等式。靜態會計等式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會計等式,是由靜態會計要素(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組合而成。其公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動態會計等式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的會計等式,是由動態會計要素(收入、費用和利潤)組合而成。其公式為「收入-費用=利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
㈥ 財務成果的會計處理全過程
取得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根據記賬憑證,編制財務報表
㈦ 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是什麼
收入,費用和利潤(主要是利潤表項目),另外現金流量表的部分項目也能反映經營成果
㈧ 會計工作成果怎麼寫
會計工作成果主要可以寫一寫自己,通過自己的會計工作為單位,或者為公司完成了回每年的賬務處理,以答及通過自己在賬務方面的一些處理如何提高公司的經營業績填少公司的一些成本以及如何為企業合理避稅,這些都是可以寫沒自己的會計工作成果。
㈨ 評價財務成果是會計的職能嗎
什麼是財務成果
財務成果是企業一定生產期間經營活動的最終財務成果,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所實現的各種收入(收益)大於相關費用(支出等)以後的差額。如果收入小於費用,其差額為企業的虧損。
2.財務成果的分配
企業實現的財務成果必須遵照國家有關政策、制度和企業公司章程及董事會決議進行分配。財務成果的分配關繫到與企業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各種當事人,包括國家、投資者、企業、債權人和企業職工等的切身利益,也關繫到企業的稅負問題。
企業財務成果的分配一般是指利潤分配,利潤分配有兩個層次:
1.有國家參與的利潤總額分配。
企業在一定期間內實現的利潤總額應按照稅法規定進行永久性差異、時間性差異和稅前彌補虧損等項目的調整,計算出企業一定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再根據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上繳企業所得稅。也就是說,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應在國家和企業之間分配,應納所得稅歸國家,凈利潤歸企業。
這一層次的利潤分配以政府頒布的所得稅法為依據,具有強制性的特徵,任何企業都不具備控制權和取捨權。企業只能通過合理的安排,盡量減少應納稅所得額或者使企業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和稅前彌補虧損政策,來達到稅收籌劃的目的。
2.由企業自主的凈利潤分配。
《企業財務通則》第8章第32條規定:企業繳納所得稅後的利潤,除國家另有規定者外,應按下列順序分配:
(1)承擔被沒收的財物損失、支付各項稅收滯納金和罰款。企業因違反有關法規而被沒收的財物損失和因違反稅法被稅務機關處以滯納金和罰金,必須用企業的稅後利潤開支,而不能在稅前列支,以免損害國家利益。
企業承擔的被沒收的財物損失和稅收滯納金、罰款,也是企業的支出。但這一部分支出不同於企業發生的其他成本費用支出,它不具備抵稅作用。雖然會影響企業的利潤水平,但對企業的稅收負擔不會產生影響。
(2)彌補企業以前年度虧損。企業發生虧損,如果未能在5年內得到稅前彌補,就只能用稅後利潤彌補。也就是說,企業的稅後利潤用於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部分,也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稅負。
(3)提取盈餘公積金。盈餘公積是企業按照一定比例從稅後利潤中提取的,用於發展和積累的資金,包括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按國家規定的提取比例(10%)提取,企業所提取的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達到企業注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任意盈餘公積根據公司章程或股東會決議規定提取,是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提取
㈩ 關於財務成果核算的會計分錄
一、進行期末損益類結轉
借:主營業務收入1500000
其他業務收入 150000
營業外收入100000
投資收益 60000紅字
因為是虧損
貸:本年利潤 1690000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成本650000
其他業務收入 90000
營業稅金及附加 30000
營業外支出 80000
管理費用40000
銷售費用30000
財務費用15000
兩個本年利潤相減下差額,然後減去所得稅就是凈利潤。
利潤總額=本年利潤的貸方-本年利潤的借方=1750000-1095000=655000
二、「主營業務收入」賬戶用於核算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收入。在「主營業務收入」賬戶下,應按照主營業務的種類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本賬戶期末應無余額。
(10)成果會計擴展閱讀:
企業未按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收,主要指企業未遵循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對應計的銷售收入採取拖後或記入往來賬戶不及時轉銷售收入。我們進行征稅籌劃時,應注意:
⑴審查企業的銷售是否合理,通過確認企業的銷售方式進行稽查。對一般銷售業務,如交款提貨、委託收款、托收承付等結算方式,其銷售成立的標志有兩個,
一是商品、產品已經發出;
二是貨款已經收到,或者已取得收取價款的憑證。對其他銷售方式,按財務慣例規定,分別確定收入的實現時間。
⑵審查企業的銷售發票、運費結算等原始憑證,結合「產成品」、「自製半成品」、「庫存商品」、「生產成本」等貸方明細賬和企業「產品(商品)出庫單」,查明企業銷售發票是否已經開出,商品產品是否已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