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期刊可以了解到化學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1. 化學學報(Acta Chimica Sinica)(中文版) ISSN
www.sioc.ac.cn (半月刊0567-7351)
1933年創刊,原名《中國化學會志》。主要報道學術價值顯著、實驗數據完整、具有原始性和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工作量較少或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進展。
2.化學通報
www.chemistrymag.org;hxtb.icas.ac.cn (月刊/0441-3776)
1934年創刊,原名《化學》。主要反映國內外化學及其邊緣學科的進展和動向,介紹新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術,交流科研成果和工作經驗。
3.化學進展(Progress in Chemistry)(中文版)
www.las.ac.cn (雙月刊/1005-281X)
1989年創。是我國唯一以刊登化學領域綜述與評論為主的學術期刊。報道化學專業國內外研究動向、最新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
4.美國化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pubs.acs.org/journals/jacast)
主要發表化學領域各方面的原始論文與研究簡訊,包括普通化學、物理化學、無機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等。
5.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
(pubs.acs.org/journals/chreay) (0009-2665)
原為雙月刊,現每年8期,美國化學會出版。主要看在化學關鍵領域方面的分析評論性文章,以及關於普通化學、物理化學、無機與有機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等理論方面最近研究成果的綜述。
6.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pubs.acs.org/journals/achre4/index.html) (0001-4842)
美國化學會出版。月刊。主要報道化學各領域基礎研究與應用最新進展的分析和評述文章,並討論新的發現和假說。
7.化學會志,化學通訊(Journal of the Chemistry Soci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s)
(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PI/index.asp)
英國化學會出版。主要刊載簡訊、化學領域中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出版迅速,其詳細論文隨後在英國化學會志相應部分發表。2003年起合並到「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8.純粹與應用化學(Pure & Applied Chemistry)
(www.jupac.org/Publications/Pac/index.htm)
不定期。為IUPAC機關刊物,Pergamon出版。主要收載在該會及其分支機構各種會議上提出的報告、論文與特邀講演,也包括該會所屬命名、符號及標准分析程序等。
❷ 哪個網站可以看到最新的化學研究成果
用自己大學的資料庫吧,那裡有很多,如果沒有的話你可以找個人幫下忙,比如像浙大的資料庫就很強大,在裡面基本都能找到想要的東西
❸ 歷史上重要的化學研究成果
1.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O2的性質和變化
CO2的性質和變化
2.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金剛石和石墨的組成和結構
拉瓦錫研究水的組成和結構
3.化學研究物質的用途與製法
侯德榜的制鹼法
O2的用途和製法
❹ 求化學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及動態的網站
最最權威SCIFINDER
scifinder.cas.org這個要賬號,非常貴,而且全英文
中文的算不上最權威
但相對不錯的。維普 萬方 小木蟲論壇 你直接網路吧,都有 只有小木蟲是免費的,裡面有很多大牛,很好很強大
還有ACS旗下有很多很多資料庫,SCI無意識最全最權威的,但缺點就是太貴,一般大學圖書館都可以下,但不在大學就難接觸到,但是你要找什麼東西我可以幫忙
❺ 近年來中國在天然產物化學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國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在2018年中,中國學者在天然產物研究領域取版得了諸多成果,一系權列結構新穎、生物活性顯著的天然分子被發現和研究,其中73個化合物被國際權威期刊NatProdRep評為熱點化合物。
❻ 化學研究成果
海爾蒙(光合作用的發現)一個結論 2003
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土多德的影響,認為植物體是由「土壤汁」構成的,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完全來自土壤。到17世紀上半葉,比利時醫生海爾蒙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把一棵稱過重的柳樹種植在一桶事先稱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他發現這棵柳樹的重量竟是剛栽種時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減少62.2克。因此,他認為構成植物體的物質來自水,而土壤只供給極少量的物質。這個結論首先提出了水參與植物體有機物質合成的觀點,但是沒有考慮到空氣對植物體物質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論氣》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氣和植物的關系,提出「人所食物皆為氣所化,故復於氣耳」。可惜因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精闢的論斷。直到1727年,英國植物學家斯蒂芬·黑爾斯才提出植物生長時主要以空氣為營養的觀點。而最先用實驗方法證明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養分的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他還證明植物能「凈化」因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使空氣變好,這就是後來人們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出氧氣的緣故。然而他卻把這種現象歸因於植物緩慢的生長過程,而沒有認識到光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於他的傑出貢獻和實驗完成於1771年,因此,現在把這一年定為發現光合作用的年份。
隨後有人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但卻得出與他相反的結論,認為植物不僅不能把空氣變好,反而會把空氣變壞(這是由於植物同樣有呼吸作用的緣故)。這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導致了1779年荷蘭的簡·英格豪斯進行一系列實驗,他的實驗證實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果,確認植物對污濁的空氣有「解毒」能力,同時指出這種能力不是由於植物生長緩慢所致,而是太陽光照射植物的結果,從而證明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氣變好。同時他發現植物有很強的釋放氣體的能力(這就是後來人們知道的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放出氧氣的結果),而且這種能力的活性與天氣的晴朗程度尤其與植物受光照的強度成正相關。他還證明植物在暗中不僅不能「凈化」空氣,反而會像動物一樣把好空氣變壞(這是後來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會釋放出二氧化碳的緣故)。他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只有葉片和綠色的枝條在陽光下才有改善空氣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會使空氣變壞。這些實驗結果為後來人們認識植物綠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礎。
1782年,瑞士的牧師吉恩·森尼別在化學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植物「凈化」空氣的活性,除與光照密切相關外,還取決於所「固定的空氣」(即後來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於受當時氣體化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釋放的氣體究竟分別屬於何種氣體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氣的組成成分後,人們才明確認識到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釋放出的氣體為氧氣,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綠色部分)在呼吸過程釋放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到此時,人們對植物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才有較深刻的認識。
關於植物在光下放氧,我們可以用如下的簡單實驗加以證明:剪取生長旺盛的幾枝金魚藻嫩枝(長度約10厘米左右),置於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燒杯中,再在藻體上罩一個大漏斗,燒杯中的水面應高於漏斗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同時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氫鉀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後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緊上端、用石蠟或凡士林密封好並且裝滿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後,把燒杯置於溫度較高並且光線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觀察到有成串氣泡(即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的氧氣)逸入試管中,使試管中的水面下降。
雖然當時人們對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有較深刻的認識,但是,對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釋放的氧氣之間的數量關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學者德·索蘇爾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與放出的氧之間的數量關系,結果發現植物製造的有機物和釋放出的氧的總量,遠遠超過它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於實驗中只使用植物、空氣和水,別無他物,因此,他斷定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時不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864年,德國科學家朱利葉斯·薩克斯又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氣外,還有有機物。此時人們對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並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已確信無疑了。因此,最終確定了至今人們還在沿用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然而,當時對於氧氣是從綠色部分的什麼部位釋放出來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國學者恩吉爾曼用具有螺旋形葉綠體的水綿(一種綠藻)作實驗。當他把放有水綿和嗜氧細菌懸浮液的載玻片置於沒有空氣的小室里,然後照光,結果發現嗜氧細菌向被光點照射的葉綠體部位附近集中,這便有力地證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機構是葉綠體。
從上面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到,從海爾蒙脫到薩克斯和恩吉爾曼,人們對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利用光能作為原動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認識,經歷了兩個多世紀。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是通過不斷探索、實驗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時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獲得的。這些認識和對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確定,為近代對光合作用這個極其復雜的反應過程的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❼ 如何評價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2的理綜試題
【理綜】生物篇
一、總體上難度略有下降
生物難度跟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大題的難度是中等略偏下,特別是今年的第29題的遺傳題,這個跟去年相比難度大幅度下降,但是在這裡面有幾個問題略有難度,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得到不錯的成績,同時也能區分出優秀的學生。全國卷的難度同樣也是大幅下降,全國卷第一題考查的是「原核細胞的結構」,第2題考查的是,不同細胞對生長素的敏感度,幾乎都是教材上的原話,是不是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覺呢?第29題考查的是對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對於基礎扎實的孩子,如果審題認真,就能夠得心應手。所以今年的生物拿分還是很容易的。
二。考查的核心依然是注重基礎以及理論聯系實際
沒有什麼偏題和怪題,沒有什麼陷阱,命題形式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比如北京卷的第1題的「乙肝疫苗有效成分」,第3題「抗癌葯物處理」,第5題「轉基因植物」,第29題「對葯物依賴的研究」,等都貼近我們的實際和社會生活,與生物科學發展前沿同步,充分體現了生物學科的學習價值以及社會意義。
三。考查的重點還是能力考查
理解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綜合運用能力依舊是考查重點,2014年的高考試卷理解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比分最多,但失分率最多的環節是在獲取信息能力,而2015年高考命題延續了這點,比如北京卷29題和31題,同樣全國卷29題的光合作用,第5題的信息,第31題的圖標,以實驗探究能力考查為核心,綜合考查學生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充分體現了生物學「實驗科學」的學科特點,也是我們在復習中對高三學生一直強調的重點,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四中網校一直嚴格根據高考要求,設計緊抓考點的練習題,以北京卷31題和全國卷29題為例,仔細觀察其實都曾在知識導學練習題中出現過類似題。(北京四中網校教學高中部 田方圓、楊紅梅)
【理綜】物理篇
2015年全國高考新課標Ⅱ卷物理試題分析
總體看2015高考全國物理試題,較好地體現了命題指導思想與原則。以新課標二為例,考查的知識點大多數都是中學物理核心內容,力學部分比重較大,特別注重對牛頓第二定律、機械能、力和運動、曲線運動等主幹知識考查。
具體有如下特點:
一、注重基礎
考試題對基本知識的考查佔主體地位,例如:選擇題中14題考查平行板電容器、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15題考查電磁感應規律;16、21題考查曲線運動中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思想、運動和力的關系;19題考查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20題考查了牛頓第二定律中連接體的問題;24題電場計算考查了電場的基本概念和曲線運動知識的綜合應用;25題考查了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是典型的動力學問題等等。
二、物理過程經典不失靈活
比如選擇題14、15、16、17、19、20等題,以及實驗、計算等等都為同學們常見的過程和模型。但這些過程、情景都有一定的綜合性,組合起來自然、貼切。給學生的感覺很親切、很踏實。這些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綜合能力。
三、注重圖像
圖像問題一直是高考熱點,今年高考選擇題17題,計算題35題涉及圖像。這些題目是以圖像描述物理過程,要求學生利用圖像來分析解決問題,這些問題考查學生通過圖像獲取信息,通過圖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實驗考查立意創新
22題力學實驗題立足於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探究,研究動摩擦因數的測量,23題電學實驗立足於電流半偏法測電流表的內阻,通過電壓半偏法測電壓表的內阻,旨在考查學生運用物理方法—控制變數法、比例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北京四中網校教學高中部 代洪)
【理綜】化學篇
一、化學試卷簡析
縱觀2015年化學試卷,試題基本遵循「穩中求變、立足基礎、突出能力、銳意求新」的命題指導思想。和去年相比,整體難度變化不大。全國卷的設計,突出主幹知識的考查,知識覆蓋面較廣,本次試卷結構和數量保持與2014年基本一致,整體難度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更加註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北京卷雖難度不大,但比較靈活,更突出考查學生思維過程以及演繹、歸納、總結的能力。具體如下:
1.突出主幹知識的考查
主幹知識全國卷I全國卷II北京卷
化學實驗基礎101312
電化學112627
元素周期律1297
同分異構體383825
反應熱 化學平衡282726
2.重視探究實驗能力的考查
突出對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滲透一定的化學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導學生了解化學與生活相關的科學知識,啟發並激勵學生應用化學知識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的精神,如全國一卷的28題、北京卷的26、27題,充分體現了化學知識的實用性。
3.有機題難度略有增加
有機題更加註重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挖掘、加工、整合、運用的能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已知信息搭設開放性的思維平台。如北京第25題是有機推斷題,所給信息陌生度較大,
題目中給出的信息有兩個,第一個信息比較陌生,第二個信息是常見的羥醛縮合,只有學生認真審題,比較、分析,才能上手。
4.一些難點內容要求降低
一些以往的高考熱點、難點要求降低甚至消失,如離子濃度大小比較、物料守恆、質子守恆等,北京卷幾乎沒有涉及到,全國卷也只涉及到其中最基本的內容。
二、2016年備考建議
1.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堅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認真研讀新課程下的高考大綱和考試說明,明確高考命題的方向。按照大綱要求,全面復習並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穩扎穩打,不留死角,不搞突擊。在復習過程中重視形成知識網路,通過橫向和縱向統攝整理,使零散的知識有序地貯存,使之系統化、結構化。
2.重點內容專項突破
每年重復考查的主幹知識一定要格外關注,如離子反應、反應熱、物質結構、氧化還原反應和電化學、四大平衡、重點元素化合物的性質等。
工業流程、有機合成、實驗探究等重點題型需要專題系統訓練來突破,熟練掌握這些題型的特點、解題策略與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實驗復習
重視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尤其要重視課本實驗的挖掘和拓展,培養學生化學實驗的動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2015年高考化學試題,不僅使我們體會到常規化學知識的重要,也深刻體會到化學在生活及實際生產中的重要作用。試題對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考查非常靈活,考核純知識性的題目逐漸偏少,更多則是知識應用性題目。因此靠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很難在高考中得到高分,所以我們要轉變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從而使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備戰2016年高考。
❽ 2015年在你的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crispr~cas9及衍生技術,很有可能成為便捷的通用基因組編輯工具,就像機器語言進步到專匯編屬這么重大的突破,未來也許真的是生物碼農的時代。人機介面,會從滑鼠鍵盤屏幕變成腦控。腦電波控制機電義肢已經快走到臨床了,未來會有更多更廣泛的開發。
❾ 2014到2015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5條簡單
一、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該平台為創建「海上大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國內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二、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創新超深層生物礁優質儲層發育與成藏富集機理認識,形成超深層地震勘探、鑽井及測試三項核心技術,在6500~700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氣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研發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系列,開創了化學工程技術在超深井超稠油開發領域成功應用的先例,為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乃至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
四、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
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2個醫療領域的重大專項共有11項成果獲獎。這兩個專項圍繞人口健康和產業發展,幾年來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研製出一大批新葯品種,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五、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舉國體制集成創新性的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依託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針對防控各個階段中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全國多學科集成大協作攻關研究,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❿ 化學最新研究成果報告
維普資訊
萬方資料庫
這兩個網站應該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