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半年成果3

半年成果3

發布時間:2021-06-22 03:15:06

① (三)主要成果和認識

1.第四紀紅土的地球化學特徵反映了區域氣候環境、流域物源特徵和紅土化作用強度的變化,對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恢復有重要意義

(1)紅土元素的區域地球化學分布具一定的分帶性

第四紀紅土是濕熱氣候環境下風化殼進一步紅土化的產物,它的物質組成與其地球化學過程有密切的關系。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與中國紅壤在化學成分上相似,與北方黃土相比則為低鹼性高酸性元素,總體以富Si、Al、Fe、Ti,低Ca、Mg、Na、K、Mn、P、N、C為特徵。但在不同區域的紅土中,成分上有差異,湘江流域紅土脫Si,富Al、Fe 程度高,Ge、S、Sn、Zn,Cu、F、B、Se、I、As、Cd、Hg、Pb、Sb、Tl、U、Bi、Br、Ce、Cl、Ga、La、Li、Rb、Se、Th、W、Zr等顯著偏高;而沅江流域紅土富Si、Mo、Se、Ag、Li、Nb、Se、Sr、Ti、Y、Zr;澧水流域紅土富Fe、Mg、Ti、Co、F、I、V、Cu、Zn、Be、Cr、Ni、U,其常量組分與母質中砂礫石含量、紅土化強度有關,微量元素則與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關系更密切。不同流域紅土元素組合不同,湘江流域紅土以 Cd、Ag、Bi、Zn、Pb、TOC、TC、Hg、Au、W、N、Cu、As、磁化率、Sn、F、Mn、Ni的組合為主,是有色金屬礦成礦帶所致;次為Ga、Sc、Ge、V、Ti、Cr、Fe、Ni、Al及與其負相關的Si、pH的組合,系紅土化作用所致。沅水流域紅土的主要組合為Rb、Th、Nb、Ga、B、Sc、Al、Sr、Ti、Zr、K、Tl、Ge、N、Sn、F、Y、Ba、Mg、W、La、Ni、Li、Bi和與之負相關的Ag、Si,為富鋁紅土化的粘土吸附作用所致,體現了表生作用中脫硅富鋁所形成的相互關系;次為富鐵紅土化作用的Cu、Fe、Be、U、P、As、磁化率、Sb、–Si、V、Mo、Zn、Cd、Br、Se、Cr組合;此外,尚有Hg、Pb、Se、Mo和V的組合,與流域內著名的汞礦帶有關聯。

(2)紅土元素的區域地球化學分布具一定的階段性

不同母質發育成的紅土在剖面上的元素組成變化趨勢說明濕熱的氣候環境對各類型母質母岩的改造作用使得形成的紅土具有趨同性,以Zr為參照,協變分析不同母質母岩風化、紅土化等體積過程的元素遷移累積結果表明母質母岩常量元素在紅土化過程中更多的是活性元素遷移,穩定元素富集;紫紅色碎屑岩變化不大。但不同類型不同紅土化程度紅土以及不同時代紅土的元素含量及組合亦不同,並有一定規律性變化的趨勢。

在不同類型紅土中,或隨紅土化作用增強,紅土化作用由富鐵紅土化向鐵鋁分離的富鋁紅土化方向演化,有機吸附作用減弱,大多數微量元素淋失,元素組合有由復雜變為簡單的趨勢。富鐵紅土化的特徵元素組合為Fe、Cu、U、Be、P、Mo、V、As、Se、Zn、Cr等;富鋁紅土化的組合為為Rb、Li、K、F、Tl、Nb、Ti、Ni、Mg、Ga、Sc、B、Th、Ge、Al、Ba、Y,以大離子親石元素為主。網紋紅土貧鹼(土)金屬,脫Si富Al、Fe的紅土化程度最強,為典型的紅土,相對於均質紅土或褐黃土,除Cr等少量難風化遷移的元素外,易溶元素多為貧乏。均質紅土是生物作用參與下對網紋紅土的後期改造的結果。在表層紅土或全新統紅土中,Mn、P、N、TC和TOC含量最高,Cd、As、Hg、U等富集,與生物及人類活動作用強有關。

不同時代紅土亦表現出元素分布的階段性特徵:

更新世早期的汨羅組(Qp1m)易溶的鹼(土)金屬與鋁等酸性難溶的殘余富集的元素共存,表明元素復雜且分異不明顯,可能與有機質吸附有關。

更新世中期早時的新開鋪組(Qp2x)時期,環境可能變得較穩定,植被繁茂,有機碳富集,地層中保存有一些易溶的鹽類組分Cl、B等,在隨後的風化、紅土化過程中,隨脫硅富鋁鐵作用的進行,V、Cr、Se、As、Br、Ge、Hg、Bi、I、Ga、Sc、Ti、P、Nb、Na、Sb、U與Al和Fe共殘余富集,La與Si等淋失,而大部分元素因有機物及粘土礦物的吸附而形成最重要的特徵元素組合。

更新世中期中時的白沙井組(Qp2b)有兩種同等重要的元素組合:一種 F、Rb、Be、K、Ba、Ca、Ni、Zn、Mg、Tl、Li、Nb等,另一為Br、I、TOC、Na、TC、Mn、磁化率、N、Co等及負相關的Al;紅土化作用表現富鐵鋁和富鐵兩種。

更新世中期晚時的馬王堆組(Qp2mw)也有強的紅土化,脫硅富鐵鋁過程中伴隨強烈的元素貧化富集作用比前面各期強烈,顯著富集的元素有 Sn、Cl、Bi、Mo、W、Th、Se、As、S、Br、Sc、Ga、Rb,多為易被粘土吸附的元素;顯著貧化的元素為 Sr、Y、Co、Mn、Ag、Be、Mg、Ba、Na、B、Nb、Zn、Li、Ca、Cd、N及pH值。

更新世晚期白水江組(Qp3bs)主要的元素組合為沉積物形成時的Sc、Mg、Cu、F、N、Cr、Ni、V、Sb、Al、Se、Zn、I組合,後期紅土化作用不強,表徵信息度的方差貢獻率為19.91%;有較弱的富鐵紅土化(方差貢獻率僅為14.65%),元素組合為As、Ce、Nb、Fe、Th、P、La、W、Sn、U、Mn等的富集與 Si、Zr、Mo 的貧化;值得關注的是 Cd、Hg、Au、Bi、TOC、TC、Cl、Ag、Pb、W、Sb、Zn等,重金屬與有機碳共生,說明其富集與生物作用有關。

全新世(Qh)有61%的信息表現為脫硅富鋁作用,並且與大部分重金屬元素與有機質正相關,說明風化淋溶成壤作用佔主導,人類及生物活動對重金屬元素的富集有影響。

(3)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是地層對比、古氣候恢復、環境變化研究的有效指標

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相對含量或比值是環境變化的結果,如硅-鐵-鋁三組分圖可作為紅土地球化學分類的指標;隨著紅土化作用的增強,Ca/Sr、Ca/Mg、Sr/Ba、K/Rb、B/Ga、Co/V、Mn/Cr、Ca/Cd等比值逐步減小,Fe/Mn、Rb/Sr、Cl/Br、K/Na、V/Ti、Zn/Cu、Zn/Cd、Ce/Y、Cr/Th、Ti/Nb、Zr/Nb、Al/Zr等比值增大,其變化反映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變化過程,可以將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進行地層對比、古氣候恢復和環境變化研究,紅土可作為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研究的有效介質。

2.平原區沉積層元素含量等的規律變化是對物源及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綜合反映

(1)地球化學與孢粉指標的綜合可較好表徵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特徵

洞庭湖平原區沉積物的地球化學指標與各種冷暖干濕類孢粉間的相關性顯著,如孢粉總量與TOC、Ca/Sr正相關,水生植物類與Br/I負相關,指示乾旱環境的蒿/藜比值與Al/Zr、Rb/Sr等正相關,說明本區氣候條件或植物(孢粉)類型等與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關系密切,據其不僅可幫助查明元素及其比值組合的氣候環境意義,而且其各種組合可相互補充和印證,可綜合表徵地球化學環境和氣候環境,為本區的生態地球化學環境分區及演化研究提供依據。

(2)沉積物的磁化率是對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綜合反映

洞庭湖區沉積物的磁化率在空間上大致有從盆地四周向中心逐漸升高的趨勢,與物質來源、搬運、沉積過程及人類活動有關,湘江源沉積物磁化率值較低,反映物質來源於南華地槽年輕的沉積岩——酸性岩類;西北部澧水、長江源沉積物磁化率較高,與來源於揚子地台較古老的變質岩——偏基性岩類有關。時間上,地層時代變老,磁化率有漸降的趨勢。磁化率與常量組分Ca、Mg、Na、Fe,及TOC、pH值、粘粒、常綠與落葉植物孢粉比值等呈顯著正相關,與Si呈顯著負相關,其與 Cr、V、Ti、Ni、Sr、Sc、Nb、F、Cu、Co、La、Y、Ce、Zn、Zr、Ba、Li、Ga、N、Br、P、Mn、U等鐵族、親碎屑微量元素等的組合(方差貢獻為40 %)是鐵磁性顆粒富集所表徵的特徵微量元素組合;其與Ga、Th、Cl的負相關是鐵磁性顆粒貧化、順磁性和抗磁性物質富集的元素組合。可見沉積物的磁化率記錄可作為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可靠的綜合性因子。

(3)不同流域、不同時代沉積物元素組成規律變化反映了物源及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

從沉積物元素分布得知其含量變化受沉積時物源及氣候環境的影響明顯,後期的改造使元素豐度發生改變不是很顯著。

不同時代沉積物中Si由老到新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全新世晚期為最低;Al含量變化不明顯;Fe從中更新世以後為相對高值;K總的變化不大;Na、Ca、Mg、N、C均顯示從老到新由低到高的變化,與氣候環境變化關系密切。在各時期SiO2/Al2O3-K2O/Na2O-CaO/MgO三角圖上不同流域樣品聚集一起且表現出演化性趨勢,說明該3組組分的相對含量可作為成因分析和地層對比的指標。

不同區沉積物的元素含量及其組合的規律變化反映了地質背景區、物源區、沉積區的氣候環境、水動力環境、物理化學環境的不同。如長江物質分流進入洞庭湖沉積引起地球化學組分發生較大的變化,可由其在鑽孔中出現的部位確定其進入洞庭湖的時間,不同區沉積物的元素組合可以作為區分主導作用、地質背景及物源的標志。從全孔樣品的元素組合來看,長江物源區為Hg、Se、Sb,湘江尾閭區為Au、Sn、W,澧水下游區為Cu、Co、Sb、W、Sn、Zn、Hg,東洞庭湖湖區為Au、W、Co。從同一時段不同區域的元素組合來看,如從全新世晚期沉積物地球化學參數的對比可知,四水物源微量元素最豐富,長江物源次之,湖區微量元素較貧乏;湖區及長江物源的Ca/Cd、Cr/Th、C/N比值普遍高,四水物源比值則較低,可以其作為區分物源的標志。

3.文化層賦存了古代自然和人文環境信息,其地球化學記錄是解讀人地關系的鑰匙

(1)文化層常量元素更多反映了自然環境狀況,新石器中期以後的文化層微量元素則多反映人類活動特徵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不同文化層常量元素由老至新的變化與丘崗區紅土由老至新脫硅富鋁化減弱的規律一致,說明文化層亦受表生地質作用控制;但文化層比其下生土層略富硅及鹼(土)金屬,較貧鋁鐵,亦別於表土層,說明文化層是在古風化殼上堆積而成的,其元素組合特徵可表徵文化堆積形成時的環境狀況。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不同時期文化層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分布控制因素差異明顯:

舊石器不同時期的微量元素組合既有繼承性(相似),又有演化性(相異),親石元素較富,親硫(或說親生物)元素較缺,且愈老(往舊石器早期)愈明顯,亦反映氣候由溫暖到干涼的轉換。

新石器早期氣候相對寒冷至中期逐漸變為暖濕,湯家崗至石家河時期微量元素豐度普遍較高,特別是大溪和石家河兩時均出現峰值,元素多以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重金屬為主,說明人類制陶、燒土等活動對金屬元素的富集有影響。

歷史時期以來微量元素的豐度變化與銅、鐵器冶煉等金屬利用有更大的關系。春秋以Au、Hg和Mo等及TOC為特徵,重金屬Cd等普遍較低。戰國文化及其以後重金屬元素有增加的趨勢,如Cd在唐代文化層出現高峰。

(2)農耕與城市不同文化屬性文化層的元素組合不同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層有多種元素組合,主要組合為Cr、V、Ga、Bi、Fe、Al等富集及Si的缺乏,代表了文化層的自然成土作用;次為P、Ca等「磷灰石型」的元素組合特徵,可作為人文景觀的指標;再次為TOC、TC、N、Cu、Hg等,與植物和有機物豐富、氣候濕潤有關,代表氣候溫潤宜農宜人;第4組合為Mg、K及負相關的Ti、Si、Nb,反映了文化層堆積中的粘土類礦物特點,表明當時的氣候相對較乾熱,雨水較少,掩埋古人生活器物的泥沙為較細的物質。

城市文化層元素主要反映人類的「工業」活動和城市功能進化,與氣候關系不是很明顯。長沙城市文化層的親鐵、親硫元素、磁化率等、及負相關的易溶的鹼(土)金屬組合主要在唐代文化層為高值,說明鐵族等與亞鐵磁性礦物有關的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Au、Pb、Sn、Ag、Hg、Mo、As、Cu、Se、Sb、Zn、F的組合可能系人類「冶煉」等活動的元素組合,主要在北宋時為高,清文化層較高,說明冶煉等人類活動在此兩階段為最;Cl、I、Br、U、Ca、Ce、Sc、N、TC、TOC、Se、Sr、P的組合,以表生條件下易溶、易氧化分解的元素為主,主要在明清過渡的含煤堆積層和西周文化第三層高,前者系含煤堆積層,故該組合可作為含煤層或有機污染的標志元素;而既有表生條件下易溶,又有相對難溶的元素組合則代表了一種未經強烈表生作用改造、人為混雜堆積的元素組合特徵,其在明代「廢渣」狀文化層高;以S、N、TOC、TC、Ce、V等親生物元素為主的組合反映了人類城市生活排污特徵,主要在漢代古井、次在明清文化層為高;Cd、P、Mn、Zn、CaO、Tl、Ni、Br的組合,可與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的「磷灰石型」元素組合類比,主要在西周文化層第三層高,次在唐代文化層高,可能反映的是一種人類生活垃圾如動物骨骼的堆積;Al、Ga、F、Sc的組合,為表生條件下趨向殘余富集的元素,代表了自然地質背景作用明顯,主要在西周文化層之下的生土層為高。

對文化層的「少人類影響」和「人類影響」兩類樣品元素分布規律研究表明,Au、Ag、Pb、Sn、Cd、Hg、Zn、Cu、TOC、P等「人為源」元素,及La、Ge、Th、Tl、Sc、Co、Sr、Ni、Ga、V、Cr、Al、F、Ca、Mg、B、K、Fe、Br、I等「自然源」元素在兩類文化層中均有顯著差異。「自然源」元素的差異是物源區地質背景不同造成的。在少人類影響的文化層樣品組中,散點圖上的「人為源」元素與「自然源」元素可擬合出一呈顯著相關的回歸線;時間序列圖上Cr/Ti、Ni/Ti比值同步呈周期性變化;Cd、Hg、Zn等元素與Cu組合;Cd和P同步變化,等等,證明大溪文化以前,人類活動較弱時期,文化層樣品中影響這些「人為源」與「自然源」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過程主要為自然過程,元素含量變化受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控制,各元素的相對含量比例比較穩定,元素間的相關性明顯。而將人類影響明顯的(大溪文化以後)文化層樣品投影到上述散點圖上,則多不服從回歸方程,並且鎘鋅與銅汞、鎘與磷的分離,證明這些「人為源」元素的含量受自然與人類活動雙重因素的影響。以La、Ni、Ge、V、Sc、Sr、Co、Tl等元素為參比元素,可以扣除自然作用的影響,估算「人為分量」的大小。計算結果表明「人為源」元素含量的人為分量在春秋以前是非常低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活動影響份額越來越大。據「人為源」元素的「人為分量」可將區域文化演化劃分為狩獵文化、農耕文化和原始的「工業」(城市)文化3個歷史階段。在生產力低下的狩獵及初始農耕文化階段以人類活動特徵元素的「人為分量」低,Cd和P含量同步變化,Cd、Hg、Zn等與Cu組合在一起為特徵;原始工業(城市)文化階段的冶煉、鑄造等人類活動造成文化層金屬元素含量增高,原始的自然地球化學平衡被打破,以Ag、Au、Pb、Sn、Cd、Cu、Hg、P、TOC等元素含量高,Cd和P分離為特徵。

(3)文化層的地球化學分類可實現對文化和環境的同一性認識

文化層地球化學指標的最優分割及因子分析所劃分的「文化大層」(或類型)能將不同文化之間隱含的相同的自然環境信息及人類活動留在文化遺存中的蹤跡緊密聚合在一起,揭示了文化發展(人類文明演化)與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統一性本質。

(4)重金屬富集是與人類原始工業活動同生的另一「文化遺產」

將長沙各文化層的元素含量與生土層比較,說明長沙地區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重金屬富集問題,「秦漢古城」在給長沙留下豐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留下了人類影響環境的痕跡。農耕與城市文化區文化層相比,元素Ag、Au、Cd、Cu、Hg、N、P、Sn、Zn、TOC等含量及磁化率在城市文化區文化層中顯著高於農耕區文化層;Hg/Sr、P/Co、Ag/La、Au/Ni、Cd/V、TOC/La、Sn/Ge、Cu/Ge等比值亦在城市高於農耕區,且在城市文化區中明顯有隨時代前進而增加的趨勢,這些比值可作為區分古代城市與農耕區人類活動的有效指標。

4.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指標在空間上的數值及涵義分異,沉積區地球化學環境指標的時間序列模型揭示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演變規律

(1)同一地球化學指標在風化剝蝕區與沉積區可能有不同的古氣候古環境意義

在綜合考慮風化剝蝕區的基岩類型、元素分布、氣候環境、地形條件,以及洞庭湖沉積區的岩相古地理、氣候環境、構造運動、湖泊開放封閉條件及時間因素等的基礎上,參考孢粉分析結果,通過地球化學原理分析,認為反映本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30 余對元素對比值指標有兩大類:

一是剝蝕區與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涵義相同者:TOC/N、Zn/Cu、Ti/Si、C值、Fe/Mn及磁化率等,其高值代表濕熱(或熱、或濕)氣候;Ca/Cd、U/Th、F/Cl、Zn/Pb、Sa值、Saf值等,其高值代表乾冷(或干、或冷)氣候。

另一為剝蝕區與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涵義相異者:Ce/La、Ti/Nb、Al/Zr、K/Ca、K/Na、Rb/Sr、Zn/Cd、Ce/Y、Zr/Nb,其在剝蝕區高值代表濕熱(或熱、或濕)氣候環境,而在沉積區相反,代表乾冷(或干、或冷)氣候環境;B/Ga、Ca/Mg、Ca/Sr、K/Rb、Sr/Ba、Li/Si、Br/I、TC/N、Cl/Br,與上相反,其在剝蝕區值高代表乾冷,在沉積區代表濕熱氣候環境。

雖然這些地球化學參數指示古氣候的特徵主要是在與本區較成熟的古氣候指示劑——孢粉標志的相關關系規律之上建立的,它們僅為具有區域局部意義的參數,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進一步探討,但從文章的初步分析中可見古氣候對這些參數的影響,不失為今後該區或其他區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2)沉積區18個地球化學環境指標的時間序列模型綜合揭示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演變規律

對沉積區全部鑽孔樣品按年齡排序(元素含量用Al標定),將4種重金屬元素、4個環境參數(TFe2O3、TOC、磁化率和 C 值)、5 對元素比值(Rb/Sr、TOC/N、Al/Zr、Cd/Ca 和 Zn/Cd)、5 個因子(分別代表濕熱、干涼、熱、濕熱和濕熱氣候環境的 F1、F2、F3、F4和「綜合」)共18個指標建立的ARIMA模型結果表明,從整個第四紀2.6 Ma來看,可劃分為21個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演化旋迴,重金屬含量在0.12 Ma以來變化較小,而TOC和磁化率隨時間演變而顯著增高;地球化學「綜合」因子的預測值顯示氣候環境將向濕熱方向轉變,約過30 a左右,有一轉折點,與許多學者預測的公元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0.5~2.5℃的結論吻合。對未來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趨勢的預測說明本區環境的變化總體上受非局部性因素控制,這對於正確把握環境趨勢、指導資源合理利用意義重大。

5.洞庭湖區第四紀環境地球化學變化是對區域地質環境演化及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

(1)本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是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

將本區紅土剖面與安徽宣城的紅土剖面進行對比,發現本區紅土剖面與宣城剖面反映的氣候環境的變遷旋迴具有明顯的可比性,元素及其比值、磁化率、全氧化鐵、有機質谷峰的振盪,證明了本區與我國南方紅土地區從更新世早期晚時以來,發生了多次冷暖氣候變化的旋迴,與宣城的古土壤與古風化殼所反映的氣候變遷的規律相近。證明本區紅土與我國南方紅土一樣,存在著大量反映氣候環境變遷的信息,可為全球變化研究作出新的貢獻。

將本區沉積層與北方黃土的靈台剖面比較,說明本區鑽孔沉積物0.7 Ma以來Rb/Sr等地球化學指標亦可相應劃分5個以上旋迴,年齡相當,兩者具有明顯的可比性。說明本區的氣候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變化是與全球環境變化緊密相聯的。

將本區沉積層的TFe2O3、TOC、磁化率、Rb/Sr、Al/Zr及上述5 個因子等環境地球化學指標與深海氧同位素進行對比,表明在過去的0.8 Ma期間,與全球氣候波動劃分出的20個同位素階段對應,本區沉積物的TFe2O3及「綜合因子」等環境地球化學指標亦呈大致相似的趨勢變化,與深海氧同位素的奇數階段對應,指示溫度升高,表明是暖期;而Rb/Sr、Al/Zr等與偶數的階段對應,指示溫度降低,是冷期。

由於緯度不同,尤其秦嶺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分隔,本區與北方黃土區及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區域相比屬於迥然不同的氣候帶,沉積物類型的重大差異就是證據,但它們又同時對全球性變化有所響應,關鍵是要確定這種反映全球變化標志的獨特因素和參數。仔細分析深海沉積、黃土、冰蓋和記錄全球變化的共同標志或參數,發現主要為氧、碳同位素及Rb/Sr等少數幾種比值。本書採用的多參數不僅突出了本氣候帶中物質成分的差異,而且其綜合表達的趨勢與深海氧同位素變化具某種相似性,說明經Al標定的參數明顯是從區域或局部環境記錄中抽取了的全球變化信息,是可以確定局部區域環境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的。

(2)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與區域地質環境演化的關系

根據更新世早期沉積與第四紀以前老地層的接觸關系,全區主要鑽孔及階地區所見剖面分析,早期盆地形成是區域地殼構造沉降差異形成湖泊的雛形,第四紀早期沉積物砂礫石以快速搬運沉積至湖盆地中心,形成較厚的砂礫石層,礫石成分以硬質岩石為主,礫度變化較大,圓度較差,多以次稜角狀到次圓狀為主,與基底岩層有顯著的地球化學差異。

更新世早、中期沉積物之間為典型的不整合界面,周邊階地區地層剖面顯示明顯,如長沙、赤山等地就是以中期沉積物砂、砂礫石不整合覆蓋於早期沉積的砂及砂礫石沉積表部,界面線上下凸凹不平,層理顯示有一定的角度差,同時更新世中期沉積底部出現底礫層礫石大小混雜的結構。上下層沉積物ESR年齡差可達0.2 Ma。在地球化學成分上反映上下層也有較大的差異。鑽孔剖面中磁極性倒轉變化,其下早期為松山正極性世,其上中期為布容正極性世。顯示其為全球地殼運動在本地區的反應。

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 a左右,長江南移江水向洞庭湖區分流明顯增強。在本區北東部幾個鑽孔中沉積物的地球化學組分發生顯著的變化,代表長江物源的物質大量進入洞庭湖區,洞庭湖成為典型的過水型湖泊,地球化學成分分析顯示長江物源有更多的鹼(土)元素,SiO2降低,Al2O3、Fe2O3增高,同時Cd、As、Hg、Sb、Pb、S、Se、Ge 等的降低均形成一個突變的界面,說明了長江之水大量進入洞庭湖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

② 塗成林的3,主要成果

個人專著有《現象學的使命—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薩特》(25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該書在國內學術界獲得廣泛好評,《中國哲學年鑒》(1995)、《北京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研究》、《求是學刊》、《江西社會科學》等15家報刊作了報道並刊發了書評。共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社會科學成果專著類優秀獎(最高獎)、第三屆廣東省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廣州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廣州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特別獎(政府獎)等六大獎項,並在赴法國、澳大利亞、美國、新加坡以及香港、台灣地區進行學術交流時獲得廣泛好評。論文《評價現代西方哲學的方法論原則》曾在《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並評為廣東省哲學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其他個人專著有:《理性和實在的思維意象》(改革出版社1997年出版)、《澳洲觀察》(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紐西蘭紀事》(即出)。撰寫有關哲學、管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論文近100篇。
其他較有影響的著作有:《現代管理心理學綱要》(合著,35萬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獲湖南省「優秀圖書獎」);《廣州市榮譽市民傳》(主編,5卷本,150餘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成功之路—安利直銷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副主編,25萬字,改革出版社1987年出版)、《湘軍在特區崛起》(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及《金色的橋梁--廣州市橫向經濟聯合的回顧與前瞻》、《特區廣角鏡叢書》(深圳卷10卷本)、《特區工業行業年報》(系列)、《深圳科技縱覽》(系列)等。
主持並參與的應用性研究課題有:《湖南在深圳企業的發展對策研究》(1991年)、《廣州市橫向經濟聯合的回顧與展望》(1991年—1992年)、《深圳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1993年—1998年)、《廣州市榮譽市民傳系列課題》、《安利直銷及其在中國的發展》(1994—1997年)《廣州台資企業的現狀和發展對策》(1997年)、《廣州大都市指南》(1996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1995—2003年)、《深圳與珠江三角洲產業合作中的技術創新研究》(1998年);以及《深圳與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產業合作模式》(2003年)、《廣州科技中心城市研究》(2003年)、《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科技創新體系研究》(2004)等。
自1993年起,受命主持院刊《開放時代》雜志的工作,擔任副社長、常務副主編、執行主編,努力開拓局面,一年上一個台階,使該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資料轉載率數度名列全國前茅,並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將一份毫無影響的地方刊物改造為有較高學術質量、較好的設計品味、在海內外學術界擁有廣泛影響的「旗幟」學術刊物。
1998年起,先後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作訪問學者,從事課題合作研究。其間於2002年還應邀擔任紐西蘭華文報紙《新華商報》主編,通過努力,不僅使這份新生的報紙聲譽鵲起,成為奧克蘭華人社區最好的報紙,而且自己亦積累了對海外華文傳媒和國際傳媒的運作的經驗。

③ 近半年連續三個月是什麼意思

就是2016年1月到6月的任意連續3個月,如123月,345月等。

④ 重裝機兵3!!!我的成果啊!!!

少一輛詭異的花轎戰車 搜集零件可組裝出來

⑤ 徵信報告:半年無2,一年無3,兩年無4什麼意思

2連續逾期兩月未還即30-60天
3逾期3月即60-90天
4逾期4月即90-120天
.......
....
7逾期180天以上

⑥ 三頭肌多長時間出成果

窄握俯卧撐,雙手交叉放在地上,每次身體下到手部,然後完全撐起,每天8組,每組10個,組間休息一分鍾,雙杠臂屈伸,做的時候,腳在身體的前方,在後面是練下胸的,每天8組每組10個,最後2組8個,大約2個月出大概的形狀,因為沒有啞鈴,沒法做頸後臂屈伸和俯姿臂屈伸以及仰卧臂屈伸,沒有拉索,不能做下壓,所以你的三頭肌不可以發展成終極的馬蹄型,但是比一般人肯定要強很多

⑦ (三)取得的成就

地質統計學從創立至今,經過近半個世紀生產實踐考驗,走過了一條由簡單到復雜、探索到成熟、專業到廣業的發展之路。現在沒有人懷疑它的先進成熟的理論和緊密結合生產實踐的能力。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科本身建設方面

1)已經成為一門先進成熟的獨立學科,立於世界科學之林。自身形成了一套具有先進基礎理論、實用方法技術的完整體系。該學科的三大支柱:區域化變數理論、變差函數方法和克里格技術,因其理論的先進,方法、技術的實用,在研究解決與同時具有隨機性和結構性(規律性)的區域化變數相關問題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現代科學十分活躍,在科學技術進步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對於發生了深刻變化的人類世界和復雜深邃的自然世界,涌現出許多新的科學概念,新的思潮,進而出現了若干很具特色的新學科,大大深化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譬如創立於20世紀70年代的分形論,藉助於局部組成與整體以某種方式呈現相似性的自相似性原理,來研究自然和社會存在的眾多的無序的雜亂現象。分形理論公認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最新理論方法。此外,還有混沌論、耗散結構分析、人工神經網路模型,等等,但客觀地講在理論的實踐基礎和體系的完整成熟方面來看,地質統計學走在前面。它所創立的解決具有區域化變數特徵的自然現象問題的理論和能力是獨一無二的。它開創了一條研究認識具有區域化變數特徵(結構性和隨機性雙重性質)的自然現象的道路,向人們提供了先進的理論和成熟實用的技術方法,是對科學的一大貢獻。

2)在先進的深厚的區域化變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非線性地質統計學、空間域多元地質統計學,以及能適應自然客體估值多樣化的各種克里格方法,把該理論體系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目前,非線性科學是世界性的熱門話題,許多學者認為現代科學已進入非線性科學時代。

地學領域中地質現象的復雜性,廣泛存在著的無序中的有序,有序中的無序現象來看,亦是這樣。地學領域中許多具有這種特徵現象的學科,由於研究停留在線性科學理論階段,感到步履維艱無能為力。地學中的非線性科學研究大致起步於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而在20世紀70年代,由於應用線性地質統計學估計礦山可采儲量時遇到了不能解決的困難,無法克服的函數值Z(x)的估計(實際上是整體估計與局部估計的矛盾),使地質統計學轉向非線性科學研究,於是提出並發展了析取克里格、多元高斯分布法、條件模擬方法,從而有了非線性地質統計學。從線性地質統計學到非線性地質統計學的發展,豐富了地質統計學,對非線性科學也是一大貢獻。

2.擴展了應用領域和空間

眾所周知,目前對於地質統計學這門學科的應用,除地球科學領域外,已在環境、農業、土壤、氣象、漁業、海洋、生物、醫學、水利工程以至城市建設等10餘個領域的許多方面得到應用。因為應用范圍廣,實用性強,地質統計學也成了一門適用廣泛的工程學科。凡是具有結構性和隨機性兩重性質變數的領域,都能夠採用地質統計學理論、技術方法研究解決。書的開篇概括指出自然界存在著規律性、隨機性和兩性兼有的三大基本現象,以兼有規律性、隨機性雙重特徵的區域化變數為研究內容的地質統計學,以它先進的理論和成熟實用的方法技術,成功地開展了對這一空間的研究,開創了對自然界普遍存在著的這一基本現象的研究應用之路。

3.源於礦業,應用於礦業,發展於地質礦產資源領域的地質統計學,在礦產資源儲量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1)成為研究礦床學的重要理論方法,特別在礦床的變化特徵方面,更是不可替代的主要方法,對深化礦床學研究作出了貢獻。

2)由地質統計學發展起來的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礦產資源儲量計算的主流,該方法以它利用地質勘查資料信息的充分性,礦產資源儲量計算結果的精確性和儲量空間大小,劃分的靈活性,有效地服務於為各個目的所需的儲量要求,是礦產資源儲量計算歷史上的一次飛躍。

3)成為指導和實施礦床勘查工作的理論方法、勘查過程中的工程類型選擇、工程布置、工程密度、取樣方法,在某一精度下的工程量,都可以運用地質統計學理論及其計算方法得到解決。

4)由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得到的動態儲量,是實現數字化礦山建設的核心基礎。這在建設數字化礦山實施現代礦山科學化管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地質統計學產業的形成

地質統計學已經作為一種產業,在市場經濟平台上發揮作用。

目前,地質統計學的成效還未突出地顯現出來,但實際已經存在,可以從市場上找到答案。在世界經濟這個大平台上,有地質統計學的研究機構,有地質統計學技術咨詢、評估公司,有地質統計學專業軟體銷售公司;使用的客戶有政府部門,研究設計部門,地質勘探隊,各類公司和礦山等。若把地質統計學比作材料庫,一條由研製→開發→生產→銷售組成的經濟鏈已經形成了。這種情形可以用下面的圖示鮮明地表現出來。

地質統計學(空間信息統計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應用

⑧ 成果總結的三個方面有:展現事實,分析道理和什麼

一、會議總結的概念
總結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對自身某一階段或某一項工作進行總的回回顧,找出內在規律答,以指導未來實踐而使用的公文。

總結的目的,是通過對自身工作中的優點與缺點的回顧分析,吸取經驗教訓,並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後的工作。因此,總結在整個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思想、學習和生活進行回顧而寫成的總結,不是公文,屬於一般應用文。

二、會議總結的特點
(一)經驗性。總結和計劃相反,是在事後進行的。總結的材料必須是真實的,是自身經歷過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數據,這樣才有實踐意義。經驗過的事情,在寫作上往往更多地採用敘述方式。總結還應據實議事,運用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提出主題,寫明層義。擺事實,講道理;事實是主要的,議論是必要的。在寫法上,以敘述說明為主。敘述不是詳敘,是概敘;說明要平實准確,不能旁徵博引。

⑨ 什麼是三次檔案編研成果

三次檔案編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檔案編研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

⑩ 為什麼微商要堅持到三個月以後才會見到成果

首先你做的產品是什麼,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過度期

閱讀全文

與半年成果3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