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談談你對死亡的看法
我的答案是:
1:但凡人皆有一死,要正視
2:對於自己,一方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要珍愛生命。
同時,我們的生命不僅屬於自己,同時也屬於身邊的人,特別是我們的父母,親人,愛人。
另一方面要不怕死(比如某收銀員與歹徒鬥智斗勇)
3:對於他人,一方面要有心繫他人,以人為本(比如突發事件要將救人放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要普渡眾生,教育他們真、善、美(比如要教育飆車族、富二代)
再一方面要鼓勵人們,比如給那些重病的人以精神鼓勵 :「活著就是希望」。
同時對於他人的離去,我們要做到 「願逝者安息 ,讓生者奮發 ! 」
4: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看他取得了什麼,而是看他貢獻了什麼;如果我有幸成為一名公務員,我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
2. 應怎樣面對死亡古今名人是怎樣面對死亡的
死亡,對於中國古代文人來說,是道德的最高峰。
孟子說:「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其意不言自明,表明將捨身殉道,九死不悔。儒家認為人應當為「忠孝仁義禮智悌信」這八德而死,但這卻迴避了死亡的話題。因為多數人或死於戰亂或死於疾病與衰老,他們的死並發不伴隨生與義的決擇。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他看來,人活在世上有高低貴賤,就是死也要分輕重凡俗的。可是「死去原知萬事空。」人死不過是三尺黃土埋枯骨,千里孤墳百世哀,難道封建等級意識要從生延續到死嗎?死亡對死者而言是相同的結局:死亡將記憶和生命一股腦兒抹掉。他生活的印跡將會被漫長的時間洗刷干凈;他的喜怒哀樂將會消散在空中;也許他的作為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後人享受著他的成果,閱讀著他的傳記並銘記著他。他的傳記或是聊聊數語或是洋洋灑灑千萬言,但是與一個人滄桑曲折的一生相比,這也太微不足道了。一個人的死亡對於生者而言,會給他們的生活與情感帶來影響,甚至成為他們一生難以抹去的烙印。
相傳孔子門人子路被人追殺,臨死前喊道:「君子死,冠不免。」面對死亡,他應是瀟灑的了。但反過一想,這與「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儒家名言何其相似?一方面即使是死也不可以撼動人的尊嚴,當真可敬;另一方面臨死前對「禮節」仍然念念不忘,渴望一個「君子」式的死法,好強烈的封建等級意識!
是啊,對待死亡,要順其自然,也就得到了自由。死亡與生命都是自然的產物,甚至嬰兒出生比死亡更加痛苦。而且人之一生與人類歷史或是宇宙之歷史相比,更是渺小至極。正所謂「蝸牛角上爭何事;電光石火寄此生。」
3. 一篇1000字文章「由對死亡的認識引發對生的思考」
生存與死亡
陳岩鋒
有生存就有死亡,這個道理我不必多談你們也知道。不過我們都不願意這樣想像,作為個人,我們可以把願望寄託在書本、競技等等和孩子的身體上,也希望從中發現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諦,或者延續生存以尋找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諦,這種觀念幾乎成為所有人的生存目的。也就是,我們無論消極也好還是積極也好,對待生活總有這樣一個傾向,我們還是認為人類的生存還是有希望的,我們對於人類的未來還是非常樂觀的,如果說得清楚點,我們人類的生存(就人類的作為有生命的每個個體來講)是永遠的,死亡是我們每個個體無法逃避的命運,但是作為人類這個系統來說,死亡是不相乾的。不過,這樣一種認識並不符合有生命就有死亡的規律,作為人類,我們無論怎麼認為,逃避死亡也只是一種自欺欺人或者欲蓋彌彰的話題。現在我們不願意談論人類的死亡,無非我們還認為這樣做符合我們的心理要求,而究竟是否能符合事實,我們暫時也只是採取不爭論的態度,雖說生存與死亡的關系和實質我們都非常清楚。不過我們還是很顧忌談論這個很值得悲觀的話題。
我現在談論這個話題,首先就得打破心理的障礙,因為我也和你們一樣不願意談論,我的心理也設防,我也不願意被什麼迷信的說法所左右,也不願意將讖語與我的死亡聯系,雖然我也是異常達觀,但是與你們在心理機制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談論這個話題,我並非就是對死亡那麼垂青,他雖然對我十分友好,我對它卻是拒絕的;我們現在拿死亡作為我們的話題,就是來探討死亡對於我們的意義。我提出死亡的意義恐怕你們也開始懷疑我的動機,究竟死亡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死亡對於人類有什麼意義呢?是不是他這樣故弄玄虛是在履行欺騙的伎倆呢?你們這樣想並沒有什麼不對,誰願意生活得好好的去想這些問題呢?雖然普通人不願意研究,但是作為學問來說,我們卻不能避開這個問題不談。何況死亡對於我們的意義十分重大,與生存一樣是構成我們生命意義偉大重要組成。因此,我們不得不探討這個問題。
雖然我們忌諱談論死亡,但是死亡在古人的視野卻不像我們一樣忌諱。他們對於死亡的態度還是比較達觀的,並不像我們那麼拘謹,在許多問題上我們比前人個人拘謹,譬如在性與政治上,先秦的人就比我們開放得多,在死亡這個問題上,他們也是敢於談論,沒有那麼多忌諱的。所以說,有時候我們雖然認為社會進步了,但是也只是在某些方面進步了;而在另一些方面甚至還倒退不少,法國學者蒙田和米歇爾·福柯等等都探討過這方面的問題。我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我想我不說,你們也明白在很多方面,我們並不比古人聰明多少。即便對於死亡的話題他們也是早已洞察了其中的奧妙。他們對於死亡的觀念還是相左的,孔丘就是採取了不談論的原則--「不知生,焉知死」,他不談論並不是忌諱,而是弄不清楚生與死的意義:我們連生存的意義都搞不明白,又怎麼知道死亡呢?實際上,死亡與生存並沒有高下之分,孔丘這樣說,無非是告訴我們,他說提出的生存意義也是非常矛盾的,或者說值得質疑的。我們重新審視一下孔丘在論語中的這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你難道說孔丘不懂得生命的意義?他在有些方面還是積極的態度。而我們時常引用了他的這句話,好象孔丘真的像我們想像的一樣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意義,這是不足取的。死亡的意義他也並非如我們對他的認識一樣那麼狹隘,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在演說中也是帶出了自己的觀念。不過這樣的觀念比較隱晦,我們一般不太注意而已。
與孔丘相比,作為先秦的顯學--墨家,他們對死亡的態度就要達觀一些,譬如,他們說「輕生死」。生死對於我們十分重要的問題,在他這里則成為一般性的問題,這不得不說他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
更為達觀的還是老莊和佛教的所宣傳的觀念,他們對於死亡可不是一般的認識。如果說得激進一些,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他們對於生死的觀念代表了我們思維的最高水準。
4. 愛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什麼電影嗎還是他的學術成果有什麼用
愛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質能方程 E=mc^2,是學術成果。這個方程式被稱為死亡方程式的原因是它是製造原子彈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He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於2個質子和2個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個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u(原子質量單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2個氘[dāo]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個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10^12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為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
拓展資料
《愛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一部關於愛因斯坦傳奇一生的紀錄片。該片再現了這個打開原子時代大門的生死方程式,是如何永久的改變了歷史以及愛因斯坦的一生。
參考資料
網路--愛因斯坦
5. 科學如何證明:人為何會死亡死亡之後會是什麼世界
讓實驗動物和毒葯放在精密秤上,稱出它們的總重,然後讓動物吃下毒葯.
等待.......直至動物死去,
注意秤最後穩定下來的讀數,如果有質量損失,那麼這只動物死亡{靈魂出殼}
損失質量大概是0.1ug{毫克}
6. 如何看待叔本華的《論死亡》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者。在他看來真實存在的只有意志。人能夠做他所想做的,意思是說人的意志是真實存在的。人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意思是說意志的對象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存在。真實存在的只有意志本身。
同樣是唯意志論者,如果讓尼采來說這句話,他會說:人雖然不能要他所想要的,但能夠做他所想做的。所以叔本華的哲學是悲觀主義的,他斷言人生就像鍾擺,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而尼採的哲學是積極的,強健有力的,他說:「這就是人生么?好吧,再來一次!」叔本華的哲學和佛學有很多相通之處的,而佛學是人類已有的最高的智慧。唯意志論和佛學都認識到了虛無,也都還沒能真正克服它。
7. 為什麼一談到死亡就有很多人表現的很消極
嗯,根據聖經,人確實是為永生創造的。
小的時候,在夏季的星空下,我也常想這個問題,人倒底有沒有靈魂?有時想到我死後世界日新月異,卻永遠永永遠遠沒有我這個人了,真是會很傷感的。後來看《聖經》,才明白上帝造人時,把良知和對永生的渴望放在每個人心裡。
我覺得我們可以問一個更直接的問題,倒底有沒有神?
有個真實的故事這位提問的弟弟參考。
牛頓也是一個基督徒,有一次他製造了一個太陽系模型,是用很多鋼絲·齒輪等材料製成的,有個手柄,只要用手一搖,行星就會圍著太陽轉,很精緻。他有一個朋友是無神論者,有一次他到牛頓家做客,偶然發現這個模型,就玩的愛不釋手,他就問牛頓:這么精緻的太陽系模型是誰製造的, 他一定非常的聰明。結果牛頓回答說:沒有人造。牛頓的朋友就嘲笑的說:怎麼可能呢,怎麼會沒有人造呢?牛頓又接著說:如果一具模型都必須有人設計·製作的話,為什麼這實際運轉著的太陽系卻會是偶然形成,而沒有一位設計·創造者呢?這位朋友一時沒有話說,後來也相信了上帝。
聖經上有句話說:「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我試著按聖經所說的方法尋求過這位神,發現這位牛頓、愛因斯坦、孫中山、歷屆美國總統所承認的上帝是真的有的。他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也是我們靈魂的創造者。
也願神祝福弟弟,使弟弟看到自己靈魂寶貴。也看到上帝為我們人類預備的偉大救恩和美好天家。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愛我們,上帝的兒子為我們來過地球,為我們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出死入生,就是要救我們脫離來因為人類罪性帶來的永死。
聖經告訴我們:我們這些人類既有血肉之體,神子耶穌就照樣親身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也推薦你看一本書「遊子吟-永恆在召喚」,網上有的,有了真正的信仰,才會看到生命的榮耀和寶貴,也會有成熟的價值觀。 也不會再怕死。
離世本身不是痛苦的,但找不到人生意義的死亡是非常痛苦的。
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
離世不過是進入另一世界的一道門。
聖經說:「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聖經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人之所以為人,因有寶貝的靈魂;人有靈魂,就成為萬物之靈。身體是外面的軀殼,是暫時的,終有一天衰老死亡,惟有靈魂是永遠不滅的。
有靈魂就有永生;有靈魂,人生始有意義。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
願這位提問的弟弟有一顆探尋終極真理之心。 有一天,能找到日光之上的真正的生命意義 .
8. 死亡是什麼感覺
外媒稱,人死時會出現什麼情況?這一問題最近成了多項開拓性科學研究的對象。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報道,如今,在美國紅迪網站上,有人特別針對那些曾經臨床死亡、後來又復活的人提出了這一問題,迄今已有數百條回答。
盡管各種回答的真實性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懷疑,不過這些回答可以分成三類:
有些人什麼感覺也沒有;有些人感受到光,並與其他人或生物有互動;還有一些人感到,自己能夠旁觀正在發生的事情,但自己已「死」,什麼也做不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似乎贊同薩姆·帕爾尼亞博士的研究成果。帕爾尼亞對一批心搏驟停患者進行了調查,其中近40%的受訪者稱,當他們臨床死亡時,在一段時間內存在某種「意識」。
以下是一些紅迪網站用戶的答復,不過,他們似乎並未就這一話題達成一致意見:
「當時,我剛拍完血管造影,非常清醒地看著屏幕,與醫生交談。突然,警鈴大作,每個人都變得驚慌失措。我的世界變得柔軟而模糊,周圍的一切都逐漸消失,歸於黑暗。接下來,我記得的就是,我睜開眼睛,聽到一名醫生說,『我們把他救過來了』。是一種非常安寧的感覺,其他什麼感覺都沒有。」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突然癱軟倒下。呼吸和血液流動都停止了。我感到自己在一個沒有盡頭的洞內急速下跌,我的同伴在呼救。後來,我蘇醒過來,但對死亡前後的一小段時間沒有任何記憶。」
「我過量攝入海洛因,急診醫生說,我的心跳已經停止。我看不到任何東西,就像在睡覺,但沒有做夢。」
「2014年2月,我在一場工作會議上突然倒下。在大約五分鍾的時間里,沒有脈搏或心率。我只能記得自己倒下前大約一個小時以前的事情以及兩天後從昏迷中蘇醒過來以後的事情。」
「我的心電圖成了一條平線,持續了大約40秒鍾。就像睡著了而且沒有做夢,沒有自我意識。」
9. 大家談談生死觀你對很迷個看法對死亡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活著是為了死,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能活著是一種幸福,死對於每個人來說是都會面臨的一件事,只是每個人的來臨時間不等,所以在活著的時候要好好享受生活,對於死亡要平淡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