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大調研成果

大調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2 00:05:46

Ⅰ 研究成果展示報告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 為什麼患近視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近視的?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為了解中學生近視情況及引起近視的相關因素,我針對我們學校的部分七年級同學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問卷
為了防止中學生近視,我們為廣大中學生出此問卷
1.你是不是近視?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視的?(不近視的可不答)
A、看電視過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視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4.你近視幾年了?
A. 一年以下 B. 五年以下 C. 其它
5.你身邊大部分同學近視嗎?
A. 是的 B. 不是
三、調查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
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1 看電視距離太近
2 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 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 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 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 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 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 不合理飲食
9 看激光
10 在車廂里看書
11 遺傳因素
12 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四、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並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於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鍾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時常佩帶一些滴眼液,如:珍視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課間十分鍾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儀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六、體會
為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飲食,鍛煉身體,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三要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眼患者,及時發現眼病,以便早發現、早治療。視力關系著我們的一生,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

Ⅱ 調查成果

通過外業調查,核實和補充完善了農用地分等的數據圖件資料,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外業調查成果。

(一)調查精度

農用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調查,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各區域氣候特徵及大宗作物種植情況,作物的物化成本和平均產量,可以作為因素指標區劃分的依據,確定分等指標區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劃分農用地分等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

各縣(市、區)提供的農作物 1998 ~ 2000 年 3 年的平均最大產量、全自治區各鄉(鎮)1998 ~ 2000 年主要農作物的平均產量以及農作物物化成本等資料的補充實地外調,按鄉(鎮)布點,調查成果達 1300 多組數據;活勞動成本等農用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外調是以縣(市、區)為單位,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耕作制度,由各縣(市、區)農業局、統計局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站人員收集、外調核實填寫報表,調查樣點 100 多個,調查成果有 100 多組數據。

根據農用地投入產出的調查資料,征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相關領導專家的意見,以鄉(鎮)為單位初步劃分各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間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間,再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領導小組召開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專家組會議,征詢專家意見,並進行實地抽樣補充調查與論證。調查精度按分等指標區分成多條線路,以鄉(鎮)為單位設置調查樣點,對兩個系數的等值區間劃分結果進行調查論證。

(二)標准樣地設置

外業標准樣點數據調查主要通過設置標准樣地進行數據採集。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設置是基於國家《農用地分等規程》的要求,分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兩級設置樣地。通過標准樣地數據屬性描述及樣點監控,可對農用地質量、農用地基礎設施水平、農用地利用條件、農用地投入產出的經濟條件、農用地的限制性因素、農用地生產能力等進行監測,反映農用地質量狀況以及人類對土地利用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可對農用地的生產能力開展長期動態監測。全自治區共設置標准樣地 534 個,分為國家級與自治區級兩個層次,其中,自治區級標准樣地534 個,國家級標准樣地 24 個(表 2-6)。

表 2-6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設置成果分布統計表

註: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成果中的國家級標准樣地同時也是自治區級標准樣地。

Ⅲ 十二年地質大調查成果回顧「十二五」期間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思路及重點工作部署建議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

一、十二年地質大調查成果回顧

1999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以來,水工環地質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獲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取得了一批豐碩成果,廣泛服務於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

1.水文地質調查

完成了全國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按省區評價了地下水資源量和質量狀況,為國家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宏觀決策提供了依據。在鄂爾多斯盆地、華北平原、松嫩平原等我國北方11個主要平原(盆地)開展了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進一步查明了含水層結構和地下水循環規律,初步掌握了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以及環境效應,為我國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和含水層保護提供了科學的技術平台。

基本查明了西南8省(區、市)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特徵及石漠化狀況,完成了1:5萬重點岩溶流域水文地質調查15萬平方千米,建立了380處地下水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整治示範工程,解決了30餘萬人飲用水、20餘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為2010年西南抗旱提供了地下水開發基礎資料和示範經驗,為國家實施西南岩溶石漠化綜合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圖1)。

啟動了全國首輪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初步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淮河流域平原區、華北平原區及下遼河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面積約43萬平方千米,基本查明了調查區的區域地下水質量與污染狀況,為制定《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開展西部乾旱區、西南紅層區嚴重缺水地區和地方病嚴重地區地下水勘查,在西部乾旱和地方病嚴重地區成井470眼,為330萬人解決了飲水困難問題,通過省部合作,在四川紅層丘陵山區實施小口徑淺井180萬眼,解決了700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圖1 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調壓壅水開發示範工程

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區、市)、地(市)三級地下水監測網路。目前共有各類地下水監測點23800餘個,其中國家級點1422個,控制國土面積近100萬平方千米,在北京、濟南、烏魯木齊等地下水監測示範區和華北平原共有300餘個地下水監測點實現了自動監測、無線傳輸與網上發布。近年來,通過中國地下水信息網每年向社會公開發布地下水監測信息,為地下水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提供了基礎資料。

2.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

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覆蓋面積約650萬平方千米,涉及人口約7.9億,調查並確定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隱患點10餘萬處,基本摸清了我國山區丘陵區地質災害及隱患點發育分布現狀;針對查出的重要隱患點,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責任制的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為國家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黃土高原區、秦巴山區、川滇山地區、湘鄂桂山地區、新疆伊犁谷地等地質災害高發區完成127個縣近40萬平方千米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初步建立了四川雅安、重慶巫山、雲南哀牢山等8個代表不同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的監測預警示範區,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範。

初步完成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10萬平方千米,基本建立以基岩標、分層標和GPS、水準測量為主的區域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路,為我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提供了基礎依據。

全國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成效顯著。2003年以來,成功避讓地質災害近5000起,安全轉移20餘萬人,避免財產損失近30億元。

3.環境地質調查

完成全國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環境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我國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的分布以及危害程度,進行了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易發區的分區,獲得了區域環境地質基礎資料,為國土資源宏觀規劃管理提供了技術資料。

開展了環渤海、東南沿海等沿海地區環境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區域地殼穩定性、海岸侵蝕和淤積、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狀況,並對重點港口和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為制定該地區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了地質依據。

開展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初步查明上游源區生態地質環境變化狀況和中下游地區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我國大江大河源區生態環境治理和中下游地區水患和地質災害治理提供了基礎資料。完成了181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基本摸清了這些城市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分布狀況,對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進行了評估,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措施,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完成了全國以省(區、市)為單元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共調查礦山11萬余個,調查礦山面積580餘萬公頃,初步摸清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基本查明了我國主要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為國家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宏觀決策提供了基本依據。開展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區活動斷裂調查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為國家重大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安全運營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

4.應急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

近年來,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和極端乾旱頻繁發生,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領導下,廣大地質工作者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和打井找水工作。

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發生後,全國地質系統迅速開展航空遙感解譯、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及評估、災後重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積極服務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在重慶武隆、貴州關嶺、甘肅舟曲等特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後,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災害排查評估、應急處置等。

2010年春夏,雲南、貴州、廣西部分地區遭受百年罕見乾旱,國土資源系統緊急動員抗旱找水打井人員上萬名,鑽機上千台,物探設備上百套。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完成勘探鑽孔2703口,成井2348口,總出水量36萬立方米/日,解決了520餘萬人的飲水困難。

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全面估算了我國地熱資源潛力,分析了開發利用前景,完成了北京、天津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和開發利用規劃,全面啟動全國省會城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工作。全國陸域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估算初步完成,鄂爾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進展順利。與神華集團合作在鄂爾多斯能源基地成功實施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建設,首次在中國建立了深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監測體系。地質碳匯調查研究得出新的岩溶和礦物碳匯能力估算數據。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取得新認識。編制完成了中國國土資源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報告,為中國政府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了基礎資料。

二、「十二五」期間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密圍繞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按照「夯實基礎,強化應用,著力構建以服務為導向的水工環地質工作新格局」的基本要求,統籌部署國家水文地質、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綜合研究,構建區域地質環境綜合信息平台,進一步增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和提高地質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水平,為國土資源規劃和管理提供決策支撐服務。主要工作目標如下:

(1)重點加強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地下水主要開發利用區、重要經濟區等地區中比例尺基礎水工環地質調查,顯著提高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程度;

(2)積極推進城市地質、地熱資源調查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研究,進一步拓展水工環地質服務領域;

(3)完善國家地下水和地質災害監測網路,綜合集成水工環地質調查和監測資料,構建數字地質環境信息平台,進一步提升水工環地質工作對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重點工作部署建議

1.重點地區基礎水文地質調查

在我國主要平原(盆地)、岩溶石山地區和國家大型能源基地,開展區域水文地質基礎調查,查明區域含水層系統的空間分布與結構及地下水補徑排條件,提出含水層保護建議,構建區域水文地質基礎資料信息平台,為國土資源規劃以及含水層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決策支撐服務。

2.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完成中西部和東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查明平原(盆地)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狀況,綜合評價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為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資源保護以及保障飲水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3.嚴重缺水和劣質水地區水文地質勘查示範

在以往嚴重缺水地區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北方缺水區、飲水型地方病區、南方紅層缺水區及水污染區水文地質勘查示範,解決450萬~55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為不同缺水類型地區提供找水方向與勘查經驗,探索地質環境與地方病關系,提出解決缺水區人畜飲用地下水開發利用區劃,為推進解決群眾安全飲水問題提供技術支持。

4.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

基本建成較完善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動態評價體系和國家地下水監測試驗與科學研究基地,有效提升國家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滿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對地下水環境的要求,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提供支撐。

5.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在我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開展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查清滑坡、崩塌、泥石流發生的基礎地質條件,闡明其發育、分布規律及形成機理,評價和預測其發展趨勢;結合防災規劃,推薦應急搬遷避讓新址,並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和建設適宜性初步評估;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地質災害分區評價,圈定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和完善的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預警體系。

6.全國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調查

繼續進行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監測,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強化InSAR監測技術應用,優化基岩標、分層標和地下水分層監測孔等設施。開展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等地區地面沉降調查。開展高速鐵路沿線地面沉降與地裂縫詳細調查與監測。繼續開展武漢、廣州等重點地區岩溶地面塌陷調查和監測示範。

7.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研發與預警示範區建設

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儀器研發和防治關鍵技術研發工作,選擇遼東南中低山泥石流區、浙東南低山丘陵滑坡泥石流區、隴中黃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區、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區、滇南哀牢山滑坡泥石流區、新疆伊犁河谷滑坡泥石流區,藏東南高山峽谷區開展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建設。

8.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

選擇我國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開展環境地質調查,查明區域構造格架和地殼穩定性以及城市群核心區斷裂帶活動性、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進行重點城市環境地質安全評價,開展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建立環境地質可視化信息平台,為我國主要城市群規劃、建設和安全運行等提供決策支持。

9.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開展我國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和潛在的礦業基地或重要成礦區(帶)的礦山地質環境詳細調查與評價,開展重點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範,監測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以及閉坑後所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建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信息系統,為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10.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研究

繼續實施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工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與示範工程、地質碳匯潛力評價與固碳示範工程和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摸清國土資源領域節能減排潛力,提高氣候變化規律認識,提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服務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戰略。

Ⅳ 調研內容有哪些

1、題頁

題頁點明報告的主題。包括委託客戶的單位名稱、市場調查的單位名稱和報告日期。調查報告的題目應盡可能貼切,而又概括地表明調查項目的性質。

2、目錄表

3、調查結果和有關建議的概要

這是整個報告的核心,匝簡短,切中要害。使閱讀者既可以從中大致了解調查的結果,又可從後面的本文中獲取更多的信息。 有關建議的概要部分則包括必要的背景、信息、重要發現和結論,有時根據閱讀者之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4、本文主體部分

包括整個市場調查的詳細內容,含調查使用方法,調查程序,調查結果。對調查方法的描述要盡量講清是使用何種方法,並提供選擇此種方法的原因。

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對自己在調查中出現的不足之處,說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辭。必要的情況下,還需將不足之處對調查報告的准確性有多大程度的影響分析清楚,以提高整個市場調查活動的可信度。

調研報告種類

1、按服務對象分,可分為市場需求者調研報告(消費者調研報告)、市場供應者調研報告(生產者調研報告)。

2、按調研范圍分,可分為全國性市場調研報告、區域性市場調研報告、國際性市場調研報告。

3、按調研頻率分,可分為經常性市場調研報告、定期性市場調研報告、臨時性市場調研報告。

4、按調研對象分,可分為商品市場調研報告、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金融市場調研報告等。

Ⅳ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Ⅵ 華東地區「十五」地質大調查成果綜述及「十一五」展望

郭坤一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南京210016)

1 概況

1999年7月1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承擔、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地質大調查自1999年實施以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一領導下,圍繞著一項計劃和四項工程(基礎調查計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和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進行科學部署、精心組織,採用新機制、新思路,運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截至2005年,地質大調查實施7年間,華東地區共安排地質大調查工作項目156項,共獲資金41291萬元。其中,基礎地質調查32項,礦產資源調查評價73項,地質環境調查評價23項,物探、化探、遙感28項。共有17個工作單位承擔。

2 主要進展及成果

2.1 基礎地質調查

投入經費4367萬元,已完成1:25萬區域地質調查22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22幅,1: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4幅。正在進行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9幅。

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2.1.1 前寒武紀地層劃分與對比

華東地區前寒武紀地層主要發育在大別—蘇魯、揚子和華夏3個地層區。

華夏地層區:通過邵武、龍岩、三明、瑞金等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打通了閩西地區近南北向的地質走廊,提高了區內地質研究程度。肯定了武夷地區總體以加里東期變質褶皺隆起,在寒武系之下,存在著震旦系—南華系淺變質硅質岩(石英岩)以及與揚子區相似的地層序列;對古元古代麻源岩群和新元古代馬面山岩群的岩性組合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元古代存在雙峰式火山岩;對以古元古代桃溪岩組為核部的變質核雜岩的幾何學特點及運動學機制進行了解剖,確定其形成時代以印支期為主。

揚子地層區:通過南昌、上饒、景德鎮、金華等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對該地區岩石地層單位進行了全面清理,建立了岩石地層和構造—地層系統,解決了各省之間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現象。以雙溪塢岩群為代表的中元古代島弧火山岩得到進一步確認,新元古代雙峰式火山岩、侵入岩、基性岩牆群的研究得到進一步加強。

大別蘇魯地層區:將大別山區的變質表殼岩組合劃分為古元古代大別山岩群和中-新元古代宿松岩群,將前陸帶中的深變質表殼岩組合歸為中元古代董嶺岩群。提出了大部分變質變形侵入體形成於新元古代、少數形成於中元古代,大別山岩群為古元古代、宿松岩群為中-新元古代的新認識。

2.1.2 金釘子剖面

我國現有的兩個金釘子剖面均位於華東地區:在奧陶紀達瑞威爾階層型剖面的常山縣黃泥潭剖面1:5萬區調工作中,新發現了厘米級厚度的沉凝灰岩,並從中分選出單顆粒鋯石,進行了精確的定年,從年代學上對界限進行准確定位。在對國際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分布區進行了高精度大比例尺填圖,對界線層中的關鍵層(如PTB界線粘土層、PTB界線層內的國際牙形石帶等)進行了詳細的調查,鑒定識別出兩個重要牙形石帶:Clarkina subcarinata帶;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帶。大大提高了該區生物地層對比精度。

2.1.3 第四紀厚覆蓋區填圖方法

在1:25萬杭州、南京、南通和上海等幅區調工作中,注重了厚覆蓋區第四紀地質研究,將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到第四紀地質研究中,採用「基準面旋迴」的概念,結合岩石地層、氣候地層、年代地層、磁性地層等多重地層劃分方法,.建立了區內等時地層格架和對比依據。並從標准孔的研究入手,通過古土壤、古暴露面及其所對比的剝蝕面和沉積界面的識別研究,解決了標准孔與一般鑽孔的氣候旋迴等時對比問題,對新發現的浙江跨湖橋文化與古環境的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厚覆蓋區第四紀地質圖的表現形式上增加了較多的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豐富了圖面內容。

2.1.4 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

近幾年來,沿海諸省通過區域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基本查明了區內火山活動期次和火山活動規律,並通過精確的同位素定年,進行了火山地層的劃分與對比,證實了磨石山群火山岩年齡主體為早白堊世(137.7~113Ma)而非以往長期沿用的晚侏羅世,這對重新認識東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岩時空展布與成因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研究東南沿海火山岩帶的構造演化奠定了基礎。

2.1.5 陸相紅盆區調方法研究總結

在1:5萬金田、澧田等幅區調工作中,針對中生代陸相紅盆,以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從劃分構造界面入手,採用岩性、岩相調查相結合,對各類構造界面性質和沉積體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環境、時空展布及相互疊置關系等進行調查和研究,建立了陸相岩石地層層序,劃分了岩石地層單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填圖,地質圖內容十分豐富。

2.1.6 計算機填圖方法試點

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第一批計算機填圖試點,福建省地質調查院率先採用計算機輔助填圖方法完成了1:5萬東山縣、宮前幅區域地質調查。完善了區域地質調查野外數據空間與屬性的數據模型及其相關標准和技術規程,並實現了多源區域地質調查信息的形成、組織、集中、保存、檢索與分析,在不同G1S平台上建立了面向多源信息管理與分析的G1S區域性區域地質調查空間綜合地學信息系統。

2.2 區域物、化、遙工作

7年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華東地區共部署區域物探、化探和遙感調查項目28項,共獲資金17547萬元,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投入資金8197萬元,地方配套資金9350萬元。

2.2.1 區域物探工作

部署完成了福建省西部區域重力調查,完成重力測點3870個,調查面積22916.5km2。至此,華東地區的區域重力調查已經全面完成。

開展了長江三角洲地區配合區域地質調查和環境地質調查的物探方法應用示範,完成了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調查面積30340km2,補充了重、磁、電測深數據,並進行了綜合解釋和編圖。

2.2.2 農業地質(生態地球化學)調查

該項工作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在江西南昌地區、江蘇南京地區及福建廈門—漳州地區分別開展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方法實驗和調查實驗,開展了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有機污染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效態分析方法的研究。從2002年,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分別和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署了省(市)、部級合作開展農業地質(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的協議。總計完成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面積23.7萬km2,獲得了海量的測試數據。依據土壤環境質量,對226440km2土壤進行分析,圈出Ⅲ類、超Ⅲ類土壤21483km2,發現了沿長江存在著區域性的Cd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污染。發現了一批生態地球化學環境區和優質區,其中,適宜於發展綠色農業基地的面積140586km2,富硒土壤資源18294km2。調查成果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顯示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此同時,編制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開展了長江流域生態地球化學的綜合研究,並就廣州、武漢、成都三地區生態地球化學進行了預警,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2.2.3 遙感地質調查

開展了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和上海市的省級遙感綜合調查,完成遙感調查面積62萬km2。同時,在東部重要經濟區帶、長江流域開展了基礎地質環境遙感調查、監測和解譯。

2.3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7年間,在華東地區共部署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73項,總計投入經費12078萬元(表1)。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為:鑽探53760m,坑探4674m,1:5萬化探13270km2。累計新發現物、化探異常283處,提交小型礦床19個、小型礦產地15處、中型礦床22個、大型礦床17個、超大型礦床7個。

表1 華東地區礦產項目分類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出華東地區的黑色金屬(金紅石)、貴金屬(銀、金)、稀有金屬(鉭、鈮、鋰)、有色金屬(鎢、錫、鉛、鋅)和重要非金屬(膨潤土、高嶺土、螢石、玻璃用石英砂)礦產均出現了良好的前景,鎢、錫等優勢礦產地位得到了顯著增強。

表2 華東地區主要礦種資源量

黑色金屬-金紅石礦產:集中分布於蘇北超高壓變質帶中,屬榴輝岩型金紅石礦床。

稀有金屬礦產:主要與發育在江西和長江下游地區的燕山晚期鹼性花崗岩建造有關,資源潛力巨大。已提交的礦產勘查成果報告主要為由江蘇地調院承擔的《江蘇蘇州善安浜鉭礦評價報告》,提交超大型鉭礦1處,伴生鋰、銣、銫、鉿資源量達中-超大型規模。

有色金屬:鎢、錫礦產是我國的優勢礦種,華東地區主要產於贛南地區。已提交《江西會昌錫坑逕礦田及周邊地區錫-銅多金屬礦評價報告》,提交大型錫礦1處。正在實施的「江西諸廣山—萬洋山鎢多金屬礦評價」項目新發現3處具大-超大型遠景的潛力礦區;「江西於都—全南地區鎢礦評價」項目,已確定具中、大型找礦潛力的礦區(點)5處,具進一步工作意義的找礦靶區5處。此外,在揚子地台南緣的九嶺—鄣公山—皖南隆起帶,鎢、錫礦產也顯示巨大的資源潛力。

鉛-鋅礦產的找礦突破主要在於,認識了以往不被重視的元古界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產出層位,提出了在利用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更大比例尺的土壤化探測量圈定的綜合化探異常基礎上,尋找該層位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有效找礦方法,取得了福建尤溪峰岩、福建建甌八外洋兩處大型鉛-鋅-銀多金屬礦的找礦突破。該類型礦產的找尋,目前正方興未艾,在北武夷地區、閩中地區和浙西南地區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貴金屬礦產(銀、金)的找礦突破地區,主要分布於江西北部九嶺地區贛東北地區和皖南地區,前兩者為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後者主要為石英脈型。

礦產資源綜合研究:完成了武夷山、皖浙贛相鄰區2個重要成礦區(帶)的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建立了成礦區(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空間資料庫,編制了一批綜合性基礎圖件。

華東地區新一輪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實現了為國家宏觀發展戰略服務,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礦產基礎信息資料,為國土資源規劃、保護和利用提供決策支撐服務的目的。同時,為後續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和轉入資源補償費及其他資金勘查奠定了基礎,帶動了商業性地勘投入,推動了地方礦業市場的發展,為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4 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華東地區是我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伴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區的自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環境質量急劇下降,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為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之初,即在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和淮河流域等環境地質和水資源問題突出的地區,部署了區域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其目的是查明工作區的環境地質條件和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利用GIS技術,建立工作區的環境地質資料庫或信息系統,實現調查與勘查成果全部數字化、評價預測的計算機化,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地學技術支撐。同時,緊密結合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任務,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保護、減災防災的對策和建議。

7年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華東暨東南沿海地區(含廣西、海南、廣東)共部署水文、環境地質調查項目23項,工作性質包括基礎調查、災害預警和綜合研究。共獲資金7756萬元。

2.4.1 主要進展及成果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將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地區作為統一的地質單元,建立了區域基岩構造模型和第四紀沉積結構模型,查明了第四紀以來古地理環境演變過程和長江古河道的遷移演化特徵,為建立地下水含水系統和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依據。

運用GMS(3.1)地下水資源評價軟體,在該地區建立了孔隙承壓水三維地下水流模型,實現了整個地下水資源評價過程的可視化。

查明了區域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現狀、研究了其形成機理和基本特徵,建立了地面沉降與地下水位之間的相關模型,評價了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初步建立了全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的建設規劃,並進行了初步實施,為滿足政府和社會需求,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GIS平台上,建立了以基岩構造模型、第四紀沉積結構模型、地下水含水系統結構模型為基礎的、較為完善的「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綜合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相關信息的查詢、分析、編輯和管理。

2.4.2 淮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

初步查明了淮河流域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污染組分及其分布,評價了地下水質量。結果表明,淮河流域淺層地下水水質普遍較差,以Ⅴ類水和Ⅳ類水為主,尤其是埋深小於20m的淺層地下水,Ⅴ類水和Ⅳ類水的分布面積達54260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91.6%;相比之下深層地下水(埋深大於50m)水質較好,Ⅰ、Ⅱ、Ⅲ類水分布面積達18955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32%。

評價了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污染程度,進行了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區。淺層地下水重度污染區分布面積16215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27.3%;中度污染區分布面積32221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54.49%;輕度污染區分布面積10829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18.3%。

探討了淺層地下水的污染特徵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淺層地下水污染具有帶狀污染特徵,沿污水河(溝)兩側附近淺層地下水受污染最為嚴重,居民患偏癱、癌症患者較多。

初步查明了阜陽市的地面沉降現狀、形成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

2.4.3 東南沿海及重要經濟區環境地質調查

在全面分析和調查研究了東南沿海地區海岸變遷、海水入侵、水土污染的現狀、特徵及其成因的基礎上,總結了東南沿海地區緩變型和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成因和危害。

初步查明了東南沿海地區海岸環境、近現代海岸變遷及古海岸變遷特徵。

根據地下水資源評價結果,分析了地下水資源的開采潛力,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開發微鹹水、半鹹水的思路與建議。

初步查明了海南島東北部和西南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福建沿海地區、廣西北部灣和蘇錫常地區地下水水質污染狀況和成因。結果表明,東南沿海地區地表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導致淺層地下水污染面積和污染程度有擴大化趨勢,常州等城市郊區有機污染物檢出率較高。

應用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學方法,研究了蘇錫常地區地下水補、逕、排條件、地下水流場變化,探討了地下水污染源類型,為進一步開展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在調查東南沿海地區海水如侵類型、方式和分布范圍的基礎上,提出了海南島西部和廣西北海地區海水入侵主要由不合理的開采地下水引起,同時出現了因高位養蝦所致的海水入侵。

針對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和防治對策,為地方政府制定相關規劃提供了地質依據。

更新和新編了一批地質環境圖件。

2.4.4 杭嘉湖平原1: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試點

全面查明了區內的地層、第四紀古地理環境、土地利用、土壤環境質量及污染狀況、地下水資源及開發利用、水環境質量及污染狀況、岩土體工程地質特徵、生態地質旅遊資源等。

成功應用磁化率測試技術大面積開展了區域土壤環境評價研究工作,磁化率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土壤污染程度和范圍、能夠反映不同土壤類型和不同利用方式下同種土壤化學元素的差異等,採用「統一方法、分區評價」和「因子賦值、定量評價」的原則提出了一套新的生態地質環境綜合評價方法。

編制了一套由70餘張圖件組成的生態環境地質圖系。為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起到了示範和指導作用。

應用MapInfo操作平台設計並開發出了「杭嘉湖平原1: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試點」地理信息系統。

2.4.5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

在地面沉降調查的基礎上,結合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布局,按照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總體規劃,制定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技術標准和監測技術要求,建設統一的區域地面沉降監測網,為實現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測、綜合研究以及制定科學的防治對策提供基礎保障。目前,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標准、統一數據平台的要求,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的建設正在進行中。

2.4.6 沿海主要城市環境地質綜合研究

本著分片研究、整體綜合的研究思路,重點分析研究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的區域地質構造和近代地殼活動性、區域氣候與水文特徵、區域地形、地貌、區域岩性結構特點、水資源條件、其他地質資源;系統梳理和歸納出東部地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和總體效應的6類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水資源短缺和不合理開發利用、地面變形加劇、水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沿海城市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地震威脅、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對長江三角洲及有關城市的影響。

在深入分析評價城市環境地質問題形成的地質背景因素、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因素,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發展趨勢對城市建設和發展造成的危害及影響的基礎上,從宏觀和戰略的高度,對東部地區城市化與地質環境良性協調發展的途徑進行了探索,提出了「立足本地區水資源,走節水型發展道路的城市水資源供需平衡方略」、「地面沉降與開采利用地下水資源協調共存」、「城市規劃和建設對地質環境中某些不穩定因子的防範與協調」、「固體垃圾處填埋與地質環境適宜性的協調」、「城市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濱海城市的規劃、建設要適應防禦海平面上升危害的需要」等對策和建議。為了確保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能夠實現對地質環境的合理利用,報告提出了「加強相關法規建設」、「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加強城市環境地質專題研究和評價的力度」、「進一步拓寬城市環境地質工作的投資渠道」等措施。

3 展望

「十一五」是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最後5年,2006年又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按照國土資源部總體工作部署,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提出了地質大調查工作的重點領域、重點方向和重點任務。主要任務是:通過「十一五」地質大調查,更新一批基礎地質圖件,建立地質調查信息化服務體系;完成主要成礦區帶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發現一批新的礦產資源勘查後備基地;完成我國主要盆地的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初步掌握東部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科學評價地質環境,建立一套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監測防治系統;發展重大地學理論,使我國地質調查相關科學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1 基礎地質調查

繼續開展1:25萬區調修測(7幅),開展海岸帶及環境脆弱區1:25萬區與環境地質調查(5幅),開展武夷山、浙、皖、贛相鄰區重要成礦區(帶),東部重要城市及人口密集區1:5萬區與地質調查和1:5萬航空物探調查,以及中國東部重要經濟區帶、長江流域區域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

完成長江流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開展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建設和區域性綜合研究。

繼續推進並全面完成上海、杭州、南京城市立體地質調查的試點工作,建立並推廣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方法體系。

以大區為單元開展新一代全國區域地質志編制及系列綜合編圖試點。

在重要成礦區帶開展新引進的航空重力、航空瞬變電磁等航空物探新參數(或綜合參數)的試生產工作。建立區域物探資料庫,編制1:25萬(或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空物探測量系列圖件,並對重要成礦區帶進行編圖和綜合研究。

繼續在東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開展地質環境遙感調查和動態監測工作;在重要成礦區帶,利用高精度航空相機、數字相機和POS系統,開展1:5萬等航空遙感調查工作。

完成覆蓋區和重要農業經濟區的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開展重要經濟區帶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推動開展不同級次的土地生態地球化學評估,在全國起到示範作用。全面開展生態地球化學調查數據的應用研究與應用推廣工作。開展有機污染物地球化學調查試驗,啟動有機污染物地球化學調查。

開展深穿透地球化學與隱伏區礦產勘查技術等研究,在重要成礦帶開展地球化學深部找礦試點工作。

3.2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堅持以銅、鐵、富鉛鋅、優質錳、鋁土礦、鉻、鉀鹽、錫、鎢、鎳等為主攻礦種,開展在長江中下游、南嶺東段成礦區(帶)、武夷山成礦區(帶)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調查,逐步縮小靶區,對重點礦產資源遠景區開展評價,力爭獲得找礦重大突破。

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開展中淺-深部隱伏找礦方法研究、試驗和試點工作,為開展東部重要成礦區(帶)中淺部-深部(500~1000m)隱伏礦床找礦工作,打好基礎,做好試點。

南嶺地區東段:以錫、鎢多金屬為主攻礦種。錫礦重點圍繞諸廣山—萬洋山岩體開展調查評價;鎢礦重點在江西崇余猶、「三南」地區、贛縣—於都地區開展調查評價。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異常查證和礦點檢查、重要礦產地評價工作,力爭取得錫、鎢找礦新的突破。對區域錫、鎢多金屬資源潛力進行總體評價。預期提交一批大中型礦產資源勘查基地。

武夷山地區:主攻銅、鉛鋅。重點開展閩中—浙西南地區鉛鋅礦遠景區、福建上杭—雲宵和江西尋烏—鉛山銅礦遠景區的資源調查評價。通過開展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優選一批找礦靶區,開展預查-普查,提交一批大中型勘查基地,力爭取得銅礦找礦突破。

同時與中國東南大陸周邊國家(地區)合作開展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資源潛力評價,研究提出一批境外找礦遠景區(帶),為開展境外礦產資源潛力調查提供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

3.3 地質環境調查評價

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淮河流域平原區,以區域地下水系統為單元,以淺層地下水及其環境系統為對象,系統開展無機污染和有機污染調查,查明地下水污染狀況,綜合評價地下水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建立地下水水質與污染預警系統。

完成1:2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66000km2,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15000km2。在已建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基礎上,繼續開展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檢測與網路管理。

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開展主要城市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其成因調查評價,查明制約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提出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建議。

The Summarization in「the 10th Five-year Plan」and Prospect in「the 11th』s」 of GeologicalSurvey in the Eastern Areas of China

Guo Kunyi

(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210016)

Abstract: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formally founded on July 16th in 1999, its primary goal is: assuming, organizing and actualizing national basal and public welfare geological survey and strategically prospect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Also supply geological basic data for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welfare service. In the past six years,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hrough scientific arrangement and choiceness organizing, this item gains remarkable success and social economic profits on basic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ppraisal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investig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by applying new theory, technique or method.

Ⅶ TV地標中國電視媒體綜合實力大型調研成果在哪裡發布

隨著歡快活潑的《自由探戈》小提琴二重奏節拍,「TV地標(2017)中國電視媒體綜合實力大型調研成果」發布會於2017年12月5日在北京廣電國際酒店隆重召開。此次發布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管的《中國廣播影視》雜志社主辦,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咨詢有限公司承辦。來自全國電視媒體、電視製作機構、新媒體以及新聞媒體200餘人參會。

湖南衛視等6家衛視獲得年度最具影響力省級衛視,安徽衛視等3家衛視獲得年度最具成長性省級衛視,河南衛視等7家衛視獲得年度優秀省級衛視;中央電視台《朗讀者》獲得年度上星頻道最具開創性文化節目,《人民的名義》獲得年度最具影響力電視劇;《中餐廳》等10檔節目獲得年度上星頻道最具創新影響力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等10檔節目獲得年度上星頻道最具品牌影響力節目;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山東廣播電視台齊魯頻道總監黃寶書、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干超、蘇州廣播電視總台台長陸玉方獲得2017年年度廣電人物。

Ⅷ 調研預期成果怎麼寫

簡單的看有三塊吧:
一、各年齡段的口腔衛生狀況
1、各年齡段口腔衛生狀況回概述
2、不同答年齡段口腔衛生狀況差異分析
二、各年齡段的重視程度
1、各年齡段對口腔衛生重視程度概述
2、不同年齡段對口腔衛生重視程度差異分析
三、衛生狀況與重視程度相關分析
1、驗證是否重視程度越高,口腔衛生狀況越好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大調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