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孫中山主要思想成果

孫中山主要思想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1 23:21:18

① 孫中山的成就是什麼

成立了國民黨

② 孫中山的成就

孫中山被國人稱為國父。不管是共黨還是國民黨,一致將孫先生尊為國父。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清庭可能還會苟延殘喘一段時間,還會跟列強簽訂割地條約。所以說孫中山是將中國從封建主義中喚醒的人,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

③ 孫中山的成就有什麼

在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 興中會,發動身一次武裝起義,但最後失敗。


在東京創立第二個革命團體: 同盟會。

先後策劃了十次武裝起義,但最終都是失敗告終。


在廣州發動起義,就是「黃花岡之役」。


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在清帝退位的同時宣布決定讓位給袁世凱,避免內戰。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領袖,他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孫中山生活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十九世紀下半葉是動盪的世界,弱肉強食,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地掩護下,強權變成了公理。孫中山是一位很有魅力的領袖,他的品格、風度和言行吸引千千萬萬人支持他的革命事業。



總括而言,孫文(孫中山)對國家和社會也貢獻了可以說是數之不盡的那麼多,因為沒有孫中山就沒有新中國,也結束了這么多年的閉國政策,也沒有現在這么繁榮的中國。另外,孫中山經過這么多次的失敗也沒有放棄,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④ 為什麼說孫中山的偉大貢獻還在於他的思想成就

孫中山的偉大貢獻還在於他的思想成就。作為民族民主主義者,他從1894年成立「興中會」時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誓詞中,更是明確地提出隨之歸納而成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像這樣系統而凝練地把中國的命運表達得如此深刻,孫中山是空前的,同時也對毛澤東等革命者產生了重大影響。

⑤ 簡述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發展

第一階段:1894年6月,孫中山嘗於《上李傅相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他於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籌劃通過募款,創建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並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計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
第二階段: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並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 他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即「民族、民權、民生」,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而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舉所誓之四綱,力圖創立「中華民國」,並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
第三階段: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國民黨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通過新黨綱、新黨章,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為新三民主義;將中國國民黨改組為包含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從而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年11月,應馮玉祥電請北上「討論國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主張,並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臨終前在遺囑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總的來說孫中山的思想體現在一下方面:1、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2、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3、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4、注釋「政府之能」——「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5、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6、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7、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8、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9、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⑥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推翻封建帝制;開辟資產階級革命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好准備;鍛煉了國民黨;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啟蒙教育。民生道路的提出。

⑦ 孫中山的成就是什麼

孫中山先生的偉大歷史地位主要體現在:
1: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他系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並為之奮鬥了終生。先生剛強不屈,連遺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衛共和制度。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先生最大的歷史功績。為了維護之後的共和,從護法到北伐,孫中山先生時刻都沒有停歇。

3、孫中山先生晚年更加進步,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成立,直接推動了國內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來臨。他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成為了國共合作的基礎。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孫中山與工農日益接近,他參加工農群眾的集會,稱贊工農是革命的先鋒和基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

⑧ 孫中山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是什麼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

⑨ 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原因

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讓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提出的「三民主義」具有時代進步意義,為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⑩ 孫中山有什麼成就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 國慶節時,天安門廣場孫中山巨幅畫像
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系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鏟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9] 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然而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孫中山主要思想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