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省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哪個好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省會太原市。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1]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山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2]
山西行政區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下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單位(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總人口3610.8萬(2012年)。轄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4′,東經110°14′~114°33′。[3]
Ⅱ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五種方式:①自行投資實施轉化;②向他 人轉讓科技成果;③許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④以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⑤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 比例。其中,第一種方式屬於科技成果持有人自行轉化,即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或企業等主體將其研發的科技成果應用於本單位的生產活動,此方 式的特點是沒有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果轉化的交易成本,但僅適合於研發 生產鏈條較為完善的主體。第二、第三種方式屬於轉移式轉化,即科技成 果持有人通過許可、轉讓的方式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或所有權轉移給技 術需求方,此方式是髙等院校、科研院所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方式。 第四、第五種方式屬於合作轉化方式,此方式有利於產、學、研單位以技術 為紐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
Ⅲ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是什麼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包括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Ⅳ 技術轉移及成果轉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現階段,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Ⅳ 科技成果轉化
我部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近年來加強了資源利用技術、工程勘查施工技術以及環境技術的開發研究力度,現已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先進技術,通過廣泛應用,初步實現了產業化。
新型鑄造塗料的研究與開發應用
以斜綠泥石、葉蠟石、鈉雲母、高嶺石、白雲母等礦物為原料,經表面改性復合加工,研製出一種性能優良的可取代石墨粉的珠光粉耐火材料,生產的新型ZH系列鑄造塗料,為國內外首創。選擇以珠光粉為主的礦物,經工藝處理後製成的SCC系列懸浮劑.在水和醇中有優良的懸浮性能。研製出的鑄鋼(鑄鐵)用醇基、水基系列塗料,根據塗掛方式的不同,分為四大類型:刷塗型、噴塗型、浸塗型和流塗型。根據耐火粉料的不同,又分為鋯質型、鉻質型、鋯鉻質型、鋯鋁質型、鋁質型、鎂質型、石墨型、珠光粉型和復合型等40餘種,該系列鑄造塗料已在湖北、江蘇、山東、湖南、安徽等地鑄造廠應用,並獲得良好的贊譽。1999年9月被國家科技部列入「九五」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全國推廣應用,現已建成了一條新型鑄造塗料生產線,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金礦堆浸活性炭吸附解吸電解一體化新技術及新裝置
該套裝置集吸附、解吸、電解功能於一體,在礦山堆浸生產現場就能邊吸附、邊解吸、邊電解,生產出電解金粉,免去了活性炭在吸附塔和解吸塔之間的反復裝卸和長途運輸,減少了載金炭損失和粉化,節省了運輸費用。電解貧液可直接返回堆浸作業繼續使用,充分回收利用電解貧液中的殘留金、氰化物和氫氧化鈉,提高了金的回收率並降低了生產成本。現場產出的電解金粉可及時熔煉成合質金錠上交當地銀行,加快資金周轉,減少流動資金投入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該裝置在海拔3700米,自然水溫4℃以下,水沸點僅80℃的現場運轉,若採用新發明的工藝將使解吸溫度在3小時內從4℃升至110℃,打破了常規氰化鈉解吸電解不能在高海拔地區運行的歷史,使常規氰化鈉解吸工藝從48~60小時縮短到12小時,因此該裝置的應用范圍大大廣於國內外同類產品。
該套裝置的吸附率在99%以上,解吸率在98%以上,電解率在99%以上,解吸電解周期10~12小時;可用於海拔5000米以下的金礦堆浸廠,就地邊吸附邊解吸電解生產金粉。
煤系高嶺石質煤矸石生產硅酸鋁耐火纖維技術
以大同盆地石炭紀—二疊紀煤系地層山西組四號煤層為主要研究和利用對象,從山西組地層1739平方公里分布范圍內的7個不同產出地點,採取同一層位夾矸進行化學成分、礦物學特徵的對比研究,掌握了該層位夾矸質量的時空變化規律,確認該層夾矸為高嶺石質煤矸石。經初步估算其儲量可構成超大型礦床,煤矸石質量穩定分布,基本具備作為現代工業原料基地的條件。
細菌預氧化工廠全景
Ⅵ 科技成果轉化是什麼意思
科研成果轉化是指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已轉化成成品、樣機、技術得到全面推廣應用等,證明一般是如轉化為新產品,可以用該產品新產品證書、生產批文(葯類的)、銷售合同、訂單、銷售發票等一種或多種材料證明;若轉化為新設備,則用該設備說明書、設備備案文件、發票等證明;轉換為新技術,一般是要多個使用單位的推廣應用證明。Ⅶ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人員、管理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大量探索、試驗,科技成果轉化已經逐他形成了「政府計劃推動和技術市場擴散」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的雙重模式。政府計劃推動主要體現在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各種國家級、省級科技開發與成果商品化及推廣計劃,其中大部分也是指導性計劃。市場擴散主要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在產、學、研之間進行,形式有:自主開發、技術轉化、聯合開發以及組成科技經濟聯合體等。隨著市場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成果轉化的市場擴散作用將越來越大,形式也會更加多樣化,效果會更加顯著。Ⅷ 山西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屬於哪個部門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省會太原市。山西東依內太行山容,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1]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山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2]
山西行政區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下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單位(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總人口3610.8萬(2012年)。轄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4′,東經110°14′~114°33′。[3]
Ⅸ 技術轉移轉化和科技成果轉化有什麼區別
技術轉移轉化和復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區別是概念不同,主體不同,客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