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對納米技術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內我國進入國際納米技容術前沿。1998年。清華大學范守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制備出直徑3~50納米、長度達微米級的發藍光氮化鎵半導體的一維納米棒。不久,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小組合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長(達3納米)、直徑最小(0.5納米)的「超級纖維」納米碳管。1999年,中科院金屬所成會明制備了高質量的半壁納米碳管,並測定了其儲氫容量。2000年,中科院金屬所盧柯在國際首次發現納米晶體銅的室溫延展超塑性,納米晶體銅在室溫下竟然可拉伸50倍而不斷裂。
『貳』 我國對納米技術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哪些
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內我國容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1995年,科學家研究並證實了納米碳管可以用來製做壁掛電視。1996年,我國實現納米碳管大面積定向生長。1998年,被譽為「稻草變黃金」的納米金剛石粉在我國研製成功。
『叄』 納米技術在葯品方面的應用有什麼成就
食品或葯品採用納米技術,可以大大提高人體對它們的吸收能力。如將維生素等做成納米粉或納米粉的懸浮液,就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平時你不願意吃葯,那麼有了納米葯品,你就不用愁了,只要一點點就夠了。如果把納米葯物做成膏葯貼在患處,由於納米尺寸非常小,葯物可以通過皮膚上的細胞膜直接吸收,而無需注射。
『肆』 納米醫學會有哪些強大作用
納米醫學可以修復畸變的基因、扼殺剛剛萌芽的癌細胞、捕捉侵入人體的細菌和病毒,並在它們致病前就消滅它們;探測機體內化學或生物化學成分的變化,適時地釋放葯物和人體所需的微量物質,及時改善人的健康狀況。未來的納米醫學將是強大的,它又會是令人驚訝的小,因為在其中發揮作用的葯物和醫療裝置都是肉眼所無法看到的。最終實現納米醫學,將使人類擁有持續的健康。
『伍』 近些年日本和韓國對納米技術研究的成果有哪些
1991年,在日本首次發明和製作納米碳管,它的質量是相同體積鋼的1/6,而強度卻是鋼的10倍,專於是,屬納米碳管立刻成為納米的技術熱點。1992年,日本著手研製能進處人人體血管進行手術的微型機器人,從而引發了一場醫學革命。1999年,韓國製成納米碳管陰極彩色顯示器樣管。
『陸』 請問目前在醫學領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萬方資料庫,一查便知道了。沒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醫學領域太廣了,包括預防醫學。所以實在太多,您還是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為實際些。
『柒』 納米葯物對癌症治療取得了哪些成果
2000年,來德國柏林醫療中心自將鐵氧體微型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後注入腫瘤部位,使癌細胞和磁性納米粒子濃縮在一起,腫瘤部位完全被磁場封閉,通電加熱時溫度達到47℃,慢慢殺死癌細胞,而周圍的正常組織絲毫不受影響。有的科學家用磁性納米顆粒成功地分離了動物的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已在治療人骨髓癌的臨床實驗中獲得成功。還有,一些科研人員用納米葯物來阻斷血管餓死癌細胞。
『捌』 科學家們最新的納米技術研究成果是什麼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用DNA製造出了一種納米級的鑷子。這種超微型鑷子,能夠鉗起分子或原子並對它們隨意組合,使製造納米機械變得容易多了。將來這種鑷子還可以成為納米機械的一個組成部分。
『玖』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納米電子學。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科學家 們發現,傳統上以硅為基礎的電路存在極限。於是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方設法突破這一極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學物質組合來製造出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級的裝置。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IBM公司和朗訊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別在納米電子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國IBM公司科學家製造出了第一批納米碳管晶體管,發明了利用電子的波性來傳遞信息的「導線」;美國朗訊貝爾實驗室則用一個單一的有機分子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晶體管。這些成就為製造體積更小、運算更快、功能更強的電腦鋪平了道路。《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肯尼迪評價說,開發新一代分子電腦也許還需許多年,研究人員面臨一條「漫長而不平坦的路」,但「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極大」。《科學》雜志稱,納米電子學是世界電腦業的未來,新技術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無疑會實現新的飛躍。 多項生物科學入選 處於第二位的是對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它與DNA、蛋白質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RNA僅僅是傳遞遺傳信息的「信使」。前幾年,科學家們發現,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特定的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這種現象被稱作「RNA干擾」(RNAInterference簡稱RNAi)。今年,分子生物學家發現RNAi在老鼠和人體細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動」。此外,生物學家還發現有關「信使RNA」(mRNA)生產過程的許多新信息,以及RNA與蛋白質間的關系。 基因測序是又一亮點,名列第四位。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和美國塞萊拉公司2001年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此外,科學家們還破譯了60多種生物的基因密碼。 排名第六的是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中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於臨床醫學的「智能炸彈」式葯物。它可以對付導致癌症的某些明確生化缺陷,使人類征服癌症病魔的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類葯物中的一種被命名為「格力維克」,是某種白血病的剋星,今年已獲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批准並開始上市。 環境科學受關注 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的揭開名列第三。科學家早就從理論上推斷,在太陽核心的熱核反應中,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種質量極小,沒有電性,穿透力極強的基本粒子)。然而實測到的太陽中微子的數目遠遠小於理論值,大量的太陽中微子失蹤了。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蹤之謎」。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的科學家證實了1998年一些科學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實上沒有失蹤,只是在游離太陽的旅途中本身特性發生了變化,從一種形態(如電子中微子)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如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據專家稱,這一最新發現對目前物理學的標准模型提出了質疑,因為該標准模型認為,中微子在通過大量物質時不發生變化。 超導研究取得新進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學家發現,二硼化鎂在零下234攝氏度成為超導材料,超過了此前金屬化合物創下的超導臨界溫度。美國科學家將氯仿和溴仿攙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導臨界溫度從零下221攝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攝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名列第八。「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高度重視,有3位科學家因此而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這一領域的研究繼續深入,兩個法國研究小組首次製造出氦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鋰、鉀的凝聚態也在今年獲得。 令人矚目的是,《科學》雜志今年首次對環境科學研究給予了高度重視,排名第九與第十位的成就都與環境科學有關。 名列第九位的是,國際氣候變化專家調查組正式宣布,過去50年中的全球變暖現象很可能是由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說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國科學家對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確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樹木等植物吸收,轉化成其它形態的化合物,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過程。過去,美國研究人員在沉降程度問題上曾有極大分歧,而2001年,美國兩個一直「頂牛」的科研小組終於通過對大氣和陸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觀測而達成一致,找出確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國當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後百年中將可能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