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款熱力圖app支持頁面組熱圖和熱圖間比較
網站和APP的數據分析類工具,普遍具有熱力圖分析功能,但是目前功能做的特別完善的好像沒有。ptengine可支持頁面組熱圖和熱圖間比較。
② 張本仁的研究成果
1、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的探索(1981—1986)
20世紀60年代,張本仁就開始了成礦作用地球化學與勘查地球化學相結合的研究,以期提高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實際意義,並為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80年代初,他根據上述思路和以往的經驗形成了將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並查明地球化學參數和異常的地質意義;再將控礦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異常評價的指標和參數的「兩個轉化」的構想,試圖突破當時勘查地球化學的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特徵評價異常的局限,以及開拓地球化學測量數據用於解決基礎地質和成礦問題的途徑。
「六五」期間,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按此預期目標,以學校與地質隊合作的形式,採取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同礦田和礦帶地球化學研究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先後通過豫西盧氏靈寶、陝西柞水山陽等6個省市的7個成礦區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實現了將成礦環境條件諸因素引入異常評價系統、擴大找礦信息的目標;在他所指導的青海賽什塘日龍溝礦帶專題研究中,預測出後來經鑽探證實了的錫礦盲礦。同時,地球化學研究深化了礦帶地質構造及成礦規律的認識,在應用基岩測量數據揭示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進行構造單元分界、沉積環境、控礦因素、岩漿岩演化序列、地層對比及火山機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使中國在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解決區域地質和成礦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處於國際該領域的前列。這一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他對地質、冶金、有色系統組織的技術員與工程師三十多次各類短訓班的地球化學系統講課,使近千人素質有所提高,從而對於中國區域地質調查、成礦帶研究和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區域地球化學理論與實踐的開拓(1987—1991)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國際范圍內尚缺少能適應現代地學和地球化學發展水平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方法體系,以致阻礙了已積累起來的大量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和數據的有效綜合,並且不利於區域地球化學研究成果與全球研究的接軌,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又開展了區域地球化學的探索。在板塊構造學說和全球岩石圈新認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以區域岩石圈為系統、以各類地質體的地球化學記錄為基礎、以歷史地球化學理論和觀點為指導、以地球物質和元素在層圈間的交換和再循環為主線,在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狀態的約束下開展區域構造及成岩成礦作用探討的理論框架,以及相應的一套研究岩石圈深部組成、區域構造和區域成礦規律的方法和途徑。
在此有特色的理論構想與配套方法指導下,結合他所承擔和主持的地質礦產部「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秦巴地區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及主要礦產成礦規律研究」地球化學二級課題,通過5年的集體努力,於1991年完成了「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及成果性專著,開創了在同一區域將岩石圈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成礦地球化學研究有機結合,以解決固體地球科學某些基礎理論問題和礦產地質問題的先例。其突出成果有:首次提出秦嶺及鄰區地殼各結構層與上地幔化學組成和元素豐度,並探討了岩石圈熱結構;系統研究了區域花崗岩類、火山岩、沉積岩的地球化學特徵、成因和形成構造環境,並聯系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熱狀態闡明了秦嶺花崗岩類及其成礦的特殊性;通過岩石圈化學不均一性的約束、構造環境的多岩類和多岩套的綜合判別,以及碎屑岩物源區和沉積水體特徵的地球化學鑒別等綜合論證的途徑,系統探討了秦嶺構造發展歷史,包括俯沖造山、碰撞造山、古洋封閉時限等;在區域岩石圈系統特徵的約束下,以類比選冶過程的成礦觀點為指導,結合區域構造與各類岩石形成過程中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分析,闡明了秦嶺可能的優勢和劣勢礦產、區域成礦分帶的控制因素及主要礦產形成的規律和模式;在岩石圈的層次上,對秦巴地區進行了地球化學省、區、場的劃分,並編制了區域地球化學分區圖。塗光熾、王鴻禎、李廷棟三院士為首的評審委員會認為:這項研究「在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特色、完整性上,在研究內容、對象和時空范圍的系統和綜合性上,在運用其成果闡明秦嶺地質構造演化、岩石圈演化、成礦規律的水平和深度上,是國內外沒有先例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3、瞄向大陸動力學的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1992—1996)
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成礦背景」重大項目課題研究中,張本仁和他的研究集體及時地將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引導入探索大陸動力學的方向。通過區域殼幔演化和殼幔相互作用及其深部過程研究,約束造山帶岩石圈的結構及構造的分區和演化,探討和揭示造山帶發展的運動過程與動力學因素。為此著重採用了多同位素系統和多微量元素聯合示蹤技術,揭示幔源和殼源岩漿源區及地殼深部和地幔的化學特徵與過程;同時開展了岩石圈三維化學結構研究,進行了秦嶺岩石高溫高壓下(傳播)地震縱波波速的系統實驗測定。經5年實踐,於1996年底完成了秦嶺重大項目地球化學課題的研究報告。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於2001年出版了該項目多學科研究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及大陸動力學》(撰寫地球化學部分),並且現在地球化學課題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也在出版過程之中。
研究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有:開拓了伊川—宜昌的地球化學斷面研究,通過岩石地震波速的實驗測定值與地震測深剖面觀察值的擬合等途徑,建立了秦嶺及鄰區地殼的結構岩石模型,進而揭示了區域岩石圈的化學和熱結構,並對殼、幔中的高導低速帶做出了新解釋。在4個構造單元內,開展了地殼增生歷史、早期地幔性質和演化、Pb同位素填圖及微量元素對玄武岩地幔源區化學特徵的示蹤等研究。據此綜合論證了:華北和揚子早期應為獨立發展的陸塊,南秦嶺屬於揚子板塊,而北秦嶺早期應是在揚子板塊洋殼洋島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微陸塊。開展了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綜合研究,為秦嶺元古宙曾發生鎂鐵質岩漿底侵、商丹古會聚帶曾發生洋殼俯沖和殼幔再循環、印支期陸陸碰撞晚期揚子被動大陸邊緣(南秦嶺)陸殼基底曾俯沖墊置於北秦嶺地殼下部、爾後秦嶺又發生過岩石圈下部的拆沉等提供了較充實的證據。論證和提出:松樹溝和勉略蛇綠岩具有洋殼殘片性質,所代表的洋盆均屬於揚子板塊岩石圈內部裂開類型,它們的地幔源區屬於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幔類型。由地幔柱源區岩漿活動的論證,初步探討了秦嶺復合造山帶發展的動力學特徵,後者表現為揚子的裂解和華北的增生。⑥編制了反映區域地殼化學和熱結構、構造地球化學分區及殼幔演化的秦嶺造山帶(四維)地球化學圖(1∶100萬)。這項研究大大深化了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造山過程的認識,揭示了淺部構造與深部過程的聯系,架設了溝通地表地質研究與地球物理測深的橋梁,展現出地球化學在多學科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和優勢,提供了改善、充實地學斷面地球化學研究及開展造山帶系統綜合地球化學研究的經驗,使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跨入國際的先進行列,部分成果處於領先地位。所編制的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圖,與秦嶺造山帶大地構造圖和秦嶺地球物理斷面圖一起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時,引起國際同行的興趣與好評。
1997年至今,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正在進行大別造山帶殼幔結構、演化及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這個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超高壓變質作用與碰撞造山動力學」研究的組成部分。
③ 熱圖的意思
熱圖以特殊高亮的形式顯示訪客熱衷的頁面區域和訪客所在的地理區。熱圖是指用熱譜圖展示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
瀏覽量大、點擊量大的地方呈紅色,瀏覽量小、點擊量少的地方呈無色、藍色。常見熱圖目前共有點擊熱圖、注意力熱圖、分析熱圖、對比熱圖、分享熱圖、浮層熱圖和歷史熱圖等七種。
(3)成果熱圖擴展閱讀:
熱圖生成的原理:
1、為離散點設定一個半徑,創建一個緩沖區;
2、對每個離散點的緩沖區,使用漸進的灰度帶(完整的灰度帶是0~255)從內而外,由淺至深地填充;
3、由於灰度值可以疊加(值越大顏色越亮,在灰度帶中則顯得越白。在實際中,可以選擇ARGB模型中任一通道作為疊加灰度值),從而對於有緩沖區交叉的區域,可以疊加灰度值,因而緩沖區交叉的越多,灰度值越大,這塊區域也就越「熱」;
4、以疊加後的灰度值為索引,從一條有256種顏色的色帶中(例如彩虹色)映射顏色,並對圖像重新著色,從而實現熱點圖。
④ 怎樣用excel做出熱力圖效果
1、定位到多光譜遙感圖像文件
⑤ 「紅外熱像儀熱圖報告單」如何看
主要看兩個顏色,一個白色,一個黑色,白色證明你的體內溫度過高,這個提示身體里有炎症、增生或腫瘤,黑色表示這個部位溫度過低,預示著一些慢性疾病,供血不足或組織壞死的可能性。其它顏色不用過多關注, 這也是我在參加TMT醫用紅外熱像儀培訓的時候老師告訴我的。
腦垂體瘤
⑥ 熱圖是以區域_效果來展現數據特徵
滴滴熱區代表次區域訂單較多,根據滴滴樓台數據顯示
⑦ 如何用SPSS做熱圖
hot map,r軟體是首選
⑧ Excel Excel能做出漸變式的熱圖heatmap嗎
例子文件中D列數據為各省2008年GDP總值。
⑨ 怎麼在ppt中製作heatmap熱圖
> library(readxl)
> retu <- read_excel("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retu.xlsx")
> View(retu)
> library(gplots)
載入程輯包:『gplots』
The following object is masked from 『package:stats』:
lowess
> rownames(retu)=retu$rownames
> retu<-retu[,-1]
> heatmap.2(as.matrix(retu))
Error in plot.new() : figure margins too large
x11()
> heatmap.2(as.matrix(re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