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個人簡歷科研成果

個人簡歷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1 12:20:24

⑴ 個人簡歷包括哪些內容

一份完整的簡歷,應該包括以下幾部分:求職職位、基本信息、教育背景、職業能力、在校經歷、實習經歷、榮譽獎勵、自我評價以及科研經歷、項目經歷等幾個板塊。

第一、要寫明自己的求職職位,一般一份簡歷一個求職意向,或是2到3個相似相近的求職意向。

第二、 要寫明自己的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聯系方式、專業、學歷、政治面貌等。

第三、要說明教育背景,包括高校、專業、主修課程以及考試成績、學分績點、排名情況

第四、要說明自己職業能力。包括你取得了什麼相關的證書、掌握了什麼相關的實操能力等

第五、 要說明你的在校經歷和實習經歷。並且建議你按照時間、單位、職位、工作內容、工作成果或收獲的方式一一展現。

第六、要告訴HR你的榮譽獎勵。一般建議按照獎勵的含金量,如國家級獎勵、省級獎勵、校級獎勵或者是按照和求職職位的相關度來排序,如果要按照時間排序,建議倒敘。

第七、要在簡歷中包含自我評價部分,用於說明自己和職位相關的素質能力或者性格品質等等。特別提醒,在此處你也可以說明自己對於求職企業和求職職位的渴望。

(1)個人簡歷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一、時間型簡歷:它強調的是求職者的工作經歷,大多數應屆畢業生都沒有參加過工作,更談不上工作經歷了,所以,這種類型的簡歷不適合畢業生使用。

二、功能型簡歷:它強調的是求職者的能力和特長,不注重工作經歷,因此對畢業生來說是比較理想的簡歷類型。

三、專業型簡歷:它強調的是求職者的專業、技術技能,也比較適用於畢業生,尤其是申請那些對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職位,這種簡歷最為合適。

四、業績型簡歷:它強調的是求職者在以前的工作中取得過什麼成就、業績,對於沒有工作經歷的應屆畢業生來說,這種類型不適合。

五、創意型簡歷:這種類型的簡歷強調的是與眾不同的個性和標新立異,目的是表現求職者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這種類型的簡歷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它適合於廣告策劃、文案、美術設計、從事方向性研究的研發人員等職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個人簡歷

⑵ 以往科研工作簡介

作為我國典型的隱爆角礫岩型金礦床,祁雨溝金礦多年來一直備受地質學界重視,與地質勘探工作開展的同時,地質科研工作也沒有停止。1981~1991年,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二隊、四隊、五隊和礦產地質研究所在祁雨溝及其外圍開展了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1∶10000次生暈和激發極化測量,1∶10000地質草測。同時,對祁雨溝金礦區4、6號角礫岩型金礦床,摩天嶺、門頭溝金礦點,公峪金礦區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地質勘查和成礦條件研究。

1985~1988年,以邵克忠教授為首的河北地質學院科研組在該區開展了「祁雨溝地區角礫岩型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方向」項目研究,其研究成果以《河北地質學院學報》專輯的形式於1992年4月發表,這是在本區開展的第一個系統而完整的研究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以隱爆角礫岩型金礦床為主,同時具有構造破碎蝕變岩型和/或石英脈型礦體的祁雨溝式「多型一體」金礦床的概念,並對祁雨溝式金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和討論。

1987~1991年,金偉、葛良勝對祁雨溝及其外圍地區金礦床做了進一步研究,並先後完成「河南省嵩縣祁雨溝金礦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和「河南省嵩-洛地區祁雨溝式金礦床成礦規律及成礦演化模式」兩篇碩士學位論文,進一步提高了該礦床的研究程度。

1990~1994年,河南有色地質勘查局礦產地質研究所又主要針對J4號角礫岩體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交「河南熊耳山南坡祁雨溝地區及其外圍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靶區研究」及「河南省祁雨溝金礦區J4號角礫岩體成礦規律」研究報告。

1997~1999年,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吳尚全、齊金忠、慕濤等在祁雨溝地區開展了「河南省祁雨溝金礦床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項目研究,對祁雨溝金礦區31個角礫岩體進行了全面調查,並重點對4、5號角礫岩體以及公峪一帶含金石英脈進行了研究,將祁雨溝金礦床的地質科學研究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

1997~2001年,齊金忠等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系統研究了祁雨溝金礦區構造應力場、成礦流體及元素地球化學之間的關系,剖析了礦區侏羅紀—白堊紀構造應力場演化特徵及其與岩漿活動、成礦流體運移之間的關系,從新的角度和側面進一步總結和完善了祁雨溝金礦成礦規律並對其進行了成礦預測,同時完成博士論文「河南省祁雨溝金礦成礦規律研究」。

另外,河南省地質礦產局任富根等、北京大學地質系陳衍景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范宏瑞等、中國地質大學李勝榮等、天津地質研究院羅鎮寬等也曾從不同側面對祁雨溝金礦進行過研究,其成果或以專著形式出版,或以論文形式發表於期刊上。

⑶ 個人簡歷科研成果論文著作範文

力求題目來的字數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自。至於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並無統一的'硬性'規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於一味追求字數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

常見了繁瑣題名如:'關於鋼水中所含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這類題目中,像'關於'、'研究'等詞彙如若舍之,並不影響表達。既是論文,總包含有研究及關於什麼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題目便可精煉為:'鋼水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法'。這樣一改,字數便從原21個安減少為12個字,讀起來覺得干凈利落、簡短明了。

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於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准確又不流於籠統和一般化。如?quot;(主標題)有源位錯群的動力學特性--(副標題)用電子計算機模擬有源位錯群的滑移特性'。

⑷ 請教下簡歷裡面的「學術科研成果」怎麼填

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都可以填上去

⑸ 孫均院士的個人簡介和研究方面!!!!!!比較急!!!!!!要詳細的!!!!!!謝謝!!!!!!

孫鈞 (1926.10.23-) 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浙江紹興,工程力學家,隧道與地下結構工程專家。長期從事高校地下建築工程專業教學,進行地下結構理論研究,對發展地下結構流變力學、粘彈塑性理論和防護工程抗爆動力學等學科有重大貢獻。出色地完成了多項重大工程、國家基金和科技攻關任務。1976年,他在國內率先為進修人員和青年教師開設了「地下結構非線性靜、動力問題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及「地下結構抗爆動力學」等一批新課程和專題講座,為以後國內這一學科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926年10月23日 出生於江蘇蘇州。1938-1944年 就讀於江蘇省立上海中學,高中工科畢業。1944-1949年 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轉入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專業,獲工學士學位。1949-1951年 先後在上海華東航空處和公共房屋管理處任技術工作。1951-1952年 任上海交通大學助教。1952-1980年 任同濟大學講師、副教授、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同濟大學教務處處長。1980-1981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土木工程系訪問教授。1980年至今 任同濟大學教授、結構工程系系主任、地下建築工程系名譽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1年11月- 選任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孫鈞,字秉之,1926年10月23日出生於蘇州,祖籍浙江紹興。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家遷往上海,1938年,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初中,1944年,畢業於該校高中工科,同年9月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1945年秋,轉入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49年5月,畢業於該系結構工程專業。孫鈞出身於書香門第,更兼青少年時期接受過著名學府的系統基礎教育,自幼養成了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在大學讀書期間受師長熏陶,牢記「要趁年輕求知慾旺盛且又精力充沛,多讀幾本經典著作,做它幾千道習題,以後一輩子受用不盡」,「做學問也要像建造房屋和橋梁,先要有堅實牢固的基礎」等教誨,曾潛心攻讀S.鐵木辛柯(Timoshenko)的著作《彈性理論》、《板殼力學》、《結構穩定與振動》,以及K·太沙基(Terzaghi)的《理論土力學》,蔡方蔭的《普通結構學》等經典著作,從中汲取豐富的學術營養,為他後來在土木結構工程領域繼續深造和開展學科前沿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49年夏,大學畢業後的孫鈞在上海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參加培訓,接受馬列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革命思想教育。結業後先後在華東航空處研究室和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處擔任技術工作。1951年秋,調至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任助教。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又被調至同濟大學並升任講師,從事工程力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由於諳熟俄語,1954年9月他擔任了在同濟大學工作的前蘇聯橋梁專家的翻譯,學科領域隨之改為橋梁結構與施工,後來就留在橋梁隧道教研室工作。其間結合當年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工程建設,曾進行預應力混凝土迭合梁和夾板拱木支架及電熱法預應力管柱生產、設計工藝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初,國家建築工程部要求同濟大學籌辦國內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孫鈞受命組建地下建築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並晉升為副教授,學科方向轉為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並從此開始了他在地下工程學術領域從事教育與科學研究工作的漫長生涯。1980年,晉升為教授。在探索地層奧秘、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這塊沃土上,他辛勤耕耘,以累累碩果成長為國內外該學科領域的知名學者。80年代,他歷任同濟大學地下工程系和結構工程系主任、校教務處長和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職務。孫鈞1960年至1961年,他率領部分教師和首屆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學生數十人,負責了我國第一座特大型軍用地下飛機洞庫工程的建設。1965年至1966年,他作為總體設計負責人,主持了上海市第一座地下鐵道車站——迄今國內外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氣壓沉箱工程的勘測和設計工作,並擔任上海打浦路黃浦江越江隧道工程設計和施工的技術顧問,親自參與了該隧道備用車道連續沉井的設計工作。70年代,孫鈞對我國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培養了大批學生,充實了人防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部門的技術隊伍,而且為上海市人防工程示範性地規劃、設計了多處不同等級的人防樣板工程,包括分幾批培訓技術幹部。結合這一時期為數眾多的工程實踐,孫鈞對地下結構設計計算理論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並進而涉獵地下防護工程抗爆結構動力分析等復雜力學領域。1976年,他在國內率先為進修人員和青年教師開設了「地下結構非線性靜、動力問題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及「地下結構抗爆動力學」等一批新課程和專題講座,為以後國內這一學科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980年至1981年,作為訪問教授,孫鈞去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土木工程系進一步探索研究具有國際水平的地下結構學科理論,並搜集了一批寶貴的實驗、測試資料以及最新參考文獻。回國後不久,他被審批為國內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他作為學科負責人,在同濟大學領導的「結構工程」和「岩土工程」兩個學科被雙雙批准為我國首批重點學科,並於1985年批准建立國內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從80年代初開始,他帶領教師和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結合近20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任務和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以及10多項國家與部委下達的科學基金課題,就發展地下結構流變力學和粘彈塑性理論,以及地下防護工程抗爆動力學等前沿學科進行了深入系統地研究。截至1992年底,他個人或與他人合作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試驗報告有120餘篇,出版專著5部,其中1988 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下結構》上、下冊一書,曾在1989 年莫斯科國際書展中被評為優秀圖書,並獲1992年度國家建築類優秀圖書二等獎。近20年來,他的研究成果已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3項,以及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6項,由國外頒發的榮譽一等獎1項,連同其他獎勵共約20餘次。許多成果經技術鑒定居國內領先地位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1年11月,孫鈞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同時,他還兼職許多學術職務: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土建、水利、測繪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土建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全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委會專家組成員,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暨中國國家小組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等等。另外還受聘為長江三峽工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國內最長懸索橋)、北京和上海市地下鐵道工程等等許多重大工程的技術專家和顧問,以及國內若干所重點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國外一些大學的客座研究員。技術成就創建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在世界各國的文明史上,地下空間的利用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天然洞穴),而現代地下結構工程的大量興建卻僅自20 世紀初才開始。建國初期,我國高校設置有橋梁與隧道工程、采礦工程和水工建築物等有關專業。50年代末起,國內開始規劃籌建各類大型國防和人民防空地下防護工程、地下鐵道、越江隧道、水電站地下廠房和各類水工隧洞等等,迫切需要在最具備條件的同濟大學創辦國內外都還沒有過的「地下建築工程專業」,以培養可以從事上述有關工作的專門科技人才。歷史的重任落到了孫鈞肩上,他擔任了地下建築工程教研室主任,以後又擔任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和結構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劃歸入結構工程系)。在該學科領域,地下建築工程交叉融合了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工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岩石力學以及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等學科的特色,屬於新興邊緣學科。專業創始之初,孫鈞舉步維艱,對教師們提出了「在戰斗中成長」的口號,結合參加國家重大地下工程建設的實踐,一面編寫新課教材,一面開展科學研究,並籌集經費建立地下結構實驗室。他身體力行,除主持學科建設以外,還親自開設了「地下建築規劃與設計」和「地下特種工程(防護結構)」兩門新課,同時招收「地下結構」方面的研究生。到1996年9月為止,該專業已培養本科生1500餘人,他本人已培養畢業碩士生25人,畢業博士生28人,出站「博士後」7人,(現在學碩、博士生18人,博士後2人)。這些人才遍布全國各地的勘測、設計、科研、施工和教學部門,已經或正在成長為我國地下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孫鈞十分重視師資培養和學科建設。 孫鈞
70年代後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孫鈞就向全體教師提出了「認真讀一本書,在學術上趕上時代發展步伐」的求,並推薦了由C·S·德賽(Desai)編著的《有限元素法引論》。他還將書中內容分成專題,指定教師分工精讀後在教研室作學術報告,隨後開展討論。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教研室的學術空氣很快復甦,學術論文年出版數達到30篇以上,學術水平在短期內躍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師資力量方面,開始時教研室僅有教師12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4人),80年代中葉發展為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講師10人),加上常有約25~30 名在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等較高層次的研究人員,使由他組建並作為學科負責人的教研室與下屬的幾個學科組逐漸成為人數眾多、梯隊級配合理、陣容齊整和十分能團結戰斗的集體。孫鈞常說,「像我們這樣的專業,一定要在所有重大研究領域都有人分兵把關,並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教研室設有設備良好的專業實驗室,並設有結構工程(地下結構方向)、岩土工程、橋梁與隧道(隧道方向)、地震與防護工程(地下防護工程方向)以及地下空間規劃與利用共5個碩士學科點,前兩個還設有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該專業歸屬的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和岩土工程兩個學科,於1987年都被批准為國家首批重點學科,在國際、國內岩土和地下工程界享有聲譽。開拓了地下結構工程力學本世紀60年代,奧地利專家L·V臘布西維茲(Rabcewicz)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用於隧道設計與施工的新技術,簡稱新奧法(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NATM)技術。這類技術的基本要點,是依靠由多種量測手段獲得的信息對隧洞開挖後圍岩的動態進行監控與預測,並據以指導隧道支護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在支護結構型式上,新奧法技術摒棄了以整體式混凝土襯砌被動地支撐洞室圍岩的傳統做法,改由適時構築的柔性、薄壁、能與圍岩緊密貼合的錨噴網支護以保護與加固圍岩、而又以圍岩的自承與自穩能力為主體的天然承載結構,使其能以依靠自身能力保持持續穩定,從而達到省工、省料和降低造價的目的。70年代以來,國內對這類技術逐漸重視,並開始在工程實踐中推廣應用。孫鈞不僅熱心關注在國內推廣採用新奧法技術,
孫鈞
而且專心致志於以力學原理對其作出理論解釋和制定錨噴支護優選方案的研究,深入探討施錨區圍岩抗剪強度的提高等問題,並在逐步取得成果後,開拓了新的學科分支——地下結構工程力學,使新奧法技術不僅更加完美地應用於一般隧道工程建設,而且適用於大型復雜的地下廠房結構等的設計和施工。在創立新學科分支的過程中,孫鈞結合所承擔重大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將岩土力學、工程計算力學、地下結構與施工,以及系統分析與優化理論等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對大型復雜地下工程結構物建立了可考慮不同工況、不同施工受力階段、逐次分步開挖效應以及相鄰洞室開挖優化步驟比選的施工模擬理論,包括制定相應的分析手段和編製程序軟體。這一重大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地下結構的理論內涵,而且為現代地下工程實用計算理論的建立、完善並使之走向規范化奠定了基礎。有關成果已於「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間在多處水電站地下廠房、隧洞和礦山井巷工程中被採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與經濟效益。在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方面,孫鈞對非連續岩體「隧洞圍岩——支護系統」的蠕變機理與時效應力重分布,軟弱岩體和飽和軟粘土的非線性流變屬性,滲水岩體中膨脹圍壓、滲流與蠕變的耦合力學效應及其對圍岩穩定性和隧洞支護受力影響等地下結構理論的前沿課題進行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共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委博士點基金與上海市科委基金課題11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地下防護結構抗爆動力學研究領域,孫鈞對錨噴支護的抗爆動力性能以及坑道、地道結構在核爆沖擊波作用下與岩土介質動力相互作用的力學機理與力學分析計算等開展了理論研究,建立了新的分析手段與數值計算方法。這項成果不僅得到廣泛應用或納入規范,而且對該分支學科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為地下工程建設默默奉獻的尖兵孫鈞歷來不做空泛的學問,反對「理論一大套,實際不對號」,他的學風嚴肅而活潑。他十分重視以理論作指導為地下工程建設事業多做貢獻,不僅多次親自主持重大工程的規劃與設計,而且總是結合在實際工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開展科學研究。70年代後期起,孫鈞在參與雲南魯布革水電站地下廠房設計研究的過程中,承擔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水電站地下廠房圍岩——支護系統的粘彈塑性分析」的研究任務,並以這一工程項目為依託,完成了中國科學院基金項目「非連續岩體地下結構粘彈塑性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於1987年組織了部級專家評議,認為這個項目「研究工作學術上有創新,其理論分析部分達到了國際水平,並能注意將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80年代中期,他又結合天生橋一級電站的建設,積極承擔了水電部「七五」攻關項目「天生橋一級電站導流隧洞全斷面開挖的實驗與理論研究」。嗣後又陸續接受或承擔的大型水電站地下廠房和各類水工隧洞科研咨詢任務有:天生橋二級電站、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青海拉西瓦電站、四川二灘電站和雲南小灣電站等等。同一期間,孫鈞還主持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淮南煤礦軟岩井巷預制大弧板支護研製與工業性試驗」的研究,所得成果對指導軟岩巷道掘進與礦山開采有重要價值。他的地下結構施工模擬與開挖時空效應的力學分析理論還被應用於某大型國防極軟岩坑道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工程建設逐漸掀起熱潮。國內各大城市相繼興建地下鐵道、地下車庫、地下商城和商業街綜合體,孫鈞擔任了北京和上海市地鐵建設的技術顧問,以及迄今國內最大的上海市人民廣場地下車庫與地下商城工程和全國各地許多重大工程建設的技術顧問。此外,他還親自主持了青島市地下鐵道合理埋深的研究、江陰長江大橋與過江隧道的比選研究以及廣州虎門懸索橋錨碇工程質量評價與工程對策研究等項任務,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付出了汗水和辛勞。進入90年代以來,他又作為長江三峽工程的外聘專家,為船閘高邊坡岩體的局部穩定與閘室的變形控制,多次下川江、攀上子嶺而勞碌奔波;為上海寶鋼三期工程外港建設在酷暑中伏筆書寫研究報告,肩負了一位院士應該挑起的為國分憂的歷史重擔。數十年來,孫鈞跋山涉水地趕赴一個又一個工地,進行現場勘察和調查研究,獲取從事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90 年代初,他曾一年中幾次在滬渝航道上奔波,為了成渝一級公路上幾座隧道設計方案的比選,為了搞清華蔭山大斷裂與地下採掘的內在聯系,巴山蜀水之間留下了多少他的足跡。為了檢查現場測試儀表裝置,他曾步入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地下洞室內數公里,早年還曾踏遍了吉林邊塞地區的許多崇山峻嶺,深入淮河南北的地下深處逾千米,針對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主意、想辦法,最終努力探求他所要求的「最優解」。80年代以來,孫鈞在結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開展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取得的成果已產生巨大的技術與經濟效益。例如他通過對成渝一級公路4座長大隧道運營通風、出入口照明和光過渡設計所作的研究,提出了改用縱向全誘導式射流通風取代橫向通風以及採用改善洞口照明的計算機監控以取代洞外光過渡的設計構思,使得僅一座隧道就可為國家節約投資約3000萬元。
孫鈞
興趣——鍥而不舍的動力孫鈞取得上述學術成就的原因,他自己認為僅是那麼簡單而又發人深思:「幾十年來,使自己忘我以求、鍥而不舍的動力,可說只是『興趣』兩字。」「因為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我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學問上的真理時,就會因為有了一股莫大的、自發的熱愛情感而痴心、入迷。」「誰也沒有要求我這么做或那麼做,但老牛不鞭自奮蹄啊!這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飯、要睡覺一樣。」孫鈞還動情地說,「不管學習什麼,只要刻苦鑽研進去,就會感到知識之廣、之深真是浩如煙海,越學越有興味,鑽研與興趣形成了良性循環。這樣,成功也就在向您招手了。」90年代是孫鈞功成名就的年代,雖然他年逾古稀,然而他卻仍然興趣不減當年,還是幾十年如一日意氣風發地率領學科組全體成員努力攀登新的學術高峰。主要論著1 孫鈞,吳逸群.岩土介質中應力波傳播問題的有限元法分析.岩土工程學報2 孫鈞,侯學淵上海地區圓形隧道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土木工程學報
孫鈞3 孫鈞.地下抗爆結構有限元數值分析的若干課題.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4 孫鈞,侯學淵主編.《地下結構》上、下冊(專著),北京:科學出版社5 孫鈞,章旭昌.軟弱斷層流變對地下洞室圍岩力學效應的粘彈塑性分析.岩土工程學報6 孫鈞,汪炳鑒主編.地下結構有限元法解析(專著).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7 孫鈞,黃偉.岩石力學參數彈塑性反演的優化方法.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8 孫鈞,蔣樹屏,袁勇,黃宏偉.《岩土力學反演問題的隨機理論與方法》9 孫鈞.《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實踐》(專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⑹ 急求錢永健的個人簡歷,諾貝爾獎產品研究過程和成果及作用.

錢永健
[編輯本段]1.美籍華裔化學家
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
個人簡介
姓名:錢永健 英文:Roger Yonchien Tsien.羅傑錢
性別:男
出生:1952年5月
生於:紐約 成長:新澤西州利文斯頓 國籍:美國 祖籍:中國浙江杭州
父親:錢學榘,美國波音公司的工程師(與錢學森同系錢王第34世孫) 母親:李懿穎
舅舅: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學教授。
哥哥:錢永佑(Richard Tsien),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曾任生理系主任
堂兄:錢永剛(錢學森的長子),解放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榮譽:
1968年,即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獲西屋科學天才獎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1972年,拿了美國國家優等生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獲學士(化學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1977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及博士後(生理學)。
1981年,錢永健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在這里工作8年,成為大學教授。
1989年,錢永健將他的實驗室搬到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現在他是該校的葯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1995年,當選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
199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重要獎項
1968年,即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獲西屋科學天才獎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1991年,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比利時阿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
1995年,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
1995年,美國心臟學會基礎研究獎;
2002年,美國化學學會創新獎;
2002年,荷蘭皇家科學院海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獎;
2004年,世界最高成就獎之一以色列沃爾夫獎醫學獎。
2004年,獲沃爾夫獎(Wolf Prize in Medicine),全美化學學會,蛋白質學會等多項大獎
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生物發光現象研究】
1994年,華裔美國科學家錢永健(Roger Y Tsien)開始改造GFP,有多項發現。世界上用的大多數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有的熒光更強,有的黃色、藍色,有的可激活、可變色。到一些不常用做研究模式的生物體內找有顏色的蛋白成為一些人的愛好,現象正如當年在嗜熱生物中找到以後應用廣泛的PCR用多聚酶後的一波浪潮。不過真發現的有用東西並不很多。成功的例子有俄國科學院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Sergey A. Lukyanov實驗室從珊瑚里發現其他熒光蛋白,包括紅色熒光蛋白。
生物發光現象,下村修和約翰森以前就有人研究。螢火蟲發熒光,是由熒光酶(luciferase)作為酶催化底物分子熒光素(luciferin),有化學反應如氧化,以後產生熒光。而蛋白質本身發光,無需底物,起源是下村修和約翰森的研究。
下村修和約翰森用過幾種實驗動物,和本故事相關的是學名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1962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等在《細胞和比較生理學雜志》上報道,他們分離純化了水母中發光蛋白水母素。據說下村修用水母提取發光蛋白時,有天下班要回家了,他把產物倒進水池裡,臨出門前關燈後,依依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水池,結果見水池閃閃發光。因為水池也接受養魚缸的水,他懷疑是魚缸成分影響水母素,不久他就確定鈣離子增強水母素發光。1963年,他們在《科學》雜志報道鈣和水母素發光的關系。其後Ridgway和Ashley 提出可以用水母素來檢測鈣濃度,創造了檢測鈣的新方法。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水母素成為第一個有空間分辨能力的鈣檢測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發現水母可以發綠光,但不知其因。在1962 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注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其後他們仔細研究了其發光特性。1974年,他們純化到了這個蛋白,當時稱綠色蛋白,以後稱綠色熒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間可以發生能量轉移。水母素在鈣刺激下發光,其能量可轉移到GFP,刺激GFP發光。這是物理化學中知道的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在生物中的發現。
下村修本人對GFP的應用前景不感興趣,也沒有意識到應用的重要性。他離開普林斯頓到 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後,同事普臘石(Douglas Prasher)非常感興趣發明生物示蹤分子。1985年普臘石和日裔科學家Satoshi Inouye獨立根據蛋白質順序拿到了水母素的基因(准確地說是cDNA)。1992年,普臘石拿到了GFP的基因。有了cDNA,一般生物學研究者就很好應用,比用蛋白質方便多了。
普臘石1992年發表GFP的cDNA後,不做科學研究了。他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時,評審者說沒有蛋白質發光的先例,就是他找到了,也沒什麼價值。一氣之下,他離開學術界去麻省空軍國民衛隊基地,給農業部動植物服務部工作。當時他如果花幾美元,就可以做一個一般研究生都能做,但是非常漂亮的工作:將水母的GFP基因放到其他生物體內,比如細菌里,看到熒光,就完全證明GFP本身可以發光,無需其它底物或者輔助分子。
將GFP表達到其它生物體這項工作,1994年由兩個實驗室獨立進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線蟲的Marty Chalfie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兩位日裔科學家Inouye和Tsuji。
水母素和GFP都有重要的應用。但水母素仍是熒光酶的一種,它需要熒光素。而GFP蛋白質本身發光,在原理上有重大突破。
Chalfie的文章立即引起轟動,很多生物學研究者紛紛將GFP引入自己的系統。在一個新系統表達GFP就能在《自然》、《科學》上發表文章,其實不過是跟風性質,沒有原創性。
縱觀整個過程,從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的研究遙遙領先,而很少人注意。如果其他生化學家願意,他們也可以得到水母素和GFP,技術並不特別難。在1974年以後,特別是八十年代後,後繼的工作,很多研究生都很容易做。其中例外是錢永健實驗室發現變種出現新顏色,並非顯而易見。
研究內容
錢永健是和下村修研究相關的一位重要科學家。他在成像技術中,有兩項重要工作都與下村修有一定關系。
第一項是鈣染料
1980年錢永健發明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進將染料引入細胞的方法,以後發明更多、更好的染料,被廣泛應用。檢測鈣的方法有三種:選擇性電極、水母素、鈣染料。在錢永健的鈣染料沒有出現以前,具有空間檢測能力的只有水母素,但當時水母素需要注射到細胞內,應用不方便,而錢永健的染料可以通透到細胞裡面去。水母素和鈣染料各有優缺點,目前用染料的人多。錢永健還發明了多種染料用於研究其他分子。
第二項是GFP
1994年起,錢永健開始研究GFP,改進GFP的發光強度,發光顏色(發明變種,多種不同顏色),發明更多應用方法,闡明發光原理。世界上應用的FP,多半是他發明的變種。他的專利有很多人用,有公司銷售。
錢永健的工作,從八十年代一開始就引人矚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請給學術報告最多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和生物都要聽他的報告,既有技術應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他1952年出生,年齡允許等很多年(而80高齡的下村修沒有這個優勢)。所以,錢永健多年被很多人認為會得諾貝爾獎,可以是化學、也可以是生理獎。必須指出,錢永健非常肯定下村修的工作,錢較早公開介紹下村修的發現。
兩兄弟分別獲Rhodes和Marshall學者獎(通常認為是美國大學生競爭性最強的兩個獎學金,柯林頓總統曾獲Rhodes).
錢學森堂侄與兩位美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中新網10月8日電 綜合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日裔美國科學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他們三人在發現綠色熒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他們三人將分享諾貝爾獎金。
下村修和Martin Chalfie分別出生於1928年和1947年。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按照傳統,2008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頒獎盛況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首先宣讀了獲獎者名單。他說,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獲獎。他們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隨後,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貢納爾•馮•海伊內和評委莫恩斯•艾倫貝里分別介紹了三位獲獎者的成就。他們說,綠色熒光蛋白是研究當代生物學的重要工具,藉助這一「指路標」,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監控腦神經細胞生長過程的方法,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他們說,下村修1962年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發現了一種在紫外線下發出綠色熒光的蛋白質,即綠色熒光蛋白。隨後,馬丁•沙爾菲在利用綠色熒光蛋白做生物示蹤分子方面做出了貢獻;錢永健讓科學界更全面地理解綠色熒光蛋白的發光機理,他還拓展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熒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撥通錢永健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錢永健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說,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會令華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也能激勵更多中國年輕人投身於科研事業。錢永健還對在場媒體表示,他很高興能夠成為今年的獲獎者,雖然之前也有傳言,但這確實出乎預料。
錢永健的研究歷程
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在獲獎名單公布前夕,錢永健在電話中被告知他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並被邀請參加12月將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這無疑是錢永健至今為止獲得的最重要的獎項。
此前,錢永健已獲得無數有「含金量」的專業獎項,其中包括2004年獲得的有「諾貝爾指針」之稱的沃爾夫醫學獎。此外,他還擁有不少於60項的美國專利發明。
憑借化學與生物方面的天分,錢永健找到了讓綠色熒光蛋白更亮更持久發光的方法,並創造出了更廣泛的熒光蛋白色彩,包括黃、藍、橙等顏色。「我總是被色彩所吸引,」錢永健說,正是色彩,讓他的工作更有趣,「當工作進展得不順利時,因為色彩,我可以把工作繼續進行下去。如果我天生是色盲,估計我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錢永健的天分與成就是圈內人士公認的。錢永健長期的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國家顯微成像與研究中心的主任馬克·愛利斯門說,錢永健是他見過的最聰明的人。
他在接受《聖迭哥聯盟論壇報》采訪時這樣評價錢永健:「他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不僅因為他能夠深入思考如何填補已知科學領域的空白,更因為他知道如何發現新問題。他挖掘得很深,理解問題又快,還擅長把問題的各部分統一起來看,發現新的研究工具,以此幫助其他科學家挖掘其它新問題。」
對此,錢永健謙虛地強調自己並不是熒光蛋白的發現者,「我只是那一個製造工具的人。」
曾幾度「轉向」最終回歸化學
錢永健因為其在熒光蛋白研究領域的成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其實,興趣廣泛的他,並非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這條道路。
錢永健是一個擁有廣泛興趣的人。因為氣喘,小時候只能待家裡,由於對化學的愛好,於是他就在自家的地下室,搭起自己的「小化學實驗室」,擺弄瓶瓶罐罐。16歲時,錢永健還獲得西屋科學天才獎,當時他研究的是如何將金屬融進硫氰酸。這個「西屋科學天才獎」是全美最久遠,也是最負盛名的科學類比賽,獲獎者經常被看作是「小諾貝爾獲得者」。之後,他又通過獲得的西屋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念書。
雖然成績出色,但錢永健也有過對化學厭倦的時刻。在哈佛大學求學時,他就對呆板的課程設置頗為不滿,所以自己上了不少鋼琴課。
而在劍橋大學繼續深造時,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從化學轉到了分子生物學,又轉到了海洋學。「我總有一些關於在藍色大海上航行的夢想,但是結果表明,我的工作和這個美夢無關。我的研究包括測量海灣的石油污染狀況。最後,我終於明白,我根本不關心藻海的深度問題。」
於是,錢永健又從海洋學轉到了生理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人腦,這對於他來說更有研究的樂趣。
在錢永健看來,人腦是一部讓人心醉的織布機,「它需要更為熟練、更為精細、更有創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織起來。」此後,他又「回歸」化學,開始了自己對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之路。
對自己的癌症研究充滿信心
美國國家幼兒健康與人類發展學會的細胞器生物學負責人傑尼佛說:「錢永健有巨大的影響,正是他,展示了以綠色熒光蛋白為基礎的反應物的一系列應用可能,並且方便這一切在生物學界的使用,錢博士對於細胞生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綠色熒光蛋白目前正受到科學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在1992年以前,關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科研文章寥寥無幾,但僅去年,根據統計,與綠色熒光蛋白或熒光蛋白相關的科研文章達到12000篇。有科學家預測,這一數量還將持續增長。
錢永健對於熒光蛋白是否可以用在神經生物學以及癌症攻克方面有特別興趣。他的父親就是因為得癌而死。「他得了胰腺癌,診斷出來6個月後,他就離開了我們。」
雖然錢永健在熒光蛋白的研究領域已有了革命性貢獻,但他已計劃把這類工作留給他的同事,而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人體狀況的研究方面,包括攻克癌症、動脈粥樣硬化以及中風之類疾病。
錢永健坦言,自己對癌症的研究可能沒有任何結果。「科學的歷史上,到處都是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上成功,而在另一項研究上失敗的例子。」
不過,錢永健還是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因為動物實驗已表明這項研究是有成功希望的。
生平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父親是一名機械工程師,舅舅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當工程學教授。童年時代的錢永健就顯露出科學天賦。
由於兒時患有哮喘,錢永健不得不盡量避免室外運動。他經常花上數小時在地下實驗室中做化學實驗。實驗產生的鮮艷色彩讓他著迷。
16歲那年,憑借一個金屬易受硫氰酸鹽腐蝕的調查項目,錢永健在美國全國性獎項「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中獲一等獎。這項比賽現名「英特爾科學人才選拔賽」,是美國歷史最久、最具聲望的科學競賽,參賽者以高中生為主,又稱「少年諾貝爾獎」。
錢永健1972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學士學位,時年20歲。
有機染料
在英國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錢永健發明出一種更好的染料,可追蹤細胞內的鈣水平。
鈣在多種生理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神經沖動調節、肌肉收縮、受精作用等。不過,計量細胞內鈣水平的方法當時還相當原始,需要穿透細胞壁注射鈣結合蛋白,這種方法通常會毀壞研究細胞。
錢永健利用化學技術發明出有機染料,與鈣質結合時會戲劇性地改變熒光。
此外,錢永健還找到了為鈣質「上妝」的方法,使染料無需注射即可穿透細胞壁。
錢氏家族的傳奇
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與錢學森是堂兄弟,兩人均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並赴美國留學。對於家族的長輩錢學森,錢永健非常推崇。去年在接受《細胞生物學雜志》采訪時,他特意提到,母親和父親的家族中有很多工程師,其中,錢學森是中國原子彈項目的負責人。
1952年,錢永健出生在紐約。或許是家學淵源,他打小就對科學產生興趣。讀小學時,父母給他買了化學實驗玩具,但他覺得不過癮。後來,錢永健在學校圖書館發現一本化學書,裡面講到怎麼將紫色的溶液變成綠色,他於是被化學深深吸引。讀高中的時候,他家地下室已經擺滿瓶瓶罐罐。兄弟倆甚至悄悄製造火葯,結果不慎起火,燒到乒乓球桌。盡管出現了事故,父母並沒有阻止孩子們的化學實驗,錢永健也只是將實驗地點搬到室外的混凝土露台。
16歲時,錢永健憑借美國科學基金會資助的一個化學項目,獲得專為中學生設立的西屋科學獎。不過,錢永健在哈佛大學就讀時,並不喜歡當時的化學教學方式,興趣開始向神經科學轉移。後來,他獲得獎學金,將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其指派的導師是理查德·阿德里安(Richard Adrian)。
當時,錢永健的大哥錢永佑(Richard Tsien)剛好從英國牛津返回。錢永佑後來在斯坦福大學任職,並且和錢永健一樣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錢永佑告訴弟弟,阿德里安是一位研究肌肉的電生理學家。錢永健頓時愣住了,因為那時他想研究的是大腦。
不過,阿德里安給了錢永健極大的自由度,錢永健開始研究如何觀察大腦的神經信號網路。1980年,錢永健發明出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因此,錢永健的這一發明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體內成像技術。很長一段時期,生物學家們忽視了鈣離子的化學問題,化學家不了解鈣離子信號的生物意義。兼具化學和生物背景的錢永健,則在多次失敗之後有所斬獲。
兩年後,錢永健與漂亮的姑娘溫迪(Wendy Globe)成婚。

⑺ 個人簡歷上的主要科研成果一欄,要不要寫清自己是第一作者還是第二作者謝謝!

和XXX一起合作完成XX科研課題,可;
自己是第一作者XX是第二作者亦可

⑻ 個人簡歷中成績怎麼填

個人簡歷中不需要填自己的成績.我給你一些個人簡歷撰寫的注意事項吧:
By: iipeople

簡歷並沒有固定格式,對於社會經歷較少的大學畢業生,一般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學歷、社會工作及課外活動、興趣愛好等,其內容大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個人基本材料。主要指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家庭住址、政治面貌、身高、視力等,一般寫在簡歷最前面。
2、學歷。用人單位主要通過學歷情況了解應聘者的智力及專業能力水平,一般應寫在前面。習慣上書寫學歷的順序是按時間的先後,但實際上用人單位更重視現在的學歷,最好從現在開始往回寫,寫到中學即可。學習成績優秀,獲得獎學金或其他榮譽稱號是學習生活中的閃光點,可一一列出,以加重份量;SNS招聘
3、生產實習、科研成果和畢業論文及發表的文章。這些材料能夠反映你的工作經驗,展示你的專業能力和學術水平,將是簡歷中一個有力的參考內容
4、社會工作。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渴望招聘到具有一定應變能力、能夠從事各種不同性質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學生幹部和具備一定實際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頗受青睞。社會工作對於仍在求學的畢業生來說,主要包括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是應聘時相當重要的。
5、勤工助學經歷。即使勤工助學的經歷與應聘職業無直接關系,但是勤工助學能夠顯示你的意志,並給人留下能吃苦、勤奮、負責,積極的好印象。
6、特長、興趣愛好與性格。是指你擁有的技能,特別是指中文寫作、外語及計算機能力。興趣愛好與性格特點能夠展示你的品德、修養、社交能力及團隊精神,它與工作性質關系密切,所以用詞要貼切。
7、聯系方式。聯系地址、電話、郵政編碼千萬不要忘記寫,以免用人單位因聯系不到你而失去擇業機會。

⑼ 庄西真個人簡介,研究方向,就職單位,謝謝

庄西真,男,山東省莒南縣人,教育學博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社會學、職業技術教育。 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學術論文

1.試論教育科學現代化的基礎,《當代教育科學》(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21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2.實證教育學方法論——教育研究者如何解釋,《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3.「接軌」還是「拿來」:教育學本土化的思考,《當代教育科學》(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11期。

4.由教育學問題說開去,《湖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5年第5期全文轉載。

5.培養什麼樣的教育研究者和如何培養的問題——關於教育學教育的思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5期。

6.試論教育研究者的立場,《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6(2)全文轉載。

7.知識在教育決策中的作用——兼論知識人與決策者的關系,《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2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第5期全文轉載。

8.從封閉到開放——學校組織變革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8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9.公辦中學學校行政人員文化研究——由布迪厄的「慣習」觀點說開去,《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2004年11期全文轉載。

10.為了完美的人格——蔡元培與洪堡德教育思想的比較分析,《外國教育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4期。

11.學校社會資本論,《教育研究與實驗》(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4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2.關系:一個學校社會學的分析框架,《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5年(10)全文轉載。

13.科層制與關系網路:學校中權力和資源的配置,《當代教育科學》(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2005年(8)全文轉載。

14.對我國學校實質的再認識:基於資源配置的視角,《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9)。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6(11)全文轉載。

15.什麼學校,什麼問題——學校社會學研究的對象與策略,《當代教育科學》2006(11)。人大復印資料2006(6)全文轉載。

16.學校的邊界、成員的生活半徑及其流動——以一所鄉村中學為例,《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6)。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7(12)全文轉載。

17.學校自主性與學校能力,《中國教育學刊》2007(1)。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2007(7)全文轉載。

18.學校中的「擬差序格局」,《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7),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7(10)全文轉載。

19.利益分化時代的教育改革——一個擬議中教育社會學論題。《當代教育科學》(中文核心期刊)2007(22)。

20.The Boundaries Around Schools and the Living Radius and Mobility of the Schools』 Constituents, Chinese Ecation and Society JANUARY-FEBRUARY 2007/VOL.40,NO.1

21.影響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文化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4期。

22.論非經濟因素對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影響,《職教論壇》2003年第7期。

23.就業模式的改變與職業教育改革,《教育科學》(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

24.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心理因素的調查分析,《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3年第5期。被人大復印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25.對中等職業教育實行成本分擔的思考,《職業技術教育》2002年第28期。人大復印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2期全文轉載。

26.論職業學校組織結構與效能,《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05年第1期全文轉載。

27.教育偏好與職業教育發展,《教育科學》(中文核心期刊)2006(2)。

28.芻議在中等職業學校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職教論壇》2006(11)。人大復印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06(6)全文轉載。

29.社會結構變化趨勢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教育發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6(11A)。

30.從優化社會結構的角度論職業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教育與職業》(中文核心期刊)2007(5)。

31.論如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制度,《教育發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7(7-8)合刊。

32.試談發展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的幾個問題,《大學研究與評論》2007(4),人大復印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07(4)全文轉載。

33.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機制分析,《教育科學》(中文核心期刊)2007(5)。

34.職業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基於優化城鄉結構的角度,《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中文核心期刊)2007.32

二、參編教材、參與翻譯和出版的專著

1.五年制師范用系列教材之一《教育學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擔任副主編。

2.《未來課程問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合譯。

3.《國家的限度——制度化學校的社會邏輯》,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學術成果獲獎

1.「非經濟因素影響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研究」結題報告獲江蘇省第二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

2.《國家的限度——制度化學校的社會邏輯》獲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7年12月。

科研項目

1.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一項。課題名稱是「非經濟因素影響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研究」,課題批准號EJA010455。已於2004年12月結題。

2.主持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一項,課題名稱是「初中後教育分流意向與江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走向的研究」,2005年12月結題。課題批准號02SJB880003。

3.主持江蘇省教育研究「十一五」重大課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的政策分析和對策研究」。課題T/2006/07。

4.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教育學科)2006年度國家青年基金課題,「學做技術工人——從職業技術學校到工廠過渡的實證研究」,課題批准號:CJA060079

5.主持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觀念是如何塑造教育政策的:對W市一項教育政策出台的社會學研究」。20060390407.

閱讀全文

與個人簡歷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